首页 优秀范文 欧姆定律的特点

欧姆定律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4 16:31:59

欧姆定律的特点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1篇

表2填0.15安和15欧。根据: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由实验我们已知道了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把以上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即欧姆定律。

板书:〈第二节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期(1827年)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一条关于电路的重要定律。

欧姆定律的公式:如果用U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R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I表示这段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I=U/R。

公式中I、U、R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U/R)。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板书:<2.公式:I=U/R

I-电流(安)U-电压(伏)R-电阻(欧)>

有关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

①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②对于一段电路,只要知道I、U和R三个物理量中的两个,就可以应用欧姆定律求出另一个。

③使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要用所要求的单位。

(2)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例题1:课本中的例题1。(使用投影片)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教师板演,画好电路图(如课本中的图8-2)。说明某导体两端所加电压的图示法。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解题过程要求写好已知、求、解和答。解题过程写出根据公式,然后代入数值,要有单位,最后得出结果。

板书:〈例题1:

已知:R=807欧,U=220伏。

求:I。

解:根据欧姆定律

I=U/R=220伏/807欧=0.27安。

答: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约为0.27安。〉

例题2:课本中例题2。(使用投影片)

板书:〈例题2〉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按例题1的要求解答。由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板演完毕,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正误。教师小结。

①电路图及解题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②答题叙述要完整。本题答: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在它两端应加2.8伏的电压。

③解释U=IR的意义: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乘积。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因为这样表述颠倒了因果关系也不符合物理事实。

例题3:课本中的例题3。(使用投影片)

板书:〈例题3〉

解题方法同例题2。学生板演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正误。教师小结。

①解释R=U/I的物理意义:对同一段导体来说,由于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所以i的比值是一定的。对于不同的导体,其比值一般不同。U和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电阻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不能认为R=U/I表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由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所以某导体两端的电压是零时,导体中的电流也等于零,而这个导体的电阻值是不变的。

②通过例题3的解答,介绍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书写于例题3解后)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

3.小结

(1)简述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什么叫伏安法测电阻?原理是什么?

(2)讨论:通过课本中本节的"想想议议",使学生知道:

①电流表的电阻很小(有的只有零点几欧),因此实验中绝对不允许直接把电流表按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通过电流表的电流过大,有烧毁电流表的危险。

②电压表的电阻很大(约几千欧),把电压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测电压时,由于通过电压表的电流很小,一般不会烧毁电压表。

4.布置作业

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4。

(四)说明:通过例题,要领会培养学生在审题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解题。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复习巩固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学生实验: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欧、4欧、5欧各一只)三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阅读本节课文前的问号中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电阻的串联〉

(2)问:什么叫串联电路?画出两个定值电阻串联的电路图。(同学回答略,板演电路图参见课本图8-7)

(3)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I1、I2和I。

板书:〈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1=I2=I。〉

(4)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与分电压(U1、U2)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U1、U2和U。

板书:〈2.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和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进行新课

(1)实验:测R1和R2(R3)串联的总电阻。

问: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答:用伏安法测电阻。只要用电压表测出R1和R2串联电阻两端的总电压放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逄出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两个定值电阻(R1=2欧、R2=4欧)串联总电阻的实验电路。如课本图8-5所示。

进行实验:

①按伏安法测电阻的要求进行实验。

②测出R1(2欧)和R2(4欧)串联后的总电阻R。

③将R1和R3串联,测出串联后的总电阻R′。将实验结果填在课文中的结论处。

讨论实验数据,得出:R=R1+R2,R′=R1+R3。实验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2)理论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

上述实验结论也可以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从理论上推导得出。

结合R1、R2的串联电路图(课本图8-6)讲解。

板书:〈设: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

由于U=U1+U2,

因此IR=I1R1+I2R2,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I1=I2

所以R=R1+R2。〉

请学生叙述R=R1+R2的物理意义。

解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

指出: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总电阻也叫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板书:〈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R1+R2。〉

口头练习:

①把20欧的电阻R1和15欧的电阻R2串联起来,串联后的总电阻R是多大?(答:35欧)

②两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是1千欧,已知其中一只电阻阻值是700欧,另一只电阻是多少欧?(答:300欧。)

(3)练习

例题1:

出示课本中的例题1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学生读题并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如课本图8-7)。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小结:注意审题,弄清已知和所求。明确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本题R1、R2串联,所以I=I1=I2。因U1、U2不知,故不能求出I1或I2。但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知道,总电阻R可由R1+R2求出,根据欧姆定律I=U/R可求出电流I。

板书:〈例题1:

已知:U=6伏,R1=5欧,R2=15欧。

求:I。

解:R1和R2串联,

R=R1+R2=5欧+15欧=20欧。

电路中电流:I=U/R=6伏/20欧≈0.3安。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0.3安。〉

例题2:

出示课本中例题2的投影片,学生读题,画电路图(要求同例题1)。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①问:此题中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串联一个适当电阻的意义是什么?

答: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是2.5伏,如果将其直接连到6伏的电源上,小灯泡中电流过大,灯丝将被烧毁。给小灯泡串联一个适当电阻R2,由于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U1+U2。串联的电阻R2可分去一部分电压。R2阻值只要选取合适,就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伏,正常发光。

②串联的电阻R2,其阻值如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分步板书(参见课本例题2的解)。

本题另解:

板书:〈R1和R2串联,由于:I1=I2,

所以根据欧姆定律得:U1/R1=U2/R2,

整理为U1/U2=R1/R2。〉

3.小结

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4.布置作业

本节后的练习:1、2、3。

(四)说明

1.本节测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实验,由于学生已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一般掌握较好,故实验前有关要求的叙述可从简。但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

2.从实验测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的结果一致。在此应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在推导串联电阻总电阻公式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解答简单的串联电路计算问题时要着重在解题思路及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

第五节电阻的并联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请你说出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答略)

问:请解答课本本章习题中的第1题。

答:从课本第七章第一节末所列的数据表可以知道,在长短、粗细相等条件下,镍铬合金线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通过铜导线和镍铬合金中的电流一样大;根据欧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镍铬合金导线两端的电压大于铜导线两端的电压。

问:请解本章习题中的第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课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五节电阻的并联〉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3.进行新课

(1)实验:

明确如何测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并将这个阻值与R1、R2进行比较。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板书:〈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问: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板书:〈设:支路电阻分别是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

根据欧姆定律:I1=U1/R1,I2=U2/R2,I=U/R,

由于:I=I1+I2,

因此:U/R=U1/R1+U2/R2。

又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U1=U2,

可得:1/R=1/R1+1/R2。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练习:计算本节实验中的两个电阻(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这是因为把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横截面积。

(3)练习

例题1:请学生回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回答略)

简介:当n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的计算式:R=R''''/n。例题1中:R′=10千欧,n=2,所以:R=10千欧/2=5千欧。

例题2.在图8-1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36伏,灯泡L1的电阻是20欧,L2的电阻是60欧,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里的电流。(出示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

学生读题,讨论此题解法,教师板书:

认请此题中灯泡L1和L2是并联的。(解答电路问题,首先要认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解题要写出已知、求、解和答。

(过程略)

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U2=R1/R2。在并联电路,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此题中,L1、L2中电流之比是多少?

答:(略)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4.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5.布置作业

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9、10。

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四)说明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2篇

本节内容前承电路、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是前面电学知识的聚焦;后启电功、电功率,并为高中阶段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等内容做了铺垫。甚至于对学生将来参加生产劳动也有指导作用,即使在电工技术电子专业等学习中,欧姆定律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其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关于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的延续,是物理问题研究思想的再次体现。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欧姆定律,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同一性是本节难点,在探究过程中通过适时引导、恰当点拨,利用实物电路使学生达到理解欧姆定律的目的。

三、学习者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元件,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但对于U、I、R三者关系知之甚少,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往往以偏概全。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难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

五、教法设计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式学习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探究新问题时使知识活化、重组,形成知识结构并向能力转化;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从中感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3篇

老师预先将全班同学五人一组,分若干组,每组桌面上放置仪器有:电源(6V)、滑动变阻器(0~20Ω)、定值电阻(20Ω)、阻值约数十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电阻的相关知识:如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电阻的原理、连接方法、元件符号。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实验,即“伏安法”测电阻,复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电路图如图1所示。学生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着重指出实验注意事项,认真讨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2 合作探究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动手操作、实践测量,并依据欧姆定律,实际计算出Rx的阻值。

老师接着问:如果现实中缺少电流表,该如何测量未知电阻Rx呢?

学生马上想到“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于是就想到如图2所示的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解释说:如图2所示,先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U0;再测出Rx两端电压Ux。先依据I=U0/R0,计算出通过R0的电流I,由于R0与Rx串联,故通过R0的电流也就是通过Rx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

Rx=Ux/Ix=Ux/(U0/R0)=UxR0/U0。

待阐述完毕,各组根据该同学的讲述,选择桌面上的仪器,实际操作。教师适时点拨,利用滑动变阻器,再测量两组数据,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少误差,并与已测得的Rx比较,验证该办法的正确。

一阵忙碌之后,老师又问:若缺少电压表呢?

诸多学生马上想到:一定能利用“并联电路各支电压相等”来完成。

各组学生积极投入到设计、实验中。不一会儿,有学生发言道:

如图3所示,先用电流表测出通过R0的电流I0,再用电流表测出通过Rx的电流lx,由于R0与Rx并联,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推算出:Rx=Ux/Ix=U0/Ix=I0R0/Ix。

学生马上投入实践探究中,经实际测量并与已测Rx比较,该同学方法正确。

接着,教师见同学探究积极性高,乘胜追问道:上述方法2、3我们都进行了两次测量,并利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测出了Rx的值。下面大家开动脑筋,能否仅连接一次,有效利用前面的经验也可以测量出Rx的值呢?

五组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之中,教师适时巡视点拨,一会儿工夫,探究成果出来了:

学生1:方法如图4所示,学了闭合时,Rx短路,电路仅有R0工作,故电流表此时的示数是通过R0的电流即I合。根据欧姆定律,电源电压为:U=I合R0;当S断开时,A的示数是通过Rx和R0的电流,即I断,故此时电源电压为

U′=I断(R0+Rx)。

由于前后电源电压不变,却

I合R0=I断(R0+Rx),所以

Rx=R0(I合-I断)/I断。

学生2:如图5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电路中仅Rx工作,V的示数为Rx两端电压U合;当S断开时,R0与Rx串联,V的示数为Rx此时分得的电压U断,根据串联电路特点,此时R0分的电压为U0=U-U断,故通过R0的电流为:

I0=(U合-U断)/R0。

即此时通过Rx的电流,故Rx的值为:

Rx=U断R0/(U合-U断)。

之后,学生纷纷发言,各组开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学生3:如图6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A的示数是通过R0的电流I断;S闭合时,R0与Rx并联,A的示数是Rx与R0的总电流I合;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并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得:

Rx=U/(I合-I断)=R0I断/(I合-I断)。

学生4:如图7所示,由于R0为滑动变阻器,且阻值为0~20Ω,所以,当滑片P在a端时,A的示数是通过Rx的电流Ia;当滑片P滑到b端时,A的示数是通过Rx与R0的电流Ib;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故有:IaRx=Ib(Rx+R大)。

所以Rx=IbR大/Ia-Ib)。

学生5:如图8所示,开关闭合后,滑片P在a端时,V为Rx两端电压,即电源电压为Ua;当滑片P滑至b端时,由于Rx与R0串联,此时V仅为Rx分得的电压Ub,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得:Rx=UbR大/(Ua-Ub)。

老师总结说:电路计算题关键是根据电路中开关的断开和闭合正确判断电流的流向,从而得出用电器(电阻)的串、并联情况,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灵活解决电学有关计算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方法,牢记规律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节复习课,紧紧围绕“电阻”的相关知识,将学生分组探究,有效地复习了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并实际操作,反复验证,对本章节的“一定律”、“一规律”、“一实验”作了详尽回顾,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协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体验了成功的幸福,为中考冲刺复习开辟了全新的面孔,很是值得同学和老师借鉴。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4篇

使用器材:基本器材为: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待测电阻Rx、滑动变阻器RP、开关、导线等。

实验原理及电路图:I=UR,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如图1所示。

步骤及计算式:闭合开关S,测出Rx与部分RP串联时的电流Ix及Rx两端的电压Ux。则:Rx=UxIx

2 “双流”法

使用器材:无基本器材中的电压表。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及电路图如图2所示。

步骤及计算式:闭合开关S,电流表在图示位置分别连接,测出干路电流I及支路电流Ix、IP。三个电流任意两个组合,均可计算出未知电阻Rx。分别为:

①Rx=I-IxIxRP;②Rx=IPI-IPRP;

③Rx=IPIxRP。

3 “开流”法

使用器材:无基本器材中的电压表。

实验原理及电路图:欧姆定律,开关闭合前后电源电压不变。电路图如图3所示。

步骤及计算式:闭合开关S、S1,测出只有RP的电流IP;断开S1,测出Rx与RP串联的电路电流I。则:Rx=IP-IIRP。若将S1与RP并联,与前类似,则:Rx=IIx-IRP。

4 “变流”法

使用器材:无基本器材中的电压表。

实验原理及电路图:欧姆定律,电路变化前后电源电压不变。电路图如图4所示。

步骤及计算式:闭合开关S,将滑片置于a端,测出只通过Rx的电流Ia;再将滑片置于b端,测出Rx与RP串联的电流Ib。则:

Rx=IbIa-IbRP。

5 “双压”法

使用器材:无基本器材中的电流表。

实验原理及电路图: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路图如图5所示。

步骤及计算式:闭合开关S,分别测出Rx与RP两端的电压Ux、UP。则:Rx=UxUPRP。

6 “开压”法

使用器材:无基本器材中的电流表。

实验原理及电路图: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电路图如图6所示。

步骤及计算式:闭合开关S、S1,测出RP两端的电压即电源电压U;

断开S1,测出Rx与RP串联时RP两端的电压UP。则:Rx=U-UPUPRP。若将S1与RP并联,与前类似,则:Rx=UxU-UxRP

7 “变压”法

使用器材:无基本器材中的电流表。

实验原理及电路图: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电路图如图7所示。

步骤及计算式:闭合开关S,将滑片置于a端,测出Rx两端的电压即电源电压U;再将滑片置于b端,测出Rx与RP串联时Rx两端的电压Ux。则:Rx=UxU-UxRP。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5篇

一.明确复习目标,形成知识网络。

既然是复习,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知识还都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所以我们在明确复习目标时,学生并不会觉得空洞,而会帮着他们知识系统化,这也是新课与复习课的不同之处。我们不仅要有一个知识板块的目标,还要有每一节的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电学部分的复习目标

1.电流、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2.串、并电路的特点及规律

3.欧姆定律及应用

4.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变化问题和电路故障分析专题

5.测电阻(定值电阻、小灯泡灯丝电阻、及简单的单表测量)

6.电功率

7.家庭电路、安全用电

8.电与磁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是课堂的主导。我们要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说、去做。像原来的“教学目标”,而今要改成“学习目标”,也许两者的内容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却体现出了教学理念的改变,课堂主人的改变。

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几年前,我教的三个班成绩一直不太好,我就很郁闷,有一次向史校长请教,我还愤愤不平,我说“我教的很好呀,我已经讲的相当到位了,怎么就学不会呢?”,史校长说:“这个我信,但是你更应该看学生学的是不是很到位”。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在物理复习课上,我们应该关注“教”,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学”。观念的改变才能促进课堂的改变。

案例:欧姆定律及应用课堂设计

本节课共分四部分:

1.熟悉串、并电路的规律2.理解欧姆定律

3.欧姆定律的应用4.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

1.串、并联电路规律:

熟悉串、并联电路规律是利用欧姆定律解题的基础。需要再次强化。

具体操作:

⑴和学生一起复习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⑵学生完成针对性练习。

⑶同桌交换对改。(要求:语言必须准确)

⑷找学生说出自己的错误之处。

2.理解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就是要研究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通过两个实验完成研究: ⑴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⑵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具体操作:

⑴和学生一起理解欧姆定律。

⑵学生完成针对性习题。

(两个实验探究题: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2007年第21题)。

②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目的:让学生觉得,听了老师的分析立即就可以轻松做题,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中。

3.欧姆定律的应用

应用欧姆定律完成简单计算是河南中考填空题的经典题型。从2005—2012年间,只有2011年没有出现此题型。所以,几乎是确定要考的题型。

具体操作:

⑴学生完成针对性练习题。

⑵和学生一起总结解题思路、方法。

目的:学生不仅得到了解题方法,也让学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总结。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拓展延伸

让学生抢答两道与本节课密切相关但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于最先完成题目的学生予以表扬或简单的奖励。

目的:给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复习时,我们需要照顾到成绩一般的学生,所以强调基础,但是这样又会“伤害”到好学生,他们会觉得没意思。该环节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解决该部分的难点,完成知识的拓展。

三.课堂中强调做题规范,不要让做题规范变成一句口号。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6篇

一、电学计算题教学

【例1】 把电源(电压一定)、开关、两个未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1和R2、滑动变阻器R、一个电流表和两个电压表、导线连成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发现V1、V2、A表的示数都在改变,把电流表A的示数和对应的电压表V1、V2的示数记在下表中。(设电阻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定值电阻R2的阻值。

(2)求出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1的阻值。

(3)求整个电路消耗的最大电功率。

解:(1)从表格数据可知I=0.2A时,R2两端的电压U2=0.8V,由I=UR 得R2=U2I=0.8V0.2A=4Ω 。(2)设电源电压为U,由表中数据知,当电路电流I=0.2A时,R2和滑动变阻器R两端总电压U2=2.8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和欧姆定律有:U=0.2R1+2.8;

当电路电流I2=0.3A时,R2和滑动变阻器R两端总电压为U3=2.7V,根据上面推导有:U=0.3R1+2.7,联解得U=3V,R1=1Ω。

(3)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时,电路消耗的功率最大则有:I最大=UR1+R2=3V1Ω+4Ω=0.6A ,

P最大=UI最大=3V×0.6A=1.8W。

这道物理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审读电路图的能力和运用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等的知识,学生就要对串联电路及其特点、欧姆定律有确切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串联电路及特点、欧姆定律入手考虑。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知道电路是串联电路,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当然也要求学生理解好欧姆定律,才能准确地解答出答案。若学生对这些知识没有掌握好,电路连接方式判断错误或者欧姆定律的运用错误,就会导致本题的大失分。

二、力学计算题教学

在初中物理的力学中,浮力计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对这类题束手无策,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熟悉掌握浮力的求法及其受力分析能力差,教师在讲解浮力计算题时应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图2

【例2】 如图2甲所示,把边长为0.1m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然后在其上表面放一块底面积为2.0×10-3m2的小柱体,如图2乙所示,静止时方木块刚好能全部浸入水中。(g=10N/kg)求:

(1)甲图中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

(3)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上面的压强。

解:(1)甲图中木块漂浮在水中,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1)3×35 =6N。

(2)甲图中木块漂浮在水中,F浮=G木,ρ水g×35 V木=ρ木gV木,ρ木=35 ×10×103kg/m3=0.6×103kg/m3。

(3)方法一: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F浮1=G柱+G木,

G柱=F浮1-G木=ρ水gV木-G木=1.0×103kg/m3×10N/kg×(0.1)3m3-6N=4N,

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的压强为:

p=FS =G柱S =4N2.0×10-3m2 =2×103Pa。

方法二: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的压力等于小柱体的重力,从图甲到图乙增加的浮力就等于小柱体的重力,即:

G木=F浮2=ρ水gV排2=1.0×103kg/m3×10N/kg×(0.1)3m3×25 =4N,

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的压强为: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7篇

摘要:导学案教学引起许多中学效仿,但实际中真正该如何实施,各地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所不同。本文以《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为例,阐述笔者在高二物理学科的导学案教学方式。

/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高二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31-3

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所用到的知识包括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这类问题所用知识点较多,逻辑思维严密,是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常用的一类习题,也是高考的重难点。讲授的时间,一般放在高二上学期恒定电流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之后,可作为一个小专题来讲。

欧姆定律的特点第8篇

社会学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源于欧洲,由于欧洲和美国的历史传承性,美国人学习到了社会学法学思想,将其引入美国。但是其后社会学法学在美国的发展展现出了与欧洲大陆相比风格迥异的特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美国社会学法学深受实用主义和经验理论的影响,它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法学理论,同时在发展别注重根据社会现实而产生的经验。在这一法学流派向前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两位美国社会学法学先驱式的人物,霍姆斯和卡多佐。霍姆斯和卡多佐都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的熏陶,同时对于经验都秉持推崇的态度。他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推动美国社会学法学走向成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经验;实用主义;社会学法学;思考

到了近代,法学的发展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流派,社会学法学便是其中之一,社会学法学同分析法学、自然法学一道对法学研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学法学和法律社会学不是同一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在于二者所属学科范畴不同。法律社会学属于社会学,而社会学法学是法学的分支。但是社会学法学和法律社会学二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两者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多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且都是将法律置于社会的运行之中,来观察法律的实际运行效果的。总之,社会学法学是同时以法学和社会学这样一种综合视角来考察法律的。

一、经验和实用在美国社会学法学概念中的体现

美国社会学法学是在欧洲社会学法学理论学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美国社会学法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欧洲社会学法学理论很大的差异。欧洲一直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高地,社会学法学理论同样在欧洲较为发达,美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就较少的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它更看重的是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效能而非理论。对此可以从美国法学学者特雷瓦诺对社会学法学的观念一窥端倪,他认为:“社会学法学的最主要目的是研究社会和法律两者之间的关系,法律在社会这一层面的表现以及从事法律相关职业的社会人物是如何利用法律影响社会的。”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在研究社会学法学理论时,完全是以一种从社会实际出发的角度开始的。

二、美国社会学法学产生背景

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像起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转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许多变革,美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开始改变之前放任自由的政策传统,逐渐开始加强社会调控,制定并实施了许多的福利政策,与此同时法律就承担了更多的任务,也改变了原来奉行的放任不干预自由主义,开始转为对社会的积极干预,美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层面,之前由欧洲传播而来的理性至上理念开始被人们怀疑,以树立信念作为开端的把实行行为和采取措施为主要方式并且注重行为最终取得的效果,这样一种思潮逐渐占领了当时美国民众的头脑,实用主义日益成为主流。任何一种理论学说社会潮流的兴起必有其哲学根基,这也解释了美国和欧洲之间社会学法学缘何差异。

三、美国社会学法学的哲学基础

美国社会学法学的理论源泉是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学,因此,他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这也是美国社会学法学区别于欧洲理论的一大特点。实用主义是美国的一大标签,是美国社会的哲学理念,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就曾说过,美国如果有哲学的话就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是美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费斯克,霍姆斯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最鲜明的观点就是:有用即真理,无用即谬误。它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对于理论原则则次而待之,在看待信仰和观念时,也是从考察信仰和观念能否带来实际的效果为出发点的,能对活动带来指导并指导活动取得成就的理论才是真理,也就是说,真理的价值只在于行动的成功,那么与此同时,对于人来说,人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也是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利出发的。重视行动,轻视教条,重视经验,轻视原则,认为概念的意义仅是来源于其结果,一切理论只有以行动的成功来印证。这种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的学说,有人批评他根本不能称之为理论,因为它只是一种方法、实用主义并不反对什么,前提是其对于现实生活是有价值的,对于有价值的东西,就对其真实性予以承认,否则不予认同,这也说明了实用主义并不和神学相对立,因为神学中对于现实生活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被实用主义认同的。这同时也就决定了实用主义在审视自身存在时,只认可“效果至上”,那么按照这一说法,唯心还是唯物,这一传统哲学里最基本也是不可避免必须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就变成了多余的无意义的了,实用主义认为自身是多元的,因为实用价值是多元的,因此在其他学者看来实用主义既包含了唯物色彩,也包含了一定的唯心色彩。

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在其《三松堂自序》中道出了对实用主义的一些看法:“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不可知论。它认为,人是来源于经验,且只限于经验。无论如何,人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去认识世界的。所为真理,就是对于经验的解释。如果解释的通,它就是真理。”由此可以看出实用主义的真谛。实用主义的这种强调经验注重目的的思潮给美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人曾说:实用主义成就了美国。这种注重经验和实用至上的哲学思潮也同样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法学发展。作为美国社会学法学先驱的霍姆斯就是同皮尔士、詹姆斯一道成立了“形而上学俱乐部”,这是实用主义流派的一个组织,可见霍姆斯的思想是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的熏陶的。因而,霍姆斯的法学理论有时也会被人们称作“实用主义法学理论”。

四、经验和实用主义的展现———霍姆斯与卡多佐的社会学法学思想

霍姆斯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在兵役结束后一直从事法律工作,但直到年过四旬,霍姆斯才开始担任法官工作,并与1902年起担任了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对于言论自由“现实而紧迫的危险”的限定。早在霍姆斯刚从部队退役的时候,他就与詹姆斯,皮尔士等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并和皮尔士一起成立了“形而上学俱乐部”,因此,霍姆斯在从事法律工作时亦带有十分浓厚的实用哲学气息。在霍姆斯审判的案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就是1927年的布克诉贝尔案,马萨诸塞州政府出于社会利益的考虑,出台了一项意欲给痴呆人做绝育手术的政策,意在通过这一项政策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这就引发了对于公民权利侵犯的争议,反对方认为这项政策侵犯了痴呆人作为公民的生育权利,是对宪法的公然违反,因此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霍姆斯在审理案件时认为马萨诸塞州政府强制给智障者做绝育手术并不违反联邦宪法,他声称:“痴呆人有三代就够了。”霍姆斯信奉实用主义的理念被完全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人类社会也会优胜劣汰,对于健全的人才有权利生活并繁育后代,痴呆人等不健全的人,是需要被人类社会淘汰的,显然这违反了人人平等这一宪法的最基本理念。这是霍姆斯奉行实用主义最典型的例子,他认为痴呆人是对于社会毫无价值的人,只会是社会的负担,依据他日常所奉行的有用才是真理的理论,就不难得出他支持给痴呆人做绝育手术的政策这一结果了。霍姆斯在对待种族和贫困问题时,也具有相同的态度,他认为只有有所成就的人才是有价值的,结果是考量一切包括人在内的标准,只有有所作为的人才具备了公民的权利,虽然因此霍姆斯饱受批评,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出实用主义对其影响是如此之深。

一些观点的争议不能掩盖霍姆斯的伟大,霍姆斯被称作“美国社会学法学的先驱”。他的社会学法学思想充满着智慧。在他的《普通法》一书中,他直接写到:“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在霍姆斯看来,经验的重要性远比教条的法律重要的多,一些社会上的习惯,人民的普遍认识,根据社会情况制定政策,甚至法官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哪怕是不正确的认识在让法官作出判断时所发挥的作用都比死板的法律规则所发挥的作用大得多。霍姆斯认为那些固定的法律先例只能在当时适用,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社会的以及具体案件的情况早已经不同以往,况且根据制定法律时的时代情况所制定的法律,只反映了立法一方对于法律问题的见解,如果还呆板的套用之前的先例和法律规则,只能导致法律运用的失败,造成当下社会的混乱,因此,法官必须摒弃一成不变的东西,要依据当下社会的情况,赋予古老的先例以新时代的内容,这就是霍姆斯称之为的“法律的成长”,只有在赋予了法律以新的内容,法律才会一直保持生命力。

霍姆斯极力的反对逻辑,他认为一个法官如果只会按照法律逻辑推理法律的适用,那么这个法官就是不合格的,一个合格的法官应该是依据经验进行审判的,法官所处理的每一个案件才是事实上的法律。众所周知,在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在经济上已经完成了对英国的超越,新的经济形势需要美国以新的法律来应对,旧的完全仿照英国的遵循先例的法律传统已经不适用美国的现实,改变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正确途径。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一个以目的和效果作为出发点来考察一切的人,霍姆斯不可能固守原来的法律传统一成不变,坚持传统上严格意义的司法形式,因此只有根据经验和社会具体情况的法律,才是霍姆斯心中的完美形式。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霍姆斯并不是一个完全反叛传统、旧的制度的人,他主张的是一种进化理论,就像前面提到的霍姆斯在“布克诉贝尔案”中的表现一样,他所信奉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进化理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依据霍姆斯的理论,法官的作用就比以往大得多了,这时的法官不仅是一个审判者,更像是一个集立法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形象。此时法官并不是只有权力的增加,对于他们更多的是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新的责任。既然法官已经是不同于以往的新角色,并且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司法模式进行审判,那么就要求法官在进行审判工作的时候必须考虑的更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明确法官在案件中的任务有哪些?在一个法官面对的案件中哪些方面是其所必须严谨对待的?法官必须清楚遵循先例是在什么样的案件情况下能具体适用的?在案件审判时,如果法官选择遵循先例,那么支持这一决定的理由有哪些?如果法官们选择按照自己的决定行事,不遵循先例,那么他们必须明确支持自己作出新的判决的理由又是哪些?综上可以看出,经验和实用主义在霍姆斯身上的烙印,霍姆斯被称为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法学家”,一个完全的信奉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验至上的社会学法学家。

卡多佐于1932年接替霍姆斯出任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卡多佐视霍姆斯为自己的偶像。这也就表明在思想观念上,卡多佐和霍姆斯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的。霍姆斯主张改变原来呆板僵化的法律模式,把他的实用主义和经验理论引入到了司法活动当中,给美国司法印上了属于经验和实用主义的社会学法学烙印。在卡多佐看来,现实主义也是当时法律活动所必需的,他不认同一成不变的法律规则,卡多佐认为法律规则是流动的,是按照一定的发展路径不断发展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向就是“朝着社会正义、道德和社会福利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路线。”这也体现了卡多佐以社会学的角度看待法律。对于法官的权力,卡多佐不同于霍姆斯的是他对于法官进行了一些限制,他认为法官应该在遵循先例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而且,法官并不是创造法律,而只是“创造性的发现法律”。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美国早期社会学法学的发展充满着经验和实用主义的气息,以经验和实用主义为指导的该时期美国法律活动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也为后来法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法律活动的进步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文恺.社会学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4.

[4]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AJayierTrevino.TheSociologyofLaw:ClassicalandContemporaryPerspectives[M].NewYork:St.Mar-ti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