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1 17:13:18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1篇

(一)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技术教育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农村中学,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不同地区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实践课程,既可以深化农科教结合,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基本技能培训,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一技之长。

从课程本身看,由于地区情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国家没有推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很多的教材都要通过校本研究来实现。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广大教师从“书本知识”型向“一专多能”型发展。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普九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有利于初中学校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众所周知,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都升入普通高中,其中一部分要就读于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劳动实践课有利于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将来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进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商业经营、企业管理、手工技术、农业技术等等。把这些鲜活的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改革的结果。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在校除了接受正规义务教育外,还学到了初步的生产技术。城市学生将来可以为职业教育打基础,农村学生回乡后可以凭科学技术致富。劳动实践课本身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学科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找到新的兴奋点,同时可以转变家长观念,支持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学到一定的适用技能。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学校特色

培育办学特色是近年来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亮点。加强实践场所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使初中学校成为为上级高中输送合格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正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一项计划性、目的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劳动实践又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学校的特色。实践证明,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研究有利于发挥“科研兴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由于深入开发劳动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理论上深入探索、实践上大胆尝试,使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

(四)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实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初中学校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分流的第一个节点,每所初中学校都应该面对这个事实,不应把升入重点普通高中作为学生的唯一出路,而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道路。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空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里有充足的工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资源,农村有充足的自然资源,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既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又能形成初步的职能能力,为他们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最佳途径。

(五)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提高学生素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学毕业生中的一部分将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将决定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知识学习是满足不了经济建设需要的。改变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形成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很有必要。通过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一些初步的劳动生产知识,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调查表明,多数中学生毕业后想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但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学会基本的劳动技术,缺少管理学知识,往往是有创业热情,缺少创业本领,有的农村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种植、养殖、管理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致富的进程。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技术课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正是他们未来成长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主要渠道

(一)加强领导,形成保障机制

学校和地方联手,成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双重组织机构,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规划之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调动教学、后勤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广大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并确保学生安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劳动实践行为。重点建立《劳动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学生劳动实践课备课上课制度》、《劳动实践课专业教师聘用制度》,保证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要求得到落实,管理人员得到保证。劳技课教师可以采用本校培养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方法解决。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所需资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与当地政府、企业、乡村联合开发共同使用,互利互惠。场所建设应以技术含量高、规模适当的原则,避免重投入、轻产出的情况发生。

(二)挖掘资源,丰富活动载体

结合当地资源情况,综合开发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项目。

挖掘校内资源。部分学校原来有校办工厂的,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直接用于劳动实践活动基地。职业教育中心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与基础教育共享,对中学生开放,定期组织中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有锻炼技能的机会。

依托企业资源。一般学校的周边企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很多,需要我们去开发与利用。如,农村的生态保护区、家禽饲养场、农作物深加工等,城市的各种企业和商业网点以及服务行业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与这些单位签订实践合同,将其确定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解决教育人才问题。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管理教学和专业技术培训,选派素质好、懂技术的教师到劳动实践场所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让这些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福利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特殊实践活动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三)精心组织,保证教育效果

学校要把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劳动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保证实践课程学时。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各年级开足劳动技术课,为实践课开辟专用学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实践资源,全面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教学检查要将劳动技术课的备课、上课、测试等列为必查内容。

合理安排实践课内容。按照地方特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内容,共同课程可以选取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管理技术科学、经营技术。专业课程方面,农村学校可以重点选择农业技术教育内容,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场所进行劳动实践。城市学校可以选择手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工程技术、商业经营管理等内容,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开展劳动实践理论研究。学校要有计划地利用教育科研手段,加强对劳动实践课程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实践课程教育教学论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使用。

(四)科学管理,提升“三个效益”

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实践场所要发挥好作用在于实现“三个效益”,即育人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育人方面讲,劳动实践场所本身就是教育基地,管理得当,使用得当,其育人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效益看,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既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提高学校声誉,带来可观的办学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作用,可以直接为学校带来经济收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劳动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保障措施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2篇

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劳动技术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科目。经过多次研究,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加强了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选择了有特长、责任心强、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专业,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在培养和使用劳技教师上我们突出抓了三点:一是保证劳技教师的政治地位,在每学期评优时都给劳技教研组一个名额。二是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估中劳技教师和其它任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三是为劳技教师创造专业技术提高培训条件。通过这些措施,扭转了教师中存在的轻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偏见,调动了劳技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根据劳技教学大纲要求,给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现有实际条件,安排以生活服务类为主的教学内容。初一学习织物洗涤技术和烹饪技术。初二学习缝制技术和手工缝制工艺、家用电器使用与保养等。重点从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入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再次,加强劳技课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劳技教学经费的投入。我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学期定期投资,逐步武装,建设了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实践操作基地:一是缝纫基地,二是烹饪基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到现在为止学校为劳技教学购买专业用书、教具和基地设备总投入资金近6000余元,使我枝劳技课教学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二、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做任何事都没有一帆风顺,在普通中学开展正规劳动技术教育,更是如此。

刚起步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学校领导通过多次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使我们感到,把传统的升学教育,转移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上来,是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非抓不可。由于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达到了共识,决定由一名业务素质较强的主任主抓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大纲要求,开足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课教育。

三、加强否理流程,抓工作职责到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管理工作,劳技课也是如此。我们对劳技课的管理流程主要抓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行为管理。

目标管理:劳技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总目标而服务的。分目标越具体明确就越靠近总目标的实现。我校针对大纲要求对不同年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学习烹饪技术这一章后,要求学生除了解、掌握一些烹饪常识外,最终要使每个学生学会一两种主食和以蛋、蔬菜、肉类作原料的菜肴制作技术。这样,教师在制定实现此目标的教学计划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增加实践操作课时,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管理:首先,是开满课时,每班每周两节的劳技课时必须保证,不许随意串课、空课,没有教案和课前没做实践操作准备者不能进入课堂。几年来,由于劳技课教师工作的努力。从没缺过一节课,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所有劳技教师都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和赞扬,都非常喜欢上劳技课。其次,把劳技课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状况,多数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多数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等,结合”五心”教育,开展孝心献父母活动,要求学生应用劳技课掌握的劳动技能做到脏衣服自己洗,每周末或假期期间帮助父母清理房间卫生,制作可口的家常饭菜,以此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教师通过家长反馈表了解学生在此活动中的表现,做为评定学生劳动态度的依据。

行为管理:对劳技教师在教学行为要求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创造一切的含义,提倡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洗涤时,教师先拿出有墨水、油渍、水果渍的衣服,现场操作洗涤办法。开始学编织技术和服装裁剪与缝制时,先拿出几件毕业生的手工制品,让学生欣赏。通过直观的教法和感性认识,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有血有肉的实体,激发了学生对劳技课的浓厚兴趣。荫生他们想动手掌握劳动技术能力的欲望。

四、分步实施预定目标,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劳动技术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教学工程,同样受到教学规律的制约。为使劳动技术课教学系统化,管理科学规范化,我们从长远观点看问题,制定出三步走的工作路数,使目标分步实施,初见成效。

从90年开始转变观念,摆正了劳技课的位置,当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条件,配齐教师,筛选补充了教材,因地制宜,开设了织物洗涤、花卉栽培、棒针编织、手针缝制工艺、小手工制作等课程,在教室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开展成品制作展览比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标志着我们劳技教学迈出了第一步。

在烹饪课教学中,老师们又摸索出了一整套成功的教学经验。学生们了解掌握了一些菜肴烹调常识和切配工具烹调工具使用方法后,刀工则是学好烹饪技术的难点,很多学生刀工水平很低,不是切得慢就是切的规格不合标准,粗的粗,细的细。为了加强对学生刀工训练,我们增加了一门主食课一面食制作。从和面,做面片、烙饼、切面条(切面条是为了练刀工)。从擀饺皮、拌饺馅到会包饺子,按制作程序来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实习材料不浪费,排成大课(两小节连在一起),并且把课安排在上、下午的后两节,这样不但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操作,而且课后还可以把学生练习后所擀的面片、面条等加工成熟食,学生可以饱餐一顿。在练切土豆、萝卜、白菜时,教师紧接着就教给学生怎样炝土豆丝、拌成小咸菜等,课后就成为学生膳食的小菜。这样就可一举两得,不但学到了操作技能,又掌握了一些小菜的制作,还解决了吃饭问题,使学生吃得开心,家长满意,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思想。现已有80%的同学基本接受和掌握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又上一个新台阶,迈出了第二步。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3篇

关键词:初中;劳技教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1-01

一、当前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

本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走访调查本人所在城镇及周边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轻视劳技教育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智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劳技教育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上不上无所谓。许多学校的劳技课虽然排进了日课表,却是形同虚设,“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七年级按规定才上,八、九年级则不上,改成了其他科目。许多学校领导的观点是劳技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最好是不要。

(二)片面劳技教育

由于社会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劳技课同劳动改造联系起来。许多教师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把学生视为劳动改造的对象,视劳动为“没出息”“低智商”,把老师视为“不会教书的”“教不好的才去上劳技课”,把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视为正常现象。学校虽然也有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等方面教育,但许多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没办法只有去做。甚至有的班主任将打扫卫生的简单劳动归为劳动实践,错误地、局限性地认为,劳技课就是让学生们多参加劳动。

(三)单一劳技教育

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劳技教师,也没有正常的教研和培训,许多学校劳技课的开设确实也存在困难。上面要求开设,教务处只有安排有一定专长和兴趣爱好的教师或者由从某个学科将近退休的老师来上,他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也是不在行的。同时也存在短期行为和浅薄意识。具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教材中能上的内容上一下,不能上的就不上,甚至有的学校采用因噎废食的做法。

二、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总结出几下几点策略:

(一)建立有实际意义劳技教育目标体系

1、认识劳动的意义。通过初中三年的劳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2、学会生活自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维修最常用的基本劳动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勤劳、坚强、认真负责,服务社会的品质,具有初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建立动手动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可与多家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还可配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物资,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将课堂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可以建立多功能的劳技教学实践基地,置办各种型号的自行车及零配件、机械工具、缝纫机设备等,开展自行车简易维修操作、缝纫机的使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和实验操作室的建立,可以为实施劳技教育创造条件,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提供较好的实物场景。

(三)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技教学师

资队伍学校劳技教育得以保证和顺利开展,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成果。本人认为针对劳技课的教学,可采取内挖和外聘的办法。一方面,在科学教师队伍中,挖掘具有实际教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担任劳技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就近聘请农业、工厂、企业等技术人员为本校授课教师来校讲课,还派教师参加技术学习和培训。有了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劳技教育就有了师资保障、智力支持。教师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结论

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燕,加快普及农村初中基础教育势在必行[J].云南农业,2005(12).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间、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测量等;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是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内容。合理地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相关“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指明了劳动对于人所以为人以及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改版后本节内容的课题由原来的“捆小棒”更改为“古人计数”,并增加了“古人计数”的主题情境图。在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认识比10多1的数的时候,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一起读出11-20各数后,提出了如下问题:小朋友真了不起,会认、读这些数了。但是这些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古人计数”说起。“古人计数”这一文化史的自然介入,让学生模仿古人用手指头来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由此思考:新计数单位是怎样产生的?不仅知道10的后面的数是11,体验到了“数(shù)源于数(shǔ)”,而且感受十进制的起源,渗透了数学文化。我们想,这传递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认识11-20各数这一知识的结果,而且要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基本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手指计数符号计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二、通过数学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和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中,教学目标首先是在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次是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分类的标准,更有学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对比笑笑和淘气的房间图,体会到整理的必要性后,再观察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得到整理房间的间接经验。再让小朋友动手操作,通过实物图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整理的方法,积累分类活动的经验。对于低段的孩子,温馨的家庭充满着孩子做配对与分类游戏的机会。最后,我们在课堂中加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对与分类的环节:1.让孩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的餐具。2.让小朋友把将要放入洗衣机清洗的衣物进行分类。3.书房的笔筒里可能有一大堆笔,不知道还能不能用,这时该怎么分?4.将零钱进行分类,或帮妈妈整理钱包。5.打开家里的工具箱认一认,再分类。“小劳动,大思考”,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一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来分析基本图形,使学生能用这些基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衣服图案及淘气家装修的各种漂亮的墙砖、地砖、地毯、窗帘等图案来引入教学。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然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这些图案里有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这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情境,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学习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欣赏各民族服饰的图案及各种刺绣、蜡染等,体会这些带给我们的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的优良品格。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征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添加辅助线明晰基本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去表现美、创造美。最后,“小小设计师”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欲与表现欲。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图案中独立地挑出所学的基本图形,再根据所学的基本图形去设计美丽的图案,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平移、旋转、对称现象。总之,从引入教学开始分析所学的基本图形,到学生设计漂亮的图案和分析基本图形,始终没有离开“认识图形”这一条主线。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5篇

乐清市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研究

摘要:浙江省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本文阐述了针对当前乐清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招生、课程设置、在职和职后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乐清市;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设置本文中所提到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指由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根据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结业)生,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水平,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从业需要。

“十一五”期间,温州经济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实力温州、和谐温州、活力温州,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农村预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又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源地,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因素,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与研究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温州地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分析

培训政策到位政府落实补助政策,属于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全部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共计4000元左右);非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学校(基地)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的50%。特别困难的学生(主要指低保线以下收入家庭和因天灾人祸致贫家庭的学生),每年给予1000元的生活困难补贴。以上减免和补助的资金由乐清市财政负担。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供场地、设施条件,提供资金投入。

培训措施落实乐清市教育局职教科根据全市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学情况,将培训计划下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同时,对培训基地学校,市政府将给予办学补助资金用于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由市教育局负责牵头,市劳动保障局、经贸委、农办、各行业协会和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共同参与,认真搞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工作。根据初、高中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区别设置课程时间和课程内容、选用相应教材,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社会因素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的影响某校开设的数控技术、服装制作等6个专业300个免费学习名额,结果只吸引了全市11个镇(街道)70名应往届学生前来报名。在教育部门所做的调查统计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即使落榜,因其年龄相对较小,家长大多希望孩子继续读书;而高中毕业生不少人或者选择复读,或者选择一些民办类的专修自考学校就读。另外,近年来教育高升学率使落榜毕业生总人数下降,农村户籍的随之减少。而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陌生感也让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在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在校学员的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的信息: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培训后就业有自己的想法,或有自己创业开店的想法(主要是模具专业),或希望找到初级管理岗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对课程设置的影响(1)课程目标设置偏离实际,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终结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没有突出专业培训的特点。(2)课程结构不合理,采用了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训练面过窄,没有特色,制约了专业技能培训。(3)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能及时调整方向,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4)课程实施中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掌握技能,一些学校实行集中学习理论课,然后集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两者之间脱节,技能训练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师资队伍与教学问题在担任培训的专任教师中,初级有132人,占41.6%;专业工种情况更是薄弱,教师中初级工或无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37人,占43%;而无“双证”(指职业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证和专业技能证)的教师188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外聘高技能或专家型人才43人,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3%。根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培训教学必须是学、训一体化进行,所以,培训需要基地支撑。我市职校有限的基地设备资源满足不了培训的需求,所以,实训教学这一环节得不到具体落实。

农 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的出路问题通过两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来看,学员培训结束后在社会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大部分学员不能达到预期期望。这使我们对实践中改进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绩效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想法。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111”实践研究

(一)打“创业牌”解决招生困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之基。然而,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温州地区很多企业纷纷裁员或破产关闭,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新生劳动力快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被征地农民亟待就业。这些都让温州地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面对如此形势,鼓励和支持个人自主创业逐步成为政府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要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定位——从做小老板定位打招生牌:在社会层面,温州模式的个体经济深入人心;在心理层面,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想创业当小老板;在技术层面,乐清虹桥电子、模具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非常成熟,其产业下游有很大的创业空间;在经济层面,温州地区民间资金充足。所以,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上应充分考虑从创业角度进行课程定位和招生,实践效果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自主创业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认同,一些人自主创业,在解决创业者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更多人的就业。在现阶段劳动力供求矛盾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不仅成为个人实现就业、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也开始成为政府倡导和支持的就业途径之一。

(二)从“借鸡下蛋”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

职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实现教育培训与就业的紧密对接。

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规定的学习时间是:初中后学生为一年半,高中后学生为一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是:先进制造业专业为一年,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专业仅半年,期间学生还要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如此紧迫的培训时间对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不仅要满足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还要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我们在雁荡山旅游学校营销专业进行了实验。该校与广州“娇兰”化妆品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批在农村预备劳动力中招收两个班共100名学员,通过与“娇兰”公司人力资源部沟通,将其成熟的企业内训课程成功引入,学生感到在实训时能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培训了学校的专业教师。

整合衔接基础专业课直接引入企业内训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校学员不同于在岗工作,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二是企业内训课程有其单独的体系,不能与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很好地相衔接;三是引入后基础课时不够。所以,我们根据学情实际进行基础课程量的调整,同时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例如,礼节礼貌课、公关课、职业道德课等整合成服务接待基础课;服务心理学、服务形体训练融入实训课中。这样,在规定的教学计划时间内完成了校内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企业内训课程的对接,实现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的“借鸡下蛋”。

(三)以“准双元制”提升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

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培训周期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学员从就业走向创业的定位来说,可能有所不足。从学员需求出发,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来。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准双元制”)我们在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了解到,虹桥是温州地区乃至全国有名的模具基地,以合兴集团为龙头的模具行业集团具有跨区域的技术和产销优势,其产业下游更是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和个体模具商活跃在市场,所以,虹桥职业学校的模具专业举办得十分红火。很多学员通过一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学习,进入亲戚、朋友开设的模具企业或是自己开了小模具店后,发现在工作中还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经常回学校接受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成为他们的首选,学校应学员的需求,专门开办了夜校班,使已毕业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校还要开办模具培训提高班,让学员一边创业、一边学习,解决创业学员的需求。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转入全日制学习饭店服务行业初、中级管理人员的需求在温州地区非常突出,酒店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使初、中级管理人员成了“香饽饽”,所以在雁荡山旅游学校出现了接受一年制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饭店服务专业学员工作一年后重回学校、要求转入全日制学习的现象。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在把握定位上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职业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重要环节,二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始终根据本地区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使劳动力转移由“简单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使就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使培训定位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对预备劳动力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与创业培训,使农村预备劳动力学有所用、用有所获,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公司(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学校”、基于示范基地“双元制”等新型办学模式,各培训基地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风向标”,紧紧扣住温州经济发展需要,为市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办成适应市场规律、有利于学员就业创业的培训超市。

(三)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

专业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开展以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要适当提高专业教师的生活待遇,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职校的专兼职教师。要从思想上、政策上、待遇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出台有力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重普高、轻职高,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改变技能人才地位低、待遇低的现状。

总之,我们要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君贤.校企合作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

2陈春勉.温州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分析及发展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3).

3郑光相.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

4胡良喜.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服务当地经济j.新农村,,(6).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6篇

关键词:STEAM教育理念;劳技;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029-2

被誉为美国“素质教育”的STEAM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STEAM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意义上解释,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于重视学科整合,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以跨学科教育见长的STEAM教育恰似助力剂,它为劳技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借鉴STEAM教育理念,在劳技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创作,从探索中促进综合思维的养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AM教育与劳技课程标准二者理念兼容,从跨学科角度进行初中劳技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劳技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能给劳技课堂带来新奇的变化。

一、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劳技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本质上说,劳技教师的课堂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技能操作的本领,而是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技能的方法。要使学生看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应用,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例如,“三球”涉及体育中考,学生桌椅下不时有体育用球的滚动,很是不便。因此笔者在《结艺——实用结》教学中,安排学生为自己编制一个“收球网袋”。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制作兴趣都很高,渔网结的教授也变得事半功倍。

STEAM教育理念引导教师走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需求,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造个性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思维改变

学生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个性特点更加鲜明,价值追求也更加多样化。

所谓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他们最大程度上发挥思考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学习空间。创造空间可以被运用在任何学科中来,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用现有的资源来创造他们可以想象的东西,还要让学生的思维不受资源的影响,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陶艺》教学中,对于“盘条成型的笔筒”制作,笔者有范品的操作示范即把泥球搓成泥条一圈圈盘绕上去成圆筒,但初中生有自身艺术审美能力,他们会提出质疑,设想要在功能不变的基础上让造型更加个性化,寻求创新。学生融入个人艺术审美,大胆设计,运用“盘条法”制作出了曲线型的、直线型的、斜拉式的、对称式的等造型别致、精彩纷呈的作品。

STEAM教学一般是在直接教学的基础教学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他们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思维改变,将技能学习与个人需求结合起来,从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3.优化劳技教学课程结构,培育综合型人才

STEAM教学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思路。

STEAM教育理念旨在打破学科疆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发展。劳技教学融合STEAM教育理念能够提升学生的技能实践综合能力。因此劳技教师在具体实践中会更加关注到教学课程结构,如教学活动的课时比例、教学设计内容统整等。教师会把STEAM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动机和锻炼,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综合型人才。

二、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劳技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1.项目引领,设计开放性作业

笔者在融合STEAM理念的劳技教学中主要采取项目式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以小组形式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主亲历体验、探索创新的过程。

以开放性的作业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思维更开阔、思考更深入、技能运用更合理。在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应用到多样工具、技术和表现方式,需要对制作材质的科学分析、美术的视觉艺术、操作工艺与数学测量等多种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探索创造带来的丰富情感,还能从创造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笔者通过对初一劳技教材项目二《纸艺制作》的深入解读,设计以“包装盒的制作”为教学项目,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山线”、“谷线”的切折的纸艺技术基本要领;同时结合数学的“三视图”知识,引导小组学生探究平面分解图的测量、绘制规律等;更会鼓励学生大胆拆解喜糖盒深入探究立体结构等。最后抛出作业要求——“设计一款我心仪包装盒”,学生脑洞大开,奇思妙想,他们会根据纸的厚薄、韧性、承重力等特点去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学生设计制作出了很多精巧的作品,如翻盖式包装盒、分体式包装盒、抽屉式包装盒……有的学生还会主动邀请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项目学习的过程就是STEAM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它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和抽象的思维之间不断地建立起相互的关联,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让教学情境生活化,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获得有益终身的学习力和情感价值。

2.“微视频”学习,更新教学评价观

“微视频”,这里指的是以教学应用和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教学短视频。它汇集了图、文、声、像等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它的应用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的认识,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更能调动学生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学习力的一次大解放。如在初二《园艺》——水仙雕刻学习中,借助微视频“慢动作播放”不仅有利于突破雕刻技术难点;同时用延时拍摄的技法更好的展现雕刻水仙叶片、花葶梗致使弯曲的科学原理;通过水仙盆景欣赏,引导学生感受“水仙雕刻的艺术美”。微视频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积极推动了学生的实践创作,改变了以往此类教学无从下手的窘境。

劳技教学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微视频的应用”是STEAM教育理念融入劳技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它让教师能更多的关注到教学中的细节,走近学生,关注生成,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把劳技教学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3.自主社团,搭建互动式平台

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自主社团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互动式平台,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如笔者指导的“POP纸艺社”中,社员们除了自主管理好社团日常活动外,他们也会自发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衍纸系列作品展”、“爱心义卖”等,社员们集思广益,通过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智慧树”等方式,分享创意,展现社员不同的技术应用、艺术审美等,学生的个体兴趣差异和互动协作在社团活动中被充分尊重。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7篇

甘肃省庄浪县南坪中学贾武

一、课题研究

2010年9月-2012年4月承担庄浪县南坪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省级课题之《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通过询问教导处干事、翻阅资料和询问学生以及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活动,并撰写了《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论文。

通过对教导处干事的询问和翻阅资料后知道,学校对于开设劳动技术课在认识上与上级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相一致,也按规定开设了劳动技术课,配备了任课教师,并对教学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但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专业教师的缺乏、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的缺乏,以及社会对劳动者的认可程度的影响,劳动技术课的教育教学只停留在书本水平上,绝大多数学生也无暇顾及或者没有兴趣学习它,所以教育教学效果十分差。

同时,进行了学生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态度和认识。通过谈话和跟踪调查的情况看,笔者认为你才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的内容选择,除了我省现在选择的《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户经营与管理》等教材外,还应该增加一些电器修理、缝纫技术、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供学生选学。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资金、配套设施、选派相关的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另外,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做大的改进,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而要深入地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切实提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效。

然后,下发了调查问卷,收集到198份问卷。根据数据统计,作如下分析:

1.学生对在劳动技术课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接纳性:学生对于在劳动技术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认可的,希望得到教育。

2.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农村中学生在心理上并不排斥劳动和劳动技术课,只是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太少,没有给他们提供很好学习和锻炼的平台。

3.学生对于今后职业选择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教师职业,由此说明学生受到现阶段社会对于职业的认可、待遇和教师的影响而确定职业取向,尤其是害怕教师看到自己的选择后而责备他们。学生不愿意选择个人、农民、服务员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表明我国对这类职业的待遇太低,学校对劳动技术课的实施比较薄弱,同时也说明在劳动技术课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的不够。

最后,并撰写了《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一名劳动技术课教师,除了搞好劳动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教书必先育人。作为初级中学的老师,担负着一群思想品德正在形成的学生的教育重担,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把育人与教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想品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和谐心态和勤俭节约与环保意识,形成尊重劳动和感恩他人的情感。

现在,整个课题研究已经结题,上报省教育厅评审。

二、教研教改

2010年11月参加庄浪三中举行的区域研讨活动,听了苏良贵同志的一节生物课,并进行评课活动和参加区域研讨活动总结大会。2011年3月参加庄浪县水洛中学举行的课堂讲赛活动,获得第四名。2011年6月参加庄浪县盘安中学举行的“同课异构”授课活动,上了一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复习课,受到听课人员的好评。2012年3月参加庄浪县万泉中学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韩店中学刘泽龙老师和赵艳蓉老师的《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并进行评课活动。

通过校际间的课改交流活动和校内的课改教研活动,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听了同学科和不同学科老师的课后,我深情地感到,每一个老师均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这就是我应当学习的方面,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策略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题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效能。

2.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合作探究、表的交流

以前,我在课堂中为了体现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堂堂必有“小组合作”,但往往是华而不实,课堂上学生讨论的轰轰烈烈,在学生反馈举手时时确实寥如晨星。也只是几个好学生一言堂的天下,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行动起来,甚至是多数情况下是我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的表达交流没有真正实现,反而浪费了好多时间,知识仍然没有学得扎实,收效甚微。通过教研教改,我学习了他人的方法,情况大为转变。如采用拼盘式,以四人一组为最佳,每个小组按照好中差的学生进行结合,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每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每位孩子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小组成员都进行编号,每次交流都是有章可循的,比如“从C号开始,进行顺时针交流”、“请每组的B号起立回答”等等,在这样的合作中,好学生不再成为“麦霸”,人人参与,机会均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再者,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让学生明白“我自己学习好不算好,整个团体好才是好。”学会“抱团取暖”,组组之间进行竞争,每个成员都会尽最大努力去表现,为小组增光添彩。

3.设计好学案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第8篇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均在西部,聚居有46个以上民族。众所周知,由于受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十分缓慢,全国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县绝大部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见“普九”任务十分艰巨,已成为当前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等问题尤为突出,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并极大地限制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振兴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及办学模式的现状怎样?就此我们对四川省阿坝州的羌民族主要聚居地棗茂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茂汉羌族自治县(简称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岷江、涪江上游河谷地带。县辖5个区22个乡镇,居住有羌、藏、回、汉8万多人,其中羌族占人口总数的88.1%,成为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地。

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地区义务教育,保证实施质量,茂县县委、县府及文教部门依据《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茂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确立了“普九”目标:“九五”,期间,占全县总人口57.5%的地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占全县总人口58%的地区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2001年以前全县基本完成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分地区、分年度、先易后难、逐一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双向出击,一步到位,同步实施,逐步完善。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联合国儿基会的帮助、支持下,该县义务教育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行。到1997年底,已有5乡2镇完成“普九”任务,“普九”乡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2%。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该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县尚有近一半的乡未实现“普六”,2/3的乡未实现“普九”,在短短的4年间(1997-2001年)要完成这些乡的“普九”任务,因难极大,即使在已实现“普六”或“普九”的乡镇学校,也只是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而办学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调查发现,茂县羌族地区义务教育力学质量不太高的原因固然与本地区办学条件差有关,更与其办学模式单一有密切关系。从该县中小学办学模式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为其主模式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反映出一种渴望升学的心态,这种愿望在落后的民族地区尤甚,升学成为人们摆脱贫穷与落后的惟一途径。同时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主要以升学率为标准,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都出现“偏离”。从所调查的茂县民族地区来看,受渴望升学心态的驱使,又迫于外界升学压力,中小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而忽视为本地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这一目标,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升学为主。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升学教育仍然是学校办学的主模式,无论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属重点学校,还是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乡村学校,办学目标一律以使学生升入高一级普通学校为主,从而游离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也与提高每个公民素质的义务教育目标和功能相悖。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只设必修课,以发展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为目标的各种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极为忽视。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针对性。重视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日常生活生产中必备劳动技术素质的培养。

(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自发阶段

茂县羌族地区为改革本地教育的落后面貌,着手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为推进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该地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调查发现,少数学校在以升学型为其办学主模式的同时,也进行了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力图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发展其职业素质,以便尽快走入社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该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模式有:

加续型(3+x)。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教育。该县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采取与其他地区的职业学校或中专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初中毕业生进行连续性职技培训。如茂县民族中学在1998年与四川绵阳电子学校联办,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培训;土门中学也是采取与外地职业学校联合对所有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年的职技培训。

渗透型(3+0)。这种模式是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适当增设农业技术课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术知识。茂县一些中学在各科教育中渗透实用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土门中学生物课教学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知识,在生物课和卫生课中增加常见病诊治、血压测定等知识,化学课中则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农药配置等生产知识;南新中学从阿坝州林业生产较发达的实际出发,在劳动技术课中讲授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在物理课中渗透电子技术知识和家电维修技术;茂县民族中学在植物课中也渗透了果树栽培及花椒种植技术等知识。

总之,该县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距探索。但是,各个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结合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是学校或学科教师自发行为,并且这种发展尚未形成制度,步伐极为缓慢。

(三)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实行缺乏有效保障条件

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不仅尚未形成规模,而且又受到民族地区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使其难成气候。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而这些贫困县又多在西部民族地区。这种经济贫困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茂县为省级贫困县,1997年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为796元,有的乡不到350元,与全国相比偏低;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18707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750万元。可见,该地区工业生产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赤字严重,教育投入比例偏小,致使基础教育的发展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据调查1997年茂县财政经费缺口较大,教育支出困难,仅能基本保证学校人头经费开支,而学校基建维修等费用,只能依靠学校自筹。不仅如此,教育经费拖欠和挪用现象仍然存在。四川省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拨款,被阿坝州政府挪作他用,无法保证专款专用;为发展普教中的职技教育,阿坝州政府每年划拨的职教经费也迟迟不能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实验实习场地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阻碍了多样化办学模式发展的进程。据调查,全县尚无一所学校有校办工厂,仅有少数学校拥有少量实验实习场地。即使如此缺乏的实验实习场地也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如茂县中学有果园一个,但从增加学校办学经费的现实出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其租借给他人经营:另一中学为保证学校硬件设施在“普九”验收中达标,不得不将原来的苹果、蔬菜园地平整为标准运动场。早在1987年茂县民族中学就打算以3+1加续型办学实现普教与职教的结合,改革学校单一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计划一直无法实施,直到1998年才采取与外地学校联合的方式实行加续型办学模式的探索,其间推迟了近10年的时间。中小学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十分简陋。地处县府所在地的茂县中学是该县惟一一所高完中,其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十分缺乏电教设备,家电维修职高班所需的基本零配件因经费不足难以保证,给职教班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带来种种困难;为适应开设电脑选修课的需要,不得不以中华学习机代替微机。县镇重点学校尚且如此,其他乡衬学校的办学设施则更加简陋。所有这些极大地限制了普教中职技教育的发展,致使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困难重重。

二、茂县羌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成为其办学主模式,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举步维艰,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诸多弊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难以培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合格劳动者,学校缺乏地方适应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转贴于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落后、封闭的教育导致了民族地区各类人才匠乏。如茂县羌族地区地处通往具有“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区的交通要道,并且本地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的花椒、苹果闻名省内外;由于毗邻顺江,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除此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森林、药材资源。但这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这与其地方特色产业不发达,旅游、服务、食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人才极端缺乏有密切关系。振兴民族经济急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从目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满足民族地区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是极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民族区的地情。

我国自30年代进行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至今,全国范围内中等教育结构已基本趋于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将基本维持现状。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高热”的冲击和经费投入的限制,使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兴办较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极不现实的。在民族地区,受地方经济限制及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艰难。从所调查的羌民族地区来看,目前全县尚无一所职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大批劳动后备军的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义务教育阶段而得以实现。

西部民族地区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民族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端,实际上也是大多数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甚至于小学教育便成为一些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据茂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近三年来,该县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为70%左右,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则仅占30%左右。以1997年为例,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升学率为74.1%(1996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2.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3.6%(1996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8.8%)。可见,该地区约30%的小学毕业生和7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将结束他们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回乡务农。然而,以升学为目的和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升学教育模式,使大多数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未受到产业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生产岗位上难有用武之地,不得不向其父辈学习传统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或接受就业培训,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种不从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实际出发,脱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懂技术、不会劳动,热衷于跳“农门”的农牧民新一代,极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三、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不太高,学校教育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校办学模式单一。西部民族地区在逐步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力争在2000年保质保量地完成“普九”任务。切不可盲目追求“普九”速度,而忽视了其办学质量。从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提高其办学质量,增强学校教育的适应性,一条有效途径是改革目前单一的办学模式,力求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坚持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也限制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除继续依目标按计划,在所有乡镇逐步实现“普九”任务外,必须改革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单一性,结合民族地区特点,从学校具体实际出发,坚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无论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都优于区乡级学校,其办学质量相对较高,尤其是重点学校更是如此。这类学校应继续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搞好升学预备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的区乡级中小学,应迅速改变过去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扭转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从单一的升学型向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转轨。3+X的办学模式,其好处是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短、平、快”实用技术,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办学质量不太高的学校可继续进行这类办学模式的探索,并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与外地或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共同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根据学习成绩把升学有望和升学无望的学生分别编为普通班和职教班,在初中二三年级实现分流的2+1、2.5+0.5的办学模式,也不失为普教与职教结合的较为有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框架,有利于缓解升学与就业的突出矛盾,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校应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课程改革,增加适应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选修课、活动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生产技术的培训;努力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职技教育因素,实施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多种层次、多种规格人才。

(二)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

从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实际出发,在发展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同时,逐步确立能有效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的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地位。这种办学模式在保证升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渗透途径有多种:一是在文化基础课中发掘或补充职教内容,体现出融合性特点。如在政治课中渗透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管理、法律常识等内容;植物课中渗透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在化学课中增加土壤成分简易测定、常用农药配制等;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地理、乡土资源的内容;在历史课中补充家乡史、民族史,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在数学课中增加简单的财会、生产统计等内容。二是加强劳技课的教学。首先是开足开好劳技课,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劳技课时间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在不影响最基本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劳技课的时间和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劳技课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学到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三是利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地方安排课程的条件,适当开设适合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和职技培训,使学生在受完义务教育之后既具有一个公民所具备的文化科学素质,又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科技致富本领。

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之所以以渗透型为其办学主模式,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普通学校历来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然而,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模式却只能满足升学要求,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渗透型办学模式由于不改变现行课程计划,只是在现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中实行职技因素的渗透,既保证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培养,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解决升学与就业矛盾,使学生既“升学有望”又“致富有门”。第二,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愿望。历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就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读书成为人们通向美好未来,获取一种良好职业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升学读书跳出“农门”,走出贫穷与落后的愿望更为迫切。与加续型、分流型的办学模式相比,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能满足人们的升学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实施职技培训,即使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也能致富有门。第三,能有效缓解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至此基础教育建立起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这种投资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不发达或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其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负责的投资管理体制,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所调查的茂县羌族地区看,地方财政严重赤字,拖欠挪用教育经费的状况仍然存在,“普九”经费投入十分紧张,要依靠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经费来兴办较多的职业学校和职教班,以加强职技教育,可谓十分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职教任务,加强学生职技培养与提高,而这只能依靠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场地,实行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职技教育,以缓解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