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秋节实践活动

中秋节实践活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1 17:13:03

中秋节实践活动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1篇

一、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二、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1、中秋节的由来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1、设计别致、精______月饼图案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2、同学/:请记住我站域名/们之间交流。

四、小结

一、实施成绩:四年级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小学学校中秋节实践活动方案

(2)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了解起源中秋节的月饼

(4)了解诗歌的中秋节

三、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协作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训练去收集信息,能够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活动更多的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幸福。

3.通过显示,演讲和其他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活动:四(2)班

活动时间:三月到五月

过程:

开放班有活动确定研究主题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

老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为中秋节的传说是多方面的,你想知道什么?

生:(大声说道:想要到)课件中秋节的照片。

师:看这些图画,刚才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从今天开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中秋节文化,关于中秋节的事。你想知道些什么?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2篇

关键词:生本;设计;引导;有度;体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指导入手,让学生快乐地探究体验。下面,以主题活动《中秋博饼》为例,来触摸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设计指导的脉络。

一、以生为本,产生探究主题

1.一个好的开始――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顺利地开展活动。

如,以《中秋博饼》这个主题活动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和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这个主题研究的兴趣,我在开展活动前播放了一段人们在参加中秋博饼的现场录像。

其实,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因此老师们在这里不必拘泥于某种方式方法,应该灵活运用。甚

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情境创设的环节,因为有些主题的确立,是由师生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这时就可以因势利导地直接切入。

2.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之一。因此,引导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也是很重要的。引导学生成功地质疑和提问,可以使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自主探究更进一步。

“中秋博饼”民俗活动是闽南传统活动,博饼的历史传承悠久,博饼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富有特色,博饼的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

义。可以说“中秋博饼”这个主题内容包罗万象,这就提供给我们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许多可以探究的内容。在老师和学生选定好主题后,我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提出各小组想要探究的中秋博饼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中秋博饼活动是怎么玩的?”“中秋博饼是怎么产生的?”“中秋博饼活动好玩吗?”“为什么厦门人在中秋节要博饼?”……

在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就会出现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可能和主题的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没有

联系。这种情况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出现得比较多,因为他们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不长,对于“提什么问题,怎样提出好问题”还不大了解。这时老师要注意指导了,既不可任由学生乱提问题,也不可一竿子否定,应该首先表扬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提问的优点,然后提醒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应该和主题有联系,最好要有研究价值的。

3.教师介入指导,学生选择问题

在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归类筛选出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又有能力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这时,教师应该介入指导。可是应该怎么做指导呢?在这里我介绍一下我的做法:

步骤1:分类

引导孩子对问题进行分类。比如:面对这么多的中秋博饼问题,我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番梳理概括,罗列出了以下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

*中秋博饼的来历

*中秋博饼的玩法

*中秋博饼的故事

*中秋博饼的新闻

*中秋博饼的(益处)意义

步骤2:整理

引导学生对每一大类问题的研究价值、可行性等进行思考,把有价值又可行的问题保留下来,不好的剔除掉。

步骤3:筛选

这时,剩余的问题都是比较好实行研究的了,很适合学生来挑选了,可以让各小组选择喜欢的问题来研究。但在以往的活动中,这里曾经出现过小组成员意见不一,或者对几个好问题难于取舍的情况。如果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你可以帮他们挑选一个;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你则不要有太多干预,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小组同时进行两个不同的主题。

4.自主探究的基地――组成活动小组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小组活动为基础的,而让学生组成一个个活动小组看似简单,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般来说,老师们采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一是直接按照教室里学生的座位

分组;二是老师指定好相应的小组;三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这里前两种方法老师操作起来最简单,但是学生可能不喜欢。而最后一种方法学生最喜欢,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病,自由组合成的各小组能力差异大,不定因素多。所以在这里老师在学生组成活动小组的环节上要多动脑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活动主题适合不同的分组方法,老师要灵活使用。

而我这个主题因为是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开展的,而且开展的班级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均不错,因此,我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开展研究的。

二、扶放结合,师生共同制订活动方案

一个成功的活动要有好计划,同样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也必须让学生制订好活动方案,也就是活动的计划。

以主题活动《中秋博饼》为例,由于此次“中秋博饼”主题在活动内容上侧重于了解中秋博饼活动的来历、博饼活动的习俗、博饼活动的意义等方面。所以,在各小组确定好探究的内容后,我组织各小组讨论计划怎样制订,要选择什么方法来探究,小组怎样合作、怎样分工等等。主要指导他们重点讨论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学生讨论好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份现成的活动方案样例,向学生简单介绍这份方案制订的情况及优缺点,让学生可以模仿老师

提供的活动方案样例来制订自己小组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各自小组以及所选问题的不同自己制订方案。

在指导学生进行方案的制订时,应该让学生全员地参与。具体是这样操作的:让各研究小组根据所选的研究主题,每人各自草拟出一份活动方案或者计划。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点评修改。最后选出一份最好的活动方案作为小组活动计划,也可以采集小组各方案的优点,形成小组的活动方案。这样指导起来虽然比较耗时,但是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亲自制订

活动方案,学习、巩固活动方案制定的方法,提升活动方案制订的能力,对活动方案(计划)制订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方法的掌握很有益处。

三、开展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在《中秋博饼》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活动:探寻中秋博饼的历史、触摸中秋博饼的现在、体验中秋博饼的乐趣、展望中秋博饼的未来。

“探寻中秋博饼的历史”“触摸中秋博饼的现在”是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各种方法收集了解有关中秋博饼的历史与传承,以及博饼的玩法规则等,进一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调查、讨论、探究的能力。

而“体验中秋博饼的乐趣”我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家庭、社区的博饼活动,而且还组织学生在学校班级里分小组开展了班级博饼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还让学生体会感受了闽南民间传统风俗中秋博饼的魅力。

“展望中秋博饼的未来”这个活动可以说是在前面几个活动进行后产生的。原来我设计时本次的主题活动到“体验中秋博饼的乐趣”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发现中秋博饼不仅受厦门人欢迎,而且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有些学生还调查到厦门的中秋博饼活动

当时还在申请“世界遗产”的认定,而且当时是第一次申请失败,正在进行第二次申请。学生了解到这些时是喜忧参半的,于是我临时决定增加一个活动环节――展望中秋博饼的未来,让学生交流中

秋博饼受欢迎的情况、探讨第一次申请“世界遗产”失败的原因与对策、设想推广厦门追求博饼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树立自豪感。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中秋博饼的魅力以及厦门的美好,而且还收获到了相关的知识,锻炼了表达、收集、整理、写作、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探究活动调动了多方面的学习方式,因此让学生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快乐的体验。

四、注重展示与总结,内化探究活动的成果

经历了主题的确立、方案与计划的制订、实践活动的开展之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已经进入了尾声,也就是主题探究活动的展示阶段。我们都知道展示阶段可以让学生把之前实践活动各阶段的活动收获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体现与总结。经验的总结是知识的融汇与内化,探究内容的展示则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经验的融汇和内化。学生这种内化的过程,就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成长。

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在进行展示活动时,教师采用的形式是比较单一的,都是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轮流上台展示、介绍,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展示阶段的真正作用,而且学生的兴趣也在消减。怎样才能让展示活动不流于形式,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呢?

以《中秋博饼》主题活动为例,我根据前面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以及大量学生收集到的信息,把展示活动以“快乐―有趣―有意义―难忘―美名扬”为主线,设计成这样几个小环节:班级博饼真快乐、博饼玩法真有趣、博饼来历真有意义、博饼故事真难忘、中秋博饼美名扬以及活动延伸――博饼王中王争夺。

五、总述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学科,它密切联系着学生自身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的学习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形式去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3篇

1、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学习主题的确立也应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来进行。例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内容《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学生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时逢金秋,何不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秋天呢?老师顺势确立了“秋天美在哪”的活动主题,依此主题开展“寻找秋天”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秋天的景物画一画、写一写,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并准备开一个交流会。在交流会上,老师先请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一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词句进行归类,办一份手抄报。再如学了第五册《 爬天都峰》一文后,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同学间交流 。

在这些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课内所学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2、课中研读,集体讨论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

有的课文就是故事的文字版,它不像电视电影那样把每个主题与情节都完整再现,它是有取舍的。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研读感悟挖掘出文中没有表述的主题与情节,由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小摄影师》中最后一句列宁说如果小男孩来了一定让他进来。由词句推断出当时的情景。以此为活动实践的主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展开联想,小男孩和列宁第二次见面会说什么?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训练,更是一次潜移默化的习惯养成教育。

3、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4篇

中秋节倡议书1

 

广大市民群众:

 

又是一个月圆夜,又是一年团圆日,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全县人民群众过一个温馨、节俭、文明、和谐的中秋节,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弘扬传统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主动增进邻里友情,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开展以团圆、和谐为主题的庆祝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小学校要积极宣传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意义。

 

倡导文明新风。要倡导节俭,摒弃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要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文明、健康、环保新理念;要倡导平安和谐、遵纪守法,不打架斗殴、不酗酒闹事、不酒后驾车、不超速行驶;要倡导环保,坚持走亲访友、出门赏月,尽量多步行、多骑车、少开车,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过绿色低碳中秋。

 

传承志愿精神。广大志愿者要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和他们共享团圆,向他们传递节日温情。让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享受到儿女般的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让外出务工人员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自觉做到文明用语、文明餐饮、文明交往、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驾车、文明上网,自觉维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营造良好节日氛围,展示子长文明形象。

 

秋风送爽,华灯绽放,让我们以更加健康的身心,文明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县的伟大事业中去,开拓进取、奋发作为,为文明子长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祝全县人民中秋团圆、和谐美满!

 

倡议人:

 

时间:

 

中秋节倡议书2

 

广大市民朋友们: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为了让身边老人们和留守儿童感受到节日气氛,对他们的关爱之情,给他们带来节日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特向全市人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身边的老人们和留守儿童送去节日的祝福,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二、为身边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做一次家务,整理一次房间,梳一次头,以表达我们的祝福和敬意,让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深深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三、积极关注并参加“关爱老人,共庆中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参与尊老爱幼志愿服务行动,将我们的点滴行动汇聚成爱的海洋,为他们送去我们的温暖。

 

市民朋友们,在中秋佳节到来到来之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传播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和留守儿童,让文明之风传遍孝义大地,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最后祝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健康、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倡议人:

 

日期:

 

中秋节倡议书3

 

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职工: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20xx年中秋节即将来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州委十二项规定和县委十八项规定精神,过一个欢乐祥和、廉洁文明的节日,特向全县广大干部、教职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落实责任,营造廉政氛围。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树好形象、当好表率。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分管范围内的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从严规范从政、从教行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廉政氛围。

 

二要倡导节俭,遵守纪律要求。各位教职工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廉洁从政、勤俭节约、为民务实的思想意识。省、州、县纪检监察部门明文规定:节日期间,严禁用公款购买赠送月饼、烟酒、花卉等节礼;严禁用公款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相互拜访等活动;严禁违反财经纪律突击花钱或滥发津补贴、奖金、实物;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禁借节日之机用公款购买、发放、赠送各种购物卡;严禁借各种名义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旅游度假和高消费健身、娱乐等活动;严禁在公众场所参与;严禁公车私用、违规驾驶公车;严禁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贵重物品;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事宜和借机敛财。麻江教育人理应模范遵守这些规定。

 

三要严肃执纪,强化监督检查。各学校党风廉政义务监督员要加强对学校教职员工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

 

身正邀明月,清廉庆佳节。祝您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倡议人:

 

日期:

 

中秋节倡议书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全市广大干部、市民过一个温馨、节俭、文明、和谐的中秋节,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弘扬传统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中秋团聚之时,与父母、家人一起品尝月饼,共话团圆。开展以“团圆、和谐”为主题的庆祝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小学校要积极宣传“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意义。倡导节俭风尚,摒弃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抵制“天价”和“豪华包装”月饼,反对铺张浪费。要倡导环保,坚持走亲访友、出门赏月,尽量多步行、多骑车、少开车,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过绿色低碳中秋。

 

传承志愿精神。广大志愿者要带头践行群众路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和他们共享团圆,向他们传递节日温情。让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享受到儿女般的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让外出务工人员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

 

践行公民道德。要认真践行《xx市民文明公约》,坚持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自觉做到文明用语、文明餐饮、文明交往、文明出行。自觉维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营造良好节日氛围,展示xx文明形象,争做“xx好人”。

 

秋风送爽,华灯绽放。

 

倡议人: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5篇

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6篇

关键词:节奏; 欣赏; 歌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60-001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一、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节奏教学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语言中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节奏中,通过拍击实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针对初中一年级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利用学生喜爱游戏的特性,选择有趣味性、学生广泛喜爱的游戏,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主角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例如学习《西风的话》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外准备的有关表演秋天的道具、果实、资料等等,请同学们自己组合,来开一个班级辩论会,讨论表现秋天是“热闹的”还是“恬静的”呢?同学们在紧张激烈的辩论和表演之后(有的同学准备了钢琴曲《秋日私语》;有的同学准备了秋天的诗歌――《收获》;有的同学准备了民乐《丰收锣鼓》《扬鞭催马运粮忙》;还有的同学准备了歌伴舞《庆丰收》;有的同学准备了诗朗诵《秋》等,课堂气氛紧张而又不失团结,活跃而不失节奏,每个同学都情绪高涨积极参加),那么这节课同学们的热情可想而知,同时也领略了不同秋天的魅力,也从中学到了好多的知识,在紧张的收获中学到了锣鼓的魅力,在娴静的钢琴声中聆听了秋天的静谧,从铿锵有力的朗读中领略了秋的五彩缤纷,在教师的简单总结后,那么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我们大家讨论的各种表现方式都不同的歌曲――《西风的话》,

西风的话

旋律上下起伏 流畅

情绪平和 力度变化不大

节奏 有无变化

那么,我们这节课辩论赛、歌舞表演、诗歌朗诵这样多种的形式加上不同形式的歌曲演唱,可想而知,这节课肯定是成功的,同学们了解了同一题材用不同的节奏去表现,一定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同时也体现了节奏的重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蒙古族民歌《鸿雁》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应肩、耸肩等舞蹈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再如欣赏《共青团员之歌》时,请同学们观看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枪战、炮火、战士们牺牲时的慷慨和保家卫国时的决心,让同学们深入体会战士的心情,而达到让同学们树立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如我们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曾经让每位同学通过联想,写出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短文,结果全班几乎没有一个雷同,且篇篇都很优美生动,可见音乐的意象可以不接受任何束缚,而按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极大限度地展开想像的。因此音乐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任何别的艺术都不能替代的。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们的欣赏能力大大提高。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7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活动接二连三,课堂热热闹闹了,但活动的价值不高,活动的设计缺乏针对性,活动的形式粗糙浅显,课堂教学目标游离于花俏、热闹的活动之外。实际上,这种没有紧扣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活动,往往会使教学过程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扫帚”的窘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如何改变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浅层面、实效低的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活动的目的源起于学生生活

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对课程目说恼确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课堂活动的创设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活动来代替教师有形的说教,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要坚决杜绝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的和针对性的盲目活动,要牢固树立目标意识,明确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有效的活动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源于学生生活的活动,只有源起于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获得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真实的道德认识。

如: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在哪里》时设计“寻找秋天”“留住秋天”“赞美秋天”三大主题活动,下面是一个“留住秋天”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是啊!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五彩的季节,想把秋天留住吗?你最想留住秋天的什么呢?

生1:我想留住秋天的树叶。

生2:我想留住秋天的水果。

生3:我想留住秋天的凉爽。

师:你想用什么方式将它们留下呢?

生:贴画、剪……

师:这么多秋天的使者都留在这张画中,这幅画一定很美,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脑最灵,留住的秋天最美。

(伴着音乐,学生纷纷拿出课前准备的彩笔、画纸,收集的树叶、彩色纸、小剪刀等,有的画、有的剪、有的贴一丝不苟地动手忙了起来。约十分钟后,老师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没完成,继续指导学生画或剪,用时16分后,执教老师看了看时间所剩不多,匆匆进入“赞秋天”的环节。)

上述案例中,执教老师本意是通过“留住秋天”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但由于对活动目标不够明确,导致耗时太多,似乎成了美术课了。活动是教与学的桥梁,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活动如何变得更加顺畅有效呢?结合教学,我认为要做到建立课标统领意识,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准确地把握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与目标可以组织哪些活动,学生怎样在主动参与活动实践和活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发展。

二、活动的设计贴近于学生生活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需要学习与掌握的经历与经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认知生活时间是有限的。活动的目的是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和在虚拟生活中(创设的活动情景)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构建自我,在真实与虚拟的活动中与同学、与老师、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来发展自已,逐步构建自已与外部世界的认知,最终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与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因此,我们依据教材的科学体系和教学目标,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品生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升入了二年级》时,设计第一个活动“谈话交流,学会分享”。“同学们,暑假生活结束了,你们这个暑假过得怎么样?去了哪里?”教师简洁的导入语,符合学生暑假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品生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画一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一边说提示语,让学生猜名称,一边示范画画,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想亲自尝试。教师第一次让学生听指示在一张A4纸上左边画一遍,并互相欣赏各自作品。第二次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这张纸右边再画一遍,并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第二次画的画为什么不那么漂亮?这样,有趣的画简笔画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等各种感官活动中深刻感悟到“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多么重要!

以活动体验为载体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活化的情趣;以儿童生活为载体创设的活动,使课堂充满了儿童的情趣,这种在儿童的兴趣、经验、认知、能力等基础上创设的主题活动、儿童游戏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又改变了空调的说教,避免了矫情的造作。

三、活动的开展贯穿于学生生活

鲁洁教授曾撰文指出:“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已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我们课堂活动不应该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应该是学生能将课堂中获得的一些认识,形成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践行。同时,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与自已道德观念、认知相冲突时、怀疑时、困惑时,能够有所思考,有所辨别,有所坚持,逐步形成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因此,我们的课堂活动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该向课后的生活延伸,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人教版品生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可以结合班级常规管理,开展优秀值日生的评选活动。

又如:人教版品生一年级下册《保护牙齿》一课,在课后开展“我是护牙小卫士”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同伴、教师、家长监督力量,真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牙齿。

中秋节实践活动第8篇

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月儿圆圆话中秋

三、活动时间:x月x日--x月x日

四、活动内容

1、“中秋月圆知多少”十分钟队会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知识、图片等,通过十分钟队会,在交流、讨论、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赏月品月话月饼

中秋月圆夜,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品月饼,三代人从品种、味道、价格、包装等方面话一话、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饼。

3、小小歌谣传情意(一年级)

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红军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4、佳节感恩送祝福(二年级)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5、追根溯源话中秋故事会(三年级)

收集中秋由来的传说,组织开展最根溯源话中秋故事会。

6、情满中秋诗词吟诵比赛(四年级)

通过诗词吟诵,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营造诗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要求:内容不拘,自己作品、唐诗宋词、中外诗歌、儿歌童谣等皆可,形式力求新颖,每班不少于10人参加,时间不少于2分钟。

7、同享中秋明月,共建绿色家园(五年级)

月饼盒的过度包装浪费了宝贵的木材、纸张和金属材料,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善用资源,倡议队员们巧用月饼盒,开展变废为宝小制作,并可用来布置教室。

关于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为契机,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让学生知道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什么叫中秋节;中秋节民间的传说、民间庆祝方式;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校园内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推进学校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二、活动时间

201X年9月上旬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宣传

1、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以“我们的节日·南京中秋”为主题进行演讲,宣传;

2、利用主题班队会、校园网开设专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讲述与中秋有关的民间故事。

(二)分阶段活动:

第一阶段:佳节思月——主题阅读

1.活动内容: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含义,并从中解读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韵味。

(2)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晨读

(3)组织同学们开展中秋节有关的诗歌背诵活动。

(4)开展诗词赏析讲座

2、参加对象:1——6年级的学生

3、活动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第二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活动一: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庭欢度中秋节

活动二:共看明月皆如此---以“美好传统节日,多彩民俗风情”为主题写文章,可以是观察日记,节日游记,阅读体验,精彩创意等。

活动三:利用福建文明风、福清新闻网等网站,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过中秋活动,开展学生与远在异地打工的父母进行网上对话活动,引导学生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共度中秋佳节。

活动三:开展文明礼仪我示范宣传活动,学习文明常识,践行文明礼仪规范。

活动四:创意抒情。在校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活动五:“快乐体验”活动。少先队员向社区的孤寡老人和贫困者送月饼,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