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9 17:11:40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1篇

关键词: 地方高师院校 古代汉语教学 学生本位 能力本位

古代汉语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以增进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能力为目的,为日后中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但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一直沿袭综合性大学的一般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大都有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本位的倾向,着重讲授古代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实践中多是采用串讲文本、讲解语言知识点、辅助练习等方式,讲授内容较为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受到较大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渐入人心,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突出与市场需求接轨,地方高师院校教学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定位,从生源现实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对人才的新需求,在保持课程基础性、人文性的同时,更加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应围绕自身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渠道,完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自身人才培养特色。

一、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必须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

学生本位发展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方向(李延平,2000),地方高师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学生本位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通过创设、调控、利用教学条件,灵活运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探索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专业素质。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学生本位”理念,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特点展开教学。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大都来自地区市县、农村乃至偏僻的山区,他们意志品质良好,勤奋好学,但知识基础与视野有限;感情丰富,但不够稳定,易于执拗倔强乃至莽撞冲动;自觉性、自制性相对较强,但毅力不够坚强,容易“朝三暮四”。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他们学习针对性较强,目标比较明确。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成才要求,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重要一环。

1.教学应尽量贴近现代社会、贴近学生。例如,文选《庄子・不龟手之药》内容为:“宋人有个家族世代靠漂洗衣物为生,为了防止皮肤冻裂,制作了防冻药。有个人听说有这种药就去花重金购买,购买之后卖给了遭受越国入侵的吴国。由于吴越战争在冬天,士兵容易冻手,因此吴王花了更多的钱购买了此药,也因此打败了越国。”在讲解这篇文选时,我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成功的商业人士都是能够发现某件物品的特殊价值,然后利用其特殊价值去创造财富。如一般人都知道花能够改善环境,但是有位小伙子转变思维,开了首家用花做菜肴的饭店,并因此创造了大量财富。学生听到当今社会的传奇故事,兴趣大增,并因此认为“书中果真有黄金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到老子时,围绕老子故里是在安徽涡阳,离学生就学地阜阳很近,有的学生甚至就是涡阳人。我着重讲解老子的生平活动,以及老子所处环境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由于讲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听起来十分认真,而且印象也非常深刻。

2.采用竞赛式教学。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胜之心强烈,如何利用他们的好胜之心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竞赛式教学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在每学期当中,可以拿出2―3次课,让学生掌控课堂,教师点评。如,教师提供一个课题,让学生自主组队,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学习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探究学习。组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找、教案(文章)撰写之后,让每个团队派出一名代表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完了之后,学生可以发问,然后教师点评,最终评出优胜者。这种竞赛式教学,让学生在查找资料、撰写教案(文章)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而学生经过积极的参与,对古代文化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是新的教学手段,它能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手段,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电影片段、视频图像,学生的记忆要深刻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而电影片段、视频图像走进古代汉语课堂,也让课堂活泼起来,一改过去的“一潭死水”,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坚持“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个“实用性”既包括针对中学教学的实用,又包括对所授内容的重新整合,提高效率。

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学语文教材经过改革后,文言文的比重大大增加,大概占据整个课程的40%,可以说,文言文教学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举足轻重,而古代汉语教学对中学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侧重于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篇章。如中学八年级课本有《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礼记》,古代汉语中有与此相同的文章《大同》。那么,我们在讲解《大同》时,不但要讲解与此相关的知识,而且要联系中学教学的特点进行讲解。这样,今天的学生,明天的中学教师,就不会在今后教学中手忙脚乱。

注重“实用性”还应该对所授内容“减负”,提高教学效率。古代汉语包括内容十分丰富,仅通论部分就有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还包括文选和常用词)在短短的108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教师追求“面面俱到”,其结果就是“面面不到”。在108课时内,要提高教学质量,“减负”是较好的途径。所谓“减负”就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联系紧密,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延续,因此,古代汉语内容与现代汉语内容多有重合,如:文字部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都有“六书”;语法部分,都有数词、量词、代词,等等,并且很多与现代汉语差别不是很大。而判断句、否定句等和现代汉语联系紧密,有的现代汉语还在使用。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而与现代汉语相似或差别不大的部分,应整合在一起,并且联系现代汉语知识讲授。这样,不但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的异同。

(三)提高辅导答疑的质量。

辅导答疑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它能够检查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学校规模急剧扩大,师生交流有稀疏化倾向,改进教师辅导答疑方式与渠道,能有效促进教师更多地听取学生意见,增进师生情谊,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

坚持“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必须提高辅导答疑的质量,改变以往注重给结论、改答案、释疑解惑的做法,更多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辅导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为此,首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如我校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网站设有专门窗口,保证教师能够随时辅导,提高了答疑的即时性与深刻性,此外,师生面对面的答疑与互动也非常必要,我们每两周集中辅导一次,集中回答学生学习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次,答疑等方式应有新的转化,由传统的“生问师答”变为“师生交流”,变“教师完全主导答案”为“师生讨论、学生自主发现结论”。最后,应鼓励同学相互学习,每两周组织一次小班讨论,由学生选定研讨论题,讨论交流,在研讨中教师不再扮演裁判的角色,而是一个优秀的观众,只在最需要鼓励和支持,以及必要的引导之时,教师才发表自己意见以供学生参考。通过以上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二、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能力本位”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从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转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职业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和学会发展的人,成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和变化的高技能人才”。[5]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职业去向为基础教育岗位,教学过程必须坚持“能力本位”为目标。古代汉语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内容,而且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培养他们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分析解决未来教学问题的职业能力。

(一)坚持能力本位,确保能力培养,必须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以能力养成为目的积极进行教材二度创作。地方高师院校主要采用王力(1962)、郭锡良(1990)、许嘉璐(1992)等先生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体例精良、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过去几十年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未能适应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工程”,要求高校实行教育改革,压缩课时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时间也大大减少,只有部分院校保持原来的周课时4节,开设两学期,许多高校压缩为周学时3节,开设两学期,甚至有极少数高校压缩为只有50多个课时。而现行的几本古代汉语教材没有随着高校课程改革而调整。二是未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以上古代汉语教材多是十几年前编写的,虽然也经过多次修订、增补,但最新成果吸纳有限。三是不能很好地和中学语文教学相衔节。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文言文的比重和难度都有所增加,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如此就要求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开展教学创造,积极开展教材二度创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所谓教材二度创作,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修改。教材是根据制定的教学大纲标准编写的系统性教学用书,是师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平台,是教学工作进行的基本依据,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人认为教材的创新使用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本。过去,古代汉语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教师教学难免照本宣科,如此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材的二度创作(教材创新)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从传统的“照本宣科”中“逃离”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能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必须夯实知识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包括文字、词汇、语法、训诂、音韵、修辞、句读、诗词格律等,内容涉及到古代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文化、历史、地理、哲学等。古代汉语教科书一般都比较注重专业的基础性,如: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文字、音韵、训诂、诗词格律、词汇、修辞等通论知识的专门章节的编写,但其工具性特点还需进一步充实。这就需要主讲教师积极增补相应的内容,如教材通论中有“古代汉语工具书的特点及其使用”章节,讲解了基本工具书的使用。然而,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并非仅仅指向工具书的介绍和使用。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应该指的是此门课程的实践性,即能够使用本门课程去解决实际问题。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大多是中学教师,古代汉语的工具性就体现在与中学教学相关问题的解决方面。

此外,古代汉语作为语言类课程之一,其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其纳入整个语言学教学体系中。语言学科是规律性很强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只有纳入到整个语言学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传统的古代汉语教材编写未能很好地将古代汉语纳入整个语言学体系,因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者学习古代汉语,往往采取记诵的方式,对语言现象一知半解,为此,教材的二度创作应注重与语言学其他课程的联系,如现代汉语、方言等联系。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现代汉语是从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近代汉语又是继承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存在共同点,古代汉语教材的二度创作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点,以今溯古,古今贯通,这样必能活化古代汉语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学生方言母语特点,注重加强与方言的联系。如讲到“音韵学基础”中“古音的声调”章节时,学生无法了解“平上去入”,仅凭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借用江淮方言、徽州方言等语音现象辅助教学,引导方言区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母语特征自学,加深理解,帮助其他同学互相提高,教学效果大为改善。

(二)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必须激活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师授生听”,强制灌输,形式单一,学生的个性、创造力、想象力长期被抑制,学生的“能力”就是会工整地记录笔记,成为记笔记的工具。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要夯实知识基础,达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必须激活教学方法。

1.将师生互动交流变为“常态”。古人云“教学相长”,师生的互动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唱的是“独角戏”,学生是“看戏”者,“演员”喜欢“看戏”者看着,不喜欢“看戏”者睡着或者自娱自乐着。缺少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知识本位”居于“学生本位”之上,其结果是“伤害”了学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本位”也不能实现。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的古代汉语教学必须突出“学生本位”、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将师生互动交流变为“常态”。师生互动交流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懂得接受学生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围绕学生实施教学,积极组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增进同伴交流、同伴教育,努力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独角戏”变为“大合唱”,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主要依靠“一手、一口”,即口授、手写,方式单一,效果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幻灯片等都应用到教学之中。古代汉语的教学应依据讲授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将多种教学方式配合使用,形成互补,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3.采用联系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多采取联系的教学方式,如古今对照联系法[6]等,将古代汉语知识和现代汉语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古今对照,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又能了解现代汉语的来源。联系的教学方式,能够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必须坚持实践渠道多元化。

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要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必须坚持实践渠道多元化。古代汉语课程之所以被认为难学,以致学生厌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少老师在讲授中只重视文本知识,将理论和实践完全脱离。而将所学知识用诸实践,实践渠道多元化,就会改变这种状态。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课后作业布置形式多元化。课后作业是将所学知识用诸实践的主要形式,传统教学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无法真正起到实践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形式必须多元化,如:组织学生成立“古诗社”,运用所学“诗词格律”知识欣赏或者创作古诗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文言文家书创作大赛,让学生使用文言文创作家书,使学生在创作的快乐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同时又掌握古代书信的基本格式及古代的敬谦辞;组织古代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第二,教学活动形式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中学联系,安排学生到中学听讲文言文课程讲授,分析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展开中学文言文教学探讨;带领学生游览文化圣地,在旅游中讲述圣人的生平事迹,如带领学生参观曹操故里,讲述曹操的生平及其丰功伟绩,这种教学实践,远比课堂讲授教学效果好。多渠道的教学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寓教于乐”,必定能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从而达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薄守生,赖慧玲.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6]任晓彤.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7]梁忠东.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4).

[8]洪韩.从知识本位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J].教育参考,2008,(7).

[9]李延平.学生本位发展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方向[J].东疆学刊,2000,(3).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2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 教学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这门课程是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通论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古书阅读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及有关问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与改革。

一、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沿袭经典,专业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基本遵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编写体例。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该本《古代汉语》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培养语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今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面向专业、面向新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更新。

(二)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在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时也在不断缩减。古代汉语知识点多,且历史跨度长、难度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之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更无从谈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

古代汉语课由于课程内容、教师年龄等原因,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仍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或者仅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很难做到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

二、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新兴的学科,其古代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语言文化传播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和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调整更新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课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和语言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夯实本体知识的同时,重视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语言偏误、语言现象以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获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训练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设置充足的学生思考与展示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问题、组织讨论、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等教学环节,创造学习、思考、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把握课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参与性

古代汉语课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主动探寻不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代汉语课教学中,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内容提出选题,学生围绕选题查阅、搜集资料,并将自己的“分析、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或课余实践活动给同学讲解展示,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寻求知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另外,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针对古代汉语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社会调查,在调查材料、分析材料、形成成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古代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优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授课速度慢、内容量受限制,但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又长于情感思想交流、重现性强、灵活性的特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建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加深补充课程内容,完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审美。

(六)教学评价:多形式与重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本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做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使评价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变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根据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等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3篇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随之,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不断地改变、发展。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作为这样一位专业的学子所应贡献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继续散发出青春与活力。追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早在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就已经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更加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倡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专业特色的建设。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的配置是有导向的,这个导向便是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倾向于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点讲授,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而教育体系改革又是上层建筑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就应调整为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当今社会还需要中文系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审美能力。具体的课程体系调整是这样的:1.语言类课程相对应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四大基本能力。语言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听、说的能力上联系更加紧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很好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汉语课的教学全程需要始终融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严格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课上注重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对古今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外延知识理解贯通,夯实自身的文字基础再训练加以运用。语言学概论更侧重于从一个人掌握的一门母语(汉语),及一门外语(英语或其它语言)作对照,比较地学习,从而深刻领会汉语言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形成与发展。训诂学是对古汉语研究古词义一类补充型课程,对学生研究古典文献,理解古文学经典都有很大意义。

2.文学课程在当今时代的调整目标更倾向于培养中文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领悟能力。其中,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分期讲述就是很好的例子。将古代文学史分为上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分别以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样式进行论述,则是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地感悟这些文学经典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立的对文学史的认知,从而培养文学审美能力。而有关文学的理论课程如文学理论、美学则应在学生对文学名著研读的基础之上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关注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与时俱进。文学,当然建立在对大量经典作品阅读、背诵的基础之上,文学离不开背诵。3.写作,被誉为中文系学生的“看家本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实践性和操作性最强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笔下基本功”进行适应能力需要,适应工作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写作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不局限于优美的文字,华美的辞藻,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它需要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性心灵,去体验,去发现,懂得赞美。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从传统的四十分钟纯知识讲授开始进行调整,可在一堂课的课前或者课后十分钟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做口头表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即兴演讲的能力,让当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单向输送型课堂,而是师生互动型课堂。集思广益,也是一种对传统教学内容作出的很好的调整。中文系的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之中精选出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内容引用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对于偏重于学术型的课程,老师则应更精,科学研究是一位学术型教师讲授课的基础,将这门课程学术前沿最关注的话题完整地呈现到专业课堂上。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被简要概括为“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即课堂缺乏民主,老师独断专行的作风。这显然是与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作出改革、调整。大学的中文系课堂理应是一个自由、民主,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甚至擦出火花的课堂。中文系的课堂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应包罗万象。让学生读外国文学史的同时了解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如古希腊神话除可以当做一本文学经典来品读之外,可能更多时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站在原地,就能最近距离地接触到古希腊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多地将一个近乎真实的欧洲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语言学课程更多地是让学生融入到一种感受语言文化甚至思维方式差异的环境之中,从而得到一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对相互的理解与认同。真正的文学课堂,应是老师启发与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心灵去寻找、发现文学作品中美,而不是禁锢,更不是老师自己审美意识的强加。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专业

引言: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他告诉我们中国文学的美好,相对来说,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为了自己在汉语言上的深造与前途,将会更加投入并理解到这个专业当中。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难点分析

在这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深入后,我发现汉语言文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根据我个人的了解与经验,我把它分为三部分:第一,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双重学压力。在对中国汉语探索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现代文学,同样对于古代古典文学也要有充分的了解。汉语文化的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历史性,根据不同阶段的汉语去理解不同文学时生的事情,因此在这方面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发现,不仅仅对于我本人,其实对于我周围的同学来说,在古文方面的学习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我们大多数都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个困局里面,认为古文只要多背多记,就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其实不然,这往往会造成学习更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古文学习的压力是其一,现代文学也紧跟而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所有中文学习的综合化,对学生带来的学业压力可想而知。第二,汉语言文学学习更看重实际能力。虽然我们还是处于高中这个阶段里,但是对于未来专业的选择上,我认为进入大学阶段之后,汉语言文学学习看重的不仅仅是考试,而考试只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方面。它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我们的思考是如何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摆在实际的位置上,而非用空谈或者死记硬背去理解它,因为它的学习与我们未来进入社会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这个时候对于专业的了解已经不仅仅是考试,而是未来的就业问题。第三,知识面要不断的扩大。在这之前我深入的看了一下这个专业的主要知识内容,它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也就是在以往,我们总是根据课本知识点去构造自己想要的文学常识,但是进入到大学阶段以后,我们所接触的书籍会变多,在专业课本的基础上也会接触到不少外来书籍。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点分析

1.充分的做好基础知识的培养

我们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对于这个专业的学习要把握这种精神,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培养。尤其针对行业这方面来说,无论是词汇、阅读量,还是对古文知识的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把控,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巩固与学习,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去死记硬背,而是紧紧把握知识点,再去了解知识点,然后进行充分的归纳、总结和分类,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基本技能更上一层楼。所以我认为了解好这个专业的学习方向,就是先从基础做起,先做到深入教材、了解教材,然后再去突破教材。

2.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把控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理论必须要与实际结合。比如如果进入到这个阶段以后我们一定会接触一些更具有文学代表性的作品与古典文学历史。那么对于这点来说,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它,同样也要借鉴于好的内容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举一个例子,比如写作方面,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我们接触到许多作家的作品,他们每个人的作品从结构、场景和层次上来讲,都存在不同的特点。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和对于作品的欣赏力,去构建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3.告别机械化的学习模式

其实我们处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时,对于语文来说,存在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当充分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了解后,我觉得如果我们进入到大学阶段后,面临的学习模式要有一定的改变。也就是我们不能让学习机器化,而是进行分层化,分层化学习是我最近学习的一个新的方法,就是根据难易程度将知识点进行分类,从最低点到最高点进行排列,先从基础的知识学习,再逐一地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艺术表达能力。

结语: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素质人才,而并非一项充满压力的学习任务,我认为应该让大学专业的学习压力变成一种动力,让动力在变成一种才华,从才华这方面出发,进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

参考文献: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5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高职高专;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

1.前言

古代汉语是古人交流沟通的渠道之一,它作为一种载体,充分展现了我国五千年来丰富、深厚的古老文化[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语言由现代汉语逐渐替代了古代汉语,过去一些复杂、繁琐的字词也逐一解开,人们就慢慢开始接受现代汉语并学习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把古代汉语抛弃了,相反,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找出古今交流的磨合点,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们热爱古代汉语,增强学生的爱国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

2.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问题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程,所涉及到的语法、字、词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的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所用到的都与现代汉语有关,所以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读起来拗口,很容易使学生对其有厌学情绪、心存畏难的现象,产生排斥心理[2]。一旦学生有了这种心理,对课程失去了兴趣,他们就不愿意去学习,会变得很被动。当学习态度改变了,学习方法就由主动探究变为死搬硬套、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了,也就违背了学校的教学目的。

2.2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

所谓的“教学”,即老师教,学生学。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只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可见老师在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所欠缺,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全面、不新颖;(2)教学方法只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不灵活多样。由此可见,要是老师都没有改善自己,又如何来引导学生呢?

3.明确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对于古代汉语,大多数人都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但很多人都不了解,它其实还是一门必修的语言课程和基础课程[3]。学习古代汉语不仅能够阅读我国古代丰富的诗词歌赋、了解同一个字词在不同文章中的性质用法,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独立分析字词的能力,在为培养新一代综合素质型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之前,必须先让他们了解古代汉语,明确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4.以“创新”改善教学模式。

4.1了解古代文化,并与现代汉语相结合

在学习古代汉语学科时,文言文、典故、成语一般都会以寓言、历史故事的形式出现,这个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们了解所学这篇文言文的文化、历史背景、涉及到的人物等,使学生对古代历史故事产生好奇心,让他们了解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学习古代汉语。另一方面,教师则通过对文言文中字、词的分析,先让学生理解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然后再联系到现代汉语,通过语法、词性、通假字等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贯穿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更多。

4.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法,三种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4]。在课堂上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先对所学的文言文说说历史背景,把课前准备好的有关典故的视频和相关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先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针对重点、难点在多媒体上标明出来,通过答疑形式进行学习,在答疑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启发,接着以小组讨论互动学习,优势互补。还可以在课程结束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相关名篇朗读,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替代了传统的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热情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

5.总结

总之,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围绕“创新”来展开,努力的寻找一些有效地方法,让学生勇于面对和解决一切疑难问题,自主的去探索知识,活跃个人最大限度的思维,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琳.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法探讨[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3):66-67

[2]张丽霞. 文字文化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5):105-107

[3]裴瑞玲.试论古代汉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6篇

教师应当在充分掌控古代汉语课程特点和重点的基础上理清层次,列出纲目,将繁散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以更加直观、简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在整个讲授的过程中求全而不求细,系统地呈现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学生不仅看清“树木”,更要对整个“森林”有完整而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讲授《汉字的构造》这一通论时,为了让学生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发展演变等系列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对《说文解字叙》的初步学习将“小学”的相关知识点关联起来进行提纲挈领式法的串讲。“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即为汉字的起源;“《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即为汉字的构造;“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即为汉字的发展演变和古文字的重要价值。

二、做好学情调查分析,针对学习难点,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体现针对性。

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教师应该在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做调查分析,同时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有意识地对他们的从业情况、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更加因材施教。防止出现基础较好的学生浅尝辄止,基础薄弱者“知难而退”、主动放弃学习。如针对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联系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在讲授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时,教师可以把各种象形字的甲骨文或者金文形体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师书写古汉字的时间,提升课堂容量,而且这样的展示保留了古文字的本来面目,确保了象形文字的“原汁原味”,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个的鲜活的“”、“”、“”、“”(“龟”、“鱼”、“象”、“果”),一个个生动的“”、“”、“”、“”、“”、“”(“齿”、“眉”、“鼎”、“壶”、“车”、“册”)。三、语言与文化相联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含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因此,在词义教学中,可以从古文字形出发,结合古代文化知识,梳理词义引申脉络,说明现今汉字组词造句的所以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缩影,把古字字形构意和古代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文字的理解。例如:“即”、“既”字形相似,用法和意义容易混淆,若能从古文字字形入手分析两个字的构意,区分两个字的用法和意义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为坐的人面对食器“豆”,本义为走近去吃东西;而“既”的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为吃罢,吃过。理解了两个字的本义,他们的其他义项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精要点拨,授之以渔,拓展教学内容。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7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60 ― 02

古代汉语课程是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阅读古籍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由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距离今天时间久远,内容比较枯燥,教师教学困难,学习不愿意学,教学课堂死板成为目前古代汉语教学的普遍状况。尤其是现在注重应用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目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普遍使用的是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采用繁体字,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文选中所选文章都是有代表性的历史名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全书注音、释义准确,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古代汉语教材,但是由于教材是1962年出版的,使用年代较长,教材修订相对比较滞后,文选部分与中学教材重复部分较多,如《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等篇,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文选中有些字词注释较模糊,通论部分有些难理解的概念如古今字、异体字的讲解也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近年来教材对新的研究成果吸收不够,知识相对陈旧。

2.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文选部分的讲解多是逐字逐句讲解,字词解释都是根据各种参考书的解释,古汉语通论部分纯理论的讲解更为枯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兴趣不大,觉得教学内容枯燥,古汉语的术语难以理解,对繁体字书写的课本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沉闷、乏味,久而久之就产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厌倦感,加上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认为古代汉语实用性不强,远离现实生活,对今后就业关系不大,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古代汉语存在的价值充满怀疑。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古代汉语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学习的作用。虽然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授课,也不过是课堂内容是从板书到PPT的转变,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很多学生只是在把PPT拍下来,考试前再突击学习,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

4.学校不够重视。在现在注重应用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一些高校单纯重视学科的应用,将传统的语言类课程逐渐削减,甚至取消了《语言学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古代汉语的课时量也逐渐减少,这与古代汉语课程的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极不相称。

二、提升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古代汉语课程尴尬的处境和学生学习的现状,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的需求,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新调整,教学工作要改变当前的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应转移为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改革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要突显古代汉语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的地位,同时教学计划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针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拓展和补充,教学过程中可将文选、通论相结合,分章节教学,课程讲解中要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相贴近,教材所选文选篇目较多,教师可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篇目,中小学教材学过的篇目可不再讲解,教师未讲的篇目可作为课堂作业布置给学生。

在讲文选部分时,可以将古代文史知识融入文选部分的教学中,从字词的讲解扩展到对古代的思想文化的讲解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要讲好字词,又要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结合起,利于学生理解,将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放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引入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可以讲解古代的车马的称谓,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两匹马拉的车称为骈,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古人乘车以左为尊。《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

通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诗词格律以及常用的字词典等内容,内容较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在语法教学如“判断句”、“否定句”、“疑问句”的讲解时可注重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古今贯通的能力,密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的知识解决现代汉语中遇到的问题,现代汉语也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

2.在古汉语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配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丰富,在教学方法上,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在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布置一些小论文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如在讲解古今感彩的不同的几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先举例让学生说明一些字词各自古今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来归纳古今感彩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缓解古代汉语课的枯燥、乏味,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趣味性,可以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知识点通过PPT展示给学习,扩充教学内容,节约大量板书的时间,通过一些有趣的背景图片和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在讲解《战国策》的有关篇目时,就可向学生展示出自《战国策》的一些成语的图片,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如在讲汉字形体的演变时,举例讲解“行”字时,依次展示出“行”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等古文字形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行”字的演变,加深学生对古文字的印象,避免了教师讲解的含混不清及板书的不准确,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如何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如可通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查询字词义,可通过“汉字字源”网查询6552个常用汉字的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形体,教师也可在课堂中进行在线演示。

3.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古代汉语课程理论性较强,现有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文化应用的内容,因此应充分考虑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思考古代汉语的课程结构,根据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引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有效地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的实践。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关注古代汉语的现实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突出古代汉语的应用功能,将古代汉语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社会有效地结合起合,如对于毕业后有意考公务员和从事文秘工作的学生,可鼓励学生多读名家名篇,提高写作技巧;对于想考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同学,可鼓励学生对古代汉语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并多阅读古汉语其它的教材和相关的参考书籍,如《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中国语言学史》等;对于有志于做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可鼓励学生多阅读并熟悉文献,掌握中小学古汉语中常用的文论知识,熟练使用《古汉语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并可选择一些中小学课本的古文文章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备课,形成教案,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很大。

4.加强高等学校教师古代汉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古汉语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古代汉语基础,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很多高等学校古代汉语专业的教师毕业后很少再进行古代汉语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很多教师自身就对古代汉语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在讲解时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学生自然就感到晦涩、枯燥,难学。因此,应加强对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平时的积累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对古代汉语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古代汉语教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掌握古汉语的新动态、新现象,并能将现代化教学元素和传统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中,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在考核中,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的考察是单一的期末考试制度,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新的形势下,需要探索新的考核模式,考核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内容要反映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要反映课程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学生对课程掌握和古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类型可包括多种形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平时作业等多种方式,考试内容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可建立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情况,平时作业、考勤制度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把期末考试的一次考核变为多次考核,记分方式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占平时成绩的20%,考勤占平时成绩的10%,平时的各单元部分的考核成绩总共占总成绩的70%,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内容,也能促进学生对平时上课的重视,最终有效地促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

〔参 考 文 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赵红.应用型专业古汉语课程的教学思考〔J〕.文教资料,2013,(24).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第8篇

关键词:语法 修辞 词类活用 生成性 递归性

引言

在我们所学习过的与古汉语有关的内容中,有很多特殊现象出现,如特殊句式(“被”字句、倒装句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还有古今异义等现象。本文选择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来进行深入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词类活用的例子,整理发现我们可以从词类活用这一视角来研究古汉语中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因此本文在分别介绍词类活用、语法、修辞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词类活用对语法与修辞关系的影响。

一、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一)词类活用的定义

古人在写作文章或者表情达意的时候用词都非常地精炼谨慎,正因为锤炼字句的需要,在古人留给我们的大量古代文献中出现了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性的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用法,但是其中的部分词语在表情达意所需要的特定语境中灵活地改变了它的词性和基本用法,在所处的句子中暂时具有了其他词类的词性并作相应的句子成分[1]。只有在清楚地掌握了词类活用的相关概念才能以此为基础来探讨研究古汉语中的语法与修辞的关系。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

在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我们可以将词类活用分为一般词类活用和特殊词类活用两大类。

一般词类活用大体包括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和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数词作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来了解一般词类活用的变化。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凭借,用船前往)

(2)驴不胜怒,蹄之(“蹄”名词作动词,表示踢)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表示跟……交好)

(4)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表示远近的人)

(5)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作名词,表示来到这里的人)

(6)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用作动词,表示统一)

(7)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数词作形容词,表示全或满)

(8)其一犬坐于前(“一”数次做名词,表示一只狼)

通过这些经典的古汉语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一般词类活用就是一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灵活地转变成其他一般词性的词,充当相应的句法成分,来满足古文精炼严谨但又含义完整丰富的特点。

特殊词类活用基本上包括形容词、名词和动词转变为使动用法,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为动词。我们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认识这种特殊词类的用法。

(9)谨拜表以闻(“闻”的使动用法,表示使……知道)

(10)吾从而师之(“师”的意动用法,表示以……为老师)

(11)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的为动用法,表示为……作序)

二、语法和修辞及其关系

关于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前人已经做过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研究,语法与修辞之间有密切关系是不容质疑的。在我们所用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修辞作为第六章紧接在第五章语法之后,两章前后衔接,有密切的联系。

在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对语法的定义是指词、短语以及句子等基本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它是在无数个句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语法规则。语法主要致力于研究语言表达所用基本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规律。同时,语法是衡量我们语言表达、组织语言结构形式对错的主要标准。另外,语法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也正因为语法的稳固性这一特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语法是基本相同的。

同样,在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对修辞的定义是在所表达的内容和语境确定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因素,配合非语言因素,以最恰切完美的语言加工形式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2]。从修辞的这一定义可知,修辞主要致力于我们在语言表达所选句式的表达效果,即选用什么样的句式才能使句子的表达效果达到最佳。

从语法和修辞的相关定义可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前者是我们语言表达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而要想使表达达到最佳,就需要后者的修饰和适当调整。修辞与语法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它们分别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修辞是从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法运用的。

三、从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看语法和修辞的生成性

炼字是古汉语最为典型的修辞艺术,单个字所表达的意义非常丰富,而字义的锤炼要牵涉到多个方面,既要准确恰当又要整体和谐。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就是在所表达的特定语境下,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其基本的词性和语法意义临时灵活的状变成其他词类的用法,因此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产生了特定的意义。上文中也强调了语法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单位组合规则,根据这一抽象且稳定的规则我们可以生成无数个表达所需要的句子。因此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在符合语法的基础上的修辞手段。根据以下例子我们进一步分析语法和修辞的生成性这一特点。

(12)《孟子・公孙丑下》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作动词,表示“限制”)

(13)《论语・颜渊》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是名词作动词,表示“像个君王”、“像个臣子”、“像个父亲”、“像个孩子”)

(14)《论语・子张》中“君子尊贤而容众”。(“贤”、“众”是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表示“贤人”和“普通人”)

(15)《孟子・梁惠王上》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小”、“大”也是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表示“小羊”和“大羊”)

从上文中的例子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具有某一基本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具有另一种词类的词性,这一词类活用现象在古汉语句子中不随便出现和变化的,而是必须在联系上下文后斟酌词句所表达的特定含义来确定词性的变化,同时还要注意被活用的词语与其前后词语的语法搭配关系,只有这样全面考虑后此词才能在句中临时活用为相应词语的词性,并且能在句子中充当相应的句子成分,从而获得新的词语意义。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促进了古汉语语法的生成性,在有限的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运用相应合适的词类活用生成无数个表达所需的句子。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更进一步证明了修辞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在句子中一词的词义根据语句及上下文的需要生成另一种词义,使得句子用最精炼的词语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修辞效果。

四、从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看语法和修辞的递归性

在我们所学过的《语言学纲要》中曾提到,递归性原是数学和数理逻辑的一个基本术语,但被引入到语言学中,指的是“重复使用同一条规则以便生成无限的新语句和无限长(在理论上可能的)的句子”的功能[3]。也可以简单地解释成对有限的规则进行无限的应用。最典型的是语法的递归性,上文中提到,语法规则是抽象的、稳定的,是从无数个句子中总结出来的有限的规律。不管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我们在表情达意和写作文章中所需要的句子都是在重复使用这些有限的语法规则。语法的递归性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套合,即从一个短句生成无限个句子运用的是同一种语法规则;一是联合,即同一种语法规则在句子中可以间隔着重复使用。复杂的长句都是在语法递归性基础上生成的。在古汉语无数个句子中也可以抽象出词类活用的规则,运用这些有限的活用规则在表达所需时生成无限的包含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在古汉语中因表达和上下文的需要,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古汉语中的词语通常都是一词兼多义,所以在我们解读这些特殊活用的词语时所遇到的也可以为人所接受。我们从以下例子来进一步探讨分析语法与修辞的递归性。

《论语・先进》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在这一例子中“风”是名词,但是用在介词短语“乎舞雩”之前就被活用为动词,表示“吹风、乘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名词在介词短语之前活用为动词。这一规则重复运用在所需的句子中。

《论语・颜渊》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此例中,形容词“美”和“恶”用在助词“之”的后面,和前面的“人”组成名词性短语,并且充当短语的定语中心,所以被活用为名词,表示“好事”和“坏事”。因此我们又总结出形容词在名词短语中充当定语中心成分时活用为名词。这一规则也可以重复应用于相应的句子中。

从上面的例子分析中我们以此类推,从无数个例子中总结出相应的词类活用规则,并将这些有限的词类活用规则运用到所需表达中,从而生成无数个相应的句子。

五、古汉语词类活用可证明语法是修辞效果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词语的修辞效果主要是靠我们的主观感受来判定好坏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词语的修辞效果。其中上文中的一些例子也涉及到这一方面,我们从下面不同的例子中来说明这一点。

《孟子・梁惠王上》中“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在此例中,“远”是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同时又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确定“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使……远离”。简单明了地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效果达到最佳。

《中山狼传》中“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在此例中“杖”是名词,句子中已经有动词“杀”,“杖”用在动词之前,根据句子的意思可得,“杖”是“用杖”,作状语,表示“杀”的工具。根据分析此句的语法结构,进一步确定了词语“杖”的修辞效果,使句子意思明了且丰富。

结语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进一步肯定了语法和修辞之间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交际或者是写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法规范的正确性,也要注重语句表达效果的最佳性,即注重修辞效果的最佳。在古汉语中的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相差无几,但是修辞手段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分析语法与修辞关系的一个视角,分析古汉语中词类活用要借助对语法的分析,语法与修辞都是我们语言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规则。语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