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智能化建设

财务智能化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8 16:40:34

财务智能化建设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1篇

在很长一段时间,拥有国内铁矿石资源最多的鞍钢铁矿业却戴着两顶“最低”的帽子――国内铁矿石资源开发利用率最低、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长率最低。由于战略缺失与定位不准,鞍矿铁矿山建设滞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成本居高不下。鞍钢拥有铁矿石资源量占全国的19.1%,而产量却只有4%,部分铁矿山处于过度开采阶段。

截至2007年末,露天开采铁矿山结存矿量仅为67973万吨,只能服务12年左右,其中部分矿山的服务年限仅为5年左右,面临“无矿可采”的尴尬局面。为此,鞍矿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构筑鞍钢资源优势,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鞍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在建设之初,鞍矿将信息化工作分为五级规划:一级是基础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二级是企业自动化;三级是企业生产敏捷制造系统;四级是企业ERP系统;五级是包括智能决策系统在内的深度数据挖掘系统。

围绕这五级规划,鞍矿持续深入推进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鞍矿已经建成了460平方米的标准化机房、万兆主干环网、GPS车辆调度系统、牙轮钻精确定位系统、GIS三维综合地质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决策分析系统等配套建设。

另外,公司范围内的46家单位也已经实现了统一管理,并同步上线了FI、CO、PP、PM、QM、SD、PS、MM等模块。上线运行第一个月实现了新旧系统“异常数据为零”,三个月即实现了“甩账”。

同时,在系统建设的实践基础上,鞍钢矿业还开展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了AMS(鞍矿管理系统)。AMS是以保证企业战略的落实为目标,蕴含企业文化、管理流程、应用系统、信息技术的综合矿业信息化应用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鞍矿还建设了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创造性实施了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2008年以来,鞍矿铁精矿成本由637元/吨降至500元/吨左右,具备了与世界一流矿山企业竞争的成本优势。此外,由鞍矿自主建设的,命名为“自觉云”的云计算应用系统也研制成功,已经正式投入运行。

该系统在国际矿山行业首次应用了XEN(开放源代码虚拟机监视器)技术,实现了云主机、云存储、云服务、云终端应用。该系统成功运行以来,服务器资源利用率由10%提高到80%,每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2.6亿元。

创新管理 整合优势资源

鞍矿把创新财务管理,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作为提升企业管理的核心来抓,对财务组织架构进行全新整合,推行财务共享管理,构建以决策支持、会计核算、经营支持为职能的战略财务、共享财务、业务财务体系单元,促进财务管理职能向核心业务转型。

公司建立企业资源信息主数据中心,构建大型万兆企业网络,实现局域网全覆盖,为财务共享平台建设奠定了硬件基础。同时,包括合同管理、质计量管理、财务预算、维修计划等管理集成子系统,为财务共享管理平台建设提供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平台资源。在会计组织、核算方式和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具备了由集中的组织形式转型为财务共享模式的实践基础。

目前,该公司财务管理已形成战略决策、共享服务与业务支持三级管理职能体系架构,建立了职能清晰、标准规范、数据共享、风险管控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财务工作向战略决策分析、资本运营和强化集团财务管控能力等核心业务转型,充分发挥出决策支撑、资源保障、价值创造、风险防范等作用。

智慧建设点石成金

在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鞍矿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智慧矿山”的建设理念。

在鞍矿总经理邵安林的带领下,鞍矿于2013年以打造“智慧矿山”为方向,努力使鞍矿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矿山”向“智慧矿山”的转变,并形成完整的信息平台。

所谓“智慧矿山”是建立在数字化、云计算、物联网、协同管理基础上的,具有智慧创新、智慧制造、智慧管理特征的先进矿山企业。其物理基础是互联网、无线网和物联网,具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的特征。智慧矿山将使矿山企业的变革创新能力、协同制造能力、低碳生产能力、企业管控能力、科学发展能力、文化素养水平等各个方面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鞍矿“智慧矿山”建设的具体实践上,经过了几个步骤的实施。在企业管理层面,实现“智慧人本管理”,主要以流程管理系统为核心,突出管理者的管理作用,以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为目标,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积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个人绩效的评价,实现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管理理念的优化和管理流程的固化。

在企业经营层面,实现“智慧决策支持”,主要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以大量采集数据作为基础,形成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模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聚合企业管理智慧,保证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在业务管理层面,实现“智慧业务协同”,主要以SAP系统为核心,依靠流程管理为基础,实现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三流合一,信息共享、高效协同。

在生产执行层面,实现“智慧生产执行”。以MES系统为核心,运用物联网技术、GIS技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联动,精益化生产、准时化组织,突出智能化指挥、自动化调度的作用,从而降低消耗,稳质高产。

在设备运行层面,实现“智慧设备管控”。以设备在线监控为核心,运用设备感知技术,依据数学模型分析,掌握设备实时状态,降低事故率,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通过五个层面的建设,鞍矿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矿山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三项国际认证,接轨国际标准。在国内外铁矿中首创“云计算”技术,打造“智慧决策支持”、“智慧生产执行”、“智慧业务协同”、“智慧设备管控”四大平台,实现跨千里的动态分析和实时控制,成为全国“智慧矿山研究中心”和“全国智慧工厂建设”单位。

相关链接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2篇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财务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财务分析可以定位为综合财务分析,它主要是依据一系列的大数据资料(财务与业务资料),采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重要工具。财务分析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数据分析和指导意见,同时分析盈利点和风险点及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帮助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财务分析的作用体现在:(1)反馈与评价经营结果。财务分析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对企业某段时期内的经营结果进行综合反馈与评价,并与预算进行对比,可作为考核依据,找出过去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为企业下一步的工作指明方向。这是财务分析比较传统的职能,在后续很长时间内这个职能也是相对比较重要的。(2)动态决策的数据支持。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越大。财务分析总结过去,着眼未来,帮助企业动态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做到精准预测商机和危机。(3)总结运营发展规律。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资金运用、资源配置、成本水平、市场份额、业务完成情况及盈利水平等都可以由历史数据分析出基本的运营规律。了解运营规律对于企业在竞争中的准确定位、提升管理效率、保障企业顺利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4)提供全面财务预算参考依据。全面财务预算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财务预算制定时的很多数据与依据都来自于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能为财务预算做好未来的资源配置起到很好的指引,同时也可以为企业预算中的风险预警提供参考,财务分析是财务预算的基石。(5)财务分析帮助挖掘大数据价值。企业所有信息最终都会以各种数据加以呈现,数据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大数据是企业业务的集成,数据蕴藏着企业未来的价值。大数据的变革对财务分析的影响是深刻的。智能财务分析是大数据高效利用的利器,大数据时代下的财务分析体系只有重新构建,实现业财融合的智能化分析,才能提供高效、精准的企业财务分析,帮助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与速度。

二、大数据时代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分析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财务分析主要还是运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分析,没有更好的财务分析技术与手段,不能快速处理海量的数据,不能实现大数据时代的交互性与实时性分析,分析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智能财务分析的要求。事实上财务报表数据只是大数据里面很小的一部分,财务数据是对业务数据进行高度概括之后形成的二手数据。这些财务数据有很明显的逻辑规律,而大量的业务数据琐碎而没有明显的规律,这对财务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先进信息技术介入帮助财务分析技术实现突破。

(二)财务分析思维存在局限

目前财务分析思维还停留在传统会计账务的基本思维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财务分析就是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因此比较关注预算对比以及考虑事后审计,如每笔账务的原因及去向等。但伴随着财务工作的转型,财务触角必须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价值创造环节,将会更多地介入到企业价值管理的全过程,财务分析应该理解为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效果分析。所以财务分析思维不能只局限于会计信息,而应该从企业全局出发,获取企业全面的相关数据,同时还应该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否则将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管理的需要。

(三)财务分析数据质量不高

财务分析的基础是数据,但目前数据来源相对单一,基本上是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数据,未能搜集业务部门的数据,数据之间也缺乏关联性。由于是人工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所以数据加工时间长,无法实现自动化实时分析,导致输出数据信息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满足不了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分析的要求。

(四)财务分析与业务分析关联度不高

目前财务分析只关注财务报表的定量数据,不能充分与经营业务分析相结合。财务与业务联系不紧密,财务分析只有内部数据,缺乏必要的外部数据,不能关注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做深入的行业分析,也不能深入到整个产业链中做分析。

(五)财务分析过程中缺乏多维度

企业经济活动涉及多种维度,从产品维度来看,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很多种,有的产品相互之间可能没有关联,有的产品之间关联度可能很高,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情况也可能不一样;从供应商维度来看,渠道供应调整都是有前兆的,加强沟通与分析可以预判后端销售产品线的许多问题;从客户维度来看,分析客户消费偏好数据可以充分挖掘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从地区维度来看,不同地区产品消费习惯和偏好也会有侧重。目前财务分析一般能做到对单一维度的产品、供应商、客户或地区进行分析,还不能做到不同地区下的产品分析的多维度、关联性分析。

三、财务转型对财务分析提出的新挑战

(一)财务分析智能化

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加工与处理的工作量是人工难以及时完成的,即便人工勉强完成,但数据的时效性也丧失了,大数据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可能因此而变得没有价值。因此财务分析只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智能化、流程化分析,才能帮助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二)综合财务分析

大数据时代财务分析不仅仅是财务数据的分析,而应能够对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利用先进技术对接不同的信息系统,获取内外部不同的数据,合理处理量化的和非量化的数据,设计不同的财务、业务指标,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与准确性,以实现业务与财务之间的联动分析,帮助企业及时、准确地发现商机。

(三)精细化管理会计

技术改变生活,技术同样改变管理。信息化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精细化与个性化。大数据技术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可以借助新技术实现实时的、个性化管理定制的分析。综合财务分析要求能把分析触角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为精细化管理会计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支撑。

四、适应财务转型构建智能财务分析的对策

(一)构建智能财务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财务转型背景下构建智能财务分析体系可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智能财务分析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按照一定的业务逻辑实现对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查询、计算与分析,并按设定的模板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如预算执行报告、部门运行报告等。1.以经营为导向。智能财务分析体系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经营特点,以经营为导向,理清业务的基本逻辑以及与财务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与手段,同时实现内部数据与外部市场、行业、政策等必要数据的对接。2.全过程分析。智能财务分析可以实现全过程分析。事前,智能分析系统按照固定的流程、标准及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模拟设置不同条件下的变量值,最终输出事前预测的目标值。事中,智能分析系统会随时关注指标执行情况,一旦有变化,及时发出预警,有效纠正偏差。事后,与事前预测进行对比差异分析,探讨原因,找出主要因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财务分析利用大数据的先天优势,实现了全过程分析,使得企业经营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管控,形成了贯穿整个企业价值链的闭环式智能分析体系,这极大地提升了财务分析的价值。3.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一是要继续完善财务指标,深入分析指标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揭示企业经营规律。二是要充分开发非财务指标,比如技术人才储备、技术研发创新、新技术运用、消费者满意度等。三是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使用,从而解决企业产品薄利却无法多销、产品政策没变而销量一直下滑等情况。只有结合非财务指标的分析,才会使财务分析更加完善与立体。4.体现交互与变化。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智能财务分析可以紧密结合企业经营活动,将财务分析结果及时运用到企业经营中去,又能从经营数据中及时感知经营的变化,并对变化有所体现,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比如企业并购后,财务分析要能及时调整,使数据在经营有变化时还具有可比性。5.创新财务分析方法。智能财务分析支持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实现了业财融合,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分析的需要,财务人员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运用于财务分析,比如标准成本法、质量管理、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方法。

(二)建设融合数据平台

1.业财数据集成与共享。数据是财务分析的基础与保证,实现智能财务分析的前提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财务与业务数据融合共享的平台,打破目前数据框架,全面整合企业所需数据。业财数据实现融合共享才能意味着财务与业务的沟通与传递成为日常,也方便业务前端及时生成所需的业务分析。财务全面深入业务,确保各环节数据信息有效共享,才能实现跨部门的综合财务分析。2.业财数据同步。智能财务分析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分析模型,在业财数据实现集成共享后,能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双向传递与同步更新,而不是像传统分析模式那样,数据只是单方向传递到财务部门。经营决策需要数据支撑,同时业务部门执行结果也表现为数据。只有业财数据做到同步无缝对接,智能财务分析才能真正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3.加大业财指标关联度。业务是企业核心,财务分析是帮助业务提升的,所以财务必须深入理解业务,与业务部门深入沟通,基于业务流程与价值链环节,确保关键节点所设置的指标能体现与业务有较大关联度。如果业务发生调整要及时根据需要重新考虑设置新的关联指标。关联度高的指标才可以帮助业务管理找出薄弱环节,促进业务提升。4.结合业绩考核。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业绩考核,财务预算是标杆,财务分析可以帮助明确业绩考核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不可控性。有时业绩不理想并不是员工不努力,也不是预算不合理,而是由于市场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财务要综合分析出原因,并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这样才能为后续的价值创造贡献力量。

(三)强化大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智能财务分析有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分析工具和模型,要想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首先就是处理好数据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建立大数据库。1.非标准化数据。智能财务分析不但要更快更好地处理好财务数据和结构化数据,而且要能利用新的财务分析工具和技术,对非财务数据加以反馈,以及对非结构化数据能从多维度加以体现,以解决标准化数据存在的局限性。2.内外部数据对接。智能化财务分析平台不仅能对接不同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而且可以与必要的外部数据做好对接,比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数据、行业数据等,只有获取了决策所需的充分数据,财务分析才算准备到位。3.数据准确与精确。大数据库的数据准确性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数据的来源要准确,这是确保财务分析质量的前提。另一方面,大数据下的智能化也意味着必然存在人为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说会存在一定的不精确。智能财务分析在强调实时与效率的同时,不能保证绝对的精确。财务分析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在基础数据准确的前提下分析结果也可能不精确,财务人员需要加以仔细判断。

(四)实行精细化财务分析

精细化管理需要精细化财务分析作好决策支撑。1.流程化管理分析。精细化财务分析下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不同的业务部门,业务数据应该渗透到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这样方便财务分析时按流程环节查找问题,进行提升。2.全方位业务管理分析。精细化财务分析是为业务服务的,只有对业务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把精细化管理的触角延到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比如每一笔应收账款、每一批商品、每一笔付款等具体的数据都有责任人,并定时给出自己的分析,然后相关部门按业务性质统一汇总。3.岗位化成本管理分析。成本管理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由各个岗位产生的,精细化管理下有必要对成本进行岗位化的精细分析,每一岗位成本都要落实到相应岗位的具体人员。比如订货成本是否合理,要由具体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岗位共同负责。在智能财务分析体系中,对于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也是非常及时的,每日都有反馈,细化成本单元,深入业务前端,动态掌握企业成本管理情况。4.项目化管理分析。大数据时代企业的管理更趋向于扁平化,决策管理人员直接面向的就是一线的大数据。那么财务人员以什么样的逻辑把分析结果呈现在管理人员面前?除了部门、产品,可能更多是的项目,这样的项目组是依据企业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更加灵活。

(五)丰富财务分析形式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3篇

实际上,这家以建筑智能化和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为主业的年轻上市公司,业绩一直都在稳步增长。

智慧升级

智慧城市和低碳生活一样是这个时代最热门的关键词。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它在技术上依托于当下另外一个热点概念——大数据整合。

我国住建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目前已公布2批名单。

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节能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对行业发展提供推动力,保守估计下,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也在2000亿元以上。

以上是汉鼎股份所处的最新行业背景。汉鼎股份的建筑智能化和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业务正是给客户提供信息数据处理方案。汉鼎股份正在谋求战略转型,这两部分业务将分别升级为智慧城市和平安城市的概念。汉鼎股份的业务升级是从单一工程建设向整体城市运营的转变。城市管理、医疗、交通、能源、公用设施、水资源、安全、教育和食品等各领域都可囊括其中。

这是一个近乎科幻大片一样的行业。根据国家开发银行数据,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国开行将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推进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遴选、调查、发款等工作。也正是基于对行业和公司发展前景的认可,此前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了5年之久的王智斌下定决心转型,于2012年加入了汉鼎股份,担任财务总监。

用活现金

“汉鼎股份刚刚上市,募集资金净额3.5亿元,还未完全投入使用,所以产生了可观的利息收入”,王智斌认为这样的状态并不属于价值创造型财务的范畴,“我们现在的投融资压力其实不大,我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想办法盘活手头现有的钱,尽量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汉鼎股份的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银行。王智斌认为,“到目前为止,银行融资成本还是最低的。我们和银行关系良好,众多的银行产品可以满足需求。目前也没有很大融资需求,因此不会考虑短融或者票据贴息之类的手段。主要工作还是把手上资金盘活,这是平时的财务管理重点之一。”汉鼎股份目前的资金成本控制在6.3%左右。工程建设所在地不同,资金成本也会有很大变化。“有些地区有支持政策,比如。我们的项目融资利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点多。”拉萨市和林芝地区是住建部首批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充分利用试点城市的政策优惠,将成为未来汉鼎股份降低资金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国内的工程行业,高额的前期垫资是普遍现象,汉鼎股份也不例外。尤其在当前整个经济下滑的环境下,“垫资多、预付款少,资金回笼慢”,尽管持有充沛的现金,但这种局面仍让王智斌感受到了足够的压力。在王智斌看来,建筑智能化多为企业客户,防范坏账风险,就要提前考察客户的财务状况、实力、资质、信用等等;而政府是公共安全管理项目的主要客户,需要考虑的是对方的财政预算,“其实后者更安全一点”,王智斌随即补充,“无论是什么客户,其实我们坚信,你只要前期服务到位,保持良好沟通,人家都没有理由赖你的钱。只有通过细致的客户关怀,才能带来良性循环。当然合同约束是最基础的,公司工程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会协同追踪回款情况,目前汉鼎股份的回款情况良好。”

因为近水楼台的缘故,汉鼎股份在ERP系统应用上也早已得心应手。王智斌表示,“我们本身就是信息化提供商,对信息共享十分重视。”目前汉鼎股份主要应用了采购和后期总账管理模块,后期还会上项目管理模块。从采购需求、询价、决策到项目实施,都会在信息系统里体现。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4篇

关键词:智能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一、会计技术的变革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值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当时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报账记账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工作职能。记账方式主要是传统的纸质版手工记账,以人工方式将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且对会计人数要求较多。随着电脑的普及使用,许多公司开始步入财务电算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会计工作,摆脱了对人力的过度依赖,手工账务处理等工作流程变得相对简便,并且数据储存量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化技术相对成熟,会计工作实现了财务信息化,不再是单纯的报账和记账,新增了辅助决策和辅助分析等职能,这一阶段实际上是我国会计行业从电算化到信息化的过渡阶段。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财务分析系统,为企业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采购优化等业务提供了更为便利高效的服务,突出了信息化时代的特点。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财务工作的转型又带来了新的契机,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新型商务模式也对财务模式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核算为中心的传统财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商业管理模式,许多重复性、规则性较强的会计工作逐渐被机器所替代。以智能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撑,不断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是现代会计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会计智能化的技术基础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会计信息处理领域也不断更新,智能化的处理系统为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1.人工智能技术

会计智能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主要为信息处理工作提供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首先是知识库,知识库是会计信息分析处理的基础条件;其次是推理机,在知识库的基础上将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最后则是规则集,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析处理,在根据规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工作的贡献不仅限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如智能搜索等,也为单位会计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2.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信息,且信息经过一定的筛选,根据信息内容可以相对直观的分析当前企业的经营状态,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管理层更科学的决策。

3.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同样也是会计智能化的技术基础,但是在智能化阶段,网络技术突出的是信息共享功能,利用网络的传播和信息存储特点,使企业打破空间距离进行数据采集,减少了以往数据采集的成本。

4.硬件基础

硬件基础是会计工作实现智能化的根本保障,智能化处理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较为先进的设备,同时也要求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并且对设备定期检修更新,以保障设备运行的流畅。

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到智能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到智能化发展现状

(1)会计信息化。依托各种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变化,对我国事业单位产生了较大的技术影响。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技术运用已相对成熟,会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事业单位运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一系列核算工作,与其他部门经营管理相结合,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以核算工作为主,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较快,造成了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信息分析的程度不够、对信息处理分析的水平不深等,导致在实际管理决策中,会计信息难以直接参与到管理决策中;同时,技术的更新日益加速,对会计人才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难以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导致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对我国社会经济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2)会计智能化。首先,会计智能化的内容。智能财务共享平台。智能财务共享平台的特点就是业务融合,平台实现了数据和业务的高效链接,使业务工作一体化,减少了传统财务的核销程序等。并且通过平台就能够实现与用户的沟通对接,发票、税务等交易凭证以电子形式存储,实现了交易的公开和自动化。平台增加了每个环节的流畅性,甚至许多环节是系统自动进行处理。智能管理会计平台。依靠财务共享平台对数据和业务的高度整合,事业单位形成财务数据中心,构建智能管理会计平台,通过财务数据中心快速及时获得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并通过智能化平台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相关信息,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智能财务平台。智能财务平台相比智能财务共享平台来说,增加了对信息分析处理的内容,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处理,能够真正掌握数据背后的经济含义,为管理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这一平台更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结果,是智能化会计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使传统会计人员的工作模式发生巨大改变。其次,会计智能化的表现。会计智能化以人工智能系统为基础对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与会计信息化相比,更注重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能够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智能化系统是一种相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结合人力、数据程序,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内容,具有比信息化系统更为高效、便捷的操作特点,不仅能够准确、科学地完成核算功能,还能够对决策管理提供支持。总体来说,它是结合了会计核算、财务决策和财务管理为一体的智能型系统。会计智能化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对普及,现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我国事业单位之间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事业单位的智能化会计工作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推广。再次,智能化时代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往的会计工作面对大量且重复性的数据,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流程得以优化,但是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后,财务信息处理软件能够在对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完成数据的分析,更能节省人力成本。会计从业者的工作重心也会从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到要求更高的分析工作上来,如对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管理,以及应用等。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传统事业单位的会计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手动录入,虽然会进行反复的核对但是难免出现错误;而智能化的会计信息处理中,减少了人为的操作风险,智能化信息系统有特定的模式和程序,对于出现错误的数据会主动进行筛查标记,节省了大量的核对时间,提升了信息处理的质量和水平。对于需要的信息调取、查询等也提供了便利,在需要对以往的信息进行查找或者对比时,能够快速满足需求,为单位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参考,提升信息的传递性和参考性价值。会计信息安全风险的增加。会计智能化为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许多便利性,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特别是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会计信息在网络上进行输入、存储、传递、运用等,对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水平、信息保密程度要求较高,需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信息维护人才,以及安全等级高的硬件设备,避免遭受网络黑客的攻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等。

2.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更重视服务质量和业务完成等方面的提升,而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只有单独的财务部门负责,所以对会计的智能化应用程度并没有给予较大的重视;加上其他部门的配合程度不高,智能化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普及程度也不高。会计智能化发展对于单位内部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事业单位的经费有限,所以在购置先进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上存在一定的阻碍,运用这些先进设备更需要聘用专业素质的人才。整体上来看,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低的事业单位来说,推进会计智能化需要管理层给予一定的重视,才能不断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内部工作的需要,实现会计智能化发展。(2)会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智能化需要。实现会计智能化需要配备完善统一的智能化会计管理系统,但是目前来看,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导致一些事业单位在实际推进工作中,没有可依据的规章制度,使会计智能化的落实存在一定阻碍。统一的规章制度能够让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参照依据,防止出现的情况,能够规范事业单位信息处理的质量。统一规范的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还需要各个单位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信息录入过程中具有相同的标准参照,实现资源共享,保障会计智能化工作的提升。(3)风险防控意识较为薄弱。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手段处于信息化阶段,对于财务报表等工作的处理能力还处在基本的核算分析水平。由于网络安全限制,大部分只能在内网使用,但是仍有一些员工缺乏相关经验和风险防控意识,没有对单位的账户密码进行隐私保护,容易造成账号、密码等隐私信息的泄露,威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安全。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导致会计工作可能是由其他非专业性的人员进行操作,缺乏相关的专业素质,阻碍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进一步智能化发展。(4)相关的监管考评机制有待完善。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能够保障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的进一步落实和推广,但是目前由于会计智能化尚处于发展阶段,没有相关配套的机制,在工作流程上也缺乏束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对这一项工作的落实重视程度不高,在考核评价方面并没有设立合理的指标,阻碍了会计从业者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抑制了会计智能化的发展。

四、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建议

智能时代的到来,会计工作由信息化过渡到智能化水平会经历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改变,尤其是在会计系统,财务系统更新为治理分析型系统,不再是纯粹的核算,还包括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

1.提升重视程度,培养专业人才

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智能化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够为会计智能化转变制定转型规划,确定明确的转型目标。所以,提升重视程度是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发展的保障。人才的培养是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的进度和水平,对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会计工作智能化发展背景、会计工作发生的重心转移和会计工作者职责的变化,应该加大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增加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输出。事业单位在职的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提升对智能化的重视,积极学习新技术,关注会计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发生的变化和挑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转变自身观念,提升业务素质。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人才的招聘应该适应市场的变化,提升会计入职的门槛。培训机构也应该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进行优化,为事业单位输出更多的可操作智能化财务系统的会计人才。为了激励事业单位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智能化技术的学习,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智能化操作水平等基本职业素养进行重点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会计工作操作考察,及时了解从业者的学习和领悟状态,针对不同的学习程度进行继续教育,为单位的会计智能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完善智能化会计管理系统建设

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在会计工作中也具有突出贡献,事业单位正面临着会计工作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会更加高效、科学和精准。但是智能化技术对系统的要求条件非常高,所以在实际的会计管理系统建设中应该联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积极学习其他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单位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完善,为会计智能化的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3.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甚至是关乎国家安全和行业机密。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更应该增强风险意识,会计智能化是未来会计工作的主要转型方向,它融合了事业单位的物力、人力以及战略等方面,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单位决策提供依据。人工智能技术为会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操纵和管理上仍然依靠会计工作者的判断,所以在面对会计工作转型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还要学会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决策和判断,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相辅相成,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

4.建立合适的监督和考评机制

事业单位中最为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就是内部监督,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保障会计智能化推进中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监管部门还要负责定期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评价,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为会计智能化工作的推进方向提供指导,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工作智能化趋势发展的重视,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完善奖惩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智能化会计发展提供助力。

五、结语

会计智能化发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得以实现,这些新型的信息技术模式,会对传统的信息化会计管理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智能化会计工作的特点在于自动化、数据化和预测分析等方面,符合时展的要求。事业单位为了加快会计工作的智能化转变,需要提升对人才和智能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智能化会计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合适的监督考察机制,依靠人才技术等基础支持加快单位会计智能化的进程。会计智能化是未来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财务人员需要适应自身的职能变化,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方向发展,加大对会计智能化的重视,掌握管理会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系统的相关知识,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怡.《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研究.商讯,2021(24).

2.李欣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商业文化,2021(24).

3.李瑞鑫.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下财务审计重点.商业文化,2021(24).

4.张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3).

5.丁越.如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中国商论,2021(36).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5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 财务工作 企业单位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技术、文化、经济催生了一系列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与Google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进行了棋王争夺赛,最后败于人工智能系统;美国也曾开发了机器人服务员,并在餐厅与人类服务员进行对比,结果顾客对于机器人的好评度要远远高于对人类服务员的满意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人类服务员存在是具有情绪的,而其工作态度等方面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较差时对顾客的态度会对顾客的态度也会较差,从而影响顾客对其的满意度等),而机器人则不会有情绪方面的体验,只要在其系统中设定相应的程序,就可以很好的规避人类的这些缺陷。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不同行业大量的工作人员失业,从而造成经济发展出现问题。

二、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缩写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职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职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职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于这个“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不是人的智能,但是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工智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创造者的技术水平;另外人工智能也没有人类所特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情绪等。

三、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单位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规划,即是帮助企业单位设立知道方针来制定运营和财物计划,其包含三个步骤――设立目标、设立有形指标、衡量并调整目标和指标。第二,成本管理,即是对企业单位内部各种成本(如原材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其他成本)的管理。第三,预算管理,即是根据企业单位的实景情况进行适当的预算编制,以规范企业单位经营活动中资金的使用。

四、人工智能机器与人类人工对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两者在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方面的差别

对于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人类员工的主要工作方面就是使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机型分析;在做好原来的数据归类的同时也会根据财务数据对企业单位以后的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等。而在这个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人类的力量进行信息的录入(因为需要设定哪些数据是重要的,哪些经济数据是需要进行分析的等);但是在数据信息录入过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处理数据信息方面要优于人类员工,这些数据可以在其内部进行自动的分析处理,并且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一定的预测和规划。而人类在这方面就需要对每一步进行单独的操作,极易出现错误,工作效率也较低。

(二)两者在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差别

在相应技术方面的差别,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人类工作人员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程序都是人类设置进去的,再加上在设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就极有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工作技术不够成熟。相反,人类可以借助于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另外再加上很多工作人员的相关技术都是自动化了的,所以可能在这方面人类更胜一筹。第二,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人类则很有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原因多多少少出现一些错误;而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而言,只要在其内部设置了正确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虽然有人预测在2025年之前,世界上会有25中工作会完全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在2045年之前则极有可能出现超人工智能。但是,这些所有的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都是源自于人类的设计。就像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没有相关的工作人员为其设计者提供相应的工作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等,这些设计者是没有可能设计出在某个工作领域及其出色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综上,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应该建立的人类智慧、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人类的一种衍生,而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参考文献:

[1]陈建平.人工智能在职能机器人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N].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06)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6篇

“从2011年起,我们这个行业的现状就是——谁做好过冬的准备,谁就能熬到春天。”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CFO冯跃坦然解读着全行业空前的冰河期。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9.63亿元,同比下滑15.82%;1~11月,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53.26亿元,累计同比下滑0.43%。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知名上市公司,2012年的业绩同样有所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山河智能的营业额同比下滑了37.97%。冯跃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对于我们来说,很明显现在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第二。”

山河智能在国际、国内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来说都颇有名气,毕竟能挤进工程机械行业全球50强的中国企业并不多。这个总部位于长沙的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创立于1999年8月,以中南大学为技术合作单位,是一家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公司主要生产桩工机械、工程机械、现代凿岩设备三大门类装备,产品居国内一线品牌位置,取得300多项国家专利。产品用户遍及全国各地,并批量出口到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东南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山河智能已在大型桩工机械、全系列挖掘机、现代凿岩设备、工业车辆、矿业装备、起重机械、路面机械、液压元器件、军用工程机械和通用航空设备等10多个领域,成功研发出上百个规格型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品质、高性能工程机械产品。

在冯跃看来,得益于中国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膨胀的过程,因此对于风险和危机的意识不足也是导致很多小工程机械类公司直接在这轮金融危机中抗不过去的原因。冯跃认为,“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形势的影响是一部分,自身对产业的判断和抗风险的心理准备才是影响自己能否活下来的根本。”

就地卧倒

冯跃用“就地卧倒”来形容现在企业“过冬”的状态并不为过。事实上山河智能为了节约开支,对除了研发人员之外的几乎所有的岗位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冯跃坦言,“截至2012年年底,我们人员精简了七八百人,主要是非生产环节的人员精简。此外我们的主要营销手段之一的展会,在费用方面也进行了精简,并不是我们不注重营销,而是整个市场属于冰冻期,用自身营销来刺激市场的话没什么太多效果。”经过全面强化的精简开支,现在山河智能管理费用精简了18%左右,市场费用精简了8%左右。

从2011年5月开始,工程机械市场就出现了衰退的状态,山河智能随即开始控制生产的节奏、库存的数量,限制对外的采购。在全力通过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统筹控制库存和应收、降低运营成本、资金筹措保安全、ERP实施等举措给企业运行保驾护航基础上,冯跃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我们每周会开库存、采购的分析会,比较好地控制库存和采购的量,在新增天津山河开始营业的情况下,这两年我们的库存仅仅增加了一个多亿,应该算控制得比较理想了;每月组织召开财务分析会、应收账款分析会,就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个展开讨论,全力协助制定解决方案,跟进实施落实。”

山河智能在2012年全年共处理2011年推迟交货部件约1.3亿元人民币;在尽量满足实际需求情况下,推迟已生产货物交货,通过暂缓或分批提货、降价处理、延迟付款、现金支付改承兑等各种方式尽量为公司降低库存,节约成本,全年共降低直接材料采购成本约1600万元。

当然就地卧倒严格来说还属于一种应急状态的财务反应。冯跃很清楚,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需要能促进全面精益转型的组合拳。

2012年的山河智能在整体工作规划中提出了“内涵式增长”的“过冬”策略:其中的“一个中心、三降三升”的指导精神指的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降库存、降成本、降费用,提升产品品质、有效产能、销售能力等方面。很显然,对于冯跃来说,“卧倒”之后就必须从精细化管理下手来保证“内涵式增长”,“山河智能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长期以来我们跟银行关系还不错,所以银行的支持还是在行业发展的‘冰冻期’给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还是要靠自身的精细化管理。”

内涵三式

所谓内涵式增长,在冯跃看来可以先从商务、物流、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上入手。

2012年冯跃率先对商务体系进行了机构调整,“先从商务部分入手是因为在我们采购成本占到了销售成本90%的情况下,如商务部分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仅仅靠财务推动的改革最终经营效果是不会达到预期目标的。”

经过努力,冯跃推动完成并实施如《采购合同管理制度》、《新品厂家开发试制作业流程》、《商务物流中心付款审批流程》,编制付款填报模块、修改会审供应商考察相关附表,完成了试制审批流程的更改及宣贯、合格供应商名录的整理及签批等等一系列基于流程改造的工作。同时还完成外协外购供应商的分类和清理,外协供应链的规划方案制定。供应链的梳理为山河智能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实质的进展,“我们有供应链委员会,还有供应商管理小组等等,此类对供应商进行类似绩效考核的一种细致的考核,这些看起来都不太起眼,但是对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却带来了实质性的推动。”冯跃相信这种改变带来的价值更为持久。

在物流的管控上,冯跃也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为完善公司物流管理体系,建立基本覆盖所有物流业务的制度化、流程化的作业规范,冯跃带领团队先后和修订了《仓库管理规定》、《集团公司盘点管理制度》和《集团公司库存管理制度》、《采购入库管理制度》、《生产物料出库管理制度》、《售后配件调拨、发货管理制度》、《配件入库管理制度》、《产成品入库管理制度》、《产成品出库管理制度》、《库存不良品管理制度》共10个制度,并根据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对制度进行两次修订。如今山河智能在所有接收仓库中均试行直送线物流模式,改变以前配送和仓管分离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库存,推进了管理的提升;对各仓库进行了定员定岗,每种物料落实责任人,通过不断优化,仓库人员大幅度减少,工作质量比以前有所提升;在仓库的改善、培训、人员优化上也取得了不小成效,这样一来山河智能各仓库账实准确率一直保持100%,售后发货及时率也达到99%,库房窗户和货架干净卫生。

如果说理顺商务流程和完善物流、库存能够带来直接看得到的成本下降的话,那么信息化的建设则是需要经历“先投入再产出”的过程,对于冬眠期的山河智能是否肯冒这个风险呢?冯跃采取了更务实的策略,“我们的信息化支出和其他同行不太一样,我们自己有一支信息化团队,对行业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把握较好,不贪大求全,所以在这方面的支出比较理性;建立以自我主导为主的信息化研发团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了解公司产品和运营,保证了不同系统和系统之间连接比较好,不会产生信息孤岛。目前我们的信息系统可以延伸到供应商那里;我们现在还有商管理系统,给商免费提供系统供其使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商的出货和回款情况,信息比较及时、对称。”

按照自力更生的信息化策略,山河智能大力推进以ERP为核心的CRM、PLM、OA、CAPP、SCM、eHR多维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实行现场实施、用户评估的方式,系统应用已初步覆盖集团研产、供、销的各个业务环节。同时落实信息化深化应用,基本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监督、管控及抽样分析,为后期持续细化应用奠定了较好基础,如管理决策的BI系统。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不但节约了近千万元的软件和实施费用,也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ERP人才;同时自主实施不仅节省了大量的项目实施费用,而且梳理了集团内大量的业务流程作业指导书文档,通过规范化管理开始产生管理效益。

精益财务

在财务管理上,冯跃主张进行集团大财务体系制度建设,他说,“前几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势头很猛,大家都想着迅速抢占市场,还没顾得上资金集中管理这些精细化管理,但是随着整个市场的急转直下,也就逼迫我们必须马上把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做起来,在粗放形式下一年几十个亿的资金沉淀,不管理起来实在风险太大了。我们是2011年就开始做资金的集中管理,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了。”冯跃将财务管理的角色总结为三个“看住”:看住公司的实物、资金和数据。围绕着这三个“看住”,自2011年起,根据ERP等信息化工作推进,山河智能的财务部门在配合集团商务、物流变革的基础上,一共修正新订财务制度共52项,制定了详细的会计岗位职责和操作手册。

目前山河智能在财务管理方面已经基本实现集团化管控,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着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冯跃对此高度重视,“财务共享服务是将共性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放在共享服务中心,它同时汲取了分权和集权的优势,摒除各自的弊端,使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企业的财务集成芯片,日常业务集中处理,总体职能向广阔和纵深发展,让财务在共享管理中直接体现出价值增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按循环可以分为总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四大类。现在看来不仅是优化了冗余人员、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及时提出预警。”

效率的提升,使山河智能的财务响应非常迅速。“我们把财务中心分为财务会计部门和管理会计部门,下设的经营实体中管理会计部门的职责就是成本监管、库存分析、财务分析、参与经营实体的运营等工作,财务会计部门则属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分工非常细。这样的好处就是带来人员的急剧减少,现在集团层面的财务人员已经从原来的80多人减少到40多人,而且响应非常快,我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是对企业经营中任何一个要求的响应时间不得高于2个小时,无论是费用报销进展、收入还是回款。”在冯跃看来,财务整体运转效率的提速自然映射出整个山河智能运营体系的效率提升。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7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 财务决策 应用

一、财务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概述

1987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了一份管理指导特别报告“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简介”,将人工智能引入到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自此,西方财务和会计界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在会计、审计和财务分析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开发出了许多实用的专家系统来解决复杂的财务分析和会计决策问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人类专家求解复杂问题的方法,建立相应计算机辅助系统,使财务和经营决策智能化,从而使得现代会计系统在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后,向智能化迈进。财务和会计专家系统分成以下四类:

1.财务分析专家系统。成功的财务分析可以确定某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投资或信用评估风险等级。由于会计和财务业务职能的复杂性,有些财务分析专家系统同时跨越多个问题域。例如,根据专家系统的输入和相应的输出建议,解决分类问题的财务分析,专家系统同时可能又属于诊断或纠错问题。

2.合成专家系统。具体包括:(1)在相对较小搜索空间的约束条件下,配置目标集,如管理商业贷款组合计划的MAEBLE专家系统;(2)在相对较大搜索空间的约束条件下,设计目标集,如个人理财设计PLANMAN专家系统;(3)设计采取行动的规划专家系统,如审计规划EXPERTEST系统等。

3.组合专家系统。这类专家系统主要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组合分析,如:控制风险估计系统,诈骗检测系统,风险估计系统APX。

4.财会知识传授和职业教育专家系统。如国际上一些大会计公司内部使用的培训专家系统,和辅助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的专家系统。实践证明,这些系统可以让没有专业经验的人员有效获得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财务和会计专家系统基本结构

财务和会计专家系统是一种工作在专家水平上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专家的专门知识和推理能力,解决通常情况下难于处理的问题。需要人类领域专家宝贵的经验、智慧与思维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财务和会计领域,应用最广、最成熟的是基于规则的产生式系统。财务会计专家系统中的解释模块主要是用于推理过程的解释,回答相关财务结论是如何得到的。系统的透明性就是由解释模块来实现,而这种透明性是专家系统所必需的。有了透明的解释功能,由结论可以反过来追踪推理机调用了哪些规则,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获得了哪些财务数据和特征信息。财务和会计领域的许多问题非常适合利用专家系统来求解,如审计、税务、管理会计和职业教育等。财务分析师、审计专家和金融专家在会计实务中获得许多珍贵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有的是无法在文献中获得。如果把这些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累积、保存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其在职业教育和帮助非资深财务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智能财务和会计系统建模步骤

在利用专家系统来描述和解决一个财务和会计问题时,其建模过程有6个步骤。下面以租赁业务为例,介绍其建模过程:(1)列出所有可能的选项。如承租人有两个租赁选择:经营性租赁和资本性租赁。(2)确定相应的规则。区别经营租赁和资本租赁的四条基本规则是:第一,所有权转移;第二,存在采购契约选项;第三,使用大于75%的资产经济寿命;第四,租赁费用的现值超过90%的资本市场公允价值。(3)确定规则应用的程序(推理机)。如租赁业务中,在租赁结束期末,将所有权转让给出租人的是资本性租赁,不管出租人在租赁期内是否使用完75%的资产使用寿命。这样第一条规则应该是判断租赁期内所有权是否转让。(4)每条规则的所有术语必须明晰定义。如租赁期不仅包括租赁初期,还包括其他各自租赁期间,在租赁期间,假设租赁延长是合理的、肯定的。(5)在一个规则应用前,首先按事实匹配,选择何种测试。如要知道租赁期间,必须知道租赁是否有何契约更新选项;计算最小租赁费用的现值时,必须知道是否确保残值,而且承租人是否了解出租人采用的贴现率。(6)用何种计算法,确定一个规则启用,例如,在应用第四个规则时必须计算现值。

四、智能财务和会计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开发面向财务管理和会计领域的专家系统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专家和知识

工程师以及规则的提取,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个问题称为知识获取。影响专家系统知识库质量的五个主要决定因素是: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知识表征方法;知识的提取;问题域。由于专家系统在判断问题时,表现出知识的不完备性、知识获取的“瓶颈”以及较差学习能力、推理能力的“脆弱性”等问题。为了克服财务管理和会计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随着专家系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人们研究如何通过合理使用专家系统技术本身改善其性能。另一方面,由于专家系统中的知识类型不断增加,单一的知识类型和问题求解方法给专家系统的应用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复杂问题的求解要求。为使系统更加有效地工作,同时采用多个问题求解器处理一个复杂问题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陈文伟.智能决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陈佳.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Joyce Bischoff.数据仓库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34-38.

[4]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财务智能化建设第8篇

校企合作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发展趋势,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推行并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型”、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还是日本的“企业教育”,均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案例。做好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对于现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多元主体参与其中[1]。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时以政府、企业、学校一方牵头多方协同及校企“双元”培养模式为主。财会类专业难以找到特定的服务行业,各企业财会类人员岗位占比较少、人员需求量不高,导致专业就业相对分散[2]。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应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导,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中的一大困境是尚未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共合作、共育人、共管理”全面合作机制。1.校企共合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研判,与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专项项目。为有效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实现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产出成果促进企业发展,校企双方应整合资源、挖掘共赢点、搭建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3]。一是整合资源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购入所需平台、设备等,建设现代化企业办公区域;企业师资和“师傅”入驻,进行工作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在学校办公学习、学生在工作中实践学习。二是搭建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高职财会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员工培训等方面。2.校企共育人。校企“双元”育人应体现教育性和职业性。构建“工学贯通”“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进行教育保障。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能力。聚焦新技术新要求,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师资技能培训、社会培训、技术应用创新与成果转化,支撑新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校企共管理。在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中,通过签订专项协议、三方协议、师徒协议、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中,以学校为主导单位,企业全力配合各项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划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彼此分工明确,提升管理效率。学校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在以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教学的“双元”育人模式中,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激发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

三、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一)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应性

数字经济下,会计职能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技术由传统财务向智能财务转型[5],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学校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业务流程、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形成“行业企业—岗位—业务—教育”四链闭环衔接,通过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思政育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内容,打造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财会行业企业全面升级转型,企业财务呈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财务自动化体现为利用设备和机器,预先编制好流程及程序,在人工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财务操作。财务实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共享所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财务数据及时、动态、对称同步。财务数字化是财务信息化的进阶,业务转化为数字,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财务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应用,包括可视化、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很多的岗位选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呈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首岗面向传统会计核算和大数据业务财务技术人员,向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维护、销售岗位迁移。未来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其中目标岗位包含会计信息主管、会计主管和ERP工程师,发展岗位包含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总监和财务经理。数字经济下,企业财务业务大致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环节。第一,基于企业内外部会计业务和经济业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源通道,通过业务分析、会计核算等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通过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挖掘等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业务发展与数据情况建立业务数据算法和模型。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并呈现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第四,撰写如企业投资分析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风险管控、预算编制、纳税规划等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需要培养懂业务、擅分析、能设计、助管理的人才。首先,要熟悉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与发展过程,并能厘清业务与数据的关系,搭建数据分析框架。其次,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展开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要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思维,使信息的传达明确、有效。最终,要服务管理决策,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如下三个层面的支持[6]。1.会计学课程。会计信息管理不能脱离财务会计,要熟悉企业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及处理,能够完成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生成和企业纳税申报等业务工作。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出纳业务操作、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2.数据管理技术课程。对数据的管理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使用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二是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与信息安全管理。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统计基础、数据库基础、财务大数据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业财一体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决策管理能力课程。面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升级转型,会计信息管理人员更多的要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化成本核算与管理、ERP管理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

(四)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及教材,企业挖掘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开发相关配套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增强实践教育应用。

(五)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打造

校企共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利用各自优势,增强师资建设的产教契合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协商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师资管理办法,完善双导师制,明确职责和培养任务,规范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办法。有计划引聘校外行业名师、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依托双师教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校企教师双向交流培养,综合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和管理,校企共同组建学工团队,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实施教学[7],实现教学现场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签订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人才培养和招工招生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基础等职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综合素养能力和技能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企业师傅入驻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参观、个人发展规划等途径,帮助学生体验核算处理、财务分析等岗位工作要求,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于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活动作为课程核心,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授工作技能指导课程。以企业师傅入校或学生入企业的形式,积极探索校企轮换弹性学习模式,由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企业财务会计、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由企业师傅主要承担智能出纳业务实操、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半工半读,学练结合,为过渡到工作岗位做准备。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徒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轮岗培养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由企业考核,双向选择就业。校企共同落实好实训工资、津贴、学费、社保、安保等工作,打通用工、就业渠道,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机制。学徒期结束时,学生应修满毕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并取得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初级)、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结语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受到高度关注与认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会计信息管理等财会类专业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制定双元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制管理机制,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认证,科学合理设置学校修读、校企交替与企业轮岗等课程的学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学徒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永胜.破解现代学徒制开展困境的新思考[J].成人教育,2019(04):60–66.

[2]于晓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7):109–110.

[3]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02):40–45.

[4]张函.校企合作不合伙——“单主导”模式破解现代学徒制“两冷”难题[J].科技视界,2020(23):76–78.

[5]区永亮.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1(35):74–76.

[6]赵彩霞,吴杜,雷国琼.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