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境外经营风险

境外经营风险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6 16:20:54

境外经营风险

境外经营风险第1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风险防控;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16-04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企业家们也都渴求着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实现国际化运作。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遭受重创,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梯队虽未能幸免,但毕竟影响有限,这似乎也预示着全球经济的重心首次向东方敞开了大门。当下正是企业家们开疆拓土、进行海外抄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赶超的机会就在眼前。

不过,在走出去之前,企业家们应在审慎地考量自身的同时,格外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因为,一旦国际化经营,就犹如驶入大海,面临更为广阔的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各种风险将潜伏于四周,哪怕是细微的气候变化,下一刻也可能是不期而至的惊涛骇浪。

本文将就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进行分析,对政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进行研究,以便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一、国际化经营及其模式

企业层面的国际化,往往被称为国际化经营。所谓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限制,以世界市场为导向,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其特征是将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国内经营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创新型、开放型的跨国经营活动。国际化经营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企业在其注册地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程度。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按企业对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程度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可分为贸易式国际化经营、契约式国际化经营和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三种。

贸易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分支机构(子公司)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这是对外国市场介入程度最小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模式。其目的是在目标投资地区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借此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以增强对产品销售市场的直接了解,与目标投资地区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扩大盈利空间。

契约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工程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生产协议等方式,转移技术、商标、经营方法、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目前常用的方式,特许经营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式。

投资式国际化经营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的方式,在目标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并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海默(hymer,1976)就把对外直接投资看作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及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国际化经营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在宏观政策层面我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据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14 285亿美元,从1979-2008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8.1%;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407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29亿美元,2004-2008年,年均增长69.6%;200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由1989年16.9亿美元增加到651.2亿美元,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14.8亿美元增加到56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由2亿美元增加到80.6亿美元。

为了比较详细地考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考虑到资料的可取得性,以2007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例。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非金融类)总额为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9.5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 189亿美元。

从行业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为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前三甲,占比达61.5%。

从地区看,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亚洲、拉丁美洲地区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集中的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集中的前三位国家(地区)。

从投资主体看,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凸显,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达19.7%,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43.3%,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1%。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福建、上海、黑龙江七省一市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5.7%,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

从投资方式看,方式日益多样,包括境外工程承包、资源开发投资、特许经营、全散装件(CKD)和半散装件(SKD)、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为规避贸易壁垒和分散经营风险的各种策略(如离岸注册等)、跨国并购等。

“走出去”既是贯彻中央的大战略,也是企业自身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及多样化经营贴近资源和客户、分散风险的需要。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其经济和社会效应均十分明显。

三、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及其产生根源

朱淑珍(2002)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把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可见,风险可采用损失发生的大小与损失发生的概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鉴此,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可定义为企业在其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综合世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一般据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可将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七大类,而每类风险又可分解为若干子风险。实际上,除了自然灾害风险外,其余风险大体可划分为商业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两大类。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治风险是指目标投资区政府因政治、社会形势或国际关系的变动所产生的政策改变、政权交替或社会活动对国际化经营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与可能性。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性风险主要有政治暴力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和第三国干预风险。

政治暴力风险,指目标投资区发生革命、战争、内乱和其他事件,致使外商及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直至无法继续经营。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政治暴力风险不是传统的战争、内战、恐怖行为等,而是和平环境中贸易保护主义和劳工权益问题驱动的政治暴力风险。

征收风险,即目标投资区政府对外国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目前各地区政府为发展经济吸引国际投资,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已很小。较为现实的征收风险将是间接的、蚕食式征用风险,即目标投资区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等,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汇兑限制风险,也称转移风险,即目标投资区国际收支困难而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商、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目标投资区外。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逐步开放了外汇管制,转移风险相应大幅度降低。然而,由于目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频,发展中国家和某些转轨国家的转移风险仍不可低估。

至于第三国干预风险,一般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三国政府直接采取制裁措施的风险,这种风险目前主要来自美国。企业如果与伊朗、苏丹、朝鲜等美国列举的所谓“无赖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就有可能面临这项风险。另一类是在第三国干预行为的压力或引诱下(并非由第三国直接采取制裁行动),目标投资区政府违约的风险。由于日本参与,中俄石油管道工程方案多次反复,就是这一风险的典型案例。

走出国门承包工程、进行劳务合作、开展海外投资,要面对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由于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商业风险发生的几率较高,投资者往往会在考量这些风险后作出投资决策。而政治风险发生几率相对较小,容易被投资者忽视,但是风险一旦发生,投资者的损失更为惨重。

政治风险之所以产生,除某些国别因素外,尚有以下四大根源:

第一,目标投资区政策的不稳定性。稳定、连续的目标投资区政府政策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所期望的理想的环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加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围绕产业调整的政策行为有可能改变投资项目运作的政策环境,使已实施的投资项目所享受的优惠条件或待遇不再存在。

第二,区域经济体的政治经济行为。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会造成事实上的“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比如,区域经济体为内部利益而进行的内部协调,可能打乱区域内外资企业的经营步伐,给区域外的他国企业在区域内的其他业务活动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区域保护、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报复和政治报复等。

第三,民族主义与宗教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目前,民族主义和宗教正日益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力量。俄罗斯车臣战争、印度国内冲突、索马里内乱、刚果(金)国内冲突、中东巴以冲突、斯里兰卡国内冲突等,其祸根均为历史纠结的民族怨恨或宗教矛盾。这类事件带来的政治风险势必在经济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四,目标投资区政府目标与企业存在冲突。目标投资区政府出于地区和民族的利益,可能担心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经营活动会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会侵犯其,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等等。这一担心可能会导致目标投资区政府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活动。

正因为这样,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与其他经济风险相比,政治风险差异在增大且规避难度在增加。比如,由于民族矛盾冲突带有很强的文化冲突特征,与历史、文明进程及宗教价值观密切纠结,因此,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所诉求的解决方式也千差万别。民族矛盾和冲突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使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判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时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四、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评估

为避免和减轻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实施国际化经营前进行充分的政治风险评估。其程序一般是收集目标投资区对外直接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项目与目标投资区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听取专家意见和利用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等。

实地考察,是指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决策时,派遣高级治理人员到目标投资区做实地调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接触,以了解该地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

听取专家意见,就是向外部专家(如外交官、商人、其他企业的治理者、记者、政治家等)请教,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向专家咨询获得有关资料,以对目标投资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作出评判。

目前,比较流行的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有:(1)美国BERI公司定期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formation,BERIS.A. Washington,D.C)上公布的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指数。它动态考察了不同国家经营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5年后和10年后的情况,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性政治风险指数。(2)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国际国别风险指南(ICRG)。ICRG 是最专业的、唯一每月测量结果的国别风险测量机构。政治是ICRG 国别风险评价所包括的三个范畴之一,其主要组成因素包括政治领导人表现、有无外部冲突、政府腐败状况、军队和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位置、宗教在政治中的位置、法律和秩序传统、种族和民族压力、政治恐怖主义状况、有无内战、政党发育情况、等多项。(3)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在该报告的政治风险指标中,将国际和平和国内稳定因子纳入贸易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并赋予政治风险30%的较高权重,此外,法律效率、社会安全等也均纳入了评估体系。

要注意的是,在评估政治风险时, 应重点关注目标投资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变化趋势、征收或国有化的历史记录、其他公司在该地区经营的历史、目标投资区所在地区的政治活动和趋势、目标投资区整体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当前活动可能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等;应主要关注政府权力行为的合法合理性、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能力、政府机关的廉洁状况等;应重点关注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政府的外债负担、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程度以及这种斗争影响决策制定的程度。以便对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作出比较科学的评估。

五、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国际化经营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简单外延,而是企业经营组织和经营要素的跨国、跨地区拓展和优化,它的经营系统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环境之中,因此,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其经营风险在逐步加大,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政治风险在放大,平安投资富通损失就是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最大政治风险案件;在中铝增持力拓交易中,政治风险更是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最后由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延长审查周期,而市场行情期间再次发生显著变化,中铝增持力拓交易最终流产。所有这些均凸显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政治风险之所以为风险,就是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风险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即使通过使用上面这些评估方法可以预计会有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政治风险发生,却不知道具体会在什么时间发生,或者会不会发生。所以,在对政治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在未来可能发生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

实际上,国际化经营企业对政治风险的处理,可分为进入投资前和进入投资后两个阶段。

1.进入投资前

国际化经营企业应在考察所冒政治风险程度的基础上而对进入策略进行调整。在调整进入策略方面,主要有下列做法:

(1)调整进入方式。经由事先的风险评估,经理人可以决定是否进入某一国投资。若风险过高,则不进入或延缓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若进入投资,则可以采用合资或技术授权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2)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与当地企业进行协作虽在决策上较难控制,但可减少目标投资区对外资企业所感受到的威胁,而合作伙伴必然会积极保护其投资事业不受当地政府管制的侵害,倘若协作对象与政府关系良好,则保护效果更强。而在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时,除多方的征信外,合伙人的、种族、个人特质可能也需要考虑。

(3)扩大投资基础。即股权多国籍化。国际化经营企业可通过分散投资者国籍来增加谈判力,这样受到目标投资区的不利管制将减少许多。因为采取了这一措施,如果目标投资区政府企图征收,考虑到这要涉及多国的利益,而不敢贸然行事。

(4)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基于政治、法律、税赋或管理上的需要,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海外投资。此一调整资本输出国国籍的方式,有时反而能取得比由母国资本输出更有利的地位。

2.进入投资后

国际化经营企业在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后,可实行以下策略:

(1)规避。规避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考虑到游泳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这是当国际化经营企业不愿再继续留在当地发展时所实行的方式,比如撤资。

(2)经济威慑。经济威慑是指用经济手段来威胁对方以达到其预期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国际化经营企业以继续留在当地为目的所采取的对策。

(3)购买保险。这是防范和化解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最常见也较为有效的措施。购买政治保险可将风险转移给承保机构承担。承保机构包括各国、各地区政府开办或代表政府的出口信用机构以及国际多边担保机构、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其承担的风险主要有:转移限制、没收、毁约、战争和民变等。保险方面要注意的是政治风险造成伤害的举证、注意时效及尽量提出有利理赔的证明。

(4)实行多样化政策分散风险。业务多样化,包括行业多样化和地区或国别多样化,这可分散并降低单个业务风险形成的总体风险水平。在国际化经营中,业务多样化的关键是选择好海外项目,确保它们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运作上,不同的项目不应在同一时间出现失利。当然,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的限制是投资产业和投资规模,有限的投资不能无限分散,否则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或失去投资的产业机会。

(5)依靠法律。法律方面要注意的是把握时效与机会,不随便放弃任何申诉或救济请求的机会,当然雇用当地的律师以及熟悉当地的法律规定也是有效的做法。

(6)增加个人安全保障。国际化经营企业驻外人员个人生命安全的威胁,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当地的社会情况不稳定所致,而企业可以透过人寿保险(意外险)来保障个人的安全。此外,投资者及驻外人员应尊重当地文化、行为应谨慎,避免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则有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

六、结语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否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是国际化管理水平能否提高,能否抵御国际化经营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总书记曾指出,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李嘉诚先生曾说过:我不仅要考虑能游到对岸,还有考虑有没有能力游回来。因此,在国际化经营中,我们要把风险估计得更充足一点,更谨慎一点。要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为此,国际化经营企业除了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外,还应加强自身的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工作,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具有及时应变的能力,以备在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自己不被国际化战略的大潮所淹没,在国际市场上赢得预期的收益,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于卓民. 国际企业环境与管理[M].台湾:华泰文化出版社,2008.

[3] 国际化的风险意识[EB/OL].省略/2008/84086.shtml.

[4] 吴江. 应对突发事件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the Political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Yong-x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Economics Ma'anshan, 243002,China)

境外经营风险第2篇

关键词:海外投资 风险预警 协调机制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始于1979 年,随着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尤其在最近两年,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更是高潮不断。2005年,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的新批境外中资企业106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9.54亿美元,投资项目涉及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能源开发以及建筑业等,投资区域分布在全球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表1)。

跨国投资风险是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海外投资面临着比国内投资更大的风险,其管理的核心是如何识别与防范境外投资风险,其管理的手段是构建完善的海外投资风险预警协调系统。

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解析

国际投资面临主要风险分为政治性风险(非商业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商业性风险)两种,还有自然灾害风险等。

(一)政治性风险(非商业性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国内的政治事件以及东道国与第三国政治关系变化给跨国投资企业经济利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政治风险是海外投资最大的、最不可预见的风险,产生的原因本质上与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有关,是投资企业无法控制的风险。政治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政权更迭、宗教、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甚至爆发内战造成国家分裂,这些都会给海外投资企业带来风险;而发达国家一般政局稳定,但存在对外国投资技术限制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有:战争、动乱、、政策变化等社会动荡风险;文化差异风险;法律法规风险与环境保护风险等。

(二)经营性风险(商业性风险)

跨国经营投资海外还需面对众多的由于经营上的不可预见性给跨国公司带来的经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是非系统风险,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风险。一般来说,海外投资商业风险包括国际市场变化风险;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国际企业管理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和人事风险等。

(三)其他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是指由于投资所在国发生台风、地震、海啸、传染病等自然灾害对海外企业跨国经营造成的威胁与损失。此外,国际恐怖活动等安全风险也是海外投资企业必须关注的风险。

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从技术视角看,构建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上述政治和经营性风险的有效途径。海外投资风险预警就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不正常情况和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识别、预报,以及提出防范或化解措施的前馈控制系统。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必须涵盖警情指标、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准确及时报警、快速排警并收集反馈信息等内容。其运行的四个程序如下:

(一)监测警源,发现警兆(识别子系统)

大多数海外投资风险是可以监测的,风险监测子系统就是对境外投资风险因子和风险表现进行连续、系统的监测和追踪,对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鉴别、分类和初步分析,以便及时灵敏反映出风险变化。境外企业在警情爆发之前,总会有一定的警兆(前兆),风险监测系统就是要通过监测警源,并借助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确定是否出现警兆。

(二)预测警度,判断警损(评估子系统)

根据警兆的变化状况,联系警情的警界区间,参照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境外企业实际情况,从而预测警度,判断实际警情的损失程度。

(三)适时报警,寻找警源(预报子系统)

依据预测警度和实际警情的损失程度,适时发出警报,并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积极查找产生风险警报的警源,寻找警源也是实施对策的前提。

(四)选择对策,排除警患(排警子系统)

海外投资风险排警子系统,既风险快速反映子系统是指在境外投资风险科学分析基础上,根据警源情况和风险分析结果,确定与风险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及时采取预先已制定好的计划和方案,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

通过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报―风险排除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跟踪、监控、报警并及时采取排警措施,从而大大降低海外投资风险。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

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理中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同纷繁多样的吸引外商投资保护制度相比,针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立法显得非常滞后,尤其是在海外保险和海外企业权益保护上的法律甚至还是空白;政府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引导、促进、服务、保护与管制等宏观战略管理方面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境外投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善,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尚未建立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从而造成企业风险管理失控;此外,我国海外华商行业协会或商会等组织发展滞后,商会和东道国政府与国民之间了解、沟通、协调渠道不畅通。因此,如何从政府、企业和海外商会三个层面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是当前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构建政府海外投资管理协调机制

企业境外投资发展离不开母国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投资信息、技术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政府对海外投资企业给以保护,因为境外企业除了面对商业性经营风险之外,还有面临非商业性风险,即前文所述的政治风险、经贸壁垒等。因此,从宏观政府层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海外投资管理上的监督、服务、保护和管理作用,就必须建立政府的海外投资管理协调机制,包括健全海外投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海外投资管理监督协调机制、海外投资服务机制与海外投资保护机制等。

1.海外投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为了保护境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我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应尽快出台《中国对外投资法》,将其作为调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基本法,通过立法确定境外投资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还应适时出台《对外投资审查法》、《对外投资所得税法》、《对外投资银行法》、《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外投资保险法》等,用来协调东道国、海外投资企业与我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利益,促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健康发展。

2.海外投资管理监督协调机制。我国政府在海外投资管理方式上采用行政管制为主辅以适当的引导,管制手段为行政审批制,行使审批权的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及其授权部门和商务部及其授权部门。海外投资管理协调机制的改革重点是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变行政审批制为申报核准制。海外投资监督机制主要是对境外投资的国有企业实施全面的评价、考核,应建立境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境外投资风险。

3.海外投资服务机制。政府应成立或组建海外投资方面的信息辅导、咨询服务机构、设立境外投资指南网站,专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信息服务,并为企业海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协助企业建立投资预警管理系统。推动成立海外商会,组织并提供海外华商协会座谈交流经验平台,以加强海外投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增强抵抗境外投资风险的能力。

4.海外投资保护机制。海外投资保护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投资者在境外投资可能遇到的非商业性风险提供的保护措施体系。要健全海外投资企业法律法规,保障海外企业权益;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运用差别保险政策、引入多家保险机构、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做等手段扩充投保境外企业;争取和利用双边、多边投资保护协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MICA)等措施保护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利益。

(二)强化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理与防范能力

1.投资前―全面评估东道国的投资经济环境与政治风险。鉴于目前海外投资风险的新特点,我国企业选择海外投资国时,首先必须重点评估分析那些难以预测并可能使境外投资企业经营环境大为改变的各种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尤其是应着重关注东道国国内的主要利益集团、民族与宗教冲突、东道国与该区域国家的关系以及海外投资产业未来政策变动的可能性与变动方向。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可以借助中国政府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海外商会、投资促进咨询等中介机构,了解投资国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环境与社会文化等。在海外竞标项目时,要主动寻求我国驻外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的帮助,降低可控风险的发生。

2.投资中―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海外投资项目实施进程中,除了要尽可能的实现用人、融资、设计本土化与多元化战略以分散风险之外,还应建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报―风险排除预警系统,实现对境外投资风险的实时跟踪、监督、预警与防范,来有效化解跨国投资过程中的各种商业和非商业风险。

3.投资风险发生后―缓解策略。海外投资风险最终发生时,企业要积极采取缓解策略来尽可能的降低和弥补损失。要充分了解我国和东道国对海外投资企业保护的法律法规,争取和利用双边、多边投资保护协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MICA)等措施保护投资企业自身的利益,如实向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反映非商业性投资损失并把政治风险争端诉讼与东道国或国际法庭,以期获得赔偿,减低和转移风险损失。

(三)海外行业商会要加强与东道国的沟通与协调

海外华商应组建由专业人士和境外企业代表组成的行业协会,建立相关产业预警机制,构建一个海外投资企业、华商商会、东道国政府和国民多方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与国外相关机构通过谈判、交流,及时排解风险隐患,防止矛盾积累,爆发摩擦事件,外商与东道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摩擦往往源于缺乏相互了解,我国商人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将商品输送给当地居民的同时,还应该发挥海外商会功能,主动与东道国沟通,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化解矛盾,这样将有助于缓解由商业竞争导致的族群冲突和其他矛盾,形成和谐共处、互利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于玲.政府、企业携手化解跨国经营风险[J].国际市场,2006

2.刘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

境外经营风险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原则 规避措施

国际上通行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狭义的财务风险,即指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股东收益的不确定性,它是由于企业资金困难,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而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是财务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原因。

1. 外部原因。企业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来自于企业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2. 内部原因。企业风险产生的内容原因是指企业自身影响,主要是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控制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企业的财务活动是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联系纽带,又是众多管理工作中的一环,因此经营策略的改变必然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导致财务风险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自身经营决策失误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内部原因,如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供销体系的调整、重大的资本运营等这些事项的变化都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财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全面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1. 风险与报酬对等原则。一般而言,企业财务活动过程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低风险只能获得低收益,高风险则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时,要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以求取得合理的平衡。例如:从债务融资决策来看,虽然扩大债务融资数量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可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使企业的股权资本的盈利有所增加,进而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但也有其所对应的财务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危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东利益。因此,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实际上是在一定条件下,使财务杠杆的有利效应(提高企业价值)与不利效应(增加风险程度)取得合理平衡的资本组合比例。因此,中小企业如何权衡利弊、比较得失,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整体优化原则。根据系统原则,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因此,在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应从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有关问题。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形成一个灵敏、高效的监控体系,在动态中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

3. 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原则。财务风险管理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能够从长远利益、当前利益的角度控制和监督风险,从而保持长期有效的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融资时要考虑当前的资金需求,同时也要考虑长期的发展,在长期活动中加入风险管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较长时期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使中小企业在尽可能低的风险基础上保持平稳持续发展。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1. 风险分散。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从概率统计来看,企业中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经营多种产品在是时间、空间、利润上可以相互补充抵消,减少企业利润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分散风险可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以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大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对外投资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2. 风险回避。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的时候,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发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承担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3. 风险转移。即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缴纳保险金,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一些特定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在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采用联营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出售的处理方式,可以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和购买方。总之,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可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4. 风险降低。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当市场不可测因素增多,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程度在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威胁和压力的同时又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企业对于财务风险和风险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预警风险的机制和防范化解的措施。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境外经营风险第4篇

本文从财务风险管控的相关定义,分类,以及应对方法策略进行阐述,从当前中国的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风险、外汇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四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我国跨国企业全球经营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

跨国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控

0 前言

跨国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我国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如何识别,怎样去分析评估,采取怎样的方式去应对,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这整个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管控。

1 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有管理风险的可能

(1)管理风险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财务管理、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其中,①财务管理风险有会计制度差异风险以及境外筹资管理难度大而导致的风险等;企业对外金融投资,涉及资金的筹集来源管理和资金运用等。②组织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跨国企业是否有自,是否对境外的分公司拥有控制权和领导权,以及组织作风风险等。③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跨国企业对员工的各种投资上,比如老员工培训、新员工招聘、各岗位的劳动力配置、员工社会保障和福利等各环节的投资。

(2)防控管理风险的措施有:①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措施包括建财务风险审查制度、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选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现金流的管控、选组合投资方案,以及财务方法跟国际接轨等。②防控组织管理风险的主要措施包括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进资产经管的方式;加强总公司对境内外分企业的控制力度;构建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减少资产经管的风险。③防范人力资源与文化风险的主要措施包括要重视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营造属于企业自身的、独特的理念和文化,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

2 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有外汇风险的可能

(1)因为外汇汇率的变动,跨国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会发生损益的不确定性称为外汇风险。第一种情况是当外汇汇率发生变动,导致跨国企业境外分公司的营收及现金流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产生经济损益的相关风险,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外汇风险。第二种情况,跨国企业以约定的某种外汇进行交易时,在合同签订与履约付款中间有个时间差,当汇率发生变化会产业影响企业收支金额的可能性。这被称之为交易外汇风险。第三种情况被称为会计风险,是指因为外汇汇率变动使得跨国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会计结算时可能产生的损益。

(2)管理和防控外汇风险的措施有:①运用包括商品调价,特价促销,开展多元化经营等市场手段来规避外汇风险。②建立外汇交易市场的信息预警系统来规避外汇风险,这是对跨国企业管理方面的必然要求。③跨国企业可以选择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设厂及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比较成本的优势来应对外汇风险。

3 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存在有技术风险的可能

(1)因为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等经营环境不同,导致各企业创造和使用技术后有可能产生的不平衡风险,比如企业有因技术研发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企业需要应对的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分为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技术保护和技术壁垒四方面。①产品开发方面的风险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有关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开发方式中是选择自主力量为主还是选择合作开发甚至直接购买核心技术,所有这些决策都将面临相应的风险。②跨国企业在技术引进时有可能存在未经过可行性论证而发生的盲目引进,重复引进,从而造成技术引进风险;还有可能引进的技术水平过高或者过低,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可能是技术引进来后发现核心技术还处在专利保护期内,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还有可能是是因为准备工作不足,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某些方面造成了专利、技术等方面的侵权,陷入法律纠纷之中。③企业的核心技术受到其他国家、企业或个人的非法侵害时,跨国投资企业的无形和有形资产会有受到重大损失的可能,这是跨国企业可能遇到的技术保护方面的风险。④目前,我国跨国企业面对的有关技术壁垒方面的风险很多也很频繁,很多国家以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理由设置诸多技术壁垒措施,从而为跨国企业的经营构成威胁。

(2)跨国企业防控技术风险的方法有:①建立技术研发的内控体系,防止误操作引起的损失。②增加投资项目的有关技术保险的措施。③高度重视技术保护、研发、转移等各方面的论证和咨询。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⑤注意收集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技术壁垒的信息,及时掌握其发展趋势。

4 当前我国的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有经营风险的可能

(1)企业运营、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三个方面构成了经营风险的三个主要方面。①企业运营风险主要指产品风险和市场进入风险两种,主要是指投资主体在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中涉及的多个环节,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从而引发跨国企业的运营风险。②由于跨国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有可能对企业的对外投资造成损失,主要包括有汇率、市场、价格、信用等风险。③宏观经济风险,因为被投资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出现失调,引发债务危机、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现象,给境外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

(2)管理和防控经营风险的方法有:①整合企业在全球的业务资源,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获取比较优势,提高风险应对能力。②客观真实的评估跨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环境,扎实做好可行性分析,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决策。③加强跨国企业的全球学习能力,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先进风控技术及管理经验为我所有,确保企业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02).

境外经营风险第5篇

关键词:经营性 汇率风险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折算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壮大,不少企业开始了海外淘金之旅,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5年7月中旬,中国上市公司涉及境外并购案共有182起,其中有3起并购案涉及的交易金额分别超过100亿元大关,另有17起并购案涉及的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而在上年同期上市公司发起的涉及海外并购的项目共有139起,交易金额超过100亿元规模的并购案有4起,另有22起并购案涉及的交易价格超过10亿元。从数字对比上可知,近年来狂热的海外并购尚未有降温之势。另有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两年列世界第三位,中国直接投资存量超过660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十一位,中国对外投资已经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这些通过新设或并购而形成的境外子公司作为中国公司境外发展的桥头堡,大多就地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境外投资不仅面临着机会,更面临着新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境外投资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下文试分析投资境外子公司面临的主要汇率风险类型,并探讨公司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投资境外子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Exchange Risk),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在境外有子公司的企业集团而言,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日常经营性汇率风险,境外子公司在日常经营中由于收入和支出、资产和负债的币种和期限出现错配而产生的汇率风险。如某中国公司所属欧洲子公司以美元支付货款,在当地销售以欧元结算收款,在近两年美元强势的情况下,欧元相对贬值,就会造成该境外子公司毛利率下降、汇兑损失增加。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风险,该风险也称为外币折算风险,是指境外子公司所在国本币贬值,造成境内母公司的该笔境外长期股权投资缩水。如中国某公司以美元投资于阿根廷在当地设立子公司,该子公司在当地日常经营以阿根廷比索结算,子公司持有资产均以阿根廷比索计价。而这几年阿根廷比索对美元(人民币)呈贬值趋势,造成子公司资产价值下降,给中国母公司带来损失,在合并报表中体现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负数)。

二、防范境外子公司汇率风险的措施

(一)防范日常经营性汇率风险的措施

日常经营性汇率风险是从境外子公司自身经营角度考虑的汇率风险,该风险应主要由子公司经营团队负责解决。该风险与中国境内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相同,但中国实行外汇管制政策,而境外子公司所在国在外汇管理政策上各不相同,情况将会更加复杂。

境外子公司在运营中,应考虑三项经营汇率风险管控原则:支出与收入、资产和负债的币种匹配,以对冲汇率变动风险;若当地币种偏弱,公司尽可能保有强势货币、减少当地货币;灵活使用当地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金融工具。在实际业务中,境外子公司需结合公司经营特点、所处行业地位、当地金融环境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从以下角度来开展经营性汇率风险控制:

如果当地货币处于贬值周期,且当地允许多种货币选择结算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支出软货币、收入硬货币;资产硬货币、负债软货币”的策略规避风险,甚至能获得额外收益;

若当地本币贬值较为严重且贬值趋势较为明朗,在销售定价上具有价格主导权的公司可不定期按本币贬值的速度预先调整销售价格,确保利润不受损。若采购付款使用本币之外其他货币结算,公司可以尽量与供应商协商,使用本币结算,对冲收入汇率风险。

若公司在当地经营时,销售对象主要为所在国国内客户且收款只能使用当地货币,可以当地综合采取远期结售汇等外汇金融工具锁定收款的结汇汇率,以降低风险。

当企业承担大型工程时,可通过合同来保护自身利益,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将本币汇率贬值预期考虑在内,在签订合同时添加合同结算额与汇率变动挂钩的条款;或者将合同结算额按与公司主要支出货币或强势货币(如美元或人民币)计价,避免支出与收入币种不一致而导致的汇率风险。

如果境外子公司与中国母公司间有交易,且境外子公司又无合适的工具或方法降低汇率风险时,可以将汇率风险转移至母公司,由母公司在国内通过外汇金融工具锁定汇率风险。如欧洲子公司在当地销售货物以欧元收款,在向中国母公司采购货物时可以以欧元结算,中国母公司通过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等措施规避欧元贬值风险。

三、防范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风险的措施

从中国母公司角度出发,若境外子公司主要以当地货币计价,汇率贬值时母公司投资的资产将面临着价值缩水风险,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将体现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目前这类风险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看,近几年海外投资力度较大的上市公司均有此类损失,仅以2014年年财务报告数据为例,由于人民币汇率基本锁定美元相对强势,投资于非美元地区的上市公司大都出现了外币报表折算损失,如三一重工损失52174万元、损失21017万元、光明乳业损失2512万元、蓝色光标损失1026万元等。

由于折算风险具有整体性强、经营层面难以掌控等特点,往往需要企业高层投入足够的重视。从风险规避的角度看,公司对境外投资时,可以从如下角度控制折算风险。

(一)谨慎选择投资的目的

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制造工厂的角色,但大宗材料如铁矿石、铜、煤炭、石油等都依赖于进口,其出口大国如澳大利亚、非洲国家等经济严重依赖向中国的出口业务,一旦中国经济下滑,其货币即出现贬值趋势,因此,在中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应谨慎投资于这些国家。

尽管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及历史原因,新兴经济体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国货币近年来一直呈贬值趋势,选择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前,在测算投资回报时应充分考虑货币贬值因素。

(二)通过财务杠杆降低货币折算风险

中国母公司在投资境外子公司后,即形成一笔以当地货币计价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按照“资产与负债匹配”的外汇风险管理原则,中国母公司可通过增加该币种的负债来对冲风险,如母公司自身或以该境外子公司、其他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为主体举借同等金额以投资国货币计价的贷款,实现风险对冲。

(三)使用外汇金融工具降低折算风险

中国母公司因承接了海外大型项目而设立的境外子公司具有投资金额大、期限长、现金流可预期的特点。在设立该境外子公司时,中国母公司可同步使用外汇金融工具降低折算风险。如中国母公司根据预期项目利润分红及项目结束资金回收时点与银行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通过锁定汇率波动来消除外汇折算风险。

境外经营风险第6篇

关键词:FDI;政治风险;评估;防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导论

FDI指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得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FDI被认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FDI为东道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工作机会等,使其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尤其是面对流动性约束的发展中国家和过渡性国家,FDI带来的资金被认为是取得稳定资金流和吸引到能够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的跨国公司的最好手段。

关于FDI的本质,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一部分学者强调的是“经营资源”,特别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FDI是以经营管理上的技术专业知识为核心。一部分学者强调的是“控制权”。例如,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认为FDI是指一国的某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某企业的控制权。相关的国际机构、政府部门与理论界,例如联合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IMF、WTO、美国商务部等,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为FDI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处于核心地位,而货币资本则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只能进行直接投资,所以FDI不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其直接目标就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一个公司决定向国外投资以便扩大它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来自于公司无形资产所有权,例如管理者才能等,这些资产将会给公司一个市场力去平衡国外生产的劣势。区位优势来自于东道国市场供给的资产,例如充分的自然资源等因素。内在化优势是指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完全拥有的辅助设施对国外生产,而不是许可或者承包合同,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所有权优势和内在化优势是公司特定的动机。区位优势则是公司为了获得东道国的资产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去吸引东道国。母公司可以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可以把产品直接销售给当地的市场,目的是为了在与其他当地竞争者竞争时获得贸易成本优势,并且提高战略性优势。因为外国公司作为一个内在的生产者比较接近于消费者,并且能够及时了解到他们的消费品位及行为。

二、政治风险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把政治风险分类,本文采用的是Simon(1984)的分类方法。

(一)内部政治风险。内部政治风险来自于东道国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局不稳。来自于东道国内部不同的利益冲突所引发的暴力行为(比如内乱、游击战及袭击)对跨国企业的财产造成潜在的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2)政策调整。出于保护民族工业或者保持本国企业的优势,东道国采取政策上面的调整。对于关系东道国经济命脉的行业政策的调整尤为集中,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能源产业、军事设备等行业;(3)法律环境。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最应深入了解法律环境。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对于东道国法律环境的熟识也是需要长期持久进行的。倘若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的过程中触犯相关的法律条款,诉讼过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财力。因此,法律环境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有重大影响,形成了企业风险的外在发源地;(4)政党因素。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应当了解东道国所有主要政党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尤其在换届选举中,要明确分析参选政党对于外国投资者的态度,这样才能利用东道国的有利政治环境来提高本企业的业绩。

(二)外部政治风险。外部政治风险并不是来自于东道国内部,而是来自于东道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环境尤为复杂,企业面临的外部政治风险也趋于复杂。跨国企业面临的外部政治风险主要包括:(1)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在某种特定的经济条件下,货币可能产生增值或者贬值。跨国经营的企业可能产生潜在的资金问题,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危机;(2)外交因素。主要指跨国公司所在的母国与东道国的关系。两国政治上发生争端时,经济会成为一方压制另一方的必要手段,而跨国公司会成为其主要的攻击目标,从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正常经营活动会受到打压,影响其经济收益;(3)东道国所处的国际局势。在特定的国际大环境下,某种国际资源价值的增值或者贬值都会影响跨国企业的制造成本,结果使商品的利润相对减少。这种情况对于原材料需要进口的跨国制造商影响比较大。

三、跨国投资中政治风险的评估

东道国政治风险的复杂性会使企业对外投资遭遇风险。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直接依据,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东道国政治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可对跨国公司经营起到指导作用。政治风险的评估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进行。

(一)政治风险的宏观评估。宏观方面的评估代表有美国BERI公司定期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上公布的全世界各国政治风险指数、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ICRG――国家风险国际指南和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ERCCN)编制的中国第一个《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

《经营环境风险资料》上公布的全世界各国政治风险指数动态地考察了不同国家经营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5年和10年后的情况。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性政治风险指数。它先选定一套能够灵活加权的关键因素,再由擅长于政治科学而不是商务的常设专家组对评估国家多项因素按照国际企业的角度进行评分,汇总各因素评分即得出该国政治风险指数。

国家风险国际指标每月公布一次,其构成因素及各自权重如下所示:

ICRG=0.5×政治指标+0.25×金融指标+0.25×经济综合指数

其中,政治指标包括领导权、法律等14个指标;金融指标包括外汇管制、融资条件等5个指标;经济综合指数包括物价上涨、偿付外债比率等6个指标。该方法中,不论政治风险指数还是国家风险指数都采用了定量的方式,方便实用。

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重点分析进入21世纪后,全球75个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及政策变化产生的国际贸易投资风险特征及趋势,也为国际贸易投资提供了晴雨表、方向标和政策指南。该报告指标采用0-1分制和赋值方法,分值越高,风险越小。该方法的政治风险指标中,将国际和平和国内稳定因子纳入贸易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并赋予政治风险30%的较高权重。此外,法律效率、社会安全等也均纳入了评估体系。

(二)微观政治风险的评估。微观风险方面代表性模型有“丁氏逐渐需求模型”和理查德罗宾森提出来的“产品政治敏感测定模型”等。但这些模型都是相对于一般产业或产品来说的。实际投资项目的微观政治风险评估中,考虑的风险因素很多,政治风险因素应当根据投资国家和项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跨国投资项目政治风险的评估体系应包括东道国政治环境评估、法律环境评估及经济环境评估。

四、政治风险与FDI的关系

当外国投资者进入新兴国家时,政治风险可能组成国家风险的一个很大部分。累积的政治风险指标是重要的,国家会有很多的政治风险从而吸引到更少的FDI。如果东道国存在政治风险,跨国公司将会面临充公的威胁,这些跨国公司作为本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与东道国政府应该有战略性的相互交流。因而,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考虑该国政府机关的决策等政治风险(包括政府稳定性、内在和外在的冲突、腐败和种族紧张、法律和规范、政府和机构的民主稳定性),防范政治风险影响FDI流入。

良好的政治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良好政治环境的国家会有更多的FDI的流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这样也可以说,国家政治风险影响了FDI生效的结果。

五、政治风险的防范

一是投资保险。对境外投资的资产进行保险工作是政治风险防范的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对本国企业境外的投资承保政治风险,例如美国通过独立的政治公司――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解决了问题。中国境外投资基本上是国有资产,当这些国有资产属于商业投资性质的时候,东道国一般不承认其豁免,而是按照外国私人投资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来处理。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明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国家保险公司承包境外企业投资的政治风险是目前一项亟须解决的任务。

二是签订特许协定。特许协定指境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政府就投资项目内容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而达成的书面协议。只要东道国政府讲信誉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的协商不失为一种防范政治风险的有效方法。

三是经营政策多元化。制定投资方案时,可以在财务政策和运营政策方面采取一些特别的防范政治风险的措施,以使企业因为政治风险而导致的损失尽量减少。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国际化也有利于分散政治风险。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佳.融入本土、战略规划――跨国公司在华危机公关媒体关系管理透析[J].营销,2001.1.

境外经营风险第7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动机 风险 防范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因此,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个国家提升和维持竞争的过程,也是这个国家企业成长的过程,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及其发展潜力。企业必须把本国优势和国际化的战略相结合起来,才能保有持续核心竞争力。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因为其国际经营环境及国际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国际化企业面对更多、也更为复杂的风险。如何防范和抵御风险,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对的主要风险

(一)政治风险

东道国政府的战争、内乱、政策变动等非市场外生因素都可能导致的该国企业海外业务面临损失。比如隐蔽性的技术壁垒、非关税的贸易壁垒等,或者是依靠强硬的政治手段阻止。特别近几年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抬头,给中国企业国际化造成不小的压力,特别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资源型企业间的跨国并购,常常受到来自东道国政府政治手段的干扰。例如:2005年,中海油预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由于遭到美国布什政府的强烈干预而受挫;中俄间石油管道――安大线,也因日本的插足而最终搁浅。此外,国际政治环境也会对国际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影响和制约。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地区局势、是否有国家间的战争、恐怖主义甚至世界大战或冷战等国际政治因素,直接决定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时空维度。

(二)社会文化风险

社会文化风险是指不熟悉东道国当地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包括劳动关系处理等非正式制度所引起的风险。社会文化影响着当地的企业化和人们的消费习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面临着如何融合和协调东西方文化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迎合当地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等问题。

(三)市场风险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世界经济形势、国际金融走向和地区间经济差距等国际经济因素也会对企业国际经营带来风险。例如,汇率的频繁波动。就拿我国的外汇储备来说,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资产约占70%,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汇率政策逐步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加之近几年受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汇率波动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加上次贷危机和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严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元疲软,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持续稳步升值,截止2011年7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至6.46,造成外汇储备不断缩水。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外汇储备风险敞口巨大。中国是一个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截止2010年底,对外贸易依存度达约49.2%,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成为企业国际化应时刻关注的问题。

二是本国或者东道国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例如东道国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升,成本和费用提高,从而影响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效益。

二、中国国际化经营的风险防范

(一)从企业自身方面来看

1.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随着企业进人国际市场程度的不同、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稳定性的差异,企业遇到的风险会有所不同,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但不可忽视的是,企业必须能够正确认识到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避免遭受损失,或进一步将风险转化为收益。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系统的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为一体的风险管理机制,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防控风险的能力较弱,与世界先进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企业对风险的意识、对待风险的态度、持续的监察、风险管理的受益于成本、跨国经营所遇到的文化冲突、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等。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现有的理论为基础,依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制定适合自身的、全面的、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应对不同环境时制定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

2.加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由最根本的创新、改善、改变而来的,持续竞争优势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并且与企业的价值体系密不可分。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是抵御各种风险的强有力的堡垒。就目前的整体情况看,我国大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较世界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企业而言,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使跨国经营企业获取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新技术,也包括新方法和新态度,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这就要求企业完善企业制度,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构建鼓励创新为主的企业文化,并重视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此外,可以通过完善“产学研”机制,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来获取核心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通过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多组织国内外技术交流活动等,加强高技术人才梯队的培养。“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在企业内部创造自由、宽松的技术交流环境,公平公正、自由的竞争的环境等方式来留住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或通过与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通过某种形式的交换,引进高技术的人才,最好的科学团队,为企业带来最新的科技,先进的经营理念,不同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碰撞。二是注意竞争优势的发展。由于技术和经营观念很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因此,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除了需要持续的创新和高级化得人力资源外,还要依靠价值链的优化。比如:微软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来自于大举投资研究发展、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软件开发技术以外,还包括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日积月累形成的强大的营销渠道,良好的售后服务,以及品牌建设所带来的客户的绝对忠诚度。总的来说,企业只依靠单一的要素资源就很容易被对手复制和模仿,企业的资源要素越丰富,要被模仿的东西越多,被模仿的几率就越小,企业越能持续的保有创新能力,就越不容易被取代,企业就越能保有核心竞争优势。

3. 注重战略选择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起步比较晚,在战略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全球战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企业选择国家化的战略需要一定的企业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经营环境为基础,并且应选择恰当的战略方式。战略管理的流程如图1所示。战略分析大概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常用的评估方法是SWOT分析,即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来明确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企业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符合企业实际和企业目标的战略。譬如:企业是否具备国际化的条件和基础,国际化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选择国际化之后,要以何种发展方式来进行。国际化的具体战略通常包括跨国并购,直接投资、联合发展、战略联盟、海外生产等。中国平安就是在没有进行严谨的战略分析和风险分析,在一片反对声中,仍然选择了 “抄底海外”投资富通集团的战略,并且在投资富通之后,又缺乏对并购决策实施过程的监控,最后导致中国平安在富通集团的投资缩水90%以上。因此,审慎的而又系统的制定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战略创新是企业国际化成败的关键。

(二)建设从国家层面

1. 提供国家层面的保护

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支持作为后盾,来自国家层面的保护,可以为企业海外投资的安全提供保障,给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安全感,使企业可以勇敢的“走出去”,同时减少企业资本外逃的可能性(外逃资金由于其非法性会脱离母国保护)。国家层面的保护抵御由于国际或东道国政治环境变动所带来风险的最有效的武器,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政治手段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中国有实力也必须要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保护。这种保护可以是军事上的――比如为在政治格局比较动乱的国家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军事上的保护,在主要航海要道为中国跨国贸易提供军事安全的保障,也可以依靠国家间的外交活动――比如通过签订各种双边贸易协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境贸易减少贸易壁垒,亦或是通过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为我国企业的境外资产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2. 建立健全的海外资产保险体系

中国保护海外投资的法律存在诸多漏洞,立法相当滞后,且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仅能依靠双边投资协定和多变投资担保机构的保护,但二者的保护作用相当有限。由于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保障机构,致使一些协定中保护我国海外投资的规定在实践中因难以实行而流于形式。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内都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只是起到一种重要的补充作用,通常只有当其在本国无法投保时,才选择到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投保。在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没有相应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于保护我国海外投资的安全、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显然存在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殊政治体系,制定出系统、完善、覆盖全面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此外,我国海外项目投资保险起步太晚、品种太少、费用太高、条件苛刻、覆盖范围狭窄。我国政府应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加大对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的力度,同时,加强我国企业集团的风险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保。

参考文献

[1] 许铭. 企业国际化的风险管理 [J]. 管理之道,2009(12).

[2] 曹秋菊、唐自平. 论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与防范 [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

[3] 薛平智、张晶. 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建(上) [J] . 今传媒,2011(3).

[4] 许晖、赵佳佳.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管理研究 [J]. 未来与发展,2006(11).

[5] 李筱光. 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管理 [J]. 企业研究,2008(8).

[6] 梅新育. 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中国海外资产面临的新型征收风险――解析平安投资富通争议 [J]. 中国经贸,2008(12).

境外经营风险第8篇

关键词:境外投资 风险防范 研究

企业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境外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不同的层次,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各项运行制度,依靠制度使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时的行为明确化、规范化。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境外投资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在地区结构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对非洲和拉美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则十分有限,不利于分散风险。在产业结构上,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这样的投资行业结构不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

(二)缺乏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我国与国外政治、经济、法律和风俗习惯存有较大差异,因此投资风险较大。如果在决策一个境外项目前不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会造成损失。而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境外投资企业在对投资项目尚未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前,便急于境外投资,这就使企业面临经济上带来的巨大风险。

(三)总体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境外投资项目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国外的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这又导致我国境外投资与国外产品竞争力差距较大,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一)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境外投资的规模扩大和地理流向的多元化,境外投资也面临着日趋复杂的风险,我国迄今还没有关于调整境外投资保险关系的法规,风险防范机制极不健全。198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投资风险(政治风险)条款》没有规定相应的为国内投资者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投保方式,其境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既得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也仅限于商业保险关系的规范,但境外投资更多的面临着政治风险。一旦遭到政治风险而没有相应的风险措施,境外投资利益可能会全部丧失。因此,我国境外投资的安全快速发展有赖于与之配套的政治风险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二)境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于国际经营环境及管理的复杂性,我国境外投资面临着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境外融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投资环境风险和境外投资保护风险。

1.企业境外融资风险。我国企业境外融资主要是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官方贷款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等方式。随着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企业境外融资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国家和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汇率和利率风险明显增大;利用境外融资的手段和渠道偏少,难以满足企业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资金需要;融资手段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发展和提高投资效应的要求。

2.投资决策风险。在境外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我国境外投资决策风险主要体现在:决策盲目,没有建立必要的决策风险分析和控制程序。决策程序通常是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多个备选方案,然后评估各个方案的风险和收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定决策方案,否则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决策实施过程失控,缺乏监管和控制程序。许多境外投资企业没有建立相配套的监管和控制程序,不能保证决策按照预先的计划和方案正确实施,在决策环境和企业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的补救措施,致使风险进一步恶化。

3.投资环境风险。投资所在国由于其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带来的投资风险,具体表现为:政治风险,如国家政局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给境外企业带来的风险;经济风险,如汇率风险、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风险等;法律风险,如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标准壁垒的风险,它是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及有关各方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形成的风险。

4.境外投资保护风险。如果东道国缺乏境外投资保护制度,那么境外投资企业除了要承担商业性风险外,还要承担政治风险。一方面由于我国对境外投资缺乏整体战略和行业指导,使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投资保护协定,也使企业因东道国政治风险遭受的境外投资损失得不到补偿,从而增加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安全隐忧。

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一)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评估。企业应在投资前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综合评估。境外企业设立后,也应要求海外经理人员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并由专门机构进行分析。评估工作专业性较强,如果企业实力有限,就要注意发挥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需要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目前,我国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市场法律的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自身培养的不足。

3.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

4.实行海外企业本地化战略。我国企业应加强对投资所在国的公关策略。在投资方式上尽量采用合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本国企业身份,可以使合资方分担一部分投资风险;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可根据所在国情况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如果投资主体具有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也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节约资金、避免直接投资风险,又占领了市场。在境外企业经营中采用本地化战略,一方面多雇佣当地员工,另一方面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

5.合理安排投资结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经营政策和金融政策,把政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调整的中心是把单独一家风险变为多个公司甚至把母国与东道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可采取以下措施:跨国公司应设法在国际上寻找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利用筹集资本的机会把风险分散在东道国或其他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或公司的持股者、客户身上。一旦东道国发生任何政治或经济风险,公司并不会承担过多的风险,而且还能受到国际性的保护。设法把东道国国内的子公司的原料、零部件等市场与其它国家市场连在一起,还可以把研究与开发设备的特有技术和关键部分集中在母国,以便一旦发生国家政治或经济风险时,可以让东道国也付出应有的代价。

6.进行周期性国际投资风险分析。对投资者来说,国际投资风险分析不只是投资前期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投资期。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因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其政府没收的风险可能较低,但还存在着其它风险,如资金筹集、企业扩大再生产等。投资企业的外部与内部环境不断变化,国际投资风险也不断变化,所以投资方应密切注意各种风险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投资风险分析。

(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现阶段我国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它是有效保护我国境外投资的前提条件。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适用应以我国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前提。目前我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证协定,并且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应加快与外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缔结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依靠国内立法与国际双边和多边协定的紧密配合来为我国境外投资提供担保。

2.建立投资工业园。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独自成功地避免政策风险。如果有国内好的中介服务机构或组织,可以在境外建立投资工业园,集投资咨询、法律顾问等一同到境外投资,如果出现政策风险,政府之间可以双边签订贸易、投资协议,以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甚至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和外汇局可以协调,乃至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方面工作。

3.建立境外投资咨询机构以及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可能遭遇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在不同的投资目的国也是不同的。有些国家的政治风险大,有些是经济、金融风险大,有些是汇率、债务风险大。企业要想及时分辨境外投资有无政策风险,就需要大量资料和研究来做判断。政府建立一个风险评估和咨询机构,将对企业境外投资给予帮助和扶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服务。

完善企业境外投资的思路及对策

(一)重点选取优势行业进行境外投资

为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境外投资行业重点是选择具有产业和技术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和机电行业等。在扶持大企业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增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加大品牌经营力度。

(二)鼓励境外企业再投资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成熟,资金尤其是用于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格外稀缺,这样海外企业若想扩大规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利用已有的资本积累扩大海外的再投资。

(三)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税收优惠。政府对公司的国外投资征税时,允许在应征税收中先减去在国外已交的税金,避免两重课税,并且在公司的国外投资收回前不予征税。外交支持。政府应当通过外交手段与多国签定投资协定,在法律上为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创造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曼红.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前景[J].中关村,2005(10)

2.陈小寅.风险投资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J].现代管理学,2005(7)

3.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钟丙祥.国外风险投资比较及借鉴.上市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