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程管理的专业

工程管理的专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5 16:21:08

工程管理的专业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1篇

队伍的稳定发展,是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有力保证。也避免了非法用工问题,总部还制定了工程间歇期职工培训的管理制度,使在施项目劳动力充足,施工队伍闲时不散,且作为进行培训、学习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

项目部组成

(1) 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以及合同要求,公司人事部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项目经理,经总经理任命后,组建项目部,项目部各级职能人员由公司人事部进行资格审查,选择具有资格的人员上岗。公司具有优势的人材资源可供选择。

(2) 完备的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经理部将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速度,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实现对业主的承诺,为此项目部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依靠各项完备的管理制度,使公司及项目管理实现了统一布署、统一步调,完成了公司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实现了对业主的各项承诺,更好的配合了当地政府的工作。

完善的质量管理模式

为适应建筑市场不断进步的变化,市场要求精品,用户需求精品,施工企业均把出精品工程作为追求的目标和生存的必由之路,公司围绕精品工程的内涵,确立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过程精品,全程服务”的指导思想,保证全部的工程都达到优良。

我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ISO14001:1996、GB/T28001-2001国际标准的认证,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程序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充实,经过实施,效果显著。作为公司管理的法规文件,在此基础上,公司制定了《公司各级管理人员质量职责》,施工质量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总部建立了以总经理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项目部建立了以项目经理总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配备齐全的管理人员和适应的检验手段、检验设备,统筹安排,总体控制,对施工全过程质量进行控制,以实现公司承诺的质量目标,并制定了“工程质量总控制图”。

公司总部总结各项目工程的不同特点和施工经验,编制了各种结构形式和装修做法的标准图集和节点控制大样,规定了各分部、分项的内控质量标准,均高于现行国家标准。

公司技术力量强,本项目部预配备的技术管理人员普遍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富于技术创新精神,对工程问题有良好的分析解决能力,对于设计人员、监理人员、业主有良好的专业沟通能力。

公司总部对多年来施工总结,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包括文字记录、数据库可供技术人员使用。

本着“技术先行,服务全过程”的原则,公司总部配备了先进的施工图深化设计软件,AutoCAD制图软件和PKPM施工管理、施工技术软件,广联达预算软件等,优化的技术管理手段是保证施工过程质量重要手段。项目部施工技术资料也全部采用计算机管理,保证满足质量规定要求。

依据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我公司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文件》,并依此完善了各过程管理的程序文件。以“关注环保,营造绿色建筑;以人为本,追求社区、人居和施工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方针,提高公司全员的环保意识,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认识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考虑从设计、施工、服务全过程的管理,并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我公司在该地区近几年来承接施工了多个单位工程,凭多年丰富合作经验能迅速与政府部门等各级部门建立起人际关系,为本工程的正常施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公司施工人员充足,具有先进的现场技术管理手段,是我们承接该工程并有效实施的有力保证,能做到迅速、高效的物资供应和劳动力的投入,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

针对本工程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按项目法施工的原则,组建“郁金香广场商务办公楼项目施工工程项目部”,同时项目经理部置于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监护之下,形成以项目经理负责制的领导核心,全权组织施工诸要素,达到预期的目标。

项目经理对该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技术、协调进行管理,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监控检查和项目部的信息反馈,对项目部的良好运作提供有效监督服务,及时防止不良状况的发生。

项目经理部通过ISO14000:1996、GB/T28001-2001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保证模式建立安保体系,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并实施。

项目经理部是整个施工阶段的管理核心,由项目经理、项目书记、项目执行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和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企业实训;人才培养;服务外包

0、引言

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09年,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截至2011年底,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系统注册的企业达1 718余家;接包合同额和离岸执行额分别达到35.7亿美元和20.1亿美元;通过CMM/CMMl3级以上认证的企业有86家,其中6家企业通过了CMMl5级认证;通过IS027001认证的企业有102家。按照苏州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要达到150亿美元,离岸执行额为70亿美元,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同时,苏州也有雄厚的IT产业优势。目前,苏州IT企业众多,IT产品的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与IT产业相关的软件业、IC产业和光电业等也集聚苏州。人才的需求将是苏州服务外包业和IT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苏州大学是苏州地区最高层次的“211”综合性大学,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才优势非常明显。2004年,在苏创业的服务外包软件公司,如新宇软件、宏智科技,开始与学校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2006年,一批IT企业也向学院伸出橄榄枝,共建实习基地,如友达光电、中磊(苏州)研发中心。目前,学院先后和4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一部分学生利用假期或毕业设计间隙主动参加实习基地的短期实习,校企双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学院2007级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进入到第七学期,按照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工作。该专业每届有160多个学生,在该学期安排这门课程,如何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面临着时间长、规模大、需求多的问题。

1、工业实习课程的建立

江苏省教育厅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国际合作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当年组织的15所本科院校与印度NIIT合作培养软件人才是本科层面的重要环节,也是江苏省教育厅落实省委省政府“培养培训30万各类软件人才”任务的重要举措,是省委省政府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任务。苏州大学与印度NIIT的合作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开展。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嵌入了印度NIIT公司的培训课程体系,引人NIIT培训教材。部分课程由印度NIIT讲师授课。通过这样四年的本科教学来加快软件人才的培养,实现江苏软件业的优先、加速、集聚发展。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的学生,在第七个学期安排了工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参与企业的实习,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实习工作。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锻炼,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的氛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实习实训

IT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在25%左右。同时,随着我国大力推动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软件企业每年需要招聘新的员工,而且希望招到即来即用型的学生。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希望把职前培训任务交由学校完成。因此越来越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特别是一些独立的软件学院,面对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脱钩的现象,引入了实训的环节,以规避就业风险,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训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由国际著名的软件公司组建的教育学院或培训中心来接收高校的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并推荐工作,如IBM、微软、NIIT。

(2)由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把实习实训引入到教学环节,如中软、东软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实训中心,每年进行大三学生的短期实习和大四学生的长期实训,不仅满足公司自身的人才需求,而且为其他企业输送了人才。

(3)学校自己组织实训中心,由具有实际开发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资深工程师来担任讲师,对学生进行综合强化培训,提升各种技能。

(4)学校组建软件开发室,模拟企业环境,由企业工程师驻守在开发室,在学校教师的协助管理下,从事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企业解决了缺少场地等问题,学生也能在学校内接受实习与实训。

(5)组织学生到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感受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经受企业制度的考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企业通过实习过程,考察中意的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录用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3、具体实践

为应对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工业实习课程开展大规模的学生实习工作,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了实训中心,由实训中心统一组织和管理工业实习课程的实施。学院牢牢依靠苏州地区IT产业的优势,紧紧抓住苏州地区软件人才缺口量大的机会,通过学院多年积累的实习基地及大量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校友,多方向、多层次地开展“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2007级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

1)面向就业型。

这类学生会主动要求到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可以完成工业实习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报酬。苏州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及IT产业发达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一些实习基地的IT企业本着招募员工的目的接受学生实习,对进入企业的学生有筛选要求,也会对学生有实习补贴,也就是有“带薪”实习的机会。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对在园区实习的重点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补贴,也使园区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实习工作。学院组织这些企业进行前期宣传招募,在校内进行培训,再通过考核录用实习生。该批带薪实习的学生约占46%。还有一批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开展实习,这批学生约占了16%。

2)考研、出国型。

苏州大学本身是“211”综合性大学。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面比较广,可以向出国、考研等多个方向发展。为此,学院组织了4个方向的校内实训班,聘请资深的校友给学生开展实训,这样为学生节省了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工作。这类学生约占27%。

3)校内企业实训。

针对一些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学生,学院组建了实训中心:开辟专门的场地,成立软件开发室,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组织合作单位昆山中创软件来校为这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配备4名已经保研的学生担任组长,达到传、帮、带的目的。这类学生约占11%。

通过我们开展的多方向、多层次的实习实训工作,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遇到的问题

在2007级学生的工业实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学院本着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满足了各层次同学的需求,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面向就业型的学生比较分散。有的单位只有1~2位同学在实习,实习的岗位和内容差别较大,给实习指导、管理及考核带来不小的难度。有些企业的工作强度大,一些实习的学生直接参与了国内著名公司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开发,经受了各种锻炼,学生和企业得到了双赢,但也有一些自主实习的学生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工作比较轻松,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达不到该门课程教学的目的。

(2)在面向考研型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腔热情准备考研,但到后来又止步于备考;还有小部分利用考研名义对实习工作进行规避,对此学院无法进行强制干预。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校内的实训课程,但由于强度较低,没有经受企业的实际考验,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和同期参加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相比,碰到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抗压强度弱的障碍。

(3)参加校内企业实训的学生由于企业工程师不能全天待在工作室,加上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不能集中精力完成实习科目,实训的效果不够理想。

(4)企业、学校、学生个人之间存在需求分歧。从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计划来看,只要满足4个月的实习工作,并经过企业、学校的考核,就可取得相应的学分;而一些企业期望的实习期为6个月。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在11月份进行,有些在外实习的学生无法参加招聘活动。

(5)一些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深得企业的欣赏,准备签署三方就业协议。但有些学生实习只是积累经验,真正在就业的时候会另有选择。所以,企业虽然在实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习补充人才的效果,影响了企业再次组织实习工作的积极性。

5、解决办法

针对2007级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在2008级、2009级工业实习课程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流程和措施,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1)修订实习计划。2007级没有真正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暴露出不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不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企业的实际锻炼,才能切实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2008级学生的工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全部进入企业实习,并且要求安排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单位,以便管理和考核。依靠苏州软件服务外包和IT产业的优势,联系几家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开展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实习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统一要求。2008级学生的实习在8~10家单位展开。

(2)早作准备。在第6学期的4月份,就开展实习企业的征询和筛选工作,和企业商讨好实习相关的工作,并且作好学生的实习安排准备。

(3)做好动员工作。从5月份开始,从学院领导、年级主任及班主任多层次地开展工作,针对考研需求和逃避实习现象,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严格管理。

(4)组织好实习招聘管理。在6月份,分批安排企业来校进行宣讲,组织企业笔试和面试。根据企业的招聘结果和学生的意愿,协调学生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参加了多个单位的招聘,并被录用。这些学生必须签字确认实习单位。

(5)签订实习协议。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学院和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实习报酬。

(6)尽早进入实习。充分利用暑期的两个月时间,由指导老师带队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达到企业4~6个月的实习时间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不耽误学生参加11~12月的校园招聘活动。

(7)开设实习工作网站,对实习工作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公示,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同时对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8)实训基地垫后。没被企业选中的学生,以及不满足企业考核要求被退回的学生,学院利用“211”高校的优势,9月1日开学后重新安排这部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封闭实训。一方面通过强化培训,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找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励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争取为就业作好准备。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2008级学生实际进入企业实习的比例提高到69%。目前,2009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比例达到了94%。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年减少。“工业实习”课程的实施已经步入良性的轨道。

6、结语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工商管理

专业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学科。管理学课程应用覆盖面广,各行各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标准,尤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相关社会经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较为缺失。因此,提高对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优质、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加大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拓宽教学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形成高素质、宽口径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其他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进而开发并建设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围绕工商管理行业需求所设置形成的机构,专业群内部具有相通的服务对象和相近的管理技术。所以在教学中群内各专业可以实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在应用和实习中还可以共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经验总结,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工商管理行业发展与趋势,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最终研究设定的机构,它可以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会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群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2.投资与理财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财务会计。3.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货运综合实训、物流实务、物流中心管理、国际货运、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4.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实务、门店运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区域市场开发、服饰配色、现代广告学、创业综合实训。5.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景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分析、导游演讲与口才训练、现代旅游英语口语、长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依托和利用专业群建设资源和成果,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与方向。2.构建产学结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重点投入对相关管理课程的使用和传授,包括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资源,做好教学内容的专项设计,以减少不必要教学内容的重复。其次,针对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对课程教学的选取做好调整和优化,使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导向。3.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教学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平台,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特点,构建特色的职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要贴合未来工作选择的需求,以适应并提高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

五、结语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4篇

【关键词】轨道工程;建筑专业;接口管理

城市轨道的建设工程属于多专业、多单位参与的综合性的工程项目,不同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复杂的借口体系。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技术接口形式,不仅是对子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的检测。同时也是确定各种设备功能以及工程项目规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保持相应系统完整性和协调运作的一致性,有效发挥了工程项目的整体协和施工中的作用。

一、轨道工程接口管理

1、概述

轨道工程接口管理是由多家单位以及多专业所构成的系统工程项目。由此接口的管理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其建设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施工、设计、安装以及运营等过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接口的数量较多、影响较大,接口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对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实现对工程项目变更的规范,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协调和统筹规划,建立了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体系。

2、专业接口沟通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轨道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量较大,相应的建设技术也较为复杂,由此在实际的接口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参与。然而参与的各方又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利益实体,缺乏沟通,甚至相互敌视,由此容易在界面的设计上产生矛盾和争执,造成工期的延误,甚至导致质量问题,带来安全隐患。

建立接口管理和沟通模式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轨道工程项目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明确了不同参与方之间接口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等等,同时也明确了不同参与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决策。由此,通过加强接口的交流和管理,明确项目参与方在信息、资源以及财务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解决不同专业在接口实施上的管理与协作等方面的矛盾,实现动态管理和控制,是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方面。

二、接口管理的内容

1、接口信息流的管理

轨道工程中接口的矛盾最终都将在信息流上得到反映。接口信息流是项目相关参与方在接口进度、技术、质量、财务、资源等多方面的信息交流。通过有效解决接口上的信息流,从而保证轨道工程接口的顺利实施。当前轨道工程中接口矛盾无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畅所导致的。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将穿插多种信息流。不同专业的承包商或者项目部仅仅关注与自身领域相关的信息,而不注重其他专业的信息;同时还将无意识地封闭自身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传递的阻碍。要实现轨道工程的接口管理,只有将信息流传递到参与工程项目的每一个专业以及流程当中,建立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开放与沟通模式,保证接口目标的协调。由此,在轨道工程接口施工中,要建立起信息流的沟通渠道,建立信息流程图以及信息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信息的专门收集、存储以及检索利用等等,建立接口的服务信息。然而接口管理渠道的建设应与接口的沟通规划以及接口信息平台结合起来。明确了信息流的沟通方向,而信息平台的建设则能保证信息流的传递。

2、建筑专业接口分析

与接口管理利益相关的则为接口的参与方。建设与各方面的积极沟通和管理体系,从而推动了轨道工程项目沿着既定的轨道进行,减少接口设计以及实施之间的矛盾和障碍。接口的分析实质上是确定不同利益者之间的不同需求,同时在接口的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及满足到不同专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不同参与方的协作精神,减少以及限制其由于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的任何干扰因素。在实现了对建筑专业相关的接口识别以及需求分析之后,才能进行接口的沟通规划,为接口的利益相关人员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建筑专业为例,与其存在接口关系的轨道接口专业包括基础、轨道、供电、机电、电控、土建以及其他方面。而其中基础方面包括客流、车辆、线路、限界以及行车专业;轨道方面则为轨道专业;供电方面包括变电、接触网、动力照明以及通风空调专业;机电方面包括给排水、自动灭火、电/扶梯、防淹门、屏蔽门/安全门专业;电控方面包括信号、通信、BAS、FAS、ACS、AFC、ISCS专业;土建在在于车站专业,而其他专业包括环保、人防以及防灾专业等等。

3、建筑专业的接口管理规划

要明确不同专业之间对接口的要求,则应进行接口的管理规划,实现利益相关者对信心以及沟通的实际要求。通过建立接口管理的规划,在项目的前期就确定好各个参与方面对接口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接口方的责任、工作范围;统一信息的格式、内容;信息的要求方面,也就是接口的相关专业所需要其他专业所提供的信息;要求的回复方;接口问题的处理程序;信息沟通的途径、轨道工程的信息平台;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等等。同时还应编制好轨道工程项目的沟通规划表格。

在项目实施之前,要进行好项目接口的沟通以及规划,处理好不同合同以及不同管理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接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要保证不同专业的接口对接以及跟踪,同时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进行调整和协调,保证接口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造价控制。

三、结语

具体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接口管理至关重要,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参与,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涉及。通过对项目接口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能在很大程度上上解决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由此,在轨道工程建筑专业的接口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应在分析相关专业接口信息流的基础之上,建立全面协调的沟通和管理规划体系,完善相关信息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顺利实施,实现轨道工程涉及的各专业之间的顺利衔接以及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 孙济匡,朱峰.通风与空调系统支吊架预制及安装工艺[J]. 中国建设信息. 2011(09) .

[2] 袁大卫.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设备系统施工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 2011(21) .

[3] 万礼传.关于地铁车站空调通风系统设计的几点建议[J]. 制冷. 2012(01) .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68-01

纵观现如今我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有一大部分高校是旧的工业民用建筑专业同建筑工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具体学科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专业配置和课程布置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缺乏实践性。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应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管理,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管理人才。

一、明确教学规划和思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建筑专业的教师应在实训、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建筑施工单位,搜集施工单位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责,调查研究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工作经历,研究和分析社会企业对于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搜集在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愿望、实践能力等资料;开展讨论,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建议和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指明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思想的确立,才能保证教学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参与,这就需要社会技术管理人员的参与,与校方一起研讨建筑工程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设置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组、更新、优化,不断整合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规划具体专业;根据建筑工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要求来整合。从此而提高学科知识的科学体系与实践性,直接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平均每周安排32或64学时,将学习时间重点放到学生的实践上。

二、加强教师培训

我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许多高校教师自身知识和实践无法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高校建筑工程师资力量。加强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实训、实验技能,可以选派教师到实际的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实训,学习更多实践技能和知识,在实践中明确社会就业方向和人才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向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学习的工作技巧和经验,有利于引导学生毕业的工作。

三、加强学生的实训

建筑工程的实践要求主要有建材实验、操作和土工实验。实践项目是识图制图、施工、结构设计和计价实训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项目主要有识图制图、施工实训、结构设计、房屋建筑、计价实训等。实践技能的提高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的始终,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变化不端增加实训的难度,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教学实践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校外实训可以充分与实训人员的技能以及设备优势相结合,再加之以讲座和实时的指导,最终能够有力地增强了教学实践的时效性。定期选派学生到施工单位进行实训、学习,让学生接触到与施工单位相符合的专业技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实训的资金投入,购置及时的和相应的教学设备,从而创造与施工现场高度近似相似的实践环境。教学的专业项目课程也不能抱残守缺,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市场新动向,从社会实际和市场实际出发,讲市场的实际需求与教学项目相互补充。在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已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消防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共赢,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实训、实习环节能够真正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根据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采用双师配置的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充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且使师生充分参与进实践之中,这种开放性实践性的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与学习的双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成果的完成与合格与否。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如何围绕兴趣指导和加强,引进门,留住人,带出来,而培养人才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积极合适的引导机制,引导出并半自发式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管理者才可以说是从实际出发,改良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时代新要求充分结合,完善管理体制与教学模式,为有源头活水来,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的创新改革绝不是割裂的,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批判改良地继承与完善和实时的吸收创新的长远性和复杂性工作,教学管理者需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机制。面对当下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管理问题,校方和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指明教学改革的方向,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实训,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要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用的、可操作性的学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康亮,朱剑萍,韩敏.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整合———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06):81-83.

[2]蔡静.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改革探讨[D].重庆大学,2008.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6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建筑专业的教师应在实训、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建筑施工单位,搜集施工单位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责,调查研究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工作经历,研究和分析社会企业对于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搜集在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愿望、实践能力等资料;开展讨论,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建议和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指明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思想的确立,才能保证教学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参与,这就需要社会技术管理人员的参与,与校方一起研讨建筑工程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设置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组、更新、优化,不断整合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规划具体专业;根据建筑工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要求来整合。从此而提高学科知识的科学体系与实践性,直接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平均每周安排32或64学时,将学习时间重点放到学生的实践上。

二、加强教师培训

我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许多高校教师自身知识和实践无法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高校建筑工程师资力量。加强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实训、实验技能,可以选派教师到实际的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实训,学习更多实践技能和知识,在实践中明确社会就业方向和人才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向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学习的工作技巧和经验,有利于引导学生毕业的工作。

三、加强学生的实训

建筑工程的实践要求主要有建材实验、操作和土工实验。实践项目是识图制图、施工、结构设计和计价实训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项目主要有识图制图、施工实训、结构设计、房屋建筑、计价实训等。实践技能的提高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的始终,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变化不端增加实训的难度,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教学实践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校外实训可以充分与实训人员的技能以及设备优势相结合,再加之以讲座和实时的指导,最终能够有力地增强了教学实践的时效性。定期选派学生到施工单位进行实训、学习,让学生接触到与施工单位相符合的专业技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实训的资金投入,购置及时的和相应的教学设备,从而创造与施工现场高度近似相似的实践环境。教学的专业项目课程也不能抱残守缺,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市场新动向,从社会实际和市场实际出发,讲市场的实际需求与教学项目相互补充。

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根据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采用双师配置的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充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且使师生充分参与进实践之中,这种开放性实践性的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与学习的双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成果的完成与合格与否。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如何围绕兴趣指导和加强,引进门,留住人,带出来,而培养人才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积极合适的引导机制,引导出并半自发式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管理者才可以说是从实际出发,改良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时代新要求充分结合,完善管理体制与教学模式,为有源头活水来,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五、结语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7篇

1MIS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MIS概念部分要求正确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和IS(Informationsystem)及MIS等相关概念;技术基础部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知识,常见MIS包括典型的MIS软件如MRP、MRPII、ERP、SCM、CRM和DSS等的使用以及这些软件对信息的处理和管理;MIS开发部分涵盖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如MIS开发方法、MIS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等;系统开发过程和运行过程的管理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和评价等;MIS应用和案例部分介绍各类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应用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大量相关案例总结课程内容和体系。

2多种理论教学方法并举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交互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方法灵活使用和动态结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

2.1合理使用多媒体

根据MIS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的信息量大,图文表直观生动,便于流程的动态演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记忆,并且通过增加大量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一些MIS中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板书来讲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手势和表情传达知识和信息,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网络化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对课堂内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网络化的趋势。一方面笔者在教师个人计算机上构建FTP服务器,将课程教学中的常用MIS软件工具、教学资料和一些课外阅读材料等上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网上论坛、专题学习网站、专题QQ群、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免费博客系统等及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

2.3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学习,可以就某些课程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本次教学改革中,涉及了如下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意义;MIS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MIS的发展趋势;调查沃尔玛公司,讨论其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MIS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

2.4案例教学

在MIS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内容大都偏重理论,缺乏一些典型的案例,导致学生因抽象的理论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案例教学是该课程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即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核心实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问题的提出、系统的初步调查、战略规划、详细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和运行管理过程,有机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重视实践与操作

3.1实地参观调研

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分批分组到实地去参考调研,这是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感性认识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参观企业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结构和功能。

3.2上机实验法

在介绍信息系统的应用时,先介绍基本的原理,再通过相应的软件系统来操作,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观念出发考虑问题,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有代表性的ERP软件让学生分组,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合作完成相应业务的处理,掌握如何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3.3课程实践体验法

MIS课程实践是MIS课程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MIS的许多概念、方法等需要通过课程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所以着重在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企业为背景,让学生按照MIS的开发步骤和方法,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MIS,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MIS开发过程。

工程管理的专业第8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0-02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证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2):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