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5 16:21:04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1篇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领域预警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街道发生任何级别的脱贫攻坚、生态环境、金融债务、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稳定、退役军人、权力监督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办事处书记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组成,成员由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文化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科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與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

舆情监控员通过“搜狗”、“百度”、“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不间断搜素关键词含有“**街道”及与**街道办事处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实施查阅的方式,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別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與情。

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與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與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情况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街道风险防控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

发现與情后,與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要报县委宣传部。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

接到舆情上报后,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

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或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

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12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同时网络评论员根据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情正面回复,回复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七步:跟踪引导。

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與情缓退、平息。

五、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2、重大或较大网络與情

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上报县政府、县委宣传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3、一般网络舆情

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会同相关科室开展应急工作。

4、影响较小的网络與情

经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开展应急工作。

六、工作机制

(一)网络與情检测

1.日常监测。

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與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且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與情或重大的虚假與情,及时反馈到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科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與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科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县委、县政府指定专人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與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科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八、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

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

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街道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同时积极筹建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3.培训保障。

定期组织街道网络舆情队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网络情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政治上的敏感性和业务上的娴熟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

(一)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

(二)特点。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二是破坏性。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三是不可预知性。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四是影响大。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

二、商业银行柜面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内控意识不到位。制度执行力不强,违规违章现象时有发生。一是重服务轻管理。为了业务发展,过分强调客户的需求,甚至违规进行操作。如开户时印鉴卡作为重控不能带到企业,但由于企业公章不能带出,造成服务与操作的矛盾,往往是操作让步于服务;二是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不够,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三是个别员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受、道德丧失而置银行规章制度于不顾铤而走险,使国家和企业资金受损的风险。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柜员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操作不经心导致操作失误。柜员之间、柜员和主管授权人员之间互不防范,也容易造成风险隐患。

(二)人员素质不到位。新入行的员工虽然学历较高,但有许多并非会计或金融专业,加上账务基本上是由系统完成的,如果新员工业务钻研能力不强,只知道简单操作代码和画面而不知账务的来龙去脉,就很容易会出现差错。其次业务知识或技能匮乏,也是导致柜面操作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随着新品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制度及操作变化较大。对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越来越高,要求柜员必须熟悉相关制度并及时学习新的制度。

(三)规范操作不到位。柜面会计业务操作流程虽然有一整套完备的内控制度,但工作中执行不到位现象仍然明显,业务操作过程中因嫌麻烦或业务知识不熟悉或把关不严,极易造成串户、重复、重做交易等错误。如遇到结售汇业务,柜员业务知识不全面,不了解现钞与现汇的概念和区别,客户买外汇汇往境外,但是柜员操作成买现钞,虽然售汇价格相同,但是现钞不可以汇往境外,结售汇业务不可以冲正,柜员当时又重新做现钞买入,再现汇卖出,当时就给客户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四)柜员思想管理弱化,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道德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思想管理不到位就会诱发案件和风险,部分网点对柜员的制度教育、法规教育、警示教育流于形式。对柜员的思想教育抓得不深、不实。致使个别柜员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有的柜员即便不懂业务也不主动学习文件,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业务工作随意性大,风险防范意识、合规操作意识、法律制度观念极其淡薄,容易诱发风险。

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深入开展内控合规教育,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以信任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从思想、经营理念、全面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二)加强员工业务操作流程学习与培训工作。结合《业务操作指南》,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员工对《业务操作指南》进行系统的学习。杜绝业务操作随意性和习惯性,提高柜面业务的规范化操作水平。

(三)严格检查,缓释风险。要加大检查力度,将检查工作定位于“重在防范、力在治本”,依据各项检查暴露风险点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开展重点检查。

(四)强化柜面风险管理工作。对柜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柜员的权限要按照事权进行划分;对各项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按流程规定办理;加强对授权业务的管理与审核;对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

(五)注重柜面员工行为,做好风险排查。要抓好柜面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定期组织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风险排查,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和不良苗头及时制止,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六)严格问责,防犯风险。对网点人员、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检查都必须建立问责制,对违规违章操作的责任人,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保证制度执行严肃性。

(七)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调动柜面人员积极性。建立起一套相互联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柜面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激发柜面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高素质的柜面业务团队。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把好关口,牢筑防线。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3篇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安全文化不是停留在宣传标语上的口号和大道理或是几项安全活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结合于施工实践过程中的,人们对安全的意识、行为和态度。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所以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

构建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和动力。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点个人的建议。

一、从健全管理制度着手建立起制度文化

企业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使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执行,使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有章可循,并可进行有据可查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无形资产,它不仅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要求全体员工在一切管理活动或工作流程中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制度执行。一个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尤其是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与传统做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必定会引起议论,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有些职工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很重要,让管理制度如同法规。另外在不折不扣执行过程中应该对职工进行宣讲和解释制度的必要性,解除职工的思想负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便于制度的执行。并且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徇私,不讲情面,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的作用。

其次每个管理制度都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的对象、工作范围,不能片面化或一概而论。制定的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的制度就容易被抛弃到一边,成为存档制度,出现两张皮现象。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强调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及所适用的范围,并且明确范围内各部门的职责要求。

最后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一个制度的核心部分应通俗易懂,定性定量相适宜,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是含糊不清的条款,不然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便于操作。另外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制度之间的连贯性,只有相互关联才易于贯彻执行,否则管理就会出现脱节,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忙脚乱的现象。

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后在执行之初,人们只是被动地去遵守,在工作中会考虑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应该怎样去做才符合规定。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人们就会适应并且习惯自己工作的程序及注意事项,这时制度就会被“遗忘”,已经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去,也就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不仅在安全管理方面,在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应建立起一种企业文化。

二、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全员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但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所以识别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源并对风险进行控制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也做了重点描述,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一线的班组技术员往往只掌握了辨识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并没有真正应用到现场施工中。例如在每一份作业指导书中都附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要求技术员在编制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时同时要对该项工作的危险点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笔者现场调查发现,表中所叙述的内容大多泛泛而谈,尤其是对危险因素分值的判定人为因素很大,甚至有当判定的风险等级过高,未避免制定详细控制措施的麻烦,故意缩小评价分值的情况。这样的做法就导致《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未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只是表面工作,而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停留在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上,无形中也给安全监管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企业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尤其针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注重理论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客观公正给予风险因素的正确评价,并就得出的风险等级详细制定控制措施,让《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真正发挥作用,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由过程监控改变为前期策划和预防。当施工班组全员都能正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那么全员的安全意识也就形成了。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4篇

关键词:公众;风险;应急管理机制

本文为甘肃政法学院青年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特点

在中央政府层面,我国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分类别、分部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一)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务院是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统一领导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通常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由国务院分管领导任总指挥,有关部门参加,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部门分工负责。国务院各应急部门分别负责一种或几种相关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协助配合。有些部门形成了部际协调机制,如抗灾救灾协调机制、核应急协调机制等。

(三)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在条块关系上,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和范围,实行分级管理。对于由地方为主处置的突发事件,中央部门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实行条块结合管理。

(四)部门应急体系初具规模。负有直接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部门,都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但完备程度参差不齐。

(五)国家应急法律体系趋于完备。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紧急状态法和部门应急法规正在起草制定中。

(六)国务院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在以往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部门着手进行了应急预案编制和修改工作,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的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的必要性

自从2003年“非典”肆虐以来,我国政府包括企业界逐步认识到社会风险的危害性及其破坏性,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2008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一个社会风险频发的年份,无论是年初我国东南省份的雪灾,还是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些无不考验着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的执政能力和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经历了这些社会风险以后,也让我们认识到,社会风险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对于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从当前我国社会的总体形势看,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系运行平稳有序,社会整体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社会风险也在不断累积。社会风险的累积对中国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潜在的、相当大的威胁,从而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是当前我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当前我国已经步入风险社会。

(二)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前提。公民减灾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完善。从学校做起,广泛普及减灾与应急反应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减灾与应急管理效果。加强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减灾与应急管理人才,已是当务之急。重视减灾与应急管理及减灾与应急技术的开发,对提高区域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急需的工作是编写各级各类减灾与应急管理教材和科普书籍,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区安全文化的建设。选择典型的高风险地区和行业,建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范式,依据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在一些高风险地区建立整合社区、行业和辖区政府一体化的综合减灾基地。通过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实现高风险社区安全体系的建设,以此形成典型范式,在同类型区进行推广。选择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及其代表性行业,加强行业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即通过灾害保险途径与企业安全体系的建设,强化同类行业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单位产品生产的安全保障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目标。除此之外,建设全社会的安全文化体系,不仅对高风险地区与行业实现减灾目标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完善与提高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都将起重要作用。

(三)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降低社会风险的基础。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还能在社会风险来临之际懂得如何来应对风险使个人风险降到最低。例如,一些社会矛盾,如果公众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就可能使这些社会矛盾不会激化甚至演变为更大影响力的社会风险,从而把社会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说,要想有效地降低社会风险,最基本的就是加强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四)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减少国家和社会损失的保障。个体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与保险是发展应急体系的根本保证。当个体真正认识到社会风险和社会保险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时,才能增强防范措施,减少风险损失。并且个体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因素给保险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个体的损失减少了,就是真正减少了国家和社会损失。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危机防范意识是社会民众对于危机和风险的认知、鉴别和防御的思想观念。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性的民众公共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提高民众的整体危机防范意识,将会大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降低灾害和危机造成的损失。国外成功的应急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在灾害和风险未发生时,投入大量资源提升民众的预警、预防、预备和预案意识;在灾害来临时,降低社会民众的恐慌、迷信和脆弱心理,是应急管理中的最高境界。因此,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说,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指出,要将灾害预防等科学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教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风险意识的树立以及应急技能的提升应当从中小学开始抓起。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他们的危机防范意识,增强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构筑危机防范体系的首要工程,是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工作。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中小学生的整体危机防范意识薄弱,面对突发性事件心理比较脆弱,应急反应能力亟待提高。加强中小学生的危机教育、忧患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危机教育,就要在中小学教育中纳入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使之制度化和法制化。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渠道,而公共安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忧患意识、预警意识和防范意识的不二法门。各级教育机构不仅要负责编制危机教育教材,开设减灾防灾的专门课程,培训专门的从事应急教育的教师队伍,而且要聘请应急管理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训练辅导,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常识作为中小学必考的项目之一。要将应急演练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邀请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应急演练和情景模拟训练,从而增强中小学生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提高他们对危机和灾难的辨识能力,提高他们的危机防范意识。

改变传统应急管理的舆论导向,构造全民重视危机防范和风险规避的文化氛围,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非常重要。传统的应急管理舆论导向,重视正面报道而忽视灾害报道,重视应急救援而漠视应急准备和善后处理,重视轰轰烈烈抢险救灾而轻视默默无闻减灾防灾,结果导致了公民危机防范意识的普遍缺乏,应急救助技能的普遍羸弱。当前我国进入各类灾害频发的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民众的风险意识是必备的风险文化要素,只有建构一种全新的风险文化,形成全社会重视危机防范的舆论氛围,才可能让中小学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接收熏陶,才能使他们能够在灾难中学习、在风险中反思、在危机中提高。

(二)了解和认识社会风险。首先,要有风险是永恒存在的意识。从哲学的观点来看,风险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确定因素、偶然性因素的始终存在。没有哪一个时代是确定必然地那样发展的,也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种事物的发展道路是预先设定好的,不确定因素、偶然性因素总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风险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就像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说的,“风险是永恒存在的”,所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的破坏力、影响力和不可预测性都大大加剧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居安思危,建立健全各种风险应对机制,这样在面对某一具有巨大危害性的风险事件时,才不至于惊恐万分,不知所措,丧失理智;其次,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风险,充分认识风险具有的两重性。风险不仅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人们通常是从消极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风险的,这当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也不能由此忽视甚至否认风险的积极意义。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风险的存在扩大了人们的选择余地,给人们提供了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可能和机会,人们通过积极的创造去把握这种机会,就有可能把理想化为现实。这在经济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积极地利用风险做出投资决策被看作是市场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方面。明白了风险的两重性,面对风险,我们才不至于产生悲观主义情绪,消极厌世,无所作为;再次,要以健康的心态应对风险。当风险事件爆发,灾害降临的时候,人的心理状况和意志力是抵抗灾害、战胜灾害的有力保证。大量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大多数人在面对灾害突然发生时都有可能产生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但过分的恐慌、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和过度的担心会削弱人们身体的抵抗力,降低人们应对灾害的心智水平。为此,面对风险的爆发,一方面要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否认存在负面的情绪,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这些情绪,以积极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快恢复被灾害打乱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保持乐观自信的理智态度,树立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念。越是危难之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战胜困难需要勇气和信心,更需要必胜的信念。总之,健康的心态是应对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风险意识的基本内涵之一。

(三)掌握防范社会风险的要点。对于社会风险的分类,按照不同领域可以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和生态风险等。考虑到我国社会风险与我国社会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亦即,我国社会风险潜藏于社会问题之中,而每一种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内含一种社会风险,而是内含着多种社会风险,大多数问题都与不同类型的社会风险是相互关联的。作为公众来说,面对如此复杂的风险,必须掌握最基本的风险防范要点。对于不同种类的社会风险,无论是经济风险还是政治风险,作为公众来说,首要的一点就是在国家法律以及立法允许的范围内理智地面对问题,不恐慌、不盲从,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及义务,相信党、相信国家,这才是防范风险最基本的要点。

(四)建立社会风险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社会风险具有多变性、频发性以及复杂性,并且社会风险对整个国家、社会,包括每一个公众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由此看来,社会风险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也应该为社会风险建立风险日。建立社会风险日,首先,可以肯定社会风险的重要地位,它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其次,可以更好地宣传和教育公众,让他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社会风险,居安思危;再次,社会风险日的建立,可以让公众和国家记住曾经的历史,总结经验,服务于未来;最后,也能督促政府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来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谦.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半月谈,2005.

[2]薛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心出版社,2001.

[4]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6]史培军,刘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与应急管理对策.

[7]熊光清.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教学与研究,2006.7.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5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更好地推动我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完善廉政预警和内控防范机制,健全预防腐败工作长效机制。根据《中国共产党织金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廉政风点及防范管理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局的实际情况,制定织金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廉政风险点及防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廉政风险点及防范管理的重要意义 。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把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际,针对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而产生的廉政风险,以有效防范或及时化解为核心内容,通过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理等措施,对预防腐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开展防范管理,能够实现关口前移,把有效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岗位和每个人,有利于掌握反腐倡廉建设主动权、增强预见性,真正把十八大提出的“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为促进我县卫生事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明确防范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工作基本方针,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强化两种意识、立足三项建设、建立四个在前”,即:以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规划》为主线,强化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立足班子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查找风险在前、教育提醒在前、建章立制在前、监督约束在前的防范机制,积极营造廉政勤政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全局反腐倡廉建设。

工作重点:行政执法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重点对领导干部和行使干部人事权、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执法权、为民服务事项、基建项目以及资金、资产监察的部门及党员干部进行风险防范和监控。充分体现每个岗位的不同特点,抓住风险查找、权力公开、教育防范、监督控制和预警纠偏等重点环节,构建权责明确、防范有效、动态监控、处置有力、评价科学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形成以人为本、以工作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态势。2013 年重点抓好机关股室、县直卫生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

三、开展防范管理的工作环节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以年度为周期,通过实施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四个步骤和廉政风险规划、廉政风险教育、廉政风险识别、廉政风险防范、廉政风险修正五个环节的管理活动,加强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工作手段,控制和约束权力运行,防范与消除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一)廉政风险规划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成立机构、健全机制,形成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廉政风险监控推进机制。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一把手”的责任,认真研究部署,严密组织落实。为使防范管理取得实效,我局成立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按业务分管各负其责,组织召开分管单位干部职工会议,学习相关文件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二)廉政风险教育 、教育和保护干部职工是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明确岗位职责和廉政职责,主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要围绕转变观念、淡化权利、加强责任、强化服务,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筑牢防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健康成长,避免人生挫折,防止走上弯路。

(三)廉政风险识别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找,开展廉政风险评析工作,准确划分廉政风险等级。

1、查找。根据腐败行为的变化特点,结合以往经验教训、社会评价和反腐倡廉工作实际,把所行使的全部行政权力纳入风险点查找范围,重点查找工作实践中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不足。认真开展“四查”工作,通过自己查、群众提、集中评、领导帮、上级审等办法,查找出每一项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

一是岗位自查。每个干部职工根据所在岗位特点,对工作职权行使的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深入自查,填写《岗位(个人)自查与领导评查点》中的自查内容,确定个人岗位风险点。

二是股室自查。在岗位自查的基础上,各股室、县直卫生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结合实际,对本单位职权行使的每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深入自查,填写《自查与领导评查表》的自查内容,确定本单位每个岗位的风险点。

三是领导评查。由局各分管领导召集有关人员,对所分管范围内的部门、岗位自查出的风险点进行评查完善。

四是综合联查。召开股级以上干部会议,邀请行评代表、廉政监督员参加,对自查、评查出的所有风险点进行联查和综合评议,确定本单位各岗位、各环节的风险点。根据会议情况填写《部门综合评查记录》。

2、评析廉政风险等级。综合联查时,依据查找出的的多少和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机率等内容,对进行风险等级评析和确定,填写《部门综合联查表》。

一是分析风险表现,要从本单位、本岗位实际出发,对所行使的行政权力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看哪些部位有潜在廉政风险;

二是分析风险危害和发生几率,着重分析每一项权力发生腐败问题后会带来哪些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在什么时间、哪些环节发生廉政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段时期内发生的几率高不高等;

三是开展风险排序,由各单位对所负责的风险点,按照风险表现、发生几率和危害大小进行风险排序,填写《廉政风险点和等级目录汇总表》,认定一般风险与重大风险,突出预防重点。廉政风险等级分为三级:存在风险,可能产生违纪违法行为的是一级风险;存在风险,可能产生违章违规行为的是二级风险;存在苗头,可能产生轻微违章违规行为的是三级风险(一般风险)。对分析评定的一、二、三级风险点和等级目录要报局党委审定,同时报县纪委备案。

(四)廉政风险防范

1、建立廉政风险预警系统。采取廉洁承诺、警示教育、风险提示、廉政谈话等多种形式,重点对风险等级高的进行预警,提高单位和个人的防范意识和自律意识。根据行政权力不同等级风险,分别制定相应预防措施,逐个提出化解风险的办法,强化对风险点的预防,提高预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群众来信来访、行风评议,及早发现征兆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风险预警,努力把廉政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6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理念

开展建设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建设行业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创新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建设行业工作涉及面广,窗口单位、执法单位多,建设行业的高风险程度不断升级,历来是全社会瞩目的焦点,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加快城乡建设中,始终面临着反腐倡廉的严峻考验。因此,建立具有建设行业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定要融教育、制度、监督于一体,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降低廉政风险,才能够保护我们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工作思路

1、形成风险点查找的建设特色。

查找风险点是防控的基础和前提。风险点查找不出来,或者找不准、找不全,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就没有针对性,既“防不住”,更“防不好”。为此,我们理清了查找思路,明确了查找方法,做到了有的放矢。

一是注重正反结合排查风险点。正向按照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政风行风评议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从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思想道德风险“三类廉政风险”入手查找廉政风险点。反向则通过上级部门或其他区县建设行业已出现的问题、投诉反映的情况以及易发廉政风险的倾向性、苗头性、突发性问题作为“三个突破口”进行查找。务求通过正反结合,将廉政风险点查深、查透、查全。二是注重横纵结合查风险点。横向做到全局上下联动、深入查找。局党政班子、机关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与建设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全局工作出发,使风险点定性有据,定量科学。纵向结合行政审批与行政执法工作,做到风险点查找更有针对性。同时从防控的角度分析,注意查与防的关系,做到风险点查找与后续工作推进相关联。

2、形成风险点全员覆盖的态势。

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积极采取内部查找和外部监督反馈“两条途径”开展排查工作,通过运用自己找、群众提、领导点、组织评等“四种方法”,从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其它岗位“三个层次”,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并通过梳理岗位职责、自我主动查找、广泛征求意见,做到人人参与排查,人人来找风险,人人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廉政风险查找工作层层推进、全员覆盖。

3、形成四大类风险认定类别。

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一共排查出风险点76个。在此基础上,又以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划分确定了高级风险点42个,中级风险点22个,低级风险点12个,并在全局范围内公示,让其“晒”在阳光下,让干部职工充分了解这些岗位的职责及潜在的风险点,并自觉接受监督。在风险点认定上,力求表述准确、全面、有说服力。经过股室、单位负责人把关、分管领导点、局党组会讨论梳理,几上几下,反复讨论,修改完善,最终由局党委会对风险点进行审定。结合我局履职范围,体现住建部门特点,把廉政风险点分为管理、项目、审核、执法等四个大类进行认定。

4、形成风险点管理模式。

对风险点的管理注重常态与动态结合,把四大风险点类别作为长期性的认定标准进行规范统一,既解决归类问题,又为防控工作的深入形成基本思路。同时,认识到风险点存在是动态的过程,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增减风险点,体现风险点动态管理,确保防控效果。

(二)加强工作推进

按照“试点先行、总结提升,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找、防、控”三个环节,逐步建立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1、从管理类风险防控抓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以全面梳理岗位职责、加强科学分工为基础,以有利于防范风险、有利于高效工作为原则,根据日常工作积累,对由于岗位管理制度不严而产生的廉政风险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完善内部岗位管理。另外,及时开展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对不适应上级要求和形势发展的制度及时予以废除,对需要完善的制度抓紧修改、完善。在建设系统原有的127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具有住建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如:《廉政风险防控学习教育制度》、《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廉洁自律目标》、《建设工程廉政制度》等二十五项,共152条。通过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真正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

2、从项目类风险抓分权办理。

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建设等项目类风险,在规范权力运行上做文章,实行分权办理、流程再造,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通过定岗、定职、定责,明确人员工作职责,梳理形成权力行使依据、程序、时限及相应责任的职权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优化权力运行路径,规范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办事效率,从体制上规范权力的运行,从源头上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3、从审批类风险抓政务公开和流程再造。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要确保权力运行透明,公开则是监督权力的基础。为了规范权力运行、推进阳光政务,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通过建设部门政务网上办事平台,把相关告知、办理流程、办理条件、办理手续等在网上予以公布,公开了监督电话、投诉渠道、政风行风监督等事项,杜绝违规不廉洁行为、工作偏差、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

4、从执法类风险抓监督管理。

建设监察大队这个执法单位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单位内控制度,有效监督防范执法类风险。进一步加强决策权、审核权等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规范执法的廉政制度、监督制度和违规处罚制度;制定建设工作人员的执法守则、案件审理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的配套管理制度,从思想道德和岗位职责风险入手防范。

三、主要成效

我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主要取得三方面工作成效:一是认识得到高度统一。全局上下统一思想,明确查找风险点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醒、自我提高的自控过程。对权力的认识产生根本性转变,充分认识权力与职权的双重性,理顺工作职责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淡化“权力”观念,实现权力行使的自我约束。二是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廉政风险查找、预防、控制环环相扣,动态管理,突出辐射性、长效性、指导性,形成立体化、交互式网格体系。三是特色得到充分体现。风险点查找注重正向与逆向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做到全员覆盖、层层推进;风险点认定紧紧与建设部门特点相联系,形成管理、项目、审核、执法四类风险认定类别;风险点管理与制度完善、流程再造规范,从制度流程上有效防控,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体会

1、坚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和上下联动是做好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的基本前提。局党委统一领导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教育发动、风险点分类认定和阶段工作安排等事项听取汇报并进行具体研究部署。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于第一时间召开本单位的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职工大会,统筹抓好本单位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干部在“找、防、控”各环节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局监察室深入各股室、单位进行调研指导,先后深入环卫所、市政所、园林所、房管局、质监站、征收办等单位,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工作进度、听取意见建议。

2、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是做好建设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提高素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建立形成符合住建特点的廉政风险教育机制。尤其是把廉政风险防控立足于岗位,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好岗位廉政风险日常提醒工作。二是完善制度,根据廉政风险点的存在形式,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在整合清理原有制度、建立健全岗位管理的基本制度基础上,针对廉政风险防控制订考核、监督、问责、预警等一系列廉政制度。三是规范权力运行,实行分权办理、流程再造,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通过定岗、定职、定责,明确人员工作职责,梳理形成权力行使依据、程序、时限及相应责任的职权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流程再造35项。

3、坚持联系工作实际是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关键所在。住建部门干部职工手中有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工程建设、执法过程都是需要加以防范的重点领域。在此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交通队伍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尤其注重从执纪执法、权力运行、人员管理等环节查找重要岗位的廉政风险,对“管人、管钱、管物”几个关键点进行风险点突出查找。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7篇

【摘要】 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其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加强监狱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构建监狱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是监狱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 监狱 廉政风险 防控

【正文】

近年来,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精神和省监狱管理局的安排部署,我们晋城监狱以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目的,加强廉政教育,强化风险意识,认真排查风险,建立廉政档案,实行风险预警,制定防控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完善制度,严格考核追究,在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方面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监狱特色的“以廉政风险排查为基点、以权力运行监督为重心、以三务公开为平台、以制度落实为抓手、以问责追究为标志”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我们的体会是:

一、强化廉政风险意识,认真开展风险排查,是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前提

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以及腐败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由领导班子、职能科室、各中层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以积极防范为目标,以强化管理为手段,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使部门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内部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在制约力的管理机制。

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无可避免地经受着巨大的风险与考验,因制度机制不完善、岗位职责不明确、业务流程不科学,而导致出现行政权力不规范运行、党员民警不能廉洁执法的可能性明显增大。20__年8月,监狱党委明确提出了“牢固树立‘不查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的风险意识 ,牢固树立‘不防控风险就是最大失职’的责任意识”的工作理念,成立了晋城监狱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组,由党委书记、监狱长任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任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各支部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各行政单位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并结合本支部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措施,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此项工作,从而提高了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认真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风险排查,是构成防控机制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下一步采取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其目的主要在于明确风险范围和风险点。根据省监狱管理局“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我们制定了《晋城监狱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具体实施办法》,紧紧抓住“找、防、控”三个环节,从重点领域、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入手,围绕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明确各级责任,认真查找风险,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围绕监狱民警执法执纪等五个重点部位查找岗位风险:①理想观念动摇,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放松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导致廉洁自律意识淡薄。②执法不公,知法犯法,利用职务之便对罪犯及其家属出现吃、拿、卡、要等现象;对罪犯管理简单、粗暴,存在体罚和虐待罪犯现象;从事与人民警察身份不相符的各类活动。③利用职务之便对罪犯减刑、假释、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工作把关不严,导致执法不公的现象。④罪犯教育管理利用罪犯学员政治、文化、技术考试等成绩不及格,影响罪犯年终考核这一情况来谋取私利。⑤与罪犯界限不清,违规违纪“捎买带”,与犯属拉拉扯扯搞权钱、财物交易。以上五个方面被确定为民警执法执纪所防控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岗位。二是围绕监狱企业生产

销售、采购、财务等重点环节查找岗位风险:①工程建设。监狱大小工程项目多,投资额度有大有小,在工程设计、招标、质量及结算等环节容易发生资金浪费、串标虚标、工程造假、决算不实等问题。②物质购销。监狱物质购销量大、涉及的供应商和采购商多,在招标、合同、质量、验收等环节容易发生泄漏标底、以次充好高买低卖等问题。③财务资金管理。在预算、审核、票据、结算、现金管理等环节可能发生的挪用公款、假公济私、把关不严、设立“小金库”等问题。这三个环节被确定为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所防控的重点岗位和重点领域。三是围绕规范权力运行查找业务流程风险:①围绕“三重一大”党委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主要以落实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制度为重点。②从科室与科室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衔接点这一环节实行适度分工,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确保不同科室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防止从权力运行等环节可能发生违反程序、暗箱操作等问题,确保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规范。

在监狱廉政风险防控领导组的领导下,经过风险排查,各党支部和科室领导精心布置全体干警分析排查廉政岗位风险,按照不同的岗位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使全监民警进一步增强了廉政风险意识、岗位风险意识、执法执纪意识和自律意识,充分认识到了排查岗位风险的重要性和防范风险的必要性。

二、划分风险类型,评定风险等级,是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

廉政风险防控涉及面广,划分风险类型的目的在于明确风险防控的主要方向。由于风险因素复杂,如果从内容和性质上分类,显然难以做到,也不便把握。为使防控方向指向明确,划分简易,尽可能地顾及全面,着重从工作的外延上进行分类查找,我们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定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各党支部每季开展一次廉政风险排查,监狱每半年开展一次廉政风险排查,通过各支部自查、服务对象举报、群众反映、民主测评、日常监管等渠道,及时发现掌握各种风险因素和征兆性、苗头性问题,确定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腐败风险点,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认真填写《晋城监狱岗位职责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一览表》,经单位领导和支部书记审核,将风险点登记汇总并公示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单位内部相互点评、对外公示、下发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并认真梳理,吸收借鉴。各党支部每季召开一次廉政风险防控形势分析会,对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分析风险点发生的规律和内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对查找出的风险点按照危害程度划分为a级、b级、c级三个等级,界定每个工作岗位风险“警戒线”,并依据分析、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风险防范措施,根据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小和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高低,将单位风险和岗位(个人)风险划分等级,搞好风险等级的评定和划分。各支部建立一般民警廉政风险档案,监狱纪委建立副科以上人员廉政风险档案,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三十日内由本人申请进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各党支部对党风廉政责任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行廉政风险预警,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是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关键

从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上看,风险防控包括“防”和“控”两个不同概念,是同一个工作方向上的两个阶段。“防”是立足把工作做在风险未发生之前,类似“扎篱笆”,“防”的工作做好了,是风险防控的理想境界。“控”是把工作做在风险尚未转化为腐败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隐患。我们通过采取防控措施,使风险防控机制充分发挥事前防范、有效监控、及时化解的功能作用,根据风险因素的共同属性、风险类别的差异以及风险形成过程,分别采取基础防控、分类防控、预警防控的办法,形成了基础防控、分类防控、预警防控“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

基础防控重在“防”:其主要内容是抓好教育、制度、监督等常规工作,整合反腐倡廉各要素资源,切实打牢防控廉政风险的坚实基础。我们制定并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计划制度,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各支部党员民警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季至少开展一次党风党纪党性及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党纪政纪、法律法规专题学习教育,增强党员民警的法纪意识、风险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教育和引导党员民警珍惜工作岗位,秉公办事,爱岗敬业,防止不廉行为的发生。监狱纪委对各党支部学习教育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查,确保学习教育内容落实到位,并作为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分类防控重在“分”: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和重要风险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果。针对单位风险,主要监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过程,同时针对单位主管业务的特点,抓住工作流程中权力行使的关键环节,采取严密的防控措施;针对岗位(个人)风险,重点研究加强各科室及各单位主要领导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细化“三重一大”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制度,用制度制约自由裁量权过大、暗箱操作的问题;针对专项风险,认真研究一个领域或系统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全过程全方位防控措施,对所涉及单位明确防控责任,形成防控合力。

预警防控重在“控”:特点是注重时效性,是廉政风险防控过程中一项贯穿始终的动态监测防控措施。首先要建立廉政风险信息系统,广泛收集预警信息,对廉政风险实施动态监控。其次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倾向性问题,及时发出风险预警,运用相关处置措施,认真纠正存在问题,及时化解廉政风险。我们采取各党支部确定一名廉政风险信息员以及监狱聘请人大代表、政法机关代表、服刑人员亲属及民警职工代表担任义务执法监督员等形式,及时收集整理廉政风险信息,每季报送一次廉政信息,对本单位潜在的主要风险点进行分析检查,并采取通过各党支部进行廉政风险排查、通过问卷调查访问服务对象、通过案件检查及内部审计、通过举报投诉、通过参加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等活动收集信息等多种形式开展廉政风险信息日常收集工作,不断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及时有效地处置廉政风险信息。建立和实行廉政风险处置结果回告制度,各责任单位接到预警后, 根据廉政风险等级和预警通知书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对廉政风险进行剖析,制定整改方案和防控措施,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及时化解腐败风险,同时形成书面报告。监狱纪委负责对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跟踪监控,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整改或整改不力的,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整改落实,同时与责任单位负责人或责任人诫勉谈话。对在规定时间仍未整改、错误继续蔓延构成违纪违法行为的,及时上报党委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或立案查处。

四、强化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是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保障

防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权力运行为主线,通过内部控制,使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保证权力运行不出轨、干部队伍不出事。我们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责任的落实度为重点,建立了晋城监狱《廉政风险点定期分析评价制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教育制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决策制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执行制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监督制度》、《廉政风险预警制度》、《廉政风险信息收集制度》、《廉政风险信息处置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家庭廉洁承诺制度》等十项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使全监各科室以及各中层单位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在的制约力,引导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使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与监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有效制约、全程监控、高效运行、超前防范的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形成了坚强的领导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监党委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安排,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确定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强化监狱执法、规范企业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各科室、单位负责人为主体、纪检监察机关全面监督、内外监控、多方联动、上下协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第8篇

关键词:风险诱因预警;变动性风险;流程性风险;风险应对

当今,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风险管理日趋重视,风险管理已被推到了管理的前台。根据美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计,由企业内部流程性风险导致重大损失的仅占总损失的20%,由企业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等变动性风险导致的损失占总损失的80%。风险管理贯穿企业各项业务的整个过程,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就越大。也就是说,及时识别变动性风险,及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是保障企业健康安全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

如何实现对变动性风险有效识别应对和控制,如何从众多不确定因素中捕捉到可能造成公司重大危害的因素,如何提升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敏感度,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尽早把危害控制住,并抓住机会利用这些因素,实现快速发展,是风险管理开拓前瞻预警领域的一项创新挑战。

一、主要思路

企业风险诱因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指结合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产业特征、行业特性、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及管理层关注重点,通过从政策变动、经济变化、行业内外部产业及组织调整、社会稳定四个维度不定期对影响公司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提示,提炼关注重点,引导公司上下对变动性风险快速防范及应对,实现公司风险管理常态化运行。通过成立两级诱因分析专家组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动公司内部各领域专业人士的力量,群策群力深化重大风险事件的分析,并指导相关部门及产业做好变动性风险的识别应对;另一方面,借助诱因分析和风险应对工作,推动公司专业政策研究及“智囊团”能力的培育,通过专业的研究成果及管理建议,推动公司各级管理层更科学的进行决策,推动公司内控管理持续优化,助力公司核心战略的落实。

二、实施路径

1、四维度不定期风险诱因提示,引导公司上下积极应对变动性风险,实现公司内控前瞻管理

随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内控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大部分公司流程性风险已基本得到有效管控。受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及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多重因素影响,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变动性风险日益成为公司关注的重点。这些变动性风险可能是新的风险,也可能是原有的一些低风险事件由于环境变化上升为高风险事件。为防范变动性风险对公司发展带来的影响,公司可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及风险偏好,从政策变动、经济变化、行业内外部产业及组织调整、社会稳定四个维度,收集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相关诱因事件信息,及时提示公司领导、机关部门、所属单位领导及主管部门一直延伸到基层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引导公司上下识别风险、评估防范,将管控责任落实到人,与生产经营有效融合,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工作的渗透性,使公司风险管控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上述工作,促进公司内控有效性显著提高,风险管理为生产经营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上述模式的运作,努力促使公司实现风险预警推动变动性风险防范及应对、内控管理持续改进、流程不断完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视野不断开阔、执行力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动态化日常运行。

2、探索各路监督资源的协同整合,融变动性风险应对监督于日常管理之中,提升内控管理效率及价值

风险诱因信息对应各条风险均要求从应对措施执行效果落实、制度及权限优化进度、具体管控责任分工落实情况等维度进行持续跟踪分析,实现对变动性风险的动态管控;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协作的管控事项,公司可通过内部非官方的风险诱因专家讨论小组予以协作落实,真正使公司风险管控落到实处,且更具前瞻性。

在风险控制措施的动态跟踪落实方面,强调公司内部各路监督资源的协同整合。公司上下将重大流程性风险及变动性风险应对措施的检查落实工作融入到日常各业务专项检查之中,在促进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并强化执行力的同时,不增加成本,实现了公司内控管理效率与价值贡献双提升。

3、建立两级风险诱因、应对及分析机制,上下联动当好公司“参谋”

在机关层面,风险管理主管部门从公司整体角度搜集内外部的风险诱因信息,不定期进行,引导整个公司上下开展变动性风险的识别及应对工作。机关各职能部门及各所属单位,从本专业、本公司的具体管理职能、产业、工作重点等出发,进行相对微观的、更具有针对性的风险事件的搜集、和应对,及时调整公司的重点管控点并不断优化现有的内控措施及流程,实现公司内控的持续优化。

为了保证风险诱因信息分析及应对的深度及有效性,真正使公司上下对重大风险事件作出及时、有效、有深度的反应,并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专业建议,公司可成立公司机关层面(全公司范围)及所属单位层面两级风险诱因分析专家组。机关层面,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设立专业的风险诱因讨论及分析专家组织,常务成员由机关各部门思维活跃且愿意积极进行管理思考的岗位经理及岗位人员组成,通过微信群、现场讨论会等形式对内外部重大风险事件进行研讨,识别潜在风险并讨论分析现有内控措施的适当性,拟定完善计划;资深专家组由公司领导、部门总经理组成,负责对一些重大政策变化及重大风险事件分析提供专业意见;随机成员由每期的诱因信息而定,涉及到哪个岗位,就邀请相关岗位人员参与讨论。对于所属单位的风险诱因应对结果,专家组会进行审核,判断相应的风险识别及应对是否准确有效,在哪些方面还需加强,重点需要注意哪方面的问题;需要机关相关岗位配合完成的事项,各岗位根据需要在本岗工作推进中予以推进落实,强化对下属单位的专家指导职能,真正实现上下联动,推动公司变动性风险的管控。对于分析讨论的结果、需要提请领导层注意的信息及需要领导层决策的事项,专家组可不定期在公司总办会等场合进行汇报。此外,二级单位也可成立类似的专家讨论组织,指导本单位的变动性风险识别及应对工作,发挥“智囊团”作用。

4、建立四维度、全方位、循环提升的风险诱因预警防范网络

风险诱因预警是对变动性风险进行前端的介入和预报,通过选取适用于企业自身的切入维度,形成动态的、自成体系的、全方位的、循环促进的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网络,实现对变动性风险的快速防范和应对,实现企业的全面风险预防和管控。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从政策变动、经济变化、行业内外部产业及组织调整、社会稳定四个维度捕捉风险诱因事件,通过对变动性风险的快速反应、动态持续跟踪、应对措施优化、战略执行调整、各维度联动协同促进,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

公司风险诱因预警体系的建立,以及四维度之间相互联动及实施效果放大,将实现风险诱因预警防范对公司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方位覆盖,通过预警-风险识别管控-要素重组-制度优化-模式及架构创新-常态化-新一轮预警的良性循环及高效运转,推动风险预警防范网络的建立及公司治理水平的循环提升。

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次针对变动性风险的防范及应对,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公司内部人财物资源的调配、旧有行为模式的革新、新思想的渗透和资源潜力的发掘,在形成新的、更好的执行方法及手段之后,通过制度的优化更新,将先进方法进行制度固化,进而影响到公司组织变革、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在经过一轮新旧磨合期后,公司的发展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上升到新的层次,并在新的高度针对新的风险预警开展新一轮的变动性风险防范、应对,创造性的开拓了一条企业发展的良性提升轨道。

三、实施效果

1、管理效益

随着产业的扩张,公司涉及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公司组织机构日益复杂,管控越发严格,组织的效率与活力不断降低,流程日益复杂,整个组织日益官僚化、事务化,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面临着选择,为了管控风险,各级管理者往往倾向于采取更加严密的管控措施进行风险管控,但与之对应的是企业应变能力及机会把握能力的下降。因此,企业必须在风险、控制与机会三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风险诱因预警体系的构建及高效运转,作为公司风险动态防范及内控管理优化的强大动力,通过不断提示我们关注外部环境中产生的新变化、新危机、新挑战,引导公司上下开展一次次的“微变革”,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应变意识、发展意识,根据外部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对已有的制度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使其更实用高效。另外,由于风险诱因预警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当前核心战略及发展问题。因此,公司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强化企业当前核心风险的管控水平,但同时也会不断摒弃影响我们核心战略实施的诸多阻碍因素,降低一些风险的管控力度,使我们管控目标更加明确,内控体系不断变薄变精,真正实现风险、控制与机会的最佳平衡。

2、社会效益

通过风险诱因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探索出一条企业从战略制定―战略执行―目标修正―资源合理配置―成本效益最佳平衡的风险控制路径,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充分调动了企业内部各方资源并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企业风险诱因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处于改革浪潮中的众多国有企业提供了一条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抵御外部冲击的手段,可以作为国有企业风险常态化管理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3、经济效益

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对经济变动类风险的及时提示,助推经营单位及时调整存货、定价等策略,通过尽早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降低经营成本。二是通过对政策变动及行业内外部产业动态类风险的及时提示,帮助市场部门快速发现新的机遇,提升公司经营效益。三是通过风险诱因专家分析小组、总办会专项汇报等机构及机制的建立及职能发挥,为公司的各级管理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降低决策成本。

参考文献

[1] 郝鸿毅:石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