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流感护理措施

流感护理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3 16:07:31

流感护理措施

流感护理措施第1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电流互感器;电流保护;防误动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033

1 前言

继电保护是为了满足当下巨大电力需求的变化,所以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电流互感器的饱和对继电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防误动的相关措施也是为了继电保护得到更好的发展。文章就当下继电保护的相关现状,以及电流互感器的饱和问题的体现和解决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防误动的相关措施也进行一定的介绍,以望更好的促进相关电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 继电保护及电流互感器饱和的现状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不断增加的舒适度和便利度的要求,电力供应的相关行业对具体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和时代的需求。电流互感器是影响继电保护的重要构件,电流互感器的饱和也会对继电保护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当下的电流互感器饱和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主要有差动保护、距离保护以及过流保护等等,对电流互感器相关原理的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应的问题。但是电流互感器的饱和经常是由于错误动作后导致的后果,所以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相应的防误动措施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许多有利于解决相关问题的防误动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与许多制相方面的问题,如对相关的防误动措施没有充分的理解,在实施时因一定的偏差而失去了该有的意义等,都是行业发展待解决的问题。

3 继电保护及电流互感器饱和影响

电流互感器是继电保护过程中,电力计算装置测算时最基本的测量元件之一,但是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电流互感器及继电保护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差动保护的相关影响。电流互感器出现饱和时,会影响相应的差动保护装置进行错误的判断后,进行错误的出口。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时,防止电路在运行时的电流和电压不符合相关的规定,需要进行自动判断差动,可减少事故发生,现在许多场合都可应用此方式。但是电流互感器在饱和后进行的判断是错误的,不仅不能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反而可能阻断正常的运行,增加继电活动的危险性,不利于继电保护活动的进行。(2)距离保护的相关影响。电流互感器在使用时,是对运行的电流幅度和数值等进行判断后,采取一定的继电保护措施。但是测量阻抗越大,保护范围就越大。电流互感器呈现饱和时,其实所对应的测量阻抗就已经小于其一般的测量阻抗,保护范围也已经缩小。在一定范围内的保护要求下,便很难最大限度的发挥距离保护的相关要求,不利于继电保护相关措施的进行。(3)过流保护的相关影响。过流保护也是一个应用较为广泛和便利的继电保护方式,当外部短路时流过本保护的最大负荷电流来整定的,当短路电流达到定值带一定延时来进行的保护措施。过流基波幅值的大小其实是和相应的灵敏度有关。电流互感器在饱和的情况下,过流的基波幅值是小于实际的故障电流的,灵敏度会出现明显的降低,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就可能遇上不及时的困境。(4)零序保护的相关影响。在电路不对称连接相应的接地故障时,会出现不同的零序基波幅值,而不同的零序基波幅值会对电路中电流的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对称或是不对称的接接地障中,如果电流互感器达到饱和,理论上是没有零序电压的,与过流保护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会对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零序电压在出现时的观察方法很特殊,相应的灵敏度降低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测量的结果。但是饱和状态下的灵敏度失真问题不容否认,所以电流互感器在饱和的情况下,对零序保护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4 电流互感器饱和时防误动的建议

为了使得电流互感器更加稳定,减少饱和状况的发生情况,笔者对相关的实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合电流互感器的稳态饱和和暂态饱和等相关特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有力的建议:

(1)限制运行时的短路电流。电路在运行时,如果出现短路情况,会导致电流的传输不畅等问题,出现回路阻抗增大等问题,所以限制短路电流的相关措施尤为重要。限制短路电流的相关措施早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电路使用时,尽量使用分列并行的方法来扩大电路流通范围,可以使电路在运行过程中,由一定的判断后,启用备用电路进行调节。只要在高电压情况下做好分列运行的措施,就可以起到限制短路电流运行的相关效果,对继电保护时故障电流的运行以及电流互感器饱和情况下的防误动等,都是极有利的措施。(2)增大保护级电流互感器。如果按照符合的电流数值来安装保护级电流互感器,其实很容易出现电流互感器饱和问题。但在安装处注意使用最大的短路电流数值作为安装依据,便会大大减少电流互感器出现饱和的状况,起到防误动的效果。但是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便是增加了相应分支电流在运行的检测,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一定的适用度,保证使用的方法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有效保护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的供应效率和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应的安全问题。电流互感器饱和会严重影响继电保护中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防误动措施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文章是我对继电保护工作的一些思考,提及的影响和建议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电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宏山,余江,周红阳.继电保护受电流互感器饱和的影响及防误动措施[J].南方电网技术,2013,7(01):65-67.

[2]刘锐力.电流互感器的饱和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6):77-78.

[3]叶民.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及对继电保护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胡志华,张斌,姚彦霞.电流互感器饱和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1):56-57.

流感护理措施第2篇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预防措施;依从性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a)-009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cluster prevention of 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in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xecution. Methods By means of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method,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was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the SICU, EICU, CCU and RCU for more than 48 hours from October 2012 to June 2013. Then filled the CLABSI monitoring information and the compliance of 5 evidence-based preventive practices, which included hand hygiene, maximum sterile barrier, 2% chlorhexidine skin disinfection, daily evaluation and promptly remove any intravascular catheter that is no longer essential. The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CLABSI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74.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was 6.4‰; the low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RCU which was 60.2%, meanwhile,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RCU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10.5‰; SICU had the high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hich was 84.4%,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s was the lowest, which was 2.1‰.(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monitoring and the effectively prevent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Key words]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Targeted surveillance; Preventive bundle; Compliance status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成人监护室最为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之一,可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增加患者医疗负担,占用大量医疗资源[1-3],所以严格执行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尤为重要。北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外科监护室(SICU)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2年起逐步开展对急诊监护室(EICU)、心脏监护室(CCU)、呼吸监护室(RCU)的目标性监测。为了解各监护室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及其对CLABSI感染率的影响,我院对上述监护室2012年10月~2013年6月期间的目标性监测病例及同期CLABSI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我院SICU、EICU、CCU和RCU时间>48 h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时点 以患者入住监护室作为监测起始时间,以患者出院、死亡或转出监护室48 h为监测终结时间。

1.2.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4]对入住监护室时间>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各监护室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写监护室患者日志、患者APACHEⅡ评分、置管信息等;如实填写临床对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5大循证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手卫生、置管时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相对不易污染的部位置管,如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和每日评估尽早拔管。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信息化监测系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审核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报的信息和数据,发现疑似感染患者提醒临床医师完善相关检查并根据诊断标准予以确诊。

1.3 诊断标准

CLABSI的诊断依据2008年美国CDC/NHSN的《急性诊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定义和特定感染类型标准》[5]。

1.4 观察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4],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住院患者静脉插管总日数)×1000‰;某项防控措施依从性=(执行该项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100%;总依从性=(执行至少3项防控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共监测我院4个成人监护室住院患者541例,总床日数8648 d,总插管日3434 d。各监护室中RCU导管使用率最高,为47.0%;CCU导管使用率最低,为35.7%。见表1。各监护室导管使用率均低于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监测网(NHSN)公布的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导管使用率(59%)[6]。

3 讨论

3.1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与CLABSI千日感染率

通过监测结果可知,我院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低于美国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而千日感染率则高于美国。使用率的差异可能与住院患者特点、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指征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指征的把握等因素相关。影响CLABSI千日感染率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病情、诊疗条件、临床检验技术水平等,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7]。

3.2 CLABSI预防措施依从性

侵入性操作是监护室危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8],其中,CLABSI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重要类型。美国每年监测到的CLABSI病例超过万例次,英国每年超过6000例次,CLABSI的病死率为12%~2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20%~30%[9]。为有效预防CLABSI,美国CDC在2002年即了《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并于2011年进行了更新。该指南针对置管操作和置管后维护的多个环节提出了预防建议[3],推荐通过集束化预防措施综合干预。有研究表明,贯彻执行《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提出的5大循证预防措施,即严格执行手卫生、留置导管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进行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每日评估并尽早拔除不必要的中心静脉导管,使CLABSI千日感染率基线水平由7.7‰下降至1.1‰[10]。我院自2010年开始在全院推广上述预防建议措施,并根据该指南制定了我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医院感染重点人群、重点病区和重点环节开展的主动监测,有利于提高临床对相关感染的防控意识,并通过反馈与分析持续改进防控措施。有研究表明,有效的目标性监测约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11-12]。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S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2年开始先后在EICU、CCU和RCU开展目标性监测,故SICU开展目标性监测的时间显著长于其他监护室。我院多年来始终将手卫生作为宣传和培训的重点,尤其关注无菌操作前后的手卫生,故医护人员接触手卫生知识的频度与强度显著高于其他预防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SICU对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性最高,其他监护室依从性相对较低;在各项预防措施中,手卫生依从性最高,其他措施依从性相对较低。各监护室人员构成、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诊疗护理常规、诊疗护理用品等无明显差别,置管人员均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医师,导管类型与品牌相同,故考虑依从性的差别与目标性监测开展时间和推广力度相关,但若进一步证实尚需长期调查。

3.3 CLABSI千日感染率与预防措施依从性关系

监测期间各监护室CLABSI的千日导管感染率为6.4‰,与相关报道中发展中国家监测数据相当[13]。CLABSI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相关,本研究中各监护室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各监护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别,故感染率的高低主要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由于我院中心静脉导管、消毒剂、诊疗护理用品等均为统一采购,执行统一的诊疗护理常规,人员接受统一培训,故各监护室医源性因素的差异主要源于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监护室CLABSI感染率基本与其预防措施依从性呈现负相关:SI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高,其感染率为最低;R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低,其感染率为最高;EICU和CCU预防措施依从性介乎上述两个监护室之间,其感染率也居中。各监护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预防措施依从性可影响CLABSI感染率。

3.4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CLABSI目标性监测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在诊疗条件和患者自身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提高CLABSI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可降低其感染率。所以,持续开展目标性监测和通过各种干预措施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是降低CLABSI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芮志莲,康厚纯,冯春生.ICU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5.

[2] Benedetta A. Report on the Burden of Endemic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Worldwide [EB/OL].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80135/1/9789241501507_eng.pdf.2013-12-15.

[3] O'Grady NP,Alexander M,Burns LA,et al.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guildelines for the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J]. ClinInfect Dis,2011,52(9):1087-1099.

[4] 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S].2009.

[5] Horan TC,Andrus M,Dudeck MA. CDC/NHSN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criteria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 [J]. Am J Control,2008,36(5):309-332.

[6] Margaret A,Dudeck MPH,Lindsey M,et al.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report, data summary for 2012, Device-associated module [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3,41(12):1148-1166.

[7] Soni RA,Rogers G,Valenti A,et 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rates in a mixed medical-surgical ICU pop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 line bundle [J]. Chest,2008,134(4):S3003.

[8] 陈明纯,姚展成.危重病人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4):715-716.

[9] Schinabeck MK,Ghannoum MA.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diagnosis, treatment,and prevention [J]. Clin Microbio New,2003,25(15):113-118.

[10] Ruperez M,Lopez-Herce J,Garcia C.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cardiac output measured by the pulmonary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and measured by the femoral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in a pediatric animal model [J]. Pediatric Cardiology,2004,25:119-123.

[11] Geffers C,Schwab F. Incidence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high-risk neonates:results from the German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very-low-birth weight infants [J]. J Hosp Infect,2008,68(3):214-221.

[12] Gastmeier P,Geffers C,Brandt C,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nationwide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reducingnosocomial infections [J]. J Hosp Infect,2006, 64(1):16-22.

流感护理措施第3篇

关键词:测距雷达;雷电感应;防雷措施

1 引言

雷电是大气自然中的一种气体放电现象,雷电是由雷云放电引起的,其危害早已被人们所认知。随着工业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工业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尤其是微波数字通讯的微电子技术设备,它们的核心部件大都是大规模的微电子器件,因其允许的能量限值非常小,操作过压所引起的尖峰脉冲电压会干扰它的正常工作,甚至破坏整个器件。随着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采用的工作电源电压越来越低,系统的抗干扰和防护等级越来越高,因而防雷系统设计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安全可靠的重要基础。

2 雷电基础

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貌、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随机性很大。但雷电在同一区域里,分布虽然不均匀,但有一定的选择性。一次闪击放电的过程可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余辉放电三个阶段。其中主放电的放电电流最大,速度最快,破坏性也最大。雷电放电主要有三种形式:(1)云对地放电,便形成直接雷,破坏性最强,也是主放电阶段。(2)云对云放电,产生感应雷击,感应雷主要是静电感应、电磁感应或它们的综合作用形成的。(3)云内放电,其放电强度不会太高,是最弱的一种雷达活动形式。

雷电感应会产生很多效应类型。例如:电效应,热效应、机械效应、静电感应、电磁感应、雷电侵入波、防雷装置的反击效应等,也可直接对人类形成危害。电效应会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的冲击电压,将电力系统设备击穿或使发生短路,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热效应将通过导体的强大的雷电流在极短时间内转换成热能,产生的高温可能导致火灾。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均会产生火花放电现象。雷达侵入波是雷电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波沿线路和管道迅速传播,造成电力线路和配电装置损坏。雷电反击是指雷电流沿着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流入大地时会在其上面产生很高的电位,如果防雷装置与建筑物内外电气设备、电线或其它金属管线的绝缘距离不够,它们之间会产生放电现象。

3 现代防雷技术及措施

现代防雷技术的原则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把防雷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建筑物内,尤其是在使用电子信息设备较多的建筑物内,防雷设计应按综合防雷概念,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整体统一考虑,才能使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做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直接雷击的防护主要是运用接闪、传导和接地等技术措施。雷击感应过电压防护主要是运用多级分流、滤波、屏蔽和接地等技术措施。地电位反击的防护主要是运用等电位和接地措施等技术措施。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主要是运用滤波、屏蔽和接地等技术措施。

接闪是为保护预定的建筑物、设施或设备,将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不能任意选择放电通道,而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规定通道(防雷系统)将能量泄放到大地中去。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等都是接闪装置,是直击雷防护的主要措施,避雷针的引雷作用就是主动式接闪。不同的引下线可能会出现电位差,将多个引下线等电位连接,形成均压环,在某些地区还可以铺成均压网,可防止多根引下线出现不均匀的雷电流。屏蔽是用金属网、箔、壳或管子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使雷电的电磁脉冲波从空间入侵的通道全部截断。所谓分流就是在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包括电力电源线、电话线或信号线、天线的馈线等)与接地装置或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当的避雷器。接地是让已经纳入防雷系统的闪电流顺利流入大地,而不能让雷电能量集中在防雷系统的某处对被保护物体产生破坏作用。躲避是指在建筑物基建选址时,就应该躲开多雷区或易遭雷击的地点,以免日后增大防雷工程的开支和费用,当雷电发生时,关闭设备,拔掉电源插头。

4 工业雷达测距系统的综合防雷

测距雷达是采用微电子技术的现代电子设备,对雷电比较敏感,而且安装在露天储罐的罐顶,系统工作在易燃易爆场所,甚至有些设备工作在防爆区域的1区或0区。图1为系统所采用的综合防雷措施。

图1 系统综合防雷措施

整个系统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按有关建筑物的防雷规范进行设计,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三种接闪器截获闪电,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地下一定深处的接地装置连接,将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为提高接地的可靠性,降低雷电流和地电位,防止反击和跨步电压,使用场所接地应大于两处,系统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地、保护接地等应共同连接,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同时采取屏蔽的方法。

控制室机房的供电系统采用三级防雷措施,第一级电源防雷器(SPD)安装在机房电源进线处,连接线尽可能短而直;第二级SPD安装在机房不间断电源(UPS)输出端,连接线尽可能短而直,将第一级SPD未泄放完的雷电流瞬间泄放入地;三级SPD作为精细保护装置安装在机房内重要设备或弱电设备前端,将线路上的剩余瞬间过电压限制在1.0kv以下,还可以吸收操作过电压。电源防雷器采用对地并联连接,通过开关跳闸或熔断器烧断保护了电源系统。

控制室机房内的通讯线路上串接信号防雷器,信号防雷器除了对微电子器件组成的电子设备提供精细保护外,还可以响应瞬间过压。将带地线的防雷器的接地线与防雷系统的接地引线焊接,并用绝缘胶布包裹。防雷器的安装接线必须注意方向,尤其是信号防雷器,所有信号防雷器的输出(OUT)端连接被保护设备。

将控制室机房内的防静电地板做接地处理,由于室内空气干燥时很容易在防静电地板表层聚集大量电荷,为充分发挥防静电地板的效用,将机房内的设备外壳与不带电金属物件有效接地,并进行均压等电位连接。

露天储罐虽已接入大地,但为防止雷电反击,在每台测距雷达的前端串接弱电防雷器。接地是防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是其他形式的雷电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的防雷系统是不可靠的。系统的接地装置PE的阻值不大于4Ω,共用接地PE的阻值小于1Ω。注意:供电系统防雷装置应给闪电流提供一条或几条低阻抗的通道,可并接分流器对地电流进行分流。整个系统布线做了屏蔽处理或埋地敷设,屏蔽层两端接地。控制室机房进出线路埋地并采取屏蔽,无一架空。

5 结束语

文章详细介绍了采用躲、等电位、多级分流、滤波、屏蔽、良好接地等现代防雷技术措施进行完整系统防雷设计的方法,通过包括对直接雷击、雷击感应过电压、雷电电磁脉冲、地电位反击等多个方面防护,弥补了潜在的危险和缺陷,防止了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的侵入,保护了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的人事安全。

参考文献

[1]辛龙,卢永慧.DCS系统防雷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1.

[2]叶向东.石油化工仪表系统防雷工程设计[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8.

流感护理措施第4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 环境影响; 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98-03

1 引言

城市道路担负着市民出行的重任,担负着城市经济发展所需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道路的新建或改扩建,在施工过程中和运营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就城市道路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减少生态环境影响,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道路选线方案评估要点

(1)道路选线方案重点关注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建设规划)的要求相符性。

(2)道路选线避开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等环境敏感区并与其保护要求相符。

3 道路工程建设内容评估要点

道路工程建设内容主要评估技术要点包括建设道路的性质、组成(如是否有桥梁、隧道、地下通道以及其他配套工程等,或交叉断面的设计)、设计车流量(一般情况下应按近、中、远期分别说明)、长度、红线宽度、走向、占地类型及面积、拆迁情况(拆迁规模和拆迁主体)、起止点以及主要关键节点的桩号、土石方工程量、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施工方式及施工工艺、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进度安排等。

4 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要点

4.1 自然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要点

包括调查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内容。根据工程特点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详细调查。

4.2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技术要点

声环境现状调查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根据工程特点及周边环境特征,选择有代表性的交通噪声点位和声环境敏感点位进行检测,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在现状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分别评价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技术要点

包括评价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调查与评价(若不涉及地下水,可以省略该部分内容),可采用收集资料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工程线路涉及的地表水体的地理分布和水质现状;工程涉及的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分布、水质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中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查和评价。

4.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技术要点

重点调查和评价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可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资料,或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4.5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估技术要点

结合项目生态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

4.6 环境敏感区和环境保护目标评估技术要点

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以及通过环境影响识别和现状调查评价确定的需要保护的主要目标(包括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重点关注是否明确给出了敏感区及保护目标所处位置,与本项目的关系、规模、保护级别、保护时限、主管部门和相应的保护要求;是否采用图表方式给出了规划线路及配套设施与环境敏感区及环境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

5 环境影响评估要点

5.1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结合施工时间安排、施工场地布置、施工工艺以及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对工程建设期间产生的声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注意施工噪声的叠加影响分析。第二,全面准确预测与评价道路(含高架线、地面线、过渡段)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应根据工程特征及周边环境特点,设计不同的预测情景。第三,明确给出工程交通噪声对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受影响的人口规模,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距离。第四,明确给出噪声防护措施建议、防治效果要求及投资估算。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明确给出施工期施工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产生和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以及水环境影响程度。尤其对于涉及水体的项目,结合项目涉水工程与水体的关系、涉水施工工艺、施工时间、施工场所布置等,预测与评价工程建设期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第二,对于存在配套设施的项目,明确给出项目运营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主要污染物的类别,排放去向以及水环境影响程度,明确提出水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的要求。第三,对于穿越地表水源保护区、地表水Ⅱ类水体和重要自然湿地的规划线路,提出线路走向调整的合理意见并说明建设单位的采纳情况,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第四,预测和评价地表水径流(主要考虑初期雨水)对工程所涉及水体的影响。

5.3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他环境影响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结合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车辆和施工机械运行线路以及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等,对工程建设期间产生的环境空气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主要考虑施工粉尘、施工机械废气、沥青烟等对环境的影响。第二,结合道路运营期车辆及交通流量情况,分析和评价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第三,若工程有配套站点等存在,则考虑配套站点可能对环境空气产生的影响。若工程涉及隧道工程,则考虑隧道风塔废气对环境空气产生的影响。

5.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结合工程施工期间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处置情况,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有拆迁建筑垃圾、清淤淤泥、弃土弃渣、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第二,若工程涉及配套工程,应分析其配套工程在运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5.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若工程涉及地下水,报告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中相应要求,预测与评价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6 生态、景观影响评价及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客观、准确地分析规划实施对城市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绿地、植被、古树名木、珍稀物种或农作物的损失情况,明确给出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生态影响防护和恢复措施要求。

6 环境影响措施评估要点

6.1 声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以及敏感点的实际情况,按照《施工期噪声排放限值标准》提出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根据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实际情况,结合噪声影响预测分析的结果,明确提出降噪措施确定的原则,给出采取措施的区段、方式(如优化路线设计方案、使用低噪路面结构、采用声屏障降噪、环保拆迁、对敏感点上隔声窗、功能置换、加强交通管制等)、投资估算以及降噪效果等,并明确降噪后所达到的标准要求。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及声环境标准要求,提出噪声防护距离和规划控制要求,防止产生新的噪声超标问题。

对于新建道路工程,采取保护措施的原则一般为:①项目应优先采取主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处达到相应的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②在无法达到上述的情况下,采取被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室内声环境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要求。

对于改扩建道路工程,采取保护措施的原则一般为:①项目应优先采取主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处的声环境质量不劣现状;②采取主动防护措施后,虽然劣于现状,但仍能够满足相应的声环境功能区划;③在不能达到前述要求的情况下,采取被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室内声环境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要求。

6.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明确施工期生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的收集及处理措施、排放去向、排放标准;对于涉及水体的项目,则进一步从工程施工工艺、施工场地选择、工期安排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施工期间水环境保护措施。

运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根据工程特点提出工程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对于设有站点的工程,分析站点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方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以及排放标准要求。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提出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对于隧道工程等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环境影响的,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6.3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针对施工粉尘、施工机械废气、沥青烟等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对应的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运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若工程设有配套站点,针对配套站点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提出对应的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6.4 生态保护措施及水土保持措施。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工程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能有效的避免或缓解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及建议,可结合工程水土流失影响分析及水土保持方案,提出有效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措施,保护文物、景观协调的工程优化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和草地,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或补偿。严格控制路基、桥涵、隧道、立交等永久占地数量;尽量减少施工道路、场地等临时占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和砂石料场等。

参考文献:

[1]吴南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分析[J].工程科技,2017(1):96.

[2]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流感护理措施第5篇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监测;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15-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61 

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通过开展医院感染病历与高危因素监测,采取普遍性干预与针对性加强护理等措施,指导临床科室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笔者对2013年1-9月(对照组)与2014年1-9月(干预组)确诊的185例和145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对照组)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干预组)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入选标准符合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全院确诊医院感染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发生医院感染185例,201例次;2014年1-9月 

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发生医院感染145例,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平均(47.5±43.5)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临床科室对确诊院感病例按北京市院感质控中心制定《院感病例监测登记表》内容对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侵害性操作等逐项填写并网络上报,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院感病例进行核实确认。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1.2.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2)遵医嘱进行治疗及护理。(3)落实疾病护理常规。(4)出院护理指导。 

1.2.2.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院感防控措施,给予加强护理 (1)普遍干预。据2013年监测数据,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如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感染等医院感染典型病例分析与防控要点。院周会上组织学习医院感染防控文件。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等,定期统计、分析,向临床科室反馈。(2)针对性干预。①感控专职人员参加临床感染病例讨论会议,成立干预控制小组,由护士长、管床医师及护士组成,加强医护沟通,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院感防控措施。②感控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对有相关高危因素患者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实施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落实分组护理与接触隔离,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指导长期卧床与高龄患者正确咳嗽,加强口腔及会阴部清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地或床上活动,利于口咽部分泌物引流。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做好保护性隔离,加强病室清洁消毒。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加强血糖控制。③对有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患者每日进行护理评估。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长期留置导管者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怀疑置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加强细菌学监测,定期留取培养标本。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④教育培训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及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依从性。⑤改善宿主易感性。如对昏迷患者定期吸引口腔分泌物等。⑥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1次,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留自主呼吸;指导练习俯卧位通气等措施以利于引流。加强口腔护理,根据p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能合作者鼓励患者自理,每天早晚2次刷牙,进食后漱口。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保证鼻饲管通畅,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患者清醒有吞咽动作后要加强指导反复吞咽。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保持空气清洁,湿度适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⑦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置管时严格消毒,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置管后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带管过程中给予会阴擦洗2次/d,患者转换体位、外出检查时及时夹闭尿管,防止尿液反流;每日评估保留尿管的必要性,及时拔出尿管。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⑧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加强患者宣教,告知其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探视。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病室加强通风,避免患者受凉,保持大便通畅。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帮助患者拍背、排痰。注意消毒、隔离,加强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无法使用字2检验的组间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116,P=0.001),详见表1。 

·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干预组感染部位154例次,对照组感染部位201例次。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两组各部位分布情况比较,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其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首先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控意识和技能。本研究依据医院感染监测数据,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普遍性干预和对高发感染部位等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等措施,提升了护理人员参与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可见,采取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发现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应加强对以上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高龄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往往病程较长,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其中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等侵害性操作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规范好操作规程,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应做到尽量少做,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应做相应检测,如管头培养、尿培养等,并积极治疗,尽量尽早拔除插管。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封闭感染入路,如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选择正确置管部位,避免股静脉置管,规范做好皮肤的清洁消毒和护理,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与技能,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采取加强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熊杰,白生华,汪璐,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503-505. 

[2]骆春华,陈春娥,彭胜华.侵入性操作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77-178. 

流感护理措施第6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SARS;病理学特点;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38-01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是一种具有流行性、传播快的感染性疾病。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对我市2003年3月到5月之间SARS医院感染的4例患者及感染的医护人员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病理学的特点及预防的控制措施。具体的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资料:选取我市2003年3月到5月之间SARS医院感染的4例患者及被感染的医护人员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

1.2调查方法:本次的调查主要对SARS病例的个案和发生的医院感染科室以及环境等流行病学进行侦查和分析。其中个案的调查主要依据国家卫生部和疾病控制中心所推荐的个案调查表进行分析[1],而医院感染科室以及环境等流行病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医务工作人员的具体防护情况和传播的途径以及通风设备情况与相关的环境卫生等。

2结果

2.1病理学特点分析

2.1.1时间分布:通过临床的资料分析,其中3月到5月之间出现有两个病发的高峰期,第一例高峰期主要是由于输入性的病例与医院的感染病例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第二例高峰期主要是由于医院的感染情况所导致的[2]。

2.1.2人群分布:通过对于出现的4例SARS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住院的患者占总感染人数的75%,而医护人员占总感染人数的25%。通过分析,其中住院的患者的年龄一般比较大,均出现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而感染的医护人员其中主要是以年轻的人员较多,且多数是工作在一线的人员。

2.1.3地点分布:通过资料分析,本次出现SARS医院感染主要是分布在我院住院部中,其中住院的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传染科和与传染科有关的服务科室等。而感染的医护人员主要分布在传染科。

2.2传播途径分析:通过分析,对于传播途径主要分为病房的排风系统进行垂直传播和近距离的飞沫传播以及亲密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由于病房中的排风系统能够承载其病毒,从而能够出现长距离的传染。此外,患者的陪护人员和病房的其他病友之间的接触也能够造成传染。

2.3传染源分析:调查显示,对于输入性病例是造成本次调查中出现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此外,住院患者与医护人员是SARS医院感染的继发传染源。

3讨论

通过本次的调查分析,对于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3月的中旬和下旬是该病发病的高峰期,出现感染的医护人员主要以一线的中青年为主,而且输入性的病例是造成医院感染死亡的第一传染源,住院者与医护人员是SARS医院感染的继发传染源。其中,近距离的空气传播与密切的接触传播是此次调查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因此,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传染源的控制[3]。对于临床中疑似或者确诊的SARS患者,应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控制传染源的传播,并送往指定的医院进行治疗。第二,建立隔离区域。一般患者出现有SARS的感染情况,应及时送往相关的隔离区进行控制,并且严格的进行按照清洁区和半污染区以及污染区的工作要求进行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然后对于确诊与疑似的患者进行纳入隔离区域进行治疗。第三,增设发热和头痛门诊。在医院的公共区域进行建立相关的头痛发热门诊,对于头痛发热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整个门诊采取一条龙的服务,从而使患者能够有效的得到治疗和控制。第四,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4]。对于工作在一线的人员需要采取具体的防护措施,例如,佩带防护眼镜和防护服以及隔离衣等,并且需要严格的进行按照程序进行实施。第五,加强病房的消毒与通风处理。定期的对病房进行通风处理,对室内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尤其是重点区域应严格的进行消毒处理,从而有效的杜绝感染。第六,做好探视工作。一般的情况下,对于SARS患者应尽量的减少人员的陪护,做好封闭性的管理。第七,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隔离观察,必要时,对二代接触者也要进行隔离观察。

参考文献

[1]张莉,郭萍.某高校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应对模式探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02):756-757

[2]张波,府伟灵.SARS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1(01):533-534

流感护理措施第7篇

【关键词】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概况;控制措施

据调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新发传染病已经出现了近50例。近年来出现各种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比如:SARS、H1Nl流感以及H7N9型禽流感等。由于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新发性、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以及难控制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1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概况

2003年爆发的世界性SARS传染病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针对疫情制定了相关的防控标准,我国也在“非典”期间对呼吸道传染病制定相关标准。经过卫生部的不断调查研究,近几年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得以控制。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H7N9型禽流感,感染人数已经达到130人,其中死亡人数36人,死亡率达到28%。如此高的死亡率,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度恐慌,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1.1流行现状据国家卫生部信息,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我国感染病例5327例,349人不幸死亡,死亡率高达6.56%;2005年,我国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也出现了死亡病例,直到2009年,全球感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38例,其中死亡人数高达262,占总数的60%;2013年,全国各地陆续出现H7N9型禽流感疫情,截止到2013年5月16日,全国发现感染人数130人,其中36人不幸死亡,占总数的27.7%。由于这些传染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全面控制,容易造成人类心理恐慌。因此,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进行全面的控制是现阶段医疗工作的重点。

1.2流行特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新发性、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以及难控制等特点。易感人群无法早发现早治疗,再加上没有特效药,导致了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特别是疫情刚出现时,由于人类对疾病认识不足,引发了社会性的恐慌,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措施

为了实现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全面控制,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确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当出现大范围疫情时,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实现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控制。组织人民群众做好疫情检查、防护措施、隔离措施以及消毒杀菌工作,发放预防性药物,保护易感人群,做好控制工作。医院作为治疗区,务必先将医院的疫情控制好,再将有效控制的方式方法向社会各界公布,从而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

2.1控制措施随着近几年的新发疫情的不断出现,国家现已将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医院要通过对应急预案制度的制定,对整个应急救治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演练,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减少医院内部的感染率。培训内容包括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穿脱防护用品的程序等。通过全院的共同探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患者入院与出院以及交换物品的流程;医务人员进、出病区流程以及穿、脱防护用品流程。并制定个人防护、隔离以及消毒措施,确保疫情的有效控制。

2.2隔离措施在疫情突发期间,要做好分区工作,确诊区、疑似病区,以及单间隔离隔离区。另外,还要安排好医务人员通道与患者的通道,确保医务人员不易被感染。还要在各个病区做好分区,比如安全区、危险区、高度危险区,避免患者家属也受传染。患者不可随意走动,安排在特定隔离室进行活动,而且必须要带防护口罩。

2.3防护措施对转运过患者的司机、医务人员与进入过隔离室、治疗区的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的防护措施。医院要强调医务人员双手的清洁与消毒,配备防护用品。另外,还要设立监督哨,对全体医务人员在进入隔离室与离开病区时的防护用品是否穿戴合理进行监督。另外要求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要进行体温检测。

2.4消毒措施消毒工作是要求全方位、多方面进行的空气消毒:强调空气流通,注重消毒,将重症患者安排到层流病房。②地面消毒:要对病区和隔离区的地面与物体表面进行全面的清洁与消毒。另外清洁工具要划分,只可在指定区域使用。③防护物品的消毒:一次性的防护用品要及时科学地进行处理,可以循环使用的物品就要严格进行消毒。对于容易被患者接触的仪器设备、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甚至病例等,都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同时,医院还要设立相关部门,专门对消毒工作进行质量检验,保障消毒工作的质量。

2.5结语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更加科学地进行控制,只有将隔离、防护、消毒等基础措施做好,才能确保疫情的有效控制,确保人类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11(24):49-51.

[2]孙晓冬,王海银.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9(21):461-465.

[3]张素,赵燕,高占成.隔离在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11-13.

流感护理措施第8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长期卧床;肺部感染;住院时间;护理干预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重症监护患者88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患者29例,年龄在45-89岁,平均年龄(67.39±3.20)岁。此组患者均为重症、长期卧床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44例,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针对肺部感染的原因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肺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1.3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1.4结论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5效果评定对于两组研究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统计肺感染发生的例数的比例进行比较。针对患者的住院日期进行统计做比较。

1.6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P

2相关危险因素

2.1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膈肌活动受到局限,肺活量减少,肺底部的肺泡膨胀不全,容易形成肺不张,引起坠积性肺炎。

2.2呼吸道清除能力下降昏迷患者因咳嗽能力与吞咽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不能排除,容易误吸到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2.3人工气道的建立建立人工气道后原生理性气道湿化功能丧失,呼吸道分泌物因湿化不足而结痂,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导致气道阻塞,加重肺部感染。由于人工气道处于开放状态,进行频繁吸痰,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均可能使外来细菌进入肺部,导致肺部感染。

2.4呼吸机的使用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易诱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h后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属于严重的肺部感染,由于卧位不当,呼吸机管路蓄积水误入气道等引起。

2.5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对于抗生素的并不合理应用会增加患者的感染机率。

2.6长期卧床致使器官功能衰竭,营养失调也会增加患者的感染几率。

3护理干预

3.1病室环境保持病室温度在20-22℃,湿度为50%-60%,患者入住层流病房,接受全环境保护治疗护理的场所,定期监测空气及物表菌落数每张病床床尾及治疗车均备有快速消手液,加强洗手。

3.2护理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按照定时翻身拍背护理,而对于观察组长期卧床的患者,除定时进行翻身、叩背外,保持将床头抬高30°,每天用肺部震荡排痰器进行物理疗法,对适合引流的病人实施引流。

3.3基础护理昏迷的患者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发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血液、痰液、呕吐物会引起误吸导致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假牙或者义齿的患者应取出,并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袋。昏迷的患者用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液一般选用洗必泰,而对于卧床时间太长,有特殊感染的患者针对病情选用1%-2%的碳酸氢钠溶液。

3.4人工气道的合理管理①温湿化作用: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时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湿化及加温作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将呼吸机雾化罐内的水温调至在32-35℃,未使用呼吸机患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②及时清理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正确方式选择吸痰,必须密切评估患者的吸痰指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选用密闭式吸痰管,并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率[2]。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15s,两次间隔时间3-5s,连续吸痰不超过三次;吸痰时插入深度为12-20cm,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心率呼吸加快立即停止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到待气管如血管[3],同时注意声门下吸引,防止口腔内分泌物逆流进入气道。③对气管切开患者,有口纱不再定时更换,而是有渗血渗液随时更换。

3.5呼吸机的应用,预防VAP有以下几点①医护人员要做到手卫生。②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密闭式吸痰管。③监测气管导管的材质,保持呼吸道管积水杯处于下方,及时倒掉蓄积水。④监测气囊压力,和气囊滞留物的清理。⑤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应激性溃疡,注意鼻饲,避免胃肠胀气。⑥对任何呼吸治疗装置的操作都应严格执行手部清洁,吸痰带一次性无菌手套,呼吸机在使用后严格进行消毒,雾化罐、储雾罐或氧量装置应执行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⑦呼吸机管道使用一次性管道,每周更换一次,如果有呼吸道分泌物污染随时更换。

3.6针对气管插管的口腔护理干预采用两人配合的方式,一人固定气管插管,一人进行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护理时的护理液不能逆流气道内造成感染,每日做2至3次。每日至少更换一次人工气道胶布,若有分泌物则随时更换。

3.7根据细菌培养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4讨论

社会环境污染的加重,吸烟史、呼吸机使用方式、机械通气时间、频繁吸痰、雾化吸入、营养不良、留置胃管、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均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重症监护患者同时还存在卧床时间增加,活动量减少,因此重症监护患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尤其对于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好护理干预,就会延长患者带机时间,不能及时撤机,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为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带来严重的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拖延患者治愈时间,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为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为社会带来影响。因此作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应当做到及时、准确、合理恰当、规范化的护理。除了对患者认真负责,关心体贴外,还应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对危重患者做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有效的预防重症监护患者的肺部感染并发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景海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医学综述,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