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9 16:31:54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1篇

教育内容为根本进行课程构建

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依据目标其任务显然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与矫治性的心理咨询。”[2]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方法的辅导与掌握;学习策略的生成与运用;学习压力的调节与释放;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等。二是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能力与耐挫力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与性格的塑造等等。三是升学和择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职业观的引导、考试心理与考研心理辅导等等。

2.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

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学教师是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根本。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和对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形成系列课程结构的必要性。一般说来,这一系列课程结构宜以高师公共心理学为基础,以学习心理辅导、生活心理指导为主干,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延伸与拓展的课程结构系列。其主要包括:公共心理学;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门课程。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系列课程结构,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或各门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统合;另一方面要注意前期课程与后继课程的铺垫与衔接。

二、以系列课程

结构为依据进行教材建设

“教材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根本,加强教材建设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3]

1.依据系列课程结构统筹教材内容

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系列中,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围绕各自的侧重点进行各门课程教材内容的统筹。

《公共心理学》侧重于高师生必备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其内容宜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健康、群体心理的简单知识;中学教育实践的相关知识。

《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侧重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辅导。其内容宜主要包括: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教育、情绪教育、人格教育、青春期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维护。

《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指导。其内容宜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社会适应辅导、择业指导。

《心理咨询与治疗》侧重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其内容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2.依据教材内容的侧重点选择编写线索

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结构中,不同课程的教材在构建各自的体系和编写时,所依据的线索必然有所不同。

《公共心理学》宜依据心理科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宜依据青春期学生心理变化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北美地区此类课程的教材较成熟,可作为借鉴。

《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宜以学生面对的社会适应、学习、择业三方面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港台此类课程的教材较成熟,可作为借鉴。

《心理咨询与治疗》宜以大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方法、技术的掌握。

3.依据课程特点确定教材编写要求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因此教材编写宜注意:一是针对高师培养目标;二是结合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侧重点及其衔接性;四是考虑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心理案例;五是重视专家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三、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

相结合为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就其目标而言是和高师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既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高师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这一点来说,没有教师的全员参与,无论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是高师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实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就其具体实施而言,其场所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其内容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其涉及的问题也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所能解决的。从这一点来说,没有教师的全员参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是困难重重的。上述原因,决定了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相结合为模式进行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比其他类别的高校及中小学所具备的条件要优越得多。因为高师都由专职心理学教师担任公共心理学教学,但并不意味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就轻而易举了。因为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并不能划等号。心理学教师要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少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的资格;二要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经验。因此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采取:

走出去锻造人才。一是可考虑选派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而又倾心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教师到有关院校或心理咨询机构进修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并参与实践。二是考虑到高师的培养目标,被选派的教师还宜到中小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三是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高师还宜为被选派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请进来强化素质。一是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专职心理咨询师承担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任务,便利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习与进修,以促进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二是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讲座、传经验,以增进对中小学生心理的了解。

2.教师全员参与的措施与途径

理念带动。高师院校应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增强高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促进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促动。高师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机构、高校党团组织,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引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培训启动。高师院校通过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程,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教师对自身的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影响和推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推动。高师院校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和学生工作范畴,确立教学和教育目标,以推动和凝聚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感动。高师院校宜关注教师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教师,提供缓解心理压力的条件,以感动教师关心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相结合为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的关键,“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核心。”[4]

四、以主体性、丰富性、

实效性为原则进行教学模式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更需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探索必须遵循主体性、丰富性、实效性的原则,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

1.“三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

“三结合”教学模式不是三者之间简单相加;也不是三者之间按一定比例结合;更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添点花样,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与实践。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至少要具备下述条件: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前提。

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主体性为前提,以尊重引导、平等互动、因人而异、激发鼓励等为教育原则,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为目的一种教育思想。因而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实施的前提。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关键。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关系,师生双方才能平等沟通、民主交往;才能真正互相尊重,互相影响,成为共同学习和交往的伙伴。这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保证。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为课堂人际关系提供了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激发人际交往的愿望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的充分交往与和谐互动。这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的保证。

2.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教法探索

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宜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下述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专题研讨结合法。

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画龙点睛”式精讲;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讨论;针对某种理论或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

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团体咨询)结合法。

对一些受情绪困扰、有行为偏差等的特殊学生,实施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对面临共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在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处理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结合法。

对典型案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分析,促进学生更为深透地理解理论;角色扮演法与案例分析相辅相成,通过扮演问题情境中的角色,启发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行为训练与咨询实践结合法。

指导高师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训练,以提高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咨询实践法是通过组织高师生对中小学生进行咨询辅导,以适应未来工作。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一为高师生解决心理困扰,二为高师生提供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课程要求和内容需要,采用上述某种或诸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以隐性课程建设

为保障促进显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教育学家刘佛年指出,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课内学科课程,也不等于以实践为主的活动课程,而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5]潜在课程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启迪、感染,学生的这种无意识的、非特定性的心理反应,构成了学习显性课程的心理背景。这是显性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隐性课程建设,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着力于下述诸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行为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制约和影响作用,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其本身就孕含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宜注重:

设施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宜优美宜人,艺术景点的布置、教育文化设施的设计、格言警语的选择等均要具有陶冶学生的情操、舒畅学生的身心、激励学生的志向等功能。

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管理细则、课堂教学管理等都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

确立适宜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希望,是凝聚、影响、激励师生的力量。校风是校园精神的关键,它经常以心理氛围的形式出现,形成良好的校风,可熏陶师生的精神风貌,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2.和谐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可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团结互助、亲密友善的伙伴关系,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因而应渗透和融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辅导员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5.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2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高等学府是社会的重要成分, 是知识向技术转化的加工厂。目标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的重中之中。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加强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2.1 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才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现在社会的家庭以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已经习惯从小依靠父母生活、学习甚至思考,由父母制定学习及人生目标。这样的孩子习惯性备受呵护,生活在保温箱,经不起风吹雨打,小小挫折就能使其失落、沮丧甚至崩溃、自杀。这就需要我们特别重视心理健康的培养,定期辅导,关注身心的健康的风向标,才能使同学们有正常充实的大学生活。

2.2 当前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的必要性

和谐源自人的内心。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所有这些都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面临许多问题:如,适应新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学生工作的时间分配、学习与课余活动的关系,感情遇到挫折的处理方法。

2.3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必要保证

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条件又是学生理想养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事实证明,患有心理疾病或是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往往没有坚定的意志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信念、遇到困难很容易失去斗志、很难融入集体并从中获取力量、对学习和生活容易自暴自弃,难以从沉重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这就使得要求这类学生本人自觉的树立远大理想成为难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非常重要,要作为首要问题认真解决,切实抓好。

2.4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必要条件

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导致在校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观、人际交往观、交友恋爱观、求职择业观,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从而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在此问题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教育部印发了《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其要点是依据当前历史时期大学心理养成特点,针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领域内出现的问题,结合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及咨询活动实践,通过探索缓解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规律,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最终降低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过激行为,从而净化校园环境,最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3 积极建立范围广阔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机制

目前,在学生教育实践中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往往与心理治疗划等号,认为只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治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对心理咨询进行再认识,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干预的主要工具。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看似健康的人同样需要心理咨询,适时的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咨询对象的心理效能水平,能够为其改善社会心理环境。在心里咨询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通过了解咨询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现状,通过分析咨询对象的社会人际关系,采用专业的心理学工具和方法,干预咨询对象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校正咨询对象心理扭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最终实现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日常的心理咨询更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中的精神疾病隐患,从而为教职工即时处理学生本人、以及病患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依据。从而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对学生,以及其他正常学生造成的危害。

大学朋辈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相互性和有效性等特点。

(1)自发性:作为群体或集体生活的人,在自身无法克服心理困扰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学生在克服心理困扰时也不例外,使“朋辈心理互助”能自发地产生。

(2)义务性:朋辈辅导是同学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存在支付报酬的问题。

(3)相互性和有效性:大学的班级都设有朋辈辅导员,并有全校性大型培训班定期作辅导讲座,学生处下设心理咨询中心,由中心专业心理咨询专业老师讲授课程,并随时免费接受全校同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解决同学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把建立范围广阔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机制作为教师教书育人重要职责之一。要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想法设法地将心理健康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具体操作上,要自觉补充心理学知识,了解和使用一般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通过求助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摸索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和技巧,逐步夯实教师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功底。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总的趋向是比较健康、向上的。第一,有理想,有朝气,对未来充满憧憬。大多数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未来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青春盎然地规划毕业后的事业前景,不惧困难,有面对打拼的勇气。第二,有志气,敢开拓,对在校的学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大胆参与,创新创意,成为校园的主流一派。第三,能沟通,善交流,无论是班集体工作,还是小组学习、实验实习实训,都能齐心合作,风气和谐,出成绩出成果,“闪光点”丰富。但是要承认,学生们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凸显,自己感到有心理压力的同学数量较多,学习的前途、就业与竞争已成为高职生们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期待。

第一,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他们自我定位较高,成才的欲望比较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承受的压力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增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该进一步加强,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中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潍坊职业学院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深人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和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进网络、进公寓”的“三进”活动,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出台了“两课”教学改革意见,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健全了专兼结合的政工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队伍,制订了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

第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伦理教育有机结合。思想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份构成的,心理成份的健康发展,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有人际交往障碍,那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伦理教育的最基本条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保证道德伦理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学生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更合适。潍坊职业学院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实施了四支力量互动、五条途经并行、六项制度保证的“四五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即在实践中有效地把党委、党政群团各部门、校内外专兼职辅导员、广大教职工四个方面的力量组织动员起来;坚持把“课堂教学—灌输、舆论宣传—引导、校园文化—教化、咨询服务—关爱、社会实践—深化”五条途径相互融合在一起,并以六项制度作为支柱,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伦理教育有机结合,从而使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可喜局面。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体系

第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少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而是要“全人化”。这里所说的“全人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全体学生;二是学生的整体。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其过程要“全程化”。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和开发他们的心理潜力,以培养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把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即创建学校、家庭、社团三方面良性互动的宏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校内由学校心理学家、一般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者、德育专兼职教师、学生政工干部、其他专业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相结合的微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才能保持学生对外的开放性与自身人格结构稳定发展的平衡,收到事半功倍的长远效果。为切实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潍坊职业学院建立了“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管理体制。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第一级即为院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由从事学生工作的院分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专职心理教师组成,总体负责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中心设立专门办公室开展日常心理教育、咨询、指导等工作,以及对兼职心理辅导员和“阳光天使”进行专业培训;二级是由各系部相关负责人、兼职心理辅导员及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建立本系部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达到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三级是各班级的“阳光天使”及学生心理委员,负责对本班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

第二,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材、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心理和行为能正常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并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树立全体学生心理健康观念,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和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即把学生当作整体来看,以追求学生完整人格发展为目标,而不是局限于学生某一方面心理能力的发展或问题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所处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同时,人格不断得到成长,心理自助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心理上为自己的生命全程保驾护航,提供保障。#p#分页标题#e#

三、创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创新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素质问卷调查,建立综合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个性、健康水平的量化测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环节,也便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现状、跟踪辅导以及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培训。为此,我们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素质问卷调查等。我们还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心理健康宣传周、设立“心语”信箱、在学团网页设立“心理咨询”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工作,可健全完善“早普及、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化抗挫能力教育和正确的恋爱观教育,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艺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创新内容,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潍坊职业学院定于每年四月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是通过心理电影播放周、心理故事征文及心理活动宣传栏、展板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为了提高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的业务水平,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先后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先后选派ro余人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目前,潍坊职业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班主任、辅导员为两翼,新教师为补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三是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学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近年来,“特困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容忽视的是,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经济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他们的成长,自卑、过多的自责使部分学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促进学生成才,努力使学院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家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潍坊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学院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助学贷款领导小组和“爱心基金会”,下设基金会办事机构,统筹学生资助事宜,确保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启动实施了“三助一奖”工程,建立健全了保障机制,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三助”即国家助学贷款保学费、勤工助学保饭碗、爱心补助基金保重点,目的是为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提供经济保障。“一奖”即重奖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克服自卑感,激励学生奋发进取、拼搏成才。

第二,多方联系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潍坊职业学院制定出台了《学院勤工助学实施规程》,采取了校内校外两手抓、双收益的方式,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增设勤工助学岗位roo多个。同时,潍坊职业学院不断拓展校外助学岗位,依托社会资源,利用每年“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假期及寒暑假,积极为贫困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另外,潍坊职业学院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发挥学院“爱心基金会”的职能,把党员捐款、教职工捐款、学生捐款、各种奖学金等资金,对“特困生”按年度进行资助、对天灾人祸等造成的贫困生进行一次性资助,确保不让一名困难学生失学。我们还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构建起了学院“分层次资助、因人因事施助、人人受教育”的帮贫助学育人体系和“贷、奖、勤、助、补”等贫困资助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合理”的运行机制。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规划未来。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就业教育。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这是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就业难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一是成立了以学院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领导为副组长、各系主要领导及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学院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同时学院制定了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总抓手,以就业促招生,以就业促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就业经费上,学院给予了专项经费,从资金上保证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促进毕业生择业就业。在毕业生就业择业上,我们不拘一格,采取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就业择业。通过举办、参加毕业生“双选会”为主渠道,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每年潍坊职业学院都邀请潍坊市以及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来学院举办人才招聘会。在举办院内人才招聘会的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人才招聘会。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是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推荐就业。几年来,潍坊职业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人才质量有了可靠保证,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不少企业在毕业生毕业实习时来学院考察、选用人才。用人单位通过这种方式来学院选择毕业生,推荐就业的成功率达90%以上。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就业压力;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吴青枝(1969-),女,河南安阳人,河南省安阳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82-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们的健康定义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与生活。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门也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断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展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在高职院校中效率不高。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与教育呈现的问题出发,在高职文化建设背景下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高职学生当前主要的心理问题

根据SCL-90心理症状自测表对河南地区的3000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呈现出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并且人数不断上升。而其中有48%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与心理问题,有10%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由于随着高职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加,这不但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宗旨目标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扰

通过调查表明,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让期末考试不够理想,加上高职院校的教育时间较短,而在短时间内压缩了多门课程。因此除了主科外,学生还要选择多门课程,因此学习任务较重,学习复习的时间较少,难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的时间。而这些原因都能够引起学生们心理性的疲劳与降低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很容易产生验血与考试焦虑的症状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引起的不良心理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个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对控制能力较差, 没有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学校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因此性格、兴趣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一些学生并不善于与人们交际,不知道怎么为人处事。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感到孤独、寂寞,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遇到了困难就不能够正确地看待,很容易产生了焦虑不安与恐惧的心理倾向。

(三)恋爱受到的引发的心理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因此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与异往。所以,在高职院校中随处可见情侣。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性心理的不成熟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因此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很容易陷入到感情旋窝中难以自拔。当另一半拒绝自己或者爱情受挫后,学生会精神萎靡,自信心下降,甚至影响了学习与生活,一些严重的很容易出现心理行为的异常[2]。

(四)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因此导致普通高校的人数增加,这让高职学生的就业更加的困难。面对岗位求职择业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就业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大量干扰,还有社会就业机制的不完善,许多高职学生想毕业走向岗位,但是又害怕走向岗位,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逐渐的紧张、忧郁等心理问题出现,甚至会产生了恐惧与逃避的心理。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的问题

(一)学校自身重视不够

虽然在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在口头上注重,但是在实际上却忽略教育,呈现出工作乏力等状况。由于教育工作不到位,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依然呈现出问题,甚至还能够发生恶性的事件。有些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这样描述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到位,甚至被挪用,工作人员不到位或者被调到其他工作,教室不能被落实或者被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减少与预防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但是实际上只有等学生们心理出了问题,出了一些严重事件,学校的领导才会重视起来,教育工作才会有效地开展。

(二)课堂中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有效运用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的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传统教学中的粉笔与黑板逐渐被新的投影仪所替代,而传统的教案也被幻灯片所替代。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却过分依赖多媒体,这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成了幻灯片课件的展览会,让学生忙着抄笔记而难以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

(三)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

知识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础,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理论知识内容,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学单一,难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在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一般都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并不高。

(四)对学生评价注重知识型考核

有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日常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考核方法并不一样,但是对学生们的综合成绩的评价构成却有着一致性,也就是学生们的日常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内容只是掌握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而不能够掌握他们实际生活中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5篇

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建设好班级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重视优良班风的培育

优良的班风是学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需的重要土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让墙壁“说话”,说人性化的话

首先,是自我介绍上墙。开学初,为了加快学生、师生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照片,附上自我介绍。要让同学、老师认识你,记住你,喜欢你。这样,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班级主人的情况,也无声胜有声地监督着每一位主人的行为,每一个同学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其次,是班级座右铭上墙。根据我们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大的特征。我让班干部在教室正前方贴上班级座右铭――“好成绩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优等生“你不该骄傲,你该争取更好的表现。”告诉后进生“你不该自卑,只要比昨天的你进步一点点就是好成绩。”另外,“班魂”上墙。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这样几个字:“静、敬、劲、净、竞”,贴在教室的后方。教室要安静,对师长要尊敬,在学习上要有干劲,卫生要干净,互相之间要展开竞争。这五个醒目的大字张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就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冲刺。最后,是班级规章制度上墙。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悬挂在教室前方的左侧,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学生:“这是评定我们班同学品格和行为的一把尺子,每一个学生时时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2.让物品“说话”,说有用的话

首先,是劳动工具如诗如画。只要用心,课桌、黑板、门窗、扫把、拖把、水壶都可以让它们变得如诗如画。平时的工作中,我让学生养成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整理齐,并在旁边贴上学生自创的字画“整洁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并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渐渐地,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拖把倒地、桌椅歪斜等现象就会不舒服,就会主动保持。其次,是书橱飘香。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在班里设立书橱,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上贴学生书画“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且,我们的书橱从来不锁,课间、饭后,学生都可随意翻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读了不少的书,爱上了阅读,享受了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队伍建设 政策

十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及举办的工作论坛都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上至成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委会),下至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作了全局性规划。2001年至2010年,教育部先后以文件下发和工作交流的形式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进行了统筹指导。各省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应的文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作了相应的规定。

一、五年规划,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文件内容

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国家教育部先后主要以文件下发形式,从宏观角度指导全国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文件具体内容详见表1。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力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对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此外,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规定教育部、各省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培训,逐步实现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持证上岗。除了对专兼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规定外,国家还十分重视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特别重视高校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提高大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五年实施,广泛交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经验成果

2006年至2010年,教育部在前五年重要文件颁发的基础上,组织全国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在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典型示范高校。

2006年7月17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陕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李卫红充分肯定了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知心工程”活动的经验,认为西安交大通过“知心工程”,推动辅导员和学生谈心就很解决问题。同时还强调指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领导,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负责人及班主任、辅导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努力营造人人关爱学生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全国各高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蓬勃发展。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深入研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每年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2007年至2010年已举办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共计6次,具体见表二。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截至2007年初,教育部思政司先后举办了10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骨干教师660多人。这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开拓进取,努力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4月23日由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得知,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五年多来,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课程开设不到位、师资队伍亟待加强等问题。

表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国家政策

表二:2007-2010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汇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一)专职心理教师偏少,师生比例失调。

浙江省教育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要求,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的文件精神,早在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卫生厅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宣[2005]231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在国家规定“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具体指出“所有高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本科院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5000。”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作为骨干队伍保障。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队伍数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日益增长的办学规模相比,依然是编制紧缺,师生比例失调。从目前宁波几所本科院校来看,并不能实现浙江省教育厅5年前提出的所有本科院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要求。和西方发达国家、港台高校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如美国1999-2000年的师生比平均为1∶1681.5、香港平均为1∶1000。

(二)兼职心理教师偏多,队伍参差不齐。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主要来源于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等。兼职心理教师中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员少,同时兼顾本职工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多,且专业水平都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开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投入经费不足。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大,教育部要求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每生5-10元的专项经费。这些经费只能满足于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对于现有的从事心理咨询的专职心理教师的保障和待遇提高、兼职教师培训和业务水平提高,对心理咨询场所完善,对后备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都无从兼顾。

(四)全体学生受益偏少,学生满意度低。

目前,各地各高校普遍成立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但是相对于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弥补大多数学生未能享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将全员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马建青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0.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3-0138-03

作者简介:陈瑜(1982—),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1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悲剧屡屡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大学生处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转折点,其自身的易感性和内外压力的冲击,极易造成心理状态的波动。社会的变化、外界的诱惑使得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思想摇摆不定;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令未曾经历过风雨的大学生情绪起伏。大学生们渴望长大又缺乏独立的判断与处事能力,期待友谊与爱情又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挫折与失败。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自杀等校园危机事件。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了较多的关注与期待。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陈出新、硕果累累,特别是2001年、2003年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文件[1,2]主张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达不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的程度,无法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光荣任务的践行者和主力军,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指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既包括专兼职心理咨询员,也包括在其他岗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3]。

2001年,教育部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文件再一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主张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优化队伍建设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力保障。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现状与不足

2.1现状

在队伍规模方面,与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据报道,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低达1:30000[4]。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专兼结合的队伍格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等。在培训成长方面,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专职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兼职人员的培训机会更加稀缺。基于此现状,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2.2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在人员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上也进一步提高。尽管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2.1职业耗竭状况普遍存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个体,面对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错综复杂、渊源深厚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课程讲授、普及宣传、危机干预等。这对于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工作技能和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就匆忙上岗,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又不够系统,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工作压力大,产生了无助感、茫然感,甚至形成很多负性的自我概念。这种现象,在职业心理学中称之为职业耗竭,将导致从业者身心受到伤害。职业耗竭是由于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落、疲惫、耗尽感,国外研究者调查发现处于耗竭状态的心理咨询师比例在40%以上[5]。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态也普遍存在[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独自面对来访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他们处理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消极情感和危机,向来访学生提供接纳、理解、支持、指导,这都会导致咨询师情感损耗过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甚至人格解体。

2.2.2专职教师自我成长需求无法满足

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及社会知识、恰当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角色建立与自我成长三方面的素质。在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毕业于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都较为扎实。然而,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变化,专职教师仍需持续学习与成长,才能保持与大学生们心灵相通。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视,但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个人成长任务艰巨[7]。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包括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强调咨询师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具体包括完善人格、提升自我接纳与自我觉察力、处理个人未经事宜、深化对人性的理解、提高职业伦理水平等[2]。专业成长则是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具体包括对于自身职业动机、专业认同度、理论取向、个人心理保健的探索与精进过程。专职教师需要通过参加系统培训、参与临床督导、进行自我体验等方式获得自我成长。然而,当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机会还十分有限,高水平的培训师、督导师奇缺,且地区差异明显。由于编制稀少,专职心理教师在高校中往往承担着大量的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培训辅导工作,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参与零星的专业培训,进行自我体验和督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无法获得系统性、全程化的自我成长。这可能造成他们专业水平停滞不前、工作效率降低、助人效果不佳、身心疲惫等后果。

2.2.3兼职人员专业性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急需扩大。越来越多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阿姨、学生干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正在建立[8]。从广义上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数量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甚至上千。然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从事着与心理工作无关的本职工作,也未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业培训。一些兼职人员对于心理工作性质与特点认识不清,助人心切,常做一些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心理工作,结果适得其反、害人害己。不当的教育与引导,不仅无法切切实实帮到大学生,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加重其心理问题。同时,专业性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容易过度卷入,将工作中的挫折感带到家庭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职队伍急需专业培训、管理与监督。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合型队伍建设对策

3.1全员育人,组建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教育的工作。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较少,达不到教育部配置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普及宣传、科学研究、危机干预等工作需求。兼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培养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是实施普惠式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员队伍是学院或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每个学院应至少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专门负责在本学院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疏导学生一般心理问题,跟踪、监控重点人群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队伍是一支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每个学生自然班中应选拔一到两名心理健康、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把握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心理辅导员,在班级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2团队建设,共享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团队,仅凭专职心理教师的孤军作战不能达到整体运筹帷幄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专业性虽强,但往往工作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与学生的接触面十分有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则能广泛接触全校上下各类大学生,但若缺乏专职人员指导,在各自的学院、班级中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视野和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将专职人员与兼职队伍有效结合起来,组建起一个团队,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还可以实现专职人员培训资源的共享。在专兼结合的团队建设中,由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向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兼职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和工作督导,不仅加速了专职人员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为其他人员提供了专业学习机会,更能在团队互动中交流工作经验、启迪工作思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经过定期的团队培训与交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必将实现增长,而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也必将增强,从而实现团体成长[2]。

3.3专业培训,促进成长

对于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言,实施多层次培训方案更能提高培训的效能。专职心理教师通常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所以,后续的培训方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心理咨询视角高级技能的连续培训。专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则依赖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或自我体验来实现。对于全体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培训的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关系建立、心理咨询谈话技巧训练、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培训方式可为专家讲座、案例督导、工作交流、团体辅导等。同时还可抓住机会选送优秀兼职教师参加校外更加专业的业务培训。对于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共同承担,培养方案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务操作训练两大部分,可通过专题授课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教授心理保健知识和工作开展技能,通过组织举办心理班会、编辑心理健康刊物、心理知识短信、填写班级心理日志等形式,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4-05.

[2]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DB/OL].2003-12-22.

[3]吉明明.试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团体成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231-233.

[4]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会科学版,2008(11):125.

[5]裴涛,张宁.国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A),2006(27):63-65.

[6]裴涛,陈瑜,张宁.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8):937-938.

[7]周围,赵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43-46.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8篇

一、 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创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1、良好的环境能够培养人、愉悦人、影响人、教育人。所以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 ,校园环境的“三化” ,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尤为重要。“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 ,讲的都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 ,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 ,更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良好的育人氛围 ,是良好校风校纪的先决条件,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声语言。艳丽的花、青翠的草、婀娜的杨柳、苍劲的松柏……勾起的不正是人们(特别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顽强不屈的人生精神的激励吗?

2,校园文化是具有特定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校园课余文化建设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活动目标上渗透

要注意活动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传统的文化建设目标以娱乐为主,只注重形式和过程,而不关注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即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设计,除注重过程目标外,还要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把追求竞技过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统一,达到竞技、情感、行为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在活动内容上渗透

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学校环境布建,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认知内容,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挖掘隐藏在文体活动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例如,在竞技类比赛中,没有拿到名次垂头丧气,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时机对他们进行“凡事勿求十全十美”思想的教育,因为,一般说来,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人们做事才更认真、细致和执着,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过分追求完美容易使人遭受挫折和压力,容易导致心理能力的削弱,轻者产生自卑或强迫性格缺陷,重者可能患上强迫症,影响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在活动方法和手段上渗透

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运用得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此,教师应努力建构充满张力的活动体系,以开放的、活泼的、创造性的活动模式,使原来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刺激的封闭思维,变为双方生命力在活动开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彰显,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自主中、探究中表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

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的精神文化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物质文化相比,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因为它还是校园物质情境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心理前提。为此,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

1、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的结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提供正确的观念指导。

2、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

3、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4、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发挥制度层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