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26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1篇

(一)教学引导能力

教学引导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引导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教学引导能力的提高是个反复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入地学习、反思与行动,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知识、经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逐步取得进步。

(二)教学诊断能力

教学诊断能力指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缺陷与学生学习障碍,设计出针对性改进方案的能力。教学诊断既是对教与学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诊断,又是一种发展性的诊断,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诊断可分为教师的自我诊断与教师间的合作诊断。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而一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解决方案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诊断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教与学的诊断,并做出针对性改善,既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也可提高教学引导能力。

二、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教学知识、经验不断获得与积累,并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学知识经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在群体之中高效获得外界的知识经验。二是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提高教学诊断能力是获得教学知识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教师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进修以充实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源源不断的获得珍贵的知识,可最优化推动教师群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学习型组织有五个要素:系统思考、建立共同的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要求教师从整体考虑问题,从学校、学生和自身考虑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为达到这种系统的思维,需要建立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自由、流畅交流的渠道。通过自由的交流、沟通,学习与了解彼此之间的教学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共同愿景,使教师的目标一致,是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确立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塑造完整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把每个教师取得的成绩看成是教师群体取得的共同成绩,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尤其是精神上的奖励,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教师实现自我超越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应当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条件、搭设平台。当然,教师能否实现自我超越关键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个教师只有超越自己,教学能力才能取得十足的进步。教师的心智模式越好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越有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过程必定是对事业执着追求的过程,精神的愉悦是这种追求的动力支撑。应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人文的精神关怀,培养每一位教师,在心智模式上对教师进行引导。

(二)提高教学诊断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具有积极开展教学诊断的态度,具备丰富的教学诊断理论,并且养成进行教学诊断的习惯,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唤醒教学诊断意识

当前认识到教学诊断重要性的只有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学诊断意识。他们只看到自身教学的优点与长处,对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置之不理,使得进行教学诊断成为空谈。所以,为提高教学诊断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谦虚的态度,认真对待实践中暴露出的自身教学缺陷,听取多方面意见,愿意同学生和自我展开对话,才能从中习得教学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富有责任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只有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成长更有益,才会自觉诊断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与诊断,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提高。

2.加强教学诊断的学科与理论建设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教学诊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我国关于教学诊断理论的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教学诊断学科尚未建立。一方面研究教学诊断理论的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很少有一线中小学教师反应教学诊断问题。所以,建议师范院校与一线教师展开合作,密切联合加强教学诊断的理论建设。教学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院校应开设与教学诊断的相关课程,为“教学诊断学”的建立打好理论基础,使“教学诊断学”逐渐成为独立学科,使教学诊断学科从无到有,为丰富教学诊断理论创设条件。

3.培养教师学习教学诊断理论的习惯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2篇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回归;发展;

作者简介:白万胜(1956-),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王永(1979-),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我国兽医人才培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缺乏兽医教育教学理论,在兽医人才培养中就缺少应有的章法和必要的手段。兽医专业课教师均非师范院校毕业,教育教学理论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也曾接触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但是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目前的兽医教师一般将精力集中于两点:一是科研,易出成绩,利于职称评聘;二是生产实践,利于提高收入。而对于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则了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兽医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多为本能的模仿,少有独到的见解。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散见于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至于专著几乎为空白。综上所述,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设立长远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偶得灵感。除了系列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外,还应进一步做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撰写出具有一定分量的教育教学研究专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兽医教育向纵深发展。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3篇

1.1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时间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事故,均系发病突然。

1.2随机性大,成批而至,社会性强,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所造成的病员,多成批就诊,急诊急救技术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组织指挥能力的强弱常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医务人员要求高,社会影响大。

1.3病谱广泛,病情复杂,技术精全。急诊医学包罗了各医学专业的急诊伤病,病谱广泛。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诊,力求做到不误诊治。

1.4工作紧张,关系复杂,易出问题。急诊医学具有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复杂性和条件性,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无论理论内容还是临床,与其它专科都存在纵横交叉的关系。

2.急诊医学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实习医师进入临床工作后,往往不知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一个病例,不知如何下手分析,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环境,患者病情急而时间有限,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实习医生常常觉得困难重重。

2.2不能有效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习生进入临床就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飞跃。而有些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无法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对一些检查结果无法判断其临床意义。

2.3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医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有不少实习医师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到了急诊科,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做得不好,如体格检查、伤口换药、清创缝合等,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

3.提高急诊医学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3.1培养学生对疾病的独立思维能力。急诊科要面对的病人多,疾病病种多,病情多变复杂,涉及多系统急症。所以应注重急诊科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将所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急诊病人的诊治过程中,先让实习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再让带教老师进行讲解,同时参与治疗过程,并且每周由本院医生讲小课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通过这种训练使实习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

3.2培养临床实习医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临床实习医生在急诊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并相对独立地进行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术、外科清创术、胸腹腔穿刺术、骨折外固定等。通过急诊科的实习,培养实习学生的急救的基本技能,从而弥补在其它科室的病房不多见的具体操作技能的实习,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4篇

临床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生从理论步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医学生今后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1]。由于诊断学授课学时有限,涉及的医学概念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是每一位诊断学教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提高教学能力

随着医学影像学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在诊疗疾病时更多地依赖于器械检查,而忽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这就导致师资力量的基本功薄弱,也必然影响到教学质量。强化师资的培养,提高医(教)师的素质以及对基础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如急性左心衰肺部体征,常常先出现干性罗音或哮鸣音,随后出现湿性罗音,就用“先刮风后下雨”来描述疾病过程的特征。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如表述角弓反张、跨阈步态、蹒跚步态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均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

2 提高教学质量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见习课时,以医生的角色站在病床旁,怀着一种十分兴奋和好奇的心情,渴望学好诊断学,渴望当好一名医生,又意识到肩负重任,听课很认真,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对初学诊断学具有新鲜感的良好势头,因势利导,结合具体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把疾病发生机理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理解相关的症状、体征,牢记概念;并用相似的病例再让学生们问诊,重新分析、理解、使用概念,举一反三,使其概念明确。学生们适应了诊断学边教边见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3]。

2.2 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问诊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诊断资料的最初来源。问诊具有很强的技艺性,需要仔细、认真、全面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前学生应牢记问诊要点;老师应选择病情较轻、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乐意接受检查的患者作为实习对象。授课时教师首先示范正确的问诊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实践;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反复严格地训练,逐渐掌握好问诊的要点和技巧,把病史问全。体格检查方面,学生要先熟记各种体表骨性标志和人为画线,查体时能准确地应用;统一手法、规范动作;让学生互查互练,反复切磋,对每一动作、手法、心音都进行认真训练,掌握和规范每一种正确手法;查体要系统、全面、仔细检查,逐渐养成分段检查、系统记录的体检程序,减少反复翻动病人。检查学生查体的手法、顺序、具体内容等,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又能及时地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遗漏[4]。

2.3 扩大学员知识面

查体发现体征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员了解体征的临床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在讲述症状、体征的同时引入临床实例,使学员加深记忆。在临床见习中,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疾病相联系,结合基础课知识进行病例讨论,分析病因是什么?目前诊断是什么?以及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等,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广泛的联系,扩大学生知识面。

2.4 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要从学生了解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入手,让学生总结病史特点,讨论、分析临床表现,找出支持诊断要点,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通过理解性学习,逐渐学会把不同疾病联系起来分析。诊断学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要想使得学员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实践和训练。另外还经求学生意见,教研室对提出的不足进行整改并反馈给各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使他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临床基础理论和临床分析能力的培养,保证了临床诊断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汉建,田 虹

【关键词】 诊断学;教学;医学生

临床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生从理论步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医学生今后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1]。由于诊断学授课学时有限,涉及的医学概念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是每一位诊断学教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提高教学能力

随着医学影像学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在诊疗疾病时更多地依赖于器械检查,而忽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这就导致师资力量的基本功薄弱,也必然影响到教学质量。强化师资的培养,提高医(教)师的素质以及对基础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如急性左心衰肺部体征,常常先出现干性罗音或哮鸣音,随后出现湿性罗音,就用“先刮风后下雨”来描述疾病过程的特征。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如表述角弓反张、跨阈步态、蹒跚步态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均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

2 提高教学质量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见习课时,以医生的角色站在病床旁,怀着一种十分兴奋和好奇的心情,渴望学好诊断学,渴望当好一名医生,又意识到肩负重任,听课很认真,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对初学诊断学具有新鲜感的良好势头,因势利导,结合具体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把疾病发生机理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理解相关的症状、体征,牢记概念;并用相似的病例再让学生们问诊,重新分析、理解、使用概念,举一反三,使其概念明确。学生们适应了诊断学边教边见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3]。

2.2 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问诊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诊断资料的最初来源。问诊具有很强的技艺性,需要仔细、认真、全面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前学生应牢记问诊要点;老师应选择病情较轻、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乐意接受检查的患者作为实习对象。授课时教师首先示范正确的问诊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实践;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反复严格地训练,逐渐掌握好问诊的要点和技巧,把病史问全。体格检查方面,学生要先熟记各种体表骨性标志和人为画线,查体时能准确地应用;统一手法、规范动作;让学生互查互练,反复切磋,对每一动作、手法、心音都进行认真训练,掌握和规范每一种正确手法;查体要系统、全面、仔细检查,逐渐养成分段检查、系统记录的体检程序,减少反复翻动病人。检查学生查体的手法、顺序、具体内容等,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又能及时地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遗漏[4]。

2.3 扩大学员知识面

查体发现体征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员了解体征的临床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在讲述症状、体征的同时引入临床实例,使学员加深记忆。在临床见习中,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疾病相联系,结合基础课知识进行病例讨论,分析病因是什么?目前诊断是什么?以及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等,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广泛的联系,扩大学生知识面。

2.4 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要从学生了解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入手,让学生总结病史特点,讨论、分析临床表现,找出支持诊断要点,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通过理解性学习,逐渐学会把不同疾病联系起来分析。诊断学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要想使得学员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实践和训练。另外还经求学生意见,教研室对提出的不足进行整改并反馈给各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使他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临床基础理论和临床分析能力的培养,保证了临床诊断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汉建,田 虹,汤美安,等.典型体征病例档案建立及其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82-84.

[2] 张超英,张岁龙.如何解决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2):72-76.

[3] 刘安民,许 冰,王 捷,等.诊断学实习教学的实践与经验[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6):394-396.

[4] 曾 俊,任 佳,赖 雁,等.浅谈物理诊断学的教学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6(5):333-334.

,汤美安,等.典型体征病例档案建立及其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82-84.

[2] 张超英,张岁龙.如何解决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2):72-76.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5篇

关键词:病理学;临床实践;尸体解剖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39-02

病理学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是沟通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因此,改进病理学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顺利过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临床实践病例和尸体解剖案例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实践病例的选择

根据病理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收集临床病例和尸体解剖案例。通过项目成员的讨论筛选后,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临床大体图片和尸体解剖大体图片及组织学切片或图片作为典型案例,删除原报告书中的结论性意见,并编写相应的思考题。病例的选择要遵循两点原则:第一,临床实践病例要具有典型性。典型性主要包括生动性和实用性。病例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而且直观形象,能使抽象的病理学理论寓于生动的病例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病例资料来自于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学生能够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丰富临床病理知识,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打牢基础。第二,病例的选择要具有启发性。病例是对医学理论知识的高度体现和浓缩,通过一个病例的诊查展示,启发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积极思考,通过学生自我思考之后的理论知识,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和转化的“源头活水”。

二、临床实践病例的展示

在临床实践病例的展示中,通过对临床实践病例等材料的深入剖析,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以病例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将病理学与临床实践进行合理链接,从而进一步完善病理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临床实践病例的展示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直观展示法。直观展示法是一种最为直接和直观的展示方法。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对病例的相关图片、标本进行集中展示,从而辅助病理学的理论教学。如在进行急性重型肝炎的讲解时,学生仅从理论讲解中很难对此疾病有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时可以通过对这一典型病例的照片及病理切片的展示:明显变小的肝脏,颜色变为黄或变红。这样学生们通过教师讲授辅以自主观察,能够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比较鉴别法。不同的病因可能会引起相似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可以对相似病例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让学生对相似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和临床表现进项比对,通过对比和鉴别,掌握病例诊断的要点。

3.课后作业法。临床实践病例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通过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得出诊断结果,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三、具体实施步骤

以临床实际诊疗程序来设计、序化和组织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临床诊疗环境,突出病理诊断的结论及其对后续治疗的影响[1]。除了模拟已确诊病例的诊治过程,我们还对未确诊的尸体解剖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尸体解剖案例的临床资料,大体表现以及对显微镜下形、态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2-3]。综合以上结果,判断临床接诊医生是否做出了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等。具体过程为:

1.课前准备。将所有学生分为4~6组,每组6~8名学生。教师将已整理好的临床病例和尸体解剖案例告知学生,并挑选授课班级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场景和主要的临床症状的学习,使其成为模拟病人。同组其他学生则推选一人作为接诊医生,剩余的人则组成会诊团。要求所有学生(特别是接诊医生及会诊团成员)预习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内容并熟知相关案例,思考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1]。

2.课中实施。将模拟病人引入到课堂教学,由学生扮演的接诊医生现场对学生扮演的模拟病人进行诊治,会诊团提出会诊意见,并从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到最后实施的治疗措施进行分析。例如在讲心血管系统疾病章节时,选择心肌梗死所致心包破裂案例进行分析。

3.课后总结。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对本次讨论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讨论中出现的疑惑进行扩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如通过上述心肌梗死所致心包破裂案例讨论,要求学生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继发病变,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和并发症,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胃窦炎、反流性食管炎的鉴别等。

另外,在实施病理学与临床实践合理链接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病例的相关图片全面展示。但同一系统中的病例选取不宜过多,应追求案例分析的深度而不是宽度。对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临床术语或检验结果,做出较为详细的注释;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预留一定的讨论时间,讨论前明确讨论主线,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病例中病理改变这一主线,对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主要病变和死亡原因等进行动态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充分调动所学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要注意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听课中的反应以及单元检测获得相关的反馈信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到有用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理论、病案的深度和广度,确保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输。

四、讨论

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疾病的病理改变,明确对疾病的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同时还可以验证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的合理性[4]。我们前期实践中,通过构建与临床实践情景类似的学习情境,向学生展示临床诊疗疾病的真实过程,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理性的临床思维,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对接。这种边做边学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尽早感受临床实践的特点,强化了职业角色。另外,在讨论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进行诊断及会诊讨论时,需要调动其组织学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这些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整合。因此,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均有利于学生对既往所学知识的融合和巩固。作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比其他平行班级学生对病理学知识总体把握和思维逻辑性及严密性上都有所提高。

尽管对病理学与临床实践链接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它对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都应予以充分重视。其次,教师需要参与临床病理实践和或尸体解剖,获得一手的教学资源,才能将典型病例展现给学生。再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各学科知识,将疾病发生、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结局融会贯通。最后,听课学生还需要发挥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对既往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才能在授课时,跟上节奏。

综上,通过对真实病例和尸体解剖案例的剖析,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和使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探究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案例中不规范诊疗行为,进一步鞭策学生要按照诊疗指南工作,避免出现医疗纠纷。总之,作为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方法的补充,病理学与临床实践合理链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病理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0):174-175.

[2]金铁峰,刘双萍,李柱虎,等.尸检示教在5年制医学本科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3,36(1):77-78.

[3]苏金玲,姜希娟,马东明,等.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91-92.

[4]孙静,吕红梅.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3):60-61.

[5]景丽,常越,董俭达,等.病案教学法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南方医学教育,2012,(3):41,43.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6篇

关键词:兽医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85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兽医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兽医影像学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兽医影像学不但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作为一门新兴边沿学科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利用不同原理的成像方法,使动物体内部器官和结构影像化,来推断机体形态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现代化诊断方法。兽医影像技术包括传统X线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实时超声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热记录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放射学,内窥镜技术和心电图技术等[1]。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及职业学院开始设立了兽医影像学课程,有些院校把其作为专业必修或限修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兽医影像学当中,影像诊断学涉及到知识容量更大、相关学科很多,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笔者结合近些年影像学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摸索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

1.1 重点讲授常用的影像学成像基本原理

成像原理是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学生对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成像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使他们对各脏器在各种影像技术下的影像学表现有所辨析,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但是兽医影像诊断学为新兴学科没有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撑,而且一般学时较少。这样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把实践中常用的成像原理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侧重于X线和超声波成像原理的讲授,而诸如CT、MRI等没有在兽医临床广泛应用的成像手段仅简单介绍。X线诊断是目前兽医影像诊断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检查手段,同时X线诊断对学生打好整个影像学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超声诊断在兽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发展较缓慢,主要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或较大型动物医院有所应用。所以在成像原理教学中重点讲授X线成像原理,超声成像做一般讲解。

1.2 以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为基础

影像学是以不同的成像手段来显示不同部位、不同断面成像的特征。因此,掌握大体解剖、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才能对病变部位、病理变化、位置改变等异常做出准确判断。学生以前的解剖、病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形态、位置和眼观病理变化上,而影像学需要有立体、断层解剖和病理密度改变等更深入的基础知识上。所以,在讲授各部位的病理影像改变前,应简要回顾一下各器官正常解剖以及断层解剖等相关知识。从而正确认识正常的影像结构,以便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和判断。

1.3 理论和具体影像图片相结合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临床兽医提供有效、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学生们在经过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临床课程的学习后,对影像诊断学充满好奇,开始学习时往往很有兴趣。但经过了诸如影像成像基础、断面解剖、影像病理等知识学习后会感到影像学其实很枯燥乏味。例如,在讲授X线的成像原理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论索然无味。他们更愿意亲自拍片、体验暗室技术或直接进行读片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通常先选择一个与主讲理论相关的临床病例作为引线,通过这些病例图片来说明要讲授的理论。这样,学生即学习了枯燥的理论又为以后的读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影像表现为教学核心

通过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对影像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为影像诊断作为铺垫,影像诊断的核心是对影像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兽医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动物种类很多,同种动物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从正常图像的导入入手,让学生观察正常的图像,用学过成像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分析这些正常的图像。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正常的影像之后,在从病理改变、病理成像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在影像成像上的变化。例如,在讲解关节疾病时,根据以往的基础知识引入正常的关节X线解剖和成像的基础知识,再对表现在 X 线片上的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和病理意义进行推导和理解。这样对病理的X光片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X光片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在整个的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图像进行学习,图像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

2 教学手段

2.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图像是影像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影像学的教学核心是使学生对图像理解、提高阅片能力。传统的影像教学对影像基础知识往往采取黑板讲解,到疾病各论部分讲解时才接触到真正的影像学图像,且需要大量图像进行对比和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发生脱节,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整理片子、挂图等大量的图像资料工作费时费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只在遇到重点、难点问题或对多媒体幻灯内容进行补充时应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信息量非常大,丰富的影像画面在兽医影像诊断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从基础理论联系到图像、再从图像到理论进行交互。学生不再为生硬的基础理论感到头疼,也不再为冰冷的影像画面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影像诊断教学效果,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变得清晰、易懂。但通过近几年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初期教师对多媒体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图像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质量不过关,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播放过快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等问题尤为突出;后期则出现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备课,学生课堂不做笔记、课后拷贝课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问题主要从教师自身和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进行改进,使教学逐渐走入正轨收到了满意效果。

2.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兽医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使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把教学课件、真实病例、习题等教学资源放在学校校园网上,各年级、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为了增强互动,应用网络开通了微博、微信等互动手段,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及时。可以说网络虽然极大丰富了教学,学生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多、更实际、更直观、更迅捷的获取知识手段;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也有很大提升。但网络教学互动的出现了过学生度依赖网络,忽视了课堂教学;网络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和教师不能把握;知识抄袭、篡改等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教学中相继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更要求教师做好引导、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更好的应用网络这个新兴的教学手段。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理论和实践综合化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2]。兽医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合理应用影像诊断手段来解决实际临床病例,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准确的诊断。对于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适时技术引入实际病例、影像图片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导入同种疾病的影像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诊断要点,再由教师总结完善。这样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进行讲解,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机械行操作,教学效果一般。针对存在问题在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开设了一些开放性实验。所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验不能包办,而是让学生放手去做[3]。

例如,以往暗室技术实验,由教师进行按照摸索好的条件进行药物配制、装片、曝光、显影、定影、晾干等操作,学生只是旁观或参与简单操作。改革为开放性实验后,教师只负责讲解其基本原理,具体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曝光量、温度等条件在理论范围内自己调节。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探讨出现的问题。这种开放性实验虽然增加了耗材的用量,但学生掌握了本实验的精髓、培养了创新能力,在从事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3.3 加强临床实践

兽医影像诊断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所讲授的病例往往是典型和常见的病例。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许多病例是不典型或有其他并发症的病例,所以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更应将知识应用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依托附属动物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学生开放动物医院影像诊断室。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具体病例,将讲课的理论知识消化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既是对教与学的检验,又有对教学的导向作用[4]。科学的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提高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采取考试和实践考核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测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实践考核重点是对学生的读片能力进行测试,实践考核是学生对影像知识综合的考核,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5]。影像诊断技术日新月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富强,邓干臻,邓立新.兽医影像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0.

[3] 杨笃宝,雷留真,王振勇,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6):47-4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7篇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中医;教学方法

对于西医院校学生而言,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的巨大反差,使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再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如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西医诊断是把具体器官的实质变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说明,而中医诊断则是以“证”这种整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作为诊断结果,学生依然顺从西医诊断学的思路去理解中医学的病证,总希望教师对其有一个更直观化的定义,如机体组织发生了病变、检测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而表现出对中医临床诊治理论的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造成对中医学在医学界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影响中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2]。面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尝试运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诊治理论体系思维,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并对此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效果比较与评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同一学年、同一学期、相同专业、同一课程、同时开课、相同学时、相同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2个班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2009级八年制59人班。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试验班﹚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2009级八年制59人班﹙对照班﹚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法。

1.2中医知识基线水平

2个班为平行班级﹙都是2009级学生,都未系统接触中医学知识,都是在入学第3年第1学期学习中医学C课程﹚,在授课前对2个班级学生中医药诊治方法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2个班级的中医知识基线水平。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2人,有所了解24人,一般36人,不了解42人;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1人,有所了解15人,一般21人,不了解22人。2个班级中医知识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授课内容与学时

2个班均为64学时的中医学C课程,教学内容均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学防治原则、中药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内容。课堂教学58学时,见习6学时。2个班授课教师均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及讲师。课堂教学:教授、副教授承担60%学时,讲师承担40%学时。见习教学:全部由讲师承担。2个班级授课内容与学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教学方法

1.4.1试验班

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

1.4.1.1课堂教学

中医诊治方法实践知识的探究性建构学习﹙6学时﹚。基于病案的课堂以团队导向学习﹙TBL﹚[3]实践理论知识。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基于病案的课堂TBL实践讨论学习6次:中医学的生理观2次、中医学的病理观1次、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1次、证治方药的综合运用1次、针灸经络基本知识1次,共占用整体课堂教学6次,每次1学时。在大课中随机分组,3~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以分析临床案例问题的方式﹙每小组的案例不同﹚,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小组进行围绕上述6个主题的讨论,探究、分析、判断每个病案的相关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每小组以小组讨论分析报告形式体现小组讨论得出的共同结果。

1.4.1.2见习教学

在实践中探究建构中医诊治方法的实践能力﹙6学时﹚。在见习课中,各见组﹙15位学生左右﹚由带习教师再分为7~8人的2个小组,基于已学习过的中医诊治方法及带习教师做的床旁示范,带习教师分配各小组﹙7~8人﹚1例选好的临床真实病例,由各小组成员自行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运用中医学诊治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基于临床实例问题的小组讨论、分析、判断,最后形成小组真实病例的见习报告。

1.4.2对照班

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常规的中医诊治方法见习实践学习,以带习教师示教、学生观摩为主﹙6学时﹚。

1.5观察方法

通过对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及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教学效果。病案分析能力包括:①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的准确度;②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的清晰程度;③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的准确度;④治法分析的准确度;⑤处方用药分析的准确度。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包括:①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②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③能更好的辅助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比较

2.1.12个班级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比较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中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22个班级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比较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中很好、较好及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优于对照班。

2.1.32个班级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42个班级治法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52个班级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正确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比较

2.2.1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2份,回收率98.08%;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6份,回收率94.92%。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比较试验班在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能更好的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中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较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3讨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6]。我们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了当今教育界较为广泛推崇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TBL教学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2个班级课前、课后调查问卷及病案分析能力比较,实施“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的试验班学生,能够正确构建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学诊治的实践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更好的从实践中辅助理解中医学理论知识。使每名同学、每个小组都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互相学习不同于传统授课方法的知识探究和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中医学教学质量,实现了“一言堂”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向“引导学生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的集启迪、理解、实践、运用、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同学高度认可,大大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学的兴趣、积极性。同时通过以临床病案为基础的探究建构学习能充分认识中医学学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优势,为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7]。本研究的教学改革方法可在其他综合院校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试运行和推广,以期为中医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突破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瓶颈[J].河北中医,2010,32﹙5﹚:792793.

[2]晁梁.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医现展瓶颈中的作用及问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2627.

[3]郑霞霞,胡兆华,方仙桃,等.TBL教学中学生角色转变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2512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中的科学观教育:18条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3842.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第8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24-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核心部分之一,是完成医学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践使实习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实习生独立完成医学实践工作的能力[1]。因此,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对保障医学教育质量和提高医学实习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进行分析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带教质量,为临床一线培养优质人才。

1.慎选带教教师

高素质的带教教师是保障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首要条件,因为带教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会对实习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不断加强对带教教师的素质及带教水平的管理[2]。应选择热爱医学教育,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端正,且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专业基础过硬、事业心与责任感强,政治思想信得过,思想跟上医学发展的医务人员承担带教工作,以此更好地满足实习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实习生从单纯的象牙塔走进纷杂的社会,其心理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所以带教老师不仅要指导其提高专业实践综合素质,而且要做好一名思想教育指导员,重视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其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严谨的实习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规范职业纪律,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患者着想,杜绝私利,自觉抵制医疗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3.临床带教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培养病历书写能力 书写病历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3],病历是反映患者基本情况、病程进展及医生的诊断分析情况,且在格式上也有严格要求。医生往往通过病历可以系统地获得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进行推理分析,以此做出正确的诊断。通过培养实习生病历书写能力,不仅能培养实习生正确分析和诊断疾病,而且还能培养其与患者沟通的技能,指导实习生规范书写病历,对奠定其今后自身专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4]。为此,带教教师应指导实习生正确、详细、规范地书写病历,让实习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再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应对实习生书写的病历给予修改、评述指导,并杜绝抄袭病历。通过带教教师评析病历,使实习生认识自身理论和分析诊断上的不足。

(2)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医学教材和临床实践部分有一定的差距,带教教师应针对不同实习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充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让他们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查房时间,引导实习生他们对患者疾病病因、临床特点、病

程变化、诊断治疗等实用型理论知识的再次认识,并通过示范教育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操作项目和注意事项,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结合影像学、实验室等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体检、分析、诊断,同时对其体检及诊断的漏洞及时纠正,以此提高实习生查房、体检、诊断分析的能力。

(3)培养临床思维 每周组织一次典型病例讨论会,带教教师与实习生一起深入病房,收集临床资料,在随后的讨论中,要求认真总结典型病例的相关知识,结合相关检查信息,做出初步诊断,对诊断和治疗中的错误及时纠正。通过病例讨论让实习生透过临床资料,了解疾病本质,并结合理论知识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表现。在讨论中集思广益,激发学习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拓宽正确分析诊断疾病的思路。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丰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要求实习生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阐述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分析的依据,然后老师针对性逐个点评,补充不足的地方,点评时应肯定实习生正确的分析思路,纠正模糊或错误的见解,以此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实践的工作能力。

(4)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习一段时间后,应避免让实习生成为带教教师的“随身秘书”,更应避免成为旁观者。因此在实习生掌握的临床学习和思维分析能力均较为成熟时,应着重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其独立工作的能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中。查房中让实习生主管患者,简要汇报患者病情,分析下一步发展情况,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对疑难病例,带教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由实习生分析并给出答案,激发实习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实习生错误分析和处理问题,教师不但要及时示范纠正,而且要记录所出现的差错,在每周的总结会中进行讨论,使实习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弥补不足之处。

(5)培养实习生创新意识 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时期临床教学的发展趋势[6]。带教教师在临床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引导实习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空间和机会,不断对典型病例提出自身的疑问,综合分析患者病例,结合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情、检查等临床资料,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实习生自觉再学习;同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要鼓励实习生参与科研项目,根据科研题目安排实习生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和查询相关医学文献,综合分析总结后撰写论文,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以此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

(6)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变化 实习生在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实习生的自信心和临床实践的主动性。为此带教教师在对实习生指导教学中,应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临床实践操作错误和失败的实习生,应帮助其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及时指导纠正,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师在旁做补充,避免下次临床实践中出现相似问题。

综上所述,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相关部门及带教教师应高度重视实习生的临床学习,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开展多项临床实习项目,以此不断提高医学生在临床医疗活动中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刘建生,宋 伟.做好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几点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5):720.

[2]熊竹友,黄 鹤,熊韵波.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76978.

[3]曾 健,邓宏军,宁文锋,等.定期检查和点评临床实习生病历质量的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14(6):453455.

[4]梁法禹,秦太昌,梁智星,等.医学生实习病历书写问题及指导策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6768.

[5]王 韬.带教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法摭谈[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