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7 16:02:27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1篇

对于那些较为冗长、理解上难度比较大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这对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会很有帮助。地理课堂中,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概念都是较为简短的,因此,单个概念在理解上难度并不大,只是随着概念知识的不断增多,学生很容易将概念混淆。地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相对更长且更为复杂的概念,这类概念在理解上难度很大,学生学习时也容易不得要领。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关键词,提炼重要信息后,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只要对于其中的关键词有很好的把握,对于概念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不仅如此,这一方式还能让学生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学生对“物质”并不难于理解,“宇宙间”也不难确定。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剖析这个概念,并且让学生学会提炼概念中的关键词。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中,是天体的一部分,但是,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叫做地球上的物质,不能叫做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石,就不是天体。有了这样的剖析后,学生对于“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就能够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对于这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归纳教学法

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归纳与梳理能力,以更好地辅助概念教学的开展。归纳教学法非常适用于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概念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区分一些相互有关联或者是有包含关系的概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和梳理学过的概念,对于一些有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类整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对于每一个概念都有准确的掌握,也能够引导学生搭建更为稳固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的基础掌握得更为牢固。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概念学习习惯,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要定期进行归纳、提炼,并且尝试分层次、多角度地去理解这些内容。如教学“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完整地表述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有如下两个属性:1.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2.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这个概念中的核心信息也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归纳教学法是概念教学中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对于概念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类比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是概念教学中另一个十分典型且十分高效的教学方式。地理课本中存在大量相似或者相关联的概念,学生在概念学习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混淆这些概念。借助类比教学能够非常直接地将相关联概念的特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更为准确地掌握概念。类比教学法又有很多不同的分支,结合不同类型的概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教学方式。近似概念、矛盾概念以及相关联的概念都可以进行相互类比,在类比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以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的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经常分不清楚,很容易发生概念间的混淆,教师可以借助类比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的认识。首先,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环境,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还可以用关系图来表示。要区分这一组概念,就要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样才能够让三个概念很好地得以区分,进而强化学生对于概念及其含义的理解和领会。

四、总结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2篇

    一、对情境概念的阐释

    对于情境这个概念,董杰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一文中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情境内涵的阐释后指出:“‘情境’一词的含义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但就其本质内涵来说,也存在着某些共性,即‘情境’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1]这一结论揭示了情境与社会环境、情境与认知或行为的客体、情境与行为主体的关系,揭示了情境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其实,沙莲香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早就对社会环境、客体、情境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辨析,阐明了情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沙莲香指出:“社会环境、客体和情境是三者互有联系的概念……社会环境作为最广义的概念,表示它的客观存在,它同社会生活主体的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客体是同社会行为相联系的概念,表示行为者的行为目标和活动对象,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行为关系;情境是与认知这个重要的心理活动相联系的概念,表示心理主体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作用,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心理关系。”[2](P5O)作为与社会生活主体具有心理关系的情境,具有怎样的内涵呢?沙莲香认为:“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客体的总和)的知觉和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情境。……把环境作为情境加以把握,叫情境规定。”“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里,由于人们的情境规定不同,对于环境的态度、工作表现也就不同。”[2](P49-50)可见,社会环境只有在变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情境规定时,才能够同主体接近和联系起来,产生某种关系并影响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因此,相同的社会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主体来说,他们是否把该环境纳入到了自己的心理过程中予以注意、感知、体验和把握,就决定了该环境是否能够成为生活主体的情境。而同一生活环境相对于具有不同认知特点或情感特征的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不同的情境意义,因此,社会环境是情境和情境规定的基础,但不能等同于情境,情境是进入了社会生活主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那部分环境;一旦人们对环境予以了情境规定,并把它当做了行为的目标,这部分环境就同时成为了社会生活主体认知或实践的客体;情境中不仅渗透着社会生活主体的主观认知与把握,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到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学者往往论及的是情境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情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也不可能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它还具有弱化、干扰作用的一面。

    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对情境概念予以界定,显然要比仅仅从某种客观的具体的环境或心理、精神氛围上界定情境的内涵,更具概括性、合理性和完善性。只有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来理解情境概念,才能从较深的层面厘清各个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揭示情境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因为不论教育者费了多少心思来选择具体的环境,营造心理氛围,但如果这些要素融入不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中去,不能被受教育者从主观上有所规定和把握,它就永远不能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它就永远是“外在的客观环境”,情境与环境、客体间的逻辑关系就很难廓清。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不同理解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是怎样规定的呢?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这一概念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存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不同,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3](P106)

    第二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理解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共同内化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4](P248-249)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而有意创设或引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5]

    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把握的且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客体有机统一的特定而微观的自觉环境。”[1]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从“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这一理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界定为创设而成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里似乎忽略了或者说没有体现出这种“统一体”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虽然该“统一体”与创设者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心理关系,是创设者的情境,但它并不见得就是受教育者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而言,它可能依旧只是外在于自身的客观环境而已。若进一步分析,与受教育者没有心理关系的教育环境,也难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要素。

    第二种观点是从沙莲香界定的情境概念出发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涵义的。它明确地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可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突出了环境是情境的基础,情境是与主体发生了心理联系的那部分环境。但与第一种观点一样,该观点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是单一的教育者所能把握和规定的情境,受教育者必须也可以把握,得到受教育者的积极认可、参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把握的统一体。只有这样,该情境才能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第三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归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虽然其突出了“情”是情境的中心,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情境影响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把情境教育仅仅归为情感教育,则不仅在内涵上忽略了情境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更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外延和作用窄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情感感化,也体现于理性的引导与规范。

    第四种观点比较好地克服了以上三种观点的缺陷。作者(董杰,下文同)在文中不仅阐明了情境与环境的关系,还揭示了情境与行为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其它各个要素有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之能够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但是在这种观点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是“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微观的自觉的环境。“能够优化”是以肯定的方式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积极作用的必然。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不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此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也存在一定的不严密性。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内涵的界定

    上述第四种观点的不严密性主要根源于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和“情境创设”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和认知。因此有必要从对这三个概念的辨析入手,进一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

    当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一命题时,作者指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作用’所指什么,或促进或阻碍?这里应将三个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加以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应是一种适应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如果不确定此点,那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又有何本质的区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可能是有效的情境也可能是无效的情境,只有满足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也存在有效或无效,即可能存在或优化或阻碍的情形”。[1]笔者认为,这里对三个概念的区分与表述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问题。区分概念应该是在同一层面的问题上,从其内涵上界定它们分别是什么,说明概念间的关系则还需要从外延上加以分析。但是上面的表述并没有从这个基本的逻辑方法入手,而是将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杂在一起论述。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概念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它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实践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二、方法探讨

1.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

2.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4篇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5篇

课程名称:生理学

教师姓名:

本次课标题:第1章 绪论

学时:2

授课对象:

授课日期: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了解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刺激的种类及三要素,可兴奋组织的概念,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清楚本课程所授知识的范畴,能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参考资料;能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能理解人体与内外环境适应的关系;能初步辨别机体活动调节的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处理方法:

举例说明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及正反馈、负反馈的意义。

训练任务及案例

内环境稳态

教学资源

教材:生理学

习题:云课堂生理学习题

多媒体课件:云课堂

作业

云课堂生理学习题第一章

名词解释:内环境、兴奋性、阈值

简答题:何为负反馈?举例说明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

课后记

本学期的第一次课,介绍了该课程相关信息,如课时、章节内容、考试分值分配等。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相当多学生强调是文科生,对生物等自然科学不甚了解。本章重点内容较多,需要理解。讲解过程中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同学们去理解。利用云课堂的随堂测验检验本次课的学习效果,对错题率高的题型集中讲解。介绍云课堂,指导下载并学会使用.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时间分配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

1、急性动物实验

2、慢性动物试验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一)概念

(二)衡量指标——阈强度(阈值)

(三)刺激引起兴奋的三要素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第四节人体机能的调节

一、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2、反射的种类

(二)体液调节

1、全身性体液调节

2、局部性体液调节

3、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二、人体机能的调控模式

(一)反馈控制系统

1、正反馈

例子:血液凝固、排尿、排便、分娩反射

2、负反馈

减压反射

(二)前馈控制系统

(三)非自动控制系统

简述生理学的概念与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高中生物知识引出生命基本特征,详细解释兴奋性、阈值的概念,举例分析刺激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讨论人体的内环境,利用案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举例说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其特点,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述

举例

讲述

演示

讨论

讲授

案例讨论

比较

举例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6篇

一、四步概念教学

从生物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概念教学法主要有:四步法与学生总结法。相比之下,第一种相对保守,只要科学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就能收到较好的成果;第二种则体现了教学理念与要求,它要求充分挖掘学生已有资源,通过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探究中进行学习。在初一上册的生物与环境中,就使用了四步法。

1.帮助学生转化思维,找准本质概念

在讲解生物环境生存时,老师问学生何为环境,马上有学生回答:环境即草木茂盛,空气质量优。也有其他描述:当下我们生存的空间有流水、高山、鲜花以及优美的环境。教材对于环境的定义为:环境是对生物生存间接、直接构成影响的因素。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对环境的理解还有待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主观感性经验,生物教材中对环境的定义才是本质反映。从心理领域来看:学生的感性体验是形象与直观思维的反映与结果,教材定义则需要更多抽象思维模式。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该含义,必须从转换思维出发,将经验、直观思维变成理论与抽象思维。首先,从感性的领域出发,让学生深化各种概念。对于某个环境设计场景:周一至周五的任务是读书,学校与家构成了生活轨迹;在家里,家这个空间结构就是生存空间;在学校,学校即生存空间。利用这种场景,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生存空间这一概念。其次,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各个概念。如:在教学环境概念时,学生听课,老师授课,如果某位同学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说话,肯定会对授课构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会影响其发展,而这位同学就成了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上面那位同学描述的花草茂盛、空气质量优有利于身体健康,流水、高山、鲜花有益于身心健康,而这个做小动作的人就像花草、流水、高山、鲜花,都会影响到大环境的质量。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影响环境的本质因素。

2.做好概念实例引导

在初中生物环境因素这个部分底学习中,当老师给学生时间理解生物概念后,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如对于水稻,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有空气、水与阳光,对此我们可以说阳光会影响水稻生存。当然,引导学生学会造句也很重要,具体如:空气与水会影响水稻生存,光影响小麦生存。

3.做好举例和跟读

让举例的同学带头朗读,其他学生跟读。在多次练习中,不仅能焕发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感受知识乐趣,同时还会带动学生举例的积极性,最后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大雁南飞的根本原因是温度变化。在跟读中受到启发,进行知识搬迁。从原有的四步教学法反馈的信息来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在朗读的同时也是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理解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将内在语言变成外在语言,并且对其进行恰当的整理与加工,就能让其变得更为紧密、恰当、连贯,同时相关到概念也更为清晰明确。利用概念表述思想,能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生动,从而帮助其提高思维水平。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将朗读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二、学生总结法

学生总结法就是利用实例与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做好比对、观察与辨别,然后再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与总结,这样就能生成有效的概念。如:在对生物系统与生物圈中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个知识点待学习中,从概念的角度来看,除了生态系统,还有消费者、生产者与分解人员等概念,而生态系统则是本次章节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在章节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状况,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感性认识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欲望,引领学生对相关事务进行正确的思维与感受。在实例应用中,更多需要考虑学生观察、思索、阅读、交流与比较的能力,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概念属性与本质。

三、活用概念图法,增强概念认知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7篇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5.抓好地理概念教学的“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5.1 “备”。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

5.2 “讲”。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5.3 “练”。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

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第8篇

关键词:BlueJ; 面向对象; Java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79-02

BlueJ in Java Object-oriented Teaching Application

LIU Shu-lun, CHENG Ya-wei

Abstract: Java object-oriented high vocational computer related specialized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Java object-oriented introducing BlueJ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an let students intuitive feel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ideas.

Key words: BlueJ; object-oriented; Java

该文讨论了对初学计算机编程学生讲授Java面向对象课程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讨论了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商业集成开发环境对Java面向对象教学的不适应性,本文以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集成开发环境BlueJ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这个工具开展Java面向对象教学。

1 传统的Java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淡化了Java面向对象中类和对象的概念[1],先入为主,着手于细节,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引入的时间越晚,学生的理解就越难,特别是以前学习过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会自动的用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去套用面向对象的概念,非常难以接受和理解。

2) 传统的Java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强化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细则的不同,而不是强化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概念。

3) Java语言面向对象分析问题的方式不仅要求人们要了解解决问题过程,更重要的要对解决问题涉及的对象的辨析,对对象特征、行为及对象相互关系的认识,在这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类、接口、包等更高层次的概念。

2 传统的面向对象语言集成开发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软件开发领域上普遍使用的Java面向对象集成开发环境有:Eclipse、Netbeans、JBuilder等,高职院校在Java面向对象教学中一般也选择使用这些集成开发环境,即使对初学者也是如此。这些集成开发环境用于教学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1) 商业集成开发环境不是面向对象的

商业的Java面向对象集成开发环境并不是一个面向对象的集成开发环境[1],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学生编写出完整的代码,而且是编写出正确的代码。然后可以正确的编译和执行之后,出现的正确的结果,才能给学生演示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性。而这样的程序设计的前提,其实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面向对象的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这正是颠倒了我们学习的顺序。同时,我们要先教会学生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的教学语言例如Java语言来编写程序,这样必然将学生注意力由理解面向对象转移到了学习语言的语法上面,弱化了面向对象这个教学的重点。

2) 商业集成开发环境功能太多,使用起来太复杂,学生掌握起来很不容易。并且集成开发环境集中于用户接口。

3 BlueJ集成开发环境简介与特点

BlueJ是由南丹麦大学、澳大利亚迪金大学以及位于英国坎特伯雷的肯特大学开发和维护的一个Java开发环境,是一个为入门级教学设计的Java集成开发环境。与其他环境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用户界面很简单。给初学者介绍20分钟,他就能学会BlueJ的基本用法。然后,教师就可以重点讲解面向对象和Java中的重要概念,而不需要再浪费时间来讨论环境、文件系统、类的路径、DOS命令或是DLL冲突。

2) 主窗口显示出它的UML类图,用户可以直接和类、对象交互。当一个类构造对象时,构造的对象被放置在主窗口的底部,一旦对象被创建了,点击对象、在出现的方法菜单中选择对象的public方法,它将被调用执行。

3) 支持其他环境所没有的教学工具。其中之一就是类结构的可视化表达。BlueJ自动显示一个类似UML的图来表达工程中的类和类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可以极大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双方。如果在屏幕上只看见代码行就很难掌握对象的概念。为了适应初学者,图的标注就是UML的子集,因此非常易于理解,而且又能够在后续课程中方便地转移到UML。

4 运用BlueJ集成开发环境改变Java面向对象教学的方法

BlueJ是针对当前的Java商业集成开发环境不适应面向对象教学而专门开发的Java面向对象开发环境[2]。这个环境使得对Java面向对象设计的讨论更容易,有助于体现类、对象的基本概念。BlueJ集成开发环境特别适合Java面向对象教学和介绍。它支持完整的图形化的类构建;文本和图形编辑器;虚拟机和debug等。它由简单易用的界面,由适合初学者的交互式对象构建和调用等等,BlueJ集成开发环境最重要的优势是用户可以直接创建任何类的对象,然后与它们的方法交互。学生几乎可以“感觉”到创建对象、调用方法、传递参数或接收返回值的意义。写好一个方法立刻就可以验证它,不再需要写测试驱动程序。这个功能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语言细节是很有价值的。

选择BlueJ集成开发环境的理由是它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先解决最重要的概念。以前学习Java语言前需要先学量的语法和细节,然后才能体验到Java的面向对象特性。有了BlueJ,学生一开始就可以创建对象、调用方法。因为用户可以直接创建对象并与对象交互,诸如类、对象、方法和参数这样的概念在接触Java语法之前就可以以很具体的方式讨论。不用在这里解释更多。

利用面向教学的BlueJ集成开发环境,明显不同于传统商业集成开发环境。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对象优先”:学生开始看待对象的相互作用作为第一件事件,甚至在熟悉Java语法和源代码之前。“对象为先”在引入面向对象的教学中是非常流行的。但是有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是完成第一步对象所需的语法需求。除语法问题外,也需要一些Java代码所表露出来的一些概念,如主方法、数组、参数、对象的创建、变量的声明和一些方法所需的解释。

5 结束语

BlueJ集成开发环境通过它的对象互动的便利,改变教学过程中内容引入的次序。Java对象的相互作用可以首先被介绍,从而在需要处理源代码之前,详细的讨论面向对象的主要概念。学生能够把对象的相互作用作为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帮助学生轻松、直观的学习了解Java面向对象的思想和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