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6 16:15:07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1篇

在中外企业发展史上,企业打造财务品牌的例子并不鲜见。

美国杜邦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不仅用于综合分析公司的运营成效,而且用于对公司经营的全面控制,因而举世闻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创的利用财务指标来明确经营单位经济责任的责任会计制度。已成为管理会计教科书里的经典内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成本企画,被西方人誉为在商战中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中国邯郸钢铁公司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特征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被誉为“邯钢经验”而名扬神州;深圳华为公司的“按知分配”制度更是成为莘莘学子们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

上述公司的财务品牌,不仅给公司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而且带来了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后者正是中国企业在与国际知名企业同场竞技中所欠缺的。

品牌的形成。要有区分度,亦即特色。如果没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邯钢经验”便不存在。也就是说。邯钢的财务品牌之所以凸现,是因为存在着有别于其他企业成本管理的特色。特色形成品牌。品牌具有价值。品牌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品牌竞争力的大小,财务品牌亦然。打造企业财务品牌,需要分析财务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从中寻找出本企业能够优于其他企业的特色所在。并使之强化。笔者认为,企业财务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五个方面:财务信息质量、财务运行状态、财务制度建设、理财文化优劣、财务人员素质。形成并提升企业财务品牌竞争力的途径就从这五个方面寻找。

一、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财务信息质量不仅表现为企业财务部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是有用的信息,而且通过其可靠性和及时性的质量特征,显示出信息的可信程度与可用时效。因此,可靠性高、及时性强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形成财务品牌的竞争力。当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不仅仅表现在可靠性和及时性两个方面。相关性、可理解性、规范性、公平性等等,均是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特色基础。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就要针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升信息质量特征的适应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共性要求,财务信息首先要凸现合规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的可靠性,这在公众普遍缺乏对企业披露财务信息信任度的背景下尤其重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个性要求,财务信息要凸现相关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的及时性和送达率,这对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内部信息使用者对财务工作的认可程度。至关重要。

二、改善财务运行状态

财务运行状态直接昭示企业财务品牌的价值所在。一个在安全性、效率性、盈利性、成长性诸方面俱佳的公司,如果优越于比较中存在的其他逊色者。其财务品牌便得以凸现。即便不是诸特性俱优,只要有一个方面的特性突出,亦可形成其特色。水是构成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成分。水因形势而变,或平静,或激流,或汹涌,皆与地形和风势相应。理财之道亦然。盈利性、安全性、效率性、成长性、规模性。无不随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改善财务运行状态,形成特定财务品牌,要求的是针对投资者偏好、经营者目标和行业条件,凸现出基于特定安全标准之上的财务运行状态特征。

三、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财务制度建设成效是构成财务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反映制度建设成效的特征有:(1)财务制度的健全程度。财务制度是否能够覆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经营活动。使之没有漏洞。(2)财务制度的落实程度。制度是得到认真的执行,还是形同虚设。(3)财务制度的有序程度。从制度的建立到执行再到调整——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循环是否都顺利。(4)财务制度的有效程度。即是否有助于形成规范、合理、先进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

没有财务制度的企业并不存在,没有落实财务制度的企业无处不在。只有落实财务制度,才能发挥其规范企业理财行为的功效。如何落实?一是从内容上。做到“符合规范”、“有针对性”、“符合实际”、“简明扼要”、“易于操作”;二是从程序上。做到“领导重视”、“员工参与”、“宣传到位”、“培训到人”;三是从形式上,做到“易于看到”、“易于听到”、“易于理解”、“易于人心”。

四、树立诚信理财观念

理财文化的优劣体现在组织及其成员的理财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企业诚信理财的重要性更是空前凸显。衡量企业理财文化优劣的砝码越来越向诚信二字倾斜。诚信是对市场经济法则的遵从。企业做到诚信理财,不仅有利于改善生存环境,有利于优化机制。有利于降低风险,并且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五、强化职能渗透。造就复合人才

无论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改善财务运行状态、深化财务制度建设,还是优化企业理财文化,都体现为财务职能的强化。企业运作离不开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部门及其专业活动。这些具有不同分工职能的部门和员工的专业活动共同创造了企业品牌。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内部形成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任何一个职能部门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自身,很重要的,还取决于其他职能部门甚至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从企业管理的历史看,在20世纪中叶以前,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和法约尔强调的管理职能,促进了管理专业化职能的细分与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强化基于职能分工的协作。全面预算管理和全面成本管理,是在非财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作下。企业财务职能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同样。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协作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全面质量管理,“技术与管理创新”,战略营销,信息化,等等,均是在各职能部门的协作下有关职能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上述各职能部门的协作还仅限于企业内部,而基于作业链分析的价值链管理。

更是将协作的范围扩大到了企业外部:把那些通过努力也不能产生正价值的业务活动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所以,企业的职能协作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一个层面是职能部门与外部专业机构或个人之间的协作。在实践中。职能协作往往通过职能渗透的方式来实现。将财务职能渗透到其他专业职能之中去,并共同发挥作用,这是强化财务职能、塑造财务品牌的必由之路。财务职能渗透的内容与形式有:

(一)有形渗透

有形渗透是指能够为人们所见到的职能渗透,包括职责渗透、组织渗透和人员渗透。

1、职责渗透。在非财务部门或岗位的职责里列入财务指标并加以考核。

2、组织渗透。在非财务部门里设置财务岗位或工作机构。例如,邯钢在推行全面成本管理时,就在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非财务部门设置了专门的成本核算机构。

3、人员渗透。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去从事某一方面的职能工作。在2000年,笔者曾对TCL家电营销网络进行过调研,发现西北区兰州分公司的财务工作做得很出色。实地考察后发现。

该分公司财务人员的特点是年轻、学历高。并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其中除了负责人是中年人以外。其余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年轻人,而且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是少数。其他多是学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而另一个专业背景是清一色会计的财务部门。其工作状态并不好。不仅部门内部工作做不好,而且还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搞得很紧张,影响了财务职能的发挥。

4、团队活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不同工作部门或岗位的员工围绕某一项具体的任务,组织起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团队活动,是不同职能相互渗透的形式。

(二)无形渗透

无形渗透是指被渗透部门或个人通过学习而获得了其他专业职能的观念、知识、技能和经验,并自觉地运用于工作实践。无形渗透形式包括观念渗透、知识渗透、技能渗透、经验渗透。

2000年,对于中国的彩电行业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刹不住车的价格大战打得全行业出现整体性亏损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TCL转变了降价跟随者的角色。在价格大战和别人盲目扩张的浪潮中,大力推行目标预算管理,通过大规模财务培训,扭转了经营部经理们的“要量不要利”、“量利不可兼得”的效益观,使基层经理们掌握了量本利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用于实战,从而赢得了国内第一的市场地位和保持盈利的良好财务状况。事后,有的基层经理不无感触地说,营销是TCL的核心竞争力,财务是TCL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这是财务职能渗透的一个成功范例。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2篇

关键词 财务 职能 实现

一、了解财务基本功能的意义和作用是合理界定财务职能的必要前提

通常情况下,财务基本功能为反映、核算、监督、控制、分析、融资等。反映,通常称之为记账,包括了资金、经营往来、库存管理等企业日常行为的会计记录,这是企业经营的缩影和记录,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反映;核算,就是将企业的一般经营过程以会计手段换算为货币符号和一种过程,是企业经营结果的直接货币反映。监督,是通过账务与实物的核实来检验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业的过程;控制,是通过资金的投入、流量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节制,分析,则是通过财务记录数据的对比,对企业投资、经营、计划和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判断,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融资,是财务的衍生行为,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与经营状况分析,以资产或信用手段,或取外部资金支持的行为。

二、现代企业管理对财务基本职能的影响

1.为强化某种管理需要,特殊部门的设立,削弱了财务部分基本职能的实现。比如一个企业为了强化融资能力,专门设立了融资部门,但是这个部门的功能实现必须依赖财务的核算报表及财务信息,为了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在其职能的优先实现条件下,财务的核算工作成为了服务性职能;而失去了融资功能;

2.市场竞争的信息多样化需求,财务的部分职能无法满足企业决策需求,从而削弱了财务职能的实现;当前市场竞争的多样性和竞争因素的多角度,使得企业在经营与决策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较为博杂,并且对信息的及时性也有较强的要求,由于现代信息采集与分析的手段与技术,财务分析所针对的数据,比较静态,而且所反应的信息相对单一,无法全面权衡市场整体状况,并且所反应的信息也比较渧后。

3.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相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性,财务监督和控制手段比较呆板,在实际实务的处理过程中,比较制约竞争应对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部分企业逐步削弱了财务的控制机能。

4.财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无法实现财务应有的基本职能,由于近一个时期,企业数量的剧增,对财务人员需求量相对比较集中,使得部分财务从业人员无法通过业务实践逐步成长,一步到位的职务任用和负位的业务处理能力,使得部分财务职能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久而久之,部分财务原有的基本功能,被习惯性的转移或剥夺。

5.企业管理者法律和财务意识不强,违法违规经营意识阻碍了部分财务职能的实现。某些企业管理者不依法经营,为逃避监督,通过管理指令或其他胁迫手段,强迫财务人员无法按照常规去实现财务的基本职能。

6.部分企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职业意识薄弱,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在压力,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并不如实记录账目。甚至出现了私自修改账目、作假帐、挪用公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基本职能的实现。

三、财务职能的不合理界定,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是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防范风险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机制。削弱财务的反映职能,企业则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企业存在经营管理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然而太过死板或繁锁的记录程序和汇报流程,会加重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量,使得企业流程繁琐,机构重叠,束缚了企业竞争过程中的能动性和灵活性。

2.内部监督、控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财务部门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起到财务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的过程都涉及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因此,财务内部控制也就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发展和生存。然而现代企业随着行业发展的分工的精细化,职能部门的工作相对也比较专业,过分强化财务的内部控制权力,则弱化其他部门工作的专业性,而且财务工作的重点在于强化制度性和程序化,而面对市场或专业的职能部门则相对需要适当的随机决策,因此,过多的财务内部监督、控制干预,会抑制市场或研发等拓展部门的工作发展。由于财务的核心是经济活动,太多的财务监督手段,会造成草木皆兵的紧张感 ,会抑制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主动性。

3.虽然财务分析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但是,这只是内部信息的反映,并且也是对过去某一阶段的回顾,相对于市场投资或产品竞争来讲,无法准确描述市场形态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如果过分依赖财务分析组织和决策企业发展计划及市场竞争策略,无疑是闭门造车,一斑窥豹的错误做法。

4.财务融资功能,如果脱离开企业的债权、债务及经营现状,过多的负债,会给企业增加投资、经营风险,过大的货币储备或过低的货币储备,都会抑制企业的良性发展,这方面必须坚持财务融资的评估分析,然而,一项投资或企业的发展,更多决定因素来源于对市场和竞争的预测判断,俗话说,风险与利润并存,在保证最低风险系数的情况下,必须更多借助市场信息及其他经济信息的分析与评估,才能使企业在正常发展时,具备突破性发展的动力。过分依赖非财务评估分析,则会使企业保守不前,但是过分依赖其他信息,则会合企业经营超负荷风险动作。

四、如何合理界定现代企业财务职能

通过以上分析,现代企业随着竞争形势和信息的多样性,财务职能存在必要的转换和调整,但如何准确的界定,合理把控,会因企业性质以及经营内容、管理方式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是核心上,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转换工作思路,从财务管理向财务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工业生产力的提升、商品的多样化和社会需求的快速更新,企业管理的重心从原有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企业开始调整基本管理思路,将生产和市场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逐步树立了管理为生产和市场工作服务的意识和理念,在大的理论转变的前提下,将财务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换,是大势所需,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2.调整工作模式;财务作为一个企业经营活动记录的核心、,同时由于其工作性质的需要,一般都是企业安保工作最密集的部门,由于受到特殊环境影响,财务工作人员也开成了一种独立独行,自我封闭的工作模式,工作方式一般都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上级作风,对各种信息的收集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模式,和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财务统计模式及工具与相关职能部门不对等,信息结构和内容不对称。为了实现企业管理对生产性部门的服务职能,工作方式必须向主动性方向转化,并积极了解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方式,以及其对信息的需求,将财务记录的表、账及内容向职能部门的实际需求调整。

3.财务在内部监督和控制手段上,应以预防为主,在防范上作好准备,减小事中或事后的检察和干预,另外,财务在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和监督手段时,应参考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方式,制定出既符合财务制度、又适合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

4.财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素质培养,要逐步了解企业的生产、市场环境,所以财务人员除了掌握财务基本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市场营销、生产经营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财务的职能实现促进企业的发展。

5.财务人员要忠诚于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职业品德,要敢于通过财务工作真实性和客观性记录对企业正常发展和规避经营风险优势的阐述,逐步纠正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工作不全面的理解,使财务工作在保持客观和独立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邓世发.现代企业文化(上旬).管理意识需转变.2011(05).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职能;会计职能

一、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从会计内涵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别完成的两大职能是核算与管理。核算职能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的、连续的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职能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

二、如何在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挥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会计体系中源于同一母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会计的有机整体,共同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都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核算出的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参与分析、修订经营计划,并为企业经营战略方案的实施、控制、评价和修订提供信息和依据。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直接约束。由此可见,企业在注重发展会计的管理职能的同时,首先要将财务会计的核算、收集、整理数据的工作做精做细,以此为基础,发展管理会计,使企业的财务部门真正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如何在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挥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首先是一个组织落实问题。目前我们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一般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计划统计,可以先将财务管理的一块搞大,使其承担管理会计的职能。公司财务部为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大胆调整人员结构,积极引进人才及补充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财务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在财务部内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补充设立了专职预算员、经营分析员,将财务管理职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专职预算员主要负责编制预算框架,汇总平衡各部门预算,形成财务预算,分析财务预算、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并提交报告,考核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及时性、准确性;经营分析员主要负责研究财务分析的一般方法、指标体系,提高分析质量,做到反映科学、分析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每月的财务经营状况分析工作,做好相关专题分析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跟踪解决;除上述新补充岗位外,财务部原有的会计岗位职能也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从传统单一的“只核算”的“报账型会计”逐步向集核算与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会计”转变,在日常做好核算工作的同时,更注重整理分析核算得出的数据,把它们与预算的控制、分析紧密相连,做好费用开支效果的评估,最终为预算编制的滚动调整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使我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更为科学健康地实施。另一方面,在各业务部门内部设立了专职预算管理员,负责本部门预算控制、执行、分析工作,并在每月末做出预算执行差异报告,上报财务部进行分析查找差异原因,进而找出不足之处。

其次,是系统落实问题:建立一个数据搜集、整理、报送的完整体系。在内部,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个“衔接紧密、流程严密、任务明确、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根据目前人员状况结合公司制订的岗位职责,充分协调内部人力资源,做好人员分工,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内部业务流程,使内部数据传递更为流畅。同时不断加强财务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部门之间的联系,使资源共享,逐步建立数据传递流程,从而打造一个数据搜集、整理、报送的完整体系。

最后,是职能落实问题:对数据比较、差异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去伪存真、得出事实结论。管理会计的工作源于财务部门,又跳出了财务部门,它的成果为企业各职能部门提出了管理课题和工作要求。因此,财务部门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如果提不出问题,一切力气都是白花的。如果财务部门能够向各业务部门提出问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也就确立了。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必须迅速跟进业务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研究、营销策划、投资效益分析等业务管理过程,由单纯的“事后反映”前移到“事前参与策划”、“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评估”的业务运营管理全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公司财务部注重加强财务、统计分析,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力求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为公司的经营、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预算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的偏差和问题,为企业经营提供预警;扩大视野,紧密联系网络、经营、投资领域,从深层次挖掘数据背后的连带关系,认真做好对投资政策、促销行为等方面的专项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撑;充分利用每月经营分析会的机会,提供有较高水平的分析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分析工作渐上轨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对基础数据的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反映公司营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异常情况和重要事项进行的专题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加强会计职能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企业要加强对分管财务负责人和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把握住重要环节;控制住重要工作岗位,加强对现金、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的管理;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严格控制电算化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享有的操作权限;对软硬件、文档资料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等等。这些都是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快速转型的基本条件。

尽管近年中国企业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新时期会计管理、核算、分析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企业内控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已大大突破了会计工作的范畴,远远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多方面知识的融合。企业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要真正担当起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任,履行会计管理职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能量,提升会计综合素质,这已成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4篇

1.制造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在一般情况下,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主要由企业会计部门,或者有企业财务专员负责,而企业最基本的成本产生个体,即企业员工则被排除在成本管理之外,久而久之,使得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逐渐降低。并且,企业没有建立起对员工的成本责任考核制度,进而使得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2.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无法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以制造类的中小企业为例,当前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靠财务管理软件,或者是在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运用ERP软件进行管理,这两者的管理侧重在核算方面,而在成本预测、成本偏离分析以及成本控制方面,企业并未给予重视。另外,因财务成本信息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目标,则无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指标,导致收集到的财务成本信息数据混乱,进而使财务成本信息管理系统缺乏有力支撑。

3.制造企业生产周期长导致财务管理滞后

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加工的周期较长,进而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滞后。以制造业生产机械设备为例,大型盾构机、挖掘机的生产周期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有的需要半年时间。且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会不同原因要求返工改造,由于责任不明确,使得生产无法继续,进而给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带来难题。

二、改进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

制造业的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企业会计部门和企业财务专员之间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涵盖了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各个企业职能部门以及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因此,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每一位企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企业必须建立长效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在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精细化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反馈机制。

1.建立长效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必须先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企业员工为中心,让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成本精细化工作中。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让企业全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借此将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落实到每个个体,使之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机环节[2]。一方面,企业要健全和完善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制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管理者和员工增强成本管理意识,从思想上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成本管理观念,为实现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员工监督机制,明确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职责,责任到人,对不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行为要予以问责,严肃处理,从而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

2.建立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

制造企业在增强了管理者和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后,需要建立一套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制度,针对企业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及各个职能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的特点,对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管理和营销成本,财务支出等费用进行可控费用分解。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通过可控费用分解管理成为财务成本的管理员与统计员,将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成本费用反馈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并向企业财务部门申报,再由企业财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财务准则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完成财务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核算[3]。

3.在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精细化分析

只有在企业完成财务成本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成本精细化分析工作。据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单纯依靠财务部门完成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效率很低,因此,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不能纯粹依靠企业财务部门来完成,必须由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企业需要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财务管理综合分析数据库,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够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向财务分析数据库上报或获取财务成本管理信息。通过这样的数据库平台,可以让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都能通过获取的数据信息及时了解本部门在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企业员工能够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沟通交流,加强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后续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4.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

制造企业实现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离不开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成本数据,企业只有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成本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以及分类汇总,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4]。在企业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财务成本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后,需要考虑成本费用预算指标是否能作为可控费用分解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这项工作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成本精细化控制的关键所在。企业需要与各个部门负责人签订成本费用责任书,让各个部门负责人都能肩负起管理本部门可控预算成本费用的责任,并将此作为考核奖惩依据。

5.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反馈机制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职能 交通工程企业 预算控制

一、交通工程企业的财务会计职能

交通建设财务会计应分为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基本建设会计主要负责日常的会计核算,归集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在建工程成本与费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主要负责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如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参与,工程建设过程的参与和进度的掌握、工程建设,竣工后基本建设财务资料的整理归档等等。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是基础,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是保障。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工作做好了,就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关建设项目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提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上去了,又能保障会计核算质量的稳步提高。如此反复,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整个基本建设核算工作步入新的台阶。制度上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基本建设财务的职能部门,对基本建设的财务活动实施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因此,交通建设项目应该成立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工作。

二、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财务会计职能主要体现在项目资金预算管理上,它包括编制预算、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三个环节。

1.编制预算

(1)目标的导向性。企业的预算控制系统实质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而交通建设支出预算控制系统是以目标支出为导向。

(2)目标的可操作性。预算目标并不等同于战略目标,它只是战略目标的年度体现。如果直接将预算目标用战略目标替代,就会出现预算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在实务中难以操作的现象。因此我们还必须选择既反映基本建设的总目标又能在实际中可操作的年度预算指标。

(3)目标的层次性。对于大的交通建设项目,其管理层次是复杂的。因此其预算目标也应该与管理层次相适应,这样才有利于各管理层次发挥作用。当然,这必须有一个前提,低级管理层次的预算目标应该与高级管理层次的预算目标相协调。

2.预算执行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集中支付制的交通建设项目,应当根据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可以将交通厅的支出看成间接支出和直接支出两部分组成。间接支出主要是对下级部门转移支付支出,这部分支出可由交通厅按照预算和支出进度安排拨款,这就是条块模式中的条条部分;另一部分是直接支出,由交通厅相应的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相应职责和权力,直接形成购买力型的支出,这就是条块模式中的块块部分。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是公共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条块模式中的条条部分。

例如在交通厅,下级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要求和发展要求,编制来年的采购计划,上报厅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厅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根据所有单位的采购计划编制预算,报预算部门审批,预算编制部门根据全部的收支平衡情况,确定采购预算。预算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厅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批复的采购预算,经过检查、分析,将其中易于跨部门采购的商品编成采购目录下达给集中采购机关,主要指采购中心;不易于集中采购的品目下达给下级单位的采购机关。采购机关再将验收结算书、接受履行报告、质量验收报告、以及其他附件交由采购管理机关。采购管理机关通知会计核算中心支付价款,会计支付中心最终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最终完成采购的全过程。

3.预算考核

对于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同层次工作人员的利益需求不同,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的利益需求不同,他们对一定的激励措施的反映也不同。高层管理人员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把单位的有序管理看作自己的成就,也关心因此而影响的晋升问题。而单位的一般职工更注重物质利益的获得。

(2)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许多激励措施同时也有约束作用,同样一些约束措施也能起到激励作用。例如在单位实行竞争上岗,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促使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约束职工的逆向选择行为。

三、加强货币资金流的控制

财务会计职能还体现在加强货币资金流的控制上,货币资金是一个建设单位的血液,是财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结算中心资金调度管理程序如下:

(1)“资金结算中心”为各交通开发建设子公司或建设指挥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资金结算中心”账户卡预留结算中心印鉴、子公司或建设指挥部法人印鉴、“结算中心”出纳印鉴,由“结算中心”主管会计、各单位出纳、结算中心出纳分管。

(2)各种建设资金在总公司和各子公司或指挥部的相互配合下办理相应手续,进入“结算中心”账户。

(3)各子公司或建设指挥部内设的计划、基建和统计部门建立完善配套的工程项目施工监控管理制度,自下而上,分工协作,层层把关,按工程进度向“结算中心”申请拨付工程资金。

(4)工程竣工后组织专项审计,按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组织清算,再拨付工程尾款,由总公司组织竣工决算审计。

对于各地市内非经营性交通建设资金的管理也可采用结算中心方式,只不过结算中心是在地市交通局的领导下组建,而建设资金由公路段以专款的方式在结算中心开户。在公路段付工程款时,结算中心也可根据合同进行监控,这样体现了地方交通局和公路段共同监控地方建养资金的特点。

四、结束语

交通基本建设项目很多是公益性的,且多需地方配套资金。在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很多都以农民投劳或投物的方式、地方政策性冲抵的方式等抵地方配套资金。农民的投劳或投物是有价值的,但没有制度规定对农民投劳或投物及地方政策性冲抵如何折价,有的基本建设项目干脆就不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就不能正确反映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来源和建设成本,因此在有关制度上应加以明确。建议按下列办法处理:

(1)计价时可以按概算上对应项目的价值计价,也可以按资产评估价值计价,按概算上对应的价值计价数量的确定一定要按工程价款结算量确定,程序要一致;

(2)由项目建设单位和需要提供项目配套资金的投资主体共同与项目建设单位的上一级主管单位报批确定;

(3)项目建设单位根据上一级主管批准的数额,同时增加工程投资和配套资金的来源。

参考文献:

[1]史燕玲.谈强化会计职能的几点措施[J].会计之友,2005,(03).

[2]韩玉琦,陈跃.会计职能辩正[J].财贸研究,1988,(04).

[3]易欣.试论企业财务会计的职能[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预防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实践,管理层逾来逾认识到预防财务职务犯罪的重要性,也通过各种方式研究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近年来企业与国际接轨,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了国内监管层的关注。自从2005年上证所日前在其外部网站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以来,各上市公司普遍开展了初步开始内控体系的建设工作。我们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且常误认为内控只是对业务活动层面的控制,企业的高层经常会忽视控制环境作为内控实施的基础作用,其实,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的建设是防范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最有效的途径。

一、内部控制及控制环境的基本涵义及其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涵义

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唯一推荐使用的内部控制框架,同时《萨班斯法案》第 404 条款的也明确表明 COSO内部控制框架可以作为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根据C 0S0报告的精神,对内部控制概念的描述为:”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

(二)内部控制环境的基本涵义

控制环境基本涵义: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董事会、管理层、业主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直接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

控制环境包括: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发展目标、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策略、董事会及下属委员会、公司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员工胜任能力以及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二、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一)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定义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财务工作人员侵权渎职犯罪,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是一种与财务职务相关的犯罪,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和腐蚀剂,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特征

1.连续多年发案率较高。

2.以贪污、挪用公款型犯罪为主,且多为单独作案。

3.高发年龄段为30-40岁,且女性犯罪比例较高。

4.作案时间持续较长。

5.犯罪手段多样化

三、内部控制环境与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关系

(一)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防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职能

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古埃及的国库管理制度是这一管理思想的起源。两人有意识地串通舞弊的难度增加是其理论基础。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表明,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防范始终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

(二)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内部控制的基石就是控制环境,也是其他要素实施的保证,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由其所决定。缺少了控制环境基础,所有的内控措施都是无法生效,内控成了空谈。

(三)内部控制环境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防范的直接影响

1.人性本质的研究。

2.企业文化的形成。

3.公司治理的设计。

4.影响职务犯罪预防的制度安排和执行因素。

四、财务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集中于内部控制环境缺失

(一)财务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者管理水平与内控环境实施所要求的素质存在差距,对内部控制和控制环境的认知也有所不同,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内控所要求的业务素质也存在差距,尚未形成程序至上的理念。

(二)财务人员财务职业道德有所欠缺

财务工作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由于财务工作具有真实、客观、公证、如实反映的基本职能,所以在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内控制度设计不完善

通过对前期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形成相互牵制;二是部分企业虽然健全了财务制度体系,但有章不循,监督和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三是部分企业管理层本身缺少财务知识,无法有效实施对财务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有效监管,导致对财务人员的犯罪行为不能被发现,助长了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1.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由本企业、本部门负责人直接领导,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导致内部审计存在本位主义,不维护本单位利益,就是砸自己的饭碗。当社会公共利益与本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内部审计都会从本企业利益出发,知情不报,更有甚之会帮助企业本身隐瞒和做假。

2.内部审计人员管理由内部审计人员所在企业控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所在企业掌控,内部审计在本企业法人直接领导下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单位其他部门人员同属一个机构,潜在的压力不言而喻,企业负责人可能为了违法目的,胁迫内部审计人员,听从其要求,并帮助其达到违法目的。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无法保证。一是审计人员多数来自财务部门,有效好的实践经验,但对于审计方面知识较欠缺。二是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审计工作,导致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很不稳定。

五、从控制环境入手对职务犯罪的预防

(一)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控制环境着重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贯彻执行内部控制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一是建立财务人员公开竞争的平台或网站,通过这个平台实现选人用人公平性,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二是要建立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档案,促使其自觉自律,努力提升自身诚信度,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严把财务用人关,选择德、能、才兼备的财务人员进入财务部。

(二)切实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要加强财务人员思想道德学习,用正反两面教材来教育和警示财务人员,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树立财务管理人员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树立底线思维,不触犯违法乱纪的底线,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加强财务人员法制学习,使其知法、懂法、守法,不折不扣的按财经法纪办事,抵制外界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建立一支诚信敬业、坚持原则、如实反映、遵纪守法、勤俭理财、工作积极、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新时期财务队伍。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有效财务内控制度

从控制环境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是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关键,也是治标治本的有力保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明晰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实用、运营有效的管控制度,对岗位职责的不兼容性测试并有效区分,将责、权、利对等,健立健全岗位职责内容清晰、相互制约的管控模式。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财务主管人员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对财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和标准。我们与业务管理部门一起按流程梳理制度,打破原有按业务职能构建制度的模式,改变为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为“主线”的模式构建制度,用专业化运作的各个管理环节如资金线、产品线将控制目标、风险种类、具体措施、实施部门及岗位串联起来,梳理出一条自上而下的、连续的程序。

(四)健全反舞弊机制,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1.建立独立、健全的内审机构。由于企业内控实施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层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级别也越来越高,这样保证了内审部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能增强独立性;企业领导人也能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才能确保对职务犯罪做到有效监督。

2.内审机构权威性的保证。权威性体现内审部门负责人必须能直接与董事会进行交流信息,并对全体股东负责。同时制定正式章程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内容必须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工作范围、有权检查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明确内部审计向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实践表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

六、结论

内控体系控制环境建设在今后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进展,但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健全完善会计的基础工作,对加快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其次,人们已经意识到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是人,因此高级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会计人才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加快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必须培养高级人才。最后,既要结合国情,又要借鉴西方经验,与国际接轨,应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和目前需要以及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7篇

1.财务基础工作方面问题

——部分单位财务基础工作管理投入不足,财务基础较为薄弱。

部分单位存在对“财务基础工作”管理投入不足的情形,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个别单位问题比较突出。如:银行账户开销户资料不全,银行对账单未取得,原始单据、银行单据遗失,账务处理不规范,印鉴、票据、会计档案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2.财务内部控制方面问题

——部分单位财务报表数据严重失真,收入和利润调整随意。

部分重点企业由于融资业务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利润筹划,在收入确认、损益调整方面存在财务利息、融资成本、管理费用不入账情况,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延后确认费用的情况,存在调整当期利润的情况,经营利润数据失真。

——个别单位对集团制度执行不力、财务内控薄弱,存在违规事项,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个别单位管理层未能尽职,管理不善,造成损失。

——个别单位经营战略不清,影响企业经营及发展。

——个别单位项目操作过程中存在利益输送迹象。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随着海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财务体系的制度建设、财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未能及时跟上企业发展步伐,有所滞后;同时,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业务,各项财务业务流程未能及时调整适应,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2.财务稽核机制缺失

集团财务体系内缺乏自上而下的财务稽核机制,缺少独立的财务稽核专业团队;集团及产业集团层面对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数据审核手段缺乏、制度执行监督力度薄弱。即使一些单位的财务部门在编制上设置了财务稽核中心,但也未能充分履行财务稽核的职责。

3.财务监督职能弱化

各单位财务工作普遍侧重于“重大项目保障、集团资金平衡、重大工作落实”等方面,财务监督职能发挥不足。

4.财务基础工作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集团发展较快,各单位财务基础工作普遍面临人员短缺、流动性大的问题,人员断档现象较普遍。同时,财务团队年轻化,对财务专业、基础工作经验不足,部分财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升。

我们可以发现,越是财务团队人员稳定性较强的单位,其财务基础工作就越是相对扎实一些;而越是财务团队人员流动性频繁的单位,财务基础就更为薄弱一些。

5.新设立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投入不足

随着海航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为此而新设立的企业,往往高度重视业务发展,而在企业的财务部门尤其是财务基础工作方面投入不足。

三、问题解决的建议措施:

㈠制度建设方面

——建议组建财务稽核团队,建立常态化稽核机制。

1. 建议构建整个集团层面的“财务稽核机制”,设立海航集团财务稽核专家团队,从全集团范围内甄选业务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进入“集团财务稽核专家团队人才库”。

2.稽核专家团队在重点企业和经营管控风险度较高的企业常态化开展稽核工作,以加强对财务合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检查,以促进各单位重视业务提升和经营结果。 

——建议建立财务巡检机制,建立财务违规事项垂直上报制度。

1.建立财务巡检机制

集团组织巡检专家团队,定期、不定期开展全面财务巡检、抽检,对于违法犯罪、财务违规、重大风险事项进行严格检查。

向各产业集团派驻财务稽核人员,履行财务监督、检查职责。对于本单位存在的财务违规事项,会计人员有进行举报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财务违规事项垂直上报制度

建立重大问题直接上报制度,各单位财务人员对于本公司的财务违规、业务违规、高风险事项需直接上报集团计财部或产业集团计财部,集团核查后对举报人员进行奖励,弘扬正气,倡导诚信、尽职的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团队文化。

㈡财务干部管理方面

——建议加强干部任职资格管理,注重部门班子业务搭配,强化财务干部垂直管控。

1.以“海航集团持证上岗制度”为依托,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干部任职资格资质评估机制。财务管理干部应具备会计师中级以上职称,对于新任职财务管理干部,严格按照任职资格标准考核,不符合条件的不得任职,已任职的限期取得并降低薪酬标准,无法按期取得相应资格的一律降级或免职。

2.合理搭配部门班子,加强财务体系管理干部垂直管控力度,对于重点单位计财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的任命,需由集团计财部进行考核、资格评估后方可正式任职。多元化、多渠道引进差异化人才,团队内提倡分工不分家,取长补短,专业人才鼓励再学习和后续教育。

㈢其他方面

1.深入落实“海航集团会计专业技术序列管理制度”

深入落实集团总部于2015年制定的“会计专业技术序列管理制度”,通过专业资质考取、集团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会计专业人员技术级别,并确定相应薪酬标准。逐步完善财务人员技术发展通道,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增长机制,提高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尊重和激励。以制度为导向,进一步引导财务人员加强专业学习与会计专业技术能力提升。

2.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持续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并推进各业务系统模块整合,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对基础工作业务流程的管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依托系统,逐步分业态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财务系统对企业运营、内部管理的支持。

——以成立“海航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有限公司”(简称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为契机,加快财务管控模式创新,强化监督职能,实现管理决策、业务操作分离。

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将各成员企业会计核算、结算、资金支付、费用报销、对账、网上纳税申报等一系列财务基础工作按照统一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出现违规付款报销、违规借款、账外经营等财务违规及舞弊事项,降低内外勾结、损公肥私、侵吞公司财产的职务犯罪行为的可能,从而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漏洞、重大风险事项的监督。

建议集团加快财务共享中心的试点与推广,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在财务基础工作和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可以有效地达到以下目的:

1.降低成本。通过实现集团内成员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的集中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各企业的基础财务工作成本;财务共享中心运营成熟后,可实现集团新设企业财务工作直接委托共享中心,也有利于降低新设企业运营成本;

2.规避风险。可以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与本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之间建立一道无形“防火墙”,有利于规避企业财务违规及舞弊风险;

3.夯实基础。财务共享中心可以有针对性的招聘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从业人员,实现财务基础工作从业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提升财务基础工作品质;

4.提升效率。通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提高会计信息化数据处理程度,可以提高财务基础工作效率,带动整个财务体系工作效率的提升;

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第8篇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机构改革历程回顾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与会计机构大体经历了两轮大的调整。

(一)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财、会部门分设,强化了财务部门在资源配置和会计部门在基础管理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根据业务领域分工逐步建立了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共同组成的国有银行体系。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各专业银行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1995年我国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为商业化改革进一步提供了法律基础。《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自身改革,强化经营责任,但同时,银行无序竞争情况较为严重,内部管理薄弱,经营风险急剧扩大。如何加强管理,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初,建设银行率先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进行了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将原来的财会部分设为计划财务部和会计部,即单独成立了会计部,同时将资金计划部和财会部的财务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计划财务部。随后不久,工商银行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对财会部进行分设,组建了计划财务部和会计部。中国银行虽然在总行层面没有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但在分行层面将财务管理部门分设为计划财务部门和会计结算部门。交通银行将财会部分设,成立了计划财务部和会计结算部。农业银行尽管没有进行相应的机构调整,但也进行了有关讨论和酝酿。

(二)近几年的财、会部门合并,强化了运营和现金管理的职责,实现了财务会计的一体化运作2003年12月,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掀起了新一轮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潮。通过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成国有商业银行,并陆续成为上市公众公司。伴随着重组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2006年,工商银行率先将计划财务部、会计部合并,成立财会部,同时成立运行管理部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随后,建设银行推行了会计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营运管理的职责,并于2008年将计划财务部与会计部合并,成立财会部,同时将原会计部中的支付结算、柜面管理等相关职责进一步整合,成立资金结算部。

2009年,中国银行在进一步强化财会管理职能的同时,将部分操作性会计核算职能划转运营部(后又将部分职责调回财务管理部)。在分行层面,对会计结算部门职责进行了相应调整,将会计制度、运营等职能分别调整到计划财务、运营部门,并成立了收付清算、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等部门。农业银行于2006年将资产负债部与财务部合并,成立计财部,并同时成立了会计结算部。2008年上半年成立运营管理部。2008年下半年,又将财务、会计合并,成立财务会计部,单设资产负债部,同时成立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交通银行2007年将计划财务部改为预算财务部,并于2011年将会计结算部改为营运管理部,其中的会计政策等职能调整到预算财务部。

二、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部门职能演变

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部门先分后合的调整,看似简单的回归。但实际上,在这两轮改革中,此会计已非彼会计,不仅会计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会计部门职责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中的会计职能分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银行柜面人员大多叫会计人员,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动辄有十几万会计人员的原因。实际上,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核算职能外,银行会计部门还承担了柜面管理职责以及业务处理角色(如资金清算、结算等)。后来有人把当时的营业网点称之为“交易核算型”网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责,与西方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型商业银行财会人员最多只有几千人)。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是围绕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等核心职能,那么这个阶段的会计更多的是营业会计,承担了柜面交易处理、资金清算、会计核算等多重职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商业银行会计更多地是承担了现在意义上的营运职能。而在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后独立成立的会计部门,除专司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职责外,更多地是面向柜面服务、业务流程和后台处理。实际上,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会计部门在运营、交易处理和柜面流程等方面的职能,而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等会计核心职能方面,反而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政策,更多的是通过财务政策的形式来实现的,而会计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对报告使用者意义并不大。

(二)第二轮财会体制改革中的会计职能分析

第二轮财会体制改革,表面上是回到原点,但实际上会计职能已经完全不同。这一时期的会计职能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能已非常接近,至少是在语境上能够基本达成了一致。这一时期的会计职能,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和内控控制等核心职能方面得到了强化。原来会计部门的集中处理(如清算)等职责调整到运营部门,支付结算、柜面服务等也移交不同的前台部门或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改革后的会计部门职责,已逐渐演化成一般工商企业意义上的会计职责。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回归。第一次改革,强化了会计的营运、流程及前台管理的角色,强调会计在对内基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大会计”。这时的会计,更多地体现了国外银行的营运色彩。第二次改革,将预算、考核、会计政策和信息披露等一体化,强调对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如准则执行、内部控制及对外披露等),并将原来会计的营运、流程和前台管理角色分别剥离到营运及现金管理部门。至此,“大会计”变成了“小会计”,由“矮胖”向“瘦高”方向发展:一方面,由“矮”向“高”,突出重点,在规则和反映方面的职责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由“胖”变“瘦”,职能收缩,从前台柜面管理、结算产品及营运中后撤出来。

三、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变迁的原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部门职能变化,是在商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会计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体现并很好地顺应了不同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的内在要求。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是在亟待加强资源调控和基础管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经历粗放经营,急需加强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提升资源配置和基础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强化约束,树立统一法人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和分配的力度。因此,通过成立计划财务部,整合预算、计划等方面职能,发挥综合管理的优势和经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基础管理职能,加强柜面基础管理,规范操作,防范风险。同时,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初期更多地体现在“会计电算化”上。在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过程,自然需要会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单独设立会计部门对强化银行的基础管理,加速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客观地说,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会计职能难免顾此失彼,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职责非常薄弱。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时基本上处于“两则”、“两制”阶段,财务政策在银行的会计核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二是银行虚盈实亏,盈余管理的空间非常大,加之缺乏严格的会计信息管控机制(如外部审计和强制披露义务等),会计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财务报告主要是围绕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会计信息相关性也不够。因此,财务报告的职责也相当弱化。这正如前文所说,这一阶段的会计,从现在意义来看,是有会计之名但并无会计之实。第二次财会体制改革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背景下进行的。各家银行积极推进管理改革,转变经营理念,管理要求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监管和强制披露要求,外在约束得到了加强。会计部门在这个阶段的职能,逐步由前台退回到后台,从后台流程又进一步收缩到政策和报告层面。一是营销职能得以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深化,网点逐步由交易核算型转变为营销服务型,前台更多地是要面对客户,而不是账户,与之相适应的,前台的劳动组织和流程设计更多地要考虑客户的感受。这必然要求会计从前台收缩,或自觉向业务转变,原先的会计职能得以弱化。同时,在信息技术运用上,也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突出客户和产品,强调客户体验和员工体验,系统设计思路都围绕这些要求改变,会计在信息化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弱化。为向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等产品管理职责。所有这些,都势必要求单独成立现金管理或资金结算部门。二是流程变革进一步深化。银行纷纷依赖信息技术,实施前后台分离等一系列的流程变革工作,重点是将前台的工作往后台上收;同时,发挥集中作业、流水化作业的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因此,运营的职能和角色得以进一步强化,各家银行或新建运营部门或强化其职能,并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披露义务大大强化。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加强在财务政策与会计政策、计划预算与财务报告、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等方面衔接,实行一体化运作。同时,伴随着会计准则改革和国际趋同,原来的财务政策作用逐渐被会计政策所替代。在上述要求和变化的推动下,财务、会计部门合并已顺理成章。

四、几点体会

关于商业银行会计职责定位,讨论很多,见仁见智。但不论是第一轮的否定还是第二轮的否定之否定,都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加以评判。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即使是今天的会计定位,也毫无疑问不会是终点。但客观地总结这段历史,对我们未来的工作还是非常有裨益的。

(一)会计部门职责演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纵观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几家银行在改革的步伐和方向上呈现一定的同向性和同步性,体现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了商业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比如,第二轮调整全面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流程银行的建设、监管要求和披露义务,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改革,反映了特定阶段的历史要求,改革也顺应了发展的要求。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的演变与商业化改革步伐是一致的,是与时俱进的。

(二)会计职能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

观念和思维惯性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更不是通过一纸文件可以清晰界定的。即使到今天,很多认识和看法还没有根本的改变,一些职责和边界还在不断的讨论、调整中。两次改革,四家银行看似相约而行,但又有所不同。改革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财会的外在语境,但内在语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种认识的统一,不仅需要银行内部持续的改革推动和管理人员理念的更新,同时也需要在监管上进行相应调整。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传统意义上会计核算方法、组织形式等(如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效力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在法律监管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必然会违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滞后于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会计职能变迁体现了会计人对会计本质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