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5 16:11:12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1篇

一、教师自身的汉字储备

要想会教,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写一手好字,还要对祖国的汉字文化有较深的认识。这样才能保障汉字教学方法化与艺术化。

二、激发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课本中第一课单纯识字课是《口耳目》,从图形、象形文字,再到通用标准汉字,无疑在向老师及学生传达一个信号,让孩子从这三个过程中体会汉字的演变,再则就是让孩子们能找到识字的乐趣与方法。可以让孩子先根据自己的观察找一找与6幅图相应的象形文字,再找一找对应的汉字。并说说图上物体与汉字的联系。这种直观的图文结合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发展。如果教师能从这一课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去找寻汉字的渊源,在每节识字课中都能有针对性的对几个汉字进行深入地、科学地讲解,把这些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简单地、有趣地告诉学生,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强汉字与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识字、了解字词的含义。孩子们一定会对识字有更大的兴趣,也能从识字中找寻到乐趣。

三、融识字于课文情境中

小学低年级考试命题一般不涉及课文的内容,而为什么又要安排那么多篇课文呢?我想是要对孩子在课堂上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而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这个情境中认字、识字。在识字教学上也要避免单纯的、机械性的识字、写字。要把汉字放到文章中去,放到句子中去,放到词中去。这样一定会加深记忆,更为下一步的书写打下基础。

四、融识字于游戏中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汉字教学中为了巩固加深对汉字的认识与学习,教师要设计一些汉字游戏来与孩子们玩,使孩子们在游戏中爱上识字、乐于识字。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游戏如下:

1“.摘苹果”,准备一棵苹果树道具,上面挂满写着生字的“苹果”,你想要摘到苹果首先要认字,最后比一比谁摘的苹果多。

2“.开火车”,这个游戏在新认字课常常用到,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列火车,每人抽读一张字卡,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就算过关。

3“.猜认生字”,以字谜的形式出现,在猜字谜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学识,更巩固了汉字,同时也深化了这个汉字的特点。

4“.找朋友”,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它们的“搭档”。

五、融识字于生活中

“生活处处皆语文”,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大,除了在课堂上识字,还要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我们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如:收集商标,从商标中识字;从校园建设中识字;从电视节目上识字,让良好的识字习惯伴随孩子成长。

六、要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汉字虽然形态各异,数千个字就有数千个形象,但是,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把识字的规律性知识和方法尽早地教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1.利用基本字记忆字形。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一定数量的独体字,加一笔,减一笔或两个独体字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2.利用部首的变化记忆字形。汉字有许多字加上部首、去掉部首或更换部首就能变成一个新字。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加强识字。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2篇

致力于碑版拓本、古代书画、古籍及文房用具收藏、整理与研究。先后发表相关文章百余篇,编撰书法艺术等书二十余种。

“与女儿一起成长”,这是我照看女儿到三岁时的感悟。生活中的一切旋律皆因女儿的成长节奏而变化,且节节精彩。引导孩子跟随父母学习说话、识字,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做的,我也不例外。但是,当女儿三岁半以后,她能够偶尔识读出一些汉字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教习她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写出她能够认识的那些字,此时,女儿还不会使用筷子。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习做同样的事儿,习惯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养成的。孩子识字、书写,渐渐地形成了习惯。当女儿四岁半以后,在某些天的晚上或者是周末,她吃饱喝足精神愉悦时,也经常会自己要求说:“爸爸,我要写字!”平日里我的诱导式教育,此时起到了作用。当然也要创造出让女儿说出“我要写字”的外在条件,如时间、空间的安排与把握等。比如父母都在看电视或者使用电脑,孩子说出“我要写字”的概率是极低的!这很重要。

孩子的识字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而拿毛笔写字,就要求有一定的条件了,须配备一些文房用具及必要的图书:一张桌子、一块毛毡、不同型号的几支毛笔、一瓶墨汁、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宣纸、一方砚台、几笏墨,及真、草、隶、篆几种字帖,必要的话给孩子刻几方姓名及闲文印章,这可以提高孩子的书写兴趣。在我的书桌旁边,裁好的大小宣纸随手可取。当孩子有兴致书写时,如果准备工作做得太久,孩子会没兴趣的!

在我家,我的书桌及文房用具是与女儿共用的。我的也是她的,唯独不共用的是各自的名字印章。如何让连筷子都不会用的孩子正确地使用毛笔呢?初期时,在孩子的诸多玩具中,我添加几支小号毛笔,先让她认识有这样的东西,然后再引导她认识毛笔及其用途:“这个叫毛笔,可以蘸水或者颜料,在纸张上面写字画画。”久之,毛笔就成了孩子的玩具之一了。玩具就有玩具的玩法,开始教孩子持笔时,我的办法是将成人执硬笔写字的方法传授于她,这也雷同于吃饭拿筷子的姿势。当其真正执笔写字时,再教她将笔杆儿尽量垂直于纸面。这种方式很有效,可以随时变化出多种持笔姿势与角度,满足孩子在书写的时候对身高及桌面高度的要求。桌面矮时,毛笔就垂直于桌面,桌面高时,就侧用毛笔,此时写出来的字,侧锋较多。书写对孩子而言,桌面高度最好适中。

多数时间是我将女儿富余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消耗上来。孩子的精力是充沛的,如果孩子不把精力消耗在此处,必然会消耗在彼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给予正确的方向性引导。父母要结合自己家庭的文化背景,给孩子创造相应的成长条件与环境。如:我教孩子识字习字,我把汉字的释读与书写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在女儿面前,一起释读、一起书写、一起游戏,我们也一起成长!教习孩子的过程,也是我对文史知识温习与巩固的过程。

我时刻关注女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进度及学习内容,都学习了哪些汉字,都是什么语句。放学后,在家庭教育中,适当选用不同的书体,把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过的汉字书写出来,再引导孩子边读边临写,目的是在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脱节,起到促进与互补的作用,寓教育于玩习之中。我欲让女儿释读书写的内容,必是我先书写一遍。书体选择、字体大小、纸张尺寸、章法安排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同样尺寸的宣纸准备两张,让女儿按一比一的比例,临写我的“作品”,意在培养其在书写时对整体书写空间、分黑布白的掌控能力。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还是隶书,皆是如此,意在培养识字兴趣与书写习惯,并不强调孩子用毛笔书写笔画时的法度。

女儿即将满六周岁时,已经做到了一般的儿童读物能够流利地阅读,甲骨文字能释读几十个,金文字可释读百余,小篆文字也有相当数量认读。女儿已经认识的不同书体的汉字,能读会写,过三五天之后忘记了,我不会责怪。家庭教育,我不提倡死记硬背或表演式的教育方法,孩子不是工具,亦非玩具!尊重孩子的喜怒哀乐,疏导并引领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我注重对女儿一种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和一种思维模式的建立。

在我家,孩子成长阶段,没有大声训斥,没有责备。有的只是和声悦色地交流与疏导。

在孩子五岁这个阶段,如某个周六,起床后,先把孩子喂饱,然后让她看喜欢的动画片,此时注意,一定要引导孩子观看经典的、积极向上的动画片,再允许她玩儿一会小游戏,但一定是益智类游戏,但是时间不宜过久。此时的我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孩子学习进展状况及我的要求,选择好孩子临习的碑帖,我给孩子选的是《盛世吉金――一九四九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十种(此套书由笔者编著出版)《二十件非看不可的故宫金文》《金文常用字典》等,放在案边,以便随手取阅。然后研墨、折纸、铺纸、舔笔试墨。一切准备就绪。

选择动画片广告播放或者小游戏过渡间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至书房里,告诉她:“用毛笔蘸墨按照一定的方式涂在纸上是什么感觉?”边说边示范,然后再征求孩子的意见,说:“想不想试试啊?”如果孩子回答说:“我不想,我想玩游戏(或看动画片)!”那么,就不要勉强她。自己用很陶醉的样子舔笔继续写字示范,为进一步引起她的兴趣,就自言自语说:“这个字读什么来着?我写的好漂亮啊!”一定要让孩子听到你的自我赞誉,让她感觉到你写字的成就感,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回答你的疑问。而且你写的字必须是孩子能够认读的!比如金文中的“大”“北”“天”“王”“舞”等字。如针对毛公鼎铭文中“天” 字,我就说:“这个字像一个站立的小人儿哦!”等,如此这般,足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她一定会说:“爸爸,让我来试试!”第一步就算成功了。

如何让她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也就是要解决执笔书写时文字笔顺、结构、章法等问题。那就看第二步骤了!告诉她:“看清楚纸上的折痕方格了吗?每个字一般写在方格之内,你一定能够做到的!”连哄带夸赞,书写过程中还要及时提示书写时必要注意事项,还要不断地提醒孩子:“笔该蘸墨了。”声音一定要轻柔。示范过程中,只要成人自己做对了,在孩子那里是绝对不会出错的,因为他们的模仿力惊人。毛笔蘸墨过程:笔尖轻轻接触墨池一下,横着笔锋在砚堂内再舔笔三下,此时一定配合旋转笔管,笔即蘸墨妥当。尤其孩子的动作,极其优美。为欣赏此一动作,我都不帮孩子蘸墨了!

书写过程中,在解读《金文常用字典》中的“北” 字时,我说:“是不是像两个小人背靠着背,手伸在前面,像要坐下的样子啊?”此时一定与孩子一起互动演示,孩子自然是高兴而开心的,因为在孩子眼里,这像做游戏。接下来孩子指着字典中“北”字不同的写法,说:“爸爸,这一串儿是不是‘北’字的不一样的写法啊?这俩小人我写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大的是爸爸,小的是我!”我惊叹!

如何让孩子既保持兴趣、又有耐心地写完四尺的整张宣纸,就是一个问题了。第一,不能让她太累;第二,不能让她失去兴趣;第三,要让孩子有写完还想写的余味儿。这就需要一些方法,我采用了分时、分段书写,每次写20余字,完成一段即给以奖励,比如给糖果、看动画片或一起做会儿游戏等。我体会到:给孩子最大也是最有效的奖励就是“陪伴”,作为父亲,我还要做到耐心、耐心、再耐心。

有意识启发孩子在书写过程中体会毛笔蘸墨书写在宣纸之上的那种感觉,让孩子熟悉毛笔的性能及墨汁、宣纸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积累,才可以有效地利用工具和材料,为书写和学习服务。

在孩子整个书写过程中,我一直充当读帖架的作用,及时而迅速地为孩子翻书页,因为每页书或每册书,孩子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已经认识的字来写。帮孩子翻书页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孩子认识一些新的文字。识写完成篆书之后,同一个字的楷书识写,也要教习孩子,之后结字成句,向女儿解释句意,才算是告一段落。这是为孩子识字之后第二阶段做铺垫。

楷、行、隶、篆,怎样为孩子选择书体?孩子在最初拿毛笔写字时,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涂抹”更准确。随写随画的现象很明显,如果教她书写技法较高的楷书,那就要“生捏”了,这不符合我的教子方法。行草书识读,对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唯有大、小篆书体,笔画圆润,字的构成多是造字初期的“象形”,较为适合孩子的成长阶段。因此,我教孩子写的东西多数是篆书,楷、隶书较少。书写识读篆书字,又对家长有一定的要求。

我的诱导式教育,使孩子爱读书、爱书写、爱绘画的习惯已初显端倪,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多次看着桌上几排幼儿读物说:“爸爸,这些我都看过了,再给我找一本新的、没看过的来!”迫使我们不断地买书,且每月多次带着孩子去首都图书馆借阅图书。

成长过程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塑造性教育?身为父母,怎样掌握好一个度,就是一门艺术了!懂得这门艺术的父母,孩子是幸福的!

在孩子书写时,我并不要求其点画到位,按照成人的要求框定她,但是要告诉孩子,一个字在书写时有几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只要孩子拿着毛笔认真地去写,且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能够认识所写的汉字,不管是金文、小篆还是楷书。意在训练孩子拿毛笔在宣纸上写字的感觉,用毛笔就像用筷子吃饭一样熟练,也在于训练其对笔画较多的字的分解与组合、培养对汉字整体的结构意识,以及笔画悬殊的文字在同一空间的调和搭配等。至于一段时间后孩子是否遗忘,这都不重要!到现在,女儿的表现是做某件事情时,有条理、有次序、有方法,且较为集中精力,如在家中做些折纸、画铅笔画等,非常专注。孩子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力,也是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我与妻之间的矛盾化解,多是女儿在其间充当“剂”,说话、处事、等,都得体到位。

陪同女儿识字写字之余,感叹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何等伟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我看来,每个孩子、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培养!我在教习女儿时,女儿也在教习我!

汉字书写,以毛笔蘸墨书写于宣纸之上,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是件平常之事,而当下却是件“难得”之事!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应都是摒弃,而应是继承与发扬!我带着孩子识字写字使我深知,儿童的书写能力、掌控能力及其对书写的认知度,是成人无法模仿的!作为一个成人,有自己对汉字的演变及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认知,经常性的教习孩子拿毛笔写字,也是对传统的发展与承继。

孩子在成长、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不间断的,要有持续性、连贯性,且劳逸结合。在以往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过“仲永”“闰土”,所谓成功有成功的沃土,失败有失败的因素。当是我们这一代做家长的人,须要竭力避免的。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幼儿 ;数感;数字;概念;变化

为使孩子思维敏捷,机灵过人,从小培养孩子对数的感知能力十分重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连接起来的桥梁。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好的办法就像一座桥梁,能帮助孩子获取丰富的知识,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数感。下面就让我们把这座“桥梁”搭建出来吧!

1.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个小孩连1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100,1000呢?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数感,开始不需要认数量太大的数,只要十以内的数就可以。完全掌握了10以内的数,才学20以内的数,然后认识整十数。不能一开始就教他们认识100,1000的数,这样会适得其反。其中1到10的认识是关键,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学习10 以内的数较好,这时以读说为主,比如诵读一些跟数字有关的儿歌之类的,稍大一些就可以练写数字,开始写可以用写字板练习。平时让他数数家里几口人,自己几个手指等一些简单的问题,别看这些问题简单,但是对孩子建立起数感是很有用的。

2.帮助幼儿理解数字的概念及意义

运用实物教幼儿认数字,可帮助幼儿理解数字的概念及意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记得有些家长着急地对我诉说:我那孩子会数数到十了,可是伸手指问他是多少他都不会!我觉得首先是孩子不理解数字的多少的意义,于是我建议家长用实物教孩子学数。比如孩子喜欢吃水果,家长可以买回一些水果,用水果做教具,边做游戏边学数数,数字与实物结合,让孩子动手数一数,说一说,做对了,水果归他。因为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的兴趣就比较大,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思考。而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阿拉伯数字是一个符号,属于抽象的东西,当孩子把数字与实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思维会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这样他的思维就得到了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所以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当做幼儿学习的工具,要让孩子感知数字是跟自己所见到的物品息息相关的。当然,让孩子享受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学习的过程,数学就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东西,孩子当然就没有兴趣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最好将游戏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3.帮助幼儿理解数量的变化

数感是人类在本能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因此,要让孩子得到数感的培养,在孩子理解数的意义之后,还要帮助他们理解数量的变化。记得我校有位教师,有一次把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叫来个别辅导,起初让她从一数到二十,她会了,但是叫她做题就不会了,我在一旁看了,就问她:10前面的那个数是几啊?她竟然摇摇头。这说明她对数的变化不了解,以致影响到计算能力。我们平时数数时分两种情况:顺数和倒数。顺数时都是从小到大数的,一个一个数时,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一;倒数时是从大到小数数,前一个比后一个大一;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感知数的变化时要注意方法。在感受数的变化时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要直接指着算式说“11-5=6”就了事,在我们大人看来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当孩子没有真正了解数字与符号的意义时就很容易犯错。家长在家指导时,同样可以用家里的某样物品来做教具,比如水果、玩具或者零食等,以“11-5” 这道算式为例,要让孩子知道“11”表示原来有的数量,让孩子点出来,然后假设拿走或者吃掉5个,问孩子还有几个,注意提醒孩子剩下的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如果发现变少了,可以告诉他“-”就是变少了的意思,以后他的物品变少了可以用“-”来计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离不开数学,在指导幼儿感受数的变化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这对孩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尤其重要。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4篇

问:我儿子3周岁。他的兴趣与同龄孩子不同,在1岁时就对汉字非常感兴趣,2岁时对英文字母感兴趣,现在又迷上了汉语拼音,《学拼音》的VCD一天要看几遍。目前,他已经认识1千多个汉字了。26个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都念得很好,而且一点都不会混淆。数数可以很流利地从1数到199(200以后的还没教他)。

现在,我们感到困惑的是:

一、我们是否教得太早、太多了,对他将来上小学是否有好处?

二、他的运动能力很差,都3岁了还不会原地跳起,也不喜欢骑儿童车。我努力想教他踢球,也没把他踢球的兴趣培养起来。

三、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点儿差,虽说会认很多字,会读故事书,也会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人听,但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却不如其他孩子,说话的句子短、简单,不过意思倒是准确的。不知这与他2岁1个月才开始学说话是否有关系。

福建李容

答:婴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平衡。你的孩子看来对文字符号特别感兴趣,这方面的学习能力特别强。目前,这方面的学习不宜再增加,而要激发他动手、大肌肉活动、全身活动的兴趣,使他的动作发展与文字符号学习能力取得相应的平衡。

我建议由孩子的爸爸多带他玩一些男孩子喜欢的、运动量较大的游戏。亲友中若有与他年龄差不多的男孩(最好比他大一点儿),多找机会让他们一起玩,可以在住宅院子里或一起到公园,放开手脚去玩。在家里玩安静游戏时,让他多玩积木、插塑、画画、剪纸等。还要着重培养他生活自理能力,不要事事由成人包办。

他也需要及早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与同伴交往。动手能力和人际关系,对他将来成材很重要。他感兴趣的事,已经学会的东西,让他继续做,不必阻止,但也不要强化。

孩子坐不住怎么办?

问:我的孩子已经4岁3个月了,对他的成长我们一直抱着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孩子生性活泼、好动。玩玩具时,他可以想出别的孩子想不出的玩法。他很喜欢玩从比较相近的两幅画找出不同的地方,或涂颜色之类的游戏,但教他学知识却坐不住。前段时间,我教他认字,他一会儿工夫可以认好几个,可没学两天,他就说:“妈妈,求求你,我不学了,好不好。”我怕引起他的逆反心理,也就不再强求他学。幼儿园老师也反映说:“这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上课时管不住自己,感兴趣的还稍微好一点儿。”我该怎样做才能改善他自控能力差的毛病?怎样才能让他专心对待学习而不是凭兴趣呢?

武汉于兰

答:从你来信的叙述中得知,你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很快,并且积极主动,能集中精力,这是很好的。对于三四岁的孩子,这就是学习,不是说认字、做算术才是学习,因此他不想认字就不要教,等他感兴趣时自然会学。现在,他的问题是自控能力差,不能遵守集体规则,这是值得重视的。造成自控能力差的原因一般来说是从小未能及时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成人对他没有要求,任他凭兴趣行动。估计他的自理生活的能力也不强,成人包办的太多。进幼儿园后对他适应集体规则的要求不够严格,在家养成的行为未能及时改变。

现在的办法是家园密切配合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同时发扬他的优点,如画画比较好,游戏时有创造性等,建议老师让他有机会在小朋友面前表现。帮助他关心同伴,逐渐融入集体,多和同伴一起玩、一起做事,从而树立遵守集体规则的观念。这是一个4岁的孩子特别需要学习的。

怎样让他在游戏中学习?

问:我有个5岁半的儿子,特别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唱歌,就是不喜欢学加减法、写字、认字。和他同龄的小朋友都会心算10以内的加减法了,可他还在用手指头掰来掰去地算,还经常出错。有时问他:“2+2等于多少?”他会说把2放在心里(在心里默数1、2),再掰2个手指头,当数到3个、4个的时候,就不能流利地数出,而是停顿一会儿才知道连起来,反应比较迟钝,写字也是弯弯曲曲的。他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差。这孩子的大脑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我该怎样去开发他自身的潜在能力?怎样科学地辅导他在游戏中去学、去算、去认呢?

湖北洪玲

答:你的儿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奔跑等大肌肉活动的游戏吗?是否能坐下来安静地玩桌面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数数、比较多少、分类、排序等,可以为学加减法打基础(现在不要让他做加减题);还可以培养他专心做事的能力和习惯,可为专心学习书本知识打基础;动手操作能发展小肌肉,可为写字打基础(现在不要强迫他写好字)。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5篇

在婴幼儿中进行所谓汉字识字教育,既投合了广大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又似乎表现出对中国独有的汉字的“深切热爱之情”,当然很容易使社会上不少人上当受骗,更何况他们还如同电脑算命一样打着“科学”的旗号呢!但善良的父母们可能不会想到,这种所谓的教“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认字”,孩子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认识所教的字,而且还会对将来真正的识字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从而影响孩子早期的思维发育。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认字,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一)

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任何文字都是某种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符号的符号。所以任何的“字”,只有认识了它的形音义的人能把它与语言中的词对应时,才是真正的“认”。试想一下,有哪一个人的识字过程不是这样呢?还不太会说话的婴幼儿,话还听不大懂,居然能够“识字”,岂非天方夜谭?

他们的最重要论据,并且在若干场合重复提到的是日本人石井勋的下述“实验”:“成人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对还不会说话的10个月的日本孩子用日语说:‘眼睛,眼睛,眼睛。’然后,举起汉字字卡‘目’,还是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用日语说:‘眼睛,眼睛,眼睛。’每天这样做一次或两次。过一段时间,当成人只是对孩子说‘眼睛、眼睛、眼睛’时,孩子没什么反应;但当成人举起汉字字卡‘目’时,孩子却用自己的小手指自己的眼睛。同样,对‘耳’‘鼻’‘口’做这种实验,结果也是相同的。”

我们姑且相信这个实验属实,但它仍然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首先,文字的认知对于还不太会说话的婴幼儿来说无法反馈,无法检测,因而完全不可能检验孩子是不是真的认识了这个字。仅凭在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可以用手指自己的眼睛根本证明不了孩子已经认识了“目”字。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心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简单反射阶段,如射向眼睛的光线逐渐增强,瞳孔就逐渐收缩。这不受意志的影响。2、条件反射阶段。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表明,不用具体事物(食物)而只用符号(铃声),也能使狗流出唾液,其条件是每次给食物时都有铃声伴随。3、工具阶段,如黑猩猩的手够不着香蕉,能用棍子把香蕉打下来。4、符号阶段,即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和思维。认真对照不难发现,石井勋“实验”中所谓10个月婴儿“认字”,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即只达到心智的第二阶段,正如马戏团中经过训练表演数学“演算”的小狗,即便它叫对了次数,也决不说明小狗有了数字的概念,懂得加减法,因为那也是一种条件反射。文字作为符号的符号,比语言离概念更远一层,只有心智达到了第四阶段才可能掌握。

其次,石井勋的实验没有对比组。如果所举的卡片不是写的“目”字而是其他,比如写的是汉字“四”或英文字母“A”,甚至是画一粒葡萄,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当成人举起这张汉字字卡时,孩子也会用小手指自己的眼睛。

另外,他们所表述的石井勋的“实验”还存在几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第一,“目”这个汉字原本是汉语“mu”的书面纪录,它在古汉语中是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个语素;它在日文中写做“目”,但在日语中读作“め”[me]。石井勋实验时是否读出“め”[me]音?如果读出,说明产生了条件反射作用的不仅是写在字卡上的“目”这个字,还有实验者的语音。第二,按照条件反射的一般原理,在成人多次指自己的眼睛并同时举字卡后,不会说话的婴儿应有的反应是指成人的眼睛而不是自己的眼睛,因为如此小的孩子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词的概括性,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和试验者的眼睛同样是“目”所表概念的客观所指。第三,口说“眼睛”和手举字卡“目”是在指眼睛的同时分别刺激孩子的听觉和视觉的,孩子却只对诉诸视觉的字卡有反应,而对诉诸听觉的语音没有反应,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

由此可知,石井勋的实验并不具备任何说服力。

然而在此之后,他们所做的“理论分析”则更为荒唐:“口说语言的载体是声波。声波很抽象,既看不见,又摸不到。书写语言——文字的载体是字形。字形很具体、很形象,既能看见,又能摸到。所以,将具体、形象的字形与实物联系起来,要比把抽象的声波与实物联系起来更容易。”“在‘学认字’的时候,可以用手来指字形,用手来摆字卡。这就是说,‘学认字’的过程,还可以用具体、形象的字形,通过触觉系统来刺激大脑皮层。也就是说,‘学认字’的过程,可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觉系统同时刺激大脑皮层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学认字比学听话容易”的结论。语音是语言的惟一物质形式,它是诉诸听觉的,如果说它“笼统、空洞、不能具体体验到”,那么听话人如何感知呢?这些人将诉诸视觉、触觉定为不抽象,而将诉诸听觉定为抽象,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语言和文字的物质形式不同,前者为语音,后者为字形,他们并没有抽象与否之分。说字形“形象”也是不妥当的。就以“目”字而言,就很不形象,难道有什么人或动物长着“目”这样窗户框子般的眼睛吗?从汉字的历史来讲,从战国文字开始,汉字的象形性已迅速减弱,隶变以后就更是全面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就更不“形象”了。至于说字形可以摸到,那除非把每个字塑成立体的,否则人们摸到只是那张纸片,而不是字形本身,字形如何诉诸触觉呢?

他们还主张:“‘学认字’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也可以‘两个字、三个字’……一起认,也可以一句话、一段话同时认。”并宣称“这是婴幼儿特殊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决定的”。例如,“当小孩子刚刚初步认识‘苹果’两个字时,见到一个‘苹’字,孩子也读‘苹果’;见到一个‘果’字,孩子还读‘苹果’。”这当然是指会说话的孩子。这同他们所谓“0-3岁婴幼学认字比学听话还容易”的说法是矛盾的,这姑且不论。但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他们的所谓认字法极易导致孩子对同一个词中的几个字混淆不清,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混乱会在很长时间内纠正不过来。比如看见“水果”会读做“水苹果”甚至“水苹”。换句话说,这种“整体认知”,实际上是每一个字都没能准确认识。那么这种“整体认知”是不是一种快捷的好办法呢?恰恰不是。根据周有光先生分析归纳的“汉字效用递减率”,3800个汉字字种,覆盖率可达到一般阅读物的99.9%;而这3800个汉字组成的词则有数万之巨。整句的话、整段的话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所以,认字而后去掌握词才是以简驭繁的办法,所谓“两个字”“三个字”以至于“一句话”“一段话”一起认,即便真能够认识,也是弃简而从繁,费力不讨好,更何况还不能真正认识呢!

文字是由于纪录语言而形成的第二符号系统,“字形”是它的物质形式,而它的“音”和“义”则是由于纪录语言而从语言那里承接而来。正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决不等于“有声的思维”一样,文字作为纪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绝不等于“视觉语言”。文字作为语言之外的另一符号系统,它有自身的规律,搞什么“两个字”“三个字”“一段话”“一句话”一起认,是完全违背文字规律的。把汉字“教给”根本不可能认识文字而又正处于学习语言关键期的婴幼儿,带来的惟一后果就是干扰孩子们的语言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思维发育。

(二)

这些人称,让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学识字为“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总结出了“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意义”,人们从这些“意义”中也不难明白这种“理论”是否可信。

比如,他们说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有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实在看不出这和认汉字有什么关系。如果确有这种关系,也就是认汉字有利于培养好的品质,那么自古使用汉字的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应该明显优于不认识汉字的人们。事实是这样的吗?读者可以自己得出结论。

又如,他们说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有利于提高智商”。并说:“科学家们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儿童的智商进行测查,结果,英、美、法、德四国儿童的智商平均都是100,惟独日本儿童的智商是111,平均智商差11。……而且在英、美、法、德每个国家的100名儿童中,智商达130以上的都只有2人,惟独100名日本儿童中达130以上的有10人。……经过研究分析,最后趋于一致的意见是:日本孩子学了汉字。”“日本石井勋经过多年的测查,结果是:日本儿童6岁入小学时,没学过汉字,平均智商也是100,同欧美四国儿童一样;5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10;4岁开始学,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20;3岁开始学,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30以上。”“智商”之说是否可靠,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日本从中国借去汉字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但似乎并没听说国际上对日本人的智力有如此高的评价。笔者认为石井勋的说法明显带有日本人常有的民族感情色彩在内。这些都可以暂置不论。现在要说的是,依照上述逻辑,历来重视子女教育而今天尤甚的中国人的智力应该最高,因为其中很多父母都是从孩子的学前认字入手的——当然不是在孩子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但没有事实能够说明中国人的这一智力优势。笔者接触过数十个从3、4岁就开始认汉字的孩子,他们在入小学前有的已经认识1000以上的汉字。但遗憾的是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表现出智力上的特殊之处。

诸如此类的还有什么“扩大知识面”、“培养逻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等,统统是和认不认汉字没有关系的事情。

汉字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比如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应该实事求是,认真严肃。上引他们的说法虽然似乎是在褒扬汉字,给汉字脸上贴金,实际上这种不严肃的、卖狗皮膏药、作生意广告的态度恰恰只能损害汉字的形象,降低汉字的声誉。

(三)

这些主张让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学认字的人,底下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学理论”和主张,他们的上述关于婴幼儿汉字教育的说法,是将其“语言学理论”用在婴幼儿教育上。为了有利于让大家判断其上述主张的是非,有必要简单地分析一下他们的“语言学理论”。限于篇幅,略举数例。

他们说,“字形表达语义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字形直接表达语义,即以形表义;另一条是字形首先表字音,然后再表达语义,即以形表音再表义,这是字形间接表义。如此看来,口说语言符号系统的国王——语音表义只有一条腿,而文字符号系统的国王——字形表义有两条腿。”

他们将语言和文字当作两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并分别加封“国王”,是完全错误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伍铁平教授等人已经在几篇文章中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我们不再重复。这里只谈他的所谓“两条通道”说。

所谓“两条通道”或者叫做“两条腿”,实际上是把两种根本对立、不能并存的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观点放在了一起。王力先生说:“文字不是直接代表概念的,而是通过有声语言代表概念;有声语言是文字的物质基础。”认为文字可以直接表义,是早已被中外语言学界在多年研究之后否定并抛弃了的完全错误的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观点。只有将文字的字形恢复为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它才能有“音”和“义”。王力先生还说:“文字本来只是语言的代用品。文字如果脱离了与有声语言的关系,那就是失去了文字的性质。”中外语言学界都已否定了古代曾经有过的字形直接表义之类的说法,这说明“字形表义两条腿”之说是站不住的。

他们还说,“我们进一步揭示:狭义的形态变化,是落后认识在语言结构上的残痕,是一种笨重的造词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汉语的科学性,否则,就要被扣上‘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等帽子。其实,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与种族优劣毫无关系。对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样,不管其科学性如何,一律要尊重,这是民族政策问题。”

这些话错误很多。首先,说“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与种族优劣毫无关系”,言外之意,种族还是有优劣之分的,只不过和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无关就是了。这当然是严重的政治错误。此且不论。我们要说的是,他们的上述说法是不是在褒扬汉语、提高汉语的地位呢?

并非如此。语言虽为人类所特有,但它并不是人类主动的、有意识的创造。语言的产生以及它的发展变化,不受任何人主观意志的支配。假如某人认为汉语无形态不好,你不能编造某种形态强加给汉语;假如某人认为形态复杂的俄语不好,你也不能把它的性、数、格、时、态等等强行去掉。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如自然科学家只能探索大自然的规律、而不能也不会谈论大自然的什么“科学性”一样,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而不是对某种语言品评优劣,谈论它的“科学性”“优越性”。当今,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语言学家会去讨论某语种、某语族、某语系的“科学性”问题。过去确曾有人不理解这一点,出于其种族偏见,站在有形态语言的立场上,贬低无形态的汉语落后、不科学。现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即便在个别人身上还存在,也已经没有市场,可以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他们又用和那些贬低汉语的人相同的逻辑,或明或暗地贬低汉语以外的语言,尤其是有形态的语言,显然是不正确的。

他们还引用了很多人(其中大部分不是语言学家,更没有一位是汉字学家)的话,鼓吹“让汉字成为通用的国际书面符号”“可国际通用的文字”。这是不是有可能呢?

每一种文字都是为某一特定的语言而创造(或借用并改造的)。以汉字为例,从语法方面来说,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态变化是以音素的变化或添加来表示的。但汉字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正适合汉语无形态的特点,而不可能充当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书写工具。从音节数量来说,汉语的音节数量少,在汉字创制时代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同音词多,表意而非表音的汉字恰恰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词。从我国的地域来说,自古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方言间的分歧很大,仅凭口语交际困难很大,但表意而不是准确标音的汉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种方言的界限,使虽然懂普通话但是地方音太重、交谈有困难的人可以相互交际。这些都表明汉字并不适合记录不具备汉语上述特点的其他语言。

另外,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两种语言的词多数不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一一对应。比如汉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在英语中都叫做uncle,让说英语的人在分别见到汉语的五个词时都读一个词,他们能接受么?相反,汉语说“一辆汽车撞在了大树上”,其中的“汽车”,相应的常见英语词就有car、auto、automobile、truck、bus、motorcar、taxi等等,让说英语的人见到“汽车”一词时读哪一个呢?

知道了他们的一些“语言学理论”,有助于读者正对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所谓“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作出自己的判断。

婴幼儿教育是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大事,一个孩子的婴幼儿、童年时代不会有第二次,错误的教育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以及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损失。如果有人把在语言学界受到严肃批判的东西推广到语言学家一般较少关注到的婴幼儿教育,通行无阻,这种事情是否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6篇

一、转变理念,从做“数学”到玩“数学”

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他们的注意力大概就是10-15分钟左右,而后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他们的数学学习单纯变为老师讲,学生听、做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荡然无存,学习效果也无从谈起。因此,在升学之初,我首先请学生家长为孩子们准备了三套学具:一是雪花片,二是正方体小木块,三是带有数字的长方体木块。学习数数时,让学生把带有数字的长方体木块按数字顺序搭建起来,根据要求抽出数字,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训练了孩子们数数的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专注力,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老师给出4个数字,如“1、4、7、9”,学生根据这4个数字利用加减法算出积木中自己想抽取的底帧

列式:1+4+7+9=21(这样就可以抽取21)

列式:9-7+4+1=7(这样就可以抽取07)

二、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心理意向

从我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经历总结来看,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不是反应迟钝,也不是理解力差,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难的是:他们没有把数字与视觉材料相联系的心理意向,也就不可能根据“想象”的情境来解决数学问题。于是我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之初就特别注重孩子们“心理意向”的培养,希望孩子通过老师的训练能将数学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图形相联系。在计算时能通过想象的物体来运算,当然,要达到这一步,必须要让孩子们经历用实物进行运算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更多地注重于学具的操作。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计数单位“个”“十”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我首先让孩子们一片一片地数,数出100片雪花片,其次让孩子们每10片放入一个小袋子里,最后把10个小袋雪花片放入一个大袋子。在孩子们完成操作后让他们用语言把操作过程表达出来,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把雪花片全部倒出来,自己一边说着一边操作,再次把雪花片按要求分装。完成操作过程后让孩子们尝试用数学语言把操作过程表述出来,最后总结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只能单一地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当孩子们在完成“十几减几”的计算时,当遇个位不能减时,注意力就只会放在个位上,而不是把注意力分散到十位上,借十来减。也就是大脑中不会出现十位上的数字这个意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建立意境,形成意向。

如,计算14-9,先让孩子们拿出14片雪花片(一小包加4片),从4片里拿走9片不够怎么办呢?孩子们在矛盾冲突中就会想到从一小包(10片)里拿走9片,还剩1片,再把1片和4片合起来就是5片,所以14-9=5。当孩子们在反复的操作与表达中,意境就建立起来了,以后遇到类似题时,就会把相应的数字与视觉图形相联系,根据“想象”的情境来解决问题。

当然,孩子们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物体从而进行计算是长期训练而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注重学具操作,让抽象的思维变成形象直观的思维。见到任何数学问题都能在脑海中形成图像,建立起心理意向,再让学生把头脑中再现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这又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数学感知能力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数学教材非常注重选用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能把数学知识在活动中体现出来。

如,在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节课,让孩子们用雪花片拼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接着让孩子们用拼好的面组合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孩子们在拼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对的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才可能拼面,长方体、正方体一定是由6个相同的面围起来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7篇

华裔儿童 汉语汉字教学 方法

加拿大语言学家麦基说过,学说话被认为是人类所习得的最困难的技能。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华裔儿童从一出生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学习着特定环境的语言,在入学前就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因受客观的外在环境的限制,华裔儿童和国内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他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发展缺乏了解。但因大部分家长能够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华裔儿童的这种有利的家庭环境优势是其他的族裔孩子学习汉语上无法可比的。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语言在本质上有根本的不同,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入华裔儿童的汉语教学中来,毕竟我们教学对象的语言习得情况是不同的。汉语不是字母文字,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培养汉语的语感是关键,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有其特殊性

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守汉语语言规律。汉字是形、义、音合为一体的文字,在语言方面,不少华裔儿童或多或少会使用汉语,这归功于孩子在家时父母能和孩子用汉语进行交流,家长也为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汉语能力创造环境。多数华裔儿童有着较好的家庭文化背景,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汉语口语能力。所以对华裔儿童初期学习汉字不应用汉语拼音来启蒙。华裔儿童学习拼音重点是教会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怎么读出这个汉字。国内长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语言环境使他们的“音和义”的发展优于“形”的发展。汉语拼音是发音的工具,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它是用来记录人类发音的符号。拼音是字母文字,它容易和国外长大的华裔儿童早期接触过的外语产生混淆,这些早已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字母文字的华裔儿童,在学习汉语词语的同时学习汉字的书写形式,对汉字的音、形、义显得非常陌生。如果生硬的按照传统的“先拼音后汉字”的顺序对华裔儿童进行教学,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他们对拼音的依赖,减慢了学习汉字的速度。由于华裔儿童的家长早期忽视了对孩子的汉字教育,所以能说简单汉语,但却不认识汉字的华裔儿童为数不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会看到一些初识汉字的华裔儿童有“画”字的现象。教学实践表明,用拼音来帮助华裔儿童记忆、认读汉字是费时又费力的方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人的早期成长中,玩是最好的工作。通过一些有趣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带着学生无数次的“玩”汉字,不但培养华裔儿童对汉字的情感和兴趣,也让孩子们从中领悟到汉字伟大的魅力。

二、对华裔儿童汉字教学的思考

1.在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让华裔儿童了解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能寻根问源,文化教学是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史中光彩的奇葩。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与古印度哈拉比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是当今世界发现最早的文字。民族的语言与文字表现着民族的智慧,是一个民族的图腾的象征。汉字有着东方思维方式,它具象、隐喻、会意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香港已故著名学者安子介认为“汉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因为“汉字是拼形文字,能使人引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会意、指事、象形、形声、转注、假借。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能够像汉字那样,能让人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人浮想翩翩呢?汉字的这些功能是字母文字做不到也取代不了的。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禾”字,它像一株下垂的稻穗,有叶、根也有茎的成熟的谷类植物,用“禾”字组合的字,如“稻”、“穗”、“秋”、“稀”、“稼”与谷类植物等农作物有关;“皿”字,它像古代装酒的容器,在容器里还有装半满的酒,用“皿”字组合的字,如“酒”、“醴”、“酣”、“酌”、“酝”、“酿”、“醉”、“醺”、“酷、“醇”等与酒等发酵食品、饮酒的行为有关。看到“网”,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渔民打渔时候用的网”;我们看到“弄”字我们眼前会联想到一个人正用双手拿着玉在玩赏;“春”字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春天里进行播种、翻地、一派生机盎然的农耕场景。这些汉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基本上是照着事物的形象描摹下来的。表意系统的汉字无论是在线条还是在结构及整体形态都有很强的多变性,汉字的这种多变性形成了汉字的独特的审美内涵.汉字书写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手写汉字包涵千变万化的审美因素,给书写者和欣赏者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孩子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可以借助方块的表意汉字讲出许多中国人的光荣传统、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美德的故事,通过反复多次的听读中国古代故事既可以拓宽华裔儿童的知识面,而且也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感情需求,沟通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还让他们无意之中认识了部分汉字,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2.先认读再学写

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习得语言不仅需要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应有充分的机会练习和使用语言。语言学是输入先于输出。直接认读法的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好。第一步是先识后写,华裔儿童的早期汉字启蒙教学必须让汉字的形、义、声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学习者的大脑。第二步是识写分流。当孩子们能够感知字形、学会字音、理解字义的时候,再学习方块汉字的书写。一个生字、一个词汇只有在反复认读中才能记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华裔儿童汉语语感的“汉语隐形语言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科学设计“听读、诵读、跟读、背读”等汉语语感培训训练方式。教学步骤可分为:认读、练习、比较、学写、运用等几个环节。汉字量决定了孩子的中文阅读基础,2500~3000个常用汉字是对汉语认读的基本要求。国内小学生四年级或之前已经完成500~3000个识字任务。所以对于华裔儿童的汉语学习也要符合规律,明确阶段性任务,识字为第一优先。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只有在认读汉字――抽象图形――组织语言表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华裔儿童才会把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联系与匹配以相似块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华裔儿童在读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某个字,但在特定的语境里,通常是可以猜出它的意思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从一个个汉字中看到一幅幅图画,在加强记忆增强认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华裔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3.教学中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来讲

华裔儿童有着一定的汉语口语优势,所以在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来讲。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来带着孩子练,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具体教学中,注重形象法、直观法、游戏法等在教学中的作用,如“电”,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还有“电脑”、“电灯”、“电线”、“电话”、“电扇”、“电视”,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到:通过一个汉字可以认识很多常用的词汇,也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字母文字与汉字的不同。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动态的多媒体形式,把图像的、声音的、文字的学习材料结合起来,辅助提高孩子的记忆效率。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感兴趣的题材融入教学情景之中。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的剪纸、折纸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折纸活动,在教给孩子折纸的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用纸折出的小青蛙身体各个部位用汉字如何标识。这样既增加了小孩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4.依序写字,端正规范,注重汉字的常用性和难易度

依序写字可以教会孩子楷书结体的贯气。教华裔儿童学习汉字,不管是学习哪种结构,都要告诉孩子应在统一的田字格内规范书写,要教给孩子们书写匀称端正。对于初学汉字的华裔儿童,教师可先教笔画少的字,后教笔画多的字这是遵循由易到难的一般原则。汉字的笔画有粗细、长短、俯仰、斜正、方圆、轻重、曲直、相背。汉字笔画多、笔画相近。从书写角度来看,汉字确实很难。汉字书写规则是以笔画名称为基础的,笔序法中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直,先撇后捺,先中后旁”。教师在教给孩子认读汉字的同时,也要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汉字的笔顺,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特点,师生共同分析书写时注意事项。

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从意义和笔画都简单的常用独体字开始教,然后再教笔画比较复杂难写的独体字,最后再教结构和笔画都比较简单的合体字,再到教结构复杂、笔画较多的合体字。让孩子逐渐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有疏密、开合、穿插、避让等。

孔子提出对孩子的教育要“顺气天性而育之”。考虑到华裔儿童受早期成长环境因素影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语言思维发展特点,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想问题,用孩子的语言去沟通,用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去教华裔儿童。教学中给儿童讲汉字的结构不同于对成人的教学,应尽量儿童化、口语化,这样易于儿童接受。

三、结语

总之,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别于国内长大的儿童的汉字学习,也区别于其他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汉字教学,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应坚持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汉字的魅力,从而达到让孩子快乐“玩”汉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第8篇

(一)早期阅读的概念

早期阅读概念是由玛丽?克莱提出的,她认为早期阅读是:“儿童在进入学校前获得的有关语言、阅读、和书面方面的知识。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是在幼儿口语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接触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获得有关书面语言意识、行为和初步能力的教育活动。还有有的学者认为: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二)宏路镇幼儿家庭早期阅读的现状

本文通过发放宏路中心幼儿园早期阅读问卷,了解和分析到本地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情况。此次问卷发放了150份回收123份回收率82%.具体情况如下:

82.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老师在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培养中起主要作用,只有17.7%的家长认为家庭对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起主要作用。当家长碰到孩子把不认识的字说成是一副画的时候,20%的家长会问这幅画像什么 ;45.2%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这不是画, 是一个汉字;35.8%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字, 并告知字的读音和字的意思。 对“早期阅读就是早期识字,不识字怎么阅读”这句话的理解,52.7%的家长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 ;32.3%的家长认为这种观念不全对,认为识字不等于早期阅读,但认一些字可以使幼儿对阅读更感兴趣;15%的家长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与孩子阅读中,40%的家长很少的提问幼儿问题,26.5%家长会主动向孩子提问 ;34.5%的家长能既主动向孩子提问又回答孩子的提问。与孩子阅读中,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后46.5%偶尔要求复述 ,26.2%总是要求复述 ,27.3% 从不要求复述。在家长自身阅读学习情况上,10.6%家长能在家读书、看报在一小时以上 ,17.6%家长看报在半小时左右,48%家长很少在家学习,23.8%家长能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看书。对于早期阅读重要性问题上,68.5%家长认为早期阅读重要,31.5%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可有可无的。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时,64.5%的家长是考虑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35.5%家长考虑的是孩子是否喜欢。家长在给孩子所买的图书中童话、故事类占63.6% ,科普类读物占18.5% ,其他种类读物占17.9%。在孩子所拥有的图书上,30.4%孩子的图书有60本以上 ,60.5%孩子拥有10-60本图书, 9.1%的孩子拥有10本以下图书。16.2的家长能经常陪孩子看书或讲故事,30.5%的家长能偶然陪孩子读书或讲故事,46.8%的家长很少或有时陪孩子;16.5的家长从来不陪孩子看书或给孩子讲故事。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有一定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拥有一定的图书,图书选择上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以故事、童话类为主,比较重视启蒙教育;但是很多家长在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时缺少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家长在家庭中并没有给孩子树立热爱阅读的榜样,在开展阅读教育时侧重让幼儿复述故事,在阅读过程中不重视与幼儿的互动,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综上我们能看到本地早期阅读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有更科学的方法,本地的农村早期阅读教育会发展的更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养者文化层次低,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中“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由于父母的工作关系,孩子往往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传统的育儿经验,重视生理上的需求,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大多数祖辈家长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孩子上习惯用老观念、老思想要求孩子,无法给孩子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农村年轻的家长自身文化不高,大多数文化水平只达到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高些的家长又忙于进城工作,整天忙于上班,与孩子一起玩耍、接触、交谈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少,留给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农村幼儿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和老师的事,只懂得给幼儿提供物质食粮,而不懂提供精神食粮。很多家长不会给孩子购买优秀的阅读书籍,也不会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只是拥有一定量的图书,但没有掌握阅读及技巧和方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幼儿早期阅读发展滞后。

(二)阅读环境欠佳

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图书柜,孩子的书籍东一本西一本随意放置在图书床头、客厅、卧室。孩子也没有固定的阅读角落,随便往哪一坐便是阅读角。大多数农村幼儿家长没有给孩子购买优秀的阅读书籍,也不会给孩子讲故事,有亲子阅读经验的幼儿比较少。家长自身榜样作用欠佳,能坚持在家看书读报半小时以上的家长少,大多数家长在空闲时间都喜欢抱着电脑、电视。有的是因为工作生计原因没时间,有的是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低,觉得没必要给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教育。家长自身与书本交流的少,没能给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幼儿就难以对书本产生兴趣。

(三)缺乏科学的操作方法,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的家长们知道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也尽力帮助幼儿养成阅读习惯,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是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安排随意,没能在阅读时间上帮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家长盲目地超前和过度的教育,没有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应该在下阶段做的事提早到3岁前来做,片面强调对孩子施行识字、数数教育;还有的家长给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时,不知道方式方法,只是枯燥的念字、看图说故事,让孩子阅读时功利心太强,总要求孩子记住、背下一些东西,孩子在阅读中体验不到乐趣,久而久之孩子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三、如何促进农村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

(一)、改变观念,培养早期阅读的习惯

早期阅读不是在孩子学会了拼音技能或认识了大量的汉字以后才能开始的活动,婴幼儿在最初阶段便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如幼儿抓玩书本是阅读,幼儿对画面指指点点、咿咿呀呀是阅读、幼儿用语言描述图画或问问题也是阅读。现在孩子好多都是“电视迷”,这和家长的观念有关。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把孩子的早期阅读看的可有可无,有的认为孩子没识多少字,先看电视,等识字多了再读书,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的最佳时期。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孩子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不起来。而大量事实表明:早期阅读在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价值。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因此我们要适时地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阅读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爱模仿,父母是孩子的模仿榜样,爱阅读的父母才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来。父母应该少看电视,少玩电脑、手机,多读书看报,孩子天生爱模仿,模仿中如果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爱上阅读了。在培养孩子早期阅读习惯时,要固定一个时间比如每天吃完饭后或睡前半小时,家长要陪孩子一起阅读,一开始可以是短小的故事,图画书,慢慢过渡到文字稍长的文学作品。鼓励幼儿自己先阅读、先猜故事,然后再由大人讲述,让孩子自己对比猜的和大人讲得有哪些不同!阅读中,家长可以一边指认着文字,一边用不同角色的语气语调讲述,这样孩子不仅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还不自不觉中认识了很多的文字,为今后的文字阅读打下基础!

(二)、创设环境,营造早期阅读氛围

家长可以为孩子布置一个阅读角,将房间光线较好的角落作为孩子的阅读区。阅读区的布置要温馨、简洁,有童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孩子定做专门的小书柜、小书袋或者小抽屉,摆放幼儿的图书;提供足够的灯光和适合的桌椅,如果条件实在有限也要给孩子创设图书的区角。阅读区内提供的图书应该与幼儿的年龄相符合,。合适的图书与孩子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都有着较大的相关。

家长要充分利用阅读环境。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随意翻弄图书,哪怕幼儿知识把图书当玩具玩,慢慢过渡到让孩子听听、说说、读读、看看,整个阅读兴趣的激发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要一读完一本书就要求幼儿复述或记住一些东西,父母的功利性心理会让幼儿的阅读有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爱阅读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以爱看书读报的榜样去影响幼儿,不在孩子在阅读时发出很多很多的声响,或者看电视打电话等,尽量减少干扰孩子安静阅读的不良因素。

(三)、把握契机,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

1、多使用书面语言,少使用口语。

3到6岁幼儿还不识字,这个时期的早期阅读多是以大人给孩子讲故事为主。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总担心孩子听不懂,就避开书面语言,使用通俗的口语来讲。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对孩子而言,最先接受阅读时,在书面和口语上是没有难易之分的。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尽量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来给孩子读故事。比如:在《狐狸和葡萄》的故事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农村家长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时,大多数会这样讲:一只肚子很饿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一直流口水,很想吃,但是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想不到办法就走了。家长担心“晶莹剔透”、“无可奈何”这样的词语孩子听不懂,就换成了浅显的口语,其实这些词语并不影响孩子理解故事的大意,接受起来没有难易,成人自以为是的难易可能让孩子失去了体会阅读魅力的机会!

2、让阅读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让孩子爱上阅读这项活动,就要做到“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孩子可以是自由摆弄图书,自己随意翻阅,也可以是父母读故事给孩子听,父母可以做些必要的讲解和提问,帮助孩子理解、阅读材料,帮助幼儿掌握有序翻阅等基本阅读技能;不要要求幼儿一定要复述故事或者记住、背下一些东西。如果幼儿感觉读书有很多任务在等着他,那么他就不想阅读了。有时候父母和孩子还可以把阅读的材料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表演中使用适合角色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能增强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3、抓住早期阅读的契机,采用适合的方法。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也蕴含很多阅读的机会,关键是我们是否抓住了这个契机。比如:带孩子去逛街,街道上有很多店铺名,公交站牌、广告等包含文字的东西,这时候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个机会,先让幼儿猜,再告诉幼儿是什么文字,幼儿不自不觉中就认识了这些文字,也懂了这些文字符号的意思。再比如新买的的玩具,孩子可能不会玩,但是里面有说明书。很多家长并没有引导孩子去阅读这些说明书,而是直接告诉孩子这个玩具该怎么玩!这样就错失了让孩子阅读的一个机会。善于捕捉阅读契机的家长会这样做:他们不告诉孩子这些玩具要这么玩,而是让它们自己看图自己动手操作,等孩子在某些环节出问题了,家长这时候和孩子重新认真阅读说明书,再告诉孩子哪里出问题了。最后,家长再有意识的灌输给孩子,学会阅读的好处,当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好处时,孩子也就爱上阅读。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要看会书,可是孩子动画片正看到精彩部分不想看书也不想听故事,这时候如果强行把孩子拉走去听故事,那么孩子肯定不乐意,对阅读就很排斥,如果等孩子看完电视了,家长能以“电视机要休息,我们也要休息了。宝贝,昨天故事里的的小白兔会不会被大灰狼吃掉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来询问孩子,那么孩子会更自觉地去阅读。准确的抓住孩子阅读的兴趣点,孩子才能愉快地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