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6 16:25:08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1篇

1.1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1.2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1.3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2.1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2.2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2.3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2.4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结语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小皇帝;家庭教育;真爱

一、中国的”小皇帝”现象

“小皇帝”,最早是中国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称谓。但在这里,“小皇帝”泛指那些从小就娇生惯养、被家长过度溺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过分溺爱。他们从小被家长过分关注、过度娇惯、放纵和保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慢慢丧失了独立性和适应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小皇帝”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席,它反映的是家长对子女的一种畸形的爱,一种缺乏理性的盲目扭曲的爱。这其实就是溺爱,溺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这种由于家长溺爱而产生的“小皇帝”现象是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五种现象说明您正在培养家里的“小皇帝”

1、对孩子过分关注搞特殊化。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孩子成为呼风唤雨的“小霸王”;家长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忽视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基本礼貌和伦理观念,没有树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必要的威信和威望,让孩子的自我娇蛮无限的膨胀,使得孩子失去了对人性平等的尊重。

2、全力满足孩子的欲望。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在生活中给予特殊照顾等,一些父母甚至不顾家庭条件及孩子愿望的合理性,一味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欲望和追求;这种行为会让孩子的自我中心变得更加严重,不懂得分享和付出,将来对社会也只有索取而不知道感恩和回馈。

3、对孩子的任性无理姑息迁就。家长对孩子的娇蛮任性采取放纵和百依百顺的态度,忽视了对孩子人格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家里没有建立合理的规则,让孩子的一切恶劣的行为和习惯不断的蔓延和扩展,将来可能连自己父母都不放在眼里,最终的结果会是害人害己。

4、凡事包办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家长做了本该孩子做的很多事。结果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十几岁的孩子还不会去超市购物,上大学了都不会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务,脏衣服要等到放假带回家洗,这样的案例太多了。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更无法走好自己将来的人生路。

5、不讲原则的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孩子明显的错误甚至较为恶劣的思想行为,要么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要么置之不理或“护短”,不仅不让孩子承担责任,反而还当面批评学校和老师的不是。表面上好像是为了顾及到孩子的面子和前途,实则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丧失辨别善恶好坏的思维能力,破坏了社会规则和老师的形象,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否认过失,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能负责。

三、孩子应成为有社会担当的“王者”

我们的家长如何才能帮助自己孩子在将来成为真正的有所作为的“王者”,而不是一个懦弱无能或是残暴冷血的“昏君”,我们有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思想认识。

1、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培养目标确定为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有真才实学、身心健康的的合格公民。重视并搞好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人将来的成才,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事业。都说父母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因此,父母自身对家庭教育的思想认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把中国古人说的“至要莫若教子”这句名言牢记在心。

2、家庭教育必须从幼小抓起,不应等到孩子大了再想起教育的事。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答案: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是关键期,在此期间,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可塑性,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良好性格养成和行为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孩子思想道德的修养、人格品质的形成、意志毅力的磨炼,莫不如此。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家长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全部权利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家长必须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更是父母自己的事。有一本书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如此,这充分了说明了为人父母对养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具有比老师更为强大的教育引导力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更是可以和一所好的学校相比,因为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大环境,是每个家庭成员心灵的港湾。

其次、家长必须重视自我成长,要懂得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

1、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态度应是温柔而坚定。家长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应明确的给予拒绝但不要情绪化,对于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应及时的提醒和善巧的引导。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小时候很容易养成任性自私的恶劣习性,不知道分享不愿意付出也不懂得关爱,在家里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小皇帝”。矫正孩子的行为要趁早,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在生活中,对孩子不要搞特殊化,让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而需要尊重的;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战胜困境,让孩子体会到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有收获,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力量。

2、家长在生活中应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培养孩子自律和自立的能力。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力。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相处融洽,家庭关系和谐,对待孩子的教育在态度方式上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孩子的面前,讲诚信讲规则,如自己不随便沉溺于手机、不随意闯红灯等,同时和孩子共同制定好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规范,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需要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好处和违反规则的后果。一旦违背就要自觉接受一定的处罚来承担责任。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学会自我管理,最后才能够让孩子做到自强自立。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 规则意识 规则执行能力 家园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保证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它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的规定。

规则意识及规则的执行能力,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观察、模仿、评价,幼儿获得规则意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个性品质,自然地以行为方式表达和表现出来。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评价能力,他们通过他人的评价与行为来理解什么时候遵守什么规则,作为幼儿教育主要场所的家庭和幼儿园,有必要对目前幼儿规则教育进行反思。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教养态度、方式将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在我国,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特别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普及,幼儿规则意识淡漠,自我中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与观念的错误与不统一,是造成幼儿规则意识混乱的实际原因。所以仅仅在幼儿园中强调规则意识是不够的、片面地,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教育现状

为了弄清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现状及教师、家长就此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我们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分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

三、思考及策略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应该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不断改善和反思,家园共同合作作好幼儿早期社会性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教养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保教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规则和规范内转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坚持四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1)将幼儿一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2)将幼儿园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认识、统一方向,统一目标。

(3)将一日各活动各环节、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各项活动中。

(4)将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与其它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2.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充分调动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感。

3.个别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的放矢,制定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有趣方法,使儿童乐于学习。

4.一致性原则

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方向、目标一致。家庭成员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致。

(五)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3.运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

4.家园一致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

四、小结

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幼儿才能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识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一个人社会化的程度,将会制约终生成就的程度。重视早期社会性的培养,将使我们的孩子更顺利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幼儿规则意识的引导策略.早期教育,2003,(10).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4篇

你是否希望孩子就是孩子的样子活泼开朗?那么你的孩子就需要自由;

你是否希望孩子既有规矩又很活泼,那么你的孩子既需要规则又需要自由。

规则和自由是否相互矛盾?怎样让孩子在规则和自由之间表现得正合适?

在幼儿园里,乐乐拿着一块积木主动对琳琳说:“你跟我一起玩吧。”琳琳说:“我不想跟你玩,我想跟悠悠玩。”乐乐接着做她的思想工作,“我会搭水立方,你来看。”琳琳不为所动:“我不去。”乐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不跟我玩,我自己玩。”乐乐便自己到建筑区专注地搭起奥运场馆。

一会儿后,琳琳边哭边对老师说 “悠悠不跟我玩,我要他跟我玩。”老师问悠悠怎么回事,悠悠说,“我已经有朋友了,她再进来,这里就待不下了。”老师劝琳琳到其他区域去玩,琳琳还是不愿意,哭着说,“我就要跟悠悠一起玩!”

从这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可以发现琳琳和乐乐有着不同的生活处事习惯。

琳琳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孩子,她想做什么事情就要做什么事情,然而不会考虑别人的兴趣和需要,也不会用变通的办法动员别人或者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能达成目标就生气懊恼,乐乐也是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孩子,他向别人主动发出邀请,并想办法争取对方的合作,然而并不强迫对方,如果不能达成目标,他就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自己的快乐遭遇挫折也不打折扣。

在生活处事习惯上,两个孩子的根本区别在于,琳琳自由过度、缺乏规则,乐乐既有规则又有自由。

规则与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天平

“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放肆

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规则过度”导致孩子缺乏个性

有的父母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这将影响孩子的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

既规则又自由的教育策略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这样的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

1 自然后果法

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但也不是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担行为后果,再对他讲明道理。例如:孩子吃饭挑剔,家长不用跟在后面喂,而且不到下顿吃饭时间就不给他吃,用饥饿法则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不要对他反复唠叨发脾气,如果他错过学习时间、看电视或者做游戏的时间,家长不要给他弥补,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自然法则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自然后果法使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真正的自由精神是尊重自然法则的自由,不是随意妄为的自由。

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的行为将导致长远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结果,则不宜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坐姿不端正、握笔不正确等等。

2 人为后果法

很多情境不能运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孩子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后果相当危险,这样,使用人为后果法就是大量而经常的了,把它与有意惩罚相区别,就会应用得更加科学。

人为后果从错误行为中延伸出来,有意惩罚与错误行为不直接相关。

荣荣喜欢坐在低矮的露台上边玩边往楼下看,虽然有栏杆但还是很危险。妈妈给他设定了人为后果:要么在地板上玩,要么下楼到院子里玩,这两个规则要求都与孩子的错误行为直接有关。

有意惩罚则是打屁股、罚站等与错误行为没有直接关联的方式,反而让“屁股”和“腿”成了替罪羊,这是从“负面教训”了孩子,孩子从中只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做某件事情,屁股会受罪;为了保护屁股,以后不要做那件事。人为后果则是“正面教育”孩子,孩子懂得两个道理:做某件事情是不符合规则的,应该怎样做才是符合规则的。

人为后果关注的是现在,有意惩罚关注的是过去。

有一次,妈妈带颖颖到同学家里玩,已经很晚了,该睡觉了,颖颖还不愿意走,最后妈妈强行把她抱回家了。第二天,颖颖提出还要到同学家里玩,有意惩罚的教育方式就是“你昨天表现得不好,今天不带你去了”,人为后果的教育方式则是提前预防,约法三章,“妈妈说走的时候得走,不能像昨天一样又哭又闹地不走,否则下一次妈妈就不带你去了”。

可见,有意惩罚具有报复性,人为后果则具有建设性。

人为后果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有意惩罚的态度是厌烦和粗暴。

使用人为后果的父母比较冷静和理性,规则底线不动摇,但是对孩子的说话嗓门不大,语速不急,有意惩罚则表现出不耐烦、生气甚至怒气冲天或粗暴无礼,但是效果并不见得好。

3 选择权限法

让孩子既遵守规则又放松自由,父母可以从改变说话方式做起,让孩子学会“做选择题”,训练有素的“超级孩子”也将学会参与设计“选项”,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自由能力。

当你正在接听一个电话的时候,孩子一会儿要摁键,一会儿拽你的衣服,一会儿制造出各种噪音,你会怎么办呢?

习惯于批评和惩罚方式的父母要么把孩子训斥一顿,或者“啪”一下打在孩子摁键的小手上,后果将变得更加糟糕,“两败俱伤”――孩子哭了,家长生气了,电话也不愿意打了。

尊重孩子自由的妈妈将出这样一道选择题:“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三件事,要么安静地呆在这个房间自己玩,要么到另一个房间,要么等妈妈打完电话你再打,你要选择哪个?”如果孩子选择前者,却仍然打扰你打电话,你就请对方暂等一会儿,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他不愿意也不行。这样他就明白,要享受与你呆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电话的自由。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5篇

放学后的幼儿园里,4岁的彤彤玩着秋千,妈妈在旁边催着孩子。

“彤彤,幼儿园快关门了,我们不要玩了好不好?”

“不嘛,再玩一会。”

“你不是说过只玩一下的吗?现在都很久了。”

“我就是想玩嘛。”

“彤彤,你再不走,妈妈生气了!”

……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也是符合其心智的一种活动,按照正常来说,孩子这样玩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现在就出现了违反“规则”的现象:一幼儿园快关门了;二妈妈只答应玩一会。那么这个时候是否需要坚持对孩子的规则教育呢?

其实有什么能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呢?如果要给孩子设立规则,那一定是为了保证孩子不偏离成长的道路,并且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成长才是每一位母亲养育孩子的最高标准。规则只不过是这个标准的一个帮手,而不是目的。

应该讲,我国是十分重视孩子的规则教育的,尤其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我们仍然感到我们的教育效果在很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中国城市家庭目前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一些孩子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则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读好书,将来能出人头地,对规则意识的培养往往有所忽视。而学校和幼儿园确实也十分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上都有规则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大多以说教为主,手段单一,很少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因此,一旦孩子出现“违规”现象,教师采用的手法往往比较简单和粗暴,甚至训斥、体罚等。

规则是有弹性的。孩子正在学习规则,弹性的做法会让孩子更舒服地接纳规则,然后在漫长的时间中有心理能力承受这个规则,并将其内化。当和孩子做过约定,每天晚上只能看电视40分钟,而孩子并没有遵守规则,妈妈就要跟孩子说:“我们已经商量好的。”如果孩子还不遵守,你可以坚定而亲切地对孩子说:“妈妈要帮你关掉电视了。”孩子也许会大哭大闹,很好,这正是他调整的一个机会。让他哭一会儿,给他空间,让他自己慢慢调整。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纳这样一个现实:这是和他约定好的,他需要从现在开始学会遵守自己的约定。做父母的没有必要发火或者谴责孩子,因为那样会给孩子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父母不是法官,不是审判者,父母的职责就是“我在这儿等待着,只要你需要,我就把爱给你”;父母的职责还是“我要保护你,给你所有成长的机会和自由”。从这个出发点来看,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可以了。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建立规则最高的原则。

当“全体人”共同遵守某种约定时,规则才成为规则。例如:如果要求孩子小声说话,那么父母也一定要小声说话。如果规则由父母把握,并且只有孩子遵守,那么它就变成权力,而不是规则。当规则是规则的时候,孩子会使用规则保护他成长的自由,这才是规则最根本、最高的意义。这个自由包括成长的自由,发展潜力的自由,解决问题的自由,承担责任的自由,以及得到答案的自由。

给孩子的基本规则,必须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要遵守;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教育专家建议有以下6条: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温馨小提示 :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规则意识 培养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一个"小社会",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或章程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有关调查表明,幼儿在初上一年级时心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浅薄,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规则,维护执行规则,提高规则的执行能力。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应由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面通力合作。努力通过培养这一时期儿童的规则意识,为其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有规则,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我是第一次教小学一年级,在开学的第一天就遇到孩子不愿上学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乐乐在课堂上随意喝水,还给他的同桌倒水喝,我就告诉乐乐:"上课的时候是不能喝水,更不能打扰同桌上课。"放学时,乐乐见到家长就说不愿上学,家长就问孩子为什么,他说:"我上课喝水了,和我同桌的培培也要喝,我就给她倒了点......"家长问道:"难道你不知道上课是不能喝水的吗?"孩子颇为委屈地说:"在幼儿园什么时候都能喝水,老师说想喝就喝。"接着,孩子又对家长说:"妈妈,我还想上幼儿园上学太没劲了......"这一事例中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规则意识所造成的,从中我们也看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对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幼小衔接中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育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二者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作准备,阶段性要求教育依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使教育内容、要求、途径、方法符合儿童发展,带有明显的、不同的阶段特点。人生任何一个转折都将面对新的规则,社会任何一处都会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角色须遵守不同的规则。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一个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的社会。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1]

三、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应由幼儿园、家庭及小学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有利于孩子顺利成长为社会人。根据一学期的观察和实践,下面重点谈谈小学对初入学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

1.自定班规

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让儿童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低年级儿童对自己身边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知,并能明白规则是自身生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有利于彼此之间相互认可。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而没有他们去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通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作为规则教育的突破口,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又鉴于初入学儿童年龄小,大道理听不懂或听不进去,因而我们多采用直观具体的形象或事例来帮助儿童去理解。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多好,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

2.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一个规则意识浓厚的环境中个体受群体的约束和舆论的制约,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舆论约束,近而个体在群体的环境中,按照群体的环境需要来严格要求自己,摒除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适应团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形成塑造自己的规则意识。

3.树立榜样,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大力宣传、表扬,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样的话,榜样的挖掘和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在遵守规则方面,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一方面,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一种意识。

4.采用自然惩罚法

教育虽然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适当的让儿童受到一些自然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老师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不同惩罚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2]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个大的环境。但是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说明我们进行规则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为其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习准备;能力培养

“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入学观”

很多的家长、幼儿教师对幼儿入学准备缺乏正确地认识,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说法,比如说:“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小学老师的事,入学前父母不需操心;有的家长则怕孩子不能尽快适应,为孩子找来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提前让孩子学习一年级的课程;有的幼儿教师则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提前认汉字、拼音、做计算题等等。”以上种种都是片面极端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对早期教育及幼儿身心特点缺乏了解。家长应有一个正确地认识——那就是儿童身心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智”的发展,而应该以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充足的自信心与自我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各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幼儿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首先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应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从而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我们可以带孩子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了解小学学习活动,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也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进而产生上小学的愿望。

其次,做好生活习惯改变的心理准备。儿童在家庭或在幼儿园里,生活的时间性不强,儿童的脑子里缺乏时间概念;而进入小学,儿童首先要适应打铃上课,上课要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要注意听讲,不许随便说话,上课时不能去厕所等等。如果在入小学前缺乏这种训练,儿童就会表现出上课坐不住,没有放学肚子饿,课还没上完就要去上厕所等等家长针对孩子的情况培养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规律的生活 , 早睡早起 , 遵守作息常规保证充足睡眠,遵守幼儿园常规 ,物品放置顺序化、 固定化 , 用完即收回原处等等。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入学以前,孩子认识多少个字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要务。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会对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表现,如果你对孩子置之不理,孩子的求知欲就会泯灭。相反,如果你能热情对待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去认识,去探索,并引发更多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激发起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勤奋和刻苦学习的习惯。

其次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要求幼儿专心与认真,注意倾听老师和同伴发言,爱护书籍与文具, 正确的阅读与书写习惯。阅读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只是教孩子识字,主要是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训练时成人应从孩子喜欢看书开始,然后会一页一页、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看书。还可以让幼儿续编故事,仿照讲述,看图讲述等。培养书写习惯。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 , 不形成要“橡皮依赖症”。如:身子坐正,两臂平放,课本平放前方,胸离桌子一拳等。

再者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家长应该经常带孩子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些社会事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同时,幼儿园应让孩子在游戏中愉快地发展基础性的能力。比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倾听各种声音的感官练习,通过角色游戏等等,为孩子学好拼音打好基础;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画线条的流畅性,对手的控制能力以及正确的握笔姿势;通过手工活动,发展手眼协调和小鸡肉;还用游戏,画图案等方法帮助幼儿熟悉田字格等

四、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强化幼儿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进入小学后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幼儿园相比,更多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因此提前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重要。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

其次加强幼儿自制力、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自制力、自觉性、主动性是一名合格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家长应把自我约束的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上。要不时告诫孩子,提醒孩子向小学生的行为准则看齐,并通过开展各种有规则的游戏,如棋类游戏、体育活动等,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都是有规则,有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缩短幼儿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

第三,加强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老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不仅要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往,还要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与幼儿打成一片,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树力与人交往的信心。 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带孩子带社会中,大自然中接触更多的人和自然界的事物,发展社会感情,增强交往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他们更多的是面对浮渣的社会大环境,不再像幼儿园那样单纯。课余时间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孩子将会遇到许多不安全因素,面对许多需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听故事、看电视,让他们知道一些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进而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规则、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如: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不闯红灯;离开幼儿园(学校)时,不跟陌生人走;不随便吃别人给的食物等等。从而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它需要幼儿园、学校、家庭共同协作,共同帮助幼儿发展各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适应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崔爱林《尊重天性发展自然——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地位》,《学前教育研究》2008.1.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第8篇

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幼儿园里欢乐、有序的良好环境, 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最好场所。幼儿园应该注意的是: 幼儿年龄较小, 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够自觉的遵守规则, 这就要求幼儿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树立和巩固规则意识。

( 一)规则融入生活日常, 确保规则意识的树立

规则意识的形成绝非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来建立, 而是要将规则融人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逐步规范幼儿的行为, 树立规则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设立规则, 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树立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要注意从生活、学习、游戏等各方面设立规则, 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在生活中要求幼儿早晨人园时要和老师、同伴问好, 和爸爸妈妈再见; 晚上离园时要和老师、同伴道别等。在学习中要求幼儿看书、画画时要注意坐姿, 做到握笔一寸, 眼睛离本一尺; 答题时要举手, 回答要起立, 大声发言等。在游戏中要求幼儿在使用幼儿园的物品后要放回原处; 游戏时要讲究先来后到,礼让他人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细则的建立能够约束幼儿遵守规则, 使得幼儿园的有秩序运营。在规范幼儿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幼儿教师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引导, 以保证规则落实到实处, 避免出现规则制度荒废的情况。与此同时, 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特殊性, 不能将规则设立为僵硬的条框, 可以以打油诗或者儿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既有利于幼儿熟悉日常规则, 又能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种日常生活之中的规范既不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又能够对幼儿的规范意识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奖励机制, 培养规则意识

在社会工作中, 奖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调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这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针对不同方面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 以达到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目的, 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奖励机制主要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进行, 物质奖励主要是一些学习用品或者是小玩具, 精神奖励主要是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幼儿园可以对一段时间内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进行评比, 通过奖励幼儿大红花、小红旗的方式来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时, 老师用鼓掌、微笑等方式鼓励幼儿继续保持, 以达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目的。与此同时, 针对幼儿好动的特性, 要在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楼梯、休息室等活动场所设置粘贴生动卡通图像、标志符号提醒幼儿幼儿园的规则和奖励, 让幼) 七能够自觉主动遵守, 从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如: 在休息室粘贴睡觉的宝宝图案, 写上 安静乖乖宝得红旗 的字样; 在活动室的游戏器材前树立排队标示, 绘上幼儿排队图案, 奖励小红花给认真排队的小朋友; 在教室陈列的物品上贴上使用后放回原位 的标签, 并附上漫画生动展现, 在旁放置小画板, 为表现好的小朋友画小红花。这些图文并茂的奖励标志出现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 起到了督促引导的作用。这些标志以无声的形式提醒着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逐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中虽然可以利用各种鼓励方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但是同时还要注意到奖励是为了不奖励。有的幼儿为了得到奖励而遵守规则, 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实行奖励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和指导以保证奖励机制能够有效运行, 让奖励机制真正起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作用。

(三)利用多种游戏, 巩固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 形式多样的游戏对幼儿有强大的吸引力。将规则融人到游戏之中, 幼儿就会在游戏的过程之中了解游戏规则, 自觉遵循游戏规则, 通过游戏的生动性来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中应该设立体育游戏、棋盘游戏、角色游戏等多种类型的幼儿游戏, 不仅能够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还能够益智、锻炼身体、了解社会生活。在体育游戏中, 将交通规则之中的红绿灯规则蕴涵在游戏之中, 以 红灯停, 绿灯行, 红绿灯亮快快行 的交通规则为依据制定 红绿灯 游戏。在棋盘游戏中, 幼师可以根据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设立简单的棋盘游戏, 例如飞行棋、跳棋、围棋等多种类型的规则简单的棋盘游戏。在角色游戏中, 通过 图书馆 阅读, 养成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良好习惯; 通过 公交车游戏, 幼儿扮演不同身份、年龄的乘客, 模仿不同人的语言行为以了解乘车规则。这些种类繁多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还能够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 而且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了解社会常识, 更能通过游戏潜移默化的熟悉规则, 遵守规则, 最终达到巩固规则意识的目的。

二、家庭教育中对规则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生活之中, 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家长应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榜样, 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与此同时, 应与孩子增加互动, 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在日常生活中, 让孩子参加到规则的建立之中, 从而增强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 一)家长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力量

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 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 脑子是录音机, 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要做好榜样啊!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模仿家, 而父母就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应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 为孩子树立榜样, 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树立规则意识。这就要求家长注重生活之中的小细节, 例如: 过马路时, 领幼儿等红绿灯, 从人行横道或者过街天桥过马路; 家长在扔垃圾时要扔在垃圾桶中, 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家长乘坐公交车时排队上车, 幼儿也会树立排队的规则意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直接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要求家长谨言慎行, 以身示教,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正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不能给孩子错误的导向, 要自觉遵守规则以引领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二)自行制定规则, 自觉遵守规则

家长为幼儿提供自己制定规则的机会, 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小主人, 幼儿就会自觉的遵守规则, 能够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可以让幼儿做小领导, 在家长给予适度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约束家庭成员遵照执行, 这样能够引起幼儿遵守规则的兴致。

像规定家中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这样幼儿在玩完玩具后就会把玩具放回原处, 约束自己的行为, 遵守规则; 规定饭前要洗手, 家庭成员相互监督执行; 规定垃圾放在垃圾箱里, 不能随处乱扔; 规定自己的物品要自己摆放好, 幼儿收拾自己的玩具和上学用品等等这些小的事情。这些小事能够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 使孩子在潜意默化之中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幼儿家庭生活之中幼儿自己参与到规则制定中, 不仅能够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只有幼儿自身意识到规则, 才能够让幼儿积极主动的遵守规则。

(三)参与亲子游戏, 增强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