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抽样调查的定义

抽样调查的定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3 16:20:52

抽样调查的定义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1篇

从总体抽取的方法看,可以分为两类抽样:一类是非概率抽样;一类是概率抽样。

一、非概率抽样

非概率抽样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抽取样本时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这类抽样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抽取样本的方法。下面列举一些。

(1)判断选样。判断选样是指在抽取样本时,调查人员依据调查目的和对调查对象情况的了解,人为确定样本单元。实践中确定样本单元通常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选择“平均型”单元作为样本,选定的样本可以代表感兴趣的变量的平均水平,目的是了解总体平均水平的大置。另一种是“众数型”,即在调查总体中选择能够代表大多数单元情况的个体为样本。再一种是“特殊型”,如选择很好或很差的典型单元为样本,目的是“解剖麻雀”,分析研究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

(2)方便抽样。方便抽样是指在抽取样本时依据方便原则,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调查成本的目的。典型的形式是“拦截式”调查,如在街道或居民小区拦住行人实施调查,在商场门口或柜台向消费者进行调查等。

(3)自愿样本。自愿样本不是经过抽取,而是由自愿接受调查的单元所组成的样本。比较典型的是网上调查,调查人员将调查问卷贴在相关内容的网页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填答。将调查问卷刊登在报刊上,读者可以自愿参加等。

(4)配额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中的各单元按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型,将样本数额分配到各类型中,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方法则没有严格限制,一般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单元。

二、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也成随机抽样,是指依据随机原则,按照某种事先设计的程序,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元的抽样方法。它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按照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所为随机原则就在抽取样本时排除主观上有意识地抽取调查单元的情况是每个单元格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中。需要注意的是,随机不等于“随便”,随即有严格的科学含义,可以用概率来描述,而“随便”带有人为的直观因素。

(2)每个单元格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3)当用样本对总体日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该样本(或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

概率抽样调查可以被视为狭义的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节约费用。抽样调查能节约调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大大降低调查的费用。

(2)时效性强。有些调查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供调查数据。

(3)可以承担全面调查无法胜任的项目。对有些事物或客观现象,需要通过调查掌握其数据,但又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这是必须采用抽样调查。

(4)有助于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虽然抽样调查只调查总体中的一小部分,用部分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存在着抽样误差,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抽样调查与普查

普查是一种全面的调查方法,它是指对研究总体中的所有单元逐一进行的调查。与全面调查相比,抽样调查虽然有许多特点和长处,但抽样调查不能代替普查,它们有各自的特殊作用。普查资料还是构造抽样框的极好素材,所以抽样调查需要与普查结合,相互补充。它们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抽样调查作为普查的补充。前面提到,对于有关国际民生的重要现象,需要采用普查的方法,了解总体中每个单元的情况,如我国进行过的普查有:人口普查、全国经济普查、全国农业普查等。

(2) 用抽样调查对全面统计资料进行评估和修正。例如:在异乡普查结束后,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认真仔细的复核,对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计算误差率,作为对普查结果进行自量评估和数据修正的依据。

(3)利用抽样调查进行深层次分析。由于普查的范围广,接受调查的范围多,因而调查项目不可能太多。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针对某些问题,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更为详尽的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4)利用抽样调查,提前获得总体目标量的估计。普查所涉及的单位多,数据浩繁,整理汇总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尽快得到总体的某些特征的数据,可以采用抽样的方法,提前得到这些主要目标量的估计。

(5)普查为抽样框提供资料。普查或其他全面调查的资料(例如某些统计报表)可以为抽样调查所需要的抽样框提供资料,提供辅助信息以及提供抽样效率,同时也为样本轮换等提供基础资料。

抽样调查应用领域

近几十年来,抽样调查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迅速的发展,抽样调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统计数据的领域,都有可能采用抽样调查。常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社会经济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目前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制度化的抽样调查项目主要有: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农产量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经济抽样调查;小型工业企业生产情况抽样调查,等等。

(2)社会性的民意调查。民意调查在西方国家十分盛行,从总统选举到居民居住小区的改造,凡是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一出现,马上就伴有相应的调查活动。频繁的调查活动培育出一批世界闻名的,如盖洛普那样的调查机构。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2篇

一、充分认识人口抽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国务院、省政府非常重视这次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对搞好调查工作了明确要求。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这次人口抽样调查的目的、意义。

第一,开展人口抽样调查是我国继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性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成功地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每一次普查和调查都对宏观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由于年以来我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开展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对于摸清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构成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研究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正确制定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开展人口抽样调查,对于进一步认识省情、县情,更好地收集准确的人口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搞好这次人口调查也将为改进人口统计工作、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打下重要基础。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原有的一些人口统计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变化、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新形势要求,亟需改进和完善。据国家印发的初步调查方案显示,年人口抽样调查的内容比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多4项指标。这次调查,将探索新的流动人口调查方法,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的判断标准,改进调查员的选聘和培训方式,将为今后的年度人口调查和年的人口普查提供经验。

第五,为使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指标打好基础。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从年起,全国要统一使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指标,而以往我们县、乡两级都用“户籍人口”来计算人均指标,这次调查的数据为今后使用常住人口提供了基础。

二、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调查的顺利开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和分配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精神追求、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大规模人口调查,不论从宣传发动、群众配合程度上,还是从数据的准确性上,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次人口调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周密部署,精心策划,认真抓好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

(一)组建好调查机构。按市政府的要求,县政府已于年3月23日成立了县年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统计局抽调的3人,从公安局、计生局各抽调的1人9月1日就位。6月底,全县12个乡镇已按县政府的要求全部成立了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关键是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尽快就位。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历次普查和调查的经验表明,层层建立责任制,一级向一级负责,使调查工作做到工作有目标、事事有专人、过程有监督、结果有检查,是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县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对全县的抽样调查工作负责,乡镇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对本乡镇的抽样调查工作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次会议后,县政府将与各乡镇签订“县年人口抽样调查目标责任书”,对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的,县政府将给予奖励,对不认真组织,工作不积极,拖全县后腿的乡镇要追究责任。

(三)加强协调配合。人口调查是一项覆盖全社会的调查活动,需要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共同抓好工作。县级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既要依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强化协作意识,协同作战,形成合力。要顾全大局,严格按照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落实到位,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把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做好。

(四)制定相应措施、确保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的“生命线”。人口数据是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统计数据,如果数据不准,不仅会给国家制定人口政策造成失误,还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而使统计工作失去基准点。因此,为了确保这次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质量,要求各乡镇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千方百计提高调查数据质量。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有任何的含糊和丝毫的马虎。

(五)抓好宣传动员。人口调查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宣传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程度,关系到抽样调查数据的质量。各乡镇要按照要求,把宣传动员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抓紧、抓实、抓好。调查机构与宣传部门,要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信件、宣传画、宣传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宣传人口调查的重要意义。在调查登记前的10月份,要在全县掀起人口调查宣传的热潮,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口调查氛围。

(六)选调好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人口调查既是一项社会性的动员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综合性工作,参加调查的人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调查人员的选调和配备,在基层组织中抽调业务精、作风硬、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人员参加调查工作。

(七)注重培训工作。在做好调查人员选取和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搞好培训工作,确保所抽调查人员弄清各类调查指标及其含义,熟练掌握调查询问技巧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严格保守被调查者的秘密。

(八)加强监督检查。各乡镇人口调查机构要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监督检查,严防调查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这次会议后,县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陆续派出督查组到各乡镇了解人口调查工作进展情况,检查机构、人员到位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好的乡镇,要督促其认真整改。对一些重要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调查领导机构汇报。

三、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人口调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把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人口调查的主要工作和关键问题,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抓好落实。调查工作要充分体现政府行为,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近几年,国家的大型普查和调查工作不断,基层工作量比较大,经费又比较紧张,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克服厌战情绪,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不拖全县的后腿。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3篇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实现我区“进位创强”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意见》(咸秦发[]17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室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要求,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和“旗帜工程”活动,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全区村级党组织实行分类定位、科学评估、晋档升级、总体提高,不断激发村级党组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乡村两级农民收入调查的通知》(咸办[]65号)决定从年起,在全市各乡镇开展乡镇为总体的农民收入调查的通知精神,同时也是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对村级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为了认真做好全区乡村农民收调查工作,确保这项调查规范有序开展,取得真实、准确的乡村农民收入调查数据,为各级政府促进农民增收提供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奠定坚实基础。

三、调查方法及抽选样本原则

1、调查方法。按照市两办文件精神及国家统计制度的要求,乡镇农民收入调查工作采取抽样调查方法。

2、抽选样本。乡抽村,村抽户

(1)乡抽村。搜集整理本乡镇办所辖行政村年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人口,计算三年简均数,以纯收入为主标志,农村人口为辅标志,由低到高排队编制抽样框,采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选,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要求,农村人口在3—5万人的乡镇,抽取4个村,3万人以下的抽取3个村。全区125个村(不含渭滨镇),共抽取25个农民收入调查村。

(2)村抽户。首先搜集整理本村所有农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常住人口,其次,以各户人均纯收入为主标志,农户人口为辅标志,按照户人均纯收入由高到低排队编制抽样框。同样采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选调查户,按方案规定,每村抽取调查户10户,全区共抽取调查户250户。

3、代表性检查

按方案规定农民收入代表性误差控制在±3%以内。经代表性检查抽中的村和户,均在误差范围以内,具有代表性。

四、落实人员

各镇办基本上落实了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收集审核、汇总、评估和上报工作。各调查村都已确定了一名辅助调查员,配合镇办人员负责该村10户调查户的日常记帐督查和按时收取帐页、编码、上报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4篇

一、目的和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把富民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开展住户调查取得分区县的住户调查资料,是区县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分析人民生活、收入分配、货币流通以及劳动应业等情况的重要信息途径,也是区县政府对“富民”和“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考核、监测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对研究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重大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调查范围

统计调查范围为河东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区县,对象为各区县行政管辖区域内的所有符合调查条件城镇住户。包括:户口在本地区的常住非农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调查包括单身户,但不包括集体户中的单身者。

调查分别以住户家庭及个人作为统计单位。

三、调查内容

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2、居民家庭住房基本情况;

3、居民家庭就业情况;

4、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

5、居民家庭现金收支情况;

6、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

7、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情况;

8、居民家庭非现金(食物及服务)收入情况。

四、抽样方法及样本确定

根据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样本抽选采用二相抽样与多阶段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第一相样本(大样本)采用多阶段方法抽选:第一阶段抽取居委会或社区;第二阶段抽取调查户。抽样原理及调查方案由市城调局培训后另行印发。

根据第一相样本取得调查户家庭人口、就业人口、收入等辅助资料进行分组,从中按比例抽出二相样本(小样本),作为经常性调查户,开展日记账。

各区县调查样本量的确定,按照抽样调查方法及原则,由市城调局考虑各区县代表性等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五、样本轮换

为了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缩短记账周期,减轻调查户负担,根据抽样方法制度规定,一相样本抽样调查每隔三年开展一次,为二相样本提供抽样框,二相样本(经常性记账户)每年轮换三分之一。

严格执行换户审批制度。正常换户,各区县应及时上报市城调局批准备案。非正常换户,各区县要从严控制,需经市城调局批准后方可。掌握比例是:一相样本中确定的调查户换户率不得超过15%,每年经常性调查户换户率不得超过5%。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住户调查统计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服从并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对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意义重大。对此,各区县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给予必需的人财物支持,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县统计局是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抽调精兵强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区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局、民政局、总工会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确保全市住户调查工作顺利实施。

2、搞好宣传发动,消除群众顾虑。住户调查是一项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富民”工程,调查内容涉及到居民家庭收支方面的诸多秘密,居民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调查数据的质量和政府决策。因此,对抽中的经常性记账户,其所在的区县、街道、社区和派出所以及所在单位等,要协同配合做好记账户的思想政治工作,向他们宣传住户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解释承担国家统计调查工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统计调查中涉及的个人秘密受法律的严格保护,消除他们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主动配合、如实填报。

3、加强业务培训,统一规范操作。住户调查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涉及诸多部门、家庭和个人,而且技术性强、难度大、任务繁重,加强对各区县调查人员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至关重要。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局要按照国家城调总队、省城调队的住户调查工作规范要求,认真做好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全市统一时间步骤、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审核程序的要求,高质量地做好住户调查工作。

4、加强质量控制,严格上报制度。住户调查的质量控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城调总队下发的《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手册》和省城调队下发的《河东省城市住户工作细则》以及市城调局制定的《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细则》执行。各区县对分户调查资料进行审核把关确认无误后,于每月28日前以磁盘方式报市城调局住户处。市城调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区县的住户调查数据质量进行监审、检查。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5篇

根据有关要求,为做好我市城镇住户、居民消费价格(CPI)抽样调查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和居民消费价格工作是政府目标考核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是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监测、城市贫困监测、考量民生的核心指标,为各级党政领导掌握和研究人民生活、市场价格、货币流通、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的测算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倍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价格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综合反映,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关系到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做好价格统计调查工作,对于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判断经济运行趋势、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解决好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调查工作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精心组织,落实任务

全市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负责,除直接负责市区调查任务外,还要对各县(市)、区的调查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汇总、分析和上报。调查队和各县(市)统计局、城调队要充实调查力量,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查方案和原则,在规定的样本框内,市区抽选100户居民家庭,各县(市)抽选50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日常居民家庭收支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各地未经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批准不得随意更换抽中的居民家庭。样本抽取后,要迅速落实调查记账任务,并要对抽中的调查户进行记账方法和制度的培训。各地住户调查员要严格执行国家下发的《城市住户调查基础工作规则》,加强审核,杜绝人为干扰数据的现象,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并对调查情况和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年1月正式纳入全市汇总,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对于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工作,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方法制度,不得擅自改变采集方式、采价时间、统计调查对象和范围,切实保障价格统计资料来源、计算方法和口径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好“定人、定点、定时,直接采价”的采价制度。在当前CPI高企、工作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基层调查人员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深入现场收集第一手价格信息,对统计数字真实性负责,勇于和善于抵御各种对统计数据干扰的行为。

三、明确责任,密切配合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6篇

1.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

1.1模糊的人口迁移概念

所谓人口迁移,其实就是人口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所发生的大规模移动现象,基于人口迁移有着较为复杂的界定,时期与职能部门的不同,对迁移人口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期称谓也较为杂乱。

多样的称谓。现阶段,我国很多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与研究文案中都有关于迁移的文学术语,常见的人口迁移包括:暂时性迁移、非户籍迁移、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户籍迁移以及暂住人口等,这些称谓都可以从一定角度对人口迁移进行定义,而且各定义间具有相互融合现象,像户籍迁移与永久性迁移其实就有着某种交集,而两者又具有一定差异性,根据人口学定义,移居迁入地一年以上为永久性迁移。

不统一的人口迁移时间限定。根据全国性人口普查,我国在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并未对迁移实施时间限定,而全国人口普查在1990年限定迁移时间为迁移原住地超过1年,之后的中国人口普查中,更改一年的迁移时间至半年。此外,在某一地区的公安部门明文规定,离开原居住地超过3日就被定位迁移性人口,出发于自身工作需求,计生部门紧紧统计到达现住地或离开原住地超过30日的外迁人口。

分散的人口迁移空间限定。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中,对我国迁移人口来源地进行全面调查,1990年全国性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来源地进行细化调查,使其细化到县、区、市,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进一步细化,开始对乡镇街道一级进行普查,跨县迁移是对县市区一级进行统计,而在调查现住地方面仍然比较混乱。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与1990年人口普查,调查现住地是细化至县市区一级,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调查中,也对乡镇街道一节进行了细化调查。全国户籍管理中,相关公安机关只要有户口变动,那么就会有登记。因此,对于户籍人口迁移来源地和现住地,都可以进行基层户籍登记地的细化。针对暂住人口的等级,可细化其来源至市级、县级,不存在现住地统计信息。计划生育部门流动人口管理系统中,并没有涉及到区、县内的迁移,对于跨县迁移需要达到乡镇街道一级的细化,对于现住地的调查也可达到乡镇街道一级的细化。

1.2人口迁移不统一数据采集内容

通常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均为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由于该调查本身极具特殊特性,且对人口资料的搜集相对也比较全面,所?项目比较多。自我国展开1%人口抽样调查之时,对人口迁移资料进行搜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在选取调查项目中,同时还在调查内容方面体现出来。虽然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从其工作职责出发,他们所调查的人口迁移信息要比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信息小很多,然而,相对来说,在涉及我国人口迁移统计内容及项目方面,公安部门要比计生部门少,这种不统一的人口迁移统计数据采集内容,最终会导致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质量差。

2.提高我国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质量的解决建议及对策

2.1对人口迁移概念予以明确

因为不断完善的国外覆盖全国社保体系,也未受限于户籍制度,因此,国外在定义人口迁移时较为纯粹,比如,美国人口咨询局定义迁移为:所谓迁移,就是人们以半永久性或永久性居住为目的,并进行距离较长的地理迁移。要求对人口迁移予以界定时,要尽可能的与国际相接轨,另一方面,要尽量从人口学角度对迁移目的属性、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进行考虑,而且还要考虑到迁移后的户籍制度。根据现阶段我国人口有着多样的迁移称谓,必须进一步规范于统计实践中,因为各人口迁移称谓使用频率,可以定义为:在不同地区间的人口移动或者流转,都被叫做人口迁移。

根据我国户籍制度,对我国几次较大规模人口迁移普查与调查进行借鉴,有效结合目前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人口迁移调查,主要参照系为流入地或者迁入地居住时间,对有迁移行为的人口进行具体分类,见表1。

2.2对采集人口迁移数据进行进一步规范

1%人口抽样调查和全国人口普查最终目的表明这类调查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口迁移调查内容,而且所设置的调查项目也比较合理科学,可以满足研究与管理人口迁移工作之需。然而,很多必要人口迁移资料仍然不足,像人口迁移过程中迂回迁移与回迁的信息资料、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等。所以,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在采集人口迁移数据时,除了对自身工作之需予以考虑外,还要尽量接轨于统计部门所收集的资料,实现数据共享。

2.3形成数据采集“一张网”,实现数据共享机制

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作为可以实施采集人口迁移数据的重要部门,对现代信息技术予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一方面相关部门采集数据一盘棋,另一方面还要实现部门“一张网”模式。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空间与时间内搜集人口迁移的数据资料,将其制作为全国人口迁移强度与规模的面板数据,又能够保证人口数据采集质量。这样方便了对我国人口迁移因果关系的探讨和对内在机制的理解。根据人口抽样调查和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相关数据库予以补充与完善。此外,通过数据库资料也能对抽样调查与人口普查中数据资料进行检验和修正。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依照管理之需与工作职责,做好明确分工。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7篇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依据人口分布调控相关因素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口资料广泛性与多层次性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人口调查制度提出了挑战。同时,“六普”生成的基础数据除人口统计数据外,还http://有普查区边界和数字化建筑物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通过建筑物编码建立起空间关联,大幅度地压缩了人口分布的空间尺度。因此,巩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成果,探索建立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人口调查制度,是科学决策的紧迫任务。

当前的人口调查制度

为获得全面可靠的人口信息,我国目前形成了以经常性调查为基础、以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年度抽样调查为主体、多种方法互为补充的人口调查体系。

人口经常性登记。是指对城乡居民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以及婚姻等项实行户口管理方面的登记制度,是非普查年份积累人口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现行人口统计是多元化、多轨道进行的,在公安和计生部门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并且各部门都有独立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交叉重复,多头布置加重了基层社区负担,多头公布的人口数据又常存在偏差,降低了人口信息的权威性。

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我国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共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研究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多,且数据时效性差,十年一次的截面数据,无法反映普查间隔期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

人口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人口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人口进行调查,并将其调查结果用以推断、说明人口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优点。

我国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布置了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每年一度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仅对省级以上的大区域具有代表性,不能解决市级以下小区域的代表性问题,若扩大样本又不符合优秀抽样设计所必须的经济性原则;二是以户籍为基础的人口抽样框存在覆盖偏差,漏掉流动人口的可能性;三是传统抽样设计忽略人口分布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抽样效率低。

整体而言,人口普查的基础性作用及人口抽样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周期性普查和经常性抽样调查,两者的结合又存在巨大的差距和空间,造成大量已有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导致信息浪费严重,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

现代人口调查的发展

美国社区调查取代人口普查

抽样调查,作为一种轻便、灵活的现代调查技术,在人口统计中的主体地位愈发显现。丹麦等国家已经取消了人口普查,美国普查局在2010年以社区调查取代人口普查长表,按当前居住地原则对人口实施调查,通过滚动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采用一级直接抽样,注重样本累计和小区域的代表性。

美国社区调查对我国人口调查方法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得准确、动态的人口数据,满足多层次的统计推断需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成果

2000年,联合国开启利用gis开展人口普查的帷幕。近些年,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抽样越来越多地利用3s技术获取辅助信息,这些对改进和完善抽样设计、提高抽样估计精度和节省费用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们使用了长短表、光电录入、基于广域网、以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10g为核心的在线数据处理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遥感影像(rs)和gis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并对普查小区建筑物数字化。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通过建筑物编码高度匹配,具备经济定位、调查和计算

转贴于 http://

小单元的能力。

数字化建筑物覆盖完整人口抽样框,是人口统计面向社区的基本单元。空间化人口密度很好地表达了区域内人口分布的内在空间结构规律,奠定了人口空间抽样的基础。

抽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各级政府都需要利用全国性的人口变动抽样,获得本地区时效性强的人口数据。人口分布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地理特征,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在传统抽样中,调查对象不具有地理位置概念,抽样效率很低。按照传统分层抽样方法,同一层的对象,可能相距很远,甚至在空间上被其他层所分开。而有效利用空间化人口密度能够精确计算小单元的抽样比,使具有高人口密度的抽样单位有较大的抽中概率,实现调查总体中的样本被等概率抽取。在经济性原则下优化样本布局,使其对总体有最大的代表性。

空间抽样软件“三明治模型”是我国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它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根据抽样对象内在特征如人口密度进行分层,通过均值和误差传递,最终表达时,生成以各级行政区为单元的汇报结果,“一次抽样,多级使用”,满足各级政府进行人口管理的需要。

建立信息化的现代人口调查制度

根据我国人口调查制度存在的不足及人口统计信息化已取得的成果,在gis等高科技的支持下,基于数字化建筑物,探索建立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现代化人口调查方法势在必行。

2011年,国家统计局实行的企业“一套表”制度,对人口统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建立统一的人口统计指标体系,明确部门分工。构建以公安为主体,计生、民政协同共享的人口“一套表”网络登记平台,由社区“直报”,以建筑物为人口统计基本单元,覆盖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掌握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将人口调查延伸至社区,以方便获得劳动力、就业、住房等大量与人口相关的信息,再逐级汇总成各级行政数据,体现了极大的灵活性。

抽样调查的定义第8篇

[关键词]调查失业率 登记失业率

失业率数字一般被视为能够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在社会统计比较发达的国家,失业率往往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他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社会经济指标。很多国家都是根据失业率来调整利率、工资价格等。失业率同样也是重要的社会指标,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所以,现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每月都要公布失业率,每季度要公布调整后的数据。

一、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的本质区别

登记失业率是根据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或社会保险机构的行政记录而获得登记失业人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其中的就业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不是来源于同一次调查,而是根据有关资料加工得出的。调查失业率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向调查对象(抽中的家庭成员)询问一系列问题,从而综合判断某个家庭成员目前是否处于失业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其中就业、失业数据来源于同一次调查。

登记失业率指标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城镇失业状况,不能真正起到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和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也不利于国家间比较。而调查失业率则是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和入户抽样调查取得的失业率指标。该调查所使用的失业定义符合国际标准,可以用来进行国际比较,它相对于行政管理系统之外,可以用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其他情况,构造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和构造其他指标。相对于登记失业率而言,调查失业率更能反映宏观经济状况,反映整个国家的失业状况,所以调查失业率更适合作为国家对外正式公布的失业率指标。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

1. 组织方式不同

登记失业率的基础是各级失业机构的行政记录,通过将各级的行政记录进行汇总而得到登记的失业人数。这种组织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组织专门的调查,可以较快地取得记录上所有的汇总数据,但其关键是要有健全、完备、高效、便捷的机构体系和数据传递体系。

调查失业率的基础是对住户进行的调查记录,通过将一家一户的调查记录进行汇总而得到有关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数据,并据此推算出劳动力数据、就业数据、失业数据以及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一系列数据。这种组织方式的优点是通过一次调查可以取得全部有关劳动力的一整套数据,便于数据的衔接使用,但其关键是要有完整的抽样框和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调查员队伍。

2. 使用的失业定义不同

登记失业率使用的失业定义是具有当地非农业户口,男在16岁至59岁,女在16岁至49岁,具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就业登记机构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而调查失业率失业的定义基本上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定义,即:在一定年龄以上,在参考期内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并在特定的时期内采取具体寻找有薪就业或自主就业的所有人。

比较这两个定义我们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失业登记对人员有严格的限制,只有对具有本地非农业户口的人才进行登记,也就是说只有具有本地非农业户口的人才有可能被统计为失业人口;而失业调查没有任何限制,只要符合失业的三个判定条件,都会被统计为失业人口。二是登记注重的是登记本身,只有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才被认为是失业;而失业调查只看状态而不论是否进行了登记。三是登记记录的是过去的状态而不是当前的状态,也就是说登记之后又就业的仍可能被统计为失业者;而失业调查记录的是当前状态,只要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内符合失业的判定条件就会被统计为失业而不论其经常的状态。

3. 数据的作用不同

登记失业数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据此对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进行管理。二是通过对个人情况的详细记录可以准确掌握那些劳动力市场上的弱者,以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就业援助。鉴于登记失业数据的这种作用,对其所使用的失业定义只能进行种种限制。

调查失业率数据主要用来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它强调的是失业率的变动趋势而不是失业人数的增加或减少。因为失业人数的增加不一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失业人数的减少也不一定带来失业率的下降。失业人数只能单方面的反映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只有失业率才能从两个方面反映劳动力的供需关系。也正是失业调查数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这一职能,决定了它所使用的失业定义必须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一切因素,而不能像登记失业数据那样对调查对象进行种种限制。

通过对两种失业统计系统的比较,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调查失业率注重从市场的角度反映失业问题,它关心的实际上是经济意义上的失业问题。而登记失业率注重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反映失业问题,它关心的实际上是社会意义上的失业问题。

二、调查失业率的产生过程以及它的优势体现

1. 调查失业率的产生依据以下计算公式: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这个定义有几点需要做一些解释:

(1)调查范围确定为城镇常住人口。国家统计局采用了目前人口调查的城镇范围,即:设区城市的区、不设区城市的街道以及镇的委员会。

(2)没规定年龄上限。做出这种规定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条:首先,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定义中没有年龄上限,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规定年龄上限,这有助于了解全部劳动力的情况。其次,中国目前只规定了职工强制退休的年龄,没有规定也不可能规定劳动年龄的上限。第三,劳动力抽样调查中虽不规定失业人员的年龄上限,但在进行失业登记时,还应当明确规定年龄上限,这与失业的统计定义并不矛盾。

(3)有劳动能力。这是指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员,其中包括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4)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即调查周内从事有收入劳动的时间不到一小时或为零小时。

(5)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在调查时点以后两周内能应聘上班。

(6)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主要包括:调查时点前三个月内,曾经去职业介绍所登记;去各种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进行应聘洽谈;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网络寻找工作;自登求职广告;托亲友找工作;自筹资金准备从事经营活动等。显然,登记只是寻找工作的一种行动而不是全部。

2. 调查失业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种调查所使用的定义最接近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建议书所推荐的标准定义,便于用来进行国际比较;由于它是通过使用来自同一调查的失业人员估计数和总的劳动力估计数(就业加失业)计算出来的,其失业人员比例数据更加可靠;可以用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其他情况;可以构造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它相对独立于行政管理系统之外。

调查失业率对于失业主要是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角度来定义的,即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无论是非农业户口还是农业户口,无论是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的还是未进行求职登记的,只要符合失业的定义,就作为失业人员进行统计。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城镇劳动力调查,由于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指标定义和调查方法,已经考虑了下岗职工、外来人口甚至退休人员中的求职者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应该说其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应能作为我们判断当前中国就业形势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所以它能真实反映社会失业人群所占的比例。

三、国家要在十二五期间实行调查失业率的原因分析

1. 因为调查失业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调查失业率尝试了城乡统筹失业率统计方法。以前没有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看作失业人口的原因,是把土地作为承载农民就业和生计的基本保障。而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足够的土地来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且全国有约4000万失地农民。而由于农村过剩人口涌入城市使一部分城市劳动力被替代,也在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准确性。所以实行城乡统筹的失业率统计方法势在必行。

(2)调查失业率更据真实性。在现行的体制下,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不会夸大本地的登记失业率,只会千方百计地缩小本地的登记失业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到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的失业人员数量不够全面,因此,登记失业率也就是一个数据而已。

调查失业率的调查对象包括城镇、农村人口。而对于城镇人口的确定并不以户籍为依据,这无疑打破了以往登记失业率中的户籍限制,以及没有涵盖农村失业者的弊端。也是当今最接近真实数字的失业率统计方法。

(3)与国际接轨。鉴于失业率正在成为度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国际接轨的调查失业率。城乡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将全部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完成。这与国际上失业率统计的常规方法相一致。另外,城乡劳动力调查每年两次,分别于5月和11月进行。这项统计与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统计标准和方法完全一样。

2. 现行的登记失业率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以本地的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不能全面反映失业率的真实情况。主要理由包括:一是不能反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失业状况,二是不能反映事实上已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大量进城农民工的失业状况,三是不能反映那些在城市间迁徙流动而并未转移户籍的那部分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状况。把这样多的劳动力排斥在我国的失业统计范围之外,显然是不合理的。

(2)对统计对象的年龄限制过窄。1995年以前我国城镇失业登记是以男16―49岁,女16―44岁为申请登记的年龄界限;1995年以后将年龄界限放宽至退休年龄,即男16―59,女16―49岁。国际通行的惯例是就业和失业统计都不设年龄上限。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失业统计应以退休年龄为年龄上限。

(3)将登记作为失业统计的前提,缺少科学性。以失业登记为基础数据来源,使该失业率指标的失业定义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即登记了才统计为失业,未登记就不统计为失业,从而使登记失业不能反映实际失业规模。有学者指出:“登记作为政府帮助就业和发放失业救济金的前提条件是有作用的,但反映宏观失业状况是不可能的。”

(4)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反映隐性失业状况。现行失业率指标只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显形失业(即公开失业),而不包括我国实际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所以不能反映我国真实的失业率水平。

分析表明,我国失业率统计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以调查失业率替代登记失业率也是大势所趋。

四、如何让调查失业率更加真实反映社会失业状况

1. 把社会调查失业率作为政府公开的失业率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我国劳动力供求基本形势,可以宏观上判断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规划指标、控制指标和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

2. 进一步完善抽样方法,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各地可在国家抽样基础上,适当增加样本或统计指标,达到调查结果本地化的目的。根据抽样调查“样本越随机分散,代表性越强”的特点,改进目前按小区抽取样本的方法,扩大抽取的小区个数,压缩同一小区的样本抽取规模。

3. 重视开展特殊群体和重点行业的失业率专项统计。有针对性地设计指标,采用最适合统计对象的方法进行专项抽查,并根据特殊群体或重点行业的特点对失业结构、时间和地区分布等进行分析,调整和把握其失业节奏,避免过于集中而影响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宫春子 秦 悦:关于失业统计调查若干问题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