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调控专业论文

调控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1 09:22:17

调控专业论文

调控专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 教学改革 人才

一、数控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

据报道,我国要达到“十五”目标,达到15%的数控化,还需要约70万台数控机床,所缺数控机床的人才短缺达100万。因此,数控方面的人才肯定有着稳定的需求量。而借助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当进入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调整时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匹配、培养相当数量的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成为迫切要求。而对于数控加工专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机加理论知识。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

二、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分类

1.金领层(数控通才)

金领人才的要求是:精通数控编程员、数控操作技工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并且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二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

(2)数控机床维护人员: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能进行PLC和参数设置。清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

3.蓝领层

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

三、高职数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数控技术人才,从事数控加工、数控一般编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数控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2)数控一般编程能力;(3)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1)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2)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3)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4)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5)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目前,我国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到数控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其应用;实践教学中缺乏对数控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障分析能力和数控加工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目前培养的数控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缺乏工艺意识,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2)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如数控加工专业,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典型数控设备,要进行举一反三就更加困难;(3)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如对ProE软件的应用不够了解,缺乏高速切削技术概念。

四、加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各类数控人才需求的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对现时的数控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高数控行业的整体素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以培养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一方面,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整合;另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习题课、讨论课、现场课教学。通过开设综合实验课,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行双证书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证,既可拿到就业的“敲门砖”,又可以把理论知识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3.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基地。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队伍。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应注意从生产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对参与教改的老师进行培训。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掌握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理论和专业课教师应熟悉专业、熟悉生产、掌握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应该鼓励教师攻读定向和在职研究生。(2)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训)课。对老师来源一方面可以选派出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推运专业教师在工程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促进双师队伍形成。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数控专业教学,就是要以提高新时代具有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高职教育模式为主题,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海根,程国标,方珠芳.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调控专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PLC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李启光(1970-),男,江苏赣榆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5-02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实际上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离散控制基础理论;二是实现技术,主要包括通道接口技术、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等系统实现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知识集成度高,是高等学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1-3]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现状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跨学科专业课程,涵盖内容丰富,但由于各专业的要求不同,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侧重内容应有区别,这样才能达到各专业的培养目的。

目前多数高校选用课程教材内容主要是数字滤波、数字 PID、最少拍无差系统、Simth算法和达林算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内容,这部分是建立在一整套完整控制理论基础上的。[4]此外还包括接口技术、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等偏重于应用的内容。自动控制等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设计计算机实现控制算法、编制适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硬件及接口设计、控制软件,选用此类编排内容的教材比较适用。而机械电子专业方向,机电专业以装备及其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以了解与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装备控制中应用为其主要目的,选用此类教材不能体现专业侧重点。同时机电专业有自己的专业设置要求以及本专业特有的先修基础课程,与自控类专业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如何根据机电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及其深度,调整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技术的关系,是目前机电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控制系统应用技术为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深度以应用内容的需求为标尺,使理论教学内容能够支撑且覆盖该课程涉及的主要技术,使理论教学的深度能与机电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今后的就业需求相符合,同时还要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相适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机电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1.机电特色的控制类课程教学体系调整

面向机电专业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应从装备控制应用角度出发,密切结合装备自动化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在教学中提出将运动控制卡和工业PLC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与运用结合的载体。一方面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保障学生已掌握先修部分专业应用技术知识,尤其考虑到工业PLC、运动控制器是机电专业常用、最典型控制应用系统,课程内容可与此结合,将工业PLC、运动控制器的应用作为教学案例使用。先修课程包括“电工电子学”、“机械控制工程”、“单片机原理”、“数控技术”、“PLC 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其中鉴于“数控技术”课程目前涉及均为封闭式数控系统,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补充介绍机电控制中使用面广、开放式的运动控制器(卡)。

另一方面,课程以先修课程中所涉及的、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字处理与控制技术为主要授课内容,重点介绍数字化后信号处理、数字控制理论及其实现,并通过各个理论教学环节与先修机电控制运用技术紧密结合,实现硬件和软件结合、控制原理和典型应用控制器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将先修课程有关方面的知识有机集成在一个完整的机电控制系统内,使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掌握数字控制器的机电应用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强调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较强、强调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应增加机电综合实践环节,并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开放实验以及科研项目,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巩固教学效果。项目选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密切结合装备自动化实践。

2.机电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设定

在原有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针对机电专业控制理论基础薄弱、专业需求有别的状况,对教学内容作一系列的重新规划及调整。强调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机电传动控制实际需求,优化知识结构、充实机电控制的实例,做到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对应与相互关联。

对于机械电子专业,拟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1)输入/输出通道接口技术。这部分内容在“电工电子学”和“单片机原理”课程软硬件基础知识上,以单片机、PLC、运动控制卡上典型常用的接口硬件,如A/D、D/A、通讯口、触摸屏、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等为例子介绍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技术细节问题。

通过与实际应用系统关联认知,学生对输入/输出通道接口设计及技术参数选取建立感性了解,使用中就可以通过查阅样本资料掌握其他类似通用硬件的使用。

调控专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改革思路

一、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1.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竞争方面,人才和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后续及补充,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政府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深刻认识到对推动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数控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加工工艺水平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瓶颈,尤其是精密加工领域,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来老旧的设备都被高精练、全自动的现代加工设备所取代,企业开始大量需要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通过来学校招生的企业和社会劳动部门了解到,数控技术专业仍为目前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片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显得尤为紧迫。【2】

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1.继承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调整德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消除旧的观念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开拓素质、人格身心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

2.深入市场调研,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

认真研究国家经济政策,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深入用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形成预测报告,并结合市场需要进分析数控专业岗位特点,基本技能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现代数控技术理论,又能掌握数控技术工艺,成为复合型人才。

3.注重学生个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创新意识。

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推行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方式,同时根据专业岗位特征划分模块。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在修完综合课程后,选修其它专业方向模块。通过这样的举措,使许多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取得了数控技术基础技能后又取得了相近专业或夸专业的技能,拓宽了将来的就业渠道。术应用型人才。

4.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综合优化课程内容。

选择有针对性的课程进行重点改进,打破传统的知识局限大胆增加新技术的特点和方法,删掉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多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整讲授内容的顺序,对学生按“双证”资格标准的要求内容进行教学,建立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1】

根据数控专业岗位技术特征,把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优化整合,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删减。改革后的课程专业针对性明显加强,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职业综合课程的建设。如专业基础课程,经过选择、提炼、有机地整合成几门综合课程,将机械制图、计CAD\CAM融入到工程制图课中;将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工程力学等内容融入到机械基础课中。【4】

5.增加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方面,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现场教学。【3】如对数控技能训练,安排的金工实习的同时安排一周数控实习,主要让学生对数控技术有一个初步了解。学习一些数控最基础的操作,紧接着开设数控编程课,同时进行生产实习,解决操作问题。[5]

另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加大专业实训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和校内厂的办学模式,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环境。加强实习教学中的管理与指导,对学生实习实践进行全程跟踪全程分析,根据不同的实训场所指定相应的技能量化标准及考核体系,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支职业道德高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数控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委派教师下工厂、到相应岗位挂职是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再教育。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形成一支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

三.总结

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理清改革思路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前提,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在保证数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了以下方面:

⑴课程设置的岗位针对性 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设置主干专业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⑵技能培训的实用性 多渠道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同的实训环境,突出了技能培训的实用性。

⑶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根据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及制造业的发展势态,扩大职业任选课的范围以突出职业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宏斌等.现代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J].管理学家,2011年

[2]吕捷.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张爱红 等.浅谈在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的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调控专业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自学,元认知,自我管理,自我监控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纪小,大多数学生毕业时未满20岁。他们要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面接受职业教育,步入社会,要想达到学校和社会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自主学习。那么目前中职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如何呢?

1.自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自我监控,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俗语也说,“师傅请进门,修行靠各人。”,这个修行指的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大有差别,与学生的基础固然有关系,与学生如何学习也有很大的关系龙源期刊。学生单单在课堂时间学习,作为语言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自学(self-study/self-culture)强调的是自主地、独立地获取知识。自学能力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专家Flavell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概念。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是“对与认知目标相关的认知过程所进行的积极监控和后期调整,通常服务于具体目标” (徐锦芬,2007)。它在人的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来说,它就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知识、学习任务和方法的认知自我监控,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O’Malley 和Chamot提出了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学习策略,并将其划分为事先计划、指导注意力、功能准备、选择注意力、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几个方面。他们认为元认知策略是成功学习外语的最高策略,因为它是学习者的管理步骤,是调控学习进程的行为,是高层次的实施性技巧。O’Malley 和Chamot认为,“缺乏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根本没有方向或机会计划他们的学习、监控他们的进展情况或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确定未来学习的方向”(O’Malley &Chamot, 1990)。而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一般都较强,他们不仅掌握了用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解决各种学习困难的技巧和方法,而且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龙源期刊。

2.问卷调查

2.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学生的生源素质下降。以英语这一学科为例,学生在入校时的中考分数比往届大幅度下滑,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也有退步。学生更加依赖老师:单词要解释,课文要带读自我监控,句子要翻译,语法要精讲,即便如此,英语听不懂,语法不记得,作文写不出,课外文章看不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热情和能力也相差很大。有的学生从来不预习课文,也有的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完别的教材;有的学生不敢说英语,也有的学生经常和外教交流。那么中职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何呢?有多少学生自学英语呢?他们采用什么方式自学呢?自学对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呢?

我选取了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以下简称为商英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为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不署名,力求做到真实详尽。两个专业的学生周课时都是26节,前者的英语类学科包括每周6节商务英语,4节函电,2节口语,2节阅读自我监控,合计14节;后者的英语课为每周基础英语4节,口语2节,合计6节。其它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时数也和国贸专业相当。商英专业发放50份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1份,国贸专业发放50份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2份。(问卷调查见附录)

2.2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的得分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意识,下面是对调查的自测题分值的解释:

表1 商英班与国贸班英语自学能力表

 

见右边

各栏

班别

英语自学能力平均分

英语自学能力最高分

英语自学能力最低分

英语

成绩

平均分

英语自学能力层次

两个专业

英语自学

能力平均分

分值区间

人数

%

商英班

105.3

172

74

75.7

131-178分

2

4.9%

97.5

101-130分

27

65.9%

71-100 分

12

29.2%

0-70分

0%

国贸班

89.8

120

66

67.1

131-178分

0%

101-130分

13

31%

71-100 分

25

59.5%

0-70分

调控专业论文第5篇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求非常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五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取得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出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高等教育化和实践专业高技能。

我国的职业教师越来越多地具备了高学历,加之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每年招收1000名在职职校教师进行硕士培训,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师硕士比例。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职业教学层面上更需要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体现为教师和技师的高度融合。

2 对教师和技师的理解

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产物,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教育改革发展过程的新要求,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由此,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还具备以下高水平的要求。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工作,高职教师必须具有“三高”的整体素质,即思想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和学术水平高,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和工作中,更要有健康的人格。还要达到“三强”能力,即教育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科研能力强。

2)《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之本是教学,高职教师必须熟悉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培养实用的高技能人才。

3)高职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高职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为此,教师先要具备动手能力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现场具有示范作用。

4)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职教师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高职教学经过高效整合后,课程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与他人合作,保持平和的心态,借鉴和使用他人的知识和专长,相辅相成、积极协作,发挥自身更富创造性的作用。

技师 技师是指技能工程师,是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技能的人员。在企业中技师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例,其中“培训教师”说明:培训中级、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两年以上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其中“申报条件——技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五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八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两年以上。

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电气基础知识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液压传动、钳工操作、机床编程等相关基础知识;会数控机床机械装调和维修,或掌握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和维修。

对教师和技师的理解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和技师。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事理论教学,技师是从事实训教学。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和技师的认识有不同观点:一是持有“双证型”,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某一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或者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某一行业的技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三是“叠加”说,比“双证”“双能或者双素质”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更全面,它强调的是“双证”和“双能”累加。不同的行业对“证”和“能”的要求差异较大。

承担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工作任务,需要一支由教师和技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队伍来实现,而非人人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实训指导的教师群体,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表述。

3 职业教学融合

在职业课程教学的各种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不同实训场所,培养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能力,需要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授理论教师和指导实训技师的有效融合。

教学与工作过程融合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为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遵循生产实践中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工作任务,融合于教学,由技师指导学生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学到知识和能力。

课程知识内容与装配技能融合 教师设计、讲解“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的知识内容,包括“学习项目1:认识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和装配工量具,操作数控机床”“学习项目2: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装配”“学习项目3: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的装配”“学习项目4:液压与气动系统操作与调试”“学习项目5:数控机床自动换刀机构的认识与操作”“学习项目6:数控机床调平和精度检验”“学习项目7:数控机床性能及功能检测与验收”。

技师指导学生装配操作,完成数控机床机械装配之前,要教会学生使 用装配工具;装配时,要教会学生清洗零部件、正确使用装配工具、按装配工艺规范能装配数控机床功能部件;装配后要教会学生使用量具,检测数控机床的精度和性能。由此可见装配知识与技能实现了融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 “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精讲理论,技师训练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以“做中学”为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融合。

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协会制定岗位职业标准,为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合作修订了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教师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技师指导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教室与实训场地融合 在“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教师现场讲解数控机床机械装配的理论知识,技师训练学生数控机床机械装配技能,将理论教学的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建设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场所与技能训练场地融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融合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数控机床机械装配”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学行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是与教师、学生相关的一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学会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并以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先进教学理念发展,教师和技师都要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融合。

4 结束语

集教师和技师于一身的“双师”在职业教育中特别是专业发展中属紧缺人才。教师和技师从原始上根本不同,教师教书育人,技师生产产品,但是现在两者在职业课程教学中开始融合,都具有教书育人、生产产品兼顾的职责,不可或缺。所以不要求教师和技师风格、水平整齐划一,而是允许“双师”在专业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存在差异,在统筹兼顾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双师”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优势和个性风格,允许教师和技师从单一型、叠加型发展到融合型,成为真正专业化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从而形成群体理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理想的职教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应融合为“一师”,而不是目前所说的“双师”。

参考文献

[1]吕宪军,王延玲.试析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割裂与融合[J].教育科学,2012(1):36-40.

[2]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9(5):34-35.

[3]张志安.融合报道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J].当代传播,2011(6):84-86.

[4]徐恬,蔡勇.“双师型”教师锻造高技能人才[N].深圳商报,2009-05-07(4).

[5]李成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之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10-113.

[6]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8):49-51.

调控专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5]蒋贵凰,张欣瑞.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4,(7).

调控专业论文第7篇

一、“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过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金吉院士指出“过控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应用于大型过程工业的复杂系统,……需要由诸多学科专门人才的学术团队的共同协作和努力”。过程工业学术团队主要由过程工艺、过程机械和过程控制等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成员应具有较为宽厚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团队的分工合作中发挥特长和优势。对于跨学科的有关专业知识要有概略了解不宜求深。

过控专业名称中的“装备”涵盖面很广,实际包括了机械和控制仪表,而且过程机械本身就相当宽广,它包括了各种流体机械、承压设备与管道等。既有动的,又有静的,还涉及过程工艺原理。本科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过程机械及其基础理论已属不易。若跨学科专业面过宽,对于毕业生显然是不利的。就过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性质而言,过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机械,主要面向化工行业,具有较为宽厚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过程机械设备的高级技术人才。明确和强调培养机械工程师,而非工艺或控制师,因后者均有相应本科专业,企事业单位中的有关工艺或控制技术工作实际也不会让过控专业毕业生去做。过控专业中的工艺或控制类课应是为机械服务的,是为使机械更高效、更可靠。所以过控专业工艺和控制类课不应该喧宾夺主,名不副实,否则容易造成假象,因为“控制”是热门,许多考生是奔控制而来,一旦接触专业实际,会有失落感甚至不安心专业,影响学习积极性。而实际过控专业所学的控制理论也是有限的,毕业生不可能独立承担控制技术工作。

二、“过控”专业的知识结构及其特征

过控专业的知识结构有三个层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是建立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之间起桥梁作用。根据本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一体两翼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应该以过程装备为主体,以工艺技术及过程控制为两翼。

过控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教育,淡化专才教育,増强适应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工程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意学科前沿知识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基础化、素质化、综合化、能力化和个性化等特征。

三、实现“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更新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化工机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显得陈旧,因此应优化课程设置,根据“一体两翼”的专业定位建立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多学科交叉,以适应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弹性大、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做如下改进工作:切实淡化专业界限,构建相近专业公共基础课模块;相对减少专业课占课内教学总学时的比例;减少必修课程的学时和门数,増加选修课程的门类、门数;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増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时数,积极创造条件,増大实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及毕业环节的学时比例,増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増加知识综合性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加强计算机、外语、人文基础教学,保证计算机、外语教学不断线,提高学生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起点;组织选用优秀教材,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知识继承加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和单一板书的教学手段,已显然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各门课程学时减少后,教学难度更大。为此,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在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尽可能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内容更加形象化、讲解更加生动化。应做如下变革:结合过控专业特点,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細倡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积极实践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相应的模拟实验室,探索模拟教学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电化教育,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开发编写系列多媒体软件,努力解决利用黑板甚至挂图也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对原有的实验装备进行改造,増加数据自动采集和性能控制方面的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増加学生参与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

3.探索变革休学制度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现行的休学制度,学生过于受约束,不利于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因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时期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的休学制度必须逐步地向准学分制(最终为学分制)方向迈进。为此需逐步探索和深化这几方面的工作:实行学习期限弹性化,学制4年学习期限3~6年,学生具有选择学习进程的自主权;逐步推行选课制(包括跨学科选课)建立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制;允许学生1~2年内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制;实行重修制,取消补考,严格淘汰制等。

4.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教育也不可忽视。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人、自然和社会,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过控专业人才培养要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这就要靠教育内容和组织管理二个方面来加以保证。教育内容不仅指第一和第二课堂教育内容,而且还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不仅指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而且还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实施各类活动等。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将逐步成为过去。学生只求“60分万岁”的局面也将随之改变。评价学生能力的方法,也不再只凭考核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看对知识应用的情况,以及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这样既从客观上起到了加深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从主观上起到引导学生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他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5.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通常有校内与校外两种形式。校内的主要有重要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验室操作、教学实习等。校外的主要有以参观为主的认识实习,以顶岗实践为主的专业实习,以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由于各种原因,实践实习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有必要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探索新的科学合理的路子。首先,在原有的“装备”基础上,増加过程装备控制内容的实验,实验类型由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同时,将实验仿真和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増加学生参与性,扩大学生知识面。为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提供实验教学基地。其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潜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努力开设一些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的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环节,来取代部分传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缓解由于实习经费紧张,造成实践教学质量滑坡的压力,并可以学到校外实习难以学到的知识。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实做好课程设计和各种实习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各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从单体化工设备设计为主转向成套装置系统性大型工程设计,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计算机为结合点,把机械、化工及控制技术三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集成,考察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过程装备的系统性和大工程概念的理解。

调控专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院校;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玉凯(1970-),男,山东东平人,大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崔峰(1983-),男,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助教。(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庆师范学院校教改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0-02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大庆师范学院,同时为适应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庆市城市转型和大庆油田创建百年油田的需求,增设了油田和地方需要的相关工科专业,2008年自动化由专科专业升为本科专业,2010年大庆师范学院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全面地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工程分析与设计方法,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学会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是自动化专业的方法论,是研究控制系统的普遍规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矩阵理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工程分析能力。课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后续“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大庆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自控理论和控制系统为主线,依托学科发展,结合与自动控制相关的学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油田发展建设、适应地方新型工业化进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我校自动化专业始终坚持依托并发挥大庆油田区域优势,坚持立足大庆,融入油化,面向基层,服务龙江,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起着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问题的纽带作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工程和教学实践,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含有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而我校很多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较为吃力。为了深化概念和原理,在授课过程中淡化数学推导,在保证控制理论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定理证明中数学上的严密性,而是增加系统实例分析。在“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中”,直接给出九条法则的结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阐明其对于闭环系统特征根的影响及绘制方法,而忽略证明的过程。联系闭环零极点与系统响应的关系,重点强调根轨迹方法的特点和在工程分析中的作用。学生一旦体会到数学抽象的丰富工程含义后,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就会沿着逻辑思路,逐步深入理解。

在讲“数学建模及传递函数”时,安排学生对学过的微分、导数、拉氏变换、电路图等有关知识进行预习,课堂上占用一部分时间进行复习,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该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此时“信号与系统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传感器”等课程已结课,学生具备了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对书中的“拉普拉斯变换解决电路分析及微分方程求解”原理性法则和结论有深程度理解,又要善于应用测量传感器实现反馈控制的原理并用于工程实践。讲授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助学。

二、教学思路的改革

重视习题讨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课上能听懂,课下却不会做习题。因为多数习题不是理解基本内容、简单套用公式就能解出来的,还必须深刻理解概念和定理,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此,每一章都专门设立了习题讨论课,以教材中典型习题为例,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题目类型和基本求解过程形成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对章中习题进行练习,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挑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自己求解、总结。经过这样的习题课训练,绝大多数学生对各章节的习题都有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思维能力和解题速度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课后不会做习题的问题。

注重介绍控制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使课程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感。结合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将无线传感网络的相关知识融入控制环节;结合抽油机智能举升科研课题的开展,拓宽课程的知识层面,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ID调节器理论联系加热罐温度控制系统,强调工程应用。通过这些范例可以使学生感性地了解控制系统的结构、理性分析和工程应用的关系,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自动控制的理论,并具备对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动态仿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需要讲授八章的内容,概念定义多,公式的推导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严谨,所以主要教学手段仍然以传统黑板教学授课为主。这样能方便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把笔记做好,有利于课后复习,避免遗忘,同时增加了对问题的思考时间,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所包容的信息量大,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把公式推导展现出来,节约了课堂时间,丰富了授课内容。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不知所以然。同时PPT播放速度太快,学生很难做到边听课的同时把授课笔记做得很好。

因此对于主要公式理论的分析,以板书为主,最终用多媒体以图形或数据表的形式给出演示,特别是实际工程课题如果以图形或动画的形式播放,能形象直观地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应用问题的理解。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与数学结合紧密的学科,强调板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数学工具解决自动控制问题,切实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自控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首先,加大对“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的介绍和应用。在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历史发展中,PID控制是历史最久、实现方式最简单、控制效果最显著的基本控制方式,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硬件电路搭建PID调节器到学生结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用C语言去实现数字PID调节,使学生体会PID调节的方法及其对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熟悉工业PID调节器与工控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件之间的连接及编程,并让学生从知网上寻找PID的相关信息及工程应用实例,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了解PID调节器的使用,为学习各类先进控制方法奠定基础。

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拓展创新教育平台。大学生电子竞赛的控制类选题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典型应用。无论是国赛还是省赛,比赛从方案的制订到器件的选择、调试、制作、报告的书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这就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独立地分析问题,选择参考资料,结合所学的数学建模、时域分析方法、频域分析方法、采样控制方法等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电子设计大赛,能极大地发挥学生潜能,培养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校李荣海和肖玮两位同学参加了2010年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水温控制系统”题目中,利用所学的数学建模的知识,建立了温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PID控制”的相关知识,改善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设计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最后凭借完美的表现获得了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

最后,发挥计算机仿真软件的辅助工具作用,为学习提供直观形象的帮助。MATLAB软件提供了分析控制系统的数学平台,其控制工程工具箱能够对系统进行建模、稳定性分析、绘制系统响应图和根轨迹图、描述频率特性响应等,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其Simulink仿真系统提供了一个虚拟平台,可以将实际的控制系统在计算机平台上付诸实践,从而摆脱了实物的限制,使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简单化。

五、结论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自动化专业在“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实践”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如何实现特色办学,为地方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自动化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经过几年不断改革和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笔者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们加深了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白晶,浦铁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新导刊,2011,(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