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7 15:35:20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1篇

综合性设计类课程教学环节是提高高年级本科学员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以电子类专业课程综合设计类课程为例,从创新平台构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了方法和观点,可为电子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综合设计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验教学方法;综合设计类课程;创新平台构建

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院本科直通车专业、合训专业学员在专业基础课完成后,在大三下半学年或大四上半学年大都开设综合设计类实践课程,作为对前序原理课程的补充,起到加深基本原理理解、锻炼学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也为学员综合能力的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及胜任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为了提高电子类专业综合性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1],在学院“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教改精神的指导下,以学院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为契机,开展了以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与导航教研室直通车导航工程及通信工程专业为教学对象、以“导航原理课程设计”课程为应用的创新实践平台构建探索和教学方法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

1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分析

按照学院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导航工程专业直通车学员培养的重点是: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3-4]、加强课内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加大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工程实践等环节教学力度,将部分核心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分别独立设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大各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重,实施创新性实践教学计划,营造学员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环境,支持学员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和参与军内外学术交流、实施本科学员特长提升计划,为学员发展专长能力搭建坚实平台[5-6]。实验环节和综合设计类课程是学员本科阶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组根据本门课程多年的授课经验,经梳理发现本门课程尚存一些问题。

1.1学员前序课程基础知识欠缺

“导航原理课程设计”是基于前序课程“导航原理”“导航技术”开设的一门实践型设计课程,开设在本科第7学期,要求学员在掌握并理解“导航原理”“导航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核心关键原理的验证和重点技术的实现,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类导航系统的综合设计。综合设计类课程对学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还需要综合运用“信号系统与控制”“通信原理”“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等电子类基础课程和“电子系统设计”“通信仿真与应用”“锁相与频率合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等选修课程的知识。上述课程中,由于学员理解掌握和应用的水平不同,以及前期学习时间过长,有部分知识遗忘或生疏,导致学员在完成“导航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时,出现基础薄弱、无从下手的情况,对本门课程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1.2学员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但是课程执行过程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上学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欠缺,主要表现在学员遇到问题不是主动查阅书籍资料、积极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倾向于求助指导教员,或者上网寻求直接答案;教员为其提供基本思路后,仍需教员指导分步实施;对于一些需要实际测试、设计实验方案或者需要进行仿真的题目,存在基本仪器、软件不会操作使用,遇到测不到结果、仿真出错时不知所措的情况,表现出动手能力较差。

1.3学员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较差

本门课程的设计题目通常为综合性题目,需要学员花费较长时间、较多精力进行思考、查阅资料以及仿真、测试,也需要学员在课下进行较多的工作,学员的兴趣和自主性对课程的进展影响很大。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会明显感到一些学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例如,个别平日成绩较好的学员在课上复习考研课程,并且由于平日学员队训练、公差较多,大部分学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后准备。此外,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通常难以满足一人一组,一般为2~3人一组,共同完成设计题目,因此一些学员存在“混”和“吃大锅饭”的想法。

1.4课程设计内容和深度设置不够合理

按照课程标准,本门课程分基本技能和课程设计2大部分实施,基本技能主要使学员对信号的产生、测试、仿真等方面有所提高,课程设计部分由指导教员指定题目,学员合作完成。在综合设计阶段,一方面,由于学员对各门前序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不同,特别是对“导航原理”等课程内容理解程度不同,造成相同的设计内容不能适应不同学员的实际能力。例如,设计题目为“塔康地面信标信号仿真及测角原理实现验证”,若学员对信标信号格式理解不深或对角度粗测和精测原理掌握不好,就很难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多个设计题目的知识涵盖和复杂程度不同,导致选取不同题目的学员在进行设计任务时,难度过高或过于简单。例如,综合设计题目为“GNSS卫星导航系统仿真”,分为5个子任务,其中“接收机接收信号的同步检测”与“卫星信号的仿真产生”对学员而言,难度有较大差别,前者需要了解扩频信号的同步、解调步骤及锁相环的相关知识等,而后者只要对扩频信号的产生有一定的理解即可。

1.5与学员沟通互动不够

目前的教学主要采用2种方法:一是“过程式教学”,分步骤实施,即教员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再进行示范,最后学员具体实施、教员给予指导和评价;二是“开放式”教学,即假设学员对前序知识掌握良好且具备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教员布置综合设计任务,学员分组完成。2种方法各有利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第一种方法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第二种方法有可能困难过多使学员放弃思考。因此,教学方法上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6硬件条件有限,配套教材需进一步开发完善

综合设计类课程的开展与实验条件有重要关系,目前,教研室仅有一个导航原理与系统实验室,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较少,相关的教材、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积累也较少,对设计类课程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

2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及实验室教学管理

设计类课程需要实验室基础条件和运行管理方法的配合以及创新实践平台的硬件支持[7],因此需要在实验室已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和构建[8],以及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和运行管理方法的创新。

2.1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和构建

结合“导航原理”和“导航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实际需求,以学院教育科研课题和“2110”三期实验室条件建设为契机,开展创新实践平台设计和构建,可以为课程实验项目和综合设计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和条件。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主要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1)能够覆盖无线电导航与系统中基本系统原理、关键技术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难点,从而保证学员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复现和验证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兼顾理论严谨性和实验的可操作性。在原理和现象观察实验中可以采用一定的近似和等效,例如利用超声波测距代替微波脉冲测距。可采用半实物仿真的方式来实现。(3)具有可扩展性和二次开发及升级特性。创新实践平台设计在初期仅能考虑部分实验的实现,必须具有可扩展特性,以便后续扩充实验项目和内容[9]。必须具有可二次开发的特性,以满足教员和学员的综合设计类题目的实现和测试。(4)既具有演示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利用该创新实践平台,既可用于演示原理与技术核心,又可方便学员和教员进行操作和开发,验证新算法、新技术以及开展实验。综上所述,创新实践平台应采用计算机仿真和硬件电路结合的方式实现,如图1所示。该平台包含计算机、硬件系统及测试工具3大部分,其中计算机包含Matlab、LabVIEW、C#等专用软件,硬件系统包含接口模块以及多个功能硬件模块,测试工具主要包含示波器、频谱仪等常见的信号分析仪器。通过计算机产生所需的信号,下载到硬件电路中实现真实的信号和控制,或者通过硬件电路模块接收并处理实际信号,送入计算机中实现算法的处理。

2.2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实验室建设要遵循“功能全面、可升级扩展、便于实施、兼顾成本”的原则[10],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建设。主要依托“2110”三期等实验室建设经费,对实验室软硬件进行改造和建设。可以采用设置门禁刷卡的方式,以便于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同时为了防止实验室管理的漏洞,使实验室沦为学员的休闲娱乐室,可以为实验室设置监控,监督管理学员。在实验室管理方面,首先要制定相对完善的制度,明确实验室的功能和定位、明确开放时间和开放对象,在门禁设施和监控设施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员开放,鼓励学员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活动,定期创新设计题目,组织创新设计活动和竞赛,真正激发学员兴趣,发挥学员的创造力。

3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1-12]。主要有以下措施:(1)改革教学方法和组织实施方法,确保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对综合实践类教学对象特点的分析,对题目进行分解,采用讲解、演示、个别指导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员知道“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干”“我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避免不动脑筋,仅根据实验步骤实施和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现象,确保课程进度的完成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2)采取各种激励和保障措施,提高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作为一门专业课,课程采用综合考核方式,考试成绩纳入学员综合成绩评定。目前,根据总部政策,学员毕业综合成绩与毕业选岗关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员成绩评定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从课程内容上激发学员的兴趣,从制度上激励和保障学员克服惰性、积极参与。(3)改进考核方法,使考试成绩真正反映学员的水平和能力。由于不采用笔试,为了反映学员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必须改革课程考核的方法,通过平日成绩、课堂表现、综合作业等方面对学员综合评定,公平公正地给出学员的考试成绩。(4)优选设计题目,使课程设计重点突出、难易得当。精心编写设计指导书,设置多个设计题目,并对每个题目进行讲解。课程开课前,对学员进行座谈,结合学员实际水平,选定2~3个题目,由学员分组选做。学员分组要充分考虑各人的特点,做到取长补短,使组内学员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设计题目要重点突出、难易得当,以保证题目的顺利进行。

4结语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2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的基础上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组建该专业时我们对市场做了充分调研,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规范[1-3],结合我院原有的办学资源,制定并多次修订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做法[4-6],制定出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和体会,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 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 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 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 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 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 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 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 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 ,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 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 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LI Dao-quan, XUE Wei-hua, JIANG Mei, ZHANG Jun-hu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3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室内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从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主要力量,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之相应的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创造出功能更合理、更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这是我们今后作为室内设计发展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促进力量,探索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缺乏创新

室内设计是设计人类居住、生活、学习的室内空间环境,用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以人为本”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以人作为出发点,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就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的、智能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作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必须同时追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决定了设计的最终方向。而现阶段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偏理论化,实战性不强,在分析室内空间的使用者时通常考虑的是大众群体,而忽视将使用群体进行细分化、忽略“特殊群体”和性别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得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只是将些理论知识一带而过却未能做到有针对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面对设计任务时,通常忽略了客户的需求,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只满足了自身的要求而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体现,导致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调研客户的需求、分析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相应设计。强调人作为设计的主体,重视设计的对象人群是室内设计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2、忽视学生主动性培养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重要性。多采用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缺乏让学生进行启发性研讨,忽视学生个性和主动性,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设计的直觉和兴趣。学生学习中缺乏兴趣造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使得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3、忽视社会需求和缺乏实践的教学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现有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效联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态,教学一味的遵循传统,未考虑到社会需求,使得教学过程与现实情况脱节。社会所需的是一名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师,而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重视设计结果,却忽视了设计构思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美学”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对设计理念的培养。造成学生一味的追求形式感,以借鉴的名义东拼西凑而来的设计方案,毫无任何个人设计创意和设计理念。以至于有的学生还热衷于电脑设计的效果表现技巧,成为了缺乏思想的“绘图员”。

学生“天马行空”的设计,却因为缺乏实践的锻炼,不了解实际操作。例如施工工艺的了解,造成了很多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这就使得实际中与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能力相差悬殊。如何将施工以及实际操作搬到课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师,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改革的方向。

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学科都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研究现在社会中的人、产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物质精神层面的提升,人们对所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带动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室内设计在此的竞争力越来越有影响力。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和培养。虽然专业教育不断的发展,但是制约了教学和专业的研究目的,因此,必须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框架重新的进行改革和构建,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设计人才的需求。

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学生从事设计生涯的起始课程。虽然在学习室内设计有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为铺垫,对于室内设计还是不知从何入手,室内设计课程主要是对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述,习作内容分为生活和公共空间两大模块,让学生综合掌握室内环境的基本要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对基本的系统理论进行讲解,然后举例说明再做一些虚拟课题,虽然一些教学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框架综体进行改革和构建,首先要对外引进项目教学,创建创新实习基地,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端看问题,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潜能,在实际操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力。

三、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专业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细化,对各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4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育现状;发展方向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高度繁荣、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室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因而各类院校普遍重视室设计专业课程,有力推动了室内设计人才建设,同时也为我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而且也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但随着人们对房屋设计越来越重视,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还存在“快餐式”教育的问题,其弊端可以说十分明显,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与新形势的要求相差甚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类院校,要牢固树立市场导向原则,积极推动室内设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升室内设计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前瞻性,进而为我国室内设计行业提供更多、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

1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

自1998年我国美术专业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以来,我国很多院校都从市场需求的角度,高度重视室内设计教育,特别是在2000—2005年的6年时间里,很多院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除了全日制教育之外,自学考试、成人教育以及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开展。可以说,尽管我国室内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但目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模式比较落后。从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室内设计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还存在教育模式比较落后的问题,比如一些院校尽管也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但在教育方面却存在着短期行为的现象,导致室内设计教育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还有一些院校在开设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室内设计市场需求的调查,因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育内容等方面,都与市场需求相悖。二是理论教育存在缺陷。对于室内设计教育来说,必须高度重视理论教育,特别是在人们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更要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但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育方面,理论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表现为一些院校室内设计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创新;还有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结合不足,导致室内设计教育理论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融合化。三是实践教育相对滞后。对于室内设计人才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市场需求,因而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的实践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很多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没有设置实践教育基地,也没有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基地,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应用能力;还有一些院校尽管也设计了一些实践环节,但实践内容相对较少,而且也比较落后,没有与市场需求进行结合。四是现代技术运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育方面,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比如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方面缺乏软硬件配置,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运用仅停留在可视化设计方面,即仅停留在运用计算机画最终方案的效果图上,这种情况导致一些设计师在做方案设计时,连最基本的图示都不做,直接在计算机上“做”方案,违背了设计创作思维的一般规律。

2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尽管目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我国各类院校对室内设计教育越来越重视,室内设计教育也将步入新的发展轨道,特别是将朝着以下4个方向发展。一是教育模式的创新。从当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已经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也越来越引起各类院校的高度重视,因而我国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将朝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的敌视行为,要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牢固树立“市场导向”的原则,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从市场需求出发,着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具有较强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这应当成为各类院校开展室内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各类院校还要高度重视教育理念创新,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未来发展能力,大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二是理论教育的完善。理念教育是室内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因而未来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在理论教育方面必然更加完善,特别是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都在编制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教程,这将有利于促进室内设计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我国各类院校也要高度重视理论教育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要本着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理论教育体系建设,各院校之间也要进行合作,共同研究理论教育工作。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理论教育方面,还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适于学生发展的要坚持,对不适应形势需要的则要进行改进,使理念教育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三是实践教育的强化。实践教育是加强室内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但随着各类院校对室内设计教育改革和创新越来越重视,实践教育将不断得到加强。这就需要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有效模式,比如可以自建实践教育基地,也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更可以采取“项目实践”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各类院校在开展实践教育方面,还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参与一些室内设计项目,这样能够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室内设计经验。四是现代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室内设计当中,这就需要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在硬件设备以及软件配备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各类院校要购置最前沿的室内设计软件,加大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设计软件;再比如还要适应“互联网+”战略,积极推动“互联网+室内设计”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比如各类院校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室内设计教育当中,对当前最前沿、最优秀的室内设计案例进行整合,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对当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基本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尽管当前我国各类院校都普遍重视室内设计教育,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一些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快餐式”教育的短期行为,导致我国室内设计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还存在教育模式比较落后、理论教育存在缺陷、实践教育相对滞后、现代技术运用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各类院校要积极推动室内设计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室内设计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可以预见,随着各类院校对室内设计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将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教育模式的创新、理论教育的完善、实践教育的强化、现代技术的运用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潘晶.浅谈国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知识经济,2016(12):148.

[2]黄慧敏.浅析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J].艺术科技,2015(8):301.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5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历来都是工科院校的首要任务。而2012年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这一计划的主体,怎样利用校内资源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显然,加强基于模拟工业场景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实验实训室建设背景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是安阳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较大的院系,实验室较多,设施相对齐全,部分实验室的设备配置达到较高层次。在08版的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中,显著加强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环节的设置上更注重设计性和综合性实践环节。但是,从核心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实践锻炼环节来看,这样的设置仍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实验所涉及的知识是离散的,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过程与生产实际亦有较大出入,甚至会产生误导。

在每年一次的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校企合作单位的专家在参观了现有实验室并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其中包括如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树立工程概念,培养创新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以现有实验室为依托,以自动化核心专业为重点,围绕贴近生产实际的基本任务,筹建了自动专业相关实验实训室,并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室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包括“自动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集散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用其应用”等,并设有专门的实验室。然而,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单纯以课程为基础设置,实验室主要完成相关课程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各实验之间基本无关联。这样会造成学生无法将知识系统化,难以建立关系到多课程的系统性概念。即便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由于实验装置的过度模块化、集成化,使得在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际的操作中显得力不从心,而难于将专业知识系统化并与工程实际相联系。实训室的建立将成为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

1.电工基础实训室

包括电子实训和电工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对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子仪器的使用及测量技能。主要完成对电子线路认识、焊接、测试,对电器元件、电机的认识和基本电气控制线路接线、调试,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调试、故障排除和维修。可用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以及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训练。

2.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实验实训室

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和plc实验室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以过程控制实验室为基点,其他单个实验室相当于生产车间,通过网络把各实验室串起来,构成过程控制和集散控制实训室。以自动控制理论为核心,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学生很快就能适应现场的工作。本实训室除了要完成各课程的基本实验外,还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3.工业控制技术综合实验实训室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中,plc因其配置灵活、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使用越来越广泛,技术更新也越来越快。plc、变频器、伺服控制、触摸屏等已成为当今工业现场的主流电气控制装置。该实训室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内容要求,根据电工培训考核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集学习、理论、验证、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设备。采用标准网孔板设计,可在该平台上任意安装、拆卸电气元件,设计、搭建自己的控制电路。实验平全开放,整体实训设备以西门子的s7-200工业级产品为主,以步进电机、三相异步电机、伺服电机等为控制对象,完全按照工业现场常见控制工艺配置器件,从而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工业现场操作平台。

该实训室可进行plc基本技能、plc模拟控制实训、plc实物模型控制实训、变频调速控制实训、触摸屏控制实训、工业总线网络实训等,主要用于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还可利用plc与过程控制实训室的工业对象构成一个基于plc的过程控制实训项目或集散控制系统。

三、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无论多好的实验硬件设施,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作保证,也只能是一种摆设。根据自动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通过分析、论证,构建了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系统化、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把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专业基础实验(如模电、数电、微机原理等,以验证为主)、专业课程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课程设计、电机电器实训、工业控制技术实训和毕业设计几大模块,分别在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面上开展,后者注重各实验的系统化连接以及与工程应用的联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管理

1.实验实训室管理

由于缺少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实训室总体上由实验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包括实验时间协调、实验装置维护、实验室卫生等,而实验实训任务的实施主要由任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完成。

实验实训任务可分为三大类:一种为培养计划内任务,即单课程实验(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一种是操作能力训练,如电机电器实训、工业控制技术实训等;一种为自主、创新性活动,如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大赛、自主选题实验、毕业设计等。

培养计划内实践任务主要是按照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对重要定义和概念进行验证。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将计划书交予实验中心,由实验中心协调安排实验课表,并做好硬件保障。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任务要求完成各类实验操作,并将实验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于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指导教师以实验室(可以是不同课程实验室)所能提供的设备,精心选择布置实验题目,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要求,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计算实验结果,以达到使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操作能力训练,以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生产实习等形式开展。指导教师负责实训内容的确定及在此期间的管理。

对于自主、创新活动,学生自选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指导教师,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由指导教师负责。

2.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控制

为保证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质量,必须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1)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课程设计项目的设置应与实用性及工程实践、新知识的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进行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时,教师只给出实物对象和控制要求,由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装置,自行设计、选择控制装置,完成系统的构建、接线、参数整定。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系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atlab仿真等课程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的概念,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2)实训项目的开展采用任务引导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能力。实训的重点主要放在建立基本概念、了解基本功用、锻炼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不过多的介绍复杂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进行电机电器实训初期,首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元器件的实物,了解其功能,然后教师结合实物对象和任务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功能。课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或查阅资料自学实训中用到的各种器件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实训中,教师只布置实验任务,简单讲解实现任务的过程,对于回路设计和具体接线等诸多问题,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形式将问题逐一化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迅速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逐步完成线路设计、接线和功能实现。从实训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教师要求的任务,一部分学生还通过小小的改动实现了不同的功能,这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训过程中,面对同一任务要求,还经常有不同“版本”的实现方法出现,并对电机拖动、调速方法等相关理论问题充满好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实践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配备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进行实训指导,而且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6篇

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群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群三大部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机械、电力电子、测试控制等相关课程。通过对该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力电子及测试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课程相关内容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专业课程群则包括城市轨道车辆结构与原理、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城市轨道故障诊断技术等专业课程。该部分的课程则使学生系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控制、检测、维护保障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械结构、电力牵引、电气设备等相关城市轨道车辆的组成和原理,以及其故障诊断、检修方法及手段。

专业课程中的集中实践环节课程群则包括企业实践环节和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该部分课程中的企业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教学效果。而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则是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及企业实践环节的综合应用,通过在设计应用过程中使用各课程群中的知识点,不仅弥补了专业基础课程抽象不易理解,理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不足,又解决了专业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广、实践性强、不易掌握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将学校的“所学”与企业实践的“所见”充分结合,使知识体系得以融会。系列综合课程设计正是起到了衔接及促进各专业课程群效果的作用。

二、内容设置

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系列综合课程设计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课程设计、检测与传感技术课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在内容设置方面传统课程设计仅隶属于某一门课程,并不注重课程体系其他课程的内容衔接,难以达到训练学生较全面知识体系的目的,而改革后则避免了这一缺点。在系列综合课程设计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应用性首先在设计选题时,教师考虑其综合应用性,将分散的多门课程串联起来并系统化,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应用训练。具体做法是各综合课程设计教师首先开设多个选题,供学生选择,并考虑其具体特点,即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课程设计中,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等课程联系起来;检测与传感技术课程设计将检测与传感技术、城市轨道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则将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牵引、控制理论等课程联系起来,在综合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中就体现出各选题的综合应用性。

2.工程实践性在考虑选题时,所有的选题都应与城市轨道车辆工程应用有关,使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增强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多样性即选题多样性。选题有的来自于企业的需求,即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创新性的开发;有的来自于国内外文献资料,学生进行实践重新设计,实际复现;有的课题来自于教师科研课题中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指导学生进行前瞻性的设计。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的特点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选题,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标。

4.开放性在系列课程设计中,借鉴开放式课程设计模式,以综合课程设计选题为主线,在管理上首先实施开放性管理,指导教师以阶段成果作为考核设计进程标准,给学生开放的课程设计空间,使他们有更多自学和研究的机会。同时配有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为基地,满足学生开放式实践机会。

三、组织实施

根据上述系列综合课程设计设置的内容及特点,需要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车辆综合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在组织实施该教学内容时主要通过本专业专职教师的培养、企业导师的参与,同时积极构建课程设计平台,并针对系列课程设计在院内立项研究,从硬件、软件上得以为系列课程设计的实施提供有利的保障。

1.系列课程设计教师培养在系列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配备上使用双导师制,即同时配备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系列课程设计。由于有企业导师的介入,使系列课程设计的选题可以更加实用,设计过程更加接近工程实际。而学校专职教师则可以在课程设计中把握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引导创新设计思路,并管控课程设计过程,使系列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满足学校培养体系的要求及规范。在学校专职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挂职锻炼环节,使挂职锻炼成为专业课程教师的必修环节。通过企业的挂职锻炼,让教师充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相关知识,促进教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使教学内容与本专业需求保持紧密的联系。对于企业兼职导师,则需要他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在企业有丰富的现场及实践经验,弥补专职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出现知识、技能和视野以及对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不足。

2.系列课程设计平台搭建为保证系列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除了在指导教师配备及培养方面进行努力外,还进行了系列课程设计的硬件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设置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用教室,提供基本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实验平台。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等其他平台,具体如下:(1)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在系列课程设计场所的选用中,通过开放性管理,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有的实验室,如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结构实验室、城市轨道车辆自动驾驶实验室、城市轨道车辆检测实验室等场所及相应实验平成部分实验,使专业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2)利用科研平台。当学生的课程设计选题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题目时,学生则可利用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进行设计、实验等相关内容。(3)利用学生创新工作平台。通过学院已经搭建的大学城创新工作室及相关设备,部分学生选题接近时,可以进入这些工作室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工作。

3.系列课程设计立项研究在系列综合课程设计的总体设计方案落实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各综合课程设计进行细化,如选题论证、设计步骤规范、设计工作量的核算、设计指导书的编制等工作,通过院内立项研究,做到选题必须具有工程实践性,设计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对选题进行学生试做,充分验证其课程设计的工作量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中。通过试做学生反馈进行调整,为正式执行教学计划打下基础。

四、结论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7篇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各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还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的能力,创造出功能和美学等方面均有创新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可以训练设计基本功,开阔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根据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将其分为“家具的风格流派”、“家具的造型设计”、“家具的材料与工艺、“室内陈设的基本知识”、“室内陈设设计的装饰流派”、“室内陈设的布置”、“室内陈设品的选用”等部分。各大院校划分方法虽有异同,但都不影响其课程实践性强、内容较为综合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听起来觉得空洞,缺乏感染力。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往往理解相对模糊,在实际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也就无法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设计案例结合,进行体验、转化、再造,容易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

在室内空间中的家具大体可分为固定式与移动式两种。移动式家具,如沙发、茶几等,

一般都是由家具设计专门人才进行设计并制作,室内设计师只需要直接去家具市场选购。而固定式家具,如橱柜、书柜等一般与室内界面固定连接,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基本都是在室内装修现场直接制作,其外观造型、尺寸、材料、结构等均要求室内设计师设计和绘制。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具备设计、制作这类家具的知识。

“链式”教学改革

家具与陈设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家具与陈设设计的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对从业设计师在配饰产品、专业完整的工作流程以及团队组建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更需要学生通过与工作相符的实践学习来提升和丰富自己的能力。因此,环环相扣的实践课程设置,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中尤其重要。

1.了解市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

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环节,首当其冲的就是认识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国内家居陈设(配饰)行业发展及所处的市场态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课,大家将充分地领会到从事家居陈设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团队组建方式、配饰产品市场分布、陈设及家居配饰服务要点等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2.元素积累,一点都不能少

从元素课程涵括家具陈设、绿植与花艺陈设、中国画及油画的陈设应用、陶瓷及艺术品的陈设、家纺产品陈设、灯饰的选择与陈设、家居陈设的色彩及创意应用、国际家居潮流及风格元素……在这些专业元素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体验、观摩、实地考察等实践方式开展学习。尤其像别墅样板间的考察与实地练习、博物馆珍藏艺术陈设品的观摩、家纺设计师工作室的外出教学等等都是以“实践”为核心。

3.案例实践,整合陈设师全面能力

整合前期掌握的工作流程、项目实施标准以及对各种设计元素的熟悉,学生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需要完成一系列案例的分析、策划和执行。这个实践的过程丰富而生动,从方案策划、陈设元素选择、完成图纸布局是一次设计的全过程体验;

“产学研”教学改革

通过把企业的研发任务转化成课题的形式使教学与科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学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在教学当中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积极性,共同动手参与,使原创的设计想法能够实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质,在整个系统的学习当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也能让教师把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有的放矢地转化为科研实践成果,完满完成阶段性课程及横纵向科研课题任务。通过和企业进行不断、有效的磨合,在得出相互认可的科研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把项目生产设计任务的核心部分系统而循序渐进地给予学校,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设计团队,通过项目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及设计水平的优劣客观地调配资源,也能长期有效地完成企业的多方面要求。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第8篇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进行了室内设计专业的设置,尽管实践性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基于此,通过分析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探讨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决策和依据。

关键词:

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重要意义;决策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非常强,尽管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室内设计专业的设置,并且侧重点各不相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但是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进行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由于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科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初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理解的误区,加之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最终学习效果。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将理论知识置于实践环节中,使理论知识更为形象化、多元化,才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去领会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室内设计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才能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吻合。其次,高校进行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室内设计课程开设过程中,我国部分高校教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后资料辅导等形式,对学生实施理论教学,缺乏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高校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问题,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吻合,培养出社会新型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认识和准确定位

长时间以来,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准确定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与美术教学模式完全相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教学理念得不到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与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目标相背离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解决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仅仅将教学目标置于视觉层面,将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孤立开来,以美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免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尽管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进行了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国家教学大纲内容为主,制定了相关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计划、科研计划、教育评价机制。在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相脱轨,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学术造假的丑闻屡见不鲜。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领导层对课堂理论知识教学重视理论测评结果,而忽视了真正的技能操作与实践环节。如此一来,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基础设施、环境条件与实际不符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都开展了实践性教学活动,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性教学现状来看,与预期目标相比较,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和环境条件构建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经济方面的压力,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过程中,存在投资量小、投资不及时的问题,尤其是在购置信息化、多媒体设备过程中,院校常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日常教学实际所需。受到一系列原因的影响,部分高等院校在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降低。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教师在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本知识、相关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理论阐述和多媒体演示,课后布置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尽管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环节,但是基本上以模拟为主,学生的实践操作严重不足,整个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所需。

三、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学相结合

为了充分提升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成效,必须做到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操作教学相结合,在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真实、典型案例分析,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所以说,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探索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的科学考评与管理力度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科学考评与管理力度,能够对实践性教学起到科学、公正、公平的检验作用。科学、可行、公正的考评与管理制度,是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成效检验的基础保障。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性教学考评与管理工作相当复杂,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和组织难度,理论教学测评通常为一年一次,而实践性教学测评需要定期测评,实现阶段化评估,其过程更为精细、复杂。层次化考评管理体系能够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纵横评比,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制定与之相符的提高方案。这种考评管理制度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性教学与社会化相接轨

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不仅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模式,而且要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实现作业格式的多元化,打破传统基础设施、资金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积极探索。与此同时,有条件的院校需要与当地知名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操作项目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常情况下,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性教学划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预实习环节,二是基础实习环节,三是专业实习环节。其中,预实习环节作为实践性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进行环境条件的构建,通过对环境的熟悉,进行对应方案和决策的制定;基础实习环节,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制定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方案;专业实习环节,主要由高校、企业共同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和评估,通过对实践性教学成效的科学评估,进而总结出具备可行的应对策略,为高校室内设计实践性教学提供可靠保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作者:盛臻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任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2]蒲翔,邱志敏.高校实践性课题引入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初探[J].大众文艺,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