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眼部护理小技巧

眼部护理小技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7 15:35:19

眼部护理小技巧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1篇

【关键词】静脉输液 操作技巧 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4-01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1]。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现将静脉输液实际操作的技巧总结如下。

1.输液排气的技巧

首先将墨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节器,使液体自然滴入滴管内,当管内液平面达1/2~2/3时,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转正滴管,使滴管倾斜45°左右,再松开折叠处,慢慢放下输液管,使液面下降,待液体流至终端过滤器时,将过滤器倒置成90°,同时不断弹击终端滤器外壁,等液体完全通过过滤器时,再翻转过滤器,使液体缓慢向下排出至输液针头2~3滴即可,最后关闭调节器。此方法明显提高了一次性排气的成功率,节约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时间。

2.选静脉的技巧

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输液路径不断增加并各有利弊。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因此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性小,初学者易掌握,运用最广泛。但该静脉内有瓣膜,加之与锁骨上静脉汇合处角度小,有时会导致插管失败或硅胶管插入不深,而不能测中心静脉压。颈内静脉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看不见,摸不着,定位困难,穿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但静脉滴速快,可用于术中或术后大量输液、输血。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管径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穿刺成功率高,该静脉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但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致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锁骨下静脉穿刺还易造成空气栓塞,故不适应初学者穿刺,也不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呼吸困难病人。

2.1静脉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我们通常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并避开关节的静脉,注意保护静脉,从远心端开始[1]。

2.2老年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进针时应用快、稳、准、宁浅勿深的方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3.穿刺的技巧

操作者左手拇指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最好,这样可以减少血管滑动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左手拇指拉紧拉直所要穿刺的静脉,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后再稍进针一点即可。整个进针过程不要停顿,一气呵成,减少针头在皮肤内的穿行面积及时间,使患者减轻疼痛感并减少疼痛时间。

4.控制滴速的技巧

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5.拔针技巧

5.1拔针的最佳时间。在墨菲氏滴管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便让患者输入尽可能多的药液。

5.2拔针方法。先分离胶布只留下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用“3指按压法”效果最佳[2]。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当针眼完全凝血后,应告知患者不可急于用力活动血管,以免引起血管处针眼出血,出现皮下血肿。

总之,静脉输液由于具有给药及时、剂量准确、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护士能否稳、准、快而且高质量地建立静脉通路,不仅直接反应了护士个人输液技术的水平,也间接反映了一个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的护理的水平,所以每一位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除按正规操作程序外,还应该认真观察、学习、探讨静脉输液的技巧问题,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也是实行人性化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0

[2]牛艳霞,何柯.静脉输液拔针3种按压方法效果比较.现代护理,2006,12(12):2916.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2篇

天气炎热的时候,很多美女都会发现脸上的T区部位比较油腻,很容易在化好的妆容上“画地图”,这是因为这里的皮脂分布较多,受到了汗液和油脂的影响。下面让我们来教你几招夏日防脱妆的办法吧!

最尴尬脱妆部位:上、下眼睑

不可避免的眨眼很容易让我们的上眼睑留下一道尴尬的“细线”。眼线和睫毛膏一旦晕开,容易沾到下眼睑,就会变成难看的“熊猫眼”。

最易忽略的脱妆:鼻翼两侧

此处的油脂分泌最为旺盛,粉底很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脱落,一直波及到法令纹上,形成两道“八字纹”。

脸部防脱妆技巧

技巧1 妆前:妙用冷冻矿泉水

在燥热的天气下,肌肤的皮脂也容易“融化”,所以,化妆前一定要让肌肤先冷却下来。妆前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矿泉水瓶在脸上滚几下,效果会比较好。

技巧2 妆后:保湿喷雾

化好妆后用它在距离脸部20厘米的地方喷几下,细细的水珠可以有效降温,减少厚重感,让妆容更服帖。

偷懒也要讨巧

到了夏天尽可能地让自己呆在有空调的房间里面。早上涂粉底的海绵我也会随身携带。补妆秘诀可全靠它了!

心得1用余粉更自然

很多人喜欢用粉饼补妆,我也尝试过,即使用吸油纸把油汗吸干再拍上散粉,不一会儿汗油混合就又会起泥了。这里推荐一个懒人方法:用纸巾按一下出油部位,用粉扑的边缘涂粉底。但不要在海绵上再蘸新粉,用早上化妆后海绵上剩余的部分就可以了。

心得2薄涂才明智

有的MM怕掉妆,喜欢把粉底涂得厚一点,其实这是不对的。偷懒又明智的做法就是涂薄一点,这样即使掉妆也不会很明显。粉底不要留下边界,额头部分可以推向发根,耳际和脖子都要照顾到。

眼部

是最容易花妆的地方:

技巧1眼影刷蘸水的秘密

将眼影刷蘸上水,在纸巾上按一下再蘸眼影粉就能保持得更久。如果晚上有约会,可以用深色加重一下眼尾部分,让眼睛立体、有神;或者用带珠光的粉色系或金色扫一下双眼皮前1/2处和眉毛下面,提亮一下就ok了。

技巧2用棉花棒调整眼线

眼线是眼妆不花的关键。特别推崇使用眼线膏或者眼线粉。比起油性的眼线笔,它们更不容易晕妆。如果用眼线粉,用棉花棒调整粉量可是长时间保持眼线的要点哦!

技巧3透明底液刷两遍

保持睫毛膏一整天不晕染,防水睫毛膏当然是首选。先刷一层透明的底液,它不仅能让睫毛膏效果更好,还能使之更持久。涂上防水睫毛膏后,再涂一遍透明底液,就能长久保持睫毛的卷翘度和颜色了。

速救花妆眼小窍门:

适时恰当的补妆能让脸部始终保持刚化完妆般的完美度。

窍门1棉签蘸喱轻松去污

如果睫毛膏晕染了,大家都会用棉签去擦。但是干燥的棉签不仅会擦伤眼部娇嫩的皮肤,而且也不太容易擦掉晕染的部分,蘸水的效果也不理想。用棉签蘸上保湿喱,这样就很轻松了,顺便还可以给眼部皮肤保湿。乳液、护手霜也可以。

窍门2补睫毛照顾末梢就好

早晨涂的睫毛膏已经干了,睫毛会变得很硬,如果这时依然从头到尾刷一遍,很可能让睫毛变成“苍蝇腿”。我的方法是用纤长效果的睫毛膏刷一下睫毛的1/2到1/3处,着重加长一下眼尾。如果非要从头到尾刷一遍,就得备一把睫毛专用梳,稍蘸一点儿水,轻轻地把睫毛梳开,再刷睫毛膏。

窍门3保持眉妆不只是描

持久的眉妆用眉粉画效果最好。如果你一定要用眉笔勾出眉梢,事先要用吸油纸吸干油脂,用眉笔描过眉毛后一定要刷上一层薄薄的散粉,这样才能保持眉妆持久。另外一个秘方就是用睫毛膏给眉毛定型,透明的眉胶或是稍稍发干的棕色睫毛膏最好用。

越润越持久,防脱妆技巧

技巧1打底前先润唇

有的人化妆喜欢按部就班,等化到唇妆时才发现嘴巴很干,不容易上妆。在打底前就涂上润唇膏,等底妆、眼妆都完成了,嘴唇也滋润得差不多了,再上唇妆就很服帖了。

技巧2膏状腮红滋润又持久

用液体或膏状腮红打底是腮红持久的秘密。之后在同一部位用粉状腮红轻扫,就可打造出不易脱落的完美双颊。同样的道理,涂上唇膏以后,轻轻压上少许粉底,就会构成一层保护膜,之后再涂一层唇彩,唇妆保持的时间就长很多了。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3篇

【关键词】沟通技巧;儿科;护患关系

儿科护士的工作很繁重,因为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关爱的家长等等。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良好有效的沟通技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护士可通过恰当的沟通技巧获得满意的效果。

1护患沟通技巧的两种方式

1.1语言式沟通语言交流具有特殊的魅力,准确而亲切的语言是感情交流的重要段。语言还应该是亲切、美好、精炼幽默。美好的语言不仅使人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1.1.1主动介绍与患儿初次见面的交谈儿科护士与患儿第一次接触时,首先应作自我介绍,然后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住院环境,疾病宣教,再询问患儿的一般情况,使患儿和家长明确你将负责患儿的护理工作。

1.1.2耐心倾听和交谈沟通时适时给予适当反应,如“是”或点头,表示你已接受他们所诉内容,并希望继续说下去,在交谈中,护士要成为有效的聆听者。

1.1.3诚信绝大多数患儿因生病与熟悉的人分开接受治疗时,容易恐惧不安。这时应耐心抚慰,不能应用一些小谎话哄骗患儿接受治疗。一旦这样,患儿再次治疗时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1.1.4鼓励与表扬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

1.2非语言式沟通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及用意的方式,是一种比语言信息更为真实的信息。护士的热情微笑、举止文静、操作认真无形给患儿一种温馨、圣洁和心理安慰,这本身是一种良好的沟通。

1.2.1仪表护士的仪容、服饰、精神状态等给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沟通起着重要作用。即“第一印象”,会影响以后的交往水平。患儿进入医院,首先迎接他的是护士。护士着装整洁、态度和蔼,充分展现出的“天使美”会使患儿觉得亲切可靠,消除对医院陌生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恐惧感。

1.2.2面部表情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医护人员获得病情重要信息的来源,护士要善于应用面部表情来推测他的病情和感受。

1.2.3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自然灵活的眼神可以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护士注视患儿目光应柔和亲切,略带微笑。充满同情和关爱的眼神会使其受到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护患良好交往。

2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1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房病房的墙应用彩色调,最好是粉色和黄色为基调,病房光线应稍暗,走廊的光线应相对明亮,病室的墙壁上可挂些卡通漫画,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熟练自身的操作技能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一针见血”效果就显得及其重要,容易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赖。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使自己的操作技术娴熟、准确,才能使患儿和家长从心理上接受。

2.3了解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与家属交谈时要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文化程度。因为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护士针对不同的人群,要有耐心,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她们沟通。

3讨论

护患之间的沟通及相互作用是产生护患关系的基础,护士也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一切以患儿需要为中心,才能取得信任,从而获得有关患儿的全面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为患儿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其全身心的需要,也就避免了一些在临床中常见的相互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争执,防止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华明,扬芳.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沟通.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12:1144.

[2]郝志英.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观察室的应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3:176.

[3]黄萱,胡景民.论护患沟通技巧.护理学杂志,2005,20(17):64-65.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泪道冲洗,提高操作技巧。方法 通过观察100例婴幼儿泪道冲洗的效果 ,总结操作技巧。 结论 泪道冲洗的护理技巧的提高,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疗效。

【关键词】 婴幼儿 泪道冲洗 护理技巧

泪道冲洗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泪囊炎不可缺少的方法,由于婴幼儿泪小点很小,泪管组织娇嫩,而且不合作,冲洗稍有不妥,可造成泪道的创伤,严重造成泪道假道,泪道疤痕性阻塞,造成终生的损害,因此如何提高泪道冲洗的技巧,提高准确率,避免损伤,对于操作者尤为重要。通过对100例婴幼儿行泪道冲洗,探讨了泪道冲洗的技巧。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00例,男57例,女43例,单眼72例,双眼28例,共128眼。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岁。经保守治疗后实施小儿泪道冲洗术。

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泪道冲洗方法自下泪点注入冲洗液,常用4号半冲洗针头,每日1次,有脓性分泌物多者,持续冲洗至冲洗分泌物减少,仍不通畅者予以泪道探通术。冲洗液一般用0.9%生理盐水加0.5%新霉素眼药水,帮助炎症消退。泪道冲洗作为先天性泪囊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其治疗时机仍存有争议。有报道,婴幼儿出生后7天,有溢泪现象即可行冲洗,时间越长,一则可致泪囊炎,二则可使膜状物增厚,增加治疗难度[1]。另有专家认为,加压泪道冲洗的患儿年龄定于3个月以上,因为患儿年龄较小,机体的发育尚不完全,易损伤泪小点及泪小管[2]。

3 结果 泪道冲洗1次治愈有16眼,占12.5%,2次治愈33眼,占25.8%,3~5次治愈58眼,占45.3%,冲洗5次仍未愈而采用泪道探通1~2次治愈17眼,占13.2%,无效4眼(患儿泪道冲洗3次未愈未再来复诊)占3.1%,成功率96.9%。本组病例中未发生下泪小管撕裂及皮下水肿。

4 泪道冲洗的方法与技巧

4.1 冲洗前准备工作: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告知泪道冲洗的程序和注意事项。请家属做好配合工作。年龄较小者嘱家属为患儿排尿,并且垫上尿片。

4.2 固定:小儿取仰卧位,用大单对折成4层,像裹婴儿一样固定小儿手脚,助手将小儿的头部固定。也可取小儿检查(操作者与助手对坐,小儿仰卧于助手的双膝上,两腿分别挟住助手两腋下,助手挟住小儿身体并用手按住两臂肘关节,头部固定在操作者的两膝间),即可进行操作。

4.3 操作步骤

4.3.1 冲洗前,用蘸有0.5%地卡因棉签,放在上、下泪点问,让患者闭眼夹住,麻醉5-10分钟。然后用手指挤压泪囊区,使囊内积存物排出。

4.3.2 冲洗时,用装有冲洗液的注射器,安上4钝针头,令患者向上看,拉开下险,暴露下泪点,把冲洗针头垂直插入下泪点l一2mm,再转向水平方向,向内毗部沿泪小管进入5-6mm,缓慢注入生理盐水,问患者咽部有无液体流入。

4.3.3 冲洗后,记录操作时间,并向患儿家长交待冲洗后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若有少量血水自鼻孔流出及口有血丝是属正常现象,遇有流血多,立即回院检查、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4.4 操作注意事项

4.4.1 不合作的患者,如儿童,冲洗前,必须使头部固定,以保证安全。

4.4.2 泪小点狭小时,先用泪点扩张器扩大泪点后再冲。

4.4.3 如进针后碰不到骨壁可向外向下拉下眼睑,以拉直泪小管,或变换角度,以便顺利进针。部分患儿由于哭闹,引起泪道痉挛,难于进针,也碰不到骨壁,产生不通的假象,此时不经可强行推进,可从上泪小点进针,再行冲洗。

4.4.4 若冲洗液从上泪小点溢出时,可用消毒棉球压迫上泪小点,阻止冲洗液分流,此时再逐渐加压冲洗,本组病例中通过加压冲洗治愈有83眼,占17.7%,月龄越小的患儿,易通过此法治愈。

4.4.5 婴幼儿的冲洗液量一般每次不宜超过2ml,以免液量过大,患儿吞咽与呼吸动作不协调导致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有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可冲洗多几次,直至通畅后,再没有溢泪即告治愈。[3]

4.4.6 操作时应密切观察婴幼儿有无吞咽动作或憋气,如发现有吞咽动作或鼻孔有液体时,立即拔针,以防患儿呛咳或窒息。 操作完毕后,若患儿哭闹,严重者可因长时间憋气致面部青紫,此时应立即将婴幼儿抱起放在肩上,口向下,拍其后背,避免口中冲洗液因哭泣进入气管。

5 讨论 先天性鼻泪管膜性狭窄和先天性泪囊炎无特效药物治疗,行泪道冲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好治疗时机和熟练的技巧,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据统计,89%的患儿在出生后10d至1个月左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84%的患儿就诊时间在出生后的2~5月[4]。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操作时掌握轻、稳、准、快的原则可以减少和避免婴幼儿的哭闹挣扎,减少角膜损伤而致的角膜炎等并发症;通过对100例128眼的泪道冲洗操作,无1例出现泪小点、泪小管撕裂和皮下水肿等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只要灵活掌握好泪道冲洗的技巧,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苏平.婴幼儿泪道冲洗的技巧[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8,20(5):513

[2] 蔡笃儒,赖春荣.泪道探通术与加压泪道冲洗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4,15(2):33-34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5篇

[摘要]护患沟通是护患双方沟通的过程,是双方对医疗护理活动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它使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护理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所以认识和理解护患沟通的内涵显得很重要,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的需要,是促进护患之间理解和支持,是提高护理效果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

关键词:护士患者护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29-02

1护患沟通的作用

护患沟通有利于维持和增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主要作用是为患者提供信息,给患者以指导和咨询,帮助患者清楚的传达信息的内容,有利于增进患者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理解、信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护患沟通的形式

护患之间的沟通及相互作用是产生护患关系的基础及必要过程,[2]护士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生理、社会心理、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护理活动中,护士和患者进行沟通的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门诊就诊沟通

患者来到医院首先接触的是导诊护士,护士要热情地接待,根据患者的既往史、主诉等进行分诊,使患者很快就能到达就诊的诊室。

2.2 入院时沟通

患者收住院,当班护士应热情接待,立即通知医生,安排床位的同时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给予入院宣教,包括介绍病区环境、治疗探视时间、主治医生、主管护士、护士长等,以缓解患者和家属的陌生感。

2.3 住院期间沟通

及时沟通,患者对护理工作有意见时及时交谈,目的是为解决患者的问题,避免纠纷[3]。

3护患沟通的技巧

作为护士,不仅要努力使自己具备博学、负责、耐心、细致的优秀品质,加强职业道德和内涵气质的修养,更应该学习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3.1护士语言交流技巧

3.1.1 了解患者的需要:和患者沟通是要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医治心理疾病、让患者得到安慰、使患者得到健康指导。护士与患者沟通中要注重换位思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2 区分沟通对象:在同患者的交谈中,不同年龄不同消费层次的患者都期望我们扮演容易接纳的角色,进行恰当的交流。

3.1.3 运用得体的称呼语:护士称呼患者的原则是:①要根据患者身份、职业、年龄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力求恰当。②避免直呼其名,③不可用床号取代称谓。④与患者谈及其配偶或家属时,适当用敬称以示尊重。

3.2 护士的非语言交流技巧

非语言又称体态语言,它与语言构成交流的两大途径。体态语言常能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意思,且能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的风度、气度,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增进和谐的护患关系。

3.2.1 微笑语言:常用的、最有用的非语言交流是微笑。恰当适时的微笑可以给患者以亲和力及安全感,同时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欣慰,但若患者正在伤心时,护士仍面带微笑则会令患者反感。

3.2.2 眼神语言:眼神语言是人们通过眼色、眼睛神态来传递信息的语言,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巧妙地运用眼神的表达,同时护士也应当注意患者眼神,来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帮助治疗护理。

3.2.3 手势语言:手势语言是通过手的动作、姿势来传递信息的语言,手势同眼神一样,灵活多变,富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3.2.4 触摸语言:是通过身体某个部位相互接触来传递信息的语言,它是沟通护患沟通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既能增进人们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增进护患的情感交往。

3.2.5 仪表语言:护士高尚的情操、整洁大方的仪表、稳重的举止、开朗无私性格,都能唤起病人的乐观情绪,赢得病人对护士信任感。

4体会

护患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是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其工作性质、职能范围等方面的特点,需要与各种服务对象及社区人员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为共同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目而进行的沟通。良好的护患沟通增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了解,协调关系,相互信任,从而减少冲突、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褚旭霞,倪爱珍.营造良好就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报),2007,28(增刊).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6篇

非语言交流是以人的体态、仪表为载体的无声信息传递,包括人际交流中的动作、眼神、表情、姿势等,是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非语言交流除了能够辅助有声语言外,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机械通气的患者,由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引起暂时失声,导致语言沟通障碍,护患交流只能通过非语言 方式进行。护理人员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及时掌握患者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稳定患者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能改善护患关系。

1 细心观察,识别患者体语表达的信息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感情的全部表达=7%言语+38%声音+55%体态语言[1]。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机械通气患者的各种感受、愿望需求要通过体语来表达。此时护士应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善于判断,及时处理。如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肢体多动,烦躁不安,不时用手摸下腹部,询问她是否想小便,患者点头,护士立即递上便盆,患者顺利的排出小便,很快的安静下来。护士轻轻地将患者的手放好,并为其盖好被子,使其有一种温暖感。虽然这种行为动作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但通过护士的细心观察,善于识别患者体语表达的信息,从而提供了周到的护理,使患者获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2 适当应用眼神进行目光接触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接触是一种最常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它能反映双方的内心意向。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表达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交流时要平视患者双眼与嘴唇之间,与患者对视的时间占交流时间的50%~70%,这样可给患者轻松和被尊重的感觉。在机械通气患者中,护士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同情、关注、安慰,使患者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通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发现自己张口说话没有声音时,都会表现出紧张恐惧的心理,询问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惊恐和无助,此时护士应当用平静肯定的目光注视患者,可以为患者拉拉被子,拍拍手,并予以解释,告之失语是暂时的,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渐渐平静下来,接受暂时失语的现实。

3 应用亲切与微笑的表情,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脸部表情好比是“心灵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缩与舒展以及脸部的纹路组成的,面部表情一般是较随意和自发的,而且反应极为灵敏,能迅速而真实地反应各种复杂的内心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察言观色”,护士是患者接触最频繁的人,患者往往从护士的面部表情中寻找自己疾病的信息。面带亲切、真诚微笑的护士容易得到患者的好感与信任,从而有利于治疗、护理的开展。

4 适时运用触摸技巧,利于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不适于语言表达的情况下,可用触摸来表示关怀。触摸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法[2]。不但表示护士对患者的关注和安慰,也是患者情感的需求。恰当的触摸,缩短了护患之间空间距离,密切了护患关系。尤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由于一切护理均依赖于护士,护士应主动为其翻身、拍背、洗脸、按摩,让患者产生温暖亲切感,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有利于各种护理活动的开展;但触摸也可以有负反应,由于性别、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有时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必须运用恰当。 如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握手、摸脉搏等,使其体验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和关心,消除其焦虑不安、孤独、无助等负面心理,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尤其当病情变化时,护士主动靠近患者站立,守护在患者床边,适当触摸其身体,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5 应用自编外表姿态,加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满足患者身心需要

在适当的时候教会患者用外表姿态沟通,一般情况下能很快明白患者的意思。如用耸鼻表示有痰,张口表示饥饿,舔口唇表示口渴,想翻身一手从左翻向右,鼓腮表示小便,皱眉闭嘴表示大便,闭眼表示要睡觉,摇头表示不舒服,五指伸直表示气管插管不适、握拳表示伤口痛等。护士应不厌其烦的确认患者每一个细小动作的意思,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姿态,了解患者的不适和各种需要,并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工作中除指导患者与我们沟通外,还教会家属掌握外表姿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在日常生活和情感中能顺利与家属沟通,满足患者身心的需要。

6 应用自制图片,加强与患者交流

我们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把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生活、饮食、治疗等方面的需要,自制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3],患者想表达需要时,翻阅图片与患者进行沟通以领会患者想表达的内容,及时提供温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

7 给据患者特点及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表达思想情感需要较多,单纯用外表姿态、图片沟通 等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正确了解患者需求,应准备纸和笔,让患者将要求写在纸上,以提供个体化护理。

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中,良好恰当的非语言交流有利于护患交流,培养护患情感,密切护患关系,有助于开展各种护理活动,提高护理质量[4,5]。反之,不良的非语言刺激,可使患者猜疑、恐惧和担心,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或导致护患关系紧张,不利于开展护理活动。故护士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能用、善用非语言交流技巧。在沟通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营造和谐的护患气氛,掌握合适沟通时机,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通过手势、抚摸等交流技巧,恰当的进行治疗中的交流。交流中注意保持安静的环境,言语简练、准确。当患者出现理解困难时,通过换一种表达方式沟通。对患者意图要及时解答,尽量满足需求,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从而提高交流效应,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林记明.体态语言的功能及其应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4):47 51.

[2] 张艳,于梅,于莹,等.非语言沟通在SARS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护理杂志,2004,21(1):100 101.

[3] 刘爽.与机械通气患者的交流技巧.河南医药信息,2006,10(11):19.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7篇

1 心理素质

以往人们总将穿刺的成败追究在穿刺部位,静脉选择以及固定上,却忽略了护士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的哭闹和家长的紧张,护士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关切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使其配合;面对家长敌对的眼神和命令式的语气时要清除胆怯心理,鼓足勇气,沉着冷静去操作。

2 沟通技巧

首先要着装得体、举止端庄稳重,待人诚恳、自信,给患儿及家长一种信任和安全感。应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心里需求和顾虑。面对3岁以上会说话的孩子,要用亲切的语气,甜美的笑容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表扬、鼓励他们。

3 穿刺技术

3.1光线准备 进行穿刺地方要宽敞明亮,自然光最好;若是阴暗的环境,使用的灯光既要明亮又要柔和,灯管高度要适宜,既不伤眼睛又不堵影,便于操作。

3.2针头大小的选择 原则上,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及静脉血管粗细和深度而定。一般多选择5号半针头,如果是小婴儿或者脱水患儿可用5号或4号半的,并查看针头是否尖直、是否通畅、斜面是否合适。

3.3静脉的选择 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具有血管丰富,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表浅等特点,而且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故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首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颅骨缝隙间静脉次之。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楚,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

当患儿的血管不明显,可用酒精消毒以扩张血管,如仍然看不清时,这就要用到课本上的解剖知识,要清楚头部及四肢常见的血管分布位置,再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此时常常会摸到一条凹陷,可以用食指在凹陷部位轻压横摸,上下移动触摸,用指甲做上记号。护士也可用手掌用力反复均匀地按摩手背或足背,再扎止血带(注意松紧适度,时间长时要松开再扎),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也可配合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1]。患儿手小,如果嘱其握拳反而使血管不充盈,而且也不利于护士固定,所以护士可用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以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的血管。当遇到秋冬季节,患儿的四肢经常会因为太冷而找不到血管或者是穿刺时回血慢,这时可以用热水袋敷于需要输液的四肢部位,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3.4静脉穿刺的方法 头部穿刺时,瞩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双膝及手肘部:婴幼儿皮下脂肪少,穿刺时应绷紧皮肤,不可过深,采用直刺法以5°~10°进针缓慢平行进入静脉,见回血即刻给予固定,囟门部位及有头皮血肿部位应避开。手、足背及其他大静脉穿刺时,进针可选用直刺法,也可选斜刺法进针(斜刺法是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其静脉约1~1.5cm,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将针头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向前平行进针1~2mm后固定。

遇到长期腹泻、严重脱水及肥胖患儿,血管管腔较细,头皮静脉不清晰,进针深浅不易掌握,进针后回血较慢,可采用负压穿刺法:一种是,进针前左手将头皮针软管稍弯曲堆着,右手持针与皮肤壁5°~15°角进针,进皮后左手松开头皮针软管,右手平行进针,见回血后,即常规固定针头;另一种方法是,右手持针,进皮后平行进针,助手用注射器回抽针栓,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后,即做常规固定。

3.5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静脉穿刺针扎破血管后,可将针反转,观察5~10min,如局部未肿大,则可以固定继续输液。穿刺时扎穿血管后,可将针头回撤有回血后,再沿此静脉向前平推直至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回抽见回血后说明补救成功。

4 固定的技巧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也是至关重要的。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右手用2条胶布并齐固定针梗与针柄,把带有棉片的输液贴覆盖于暴露在外的针梗及针眼处,针柄下压垫无菌棉,再用一条稍长一点的胶布弧形固定针柄下的无菌棉,并与固定针柄的胶布相交,不能让针头后退。为防止患儿哭闹、挣扎、头部出汗等使固定头皮针的胶布脱落,导致针头脱出或外渗,可在胶布固定后,再用弹力绷带或弹力帽加固[2]。

5 宣教

告知患儿家长在穿刺前不要喂食任何东西,以免小儿哭闹时引起咳呛、窒息。穿刺时固定患儿不可按压患儿胸部,不可捂患儿口鼻。穿刺成功固定好后,采用喂奶的姿势环抱患儿,头不可过分晃动,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哄好患儿,以免患儿哭闹晃掉针头或药液外渗。不可因为急于输完而自行调快输液速度。

6 巡视

在患儿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观察病情变化,查看滴数是否正确,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拔针

要注意先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跳胶布不分离,根据进针及针头走向快速拔针后立即按压3~5min,当拔针后患儿头部晃动不易按压时,可用输液时固定的弹力帽将压迫针眼的棉片加压,不可边按压边柔,以免引起皮下出血。

8 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已经是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操作,作为儿科护士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使药物能够及时到达患儿体内,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的担忧是应有的责任[3]。这不仅要求护士要有无私的爱心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在为患儿输液过程中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提高穿刺技术,一方面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另一方也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刘晓丹.儿科护理规范化操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眼部护理小技巧第8篇

眼科门诊护患沟通的意义

1.眼科门诊的特殊性

眼科门诊患者不论疾病急缓多伴有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造成行走不便并对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多数的眼病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临床护理时要根据眼科门诊的特点和眼病患者的特殊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耐心细致的进行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维持就诊秩序的畅通,满足患者被关爱、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构建眼科门诊和谐护患关系。

2.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有效改善护患关系

门诊工作是医疗服务质量的窗口,间接反应了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完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工作有助于展示医院整体服务水平,门诊工作中,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尽可能的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求,消除患者焦虑等不良的负面情绪,为就诊、治疗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4]。

3.和谐的护患关系能够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的风险

眼科门诊护士需要完成的治疗多,精细度高,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和事故,特别是护患关系不融洽,缺乏沟通的情况下,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更高。良好的沟通能够与患者建立相互的信任,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相互理解能够降低患者的投诉。研究认为[5],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和谐护患关系的桥梁,而大部分投诉均是由不良的护患关系引起的,因此护患沟通显得尤为的重要。

影响眼科门诊护患沟通的常见因素

1.医院环境因素

不同的环境下人体的感觉不一样,心理感受也大不相同,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下,也会给患者带来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门诊就诊普遍存在等候时间长的特点,眼科门诊患者需要做的检查项目多,需要到不同的检查室进行各项检查,造成排队等候检查的时间大大延长,有些检查室环境幽暗,眼科患者本身视力较差,受环境和等候时间的影响难免出现不配合、急躁等心理变化,都会对医护患间的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受检查室光线暗,门诊人流量大、噪音过大,患者检查时的姿势等影响,加上门诊患者停留时间本身就短,护患真正能够沟通的有效时间太短,不利于护患间的沟通。

2.护士因素

2.1护理人员数量紧张,护理工作压力大。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均存在严重的用人短缺,特别是护理人员的配置,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均明显不足。而门诊具有患者数量多、治疗项目多、病情轻重混杂等特点,护士的工作量严重超负荷,且护理操作需要长期处于较高的准确性,造成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将负面压抑的情绪传递给患者。护理人员不足造成患者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和解答,护患矛盾被放大,引起护患关系紧张[6]。2.2护理专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部分护士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知识不全面,专业技术不精湛,操作技能不娴熟,尤其是刚毕业的或者低年资的护士,缺少相关的系统性培训,临床护理经验欠缺,面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解答,或者解答不够精准细致,降低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和医院的信任度和认可度,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引起护患纠纷。2.3护患沟通技巧缺乏。主要表现为不恰当的使用医学知识,造成患者焦急;采用说教的口气对患者的病情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说话途中打断别人,或者转换话题;为了求快,不等患者说完意见或者提完问题就急切的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说一些肤浅、虚伪或者不恰当的话安慰患者,让患者觉得是被敷衍,没有被理解和尊重,影响了整个护理流程的顺利进行。部分护理人员不了解护患沟通的原则,对护患沟通的心理学和技巧掌握不够,缺乏护患沟通知识和沟通技巧,不能正确认识护患沟通存在的障碍和具体的原因,与患者沟通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护患沟通的有效性造成影响[7]。

3.患者因素

3.1生理因素。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外界信息中约90%是由眼睛完成。眼病患者不论疾病急缓视力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理能力差,行动不变,可伴有疼痛、不舒服等情况。此外,眼病患者年龄偏大,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等眼科疾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者常合并许多基础疾病,且体质偏弱。这些生理因素的变化均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从而缺乏耐心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3.2心理情绪因素。生理上的变化和痛苦常会造成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出于对患病后病情和预后的担心,患者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且受年龄、性别、心理特征、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疾病性质、疾病病程、治疗转归和预后等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有时常合并存在多种负性心理。临床总结发现眼科门诊常出现的几种负性心理主要包括:(1)由于大部分眼科检查项目当时就能够得到诊断结果,而从诊断到实施治疗的过程非常短,患者就诊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治疗或者手术过程中处于对疾病的担心而表现出恐惧心理,担心治疗不成功影响视力的恢复,担心手术引起的出血和疼痛,担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担心手术不成功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等,因此门诊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紧张和恐惧。(2)焦虑。焦虑是出于对未知的结果感到不可预见和不详并形成的一种不愉快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也是眼科门诊患者常见的负性心理。眼科患者多伴有视力下降,严重角膜溃疡、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严重眼病患者可能存在失明的风险,加上对周围环境不熟悉,诊治前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视功能减退造成对外界信息接受的减少,加上不能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不能克服眼疾的障碍威胁,担心疾病不能恢复,如此种种均可能会出现焦虑的心理状态。(3)失望和自卑。失望主要出现在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者与自己的预期差距较大时,主要存在于眼部整形和慢性眼病患者,由于视力没有得到提高和恢复,造成患者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眼球摘除、斜视等眼病患者由于外观的改变,患者的自我价值受到了影响,部分患者生活受到影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降低,造成自卑情绪的产生。而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眼科门诊患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关爱和尊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更加有效细致的沟通[8]。

眼科门诊护患沟通护理对策

1.优化流程,营造舒适、便捷的诊疗环境

首先,对诊疗的流程进行优化,眼科门诊人流量大,而医疗护理工作人员数量偏少,造成候诊人群多,患者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患者等候诊疗的时间长,积少成多,逐渐表现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不满,因此要优化诊疗流程,对于复诊患者采取电话预约的形式沟通复诊时间,避免高峰期就诊;通过专家团队诊疗新的服务模式的提出,可以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疑难杂症找专家难的问题,实现了专家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团队医疗”指组建知名医疗专科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专业诊断和辅助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将需要专家诊治的患者通过纵向诊间转诊方式预约知名专家诊疗时间。经过知名专家诊治过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由知名专家本人预约复诊,或下转给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复诊,形成双向转诊机制。此外,在患者候诊室内可以利用电子宣传栏、展板、视频、院报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在患者候诊时,能够学习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解答大部分共性问题,从而大大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另外,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园地营造人性化服务流程,例如提供触摸屏、电子显示屏方便患者查询信息;设置醒目标识以便患者寻找就诊、检查和治疗的位置;将就医指南和就诊流程放在显眼的位置;免费为视力低下行动困难的患者提供推车、轮椅等,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将人性化服务贯彻到整个诊疗活动中,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增进护患间的信任。其次,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包括医院的卫生环境、温度和湿度、光线、通风、装饰以及患者使用的检查、治疗设备。要保持门诊大厅清洁无尘,眼科门诊由于患者视力降低,就诊大厅内地面不要有障碍物,并设置醒目的标示以便患者安全通行;角落通过摆放绿色植物、鲜花等营造清新怡人的环境,走廊要安装扶梯方便视力障碍和年老体弱患者攀扶行走,候诊室增加座椅数量方便患者候诊,保持座椅干净整洁,保持就诊环境安静、舒适。噪音、暗室、温差等不良的就诊环境会加剧患者淡漠、烦躁等情绪,不仅对心理状态造成了影响,既影响护患间的沟通,还可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9]。

2.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和职业形象会给患者亲切感和信任感,因此护士工作时要着装干净、整洁,言谈举止文明优雅,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充满自信,保持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从而感染每一位就诊的患者,给患者以信心和希望。另外,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护士责任心,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疾病的防治、社会人文以及养生保健等沟通中涉及较多的方面进行强化学习;提供护理服务时要热情有礼貌,用热忱的服务赢得患者真诚的信任,构建护患间融洽的感情,认真解答患者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解决就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10]。

3.强化沟通技巧,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

3.1称呼要得体,语言要通俗易懂、热情而诚恳。称呼是沟通的开端,好的称呼会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产生亲切感,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与眼科门诊患者进行沟通时没有统一的称呼,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以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年龄等情况综合决定,要因人而异,力求恰当、准确。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并将专业的医学术语形成日常生活中患者普遍能接触到或能理解的语言,使用普通话时要标准,注意语调和语速,讲完之后可以采取发问的方式了解对方掌握的程度,赢得对方的积极回应。此外,语言要热情而诚恳,热情的语言和态度能够消除患者紧张、陌生、恐惧的心理,为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眼科门诊患者视力障碍常引起患者外观的改变,造成自卑的情绪,因此语言要诚恳,避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说话要亲切有礼貌,尊重患者的隐私,避免使用快、直、粗的语言,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3.2换位思考,沟通要有耐心,注意倾听。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假想是自己患病会产生何种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充分理解患者的困难,满足患者的需要,优化护患沟通。眼睛不仅是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结构精细的器官,眼部的护理、眼科疾病的健康教育都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讲解;而患者多处于急迫的心态,护理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更是要耐心解答,尽可能给出全面详细的答复,降低患者的忧虑,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沟通过程不是滔滔不绝的说话,倾听同样很关键,倾听可以更多的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通过患者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矛盾点,并进行疏导[11]。3.3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护理,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对于情绪悲伤的患者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安抚时言行宜轻宜缓,让患者充分宣泄自己的情绪,并有被认同感;对于病情较重需要静养的患者沟通时尽量化繁为简,说话时间不宜过长;对于有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尽量采用亲切和蔼的语气和态度尝试与其进行交流,安抚不良情绪,用自己的关心和爱心温暖患者,改变患者的悲观情绪;对于视力低下患者可以采用“抚触”护理,通过主动与患者进行握手、拍肩、抚背、搀扶等进行“零”距离接触,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和亲人般的温暖,促进护患沟通顺利进行[12]。

小结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