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7 15:35:10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1篇

当前,我区正值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各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到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当前公共卫生的重中之重来抓。要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坚决杜绝麻痹和侥幸心理,成立专门组织,加强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辖区内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形成条块结合、职责明确、信息畅通、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各乡镇街道、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宿州市埇桥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幼托机构、村(居)的卫生监督和指导,消除可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隐患;区卫生部门要抓好人员培训、疫情监测,规范肠道门诊设置,及时启动腹泻病人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掌握疫情动态,及时救治病人和疑似病人,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做好疫点处置和技术指导;区宣传部门要利用主流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医疗卫生宣传教育普及活动,加强卫生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区财政部门要落实必需的防治经费,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区卫生、工商、畜牧、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全区农贸市场的管理,严防不洁食品进入市场;区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辖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管理工作,加强校(园)内疫情的监测,严防校(园)内疫情的扩散蔓延;区爱卫办、城建、水利、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和饮用水水源的防护,确保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2篇

在季节交替时节,气温不恒定,忽冷忽热,尤其是在一天中气温温差比较大,早晚是凉风袭人,当午却又太阳灼人,如果不能及时增减衣服,就会冷热不均,很易感冒,一起和小编来看看预防秋季传染病的小知识,欢迎查阅!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这类传染病经“粪 —— 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1. 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夏秋季为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2.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本病以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3.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常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4. 甲型肝炎 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

5.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秋季预防哪些高发病

过敏性鼻炎。秋季天气干燥,加之现在的空气污染严重,各种过敏因素增加,会刺激到鼻粘膜,使得过敏性鼻炎的伐病率非常高。

心理疾病:有心理学家统计,秋季由于气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加之“悲秋”情绪的影响,秋季患抑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的比列会大幅提高。

急性肠胃炎:进入秋季,人体的消化功能,肠胃的抗病能力开始下降,加之秋季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如果不加节制乱食,就容易引发肠胃方面的疾病。

感冒:秋季是流行感冒最为严重的季节,忽冷忽热不仅让人难以适应,同时整个免疫系统也很脆弱,使感冒等呼吸系统的疾病增加。

口腔溃疡:秋季是最容易上火,而上火之后口腔溃肠是最直接的表现。也有产生鼻子冒火,喉咙痛,发烧等症状。

皮肤病:秋季也是各种皮肤病高发季节,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常见于大腿,小腿内侧。

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饮食卫生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

1. 提倡良好的个人和饮食卫生习惯。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罐头食品出现鼓起,色香味改变的情况,不可食用。不喝生水。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3篇

一、规范肠道门诊设置,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检索工作

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从4月1日起全面恢复肠道门诊,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严格按照《省医疗机构肠道门诊设置规范(试行)》()要求,从门诊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肠道门诊设置,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药械设备到位、硬件设施到位,并规范运转。二是要按照“逢泻必登、逢疑必检”的原则,加大检索力度,要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时采样送检,特别是对疑似病人、重点人群中腹泻病人(包括饮服行业、流动人口及从疫区来的腹泻病人),检索率不低于10%,检索人数超过当地总人口数的1‰。三是要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确保腹泻病人全部集中到肠道门诊就诊,不发生病人院内“分流”现象。四是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霍乱弧菌胶体金快速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霍乱疑似病例。

二、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及时规范处置疫情

各地要将监测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学校、餐饮服务场所等重点地区和餐饮服务人员、流动人口以及腹泻病人等重点人群,认真做好水产品的采样检测等外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和流行因素变化趋势,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要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旦发现临床症状典型的霍乱疑似病人,按照就地救治的原则,组织力量全力抢救病人,并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县疾控中心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落实疫源追踪、疫点内人群和病人密切接触者服药消菌治疗、疫点疫区卫生处理等控制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确保不发生霍乱死亡病例、不出现疫情扩散导致的二代病例、不发生中高强度流行,将霍乱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实现霍乱防治的“三不”目标。

三、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保障饮水饮食卫生安全

霍乱疫情发生多与饮水饮食卫生因素有关。因此,要加强集中式供水卫生管理,尤其要强化乡镇自来水厂和自备供水系统的监督检测,强化对餐饮业人员食品卫生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辖区内个体饮食摊点的食品安全管理。县卫生监督所要进一步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饮水饮食薄弱环节的卫生监管,尤其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学校群体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县疾控中心要结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检测、饮用水卫生检测工作,对重点地区、重点食品增加检测频次,及时发现并消除饮食饮水卫生安全隐患,严防霍乱经食源性传播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四、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

各医疗机构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卫生城镇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做好改水改厕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重点宣传不饮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生食海(水)产品、饭前便后洗手和无病早防、有泻早治等防治内容,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全民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强化组织领导,狠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4篇

【关键词】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学校;流行原因;对策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学校内的频繁发生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菌性的肠道传染疾病是夏秋季学校内发生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一旦产生肠道感染疾病,将会在学校内引起大面积的传染病爆发流行。这不仅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且给家庭、社会产生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做好对学校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对秋季防控工作的一大重点。

1.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肠道传染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手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传播;苍蝇、蟑螂等非吸血性节肢动物传播。且其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以及分布的特点无明显区域性,条件相对较落后的地区更易于爆发此疾病。少数的患者先吐后泻,通常不会发热,其腹泻一般不会伴有腹痛,且泄后较为轻快;大便在初期为稀便,后为水样,多为黄水或清水样,少数为洗肉水样或米泔样;呕吐时呈现为喷射状,初为残食,继而水样,和大便的形状相似[1]。

2.肠道传染病在学校流行的原因

夏季高温天气较多,食物特别容易发生变质,从而导致各类不同疾病和细菌的滋生情况发生,不当的饮食便会造成传染疾病的产生。夏季人体的各项生理情况极其的不稳定,自身抵抗力随之下降,因此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同时,夏季是蟑螂、苍蝇等生物的繁殖阶段,蚊虫因素同样容易造成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加上学生饮食卫生的不良习惯、缺乏肠道传染病的相关预防知识以及学校食堂对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不完善,导致生产经营中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

学校附近的杂食摊提供各种不卫生、过期变质的零食和饮料,由于学校没有严格管理学生的饮食就餐问题,学生时常从路边的食品摊购买变质、不合格的食品饮料,从而导致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政府部门卫生的监督力度薄弱,缺乏对学校附近的零食摊卫生状况和食品加工场所环境状况的管理,加上食品店店主人员受利益的驱使,导致其对易变质食品的储存没有严格按照产品规定执行。在发现有变质食品后仍然对其进行加工并出售于学生,学生在使用完变质食物后,从而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所引起的呕吐、腹泻相关的肠道传染病发生[2]。

3.夏季肠道传染病在学校流行的控制对策

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自身保护的能力。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各类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疫苗”,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知识的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预防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导学生不购买不合格的食品,不购买三无食品、包装不规范和没有注册商标的食物,不购买路边无经营证流动的食品,并教授学生如何辨别劣质食物或已过期食物,以防止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通过多媒体、宣传栏或者印发资料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肠道传染病的一系列相关知识。

加强对学校旁边零食摊的卫生监督以及其从业人员的健康卫生的许可证管理,严格遵循并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食品卫生法,加大对其的检查力度并进行定期的突击检查。若发现问题则及时的处理,整理、关闭一些不安全的零食店,为学校附近创建干净且卫生的健康环境,从而减小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加强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监督和厕所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对学校饮用水的水源供应设备和厕所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严格防止水源的污染。一旦发现有疫情,学校应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相应的隔离治疗对策、实施疫点消毒以及生病请假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3]。

加强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控制,控制学校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应加大对食堂设施的投入,依据食品卫生的监督部门指导,按照相关的标准合理安排食堂布局,完善卫生设施,改善学生就餐环境,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加强食堂自身的卫生管理相关制度,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完善各项相关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责权分明,自觉创造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卫生秩序[4]。

综上所述,学校应认真落实、执行以及大力宣传各项法规,使全体人员全面掌握有关知识,加强学生对校外食品消费的健康意识。定期对学校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一系列的知识培训,掌握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其卫生意识,从而保障全体教师和学生饮食健康。同时,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并开设相关课程,从而有效的控制校内肠道传染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燕萍.2006-2010年南平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14,02(13):174-175.

[2] 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11(21):398-399.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5篇

关键词: 亭湖区中小学生 常见病 流动病学动态分析

视力低下、龋齿、沙眼、肥胖、肠道寄生虫是我国学生中常见的疾病,且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为降低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提高学生健康水平,1991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对全国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所采取的策略、措施,达到的目的和组织实施进行了部署。因此,为了解亭湖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我们对该地区学生常见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动态分析,探讨学生健康教育及常见病的综合防治及保健措施问题,以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根据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检测点校,共6所。主要调查视力低下、龋齿、沙眼、肥胖、肠道寄生虫患病率。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卫生知识、卫生条件、卫生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并且每人发了一份自拟的卫生知识宣传单。

检查结果表明,在各个学习阶段,视力低下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中学生明显高于小学生。龋齿的患病率与小学生的牙齿抗龋能力、生理特征及饮食习惯有关,小学生患病率高于中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与个人卫生有关,小学生患病率大大高于中学生,因此从小就要加强学生的卫生意识。肥胖患病率小学生显著高于中学生,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女生爱食用零食与生理特点有关。沙眼患病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这与个人卫生习惯及周围生活环境有关,空气污染严重也可使沙眼的患病率增高。

本年度各地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相互配合,采取措施,组织开展了本地区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龋齿和牙周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吃或不吃甜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刷牙时间,培养学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同时培养更多的口腔卫生工作者,为龋齿学生提供充填服务。

自1990年至今,我区已连续集体服药驱虫21年,药物为复方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2008年亭湖区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为14.2%。本次调查蛔虫感染率比2008年有大幅度下降。今后我区中小学生的驱虫工作可以逐步过渡为给粪检阳性者服药,或再延长服药时间,减少服药剂量。因此,今后应增加对肠道蠕虫感染的检测频率,以便及时改进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效果。

各部门在对学生正常开展健康教育课的同时,时刻不忘对学生营养知识的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能暴饮暴食,合理搭配营养。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防止出现更多的“小胖墩”。

教育部门也一直非常重视学生视力低下的问题,经常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方法,组织学生学生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并进行检查、督促,校医和班主任对学生的不良姿势经常进行纠正,要求学生做到“三要三不要”,并在政府的干预下,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卫生监督部门定期对学校校舍的采光、照明进行监督、检测,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为规范眼镜市场,还每年对眼镜店的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和验光知识的培训,组织检查和采样检测。

我们利用学生健康查体的机会,向学生了解沙眼的病因和危害,各学校利用黑板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沙眼的防治知识。学生了解沙眼的危害后,都主动询问治疗方法,积极进行治疗。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沙眼患病率始终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综上所述,对学生常见病的预防,重要的是加强健康教育,且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涉及面广、科学性强、工作量大、难度较高,同时它又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家长、学生三个方面共同参与,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要相互配合,加强常见病的防治,要从小预防,一旦发现常见病要及时治疗和纠正,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卫生习惯,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各级部门应加大对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和政府支持,以确保全区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崔爽,陈虹,孙江平.全国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28-29.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6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处;手足口病;防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75―02

1 手足口病概况: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1.1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81年上海首例报道以来,直2008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病疫情。2008 年5 月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近年来疫情形势严峻,发病和死亡例数逐年上升,病例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死亡病例多为1岁以下的婴幼儿。

1.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1.3临床表现:大部分肠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为轻型病例,临床主要症状为手、足、口和肛周有皮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倦怠乏力等症状,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由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脑炎、肺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1.4诊断: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 一般资料:

2.1社区概况:管辖区域有一个街道的13个社区,常驻人口约8.5万人。社区内有学校、幼儿园、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超市、酒店。

2.2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情况: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社区内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92例,报告发病率为196.3/10万。

2.3年龄组:发病年龄最大为41岁,最小为6个月。患者以1-4岁儿童为主,占82.52%。其中2岁组和3岁组儿童发病最多,分别占20.38%和26.79%,4岁组次之,占16.99%,1岁组占18.44%。1-4岁发病率最高。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3: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4职业:病例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其中托幼儿童89例,散居儿童112例,学生3例,其他人群2例。

2.5时间分布: 2012年表现为各月份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月份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到4、5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到10月份恢复到3月份的水平,持续时间达6个月。

2.6重症、死亡:重症病例2例(3岁、10个月),一例未住院实验室检测为阴性,一例收入儿童医院PICU治疗。

3 防控管理:

目前针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没有有效的疫苗保护和预防,并且对手足口病也没有特殊治疗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采取社区内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尤其对患病托幼机构、散居婴幼儿的隔离防护,加强治病、防病知识的广泛宣传。才能在根本上避免EV71的感染流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手足口病的出现。

3.1个人预防:加强卫生健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勤打扫勤通风,常晒衣被。若出现感染症状加重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3.2病例访视:完成社区内所有手足口病病例的访视;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每个病例进行调查问卷,详细了解每个病例接触史、临床表现等特征,并深入分析每起疫情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特点。

3.3院内疫情监测和报告:对社区及托幼机构前来就诊的患儿,加强导诊、分诊防控环节。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疑似患儿进入专设的隔离诊室接诊。严格落实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是控制本病扩散最有效措施。

3.4加强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出台医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全员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病和自我防护意识,利用院内、外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健康教育。

3.5社区内公共场所预防:

3.5.1托幼机构和小学的管理: 1.在疾病流行期间要注意教室、宿舍的公共卫生,定期打扫,时常保持通风,减少班级之间的交叉,对玩具、餐具等个人日常用品进行清洗消毒。2.严格执行晨检制度,一旦发现异常患者要采取及时送诊、居家隔离治疗和休息等措施,并对患者所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3.发现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医疗机构对疫情发生单位,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意见,指导其改进传染病防控工作,并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4.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对发生疫情的班级采取一例停班的防控措施,及时发放停班、停园、停课通知书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5.对托幼机构和学校保健医生开展统一培训,强化早期发现病例的能力,培训率达到100%。

3.5.2监督检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重点单位 监督重点单位晨午检工作开展情况和开窗通风、消毒等措施落实情况,各项卫生制度建立情况。敦促托幼机构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向家长做好停班、停课解释工作,取得理解,配合防控工作落实。

3.5.3院内接诊科室实行预检分诊 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做好病家和疫点消毒工作,尤其对室内空气、接送车辆等的消毒;接诊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处理完每一例患者后,都必须认真洗手或消毒;患者接触的任何物品都要严格消毒后再使用,另外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处理。

3.5.4本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 特点:流动人口多,居住条件复杂。需要医务人员与社区街道联合开展持久、深入、广泛地社区内健康宣教活动。使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婴幼儿病情变化时及时发现,去正规医院治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体系。

4 手足口病防控管理体会:

4.1高度重视至关重要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初期,社区街道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居民、学校托幼机构高度认识,迅速应对,在手足口病防控各个环节中应承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认真落实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4.2环节管理是关键

实施有效管理措施针对医院手足口病防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督查发现的问题,认真讨论、总结并逐条整改。特别是在对疫情报告、门诊日记管理、手足口病病人的治疗转诊、医院感染控制、门诊预检分诊、传染病诊治场所的布局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整改。真正做到对传染病的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漏报、不迟报,报告内容准确无误。

4.3街道社区相关部门配合必不可少

结合本社区居民构成特点,社区内进行健康宣教活动。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利用院内外网络,家庭访视、健康讲座增加社区居民防病知识。最大程度地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手足口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

[2] 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22.

[3] 高政敏.216例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14.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7篇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疫情分析

Analysis on Epidemic Situation 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Miyi County in 2015

XIE Huai-wu,YANG Xiu-ye,

(Miyi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Panzhihua 61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miyi county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pathogenesis regularity,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Using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miyi county in 2015 the information report management system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ata for analysis. Results Report in miyi county, 2015 b, c class infectious diseases, 11 kinds of 448 cases, report the incidence of 199.97/10;Infectious disease incidence rate fell by 1.75% compared with 2014.4 cases of death (AIDS), the report mortality of 1.79/10.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the six diseases in turn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bacillary dysentery, tuberculosis and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AIDS, viral hepatitis. Conclusion Miyi county in 2015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ut also must strengthen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monitoring work.

Key words:Infectious disease;Morbidity;Epidemic analysis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被认为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保健事业水平的提高,人群的疾病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为了解和掌握米易县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现对米易县201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传染病疫情数据资料及人口资料均来源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方法 采用Office Excel 2003建立资料数据库,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传染病疫情概况 米易县2015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1~12月份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1种448例,报告发病率为199.97/10万;死亡4例(艾滋病),报告死亡率1.79/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8种169例,报告发病率为75.43/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7.72%;丙类传染病3种279例,报告发病率为124.53/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2.28%。传染病总发病率与2014年相比下降1.75%;其中乙类上升25.19%,丙类下降13.08%。

2.2传染病发病位次 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菌痢、肺结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淋病。3N丙类传染病的发病位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

2.3传染病系统发病构成 在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68例,占乙类传染病的40.2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51例,占乙类传染病的30.18%;呼吸道传染病50例,占乙类传染病的29.59%。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274例,占丙类传染病的98.21%;呼吸道5例,占丙类传染病的1.79%。

2.4流行病学特征

2.4.1地区分布 全县12个乡(镇)均有乙、丙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乡镇为:攀莲镇(27.23/10万)、湾丘乡(8.48/10万)、白坡乡(5.80/10万)、丙谷镇(5.80/10万)、白马镇(4.46/10万),垭口镇、得石镇报告发病率最低为1.79/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乡镇为:攀莲镇(37.05/10万)、白马镇(14.28/10万)、丙谷镇(14.28/10万)、普威镇(10.27/10万)、草场乡(9.82/10f),发病率最低的为得石镇(1.34/10万)。另外报告地址不详病例10例,发病率为4.46/10万,均为外地住址录至我县的病例。

2.4.2季节分布 2010~2015年传染病季节分布资料显示,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乙类传染病1~7月呈逐月上升趋势,4~7月为发病高峰;自8月起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肠道传染病发病率1~7月呈逐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7月为发病高峰(4.46/10万),报告病种主要为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逐月下降趋势,1~5月呈逐月上升趋势,为全年发病最高峰(6.25/10万),报告主要病种为肺结核; 6月之后发病率呈逐月下降趋势,直至降到11月、12月零发病率水平。血源及性传播疾病2015年报告病种主要为艾滋病和淋病,1~12月发病较为平稳,全年仅4月、5月无病例报告; 3月、12月因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及CD4检测工作影响,发病数略有上升[1]。

丙类传染病发病数1~5月呈逐月上升趋势,高发季节为5~9月,报告主要病种为手足口病;10月、11月发病率有小幅下降趋势;12月发病曲线因受手足口病监测病例订正报告病例分类的影响,报告发病率又出现一发病高峰,此时的发病水平明显高于2014年和前5年平均水平。

2.4.3年龄、性别分布 乙类传染病男女性别比为1.64∶1。0~8岁年龄组中,0岁组报告病例数最多,主要病种为痢疾,随着年龄增长,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该年龄组为乙类传染病的一个低发年龄段;9岁组开始,随年龄增长,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直到35岁年龄组;20~40岁组为乙类传染病的一高发年龄段。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高发病种主要为艾滋病、肺结核,占该年龄段发病总数的60.00%。在45岁年龄组后,发病率较20~40岁年龄组明显降低,整个年龄段乙类传染病病种主要为肺结核、艾滋病、菌痢。随着年龄增长,传染病发病率逐渐呈下降趋势。 丙类传染病男女性别比为1.34∶1。病例分布于0~10岁组、20岁组、25岁组、60岁、65岁、70岁组,其余年龄组无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人群为1岁组,发病率为60.26/10万;其次是2岁组,发病率22.76/10万,3岁组之后人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骤然下降[2]。

2.4.4职业分布 乙类传染病职业分布以以农民、散居儿童、民工、商业服务、学生及家务待业为主,农民69例,占40.83%;散居儿童38例(22.49%);民工15例(8.88%);商业服务12例(7.10%);学生11例(6.51%);家务及待业10例(5.92%)。其余人群分类所占构成比分别为:离退休人员5例(2.96%);幼托儿童3例(1.77%);工人2例(1.18%);干部1例(0.59%);教师1例(0.59%);不详2例(1.18%)。丙类传染病职业分布依次为:散居儿童245例(87.81%)、幼托儿童24例(8.60%)、学生5例(1.79%)、农民3例(1.08%)、家务及待业1例(0.36%)、工人1例(0.36%)。

3 讨论

2015年法定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比,2014年虽然有所下降,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城乡结合部依然为传染病的高发地区,男性传染病发病明显高于女性[3]。疾病分系统构成中,肠道传染病占首位,全年均有发病,提示传染病防控工作进入了以肠道传染病为主要传染病的时期。手足口病、甲型肝炎发病率较2014年同期略有所下降,菌痢发病率明显高于2014年同期发病水平,提示肠道传染病仍然存在着爆发的隐患,必须加强腹泻门诊的督导和管理。

手足口病发病率居传染病之首,逐年呈上升趋势,原因: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且目前尚无疫苗问世;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后,疾病诊断和疫情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大大提 高[4];经过历年对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明显提高,患者的就诊意识增加;当前我县手足口病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使疾病的发现能力明显增强[5]。

农民的人口基数大,其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卫生意识较差,因此成为以肠道传染病为主的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散居儿童由于受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影响,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人群[6]。本年度手足口病发病率较2014年大幅上升,其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是幼托儿童,提示夏秋季要继续加强该类人群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加大,城区建筑工棚等流动聚居地相应增加,流动人口明显增多;由于该类人群预防接种意识淡薄,其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都较差,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因此要积极预防控制持续散发的传染病疫情。

综上所述,为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米易县今后在控制病毒性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同时,还应加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继续加强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参考文献:

[1]邓云琼.2008-201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手足口病流行特征[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6):482-484

[2]王Z,赵亚娟,王滨有.大庆市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疫情特征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24):114-115.

[3]汤建华.农村散居儿童肠道病毒感染调查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3(7):7-8.

[4]易大莉,刘宏虹,伍亚舟.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校传染病暴发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6(28).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第8篇

通常概念禽类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等致病因所引起的条件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已经成为养殖业中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这三年的基础性工作,走访了一些养殖户,得知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禽类的疾病。其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在肉鸡养殖30天,食量下降,精神萎靡、腹泻、呼吸困难等,然后开始大量的死亡。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经验就病因、管理和综合限制等方面做下介绍,以供参考。

1 病原因素

1.1 常在菌

对于鸡舍和鸡群肠道内,大都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所以其随时都会有感染大肠杆菌的可能性。

1.2 致病性血清型多

目前,常为人知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大致有60个。而在不同地区和鸡场内,其血清型也不尽相同,甚至一个鸡场内可能有多个血清型存在的可能。这就为疫苗的研制带来了困难,致使疫苗效果也不能够确切。

1.3 易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大肠杆菌常与其他病原出现并发性感染等状况,较多发于其他疾病发生之后。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大肠杆菌的治疗则较难得到效果。

1.4 耐药菌株增多

在目前大肠杆菌的防治过程,大多养殖户主要依赖于药物,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具有合理性。如长时间大剂量或低剂量的药物不当运用,都会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概率增加。

2 管理方面

2.1 饲养环境差

鸡舍环境较差,通风不良或密度较大等,暴露的水及饮食会较容易受到感染,继而成为感染源。当鸡群饮入或食入后则会导致鸡群感染。这时当遇到鸡群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导致鸡群疾病的发生。

2.2 应激频繁

对于鸡群而言,疫苗的使用、密度、通风情况、转群、气候等都是影响鸡群的关键性因素,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鸡群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集群的抵抗力,增大其感染病菌的可能性。特别对于新生鸡群,受这些因素影响更大,因此对于其产生的危害性也更为严重。

2.3 鸡苗质量差

鸡苗的质量差则更容易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造成鸡苗质量差的因素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种鸡带有大肠杆菌病导致种蛋病菌的发生2.孵化场管理不合理,导致孵化室和出雏室被大肠杆菌所污染,引起雏鸡在孵化过程中被大肠杆菌所感染3.种鸡营养状况异常、带有疾病或中毒,也较为容易被大肠杆菌所感染4.当孵化温度不合理或孵化过程中通风不好,也会导致雏鸡的抵抗力差,导致大肠杆菌感染的发生。

3 疫病方面

3.1 支原体普遍存在

大多数鸡场都有支原体的存在,鸡群一旦感染,就会导致其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从而感染大肠杆菌。

3.2 发生病毒性疾病

鸡群感染病毒后,其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都会受到损害 鸡群由于病毒的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受损伤,机体抵抗力降低,大肠杆菌常突破机体的保护力造成发病。

3.3 免疫抑制病的发生

当发生法氏或使用带有毒性强的法氏囊活性疫苗、传染性贫血病时,均会导致鸡群的抵抗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3.4 防治对策

随着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其速度远远超于抗菌药物的研发速度。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家禽产品出口要求的质量的也得到相应提升,这些都需要改变传统“药物控制大肠杆菌”为主的防治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下介绍:

3.4.1使用微生态制剂

据研究资料显示:健康鸡群消化道、呼吸道及生殖道黏膜表面附着致密的正常菌群。完整的正常菌群可以抵制外来病菌的发生。微生态制剂则可以迅速的补充有益菌群,有效的抑制致病群的侵入,建立完整的微生物保护屏障,从而大大降低大肠杆菌的发病率。因此,微生态剂代替抗菌药物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4.2由“药物控制”转向“控制环境”来达到控制大肠杆菌的目的

依靠“药物控制大肠杆菌”比较被动,不能保障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要求。大肠杆菌是条件性的疾病,切断其传播途径,消除其病发性的关键,也与环境有较大的联系。想要鸡场的环境能更趋于标准化的要求:鸡场在选择场址、布局、排污等多个方面都需要标准化。如鸡场进行标准化设计,推广饮水器、装换气扇等。育成鸡舍和产蛋鸡舍可以采取纵向通风和湿布帘降温、自动刮粪板和暖风炉等技术。同时,鸡场也要制定相应卫生消毒制度,以保持鸡舍和鸡场的净化。

3.4.3科学的用药

目前,在对于大肠杆菌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对于抗菌素的合理运用,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正确诊断并对症用药;正确掌握用药量及疗程;根据抗菌性自身的特性及病情的轻重选择用药途径;防止细菌会产生耐药性及其他不良反应。或使用预防性投药,所谓药物预防就是在饲料中加入可以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促进机体的正常生长、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鸡群的死亡数量、改善蛋的品质以及降低其垂直传播的比例。因此,对鸡群进行药物的预防能够大大减少大肠杆菌的发病率。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庆大霉素、金霉素、杆菌肽锌、硫酸粘杆菌素等,对于雏鸡药物预防用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进行雏后第一天的注射。

3.4.4免疫接种 当鸡场中大肠杆菌发病率较高时,可以接种大肠杆菌灭活菌苗和鸡支原体若毒性疫苗。40日龄:鸡大肠杆菌灭火性疫苗0.5毫升/只;鸡支原体弱毒疫苗1羽份点眼。80~100日龄:鸡大肠杆菌灭活疫苗0.5毫升/只。

3.4.5治疗 对于已经发病的鸡群,一方面不仅要对于环境进行改善,较少其发病因素,减低其应激性,并且运用敏感药物加以治疗。由于大肠杆菌很容易有抗药性的发生,在投放药物时就需要进行药物的药敏感试验,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新霉素百万分之100~200饮水,氟苯尼考百万分之100~200,用必治百万分之800~1000拌料。庆大霉素2万~4万单位/升饮水、蒽诺沙星百万分之100~200、环丙沙星百万分之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