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4 09:45:18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1篇

[关键词]语言思考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3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每每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上学生不专心听讲、考试成绩不好等,笔者也有同感。这不由得让人深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作为国语,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吗?其实,语文课用心去教还是有所收获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丰富词库,锤炼语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是一名语言教师,教学时合理组织语言极其重要。因为纵使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可授课时语言嗦累赘,索然无味,这样的课堂怎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难免会使课堂低效,甚至沉寂无味。如若一位语文教师授课时语言华美,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听觉盛宴,激起其听课兴趣,而且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便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讲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品味精彩的语言。如描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可见文本语言本身就很美,故品读时就更需要分析其语言美。上面这段话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可见,优美的语言是语文课较其他课独有的优势,如不能把它们充分发掘出来,又怎能体现出语文课的魅力呢?当然,教师想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扎实备课,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使自己在语言表达上游刃有余。

二、独立思考,质疑答疑

新课改实施后,很多语文教师改变了授课模式,采用合作探究的授课方法,即学生四人或多人一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授课虽改观了课堂沉寂的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亲身体验后笔者感觉这样授课其收效并不良好。因为学生互相讨论虽然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不乏人云亦云者,而且课堂主要集中在“听、说”上。而从多次考试阅卷来看,学生组织的答案先不论答对与否,就所写句子而言,要么错别字极多,要么不够精练,这些问题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解决。因此,笔者在讲课时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动笔练习,让学生做到真正地动脑、动笔、动嘴,让课堂收到实效。如讲到诗词,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赏析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而且结合高考专题设置成题目讲练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两个问题: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虽然课堂上鸦雀无声,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积极作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答疑。将“听、写、说”融合于一体的授课模式既避免课堂流于形式,又让课堂收到实效,也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后,则要通过点拨、启发、引导,帮其释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教学生知识更重要,新课改就是要赋予教学更多思考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注重细节,滴水穿石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2篇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出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等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教学法在解决小学语

文课堂教学问题中的意义和作用和如何有效地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小学语文课堂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纵观中国的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课堂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和周围的同桌聊天,很少有小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听完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他们普遍认为老师上的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他们也体会不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小学生认为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就是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字词背诵下来,然后将老师提出的关于这课的问题和答案直接的背诵下来,他们完全感受不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体会不到语文与他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堂不过是老师将资料上的重难点知识写在黑板山,然后他们负责抄下来,在课后找时间背诵下来,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和同学闲聊,在课后的时候找同学抄笔记,然后背诵下来,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摘抄和背诵的工具,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总结出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纵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可以进行授课,他们完全没有跟上新的教学方式,这样看来,小学语文老师的授课手段显得有些落后。再看看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仅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的教学也严重的连接不上。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运用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要教授的知识先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前要先进入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

(一)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到课堂知识,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新疆的葡萄沟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串一串的葡萄,让后让学生画出一棵又一棵的葡萄树,让学生在葡萄树上挂上葡萄,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学生还够不够,不够的话,可以继续挂葡萄,然后让学生体会到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新疆的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了解到在新疆的葡萄沟的季节里,新疆人民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就更加的多和快速及时。如果老师没有在讲授课文知识之前进行情景的设置,直接让学生翻开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新疆的葡萄沟,那样学生仅仅将学习语文课本知识作为一个任务,但是这样看来,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的广。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老师要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设置情景的这部分之中,老师不断的提出一些相关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例如,老师在讲授美丽的大兴安岭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的互动也更加的广,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讲出他们最喜欢大兴安岭的哪些景象。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加的积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显现。

三、如何有效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一)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情景教学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手段,要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教学中来的话,那么老师在运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要设置小伙伴下水的情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扮演,要学生也进入到当年司马光遇到问题的情景之中去,也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想出如果他们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小学语文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将自己置身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二)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老师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相关联的情景。各种情景的设置也不是毫无关联的。因此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上一个情景中进入到教学环境中的情况。例如老师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设置下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司马光砸缸这个做法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老师在这时前一个情景时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怎样做,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上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才能够考虑到学生对于下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每一个情景的设置的反映程度,这样一来,老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之间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崇.新课改下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N].2012(7)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3篇

一、立足文本,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当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想象画面时,形象越具体,就越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中心思想。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夺桥的“难”,红军的“勇”,是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的重点内容。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的:红军白天边赶路边与敌人奋力交战,到了晚上,人在饥饿困乏的状态下,还得坚持冒雨前进,再加上山路极其难走,陡窄、路滑,天色又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那会是什么情景?英雄们手拿马刀,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同学们很快被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感染,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类似的想象训练中,随之产生和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文本的解读中,融入想象力的培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想象力

求异思维重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以为除了落实以人为本,更应不拘泥于文本内容,不要束缚住学生思维,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抒发自己所思所想的机会,他们的思路往往才能拓展开,一些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的想法才会瞬间迸发。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文,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问:“司马光使那么大的劲砸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激发,他们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着见解。之后笔者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觉得还有其他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这时,学生又开始从多方面考虑,比较,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巧妙。这样,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续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是水融的,所积累的各种信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看似故事结束了,但细细思量一下,有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悬念,可谓是“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文章的处理,笔者是尽量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笔者珍视灵光一闪,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当头棒喝,一言蔽之,而是在激励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善于问个“为什么这样想”,“原型”又是什么,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而且指导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这样,学生想象的空间才会变得更为开阔。如《赤壁之战》一文,曹操误信黄盖,大败而逃。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曹操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不该轻敌,仗着兵力的优势,上了周瑜的当。”还有的说:“我以后一定要勤练水兵,大破周瑜。”也有学生说:“吃一堑,长一智,知错就改,我以后一定要认真研究兵法。”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来续写故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视角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对课文进行的续写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4篇

一.亲和温馨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爱。好的教学情境,亲和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

请看孙双金老师的独家创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打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课前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忽如一夜春风来

充满幽默感的老师永远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幽默感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语言,老师应当是语言大师,寓知识于快乐,让人一笑之余,继以深长思索。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硕果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都会心地笑起来。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教给了学生,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三.激疑促思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

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过渡的:“面临绝境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孩子们带着疑问,积极投入到课文的研习中,想到《史记》还没写完,想到父亲的嘱托、想到自己出生在黄河边听英雄们的故事,想到自己努力读书积累的资料等。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加深了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了解。

恰当的衔接过渡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触动了学生心弦,激发了学习欲望,沟通了师生间的信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 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画龙点睛的语言――繁华落尽见真淳

结束语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所用的时间不长,却对这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至关重要。如果结束语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正如袁微子先生所说:“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

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敬爱的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光辉形象也永远不可磨灭。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名字,他,在大海中永生!”

好的结束语,用点睛式的语言收场,如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留给学生悠悠的情思。这个结束语,不仅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赞美了小平伟大的一生,而且激起了学生对小平的无限思念和爱戴。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5篇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是良好的,有不少人在改革的潮流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满堂灌”,整堂课只有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起来不得要领,雨里雾里;二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打破这一局面,我在历史教学时运用谜语教学做了初步尝试,让学生能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未来中考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 谜语教学的作用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经历代谜语爱好者的不断发展,至今已十分完善,它种类繁多,纷呈异彩。平时可留心搜集,随手摘记有关教材的片段,同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自己杜撰一些。上课时,适时撷取一、二,用以点缀增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引趣

引趣即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加以鼓励。”在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谜语,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能源”。如讲到我国战国商业城邯郸,引出谜语:冬天穿背心(打一地名)――寒单(邯郸)。三国建康都城,唐朝对外交流国家阿拉伯等,可分别用无疾――健康(建康);好胃口――大食,汉代第一个皇帝刘邦,用“汉朝天下”;唐朝和尚鉴真,用“考古工作”等谜语,这样既有情趣,又便于记忆。

2.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

历史学科的知识,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千里,繁多而复杂。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当时背得挺熟,但时间一长,就记不清,说不准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谜语教学能帮助学生在识记历史知识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清朝历代皇帝时引用了:(1)帮理不帮亲(打一清帝)―雍(拥)正(其在位期间,大刀阔斧地实施一系列措施,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进一步巩固,可正面评价);(2)说尽心中无限事(打一清帝)―道光(在位期间出现鸦片战争,家产被人家“盗”光);(3)会诊(打一清帝)―同治(即清帝与太后一同治理国家);(4)普遍富起来(打一清帝)―咸丰(在位期间出现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官丰民不丰);(5)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打一清帝)―光绪(实权掌握在太后手中,失败可见其光“绪”的份也没有了)。这样就使学生轻松地就记住了清帝演变的历史情况。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促进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

谜语本身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谜语,可促进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第六单元――下册第3、4章时,引入:(1)两花飘香(打一近现代艺术家)―梅兰芳;(2)百年古屋(打一近现代作家)―老舍;(3)放眼世界(打一近现代艺术家)―张大千;(4)听力增加一倍(打一近现代作曲家)―聂耳;(5)雪压千山尽素装(打一近现代艺术家)―齐白石;(6)孤雁哀鸣断续声(打一近现代艺术家)―徐悲鸿;(7)川贝(打一近现代作家)―巴金;(8)闰六月(打一近现代作家)――夏衍。

二 谜语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谜语在“导语”中的运用

历史课的导语对上好一堂历史课而言,其关系十分密切。一堂历史课,若能有个好的开头,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为以后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当老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浸于课间某项活动的表情,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给你们出两条谜语”,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神,专心细致地听教师出谜语。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而谜语仅起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定会跃跃欲试,专心竞猜。如在讲“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两条谜语:“保护庄稼”、“忽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猜谜语不但有利于激起学生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但切勿滥用。

2.谜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易持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从教材中适时地列出一两个谜语来,用时不多,效益却很大。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一些人名、事件名都可以用谜语设猜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孙膑兵法》时,有一首字谜:司马受困上方谷,程婴匿孤潜孟山。让学生猜一古代著名战例名称。脑子灵活的学生马上就能答出是“围魏救赵”,但讲不清出处,教师可将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曾用计围困司马懿的魏军于上方谷,和程婴、公孙杵臼设计救出赵氏孤儿并由程婴把赵氏孤儿潜藏在孟山的两个典故作简要说明,使学生兴趣盎然。

又如,在中国文化史部分的教学中引入:(1)霸王别(打一文体)―“楚辞”;(2)马蚤(打一名著)―《离骚》;(3)湘云笔录(打一名著)―《史记》;(4)游牧(打一历史学家)―司马迁;(5)父亲的信(打一思想家名)―严复……

这些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内容必将引起学生们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乐于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6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 评价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一、目前地理课堂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地理的学习评价,目前地理课堂的学习评价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的手段过于单调,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过于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过于重视共性而轻视个性,过于重视形式而轻视实效。通过反思当前地理的学习评价,可以转变当前的评价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当中所体验到的愉快的感觉,强化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功能,而弱化选拔和甄别学生层次的功能,这才是地理学习当中评价最正确的选择。

二、地理课堂有效性的界定和必要性

宇文森教授曾经指出: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就是通过课堂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技能,知识,方法,过程,价值观,态度,情感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成果上面有所收获,在学习的态度和情感上面也能够由不喜欢到喜欢,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同时在新课改的理念的要求之下,一节好的地理课堂的标准就是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主动参与课堂,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保持一种有效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主动地进行反思,让学生获得在地里学习上面积极地情感。

为了能够使得高中的地理教学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提高高中课堂地理教学的质量迫在眉睫。虽然新课改是大势所趋,但是在新课改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新课改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反而下滑了,高考成绩对于学生来说是改变一生命运的成绩,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高考顺利的考入理想大学,新课改才能够真正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地理课堂的重要任务。

三、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1. 精彩的教学导入

在地理的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导入新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当中发现了很多的导入方法,比如说一些图片,一个故事或者是一个演示,甚至是一个问题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在学习旅游地理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组非常漂亮的自然风光的图片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于自然风光的向往。而在“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当中,就可以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比如说在教室的门口点上一支蜡烛,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方向所能够引起的大气的水平运动从而产生风,接着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形成的,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

可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创设合理的情景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还是以“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为例,笔者借助三国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炎热的夏季在葫芦谷设下了伏兵,准备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正是火攻的良机,然而正当大火冲天之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当学生还沉浸在三国的故事当中,笔者马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雨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模式图来分析如何形成了这场地形雨。

3. 知识分块,逐个击破

以鲁教版的“气候的形成与变化”为例,学生大致需要掌握,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形成特征,气候模式,气候判读,气候变化,气候成因六个模块的知识,这一部分是高中地理考试的重难点,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可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六个模块的学习实际上是可以通过三个课时完成的,那样每节课只需要掌握两个模块,然后又可以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体系来引出下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这样通过分模块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减小很多。又比如,学生按照高考的大纲需要熟记10个气候类型的特征,学生太多了可能会记不住,这样就可以把10个气候类型分成小模块,分别是极地气候1个,亚热大气候2个,温带气候3个,热带气候4个,可以让学生这样分块击破,就会容易很多。

4. 任务驱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发现学生在考试过后经常会抱怨考试之前没有时间复习,从而导致考试成绩较差,这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很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就在课堂上进行了任务性的小复习,然后马上进行抽查。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应付抽查死记硬背的情况,笔者还在课堂上尝试把分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笔者再加以引导。比如说笔者只引导学生的气候特征要从降水和气温两个方面来描述,然后自己以热带雨林气候特征为例给学生进行示范,然后其余的气候特征学生都能够分析出来。

[参考文献]

[1]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03).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7篇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导入。

2、师:刚才我们听的故事名字叫什么?

介绍“复姓”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诸葛(诸葛亮) 欧阳(欧阳夏丹) 尉迟(尉迟恭)

3、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司马光”,生跟师书写,重点指导“司”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说一说:这根我们原来学的课文有什么有什么不同?

简介文言文。

师结:文章短小,语言精练,深奥难懂,这就是文言文的基

本特点。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

出来与同桌交流。

跟师读两遍。

三、理解课文

出示句子时都带上停顿符号,随机指导读好句子。

1、出示句子:群儿/戏于庭。

学习“戏”:“戏”是什么意思?(游戏)

庭有三个意思:1.院子;院落。 2.厅堂。 3.司法机关审判案件的地方。在这里你觉得应该是那个意思?

2、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认识“瓮”:图片出示“瓮”,图片理解法,再出示图片“缸”,对比学习。

学习“跌”,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生述,师分享:一失足跌落水中,就是“跌”

找人读“足跌没水中”,随机问:你为什么度“mò”不读“méi”,随机师结:我们就应该联系上下文学习、理解字词。

3、出示句子:众/皆弃去。

“皆”什么意思?生:全,都。师: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嗯看注释法)师:那我想到了一个词“人人皆知”,猜测一下,什么意思?那“皆大欢喜”呢?

理解句意。

当“众皆弃去”时?司马光怎样?

4、出示句子:光/持石/击瓮/破之。

学习“持”,在这里什意思?生述,师结:对,“拿”的意思,看一下偏旁,这是理解词意的另外一种方法:看偏旁法。

师:那么“持刀”什么意思?“持枪”呢?“持石”呢?谁“持石”呢?

结果怎样呢?

5、出示句子:水迸,儿/得活。

学习“迸”:什么意思?生述,师结:“迸”就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以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就是“迸”,水涌出来了,所以——儿得活。

6、读全文

齐读

点名读

师范读

跟师读

去掉停顿符号读

7、教授书写

“庭”是左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笔顺先外后内。

“众”是“品字形”结构,整个字呈三角形,第二个“人”字的捺变成点。

8、师:其实啊文言文并不难,比如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游戏在课文里怎么说?(群儿戏于庭)

出示: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读书。

一群猴子在大树上睡觉。

一群金鱼在池塘里游泳。

9、竖版出示课文,配乐读。

师:古人写文章,从上而下,从右往左。

10、齐读全文,再次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凝练之美。

11、熟读成诵。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3、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8篇

《现代汉语词典》中,批注指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及对文章的评语。这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也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对文章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其实,批注式阅读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谓之“评点”。李贽评点的《西厢》、金圣叹评点的《水浒》、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更是成了评注经典。宋朝,朱熹读书就十分喜欢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喜欢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现当代,不少人也依旧喜欢使用这种阅读方法,伟大领袖,一生饱览史籍,在日理万机之余,不仅通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重要史书,对历朝各家的各种史著、史论、历史小说等,都怀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如在数册《晋书》的封面上,他分别写有“1975,8”、“1975,9月再阅”等读史记录。还有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他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们记下来。纵观这些伟大的人物,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勤奋之外,更多的就是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这就产生了批注。

我们知道:教学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叶老有一句教学名言:“教”都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要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给学生“点金术”——掌握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高年级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教给正确的批注方法,学生更能体会朱熹所说的“那精英处”。

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小学高年级可以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1. 赏析语言法。苏教版五下的《望月》《灰椋鸟》这两篇文章,观察细腻、描写生动,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描写示范作用。对此,我采用赏析语言法对两篇课文进行了阅读指导。如《灰椋鸟》一文中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时,细腻传神地再现了壮观场面。当读到“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和“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唧唧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时, 我引导学生:读到此处,你有什么感想吗?写下来!不少学生这样写道:灰椋鸟本来在我们心目中只是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可是读了这一段,我对灰椋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你看,灰椋鸟在林中不停地鸣叫,好像在呼唤同伴和儿女,有的和林中的同伴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有的扑棱棱地飞起,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还有的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盛大的联欢会……

2. 评点人物法。苏教版五下中“有志竟成”和“亲情依依”这两个单元就非常适合进行人物评点“批注式”阅读。这两个单元,前者关注了伟大人物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后者关注了人与人之间平凡中透着的伟大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使用评点人物法进行大量的“批注式”阅读。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本来学生离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太远,不能充分体会理解司马迁入狱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理,更不能理解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还能努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都埋在心底,发愤写《史记》的心理。所以在这里我及时地安排学生进行了人物的评点:你觉得是什么支持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通过讨论、查阅资料,不少学生做出了精彩的评点。如:司马迁因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脚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中对华夏民族的历史早已心驰神往。再加上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所以从小就立下志愿,要编写一部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余年历史的史书。看到这里,我又联系课后的“我读书,我快乐”之阅读《上下五千年》读书活动,告诉学生,像司马迁这样的伟大人物还有很多,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三分天下,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请同学们对这些人物都进行评点,把英雄人物聚焦在一起,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充分的思辨批注时间,学生不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他们伟大的精神,而且阅读兴趣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学会了读书时对人物进行独到的评点。

3. 剖析写作法。苏教版五下中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和《谈礼貌》,虽然从文体上看,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议论文,但是从结构上看,二者都属于总分结构的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先总后分,《谈礼貌》先分后总。所以此处可以让学生就文章结构作一些批注,让学生学会写总分、总分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再如学《秦兵马俑》一文时,让学生对“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作批注。有的学生写道:“文章先以总分的结构对秦兵马俑进行整体描写,重点描写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相结合,既让我们感觉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又让我们感受到其艺术的瑰丽。”有的学生写道:“作者写兵马俑的内容,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秦兵马俑类型丰富,形态各异,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秦兵马俑的宏伟瑰丽。”有的学生写道:“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秦兵马俑的宏伟,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4. 触发联想法。苏教版五下的《月光启蒙》和《望月》都是和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批注。如读到“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时,你是否也想起来妈妈、奶奶给你讲过的童谣、民歌和谜语呢?赶快写下来交流交流吧!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同学触发了生活的联想,有的学生写道:马上就快过端午节了,我想起了奶奶教我的一首陕西民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马上又有一个学生接着说,他也想起了一本书上有关于端午节的民谣:“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学习《望月》时,有关月亮的古诗、神话、想象就更丰富了,学生张口就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更有不少学生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写了出来!这些有感而发的批注大大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

5. 质疑问难法。“学贵有疑”“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不少课文都强调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于疑难处作批注。学生对于课文疑惑处有的可能是一处标点,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学生一接触课文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课题中孪生兄弟要加引号呢?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作批注:此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其实引号的作用还有好几种:1.表示直接引用;2.表示着重强调或指出;3.表示讽刺或否定。有的可能是对文字的描述产生了疑问,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当学到第4、5自然段时(主要说明古埃及人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是如何把巨大的石块垒起来的,而且石块与石块之间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学生也会产生疑问,他们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写下一些批注。还有学生学完课文后也会产生疑问,如学完《水》这篇课文后,学生质疑: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是作者却生动具体地描写水带给人们的“乐”,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让学生作批注:越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越是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越是写用一勺水“淋浴”时的舒服越是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包含着缺水带来的“苦”,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