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8 09:24:03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1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情境审美 教学创新

古代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学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净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但是,传统古诗词“字字解释、句句过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倍感枯燥乏味、生涩难懂。在课堂上,我们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展现了文言诗词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希望。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的“总导演”,一定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演”好“开场白”。由于古诗词时间上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表达的不同意境设计不同导语,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描绘的意境和谐。导语的情绪色彩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二、积累运用,提高素养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的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描写与朋友的友谊时常运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学生在抒发壮志时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为引而引”。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交际与作文增添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重视文言诗词字、词训练

文言字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公开课中很难“出彩”,很多上公开课的教师都会淡化甚至绕过这个环节。然而,文言字词教学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尤其重要,教学实践中,我们很明确文言字词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重要性、长期性。传统做法是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小组讨论解决疑难,然后以多媒体课件出示注释加以勘误,最后用学生接力翻译的方式完成通篇文言翻译。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训练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但是在很多简单句子翻译上浪费时间。如果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学生诵读文章时对不懂的字词采取个人查阅、小组合作解决,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学生提问,教师点拨。这种模式在实现师生互动中节省了课堂时间,但是对学生自身素质和水平要求都比较高。由于一般文言诗词篇幅比较短小,因此我们要尽可能采取言文合一模式进行字词教学:把疑难字词放在文章中进行理解,在师生共同快乐地品味诗词内容的过程中解决疑难字词。这样能避免枯燥地讲解疑难字词,使学生学习、品鉴古诗词的过程成为对古代文学艺术的享受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强化诵读,深厚文化底蕴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达到“气自华”的境界,必须强化学生的诵读。严格的背诵检查制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基本的管理法,如常用的“教师―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法,教师负责课代表和一些“钉子户”的背诵,课代表负责小组长的背诵,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的背诵。其次,创设竞赛情境,奖励提前完成的背诵者,很多时候,笔者干脆在早读课上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名字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营造良好的背诵氛围,提高整体背诵效率,最大限度地带动和促进后进生的诵读。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者,吟咏性情也”。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五、科学使用多媒体课件

适当的多媒体课件使用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再现情境,使诗词直观化,对学生理解诗词语言、形象思维能力培养都有帮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古诗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审美情操,体会诗词语言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广大教师有共识,可以不同程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新课导入、字词释义、文章理解都可以设置多媒体教学。诚然,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诗词中抽象的,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再困难。

六、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诸如此类的错误在所难免。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七、讨论质疑,体味诗意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生;兴趣;主观能动性

引言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的花园,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供我们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古代语言是逐渐远离我们,加上古诗词大多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充满了让人深思的字里行间的思考空间。因为它是让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顾问,但是又散发出古代语言的魅力。为了指导小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做出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学会知人论世

由于很多古诗词作品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大家,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和社会影响,旁征博引小学生身边能理解接触到的事例,加深小学生对作家的理解。例如李白,老师可以告诉李白是当时的大诗人,他诗词非常受到当时社会上的人推崇,就像现在流行的《爸爸去哪儿》的歌曲一样流行,大家都喜欢读。李白一生不喜欢做官,并且不畏权贵,批判当时腐败现象,给后人树立了一番正义的形象。同时,还可以讲到李白的很多趣事,李白还是一个习武者。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掌握大量的古代诗词的知识储备。只有通过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为学生的独立阅读、自觉思考做好前期铺垫。

二、学会阅读,鼓励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考虑到很多老师小时候读古诗也是经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才搞懂了文章的内容,这种经验需要传承。因此,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魅力、吸引力和诗人的气质。特别是经常读古诗的小学生,会发现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会比读的比较少的小学生要强,并且接受新的古诗词的时间也更快一些。可见,积累对语文素养的影响。老师必须鼓励小学生多去阅读古诗词,提供他们的古诗词文化底蕴修养。

三、循序渐进地诗歌欣赏能力培养

小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恐惧,常常感到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开始。因此,小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先安排比较简单易懂的古诗词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因人制宜,按照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去制定一个适合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该计划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进度,按照教学月、教学周、教学日设计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计划。

四、学会自主阅读

通过逐渐的主动学习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会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感觉,进而可以发展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学会自主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问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阅读能力发展去解决阅读发展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诗歌个性化解读,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的作用,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中充分理解古诗词,学会自主阅读。

五、从教法上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1)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例如在教科文组织演讲中至少8次引用名言诗句,例如:

2)教学兴趣激发

小结

考虑到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老师需要攻克多个教学难点来弥补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通过总结现行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语文教学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的摸索总结出以下四点经验:一、学会知人论世;二、学会阅读,鼓励多读;三、循序渐进地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四、鼓励以兴趣为导向,学会自主阅读;五、从教法上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这五点教学体验如果能够与现实教学紧密结合,将会促进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功力方面的长进;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促进其文学底蕴修养。

参考文献:

[1] 骆玉明, 张培恒. 中国文学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2] 郑宝江. 浅吟轻唱古诗词[J]. 生命世界,2008, 09:44.

[3] 王先荣.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阅读与写作, 2004, 09: 24-29.

[4] 佟立红. 激活语文课堂方法谈[J]. 文学教育, 2010, 06: 60.

[5] 苗灵芝. 浅谈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J]. 科学教育, 2010, 3(16): 3-4.

[6]牛建英.小学古诗词教学心得[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31-33.

[7]黎雪梅.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9):40-42.

[8]路珊珊.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J].神州(中旬刊),2013,(8):96.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鉴赏;运用

一、创设新颖教学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古诗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很长时间内古诗词只为考试服务,以“背诵、默写”为目标,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深为人所诟病。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老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入改革,创设出新颖的符合新时代的具体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没有目标,教学活动不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目的。

语文教师既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变“为考试”为“求知识”;又要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如“怎样使古诗词融入当代社会”;更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成“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状态。

二、重视诵读古诗词,奠定坚实基础

古诗词语言简练,感情丰富,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才能深入体会诗词之丰富内涵,隽永久香。古诗词的教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揠苗助长,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润物细无声”。课堂只有短短几十分钟,要将诵读任务依靠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学会合理安排好学生课余零散时间,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除了常规时间外还制订“每天一诗词”:首先,将全班同学分为十二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每天早读课后,由轮值小组长在黑板右上角写上一首古诗词。其次,语文课前五分钟分小组诵读诗词;轮值小组负责评委工作,对各小组打分。最后,我根据分数评出前三名小组,并予以表扬和奖励。奖品虽简单,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诵读并乐在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每天的表扬中不断进步,进而发自内心地爱上诵读,古诗词水平自然突飞猛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古诗词储存量,为下阶段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知人论世”,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此所谓“知人论世”。每一部作品都不是凭空而出,而是蕴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乃有血有肉之人,其思想情感必定受到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影响。所以,充分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学好古诗词之重要一步。

如学习曹操《龟虽寿》古诗,须知道:公元207年(即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曹操北征乌桓,擒杀蹋顿,剿灭袁氏……统一北方之大业最终完成。曹操班师回朝,一路英姿勃发。行经河北昌黎,此处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联想人之生老病死,顿觉天地之无穷而人生之有限,内心澎湃不已。但他并不消极,而是决定用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来弥补人生这一憾事。如果学生不知晓创作背景,自然想象不到曹操波澜壮阔的内心活动,更不能理解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深沉与豪迈。

又如,学习新课辛弃疾之《破阵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作者介绍和此词的创作背景。上课时,请学生上台讲解辛弃疾其人其事,并点评补充: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爱国词人,南宋偏安一隅,经常遭受金国南侵的威胁。辛弃疾力主抗金,却遭投降派的打击和迫害,内心慷慨悲壮。公元118年,好友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这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此词便作于带湖相聚之后。辛弃疾将自己的爱国之心,满怀忠君愤懑,化成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抒发了词人于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迫切愿望。“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求点兵。”军中的战斗气氛何其浓厚!将士们铠甲发亮,雄姿英发,这场面何其壮哉!然而,这只能是梦。因为朝廷一味向金求和,词人纵使报国有心,还是请缨无路,最终只能“可怜白发生”,一声长叹的刻骨悲壮。学生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作者创造诗词时的心情,为赏识古诗词做好准备。

四、慧眼识“诗眼”,学会赏识古诗词

一首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就是“诗眼”。“诗眼”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效,不但能使整首诗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富于艺术魅力;且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慧眼识“诗眼”,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

如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以实写虚,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前途渺茫。作者何以如此痛苦万分?李白才华横溢受诏入京,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却因性格耿直不容于权贵,最后被“赐金还山”。李白满腔雄心壮志却遭受无情打击,极度抑郁苦闷。

又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在屋漏雨骤的困境中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千万名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寒士”,高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爱民强音。诗句道出了作者舍己为人、即使身处危境仍然心怀百姓的高尚情怀,是全诗主旨所在。

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找出“诗眼”的能力。每届学生我都会举办最美古诗词推荐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上台说出“心中最美”,并说出“为什么觉得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出“诗眼”,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五、温故而知新,背诵、运用古诗词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古诗词,若不加以巩固和运用,很容易忘记。为了加强巩固效果,课上要多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采取自愿报名、自主选材的方式,学生踊跃报名。同时,借助多媒体配乐和播放视频,朗诵比赛有声有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爱上背诵古诗词。另外,鼓励学生多运用古诗词。如在作文中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赤子对父母的感恩和炽烈情意;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扬师长的无私和伟大;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规劝同学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等。古诗词“活用”,不仅使作文增色,而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它博大精深、隽永含蓄。让学生学好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才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身为语文老师,应当充分贯彻理解“新课标”精神,打破旧有框架,树立新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参考文献:

1.王春霞.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审美性;古诗词;教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是最美的文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破坏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美感。古诗词教学沿用了语法分析的路线,重翻译和字句的理解而少有艺术的赏析与情感的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把审美性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发挥人人皆有的爱美本性,则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将得到提高,美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审美性的含义

审是指审察、感受、领悟、判断等心理活动,是人主动参与的活动。以现代认识理论的观点来看,审包括了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其内容包括知、情、意各个方面。美是指审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令人愉悦和向往的意象。“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能使人“乐之”的事物便是美。审美,即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审”,发现、创造其对象的美。审美性是审美特性,指认知活动中审美作为一种固有的特征。审美性教学是指把审美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的教学。

二、古诗词的美

汉语在语言结构的确认上较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这与西方语言重严谨的逻辑大不相同,中国古诗词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强调整体感悟。古诗词表达的美有写景状物之自然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曲径通幽之含蓄美,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浪漫想象之新奇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爱恨情仇之真情美,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有诗词如歌成韵的韵律美,使诗词的节奏、押韵、对仗读诗如歌。诗词的意境美是各种美的交融,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三、古诗词教学中要巧妙应用审美性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功利化的牺牲品,诗词教学几乎成了翻译教学,对意境的追求鲜有重视。将审美性巧妙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还诗词教育的本来面目,是实践新课程美育的要求。

1.将自然之美形象化

诗词的美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强调整体性。对于诗词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学生仅从语言上难以有直观感受,特别是对他们未经历过的事物是无法想象的。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具体的自然现象呈现给学生,将诗词的语言化为声音、图像,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再将多媒体资料呈现,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赏析体验,学生对诗词更加喜爱,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能不少学生没有这种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者作画来表达,并将教师制作的图像或视频资料呈现给学生,组织讨论。这样,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对诗词的自然之美也有了更好的认识。

2.将含蓄之美内在化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代文人高雅的象征,是“阳春白雪”式的清高,含蓄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学生个性张扬,渐渐也远离含蓄。他们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含蓄之美难以把握,也就难以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含蓄之美是一种意在言外之美,有时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因此,含蓄之美需要内在化,即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体悟,达到对古诗词表达的含蓄之美的“意会”,在内心同化诗词的“言外之美”。有些含蓄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恍然大悟,但是学生自己领悟的效果更好。含蓄之美往往需要对诗词的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教师可以合理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或组织小型辩论,将背景知识和诗词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例如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审美教学就可以采用“背景+史实+言外之意”的形式进行教学。

3.将新奇之美具体化

诗词中表达的新奇之美是作者能想到而常人想不到的美妙意境,常见于浪漫主义诗词作品中,体现为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如“霓为裳兮风为马”,对这种新鲜奇特的想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属于天地自然的“霓”、“风”和为人所用的“裳”、“马”进行对比,找出具体的共通处,从而对李白的想象力有切身体会,对诗词的新奇之美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又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如果结合物理学中着火点的概念,则新奇之美不难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性创作,并进行评论来增进“新奇”之美的体验,学生自己尝试进行类似的想象,体会此类想象的新奇之处,更能增添学生对作者想象力的钦佩之情,从而体验新奇美所表达的意境。

4.将真情之美同理化

美好的感情是可以跨越时代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对这种真情之美,有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此时,可以借助心理学中的“同理心”技术,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让学生设想自己在监护人不在的情况下,自己的处境和感情状况将会如何,以此来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境,最后对真情之美有所领悟。

5.将韵律之美习作化

古诗词很多都是对仗工整、押韵、节奏感强、是读来朗朗上口的韵律上佳之作。甚至当代音乐中也有一些体现,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这些诗词,可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来体会其韵律之美,并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将诗词的完整意境和韵律之美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表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诗词。反复诵读是习作化的一种形式,细细品味是另一种形式。对于古诗词的精妙之处,细细品味是必要的。为加强品味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编制节目进行表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可以用小品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忧国忧民和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极具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容易引发审美过程中“模糊”的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实现审美的愉悦。审美性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高人生品位,更好地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增加爱国热情。教学中应用审美性,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他们的体验。要注意的是不能强求学生表达出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性理解。因为,美作为艺术性或道德性的意象表征,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难以言表。审美性教学的具体实践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设备进行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审美性在古诗词中的教学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浅议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性[J].教学与管理,2010,(7):74.

[2]刘卫红.语言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当地文化背景的制约,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从小缺乏古诗词熏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多媒体产品的逐步推广,通过智能手机了解外界事物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受文化和欣赏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数偏好使用QQ、微信、快手、抖音等手机app。家庭成员经常使用以上软件,就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造成影响。相对于纸质材料,音视频资源给学生感官上造成的刺激更强烈,吸引力更强,久而久之就会使自我约束力较弱的小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对纸质书刊的阅读兴趣降低,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词就会失去兴趣。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娱活动中缺乏涉及古诗词的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古诗词鉴赏水平较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既有音律、结构上的独特要求,也有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理解古诗词内容,感知古诗词美感,阅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专门的传统文化推广培训班或文娱活动,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提供的古诗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

(二)教师方面

1.古诗词素养不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本领。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能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素养,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停留在较低层次,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2.教学观念陈旧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急功近利,不能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3.教学方式单一古诗词学习是通过对诗文的诵读,感悟作者思想、体验诗文意境、发现和欣赏语言美感的过程。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以讲代读,只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不注重学生的吟诵和体悟,把学生当作背诵诗歌的机器,忽视了对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方面

1.古诗词学习氛围不浓由于受各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以模仿和学习某种模式、打造某种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活动风起云涌,这种趋势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发展。学校在追逐和打造某种模式的过程中,把壁报、展板、走廊等用诸如“足球文化”“刺绣文化”“丝路文化”等单一内容进行布置,而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诗词的挖掘和提炼不够,没有做到精心展示,无法形成浓郁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2.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古诗词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语文教材中,还应该渗透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类学科教学的穿插融合,形成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古诗词进校园活动,仅仅体现在方案的制订和一些简单背诵活动的开展方面,谈不上对古诗词课程的开发,也没有形成古诗词系列校本课程。3.古诗词教科研力度不大作为古诗词传播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对古诗词的传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影响,学校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无法组织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很好地指导和提高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能力和水平,导致古诗词教学在陈旧的教学形式中循环往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

1.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要想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古诗词学习时间,使学生有时间诵读,有时间品鉴;另一方面要创设丰富的古诗词学习活动,通过竞赛、表演、书写、吟诵、演讲等活动,增强古诗词的吸引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开展一些古诗词亲子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父子共读一首诗、母女古诗词接龙、家庭古诗词背诵大比拼等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趣味性[1]。2.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一是要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特有的韵律感和节奏美,充分利用课本剧、场景模拟、吟诵对唱、诗文配画等形式,使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韵味,欣赏诗词美。二是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活动,要在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的指导下,使一部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迅速提高,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古诗词学习,提高鉴赏水平。三是开辟古诗词鉴赏广播节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筛选并制作古诗词鉴赏节目,定期播报。如《古诗词中的数字美——〈山村咏怀〉赏析》《〈清平乐·村居〉人物赏析》等节目,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要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传授给学生,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阅读面,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教师不仅要阅读《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集,还要努力阅读大量其他文体的文言文书籍,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此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选派教师积极参加经典文化品鉴培训班,及时组织教师观看《国学大讲堂》专题讲座,为教师古诗词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2]。2.转变古诗词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以考试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而是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入手,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为抓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地做好古诗词传承工作。教师既要认真领会“立德树人”的要求,也要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编排意图及教学实施的建议。3.优化古诗词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教学。学生不仅要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要体会到蕴含在诗句里面的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又要学习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古诗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多媒体展示、情景表演等方式,力求使古诗词教学效果最大化。“六步教学法”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读(初读诗文)、查(查不理解的字词)、调(根据诗文情况调换字词)、补(根据想象补充意思)、说(说出诗意)、演(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

(三)学校方面

1.营造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学校要充分发掘和整合办学资源,营造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3]。一是充分利用壁报、展板、走廊、学习园地等展示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名篇,使校园充满诗意。二是通过制订古诗词进校园方案,从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阵地建设、评价监督等方面对古诗词传承活动做出详细的规划,并认真落实。三是崇尚传统礼仪。结合古诗词学习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习古人的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四是开展每周一首诗推介活动。每周筛选一首古诗,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和广播站定时播报的形式,向学生推送古诗,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2.加大古诗词课程开发力度一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标准》,积极筛选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的古诗词篇目,编印符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教材。二是精心组织开展古诗词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开展课前二分钟诗词接龙、古诗词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应用写作等活动,使古诗词学习“有声、有色、有形”,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吟诵展示、竞赛评比、诗词配画(配乐)、讲座提高、写作应用、游戏渗透等方式,形成一系列比较固定的古诗词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注重对古诗词教学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学校要定期对古诗词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古诗词传承有序发展。3.提高古诗词的教科研水平要想保证古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的科学谋划和强力推行,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努力践行,以及强有力的教育科研作指导。学校既要加强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技能,又要做好古诗词系列活动的研究,通过阶段性工作总结、专题调研、专项评估等,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经验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由于受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古诗词教学工作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密切结合地域特点、学校实际及学生认知规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古诗词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雪娟.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实施方略[J].教师博览,2021(06):44-45.

[2]张汇婷.浅谈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2018(09):34.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新高考;视阈;古典诗词;赏析;指导;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4.《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每年高考试题所选古诗词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十分重要。结合学生实际、古词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在古诗词专题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有序进行古诗词方法技巧的指导并扎实训练,这一定会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结合课堂及复习实际及时总结、反馈。对陕西省宝鸡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拟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考点,根据古诗词文本及作者,有效鉴赏诗词,仔细解读,用心答题、品味。这些方法、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提升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这也确实为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内心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古诗词名作、经典作品,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飞梦想,让古诗词陪伴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大师对话,慰藉心灵,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梳理古诗词知识系统,归纳整理考点及能力层级要求,结合强化训练,师生合作,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积累完成了《2014年古诗词鉴赏高考试题例析》(一)―(三)、《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2015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宝鸡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金太阳陕西专用高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练习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考试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等共37件成果,成效显著。这使我们深信,古诗词鉴赏不仅有规律、路径,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题和诗词鉴赏资料,强化训练,恰当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和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我们专业化成长,促使课题研究成果多样化,并能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得出一些结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按时结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语文课标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高考考纲规定古诗文为必考内容,但课改以后,语文选修、必修及模块化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科目的影响,学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轻文,导致古诗词积累不多,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高,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同时,高考古诗词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范围很大,所选诗词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内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处时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古诗词阅读信心不足,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因此结合高考实际,我们还是努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古诗词,掌握b赏的方法、路径和技巧,经过强化训练,学生信心大增,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对理科生古诗文基础不扎实这一实际,我们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过深入摸底,引导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主动阅读、鉴赏古诗词,而不是死记鉴赏术语,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尽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诗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诗句中体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灵动,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古诗词的鉴赏渐入佳境。除了文字资料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绘画、音频、视频素材及资源,置身于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王国,聆听妙音美曲,欣赏优美恬静的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顿感诗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对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练,无论我们怎样插入、粘贴、链接,那些美图、美曲、视频、音频也进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许遗憾,因此以后应努力学习博客如何操作。

总之,课题研究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既促进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师生进步、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师范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第8篇

然而,教师在其从教五六年后就会逐步定型,出现对原教育文化环境、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势等方面的功能性固守,职业水平在垂直层级上出现停顿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寻找到专业成长的“突破”,那么专业成长的脚步将停滞不前,教育成长之花蕾也将萎缩凋谢。据此,本案中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实现了“专业成长”的突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

基于现实的自我诊断

本案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7年,处于职业定型阶段。职业精神、专业水平处于较为稳定阶段,对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心智发育水平、工作环境等各类因素较为熟悉,开始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习惯定势,表现在职业性格的保守、职业性知识能力结构的亟待更新、创造个性亟须进一步开发等。据此,该教师从驾轻就熟的教学活动中分析主次,寻找“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即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将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题”展开一系列常态课、研究课、公开课等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相关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反思等作为研究成果。

教学显示方面,本案教师发现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具备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引发了本案教师对选题的探究:于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在文化熏陶之余,对于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素材,锻炼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发展性要求,古诗词教学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挑战,首先是课堂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被动化、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突破,教学中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被淡化。其次是学生学习趣味递减,畏难情绪重,积累的古诗词也鲜少运用在写作中,初中古诗词教学亟待“提效”。

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意象法”是打破这一僵局的“突破口”。意象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性格、审美、风格,是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教学的切入妙点。但是,初中教学中常常把“意象”束之高阁,其教学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基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现实的诊断与分析,本案教师确立“‘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力图进一步挖掘“意象”的教学价值,转变教学观念;尝试结合意象的特点,系统研究“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意象”作为突破口和线索,发掘并验证适宜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意象方法”,进而完善有关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论,为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在变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驱动教师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引擎”,实现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实践的课题研究

在发现古诗教学一直是本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易被忽视的“冷点”后,教师确定选题并依据南京市教科所第八期个人课题申报要求,将设想与研究要求统一起来,撰写开题报告,并在接下来的2年研究中不断对原有的诊断分析进行再认识、再矫正,同时注意思考的再深入、再梳理,将整个研究实践清晰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选题”,确定研究价值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有关“意象”知识的资料,学习理论,初步确立选题为“‘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并撰写研究方案,分解课题研究步骤,确定好研究群体为本校初三年级学生。

确定研究价值为:研究“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调查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结合理论分析不足,归纳成因;结合古诗词教学现状和意象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生成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探索“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对意象法的运用进行效果评估,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

(2)充实“过程”,提升研究实效

以“意象”“初中古诗词教学”等为关键词对近几年相关文章和论文进行检索和浏览。同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查找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论、意象艺术等相关书籍进行阅读。通过以上理论学习和研究,加深了对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分类的认识,同时对意象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有所明确。

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保证调查信度,本次研究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设计两个问卷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分别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和《初中古诗词学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来源于本人工作所在初中,教师问卷共发放23份,学生问卷发放360份,被调查学生分布于初中各年级,各层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也为10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较为科学全面的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同时从教材中古诗词数量、题材、编排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功利教条化,校园环境熏陶等方面对阻碍初中古诗词教学提效的行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意象”作为突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结合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生成“意象法”,并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形成教学策略: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和梳理,增强“意象”意识;应用“意象完形法”“意象诵读法”“意象串联法”“意象归纳法”实施教学。

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意象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和验证,教师更新了古诗词教学理念,形成了以实施“意象法”策略为核心的理念:基于古诗词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为标准,将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作为基础,以“意象”为抓手,牵动“导―品―悟”这一教学链条,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激发学习兴趣,解读古诗词由课内拓展至课外,拓宽阅读视野,提升审美品位。

(3)提炼“结果”,多元验证方式

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的方法,对“实施阶段”的相关成果进行再次实践,进一步验证、修改、完善操作模式,同时积累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课例等,以形成科学性、序列性、规律性、操作性的成果。

本案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询问调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开展学生的诗歌创作、小报小册创编,阶段性检测等方式验证教学方法的实效,争取多角度验证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最终具体实施成果有: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现状的数据分析,“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意象法”应用效果评估等。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开设区级公开课《依托“意象”去穿越》1节,校级研讨课1节;论文《依托“意象”去穿越――浅析“意象”在古代诗歌阅读中的作用》《妙切入 巧突破――初中古代诗歌方法谈》《依托意象去穿越》先后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

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兴趣盎然,获得进步:学生制作小报小册资料,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创作诗歌主题征文等等。

最终,本案教师的课题作为南京市第八期个人课题之一成功结题,结题报告获奖。

基于发展的反思领悟

本案教师通过“确定主题――课堂实践――成果积累”的路径,针对现阶段初中古诗词教学“盲目低效”,学生古诗词学习畏难的现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意象”为切口,确定个人研究课题,一方面论证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法”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出教学策略并以实践加以检验。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成效,同时也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意象知识,形成了有效的意象教学法。当然教无定法,意象教学法应该根据实践不断更新、完善、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