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1 15:51:09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1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职业规划意识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2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建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剧增,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自我规划及经营自我人生的趋势日趋明显。女性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受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职业问题和困惑,如招聘晋升中的歧视问题,家庭与事业的问题,生儿育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障碍和难点,因此,女性加强掌握与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的知识,有助于探讨和破解这些障碍和难点,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女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将会对她们在校期间的成长乃至毕业后人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以我校部分女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调查,以期了解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认识,更深一步探讨相关的措施、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工作于2009年10月10日开始,20日结束。调查随机抽取我校三个年级的400名女大学生,专业不限。共发放调问卷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回收率90.00%,有效率90.00%)。其中,一年级84份,二年级89份,三年级187份。

2.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通过调问卷,被调查者不记名,当即填写问卷并及时收回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我们用Excel电子表格对所获得的样本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结果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弱与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确定。

调查数据显示,69.52%的大三女生有短期规划,并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但大一、大二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只有54.64%(均值)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怎样规划。在问及“未作规划的原因”时,51.67%的学生回答是“不知道如何做”,34.44%的回答是“其它”,“还太早,这是毕业时考虑的事情”和“有他人帮助,不愁找工作”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0.56%和3.33%。经过与学生交谈,我发现“其它”包含的意思很多,“无所谓”和“就业不需规划”占了多数。64.1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时间,但也有31.39%的学生认同“中学期间”、“毕业之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学之前”和“尚未形成”的也有一定比例,占4.44%。对于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优劣势的认识,只有9.77%的学生“很清楚”,“不清楚和没考虑”的学生占14.45%。

2.对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感兴趣与认同的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是感兴趣的(均值为75.00%),有57.50%(均值)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对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有超过84.72%(均值)的学生认为从大学一年级起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的学习是比较好的。

3.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及熟悉程度的了解。

57.50%(均值)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她们很重要,但对相应的方法与步骤的了解程度却不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熟悉程度选项:很熟悉、较熟悉、听说过、感到陌生的比例(均值)(%)为1.67、28.06、55.28、15.00。对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了解:非常清楚、比较清楚、知道一些、一点都不知道的比例(均值)(%)为0.56、15.28、70.83、13.33。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非常清楚、比较清楚、知道一些、一点都不知道的比例(均值)(%)为1.94、12.78、66.94、18.33。在问卷中我提出了一道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检验性的题目:“你认为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在所列举的选项中,有64.72%(均值)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有13.32%(均值)的学生认为“心理测验与职业生涯规划无关”,有21.94%(均值)的学生认为“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回事”。

4.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途径。

数据显示,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和相关的讲座,其中课堂内容占29.17%(均值),讲座与25.00%(均值)。学生“接受过职业规划方面的正式辅导和培训”的只占总人数的7.50%(均值),41.67%(均值)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5.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

我列出了十项要求,学生选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请本行业或本职业的领导谈对下属职位所需能力的要求”、“请职业规划的专家针对大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来谈谈他们的建议”、“请一些名企的人事经理谈他们的用人之道”占50%以上,其余项目所占比例较小。但各年级学生对教育要求各有侧重。大一、大二女生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和各种讲座,大三女生则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职业交流、讲座。

6.女性特质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62.78%(均值)的学生认为女性特质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会有影响,但不大。36.94%(均值)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家庭”影响较大,“社会”、“婚姻”对其也有不少影响。同时61.11%(均值)的学生认为女性与男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有区别,但75.00%(均值)的学生认为女性在职业发展上不会弱于男性。

7.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不同年级学生在要求和建议中关注的内容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年级的生活重心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关。如,一年级学生要求更多的是了解自己与较广阔的职业世界;二年级学生侧重于了解自己的综合素养与拟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便能够进行弥补;三年级学生的要求或建议大多侧重于如何能更好地获得求职就业的信息,以及以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信息。

三、结论

1.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越来越强。

大多数女生认为,女性与男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道路虽有不同,家庭、婚姻对其也有不少影响,但她们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停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理想追求。她们对于职业的需求及职业的发展与男生一样。

2.虽然大部分女生对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感兴趣,但依然有少量学生未将这类知识视为个人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的系统知识并没有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学生也是以自学为主;二是学生家长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大学最近几年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竞争加剧,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多半仅侧重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求职技巧之类内容的介绍而忽略了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且多数情况下仅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三是社会上的各种媒体虽然都有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但总体上对其知识方法、步骤、设计等的系统介绍不多,学生得到的信息和范例缺乏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四是因女性有其独特的职业发展道路特点,故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以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规划意识强,有短期规划为证。

3.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很感兴趣,但却缺乏学习主动性。

从数据可看出,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内容占29.17%,讲座占25.00%,而网络只占12.78%。这就说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习还很被动,缺乏自觉、主动性。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相关资源的了解程度不够。

4.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的效果令人不乐观,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知识全方位的了解。

由于教育的缺位,学生虽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且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进行自学,但在实际的学习效果上,对相应的方法与步骤的了解程度却很低。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关于自己未来人生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掌握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与方法,她们的朦胧或清晰的所谓“规划”很难对个人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5.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有所不同。

通过数据可看到: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有差异。一年级学生建议多开设一些职业介绍之类的讲座,二年级学生希望了解更多的职业的需求,三年级学生则例重于职业的发展前景及当前岗位需求方面的内容。

四、思考与建议

1.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加快高校女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步伐。

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波伏娃认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叶文振认为女性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树立信心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与心理或性格相关联的先决条件,而教育投入则是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一块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可见女性职业规划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对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系统已经非常规范。近年来我国各种报道、宣传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但是,与大量高调宣传报道不符的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尚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服从国家安排的背景下,这种教育的缺失或许对个人的生涯发展影响并不显著,而在今天国家已经不能包揽个人一生,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承担更大责任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将职业规划生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研究,构建并逐步完善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

首先,要加强研究,构建并逐步完善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体系。尤其是女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代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提出,始于美国,到今天仅有30多年,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推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吸纳其先进的内核与科学的方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及女性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是教育者必须做好的首要工作。其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课题,且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我们可以开设如《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职业测评;开设各种讲座、定期举办成功校友报告会与企业家论坛;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或经理、董事来学校作相关专题的讲座,并进行团体和个体辅导;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和开设创业园实体,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广泛溶入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最后,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组织系统,配备一支经过良好训练和一定学科背景的专(兼)职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师资队伍。

3.削减性别歧视,创造平等就业环境。

女大学生是中国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是中国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与人生目标,并一如继往地坚持下去,做到女性的独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国家也应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到各项政策的制定中,推动男女平等国策的真正贯彻落实。同时要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管力度,对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教育、处罚等并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机构。

4.加强舆论宣传,弱化传统社会性别文化。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文化维度上,而非生理特征上,也就是说通常社会文化观念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属于“男性的”和“女性的”的特征(如女性感性,男性理性;女性善于学习语言,男性善于学习自然科学,等等)都是由社会文化塑造出来的,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是可以弱化的。为此,弱化传统的价值观和性别角色观,加快建立男女平等、共同发展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是当前的一件大事。我们应同时大力宣传和倡导文明进步的妇女观,促进妇女事业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实现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并开设《女性学》等课程,逐步提高女大学生的性别觉悟,促使女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念转变。

5.抓好落实,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为了使女大学生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平衡与成熟地发展,能够成为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及自觉有用的公民,能够在自己最适合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并拥有和享受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的成功美满生涯,政府还须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唐人洁.我国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及相关对策[J].综合管理,(101).

[2]何建华.国外女性职业生涯开发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VOL28,(1),2006,(1).

[3]温卫宁,王越,雷云翔.旅游类大学生生涯规划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桂林旅专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VOL17.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56-0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在大学前的奋斗目标只是高考,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考虑。进入大学后,目标缺失,也没有针对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整日无所事事,对学习缺乏动力,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2、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限。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而且不能根据客观环境适时调整职业规划,使得很多学生择业都集中在前景看好的行业,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

3、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体制还不完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重要性等肤浅认识上,不知如何行动。而很多高校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队伍,对学生特点不了解,指导缺乏针对性,存在滞后性。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的优势

1、辅导员要负责学生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指导工作,因此,与学生平时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比专业指导教师多,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较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

2、辅导员在固定的院系工作,对学生所学专业在的就业形势和职业信息比较了解,能指导学生更准确的进行职业需求评估,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

3、通常情况下,辅导员将伴随学生度过大学时期,因此,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可做到全程指导和个性指导相结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在不同阶段产生的各种问题。

4、辅导员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着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方向性。

三、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一)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并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在生涯适应期即大一学年,辅导员应围绕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主导的生涯规划开展工作,在生涯探索期即大二学年,应教会学生探索的科学方法,而在生涯定向期即大三学年,应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做好职前准备,在生涯规划冲刺期即大四学年,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接受学生的就业咨询等工作。

(二)加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理性客观的自我评估结果决定着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质量。而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无法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可以利用各种科学的测评工具,比如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和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全面的认识。同时,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最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启发、帮助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参与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并提出不同的个性化辅导。

(三)构建全面发展平台,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辅导员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发展平台,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招聘、认识实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职业心理测评和咨询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认识的空间,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对环境目标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客观分析,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达到自我约束,使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四)建立职业信息数据库,拓展职业认知辅助平台

职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目标定位的清晰度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对职业方面的知识匮乏,职业信息接触面狭窄的问题。辅导员应该尝试建立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信息数据库,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业名称、岗位情况、工作内容、薪酬等完整的职业信息以及对应岗位信息。

总之,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辅导员应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职业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动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开端!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4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祝庆国(1968-),男,河南商丘市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95-02

为了客观的把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状况,笔者对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商丘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永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大部分是三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校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69份。通过问卷调查对商丘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意义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职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确立职业发展方向,选择职业道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行动。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发展计划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大部分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85%的高职生没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如表1)。

表1 你是否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调查66.5%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或目标模糊(如表2)。

表2 您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吗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目标就有学习动机和动力,就会减少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无所事事,虚度时日的现象。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调查表明66.9%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不了解或没想过,只有22.5%的学生一般了解(如表3)。

表3 你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了解吗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学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把握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校期间就能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与职业相关的知识、理论、信息、资料,积极参与到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把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时机,自身获得全面发展,为将来步入社会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调查显示如81.3%的高职院校学生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表4)。

表4 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尚未形成成熟的观念,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己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缺失

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独立的指导机构,但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资金和场所。生涯规划教育也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忽视学生求学整体过程的指导,缺乏培育理念和机制。调查显示94.7%的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如表5)。

表5 你是否接受过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等同或代替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在指导对象上仅限于毕业生,在内容上仅局限于在就业指导课中加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而不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为导向。也没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来组织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显示97.1%的高职院校学生回答没有或不清楚学校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机构(如表6)。

表6 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机构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不强

调查表明92.8%高职院校学生不满意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如表7)。

表7 你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服务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职能,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三)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意识与技能较弱,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少理性思考与规划,甚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兴趣不大。调查显示86.5%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如表8)。

表8 你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认识不够,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急需加强教育与引导。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5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现状

1、 规划意识淡薄

2008年,笔者在对所在学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27分,回收有效问卷406份。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职业生涯服务的只占5 % ,了解自己喜好的占16 % ,了解自己倾向的占12 % ,了解职业及未来的占18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近半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深刻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而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向,使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2、规划能力有限

大学生职业规划中也存在学生本人规划能力有限的问题。一是自我认知不足,人生定位不准确;二是择业没有客观地考虑自身因素;三是缺乏职业规划的反馈和调整意识。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依次是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工作地点、公司规模名气、专业对口、单位性质以及工作稳定。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间、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而且不能根据客观环境适时的调整职业规划,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在前景看好的行业,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

3、 规划指导不足

尽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近年来来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职业规划指导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时间晚,内在深度不够,专业性不强。一方面,很多高校没有给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不全面,认识还停留在概念、重要性等肤浅的认识上,不知道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往往是在学生大四的时候才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做就业的“急救药”。讲座的嘉宾往往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或企业的相关人员,这些讲座人员要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不够,因而讲座的内容很少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讲授如何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不强。第二, 测评工具的选择比较随意,专业化程度不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些标准化职业测评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市面上的测评工具不胜枚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也各不相同。不少高校在为大学生进行职业测试时,虽然选择了某些价值不菲的职业测评工具,但由于选择的不合理和专业性不强,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测评,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还是比较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思考

1、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扩大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程度。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地方。同时,作为高等院校,应该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大学生进校就开始配合学生做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一或大二就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请外面的专家,举办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测评系统,进行科学、专业的职业测评。

自我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对自我认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认识。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虽然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职业性向和能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上的判断,但往往缺乏科学的依据,因而需要外部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引入科学、专业和符合我国大学生时代特点的职业测评工具,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测评系统,让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职业测评,认识自我,逐渐形成对自我的全面认识,进而也增强职业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 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给被测评者以科学、专业的职业测评和指导,使大学生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 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 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4、建立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6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心理辅导 医学院校大学生

[作者简介]孙璐(1979- ),女,河北清苑人,成都医学院心理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四川 成都 610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2011年度面上项目“应用心理学专业《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探索”的最终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SXL-11201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97-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于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医学院校毕业生,其就业难度远远大于其他高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医疗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医疗单位对于医学院校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医学院校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诚然,医学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首先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但是,是否具有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让医学院校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认识自我、专业和职业,学习制订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对于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作为基本工作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对大学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进行测试;帮助并指导大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认识;帮助并指导大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战略;指导大学生参加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取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及经验;在大学生毕业前夕,为他们搜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单纯以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利于他们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与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2.促进大学生将信息转化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可以不断地将关于“自我”“职业”“专业”的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和整合,从而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掌握职业决策技能。

3.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尽管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尤其对于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职业兴趣及职业价值观都缺乏清楚的认识,这样就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障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从深层次上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促进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认识并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找出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然后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下,不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监督机制,促进自己职业理想的实现。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实例分析

1.对象。为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效果展开了对比研究:通过海报招募和课堂宣讲的方式,选择某医学院2012级不同专业7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8名,女生42名,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每10名学生编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系别、班级、入校以来学习课程内容、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当。甄选时,被试填写一份《职业报名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个别访谈,甄选标准为自评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上存在困惑且具有较强参与动机者。

2.工具。为评价团体辅导效果,对组员进行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前、后测。测量工具为原版由Gati,Krausz和Osipow编制,中文版由沈雪萍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该问卷共计35个条目,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3大类10小种,分别为“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其中“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不合理的信念”;“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在量表中还加入一项关于职业决策困难“主观感受程度”的评分条目。该问卷所有题目按Likert 9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另外,还采用自编“团体满意度评价表”评估团体辅导的主观效果,量表共计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从1“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说明对团体活动越满意。

3.干预方法。通过对参与大学生的甄选和前测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相当模糊,甚至对于如何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安排也存在很多困惑,对于未来就业更存在不小的紧张与焦虑。虽然不少同学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很少有人真正采取行动对将来进行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虽然大学生们都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但是由于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透彻的认识,在没有外界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动上。对前测结果分析还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已打算报考研究生,但对于“为什么要考研究生”“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等问题仍没有非常确切的答案。

在掌握了低年级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方面存在的困难后,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并参考Lock所著的《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中介绍的步骤和练习,制订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并对该小组成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辅导方案主要包括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家庭环境”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总结和评估”等内容。在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共进行了12次活动,其中“团队建设”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职业理想”和“认识职业价值观”各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了3次活动,“认识家庭环境”进行了3次活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了2次活动,“总结和评估”进行了1次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对所有学生进行后测。

4.结果。活动完成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总量表”中的前测值显著大于后测值;另外,在该量表“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及“主观评价”三大分维度上前后测成绩也有显著性差异。更具体地说,在“缺乏准备”维度上,两个小维度“犹豫不决”与“不合理信念”前后测差异显著;在“缺乏信息”维度上,“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等小维度上前后测差异也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信息”维度及三个小维度“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上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据此说明,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中的某些维度来讲是有一定效果的。

团体结束后,采用自编《成员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成员的主观感受及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对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参与的大学生们均表示非常满意,一些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加深了自己对影响职业决策因素的认识,能够从自我发展的方向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学会了怎样搜集职业信息,从哪里搜集职业信息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有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以便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就业。

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求成员们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进行规划。如某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及专业特点把职业目标定位在“护理管理”上,并基于此制定了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现实的规划方案(如下表所示)。

总之,针对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其本质就是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团体辅导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方法,提升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晓霞,田梓蓉,韩杰.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2).

[2]哈力群,周宏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3]林晓萍,王有智,李小雁. 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调查 启示

[作者简介]李忠岘(1977- ),男,云南普洱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郭显林(1985- ),男,四川宜宾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四川省长宁县花滩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85-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传入中国后,近年来发展虽然很迅速,但据笔者在CNKI信息平台上检索后初步统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体系建设”的文章截止到2012年10月2日仅检索到30余篇,虽然这些文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基础理论,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案欠缺。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在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同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得出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提供对策,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心理学家萨柏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的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方案。按时间的维度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按性质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是实现继续专业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文献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阐述,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高职学生尽早进行个人规划,尽快找到人生目标,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潜能,弥补不足,为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

1.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涯。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校长、生涯管理学教授黄天中等在2010年北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指出,美国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有生涯辅导,到中小学时,学校就开展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融入个体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终生学习及职业研究教授、著名职业咨询师宫城真里子指出,日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同美国一样早,而且在学生上学期间,不单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对生涯规划类课程的教学实行定期开放,邀请家长参与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

2.国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尚属于新鲜物,现虽然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仅有少数高校和部分咨询机构开展系统的教育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此课程,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或应付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的检查而出现在课表上,很多院校即使开设了也只作为讲座课,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开展一两次全校性的讲座。笔者走访和电话访谈了内地13所高职院校(以公办为主),将此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的学校较少(包括一些本科院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得到重视。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地位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需要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达到既定目标。

1.态度层面。树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主动意识,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就业理念,把个人长远发展与国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确立利于个人发展的、宏观的职业概念和意识。

2.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形式下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与当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全国及个人职业目标区域内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及基本的创业知识。

3.技能层面。基本能掌握探索自我的技能、信息检索与管理能力、生涯目标决策能力和各类求职技能等,还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各种社会通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4.预期目标。通过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理想,并积极谋划个人发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质量和就业率,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声誉。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分为:自我分析环境认知确定目标战略性生涯规划策略的制定目标的评估与修正。

四、内地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案调查与结论

1.调查对象的背景。该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8年,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起步阶段:2005年以前,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10~20学时,无教材,教学内容及课程组织由各系自行安排;第二发展阶段:2005~2007年,在原“就业指导”课程组织安排不变前提下,增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课时分别为36时、20时,教材为自选教材;第三稳定阶段:2007~2012年,按照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学校成立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一门课,总课时40学时,分为“职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拓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四大教学模块,分四个学期完成。同时,结合校情自编并出版配套教材,经过三次修订出版,课程已成为覆盖学校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学校对课程的大力投入和建设,使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5.7%,就业层次对口率达97%,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居于同类院校前列。自2004年以来,该校连续八年被教育厅授予“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就业工作优秀奖”。通过几年的教学积淀,该校已经初步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为导向”的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了坚实的基础。

2.问卷调查分析及结论。第一,问卷分析。第一次调查对象为2005~2007级的部分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发出问卷2960份,2008年7月31日收回问卷2068份,经确认1400份有效。具体分析如下:(1)生涯规划指导方面:05级学生的需求着重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06、07级学生看重求职与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2)职业目标制定状况:05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清晰可行率比06、07级学生高得多;(3)生涯规划认知方面:05级学生认为生涯规划对就业择业、个人心态、个人意义、个人职业成功影响程度非常大的比重比06、07级学生多;05级学生愿意对职业生涯规划投入的资金(投入3000元以上占21.44%),远远高于06、07级的(投入3000元以上占14.43%)。可见,经过社会实践后,学生的职业定位更加理智、明确,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阅历,选择对象增多,对当初制定的职业目标是一种考验。

第二次调查对象为2008~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此次问卷共发出1740份, 2009年12月16日收回问卷1635份,经确认全部有效。对涉及生涯规划教育的15个问题进行分析如下:(1)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和未来有了较大的认识,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及人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调查结论。首先,新入学学生普遍对专业了解不够,尤其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明确。因为对行业及专业的认识不足,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对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的了解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缺乏主动性,在调查对象中只有37.25%的学生把所学专业设定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其次,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涉及课程内容的问题沟通更少。在校期间最想得到的就业指导内容是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或以班级为单位的就业指导。

最后,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之后,个人在制定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目标时有很大的改变,如心态变得稳定、平和,无所适从的情况减少,对职业定位与目标的选择,已经变得相对从容。就业观念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只盯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放,选择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用人单位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并且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全方位的发展很重要,即便是踏入工作岗位后也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自己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五、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知道,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基本能找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切入点,抓住重点内容,发现自己的强势和弱点,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便于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重心和职业发展方向,也便于他们适应社会及就业市场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状况。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也应针对教学、专业及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内容要紧扣企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要紧扣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不少于20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不少于10课时的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视学校教学安排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讲座、报告。这样对稳定大学生专业思想、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学习态度,塑造学习型风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使命,树立职业理想,使其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从而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功能。

借鉴国内外职业生涯专家、教育行业及社各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和总结,结合笔者的个案调查研究,发现开发和加强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将使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第一,学生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激发个人潜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适时自我觉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促成自我实现。第二,学校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职学院树立自己的就业品牌和增加社会美誉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个性,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形成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层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益,使就业工作体系得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现状研究和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国内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预期效果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从学生与学校两个层面着手,相互协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所以一方面,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如“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类型论”“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等。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学习、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帮助大学生自进校起就着手制定一个既有个性化,又能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付晓,陈永磊,任雷.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创新就业指导模式[J].现代商业,2010(18).

[2]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李忠岘.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实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策略研究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职业学校发展具有了一定规模。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对就业渠道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缺少竞争意识,就业工作中专业对口的不多,对口就业的仅为25%,且就业后的工作很不稳定,就业变动率为49%。[1]因此,更进一步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面对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既不具备学历的优势,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如何才能在竞争中顺利踏入职场,实践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学生越早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越早清晰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把握三年的学习时光,毕业后能较好较快的融入职场。因此,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应该做好准备才能谋得一份理想职业呢?

(二)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社会上部分人对高职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认为高职是托管所。高职很多学生对学校和自己都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学习中比较消极,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获得一份理想职业。

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高职生在设立人生目标的时候,要根据立足整个人生来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机遇,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高职学校及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尚未受到社会、学校的足够重视,生涯教育融于职业指导或德育课程之中,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实施效果不明显,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重要影响。目前,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高职学校生涯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高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情况,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而忽视了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高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一般是由德育组负责,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的择业、就业进行指导,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参加面试等。

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比较多,只是学生在三年级快要毕业时候会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此外,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观念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考评制度、活动制度、激励政策,使得教师对生涯规划教育也不够重视,再加上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上课的时候课程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内容、途径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高职生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与探索阶段,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自己不能正确认知,身心不完全成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学校对高职生主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实践,而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开展的是就业指导、讲座,而学生的职业活动课程、职业体验、企业参观等实践安排的比较少。高职学校教学方法、内容、途径过于单一,直接影响高职生接受内容的多少。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座或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职场、就业指导等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能了解规划的重要性及如何做生涯规划的一些理论性知识,但是很少能真正把这些理论具体应用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在这类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以接受为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和互动性[2]。纯粹职业生涯理论知识和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既不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不能轻易唤起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不能让高职生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较少,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担任该课程的老师有班主任、德育课老师,这些老师有丰富的管理学生的经验,但明显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和专门知识,有少部分老师学习过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大部分教师只是学习过该课程配套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根据调查发现,由于职业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去企业、行业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安排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比较少,因此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缺乏第一手的职业环境、就业环境等资料,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缺乏鲜活的职业生涯教育素材,影响职业规划课程与实践接轨的效能[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一般拥有教育、心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职业经历。并且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后才可上岗。而我国职业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及系统的职业生涯课程,难以在教学工作中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4]。

三、高职学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有了提升职业生涯课程的层次作为基础,可以在高职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意识。在高职生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做出一定的调整,突出职业认识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更新,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一,在专业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识。高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安排大量专业课的学习。高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对于该行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是比较了解的,同时专业课教材中有很多职业生涯成功的案例,高职专业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巧妙的在专业课课堂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学生树立切实的职业目标,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在实践环节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不仅能学到专业实践知识,还能在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生涯,切实体会感受到的以后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更应该抓住社会实践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提高职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有重点、有步骤的向高职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使中职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科学地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我们把生涯规划课分解为以下几个主题: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能力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与行动计划、求职准备模拟面试、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八个主题。

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将课堂延展到课后的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的多感官学校法”,即包括深度对话、分组探究、场景再现、角色扮演、辩论比赛、活动指南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较快进步。具体的教学方案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体验:活动第一步:由教师设计一些活动课程让学生参加,如“异性人缘”活动课,学生评价出自己班级中的人缘较好的“男神”“女神”,让同学体验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人缘好受人欢迎?成长:活动第二步,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出你们所欣赏的异性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分享小组同学欣赏的异性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出异性欣赏的优点和缺点,每位同学反思自己身上有多少异性欣赏的优点和缺点。升华:活动第三步,通过今天活动,总结自己的收获。

(三)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具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格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能力。其次,参加企业实践,了解职业就业环境,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在企业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素材。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多是由德育课教师来兼任,缺乏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所以,要想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顺利开展,培养一批熟悉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学校教师队伍情况,我们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参考文献:

[1] 侯振营,中职生就业现状调查[J],学园(教育科研),2013(3)。

[2] 王丽,高职院校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