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1 15:00:3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1篇

关键词 资源专题教学模式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journalism teaching can based upon web 2.0 to develop perf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break traditional content system of characters, as well as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s. at last, the paper dwells on exploiting brand-new teaching topics which suits sear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better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al resource-based topical teaching models.

key words resourcetopics teaching models

随着高校教学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基于web2.0技术环境,以 网络 课程、网络辅助课程、多媒体课件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等项目为支撑的课程信息化目前已经步入尝试性操作阶段。WWW.133229.cOM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的特色课程均纷纷上马信息化建设,虽然成果的层次高下不一,但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是引人注目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通过教育信息化,探求基于web2.0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而推进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新闻教育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较有特色建设思路,即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平面性、章节一维性,用开发组构专题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并在web2.0技术环境支持共享底层资源前提下,借用了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成果,甚至通过拓展工具,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建构了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检验,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在新闻教育中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一、基于web2.0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所谓web2.0,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由用户读信息向写信息的改变,从基本结构上是由网页向用户工具的演变,从工具上是由浏览器向各类阅读器等内容 发展 ,运行机制上则是由客户服务器向web服务器的转变。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去中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基于web2.0的教学,创设了双赢的师生观和知识观,构建了多元的思维模式,注重师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所谓资源,是 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或存在物。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中,资源是指支持教与学活动的,能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通常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 电子 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大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要基于 现代 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充分调动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包括媒体、器材、材料、工具和设施等在内的实物资源,合理规划和建设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为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资源进行包括信息质量、信息广度与深度、信息资源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评价。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广播电视媒介本体性质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制作及现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主线,综合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 理学 、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旨在探索和揭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本质和 规律 。本课程融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其内容结构中包括广播电视史论、广播电视实务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经营管理等,除了传授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媒介生态、社会功效及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发展前景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广播电视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根据课程基本属性和web2.0的技术优势,本课程将传统的平面的教学内容经过重新规划、组织,在web2.0中建设了适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具体内容包括“最新通知”、“课程信息”、“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实践”、“自测练习”、“资源拓展”、“广电 论坛 ”、“在线交流”、“课程工具”等内容。

二、基于内容重组的教学专题开发

专题是该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指整合了教学目标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的教学任务。专题的覆盖面很广,关键在于为教学所需要,同时学生感兴趣。专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

内容重组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打包。以内容重组为基础和特色开发的专题是专题性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基于内容重组专题开发而展开,教学专题的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专题开发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要由师生共同开发。在教师主导下,在尊重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共同商榷,确定教学专题。

(2)要设计好问题。在既定的情境中,有一个以上方面制定不明确,问题描述不是很清楚或定义不明确,或者在问题陈述中不包括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是为劣沟问题。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3)要有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将在各学科各专业选修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求解过程本来就是综合性的。

(4)要有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挑战性专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有整体目标。专题应当是整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

(6)要加强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照上述几点原则,《广播电视学》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章节内容经过重组,开发了“媒体特性与传播理论”、“节目系统与事业管理”、“节目生产与节目经营”、“界面人物与职业道德”、“广播电视受众调查”、“实验教学与业务实践”等六个专题,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劣构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如个人健康(酗酒、吸毒等)、暴力犯罪(少年犯罪、恐怖主义等)、社会平等(贫困、性别)、社会机制(家庭、 教育 )和社会公德(道德、个人品质);校园生活问题,如专业学习(志向、方法)、业余生活(爱好、综合 发展 )、师生关系(种类与评价)、衣食住行(消费观)、毕业设计(就业、升造)等。并要求主题单一,尽量一事一议;内容充实,要对所选问题做深入调研,收集素材;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有数据、有讨论,有结论。

三、探究性教学环境建构

所谓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在这里是指通过浏览 网络 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知的结论,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问题,并通过虚拟环境(虚拟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小组协作等)交互过程,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实施问题解决过程。在急于信息化的专题性教学过程中,探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它能够保持学生旺盛的兴趣力和能动性,有助于专题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专题教学,需要建设良好的探究环境。探究环境主要由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等部分组成。为满足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这四个组成部分可以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特定的、灵活变化的探究学习环境。

1.资源

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 电子 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前文已经做过较详细地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2.情境

情境是指促进学习者理解水平发展的环境,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1)指导式。外部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创建一个调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地址,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与资源相互作用的路径,帮促学生发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生成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然后根据问题需要确定在哪里查询资源,并对查到的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当然,学生在自主能动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排除可以根据需要寻求外部的帮助。

(3)磋商式。这种情境是对指导式情境和生成式情境的有效综合,问题求解中学生和通过虚拟环境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或问题解决的合作联盟,目的在于寻求更加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另外,问题驱动是专题性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式,所以,问题情境在探究学习环境中也非常重要。探究性教学环境所关注的问题类型一般有简单问答(question)、案例(case)分析、难题(problem)解决、项目(project)攻关等。问题情境也同样可以通过上述三种情境形式完成创设。

3.工具

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资源,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资源的用途,并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在以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环境中,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处理工具和交流工具。

(1)搜索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中,工具主要指具有专业搜索能力的搜索服务,包括系统平台内部搜索和互联网络搜索,搜索的直接结果应包括信息及其元信息。所谓元信息,即关于信息的信息,具体包括题名(title)、创建者(creator)、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出版者(publisher)、主题(subject)、说明(description)、日期(date)、类型(resource type)、格式(format)、标识符(identifier)、来源(source)、语种(language)、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权限(rights)等,不同类信息资源的元信息又有所不同。搜索工具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资源链接,以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支持。

(2)处理工具。对多种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帮助教师和学生组织、综合和生成信息,包括文字处理工具、图形图像处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网络信息界面整合工具、spider组织工具等,对这些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修正并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3)交流工具。可以使学生利用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和同步或异步方式共享各自的观点。e-mail和 bbs 等异步交流工具,使参与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聊天室等同步交流工具能进一步实时协调合作方的学习活动。交流工具还可以帮助提高面对面交流和远程课堂的效果,为建立学习共同体创建更多的机会。

4.支持

支持活动很宽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支持的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概念的描述和解析,对路径的指导和选择,多策略的定制和应用等,也包括学习共同体(如协作小组)提供的过程支持。

基于web2.0成熟的技术基础,创设《广播电视学》包括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在内的探究性教学环境是非常容易的。“最新通知”提供了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最新进展和专业教学的最新要求等方面的动态资讯,“课程信息”是专题性教学所要依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框架,“教师简介”提供了专题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教师的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作为教学的基本文档,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路径 参考 ,“课程实践”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供了专题实践的参考原型,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别人的实践成果和教师提供的实践建议中获得间接经验,“自测练习”为学生探究提供了问题空间,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领会概念的意义,“资源拓展”旨在打通学科、专业和课程壁垒,将有益于本课程专题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探究提供综合性辅助,“广电 论坛 ”、“在线交流”和“课程工具”均不同程度地以工具的方式为教与学提供支持。

四、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一个专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信息资源,并遵循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知识探究、专业创新等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1)提倡对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利用。

(2)信息化资源并不能直接用来解决专题所生成的真实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3)要通过教学专题聚集资源,为专题教学整合有用资源,资源要服务于专题教学。

(4)突破学科本位,根据需要综合利用各门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孤岛似的学科知识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和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将大专题裂变为多个问题,通过问题研究明确任务,再通过任务分析明确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解决真实问题,容易使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6)强调帮促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知识、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愿意学,学会如何学。

(7)提倡行动研究,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完善探究过程。

2.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专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模式图如下:

《广播电视学》课程在web2.0中实现了专题性教学设计,把传统的章节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为专题内容,虽然各个专题内容的关联度不强,但是彼此都是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和概念支持,都为每一个专题的求解创设了特定的情境。该模式描述的是每一个专题教学的过程:在拥有了完备的资源、情境、支持和工具的探究环境中,专题教学从选题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拟定选题,并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对选题进行讨论,把拟定的选题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明确任务以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辨别资料,评价资料的效用和价值,然后根据对资源的掌握情况进行任务落实,各成员各负其责,在操作中落实任务,并将各自的任务成果进行整合,整合后对成果进行评价、修改,再将修改完善的成果形式提交给班级交流展评,教师在展评中作出中肯的、 科学 的评价意见,提供各小组学生参考;学生根据交流展评的结果,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整理反思意见,连同作品一起作为小组专题教学的成果。在专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反思能力。

参考 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hill. r. & hannaf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e resurgence of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tr & d 2001, vol. 49(3), pp. 37~5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2篇

    构建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提出的“多维结构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由下述3个层次构成:第1层次。建立以知识掌握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提高为目标,创新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这是改革的基础。第2层次。形成突显实践教学系统和理论教学体系相互结合,工程技能和科研能力同步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逐层深化特征。这一体系由“多维模块化实验教学系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完整实现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软硬件平台的建构。这是改革的主体。第3层次。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仿真虚拟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融入“多维结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建造多媒体“实验教学资源库”[9],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融合问题。这是改革的拓展。

    第1层次: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基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特点,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维结构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并最终建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衔接,工程实践和科技研发相互补充,智力培养和综合素质逐层深化,并集系统教学,科技实践,综合培养三元一体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

    第2层次:多维结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1)子系统1:多维模块化实验教学系统。提出并建构由基础层、复合层、提高层、科技活动层等4个层次构成的“多维模块化实验教学系统”,突出实验课程渐进式逐层提升,实验内容模块化自主实践的教学理念,从基础性训练开始,经方向性和综合性延伸,直至创新性研究,层层提升,层层深化,建造电子信息类专业分层次自主实践的多元化教学环境。第1步,基础层和复合层课程的教学内容由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3种实验类型,按电子信息类学科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内含若干个相关实验项目和教学内容,并提供“必做”和“选做”2种教学形式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开放性共享方式完成上述3种实验类型的模块化启发式集成教学,按“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2步,提高层课程由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构成,内含若干个相关综合项目和设计内容,为不同程度学生发展个性,开拓思维预留空间。第3步,科技活动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等科技活动奠定基础,使不同程度学生从实验能力的塑造迈向实验素质的升华。(2)子系统2: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基于“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延伸,以实现既为学生专业交叉和技术组合提供环境,又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创新预留空间的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并具备如下特点:①依托开放式研究与实践活动平台,设置包括课程调研、专题实践等实践专题,培养优秀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强化对各类别学生自由开放,并实行由学生管理,教师指导开放模式的校内实验中心“创新类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建设力度和深度,以拓宽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培养学生课外的自主兴趣和个性化研究能力,使之成为学生开拓思维,发挥科学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广阔天地,以及选拔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孵化摇篮。

    第3层次:实验教学资源库建成覆盖“多维结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交互式智能工具型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平台,及其网络实验支持工具,目前内含4个网络虚拟实验室,包括:电子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电路),微机系统与接口等,构成电子信息类专业公共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库”,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实验室,完成自主的仿真和动态模拟实验。这一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具有跨平台的特性,既可在Windows下运行,也支持Linux操作系统,因此既为“多层次系统化实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改革和整合[10],提供全面支持和有效工具,更为硬件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搭建了直通的“桥梁”。实现了实验教学和仿真教学相互结合,硬件实验与虚拟实验同步深化的软硬件实践相互融合理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 创新 实践教学

引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与操作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而且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因此,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加快构建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训练,这不仅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对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其实践教学而言则存在着诸多问题,被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软肋。我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立足河南、辐射全国,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成以工科专业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普通本科学校”定位,结合自身的条件,认真分析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措施。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推动教学质量提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较为严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忽视实践教学较之其他专业而言其后果更为严重。一些发达国家不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我国现今社会普遍反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对此,必须改变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1.2 校内实训基地没有或被削弱,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电子信息专业大多只建部分课程的实验室,几乎没有校内实训基地,这就给学生在校内实训带来较大的困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虽然发展得不太迅速,各高等院校都建有实习工厂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其他等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就近、就地到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院校的这种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资金欠缺的影响,纷纷改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化实体,并大多与学校分离,改变了专门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严阵以待重地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近些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到社会上的公司、企业实习,当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近些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暴露出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电子行业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尤为严重,已经引起高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 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之外一般都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开设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表现对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象的重复。实验教学还一直存在着学生“被动参与”这种观念上的弊端。学生按照提供的实验指导书,规定的详细实验步骤和细节,仅此操作而已。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其实验课效果不佳就是必然的了。课程设计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毕业设计的题日大多是不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虚拟设计题目;题目偏小简单,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要求不严,特别是近年来毕业设计在毕业前夕,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重视毕业设计等现象的存在,使毕业设计的效果也不理想。

1.4 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被重视,特别是再扩招后,高校发展迅速,高校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从一个高校毕业到另一高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使整个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

2.“双师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在教师队伍中加强锻炼,创建“双师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模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依托全国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科研院所、当地工厂建立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在2003年前新进了一批本科学历的教师,为了使这批教师能够尽快符合本科教学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他们读在职硕士学位,目前35岁以下的教师已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鼓励教师多深入工矿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项目、教育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3.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3.1 加强实验教学,减少或删除陈旧的纯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对产生新设想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技能进

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达到开发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针对日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内容仅限于验证书本上的结论等弊端,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对于那些陈旧单一的实验内容,要将其减少或删除,以保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对于那些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要将其合并到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实验中去,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在课程中所在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3.2 加强校外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外实习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搞好实习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习、单元电路实习、综合设计实习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如办电工技能培训、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手机维修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训使学生不仅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使用,也能掌握复杂电路的分析与维修,如电视机的维修等。单片机的设计也由原来的单一芯片向嵌入式、网络式、综合式的方向发展。

4.“赛课合一”的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赛”就是参加学校或省或全国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创新大赛、屯子设计竞赛等活动,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踊跃报名参加,成立专门的负责小组和评委,拟出竞赛题目、技术指标和具体要求,提供所需场所和经费,让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评委进行评定,并予以奖励。通过竞赛,学生收获颇大,受益匪浅。我们每年举行一次竞赛,竞赛规模和质量出逐年提高。在学院竞赛的基础上,选拔并鼓励部分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和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参赛,全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对于参赛的学生在课程的上课、实验与考试等方面采用“合一”的方式,用比赛成绩可以代替该课程的考试与实验成绩,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5.1 加强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已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已创建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有力的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环节和各类实验课程的开设,建立了开放性的实验室、电子综合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等几乎完全结合实际、的实验室,并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有计划地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5.2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借助计算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仿真教学,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可以使教学声、像、图、文并茂,可以生动地表述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简便、灵活的特点,加大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4篇

【关键词】认知科学;面向对象;用电业务;专家系统

作为电力企业的重要环节,用电管理一直是其中的主要业务。用电管理不仅仅承担了组织、销售和监督用户等用电管理任务,同时,还对用户的用电系统进行指导和检查,实现用电的综合管理等。伴随着我国的用电业务不断增多,电力服务逐渐加深,此外,用户的用电方式和用电设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如何提高用电管理和提供更加优质的电力服务,是当前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用电管理信息系统论述

1.1系统环境

为了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电力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用电管理,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经营和生产技术指标,同时,保证整个电网能够安全经济的运行。用电管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电力客户,主要的任务是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供电,及时准确的收取各项用电费用,也就是俗称的购电和供电以及电费收取。

根据不同的电力企业环境,用电管理需要提供准确及时的用电管理信息,因此,用电管理需要能够很好的对电力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同时做好相应的计量和操控等信息交换任务。

1.2用电管理信息的主要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逐渐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目标是根据企业的目标来确定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的目标实现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通过企业和用户的需求,用电管理设定了其主要的目标:综合利用计算机资源,建立完整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及时、准确的提供各项经营管理信息,从而方便电网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为整个电力系统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决策依据。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首先在整体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划分,将整个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然后将整个业务的管理分散到各项用电信息管理中,从用户的报装一直到收取电费,形成一个系统合理的用电管理流程,从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然后是建立良好的人机界面,人机界面能够将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整理,能够使电力企业更方便的进行经营活动的控制分析等,然后,为各个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方便其更好的做出各项决策。根据电力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化管理。其次,用电管理系统需要拥有良好的兼容性,不仅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完善准确的信息数据,同时,还要能够和多种电力企业的运用系统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换,方便电力企业更好的进行各项工作。然后,能够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电力企业的使用数据很多时候是具有交叉性的,因此,用电管理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功能,这样能够减少电力企业的工作重复性,加速数据的流通性。此外,多方面的数据使用,能够更好的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2.专家系统管理方法

专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电力企业管理手段,能够使复杂的用电业务更加简便。其由于不同的电力企业的供电业务需求不同,导致其无法完全的统一。专家系统能够使电力企业的业务管理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跨单位、跨用电行业实现管理系统的完全统一。

2.1方法描述

首先,需要根据每项业务的不同运行流程进行合理的划分,将其分为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单位,也就是将认知的理论概念应用到具体实际中。然后,对每个环节进行特性规定:能够处在不同的时序上,可以被不同的操作者在任意的时序进行激活或者进行终止,能够被多个机构进行使用,可以进行多个环节的处理。然后,每项业务都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需要其能够进行良好的结合,实现这种方式的思想是:将业务流程和时序规则进行良好的组合,从而实现良好的推理条件,然后将逻辑推理和规则判断结合从而实现最终的推理机制。在最后的业务处理过程中,很多工作是需要人的加入的,因此,需要将所有人的工作经验等综合起来,然后将其存入知识库中。

2.2系统实现

通过上述所说,用电管理需要首先对数据进行定义,选取需要进行处理和描述的数据对象,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构造,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系统构造方法。

首先是数据的定义和描述。环节信息的定义包括环节名和环节号,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还有对经验知识进行运用号的定义等,这些数据结构的定义是典型的对象结构定义。环节状态信息的定义包含有环节号和数据的处理状态等。对流程的信息定义大致分为流程号和流程中的环节号和数据的处理部门号等。规则信息的定义包括规则号和结论条件等的定义等。

然后是推理机制。在上述的数据结构定义基础上,对其进行推理机制的建设,这种模式是专家系统的传统结构,因此被称为专家系统。这种方法中结合了人为的一些判断和认识。根据推理机制的流程信息,可以在信息库中进行准确的环节匹配,然后根据规则库进行进一步的逻辑推理,从而达到单元环节和部门以及处理者之间的一致性,使该流程的各项环节操作更加准确。该环节的处理是由操作者根据数据库中的知识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判断,从而达到业务的处理和指导的,在业务完成后,将环节处理的流程和结果存入数据状态库中,方便后续的流程控制和检查。

2.3系统的安全问题

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同电力企业的运营之间相关,因此,其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不仅与企业的管理信息安全相关,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需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可以加强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增强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做好安全工作,然后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防止有关人员对数据的泄露等。

3.总结

通过科学的认知理论,将设计技术完美的运用到用电管理中,能够更好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后,运用专家系统对企业的系统进行架构和设计,解决电力管理工作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问题,提高用电业务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韩丽俊.基于单据流程管理的业扩报装用电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3):115-11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5篇

基于对上述会议资料的系统分析,本文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方面达成的国际共识,总结了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模式的特点及其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关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认识

“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是指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其表现可以是法规、政策、标准、规划、项目等体现国家意志、带有全局性的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行为,其实质是用战略的眼光来研究和解决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90%的国内专家和100%的国外专家完全赞同自然基金课题组对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上述概念界定。89%的国内专家和100%的国外专家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必要的。

其必要性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关系国家信息资源控制能力,关系电子政务建设绩效,但却不被人们认识,并被政府重视。长期以来,政府缺少电子文件管理的战略共识,缺少电子文件管理的优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明确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和数字资产的价值,推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提高国家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全局性问题;是确保电子文件真实、可靠、完整、可用,提高国家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证据能力,支持政府问责的长期性问题;是鉴定什么该保存和什么不该保存,优化政务信息资源,促进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高国家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服务能力及电子政务建设绩效的基本性问题。

二、关于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主要特点的评价

60%以上的国内专家非常认同自然基金课题组提出的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建议――“统揽全国,政策引导,融合发展,综合治理”,40%的国内专家基本赞同上述观点;四位国外专家基本赞同上述观点。

国内专家认为作为国家战略,“统揽全局”是必然的。国外专家认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提出的“统揽全局”具有中国特色,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一种协作化的战略方针,有利于提高高层对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视,在政府部门间达成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共识,采用具有互操作和合作性的标准,开展关键业务人员的变革管理培训,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但“统揽全局”应注意给地方政府留有灵活使用和可创新发展的空间。

有国内专家认为“政策引导”应该放在“统揽全国”之前。有国外专家认为“政策引导”是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体现了国际领域电子文件管理的趋势。

有国内专家认为“融合发展”内涵不明确,表述欠妥。有国外专家认为“融合发展”反映了国际领域电子文件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将电子文件管理融入电子政务建设,融入政府数字动议、信息构建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文件管理过程相互融合,融入相关管理体系,这也是正在制定中的ISO文件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要求。

有国内专家认为“综合治理”表述太宽泛。有国外专家认为“综合治理”的关键在“治理”,在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中应该建立针对文件管理的高层次的全局性治理结构,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

三、关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实施对策

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实施的工具来看,广泛认同的工具有:(1)立法,如法律、指令、规章、政策等;(2)动议,如战略动议,数字动议等;(3)框架,如政策框架、战略框架等;(4)战略,如电子政务战略、信息管理战略、数据连续体战略等;(5)标准,如ISO 15489 1:2001,ISO 9000:2008,ISO 27000:2005等。以上工具可以作为政府部门电子文件管理问责、绩效评估和资源管理审计的管理工具,作为基础设施投资、采购与认证的参考框架和基准。

从电子文件管理战略实施的途径来看,广泛认同的途径有:(1)纳入法律、政策和标准体系构建;(2)建立业务集成机制,与电子业务过程集成、文件管理关键要素及核心业务流程集成(如登记、分类、鉴定/选择、移交、归档、元数据、处置、利用、保存、再现等);(3)举办会议、研讨、培训等,提供规范和指南,提供最新进展和最佳实践;(4)加强档案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的合作研究、政府与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理论部门与实践部门的合作研究;(5)建立专家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提供电子文件管理最佳实践积累、共享、交流、合作与创新平台,提供专家指导和咨询服务。

国内外专家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最为有效的实施措施是合作,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明确合作目标,达成共识,建立标准和框架,共享资源和设施,密切合作关系,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建立区域范围内和国家范围内的合作最为重要,这将有利于增强电子文件管理的社会服务能力及社会影响,促进与文件形成者的合作,使文件管理不仅仅是档案圈关注的话题,确保电子文件管理从文件形成开始嵌入业务系统,使文件形成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文件按规定形成。

四、关于各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模式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调查研究揭示,国际范围内尽管专门针对电子文件管理,反映国家行为并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战略目前还不存在,但涉及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长期性和基本性谋划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在国家范围内提出电子文件管理优化策略,达成战略共识意义深远。分析国内外专家的报告及其反馈的调查问卷,可以得出以下六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模式的特点及其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总体而言,美国电子文件管理采用分散式和分布式模式。某些特殊类别的电子文件例外,如医疗保健电子文件,非常强调在美国医疗保健政策改革框架下采用国家层面的管理模式。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的经验是融合发

展,强调用户和利益相关方尽早参与电子文件管理,从实现政府范围内的文件共享服务出发,注重电子文件管理规划对客户需求的满足;提出具有进化能力的技术框架指导系统研发和持续改进,以技术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方式建设。

加拿大:到目前为止,加拿大电子文件管理采用分散式模式,每个档案馆独立处理电子文件,没有协作战略。但管理电子文件的档案工作者通过会议和加拿大工作者协会的电子文件特别兴趣组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工作网络。加拿大国家图书馆与档案馆的经验是政策引导,在联邦层,提出文件管理指令,作为强制性管理政策,文件管理被纳入政府问责,它使政府部门每个管理人员确保正确的文件形成,以支持政务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文件以恰当的方式保存。这使文件形成者从文件形成开始就主动参与电子文件管理解决方案的制定;制定政策框架,将数字保存纳入政府公共管理体系,实施一系列政策支持数字资产的长期保存,同时开展数字保存体系和可信数字仓储建设,旨在确保其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联邦政府体系,但中央政府对各州及地方政府不加控制。从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发起的政府档案与文件机构数字保护联盟动议来看,在文化遗产的问责和长期保存方面采用合作的方法利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政府机构的资源和专家知识,研制一套共享的战略、标准和工具,确保公共领域的数字文件得以保存并在未来能被利用,使用有限的集体资源扩大共同认可的方法的使用范围和影响,用于解决数字文件管理的挑战;这算得上一个国家战略,采用的是基于自愿互利的合作模式。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经验是强调变革管理,开展管理体系设计与实施、制定标准及其实施策略、利用审计员及其他强大的盟友强化变革需求;同时国家档案馆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采取一系列统一的举措,旨在确保数字文件的生成、保存和利用,以此提高参与者的效率、效益和互操作性。

荷兰:在中央政府层,将文件管理相关的法规、标准要求及原则有机地组织到一起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使用的“管理文件的基线”,嵌入电子政务总体治理结构及其建设过程,支持电子政府绩效审计和政府问责。荷兰国家档案馆的经验是在电子政府建设中采用某些优化战略,并达成战略共识,将文件管理嵌入政府范围内的信息建构及其设施建设,在文件信息交换标准方面采用ISO 15489等文件管理国际标准支持互操作和合作;改变国家档案馆传统保管者的角色,成为电子政府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电子文件管理专业服务的主动提供者;为了适应政府的变革和信息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旨在成为政务机构文件管理认证及软件提供商文件管理产品采购许可的权威,成为文件管理的专家中心。

英国:在中央政府层,采用集中式和数字式管理模式。英国国家档案馆开展了富有特色的三连续体项目,其经验包括无缝传输项目使文件管理业务过程(包括鉴定/挑选,元数据,移交,保存,技术监督,传送和呈现等环节)自动化及全“生命期管理”变成现实,提高了文件的质量,确保了文件的长期可用,同时减少了成本,提高了经济受益;数字连续体项目在认识风险和评估风险以及如何减小风险方面对政府部门提供指导,旨在确保重要政府信息可以长期可用;网络连续体项目为网址不再存在时的文件利用提供导航工具,支持捕获到档案馆的文件的再利用,旨在确保政府信息的可持续利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6篇

按照教育部电气信息类专业目录和定位,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从学科内涵来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主干学科包括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由此决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以电气工程为背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信号分析和处理为手段;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核心。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从总体上来说,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引用、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基础知识,能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管理与决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各类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集成、应用和开发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3]当然,对于归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下的各个子专业来说,根据其主干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素质方面应提出以下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军政素质;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必要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含电工理论、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内1~2个研究方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目前,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又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简称专业课)三部分。[4]公共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展开,包括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及能力培养课程类。公共课程是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针对该类专业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和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获得较宽泛的公共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技术基础课程涵盖非常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要求中提到的电路理论、电工理论、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原理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等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根据电气信息类下属各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核心课以及专业拓展课,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接触相应学科的学术前沿。综上所述,从课程体系来看,各个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严格遵循该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始终以教师为中心”的统一的教学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解决与课程对应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各种相关技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效果。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中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索和研究精神,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本专业知识框架体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电气信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题,真正参与到一些没有借鉴的实际开发类项目中,与教师或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并实施项目方案,了解电气信息类项目的整体实现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校教师在学校主页上本科学生招聘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现目标和要求、具体负责任务、对所招收学生的要求、联系方式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查找学校教师的招聘信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联系相应教师,申请相关职位;教师收到学生申请要求后,组织面试;学生面试通过后正式加入该教师项目组,与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国内高校,近年大量出现“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即各企业在相关网页上暑期实习职位,相关专业大学生递交个人简历,申请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企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简历筛选、笔试以及几轮面试,通过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就业的相关知识、技能,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于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还能锻炼其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提升需要实际的项目或任务支撑。为了更好地锻炼和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借鉴上述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可以引入“项目实习制”,引导学生尽早、更频繁地接触实际项目工作,感受专业氛围。另外,目前国内高校中一些青年教师指导的学生比较少。一方面,没有指导的研究生或者研究生数目比较少;另一方面,本科生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与项目进展不同步,缺乏延续性),因此导致教师有实际的科研项目但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去实现。“项目实习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解决青年教师项目人员缺少的现状,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双赢策略。

本文介绍的“项目实习制”具体如下:1.实施方法高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内网站等)项目实习职位需求,相关专业的各年级大学生可以应聘感兴趣的职位,教师经过考核后聘用适合的学生。聘用后的学生要按项目进度完成教师交代的各项任务,出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与课题组其他组员以及教师商讨。以“水压试验机故障诊断”项目为例,学生首先需要到现场进行调研,了解水压试验机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流程,学习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WinCC等软件编程方法,同时针对该设备的故障诊断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此外,还要考虑方法的时效特性。2.管理方法高校制定有关使“项目实习制”进入正规化渠道。学校制定学生实习津贴标准,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划分为五档:A档(考核成绩90分),B档(80分,考核成绩<90分),C档(70分,考核成绩<80分),D档(60分,考核成绩<70分),E档(考核成绩<60分)。根据学校规定的标准以及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教师从项目人力资源经费中支出学生的津贴。3.实施过程和效果在项目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自身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调研与高年级学生以及教师交流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项目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习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技术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养也非常有益。相比而言,“项目实习制”比“大学生暑期实际计划”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综上所述,通过这种“项目实习制”人才培养方式,本科生可以跟随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以及博士、硕士资源,把课堂“填鸭式”教学扩展为现场教学,为本科生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接触多个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明确自身爱好所在,为学生继续求学或就业指明方向。

四、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7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起到强化作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从而适应人才社会的需要。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分析,为今后的电子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整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把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话题。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的兴趣,进而有效的开展电子电工的教学课程,我们需要把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当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综述

在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嵌入信息技术,并将其与电子教学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进而创新教学模式,最后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方式实施创新,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进而构建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

2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课堂教学当中的优势

2.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行者

中职院校的学生都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课堂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在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融入信息技术,把知识的传授由静态改为动态,进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知识,接受知识。比如教师在对电磁感应现象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采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用Flash软件演示,在磁场当中,先让导体AB进行往前或往后运动,若电表的指针出现偏转,就表示电路当中存在电流。若导体AB静止或上、下运动的过程当中,电表指针不会出现偏转,则表示电路当中不存在电流。在这样特定的学习情境当中,学生能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学习,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专业理论课程和文化课程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对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需要在黑板上大量的画电路原理图,既不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当中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更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同时更难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但是,如果在教学课程当中融入信息技术,就可以直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不只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增加了课堂容量,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2.3利用网络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提供反馈信息

中职院校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老师可以把需要传授的知识上传到网络上,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也可以提高网络信息技术对课堂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或对还没熟悉的知识进行再次学习。在网络上面,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4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弥补实验的不足

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具备可操作性。而电子电工专业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来进行验证,所以,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实验,且实验过程当中还具备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仿真技术就不具备这些缺点,在仿真软件当中,我们可以快速而准确的构建实验原理图,对实验过程进行仿真,从而形象生动的呈现实验效果,得出实验结论。

3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途径

3.1以现有的先进资源来实现资源的整合

实践证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具备科学性,可以借鉴并进行推广。互联网的技术发展,让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变得更加多元化,也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资源基础。在这方面,信息资源的整合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除了能够为专业教学提供合理科学的教学需求之外,也要能够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

3.2构建信息资源库

为了能够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我们需要在中职院校当中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但是现在高校都对信息资源建设不重视,所以,信息化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还需要高度整合学习资源,从而可以确保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当中得到高效利用。

4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整合的几个注意点

4.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高效结合,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需要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录入和编排,同时还要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音频资料,进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制作,同时还要能够熟练的操作多媒体技术。

4.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之外,还需要最大化的实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了实施合理整合,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不让课堂脱离教学实际;其次,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作为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引入老师的指导和解疑;最后,在新知识的情景设定上面,我们需要以更多的图像和视频资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当中实施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道路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作者:单义 单位: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胡玉福.中职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3(0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第8篇

关键词:光电子技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Luo Binbin, Zhao Mingfu, She Li, Zhou Dengyi, Cao Yang, Quan Xiaol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s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according to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the content, method and means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theore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包含电子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研究、应用与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工程专业。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但是当今很多高端的信息技术成果融合了微电子学、光电子学、计算机工程及通信工程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知识。而且,目前很多具有良好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硕士和博士阶段,通常会选择光电子技术的相关研究方向,而具备了良好电子学知识的学生更容易将电子学中的概念移植到光频段中,如果在本科阶段也修习了光电子技术这门基础课程,那么在他们的深造阶段将会更容易进入光电子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以外,也应该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光电子技术。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目前很多重点大学及二本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意识到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但很少开设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本文从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研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光电子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技术简介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用麦克斯韦(Maxwell)的经典电磁理论对光的本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光是波动的电磁场,关于光的吸收和辐射,1917年爱因斯坦(Einstein)建立了系统的光电子学理论,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粒二相性。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光学和电子学仍然是两门独立的学科。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成功,这标志着光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在对激光器和激光应用的广泛研究中,电子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光学和电子学的研究有了广泛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波导光学等新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技术的重要突破,推动了以光纤传感、光纤传输、光盘信息存储与显示、光计算以及光信息处理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了光学和电子学及其他相应学科(数学、物理、材料等)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边缘的研究领域。光电子学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光电子学及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的产生、传输、调制、放大、频率转换和检测以及光信息存储和处理等。

因此,可以这么说,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科是微电子学和光学,光电子学则是由电子学和光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电子技术是光频段的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光电子技术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理论,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其技术广泛应用于光电探测、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处理等高新技术光电信息产业。同时,随着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其中的信息获取手段对光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加快了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诞生了很多边缘学科,比如生物光子学、光医学等。

综上所述,可见光电子技术在现代信息产业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不仅是光学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也应该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

2 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