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0 14:58:24

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第1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中原经济区;地方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54- 03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仍将是将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政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恶性竞争、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也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因此根据既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政府失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职能的要求和变化,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历史上其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经济史学家大多将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演进归纳为5个阶段,即“重商主义阶段、自由放任主义阶段、政府干预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阶段、新凯恩斯主义阶段”。当前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和市场各有优势。如张五常 (2002 )认为市场和政府都是因为交易成本而起, 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自20世纪90 年代至今,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具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对于政府的职能,斯蒂格利茨(1998)认为政府在两个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 第一, 政府是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 第二 ,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米尔顿·弗里德曼(1999)认为政府的必要性在于: 它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关于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其钻石理论模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他的观点还有 “地方法团主义”、“地方政府即厂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村镇政府即公司”和“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等。但总体来说,学者对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尚不多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职能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强化宏观管理职能

主要是强化战略引导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除正确行使规划职能外,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1.2 弱化微观管理职能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应对体制性挑战,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首先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要适应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为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能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杜绝“错位”、“越位”、“缺位”现象的发生。政府的职能要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热心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1.3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

以事务性质划分各级政府职能,坚持以事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事务的性质作为各级政府权限划分的基本标准。根据各级政府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各自的核心区域,进而配置相应的职权。配置职权应遵循事务同类和职责相称原则,尽可能将职权作整体划分,使其各自有专门的管辖领域,并在各自管辖领域内拥有较为完整的权力。推进各级政府关系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内部分工系统。要建立一个以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效运行的政府内部分工系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更为合理的划分;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调控方面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公用事业服务方面。

1.4 转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应促进关于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使中介组织的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规范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中介组织的独立性。要从机构形式和组织制度上,摆脱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从属关系,割断其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脐带”,实现真正的脱钩;各级政府要根据中介组织的成熟程度进行相应的配套管理,对其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使其有计划、有重点、健康地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

经济建设职能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社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80-0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国家重点培育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创新,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定位和表现形式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同时受教育与经济两方面规律制约,只有深入分析和把握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切入点,才能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地方化的要求更加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用人单位,开设的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基层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很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表明,北部湾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型专门人才及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难以承担的。因此,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合理定位应该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地方。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提供人才保证。面向一线培养成千上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更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二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技术时代各行各业工作性质和要求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素质提升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柔性化、分散化,要求大量的初中级技能的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三是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特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学校服务行业企业,教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高职院校应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行业企业应发挥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风生水起,正朝着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将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区内各市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等增幅均高于全区水平,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签约入驻,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要求区域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教育发展特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北部湾区域国际化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格局的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石化行业急需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人才,林业和造纸业急需林产化工和造纸工艺类学科专业人才,钢铁行业和海洋类的相关学科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要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加快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才能满足钦州千万吨级炼油厂等大企业和北部湾区域大产业聚集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由于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未能做到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做保证,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继续教育培训问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行就业,劳动力的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加上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非学历教育培训需求也十分旺盛,成人教育、短期专题教育、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兴未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作用发挥明显不够。四是技术服务问题。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人才汇聚、学科集群和科学研究方面虽然没有优势,但在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应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还相差甚大。

三、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的策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文件中,均对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以服务国家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鼓励师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具备优越的行业产业背景和独特的区位优势。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11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坚持“合作、开放、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创新办学体制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支撑,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升了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由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理事会框架下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组、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形成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理事会章程和工作制度,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有制度保证和约束力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校企沟通联系制度、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弹性教学管理系列管理办法、开展企业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开展对外培训的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合作办学行为,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的规范性、实践性和长效性。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物流管理等6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实施、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交替的要求,校企协同实施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重点专业围绕产业发展,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双证书”制度,在专业课程开发中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和管理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将学校教学活动和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紧密结合,在重点专业中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工程”。一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做好院内“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明确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目标、考核办法及待遇等。专业教师中90%以上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2个月,90%以上中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少于1次。二是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明确兼职教师聘请的要求、程序、待遇及管理等。三是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等制度,推进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引导和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工参与骨干院校建设的积极性。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建设职能第3篇

一、搞好调研,提供税收政策支持

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建设,配套政策支持是关键。国税部门应主动按照规划要求,按照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功能定位,深入调研并积极落实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

(一)争取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项目、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加强技术开发,抢抓低碳经济机遇。

(二)搞好政策引导,积极引导化工、铸造等高能耗和碳排放量较高企业,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强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应用,降低能耗指标和碳量排放。

(三)积极落实有关鼓励低消耗和鼓励废弃物的再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帮助企业化解生产调整所带来的冲击。

(四)加大对碳的捕获和储存技术相关产业税收政策调研。荣成依托千里海岸线和200万亩的可养水面,具有全国最大的贝类复合养殖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生态固碳效应,年可吸收、转化、转移7.8万吨碳,约占全国的6%。针对这一实际,加大对海水养殖产业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并落实农(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五)搞好在建和新引进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配套服务。对装机容量900万千瓦左右的高温气冷堆和压水堆核电、 25万千瓦风电场、光伏发电,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年产1000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项目,搞好政策配套,跟进服务,重点搞好政策衔接,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的经济基础。

总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现行的政策范围内,要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综合运用减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要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产业要求,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发展,

二、更新理念,提供税收服务支持

税收服务是国税机关服务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的重要举措。国税部门应主动增强服务理念,落实服务措施,改进服务方式,力争使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广大纳税人能以最少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最高的效率,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具体说来,要做好五个转变:

(一)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国税部门应该摒弃坐等纳税人上门办税才予以服务的陈旧观念,主动为纳税人服务,尤其是在宣传有关税收政策以及办税程序等方面,应采取深入到企业的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地将税收政策向纳税人解释透彻,使企业与国税机关的信息交流始终畅通,减少由于了解政策不及时或不全面出现的问题,真正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利益。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作用,税收管理员必须经常深入企业,采取实地调查和查账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产销结构、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经济效益、税款实现、资金收支等情况,并及时反馈到有关科室,为企业提供深层次服务打好基础。

(二)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国税机关应针对纳税人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服务。如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的政策辅导,采购国产设备抵免税政策的宣传等等,充分遵循纳税人情况不尽相同这一客观实际,对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应采取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方式,在公平执法的前提下,做到区别对待,变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纳税人的需求。

(三)由形象服务向实效服务转变。国税部门要本着简捷、科学,高效的原则,合理地设置办税程序。只有简洁、高效的程序分工,才能提高国税机关的工作效率,才能切实体现高水平的纳税服务。要明确程序分工,首先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寻找合法化和效率化的结合点,建立务实的行政管理机制;其次是完善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

(四)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服务的目的是使纳税人依照法律更好地纳税。作为国税机关,应把办税服务与日常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预算收支结构情况、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情况、每月货款回收情况等综合信息,为更好地组织税收收入提供决策依据。综合服务是深层次纳税服务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进一步深化办税服务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处处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对纳税人更好地管理,使用权其更好地纳税,真正做到“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

(五)由咨询服务向执法服务转变。当前,在国税部门提供的服务中,主要的是办税服务,即是接受纳税咨询、为纳税人提供纳税便利服务。如办税服务厅,既为纳税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办税通道服务,又为纳税人提供信息反馈的咨询服务,成为征纳双方交流的平台,使办税服务过程成为征纳双方即时沟通的过程。深层次的服务并不只局限于办税服务,还要把服务根植于行政执法当中。国税部门应把深层次服务作为推行依法行政、完善税收管理的有效补充。如坚持公开执法,通过下达税务稽查告知书、举行听证会、向纳税人公开处罚标准、处罚依据等方式,使纳税人在公开执法的环境中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使深层次服务体现在税收执法的规范、公平之中。

三、深化改革,提供税收环境支持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投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国税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审批改革,实行税务公开,提升队伍素质,营造一个宽松的税收发展环境。

(一)深化审批改革。继续深化和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一般涉税事项尽可能由基层分局直接办理。改进行政审批方式,积极探索实行网上审批,提高税收管理服务的效率。

经济建设职能第4篇

Abstract: The strengthening of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as well as beneficial to China's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professional ethics.

关键词:市场经济 职业道德建设 措施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professional ethics measures

一、职业道德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职业道德的进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能够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联系。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社会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出现在一些不文明的职业行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需要有与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环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只顾个人私利不管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利己主义也会受到人们舆论的谴责。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每个阶级,甚至是在每一个行业,都有其各自的道德。”恩格斯所说每个行业各自的道德,指的就是职业道德。我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市场经济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除了必须遵守市场经济行为的客观规律,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把职业道德也进行商品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是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和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准则。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职业道德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经济的发展对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直接影响,二者紧密联系。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都需要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较高的市场道德与之相适应,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随着近二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原有的职业道德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全社会都开始日益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建设。

事实证明,依靠道德来支持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道德上强调个人自由,主张金钱至上的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遵循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基础的,这样我国的市场经济职业道德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职业道德有着本质的不同。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水平是逐步改善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生活质量的现实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详细的社会分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简单的满足于生物质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开始逐步追求能够满足精神世界和在心灵更高的层面,这些是职业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加强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设,除了能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直接影响个人职业生活的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管理论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去研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开展教育工作。

㈠提高宣传力度,为职业道德建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如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对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都关心职业道德建设,所有人都能崇尚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必须广泛的宣传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涌的各种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和所拥有的高尚职业道德,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模范思想来影响和促进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除了要提高正面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对各种不讲职业道德、只顾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个人和单位进行曝光。让舆论宣传工作不仅可以扶正,同时还能祛邪,形成全社会都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舆论环境。

㈡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道德修养。应该对所有职工开展适当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开展富有成效的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行业精神,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文明职业风尚,净化社会风气。

㈢积极制定完善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全社会的所有行业制定和落实详细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完成好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广大职工把职业道德由思想观念落实到实际行为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扩大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要求,在各行各业针对工作的不同,制定出反映岗位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所有人开展本职工作的行为标准。把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实处,让所有人都有章可循,真正把职业道德建设在工作中落实。

㈣组织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组织和引导广大职工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让职工通过参与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促进职业道德建设有效开展。应该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工会通过在文化宫、俱乐部等充分的文化宣传,广泛组织各种理论研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优秀典型评选和表彰等不同形式的创建活动,实现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常抓常新,随时都有新进展。

职业道德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整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职业道德建设,常抓不懈。必须根据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为我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2]钱安国.职业道德修养教程[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经济建设职能第5篇

摘要: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本文就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怀化;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一、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怀化市位于鄂、湘、黔、渝、桂五省边界交汇处,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沪昆高铁、吉怀、怀通、娄怀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怀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怀化全年GDP1000亿元的突破,同比增长了12.0%。在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建筑产值增长迅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年怀化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所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高达9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32.25亿元。

与此同时,怀化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78亿元,增长19.6 %;实现房屋竣工面积348.77万平方米。

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二) 促进区域建筑技术进步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化、提高的力度,有利于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筑新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加快了先进的建筑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进出。与此同时,保证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教授的技能是建筑行业领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引进、新技术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等等均会促进怀化区域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怀化建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企业参与到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中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怀化区域建筑技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力度与发展规模

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数量、发展水平,而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对区域内高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怀化区域内建筑业的发展,刺激建筑业对于高职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从而出境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专业技能教育。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建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怀化区域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市场。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风向标。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要保证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要紧紧围绕企业对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而职业是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行业又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区域的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宏观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怀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区域建筑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建筑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不断地调整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四、 小结

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约,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坚持区域化原则。

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的是毕业后即能胜任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和岗位,掌握企业对这些职业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做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

总而言之,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剑,王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

[2]谢映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及发展策略--以漳州市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毛才盛.宁波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06)

[4]王琼芝.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3(11)

[5]王一群.基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山东鲁南经济区为例[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经济建设职能第6篇

一、两种属性的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按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来界定,可以概括为财政属性职能和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两类。

1.财政属性职能。

财政属性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凭借国家政治和社会,以政治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内在作用或影响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财政属性职能的范围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凡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直接相联系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分配活动,都是财政属性职能的具体体现。

第二,财政属性职能反映了财政属性的分配关系。(1)国家政务资金筹集同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同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各行政部门之间的资金安排比例关系;(2)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筹集同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社会管理部门和社会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关系,社会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财政属性职能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和直接性的特点。(1)强制性。指财政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参与分配所产生的影响是强制的,它不以任何经济组织、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其是否愿意,都必须受这种影响力的制约;(2)公共性。指用于政权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所产生的作用是公共的和普遍的,这类支出的目的在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社会进步,其所带来的政治利益、社会利益为全社会所共享;(3)直接性。指财政属性职能对社会成员和各类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分配有直接的影响,从而起到引导和制约其发展的作用。

2.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

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凭借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宏观经济管理权,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运行所具有的内在功能或影响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的范围,是经济建设领域和总体经济领域。凡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总体经济运行相联系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分配活动,都是这一职能的具体体现。

第二,这一职能反映了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分配关系。(1)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各经济组织、社会成员的国民收入使用权分配关系,国家同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经费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关系,各类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关系,政府债务同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各类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关系,政府债务同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2)积累同消费的比例关系,财政收支总量的平衡关系,财政收支总量与社会供求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

第三,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按依据的权力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一,依据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产生的职能,具有结构性和有偿性的特点。(1)结构性。指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而组织的分配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如,凭借国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信誉而组织的公债的发行对认购企业来说影响其投资结构;对认购个人来说影响其消费结构;财政经济建设投资、公债的运用、国有企业资产转移、财政性贷款、投资收益取得后的再投资等,主要用于重点建设、支持工交、高新技术和农业的发展,即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2)有偿性。指财政运用公债形式筹集资金和运用财政性贷款、周转金等形式使用资金,都是国民收入使用权的转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债权债务关系,前者要按期返还本金和利息,后者要按其收回并获取收益。其二,依据宏观经济管理权而产生的职能,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广义经济属性分配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和反循环性的特点。(1)综合性。指把财政的两种属性分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国民经济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综合的制约引导作用。(2)反循环性。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平衡关系的变化,对经济波动具有抑制作用,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起调节控制作用,对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的形成起制约引导作用。

二、四个领域的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按其作用的领域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四类。

1.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影响其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对各所有制经济形式产生影响,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建设提供财务保证和物质基础,安排行政管理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比例关系,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2.社会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社会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各经济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避免社会分配不公;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促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财政在国家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职能,是财政属性的职能。

3.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影响(例如,运用公债筹集资金产生的影响),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的影响,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促进作用,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和巩固国有经济所起的作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

4.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宏观经济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局部与国民经济全局之间关系的影响,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配关系的影响,对积累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平衡关系的影响,以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引导投资与消费、稳定国民经济。在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广义上的经济属性财政职能。

三、五种形式的财政职能

按财政职能的表现形式划分,财政具有五种形式的职能。即:筹集资金职能、配置资金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和稳定职能。“财政的职能是以国家的职能为依据,既要反映国家组织领导经济的职能,必须同再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研究,也要反映国家社会政治活动(包括人民民主的职能),必须同国家组织领导政治和社会事业各方面的职能结合起来研究。”①因此,财政的上述五种形式的职能,既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的客观反映,同时,又是国家各种职能的客观反映。

1.筹集资金职能。

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履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需要,而运用各种手段积累资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运用税收手段为国家政权建设筹集资金,为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治活动、处理对内对外国家事务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2)运用税收手段为社会管理、社会全面发展筹集资金,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等的发展,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3)运用公债、利润、公共行政预算结余等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为国有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4)综合运用税收、公债、利润等形式,为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和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筹集资金。

2.配置资金职能。

财政配置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运用资金,主动进行宏观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主要体现在:(1)对不能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行政管理、国防事业、通过无偿投资、经费拨款,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2)对市场机制作用迟缓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领域,通过无偿投资、全额经费拨款,差额预算补助、大量生产性财政补贴等形式,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和财务支持;(3)对市场机制不便作用的风险大、投资数额巨大、微利或无利的项目、国家为了增强调控能力必须控制的战略性产业、天然具有垄断性必胯由国家经营的产业,运用政府经济建设投资、投资入股、提供周转金、财政性贷款等形式,通过经济建设预算予以资金安排,具体表现为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活动;(4)对市场机制作用不好或无力作用、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会导致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引发经济波动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综合运用社会救济、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等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再分配手段,作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的安排,例如,增加或缩减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等。

3.调节经济职能。

财政的调节经济职能,是指通过财政筹集和配置资金,对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任务的实现。(1)调节各阶级、阶层和个人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的份额,调节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人民民主国家政权;(2)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调节社会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例如,社会普及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基本的医疗保健以及享受基本的社会服务等),实现社会分配公平;(3)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产业结构的形成,调节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中的骨干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4.监督职能。

财政的监督职能是指财政在资金筹集和配置全过程,通过审核,检查和财政制裁等形式,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分配活动的全过程(1)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对有交纳义务的地方、部门、单位和公民,监督其是否履行交纳义务,对征收税款单位、监督其是否依法行使征收权力;(2)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同时对各地方、部门、单位的管理和使用资金进行监督;(3)在实施财经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规过程中,利用财政监督,支持经济发展,对违反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斗争和制裁。财政监督按内容划分,主要包括预算监督、税务监督、财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会计监督,等等。财政监督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经法律制约关系的体现,裨是规范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

5.稳定职能。

财政的稳定职能,是指财政通过筹集资金、配置资金,调节两种属性分配关系,实行有效的财政监督等,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运行产生的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稳定国家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国家行政管理经费支出,是国家从事政治活动、管理对内对外国家事务所必须的开支,行政管理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则是国家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有稳定的财务保证,但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支出,如果它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大,则会影响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延缓经济建设速度。因此,财政在保持国家行政管理费供应,使其占国民收入一定比例的分配过程中,对于国家的政治活动有稳固的财源保证,起着重要的作用。(2)公平社会分配,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公平社会分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公平,即避铭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悬殊;二是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平等,即保证社会成员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就业机会;三是享受社会利益的权利平等,即社会成员有平等的权利享受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公健、福利、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公平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社会物吕和劳务,是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财政通过筹集资金调节社会成员收入水平,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通过配置资金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3)优化资源配置,稳定最佳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比例协调地发展。由于市场机制的盲目作用,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财政通过筹集、配置资金来调节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保持产业结构经常处于最佳状态,即保持社会再生产经常处于比例协调状态,是财政稳定职能的重要内容。(4)稳定市场运行,稳定国民经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国民经济运行愈来愈复杂,与自然经济相比,经济体制的稳定性大为降低,而市场机制的缺陷又使经济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往往造成经济支行和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等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主动调节经济,以熨平经济波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化,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起着巨大的制约和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收支总量的调节,抑制经济波动,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对国民经济产生稳定作用。

经济建设职能第7篇

关键词:河南 高等职业教育 中原经济区

一、引言

河南高职教育在政策环境、办学基础条件和发展规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受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河南高职教育在发展思路和培养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职教体系尚需完善;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调整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和深化;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社会服务功能相对比较滞后。因此,提升河南高职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服务职能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路

增强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融合度和适应性,提升河南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必须使河南高职教育走“三协调一互动”之路,即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一)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

随着中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招生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在大幅度增加,这种所谓“超常规、跨越式”的外延型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师资明显不足、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等新问题。为此,省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和外延上转移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上来。省教育主管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控制和稳定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并且要积极考虑与中原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协调,切实把高职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面来。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

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发了社会职业工种、技术内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进而引发高等院校不同专业报考人数冷热不均的现象严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省内各高职院校要注意依据这些变化调整专业设置,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各高职院校申请或调整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并实施控制,努力使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达到最优化。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

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等级标准来制定符合中原经济区实际发展状况的用人标准。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结合。省内各高职院校应该依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职业分类和标准,主动去适应中原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参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培养。

(四)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河南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互动包括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和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的实质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以共同培养人才为目标,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共同分担”机制,实现学院、企业和社会的多赢。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间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是指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动态进程中制定一系列推动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动态调整来促进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度保障、合理调控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构建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改革办学机制,形成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优化评估机制和细则,激发高职教育活力;合理布局院校空间结构,逐步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采取合理方法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控高职教育系统运行。

(二)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必然。河南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大局、抓住时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为依据,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专业设置。整改滞后专业,控制“热点”专业,加大紧缺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从长线专业向建设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的短线专业转变,最终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专业设置配套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运转格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理清“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如何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努力培养出拥有高级应用技能的学生。1.推进政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寻找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或者由政府牵头鼓励企业参与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并保持这种“政府参与、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久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和标准。3.加强校际合作,统筹专业集群建设。通过加强校际合作整合、重组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群、产业群结构,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尽可能地对接,优势互补,借力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优化结构

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注重引进从重传授知识的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整体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结构。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深造或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通过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进入实训基地边实践边提高,实现教学相长;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在本校积极培养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引进具有较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教师队伍;直接聘用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技术骨干或是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五)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高职院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职业技能和任职资格的培训鉴定等工作。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鼓励教师和应用技术专家在教学科研之外的业余时间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积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岗位准入职业资格培训和执业技能鉴定等,使高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冯冲.郑州高职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1(6).

[2]赵小丽,路卫红等.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3(1).

[3]郑哲.关于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

[4]王燕.中原经济区应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编号:2012-QN-563。

作者简介:

祁让坤(1977― ),男,经济学硕士,经济师,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商学系。

经济建设职能第8篇

【关键词】财政职能;当地经济;促进

财政部门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是确保当地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根据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各个地区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职能,适当调整财政的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当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

当前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这些职能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与我国的基本职能和财政性质密切相关。

资源配置职能是利用财政部门进行制度的建设、设施的完善、消除地方性的经济封闭和保护、提供发展的相关信息、优惠税收等实现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的良好流动,推动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经济稳定职能指通过财政实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收支,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收入职能指通过优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税收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经济发展职能指我国相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力求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的不同职能之间既有独立性也有统一性,只有共同协调各个职能,才能促进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

二、财政职能的基本定位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国家、政府以及财政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控、保障、推动作用都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当前财政工作中,各个部门都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终身学习,更新理财观念,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手段,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促进等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去,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

1.改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创新建设

国家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科学技术发展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政府要注重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用知识的力量取得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还要普及节能减排理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新能源、环保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等,如利用风能、潮汐能发电等。

2.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政府要支持并保障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中小型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公民就业率的保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总是资金短缺且竞争力较弱。因此,政府、财政部门要改革相关制度,积极扶持当地中小型企业。成立专门的组织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或者以政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积极开拓融资渠道;与行业商会进行沟通交流,在资金上提供及时的援助。

3.加大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完善公共财政的相关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要增加农村建设资金,o农村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优化农村投入资金的使用,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进行水利改革、改进农村电网、改善农村饮用水等。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培训,普及致富理念,增加农民获得收入的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理疗体系,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保障。

第二,注重对农村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建立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实现项目的立项、考察、实施等的透明化、公开化和标准化。对于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确保国家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真正为农村建设所服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我国中西部经济

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差,相应的建设资金和建设人才较匮乏,因此,想要实现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在建设资金方面,要坚持使用灵活、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政策,切实解决中西部资金短缺的问题。规范管理财政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根据中西部发展的具体情况平衡投资需要。鼓励我国先进人才到中西部就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实现财政精细化管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做到财政的精确化与细致化。当地财政部门要变政府之前的管理性职能为服务性职能,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财政支出方面,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不能做“马虎帐”。立足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公共财产,完善资金投入政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财政监督和考评机制,保障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为了实现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稳定的财政制度和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和财政部门也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特点,使用高效、灵活的经济政策,发挥财政的最大职能,利用宏观调控的方法,促进当地 经济的平稳发展,切实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保民.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