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量子学习法

量子学习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5 18:12:33

量子学习法

量子学习法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14-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教育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然而我国农村中小学目前仍面临着教育质量不高这一严重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而数学学科的表现尤为明显,而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的数学现状,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也不能放弃对能力的要求,要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浅谈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具体的做法。

1.授人以渔,让农村小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是一句空话。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掌握一些较好的、常见的数学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多半是照葫芦画瓢,他们还不会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分析,思维比较盲从,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作为贫困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更应该立足当地的实际,帮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必要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我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关爱学生,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以前我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普通的,后来我经常与他亲近,把她当做我的朋友,经常关心他,询问他,结果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改变,一跃成为班里的学习尖子。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3.家校沟通,提高家长的教育合作意识

由于生长在农村,加上农活教多,所以多数家长没有受到太多教育,他们的教育观念不强,他们送子女读书,诚然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他们却没能在孩子的学习中起到实质上的促进作用。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便完全交付给学校与老师,孩子学习好,他们无话可说,可要是成绩差,他们不是帮孩子找原因想办法,而是轻则骂,重则打,全然不顾幼小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孩子常常感到无助,于是便破罐子破摔,从而更加厌恶学习。甚者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无所谓,他们只是想让孩子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便让其回家做农活或进城务工;有的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无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只有任其自然。要想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应对家长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孩子的学习关乎孩子的未来,让他们明白即使以后孩子做农活或打工也要有知识,鼓励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将来主动参与学习,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一股必要的辅导力量。

4.提高技能,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但在农村教师一般没有或很少接受教育科研方式方法培训,很多教师不善于从实践中发掘、提炼经验并进行理性升华,不了解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教学仍然停留在凭经验教书或按传统办事阶段。在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表现出对教材理解不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置可否,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欠缺,当课堂开放后,面对因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丰富、思考问题方式方法多样而带来的课堂活跃,一些教师显得束手无策。在指导学生探究时,教师任由学生的思维随意驰骋而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不会的仍然不会,不懂的始终不懂。所以,要加大教师的继教力度,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性要强。

总之,小学数学,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数学,在日常教学中要受到教师的重点关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更要对学生负责。能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以简洁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因而对于农村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实践出发、从生活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形象化具体化,是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了解知识点。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数学课要上的精彩有效,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听课,而不是被迫听课。为了使学生赋有兴趣的听讲,教师教学精彩,一定要做到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完全掌握与了解知识点后,能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中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农村小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量子学习法第2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量子力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02-02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任课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量子力学课程是核类专业的基础课,它对于学习和理解核类专业主干课程,如原子核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由于其理论性强,思维方式与经典力学差异较大,量子力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这样就使得核类专业特别是核类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该门课程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也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因而在课堂上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只有老师在讲,学生思考的少,气氛压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怎么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探究并实践了由经典物理学的问题来引入量子力学学科的问题。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量子力学的实践教学当中。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经典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而能提升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教学法概念

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Teaching)是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的发展,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寻找答案,是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数学、会计、英语等众多学科。

二、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的联系及问题式教学法在量子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经典物理可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电磁波的传播以及系统的热力学平衡等自然现象。20世纪初,当人们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后,在解释分子原子尺度的物理现象时,经典力学往往无能为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这就是量子力学。它是阐明原子核、固体等性质的基础理论,且在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经典力学,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简化为质点,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上的坐标表示。将坐标对时间求导、再求导,得到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t) ■=■ ■=■ ①

经典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是牛顿三大定律。描述物体t时刻的状态用t时刻的位置矢量■,动量■。初始位置矢量、动量及所受到的力■知道,由牛顿运动定律就可以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量子力学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性,使得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能同时确定。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量子力学中是怎么样来描述粒子的状态及运动规律呢?这就要找到与经典对应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引入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概念及其物理含义。波函数是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形式:

Ψ(x,y,z,t)=Ψ(p,r,t) ②

此时又引入一个新的问题:波函数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与经典牛顿运动定律对于的定理或者定律又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就可以用问题式的方法来引入薛定谔方程问题。

i?攸=■=-■?荦2Ψ+U(r)Ψ ③

上式子表示粒子在相互作用势为U(r)的势场中运动时,描述粒子运动状态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所满足的规律。同样,像以上这样利用问题式引入的方式来讲授量子力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还有很多,如态叠加原理,表象变换等。对于态叠加原理,问题的引入:经典物理有波函数的概念,有波的叠加,那量子力学中描述物体状态的波函数是否也有叠加性,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动呢?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的相关内容。

三、需要重视的问题

针对目前核类专业特别是核类工科专业量子力学课程的现状,我们除了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还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在解答习题中将问题式教学融入其中,要做到课堂知识和课后习题的问题式教学双覆盖。最后,需要学生知道处理量子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适当鼓励学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并登记,从心理层面激励其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本科阶段的量子力学是一门入门课程,是继续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了量子力学课程的重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经典物理与量子力学的类比对应关系,在量子力学讲授相关知识时,用问题式的方式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使用该教学方式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晓雯,任艳荣.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6,29(1):24-26.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55-60.

[3]刘梦莲.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39-43.

[4]蒋新宇,施树云,于金刚.问题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2012,29(4):2548-2550.

[5]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量子学习法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电子课程 教学质量

电子技术是中职院校电子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通过笔者大量的调查发现,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毕业后不能够胜任电子设备企业的生产和维修的需求。为了提高电子课程的教学质量,大部分学校都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目前电子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下面我们就项目教学法进行相关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传统的电子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学生现在教师上完理论课,再进入到实验室学习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的教学由不同的教师承担,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较大的脱节。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操作时学生也是按照老师事先制定好的操作步骤完成相关操作,教学质量较差。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电子课程的教学任务。上课之前教师会将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设计学案,然后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个人承担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共同讨论,按照自己的工作程序完成老师交给的项目。

传统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跟传统教学方法不同,项目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子课程中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课程中引入了先进的单片机技术、PLC以及传感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符合了现阶段电气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胜任电子企业的生产的要求。以PLC来说,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习其工作原理,还要学习应用梯形图进行程序编制的过程,内容非常枯燥。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任务,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的现象。

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单靠老师讲解和示范很难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将课程的教学跟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项目的选择

项目的选择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前提,项目选择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首先,项目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即尽可能选择跟企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项目;其次,项目要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技能联系在一起;最后,项目还有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企业生产实践不断改变相关项目的选择。如在进行数字时钟课程内容学习时,高一学生只学习了一些电工和电子基础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选择、检测和调试等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过Protel课程的学生则应该增加PCB的制作等。

2.计划的制定

为了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学生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完成。一般每个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并由小组成员选举1人担任组长,在小组分配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合理搭配。小组接到老师下达的项目任务后,小组成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对项目实施制定详细的计划。

3.项目的实施

学生按照预定的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完全不管不问,此时教师可巡回指导,对于学生制作或者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切不可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遇到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

4.成果展示

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作出详细的讲解,包括其使用的原理或技术以及其制造过程。

5.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完后,其它小组可对其提出问题,并且对其成果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制作方法进行小组内自评,寻找项目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是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成果和实施过程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总结每个小组中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并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进。

项目教学法对电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盲目使用,如在进行专业理论时教师也可适当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了提高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项目之前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否则不但不会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论

项目教学法跟传统教学法不同,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电子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电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依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到枯燥的电子理论知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其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问题,彻底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

[2]王爽.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

[3]汤进.影响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原因和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3.

量子学习法第4篇

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及相对原子质量。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并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化抽象为直观,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人原子弹爆炸的引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设计思路】

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又无法通过宏观实验加以展示,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法(2)直观教学法:(3)类比迁移法:

【教学资源】

电教资源:牛人特效原子弹爆炸场景,原子结构介绍的视频动画图片:道尔顿的实心原子模型,汤姆生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薛定谔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量子学习法第5篇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原因

笔者认为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在技工院校中专业教师的教学效能偏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的教学,轻视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因为目标定位不合理。在教学中只是单纯从书本上照搬,脱离企业生产的实际,过分强调电工电子工作原理,而企业生产最基础最普通的电工电子技术没有掌握。三是因为教学方法方式陈旧,缺少创新意识。按照课本生硬灌输,学生对枯燥无味的电工电子技术课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积极性。

二、创新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管理的有效举措

1.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电工电了教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而成的,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内核,师生互动的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法。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媒体以及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案例等行为导向,加强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动手、动脑,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带入教学环境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养成创新精神;通过完成任务,对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深化,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管理是提升质量的关键

针对实训教学无序的状况,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品穿戴、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课题考核、总结讲评等实训环节,提高教师授课质量。通过抽查督导、推门听课、学生评教等途径规范电工电子技术课教师的施教行为。同时,优化组合师资结构,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及时学习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提升电工电子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

3.深化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永恒主题

电工电子技术内容多、难度大,又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学研促风气、抓行为促师德、抓制度促规范,进一步强化授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常规工作,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态度的内涵建设,规范教学行为,提质增效。通过多媒体教学,用图表分析法降低电工电子技术课的学习难度,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开展针对性的模拟实习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系统中体会企业电工电子技术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专业顾问交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参与课题研讨,撰写有价值的学术报告,以教改促创新,提升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整体水平。

4.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师生电工电子技术能力的平台

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竞赛可以有效检验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备赛过程中能学习到新技术和新工艺。为了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应在加强知识教学和实训训练外,提前捕捉竞赛信息,吃透竞赛要求,着力进行模拟考核,做到好中先优。同时不断学习兄弟院校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尽快缩小与兄弟院校的差距,争取在技能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加强电工电子技术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量子学习法第6篇

关键词:原子物理学 教学方法 量子理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74-01

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物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核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上承经典物理学,下接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等重要课程。相比经典物理学课程原子物理学有很大差别,首先,原子物理学课程不像普通物理学课程从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出发进行严密的理论运算推导得到更普遍的基础理论,而是遵循从实践出发―理论模型建立―实践检验的认识过程,应用更多的是总结、归纳的方法;其次,研究对象是微观体系,而学生对微观现象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原子物理学知识点凌乱,理不清头绪,导致不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握课程主线,认识原子运动规律,形成新概念,进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成为原子物理学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褚圣麟先生教材《原子物理学》的教学浅谈个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

1 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由此,培养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好学、乐学,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对原子物理学学习的兴趣,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1 结合物理学史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原子物理发展史料丰富,若将史料运用于原子物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授课中将原子物理学发展史融入知识的传授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电子发现最早进行试验的并不是汤姆逊,试验结果最精确的也不是汤姆逊,但汤姆逊是第一个敢于突破常规认识而提出新粒子是电子的人,这一简介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中要尊重科学事实,敢于突破传统认识;讲述量子化概念提出时介绍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提出量子化概念的历程,由于这一崭新理论与经典理论的冲突,普朗克本人也不是特别坚决,此后他曾试图放弃量子论,用经典物理学方法重新解决黑体辐射问题,但均未成功,让学生认识科学发展中开创性革新的不易。可以说原子物理的发展中,充满对已有思想观念的颠覆和新思想的建立,这些都需要科学怀疑和批判精神,充分说明科学无绝对权威,科学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是科学进步的动力。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对原子物理学的兴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学习科学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2 结合课程内容介绍原子物理学中的难题激发学生钻研兴趣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在教学中通过介绍课本中出现而尚未完全认识明白的物理概念、物理问题,能极大激发学生的认识和探索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并汇报,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促进学生了解学科的研究前沿,也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原理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在原子物理学教材中有不少世界性的难题,如,在索末菲椭圆轨道理论和相对论效应中提出的精细结构常数所包含的物理含义、数值为什么刚好约为1/137;为解释光谱精细结构产生而引人的电子自旋的概念人们是否已经完全认识清楚等,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

1.3 结合物理学发展前沿介绍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原子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第一个层次,物质世界各个层次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很多其他重要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以原子物理为基础,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穿插原子物理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及原子物理学发展的前沿介绍,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热情。如讲述α粒子散射实验时,介绍原子碰撞研究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涉及各种基本粒子与原子和分子碰撞的物理过程等;讲述激光原理时,介绍激光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原子物理学发展的促进,介绍我国激光领域研究的国际地位等。学科前沿的介绍能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学科的社会意义及其与个人的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2 把握课程主线

原子物理学的内容不像经典物理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拎课程的主线有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课程的知识内容。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课程以光谱分析法为主线:从原子光谱规律出发,原子光谱规律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原子内部能级的特点,进而探究原子内部的作用及其规律。对原子内部作用的认识,课程以量子力学中的角动量概念为主线:从玻尔氢原子理论的角动量量子化假设的提出,到单电子的轨道角动量与自旋角动量的耦合解释精细结构的产生,及两个电子体系的LS耦合和JJ耦合等,并进一步明确角动量与磁矩概念的对应,角动量耦合的本质是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自旋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引起原子能级的分裂和塞曼效应能级分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 讲清基本概念

杨福家先生提出了原子物理学教学要注重“培养智能”,课程讲述做到“言犹未尽”,“既讲清楚又不讲清楚”。这也就要求老师要把握课程教学中哪些要讲清楚,哪些可不讲清楚。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模型我们要力图阐述清楚,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从背景到实验过程、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给出了详细的讲解,而其中卢瑟福散射理论公式(散射角与瞄准距离关系式)的推导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课余推导。又如,原子空间取向量子化概念,学生刚接触量子理论,很容易将角动量量子化与取向量子化混淆,讲解中要让学生理解取向的概念即矢量方向的描述,讲清了这个概念有助于对史特恩-盖拉赫实验的理解,而实验中偏转位移公式的推导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等等。

根据原子物理学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努力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倡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书报告、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对提高原子物理学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丁肇中.论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4):3-5.

量子学习法第7篇

关键词:思维 “一点多思” “多点同思” 相似概念 分析比较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人出生后不断进行活动和训练,特别是从进入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里,人们在接受各种思维的专门训练,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不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接触到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许多的以纲为本和题海战术的成分,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不高、思维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据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引导学生灵活学习的意识,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意识的渗透。

一、“一点多思”

“一点多思”的意思是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理论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将该知识点弄清楚。比如:初中学生学到物质的组成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阅读课本,学生可了解到分子与原子的存在,也可以明白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但学生对这两种微粒的认识往往还是含糊不清,容易搞混;这时老师可进一步通过比较微粒的外形和微粒的构成来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从外形上看,原子可看作是球状的,而多个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多个球的组合;从构成上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分子由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通过这样多方面的分析,学生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完整而准确了许多。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初三化学的一个学习重点,也是中学化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初中教材在首次介绍这个内容时只简单分析了炭的燃烧与氢气的燃烧的方程式的配平情况,重点分析了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原理。通过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一般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方程式,如还是用最小公倍数法的思路,可能配平不了这些方程式,或配平速度太慢。如配平炼铁原理的方程式(Fe2O3+COFe+CO2),如采用最小公倍数法不好分析,而采用一般推理法很好理解,该反应是CO结合氧原子变成CO2,而1个Fe2O3分子能提供3个氧原子,则还原1个Fe2O3分子需三个CO分子,需在CO与CO2前各配3,再在Fe前配上“2”即可,结果是Fe2O3+3CO ﹦2Fe+3CO2。又如要配平“C2H2+O2---CO2+H2O”仅用最小公倍数法也不容易完成,而用奇数配偶法会很快,因此不同的式子我们可能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配平。

又如高中有机化学中的烷烃分子CnHm,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其结构,从碳氢原子数上看,符合:m=2n+2的关系,从共价键的数目与碳原子数关系上看,共价键数为3n+1个,且每个碳原子构成4个单键,这样同一个知识点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它,学生才能全面认识这个知识点,从而也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二:“多点同思”

任何学科尽管存在多个知识点,但不少知识点的思路往往是相同或类似的,如能找到这个相同的思路,我们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初中阶段学生会先后学习这样三个概念: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物质的纯度、溶液中溶度的质量分数,实际上它们都隐藏着“部分量/总量=部分量的含量”这样一个思路。当我们学完这三个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这个思路,既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而不是去死记三个公式。

又如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尽管它们对应的对象不同,但它们是有联系的,同时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相对质量;同时通过分析,我们把不同知识的共同点找出来,减化了我们的记忆量,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有时有些概念名称上类似,很容易混淆,我们更要记住这些,通过比较才能找到相似的概念的异同,从而准确地掌握运用它们。如有这样四个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它们都有一个“同”字,它们的意思都是相同,但相同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些概念的区别也比较大,主要是描述对象不同,同位素描述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间的关系,同素异形体分析的是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间的关系, 同分异构体强调同一分子式可能代表不同结构的物质,而同系物讨论的是结构相似的同一组物质间的关系。

学习本来是个思维过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学生的灵活度也就会提高。但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学生往往是想早点争脱“苦难”,许多时候学生是应附式学习,完成任务了事,好象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思维的习惯,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讲内容,精选题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多思考多总结的习惯,学习才会高效,教学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量子学习法第8篇

[关键词]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4-0052-08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动机是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引起和维持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并激励、指引学习者的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在社区中,学习者面对教学活动空间的分离、学习的高度自主性和选择性、社区中丰富的资源和無人监督等问题,能否积极主动、独立地选择、接受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其动力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教育虚拟社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学习者进行高效、持续学习的驱动力量,对社区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Visa和Tung(2001)比较了网络学习方式和传统面授学习方式中。学生动机水平对学习成绩的影响:Fred等(2005)对网络学习中组织好的案例教学和自由探索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Dianna(2004)对学习者选择传统学习或网络学习和他们的动机态度与信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Stefanie(2005)则对学习动机预测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陈琦则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远程教育。以上研究对本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的支持,但鲜有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研究。

“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是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针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学习该课程而建立的虚拟社区。教育虚拟社区实现了学习者之间的网络协作交流,也使得课程学习与教学服务得到拓展与延伸。本文在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激发学习动机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影响学习动机激发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激发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社区成员在社区中交流协作,从而进行持续有效的学习,也为更好地建设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策略性建议。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行动研究、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进行。参与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行为表现进行跟踪、记录。通过文献调研对教育虚拟社区和学习动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在大量访谈、观察及亲身经历的基础上编制了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从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技术因素、学习内容因素、文化因素五个方面设计问卷,共有42个项目,问卷以李克特式5点量表(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五个等级)的形式测查的项目共38项,其中,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的学生因素11个项目、教师因素8个项目、技术因素7个项目、学习内容因素6个项目,文化因素6个项目。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被试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参加过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的2009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70份。最后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四)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进而提高研究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在统计分析之前对问卷进行检验,这里主要包括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析法,测得除技术因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571外,其余各变量项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0,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6,表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内在一致性,在本研究中具有较高信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测得KMO值为0.659,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2210.810.Sig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学生因素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关系

问卷中在学生因素部分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在社区中学习的持续时间、学生的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学生发帖的积极性、成败归因、努力程度、社区领袖、价值观、其他成员的认可,共计11方面,对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习者对学生因素的每一个项目的回答都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学习者对学生因素总体的评价为3.5586(标准差SD=0.0460),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df=69,p

进一步对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双变量数据相关中,以皮尔逊积差相关方法,可以求出二者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社区中学生因素与社区学习动机的相关程度如表1所示。

但是有时仅凭相关系数还不能有效证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为了分析学生因素与社区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关系,以学生各因素为自变量,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行为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输入法(Enter)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对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总体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2=0.804,F(11,70=26.757),P

由表2可以看出,学习者在社区中学习的持续时间、能够成功的与他人交流与积极的结果归因有一定的关系、社区中学的存在相应的概率值均为0.000,说明这几个因素对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极其显著;学习兴趣、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任务或作业的努力程度对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显著:其他学生因素变量对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不明显。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强弱,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者的参与热情。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保持学习激励状态,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培养激励自我理念、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培养正确学习态度、引导学习者正确归因,让社区中的学习者积极有效的学习,不断超越。增强自身的实力。做一个不断进步的学习者。学生发帖讨论可以碰撞出火花,交流出思想。获得成员的认可,被对方接纳,可以共同享受自尊的快乐,同时激励自身不断完善。社区中的灵魂人物、学的存在能活跃学习社区的气氛,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抽象概括、问题细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素养,会影响社区中的信息传播、思想交流,也是影响社区中学习进展的主要因素。

(二)教师因素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关系

对于教师因素,我们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储备、参与积极性、有效引导、适度表扬或鼓励、及时反馈、采取的评价方式和适时组织学生线下聚会八个方面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进行了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各教师因素的肯定等级都高于3,对教师因素的总体评价等级为3.8857(SD=0.7374),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df=69,p

由表4可以看出,社区中教师的积极参与、社区中教师的及时反馈、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对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显著,其它教师各因素变量对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不显著。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完成。教师是社区中教学活动的主导,对教师应该实行新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管理者、教授者和领导者向助学者方向转变。社区中教师的积极参与。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社区中的“提问”、“学习方法指导”、“课程信息”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帮助,往往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实现发展的重要动力。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善意提醒,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盲点与误区,激励学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敞开心扉,虚心学习。

社区中教师经常“在场”、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而正确的反馈,学生会产生被尊重的感觉。社区中的教师公开鼓励学生,使学生能感受到一种个人的意义感和认同感,同时获得其他成员的尊重,使学生产生社区归属感,从而帮助学生较早地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意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方式的有效应用能有效防止和克服惰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评价体系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同,明确学习任务并进行量化考核,保证学习的有效性,避免学习流于形式。

(三)技术因素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关系

对于技术因素,我们从社区的资源库、社区平台的界面、功能等方面对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技术各项因素的评价都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学生对技术因素的总体评价等级为3.5143(标准差SD=0.7235),明显大于3(dr=69,p

为考察技术因素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以技术各因素为自变量,社区学习动机行为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输入法(Enter)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技术因素对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行为的总体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2=0.562,F(7,70=13.636),P

由表5可以看出,社区的资源库、学习设施、社区的分区版块设计、平台的功能,对社区中的学习动机行为的影响极其显著。社区中的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的吸引力、社区中的交流工具、网速等对社区中的学习动机的影响则不显著。

网络化学习环境促进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和促进社区中的研究性学习很有帮助。具体来说,技术因素为学习者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与环境,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习者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根据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梅特卡夫法则。对梅特卡夫法则做某种更适应虚拟社区的表述方式,可用公式:虚拟学习社区价值=学习信息内容(内容数量和质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与功能。简单概括为:学习者在最好的社区中使用最好的工具、造成最好的结果。学习需要投入,故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社区的资源库、学习设施、社区的分区版块设计,这些对社区中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极其显著。想构建理想的教育虚拟社区,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需要什么,以及随之而生的种种社区功能。目的在于制造出能“互动”的学习环境,能使人流连忘返。也反映了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化”的本质。

(四)目标内容因素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关系

对于目标内容因素,我们从明确学习目标,增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社区学习内容更新频率,喜欢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渴望学到新知,新想法和观点的产生五个方面对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行为进行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显示了目标内容各因素与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关系。由分析得出。对社区学习内容更新频率变量的认可低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说明目前社区中学习内容的更新频率还达不到学习者的要求。

为考察目标内容因素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以技术各因素为自变量,社区中学习动机影响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输入法(Emter)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目标内容因素对于社区学习动机的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2=0.688,F(6,70=26.412),P=0.000],因此,建立线性模型是恰当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目标内容因素中学习目标的明确、知识与技能学习内容的增加、新想法和观点的产生对于社区学习动机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社区学习内容更新频率、喜欢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渴望学到新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学习动机的回归效应不显著(P>0.05)。

教育虚拟社区的核心目标是达到学习者的自我超越。使学习者的学习达到理想的境地。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是持久的、连续的,目标并非单个,而是一种目标体系,学习者可以按照目标体系的逐步达成而不断学习,学习目标成为一种愿景。学习者在社区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获得新的认知和灵感,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相应内容的获得。在社区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学习者不单纯地继承已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更注重对新知识的创造,学习者有独特的见解,更关注新知识和观点的内容。

(五)文化因素与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关系

对于文化因素,我们从社区的尊重、社区中的交往、成员间的和谐关系、社区中的自由氛围、归属感、与社区的情感联系六个方面对社区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文化因素各项目的肯定等级都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学生对文化因素的总体肯定等级为3,4857(标准差SD=0.7993),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dr=69,p

同样,进一步对文化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双变量数据相关中,以皮尔逊积差相关方法,可以求出二者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社区中的文化各因素与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动机的相关程度为显著相关。结果显示,文化因素对于社区学习动机影响的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2=0.624,F(6,70=20.105),P=0.000]拟合度较高,因此,建立线性模型是恰当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以看出,具体的社区中尊重的需要、成员的和谐关系、社区的自由氛围、社区归属感、社区的情感联系对于社区中学习动机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社区中交往促进友谊加深对学习动机的回归效应不显著(P>0.05)。

借助于网络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促进了学习者关系,培养了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了社区文化。学习者相信社区中的学习交流、情感联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常见的还有情感上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学习者之间的学习和友情。和谐的成员关系和社区氛围。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共享思想和感受友谊,增加社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我们设计了多个观测变量从多个角度进行观测,虽然依据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行为所涉及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技术因素、目标内容因素、文化因素这五个方面来对影响因素进行的分类,但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导致了信息重叠的现象。通过以上的描述性、相关和回归性分析,发现这些项目分类存在信息重叠的现象。我们又使用了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将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使综合指标所代表的信息不重叠。我们排除社区中的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的吸引力、社区中的交流工具、社区的分区板块设计与社区的功能相重叠的信息变量,把学习态度、教师的人格特征、社区学习内容更新频率这些项目也排除。对剩余的项目再次进行分析,测得KMO为0.715,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1642.924。自由度df=69,p=0.000,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原始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式变量,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对32个变量进行分析降维,提取出10个主因子,10个公共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9.291%,即10个纬度的要素对总体方差的解释度为79.291%,意味着这10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根据未旋转的因子载荷,可以得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10个主因子的载荷值。为了方便因子含义的表述,需要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如表9所示。

由表9可以看出,得出的十类主因子,每一个主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其中:社区中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效引导、适度表扬或鼓励和及时反馈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可以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教师行为因子:明确学习目标、增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喜欢有难度的学习内容并渴望学到新知、新想法和观点的产生、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可以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目标内容因子;社区中学的存在、教师的知识储备、评价方式、社区的资源库、学习设施及平台的功能有待完善在第三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反映了社区中的教师和学习设施资源的内容,可以将其命名为社区师资配备因子: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看到他人的帖子越来越多时会激发自身参与论坛的积极性、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在第四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反映的是学习者本身的特征。可以将其命名为学习者因子:社区中成员的和谐关系促进学习、社区中交往促进友谊加深、社区的情感联系、社区中尊重的需要、社区归属感在第五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反映的是社区交往过程中与社区的情感联系,可以将其命名为社区情感因子:当我能成功的与他人交流时与积极的结果归因有一定的关系在第六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结果归因因子:社区中网速的快慢在第七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网络硬件因子:社区中的自由氛围因素在第八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社区氛围因子:学习者在社区中学习的持续时间、对任务或作业的努力程度、活动价值在第九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学习者的价值观可以决定努力的程度和在社区中学习的持续时间,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价值观因子:教师适时组织学生线下聚会在第十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将其命名为线下教师行为因子。

将每个因子看做一类,进行系统聚类。采用类平均法。聚类成员中单一方案的聚类数值设定为4类。进行R型聚类。由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行为因子和线下教师因子被归为一类,社区中教师积极参与、有效引导、及时反馈、适度表扬以及线下聚会,都反映了教师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采取的行为,因此,将线下聚会和教师的行为因子归为一类,称为教师因素。目标内容因子、社区师资配备因子、网络硬件因子的相近程度比较高,目标内容、师资配备构成了社区中的软环境,技术构成了社区中的硬环境,因此,将其归为一类,称为环境因素。学习者因子、学习者结果归因因子、价值观因子的相近程度比较高,都反映了社区中学习者的特征,将其归为一类,称为学习者因素。社区情感因子和社区氛围因子归为一类,称为社区文化因素。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动机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以上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激发的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总结出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学习动机激发的四大要素,其中各个组成因子对学习动机激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中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效引导、对学生的适度表扬或鼓励、及时反馈、适时组织学生线下聚会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极其显著。

学习者自身特征的差异,表现在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信息素养、结果归因、能够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看到他人的帖子越来越多时能够激发自身参与社区的积极性等方面,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学习者的需要是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需求的程度关系到学习动机的强弱。价值观是学习者对学习的判断。可以促使学习者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方面,主动的选择好于被动的接受。学习者在社区中学习的持续时间、对作业或任务的努力程度、活动价值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极其显著。

明确学习目标、增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渴望学到新知、喜欢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新想法和观点的产生、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极其显著。社区中学的存在、教师的知识储备、评价方式、社区的资源库、平台功能、学习设施、网速快慢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重要影响。

思维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社区成员的和谐关系、社区中的交往、社区中的情感联系、社区中的尊重、社区归属感,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成功的关系来自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营造自由的氛围,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得出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二)研究启示

1.教育虚拟社区自身建设的启示

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丰富了教学模式,社区平台的建设更应注重人性化的软件服务;社区的主体思想、规则形成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社区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需要社区成员的文明交往。此外,教育虚拟社区中的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这是社区建设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1)创建人性化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在教育虚拟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平台功能模块齐全、界面设计友好能够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学习互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讨论、发帖等文本性的内容在排版、格式、修改、检索等方面有限制,平台应为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学习辅助工具,如建构工具、搜索工具、评价工具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工具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另外。平台的管理和维护需要管理者、教师、导学的共同参与。

(2)丰富、更新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资源库。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建设学习资源库能够免费开放地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课程和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学习资源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将课程中所要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环境的特点和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组织呈现。社区中学习资源的类型有:文献资料、背景知识、媒体资料、课件素材、学习词典、案例库、推荐网址等静态资源,还包括社区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习资源库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习者在专题的学习研究过程中,需要查阅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快速方便地查阅到所需信息。学习资源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便于学习者把握学习的重点:资源库具有扩展性和整合性,而且应该是动态的,以便于及时丰富、更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学习资源也应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便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3)创建教育虚拟社区中多维度的信息交流机制。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学习者除了查找信息外,更多的是交流互动,便于交互是教育虚拟社区应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鉴于手机、电脑的普及,移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为了便于交流互动可以建立教育虚拟社区的移动客户端,多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高效沟通。

2.激发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动机

教师因素方面,教师是教育虚拟社区中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教师对社区的关注度影响着学习者在社区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的行为制约着社区的应用及学习的质量。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教育虚拟社区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学习和掌握社区中教学所必备的各种多媒体网络技术。熟悉社区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了解和掌握课程的设计方法及教学策略,学会借助社区与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答疑等。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和天然动机,真诚地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和接纳。对于社区中学习者的研讨、讨论,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

社区中教师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挑战给予明确的指导,能够使其对所学内容理解更加透彻,从中获得新知和灵感;学习者在社区中要进行高效、有序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在“线下”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内化,作为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在线下聚会,并指导专题研究的有效进行。教师对于学习者的激励,能够增强他们在社区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适度表扬是对学习者学习的鼓励和肯定,试验表明:在教师经常的表扬、鼓励下,学生较容易心情愉悦,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

学习者因素方面,学习者在社区中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具有较高的对于活动的内在兴趣和学习热情。态度决定成败,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这四项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感兴趣的学习者。愿意在社区中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学习兴趣可以直接或通过自信心间接地作用于动机水平,可见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同时,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要保持充足的信心,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合理的成败归因,在社区中每个学习者能够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得到进步。同时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并且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社区环境方面,网络为我们带来了無限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总有一种内在的意愿动机去探寻学习的深层次意义。大多数学习者希望在社区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选择或享用。教育虚拟社区这个大的学习环境不但要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这些“软件”,还需要有学习设施、技术工具、认知工具等社区平台硬件技术的支持,如电子邮件、讨论版、聊天工具、网络会议等。基于这些“软、硬件”的在线教育可以比面对面的教育更加节省交通费用和能源消耗。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可以让学习者同时看到、听到、感觉到,学习的兴奋度也会大幅度的提升,进而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在社区中的学习动机。

社区文化方面,社区文化对学习者的信息交流、自由研讨、深度汇谈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良好的社区文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应是平等的谈话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要友好地进行对话和协商,民主地探讨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倾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但任何人都不应成为“对话的霸权者”,要避免“灌输”、“接受”、“命令”和“服从”的说教。

教育虚拟社区中以上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才能不断激发和维持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社区的有效运转。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