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阶思维课堂

高阶思维课堂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6 10:36:12

高阶思维课堂

高阶思维课堂第1篇

1 实验变量的分析――自主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变量的定义、种类,并以例子进行变量的识别。

(1) 变量的定义: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

(2) 变量的种类:

自变量:实验中要研究的因素,可以人为改变。

因变量:实验中由于自变量变化而引起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无关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3) 变量的识别:教师利用例1,引导学生识别变量。

【例1】 请根据表1分析“探究酶的高效性”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师:本例可以换成“催化剂种类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生: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H2O2分解速率,无关变量有温度、pH、催化剂的量、肝脏的新鲜程度等。

师:单位时间气泡产生速率不能说成因变量,只是因变量的检测指标,还可以用点燃但无明火的卫生香复燃程度检测。

(4) 师生总结规律――归纳提升。

① 自变量的识别:来自于对实验目的的分析,如探究什么、验证什么、证明什么等。其中“什么”就是自变量。

② 因变量的识别:因变量是自变量的结果,通过实验现象体现,是观察的指标。

③ 无关变量的识别: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但又不是所要研究的因素。

(5)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三种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如图1所示。

(6)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变量的处理。

师:自变量必须是一个可操纵的因素,具有可控性。如何正确操纵自变量?在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生命活动的影响、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操作自变量?

教师提出正确操作自变量的方法――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包括施加、改变、去除,即采用“有”与“无”、“多”与“少”、“浓度、pH、数量或位置的变化”等方法。

学生小结常见自变量的操作方法:

① 增加水中的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 减少水中的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 除去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④ 增加水中二氧化碳――NaHCO3。

⑤ 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中暗处理。

⑥ 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脱色。

⑦ 除去光合作用对细胞呼吸的干扰―――遮光。

⑧ 添加蛋白质、多肽类激素――注射。

⑨ 添加固醇类激素――饲喂。

师:无关变量并非与实验无关,只不过不是本实验要研究的对象,要保证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一定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随机分组、设置对照(空白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重复实验等。

教师提出问题:在“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影响”实验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学生小结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① 通过“生长状况一致;大样本取样;随机分组”等,排除因实验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② 设置对照实验,以排除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③ 提供相同且适宜的适宜条件,排除不利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 通过重复实验,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排除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师:因变量具有可测性。科学地获取因变量――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条件确定观察和测量的指标及方法。

① 观察特定颜色变化;

② 观察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

③ 测量生长发育速度;

④ 测量生化反应速度。

教师提出问题: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应如何检测因变量?

生: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师:为什么不能用碘液检测?

生:蔗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都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

学生小结常见的因变量的检测方法:

① 光合速率――O2释放速率或CO2吸收速率或有机物积累速率。

② 呼吸速率――O2吸收速率或CO2释放速率或有机物减少速率。

③ 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④ 新陈代谢速度――动物耗氧量。

⑤ 生长发育――动物身高、体重变化。

⑥ 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2。

【例2】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处理变量?

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答案:自变量为有无甲状腺激素。

操作方法:实验组:灌甲状腺激素溶液;对照组:灌等量生理盐水。

高阶思维课堂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性思维;有效学习;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巧用语文思维导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课文目录进行讲授,考试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模式根本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巧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文通过分析三种高中语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导“思维性”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通过提出“思维性”的问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高一语文(人教版)诗词二首《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的时候,由于它们的教学目标都是分析、体会诗词,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课学习的时候,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分别找出诗词中的词眼和关键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搜索有关的小故事,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讲?两首词中的意象分别有哪些?”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寻找合适的答案。同时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词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相同之处?都体现了的什么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性”提问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思考所学知识,在思考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促进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

二、组织“思维性”合作学习,激活语文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一直被高中语文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新阶段,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性”合作学习,强化合作学习的本质,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析朱自清的身世并且认真朗读文章,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实质,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课教学的时候,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给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心里惦念着荷塘呢?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所描写的荷塘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在各个小组内部合作讨论这些问题,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都积极融入讨论中。由于教师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按照行文的基本顺序,所以学生讨论起来比较顺利。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及时听取学生的讨论结果,并与学生进行分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对整个文章的框架都有基本的了解。在讨论过后,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思维性”合作学习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思维

在现阶段的高中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广泛地传播开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动态的图画、音乐或者视频中感受与文章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高一语文(人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美国黑人的现状,朗读并且背诵课文,认真体会马丁路德金的人格特性,领会演讲的本质。在上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在多媒体上播放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视频,由于视频的演讲是用英文表述的,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时学生就会思考“马丁路德金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一个演讲?这个伟大的演讲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视频的导入模式促进了学生对马丁路德金的思考,也促进了学生对演讲的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步步地分析,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本课的要领,更认识到了这个黑人运动领袖的伟大,从而促进了有效教学。

在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运用“思维导图”去指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的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新一代高中生,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课堂第3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优化措施

引言

新课标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不断实行,既对当下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些许缺陷提出了挑战,也对我国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这一趋势起到了推进作用。其中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对初中阶段学生起到人格塑造以及思维启动的思想品德起步教育,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效率进行提升以及教学情境、引导方法的优化。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阶段进行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特点

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侧重点、对学生的引导方向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对社会中现象的认知能力不足,对许多事物对错不具备主观的辨识力,同时在事物的对与错、是与非上都不具备清晰的概念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以对事物的认识与分析为主。而在初中阶段接受教育的学生,其对事物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具备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且在面对事物时喜欢按照自身的思维进行独立行动。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正在进入青春期,思想存在着偏激的趋向,且往往对自身认知较为浅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观察、认识、分析为基础,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面向生活中的问题,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普遍将教学侧重点置于社会问题的高度。如果说小学思品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初中思品课堂则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的培养。且不同于小学教育的课堂模式,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课堂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对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灌输,需要在课堂中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大学生之间的互学习,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课堂活动教学对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当

现阶段我国课程改革进度不断加深,ρ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教材中也能得到相关体现。为了应对当下社会对全面性人才的需求力度,教学阶段的教材中增添了较多新内容,以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这一大环境下,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出现了对教材内容处理失误的问题。统一大纲,多版本教材同行的现状越来越明显,也就直接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再是教师讲课时的唯一参照。且教材内容的丰富也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很难抓住教学重点,对学生接受教育较为不利。当前苏州地区七年级学生已经又开始使用全新教材了,这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的挑选,在教材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并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度扩充。

(二)教学活动体验流于形式

在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就提及了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变革的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为了响应这一标准,全国各地初中都在进行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着活动式课程的添加,加强着师生互动式教学。然而随着该目标实施的推进,活动式教学课堂由于需要的教学准备过于冗杂,对课件丰富性的要求较高;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活动式教学课堂无法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帮助。频繁的进行活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仅无法营造起教师所需的课堂环境,还会引起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厌倦。这就使得当下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屡屡受阻。

(三)教学评价及指导内容的缺失

教学评价以及指导内容的缺失同样限制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的开展。教学评价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有效措施,而指导内容则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学习。但现如今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对鼓励式教学的提倡使得教学评价以及指导内容均无法有效进行,教师不会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见解做出鼓励,对错误不进行指正,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也不会进行过分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积极性将不断降低,使得课堂趋于平淡,活动式教学越来越难进行开展。

三、优化思品课堂的有效活动方案与教学措施

(一)优化情景创设,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情境创设, 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积极性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且在活动教学的开展中能够有效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有效提升。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活动教学的开展时,应对课堂情景创设方面进行重点准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时,可以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生活中案例的引入,结合多种实例进行生动化的教学。同时对周边环境的利用也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与内容有关的故事和生活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进行活动课程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开展课堂演绎。同时由于当下多媒体课堂建设的完善程度,教师在开展活动课堂时可以利用现有多媒体设施进行图片、动画以及PPT为载体的课件演示,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家庭成员一课开展相关课堂活动。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家庭成员的合影或是学生小时候、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根据照片来个小小演讲比赛――我与爸爸妈妈。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起到了对课堂主题的引入。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习呈现活跃性。

(二)优化引导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对教学引导方式进行优化处理,小组讨论探究、同桌检查监督、师生集体交流、教师个别谈话、课堂分组辩论、学生展开质疑等,都是课堂教学重要引导外化表现形式。引导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起到极大的协调作用,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活动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引导方面建设。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适度沟通,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问题的分析反思以及对课堂内容盲点的有效再吸收。同时也能快速提升教学课堂的和谐度以及融洽度,起到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目的。

例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民族情、民族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课题的宽容性进行讨论话题的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我国民族多元文化的特质开展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探知。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合作收集有关世界各民族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课堂演绎,或收集学生家乡中有关民俗文化的相关习俗进行小组讨论。任务下达后,学生快速展开行动,纷纷设计不同表现形式。在成果展示时,有学习小组用不同民族舞蹈动作展示文化特征,有学习小组用不同歌曲表现不同文化特色,还有小组用小品表演进行展示。就这一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课节的活动教学就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果,当热这一教学成果的主要成因也是教师的成功引导。

(三)优化实践活动,塑造学生整体素质

一节成功的活动教学课程,不单单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以及教学环境、课堂情景的有效布置,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以满足活动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的目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塑造的一大有力保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基础,针对学习主题展开。社会调查、走访座谈、搜集资料、整合信息、课堂演绎、引入游戏,以及展开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都可以彰显课堂教学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较为活跃,正处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一大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阶段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认识到课堂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意义以及对课堂活动教学的推动性。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好习惯受用终身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关实践活动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任务开展时,可以利用该课节内容反映生活现象这一特点,设计较为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按小组划分,分别表演不同情境下的习惯行为。教师可以设计成大街上有学习方法、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问题以及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让问题等。要凸显不同人物、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特征,做到表情自然,动作设计大方合体。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兴致很高,开始设计排练。在学生n堂演绎时,教师负责整体调度和评价。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受众学生群体正处于三观培养以及思想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着重要意义。在进行活动课堂的优化创设的同时,教师还应着重对学科知识的表现形式、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筛选与补充等方面进行教学手法上的优化与改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存在着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对教学进度存在着一定的拖延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宜优不宜多。直观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而过度进行活动课堂的创设则会起到反效果,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下降。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优化实施时,还应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与接受能力,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梯度划分,以达到教学目的循序渐进的达成。

结语

当下我国在初中教育中课堂活动教学的相关创设已然得到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一致重视与认同,然而在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措施上还存在着经验不足、指导观念缺失等弊端存在。考虑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对我国新课改环境下对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还应对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提升自身认知,以达到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薇敏.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04):36-38

高阶思维课堂第4篇

摘要: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何去把握教材,制定目标,驾驭课堂环节,深入课堂练习,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阶段来阐述。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练习;新知

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向有限的四十分钟要质量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熟练把握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抓住课堂基本环节,重视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确保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练习题如何设计已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使我明白: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以下四个阶段的课堂练习:

一、课前准备练习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教师应该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课前准备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如应用题“相遇问题”的教学,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设计如下三道题:(1)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2) 你能画出几种两个物体运动的不同情况?(3)甲乙两个小朋友相距15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两人同时相对行走1小时后还相距多远?2小时后呢?继续走下去会怎么样?

二、新知形成练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故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一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我们认为,把练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活动上,这是对“练习”含义的一种狭义理解。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思考、实验、操作、解题等活动均可视为练习。因此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依教材内容的特征,教师可设计阅读思考题、新知探索的台阶题、新知探索的实验操作题或新知发现题。

那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要在设计练习时下功夫:

1.基础性练习做好铺垫:新授前使用,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先复习长方形面积及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针对性练习抓住重点: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先通过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找对应分率,填写关系式和作线段图等练习来,抓住重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分散难点: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用自制正方形纸对折成二个三角形或把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对折,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在桌上拼成一个平角等操作手段来达到目的。

4.口述性训练掌握难点: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时,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讲解过后,可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新知形成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探索、练习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适当的提示,诱导他们在练习的基础上小结出新的知识与技能。

三、新知巩固练习

学生通过上一阶段练习形成的知识,一般来说还不完善、不准确,认识也还比较肤浅。新知巩固练习就是要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总是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生会解基本形式工程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全程为“1”的相遇问题,可变换工作方法,出现“合做……完成一半……”、“独做……余下合做……”、“合做……余下独做……”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时,除了掌握所教比例解外,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可用整数方法解,分数方法解等等,把新、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

新知巩固练习的设计,练习题要紧扣新知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可通过变换教材上范例的条件、结论 ,或转换新知的表述形式、内容,设计出一道道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认识新知的本质特征。新知巩固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

四、新知应用练习

这一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作业, 设计这一阶段的练习要体现三多:多层次,练习题由浅入深,呈台阶式;多形式,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练习气氛;多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题还要尽量与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阶思维课堂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18-01

现阶段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逐渐面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开展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更要严抓课堂教学工作,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利用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更好的提高当前语文教学工作的效率。教师本身要合理的正视教育体制发展的问题,并且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人文素质。

一、高效教学的概念

高效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并且保证课堂目标的顺利达成。在现阶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教学任务达成的效率,并且保证其本身的完成目标的水平。作为有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效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精力投入、物力投入、课时投入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对于课堂效率的优化,并且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受益效果,保证课堂容量具有足够的深度,课内外学生的负担得到合理的平衡。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对课堂效益的优化,提高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做好对学生兴趣、能力、思维、品格等多方面的培养。教学工作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并且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与密度,合理的进行分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总而言之,高效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合理的选择课堂教学形式和组织形式,并且保证对于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良好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与个体能力。

二、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实现

1、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语文教学工作中,由于其学科基本特点所决定,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语言应用对象为学生,并且具有培养学生心智、思维能力的责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于教学语言的合理组织,良好的设计课堂教学形式,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形式得到更好的提高。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形式,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更能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言语具有良好的激励性与启发性,并且通过丰富的词汇语言,风趣幽默的让学生不断思考,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例如,对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组织,更好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理解课文中背影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伟大的父爱,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素质。

2、良好的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把握教学时机,并且科学的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通过对于学生疑问的引导和解决,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当中,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进行发散的思考,以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沁园春 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于学生的朗读过程进行引导,并且指导学生进行自由的朗读、强调的朗读,并且合理的安排学生进行朗读表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豪迈胸襟。教师通过对于学生朗读过程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在思想内容,并且自主的思考写作特点和深意。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更好的整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与此同时,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立足于学习实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引入不同的学习材料,积极的调动学生交流与探究的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获得成长与提高。

3、应用好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问题,通过提出相应难度适宜,围绕重点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进行检验,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状态。在难度问题的选择与设计上,要合理的保证其难度的适中,并且围绕由浅入深,分层进行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具有铺垫、过度、反思等作用问题合理的进行展现,有效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融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当中,通过不断的思考,提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效果。例如,对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母亲》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情况的基础上,更好的让学生感知到课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更好的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提出: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课文前三段的写作意图?描写目前与家人相处的意图?等问题,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真正的对于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培养。通过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良好的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把握,并且做好课堂的提问工作。语文教师要慎重的对待每一堂课程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何国栋.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3(03)

高阶思维课堂第6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教学应用

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帮助教育工作者建立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型课堂模式。《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需要在科学课程中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结合找到了支撑点。下面将通过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三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小学生处于对客观世界的初级认知阶段,这种认知是从感官体验直接产生的。随着感官体验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当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并强化时,学生会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方式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此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教学。

1.1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初期教育对个人科学思维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小学是学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体验而形成科学思维的初级阶段。在生活实际中,小学生通过社会接触,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并逐渐让逻辑性更周密。随着实践知识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大量科学信息以彩色图片、模型图呈现出来。多重呈现方式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迅速感知内容、巩固记忆、丰富想象,从而实现教学个性化,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2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为什么石头会沉在水底?”,在思维能力形成阶段,小学生的求知欲会特别外露。此时小学科学老师需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参与科学互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可利用信息手段将网络平台中整合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外知识,体味探索知识的乐趣。

1.3信息技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科学技术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初期,无法准确感知课堂内容的科学性。信息技术手段如同给学生搭建继续攀登的梯子,将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引用课件、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可以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理解程度。

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构建者。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1创造环境,鼓励自主探索。

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从直接经验向抽象经验的转化过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科学课堂模式依旧较为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识。网络技术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开放,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当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感知会愈加深刻。

2.2丰富教学形式。

信息时代,多媒体手段进入课堂已经成为趋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当前阶段,我国小学阶段实验室建设并不完善,学生如果只通过课本文字,就无法真切感受实验内容,电教媒体的模拟演示可以让比较复杂的内容形象生动化。例如教师在讲授农作物成熟的过程时,可以将整个成熟过程压缩成一段模拟演示动画,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课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视听结合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是对教学机制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慧成.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1).

高阶思维课堂第7篇

一、创新“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互融 

按照“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第二课程相互补充,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通过“第一课堂”的“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制造业发展预测”“中国制造2025”等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广西科技馆、南宁市创客城、先进制造企业的参观体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激情和精神,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准职业者。 

第二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以“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技术”等含创新教学项目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和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技艺展示、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构成的“第二课堂”,支撑岗位能力的训练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面向岗位新任务及新岗位的适应者。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通过“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课程训练和“第二课堂”的技术服务项目实践、专利申请、,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素质养成,并成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图1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三进”策略,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 

(一)创新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下: 

1.创新型专门课程进第一、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体现“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专门课程组成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素质养成。在第一课堂体系中,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第二阶段开设“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等含创新教学项目且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第三阶段开设“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创新实践课程。二是构建由学科讲座、参观体验、技艺展示、各级创新技能比赛、技术服务、专利申请、七大模块组成的“第二课堂”课程包,与第一课堂三阶段匹配分段实施,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两个课堂相融、互撑,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实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革新课程考核及学业评价方式,匹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手段。一是实施学分认定改革。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及置换方案》,设置合理比例的“第二课堂”学分,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计入学分,包括发明创造、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竞赛获奖、方案设计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多元、开放、重过程、强创新”为课程考核指导思想,设计以检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以“项目分析、答辩、探究式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等。实现了考核方式与探究型学习方法和手段相匹配和适宜。 

(二)创新思维训练进课程。具体如下: 

1.基于“技术改造服务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设计系列开放程度高的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中加大了机械构形设计、非标设备开发等开放性程度高的教学项目。与学院科创服务对象广西沿海铁路股份公司、广西双高农机等企业合作,以真实技术服务、改造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为载体,在“机械创新设计及制作”等核心课程中設计了“铁路轨道轨距水平检测仪的试制”“纸碟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等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加工制作自行构思、带有创意的产品,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及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后期的创新成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归纳式”教学方法。在本专业群小班制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机械制造技术”“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中推行了“情景创设—思考讨论—实践探究—结论构建”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建成系列支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课程。一是开发了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多媒体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发了《机床夹具系列微课》《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情景创设、问题的提出等环节,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二是开发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对数据信息的主动分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先后将“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等专业课程制作为慕课等网络化课程,方便不同学习能力的个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进度和难易度,这种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很好地支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 

(三)创新实践进第二课堂。一是围绕创新能力养成,做好第二课堂的系统设计,构建全程化和阶进式第二课堂训练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第二课堂活动,且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5%左右,延展和补充了第一课堂。二是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创新制作、创新设计项目。在“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支撑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设了系列基础性单一型创新实践项目到提高性集成型创新实践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三是以不同等级和范围的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满足创新实践的个性化需求。以部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0余项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开展了差异化需求下的系列创新实践训练。四是发挥了“智创空间”在创新教育中的延伸作用,以智创空间等创新型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研、创、做”的实践,三年来开展了60余项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新工艺及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达到20余项。 

三、抓好“两个打造”,夯实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 

(一)打造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构建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基于校企融合创新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大连机床集团、柳工路创等知名企业合作,新建成了“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区”“现代装备智能制造实训区”“创新作品制作中心”,完善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实训区”“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实训区”等支撑两个课堂的实践训练平台。二是建立了匹配两个课堂师生活动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专门化的“中心”管理组织机构;采用灵活而有弹性的课内课外结合、学期假期结合的常态化面向学生开放的“中心”管理模式,并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智创空间管理办法》,保障师生“两个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协调、有序开展;师生可以根据第一、二课堂的需要选择实践场所,进行参与项目的工艺设计、设备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制作等。 

(二)打造一支掌握职业教育和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能主动运用规律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队伍。一是树立了“职业性、创新性、师范性”合一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观。通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专家讲座、沙龙交流、创新型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师培训手段,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二是能够主动按照职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怎么教”。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实施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全体教师参与完成機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评价革新、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等,这个过程使得专业群全体教师不仅明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掌握完成培养目标的实施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三是以提高科创服务能力为抓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使之“教得更好”。近三年共有18名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参加3-6个月的顶岗实践,60余人次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主持、参与创新研发型科研课题,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后期教师持续更新创新型教学项目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资源。 

综上所述,本文以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把创新教育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彼此互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安排、评价及考核革新等整个过程链中,形成完善的高职专业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为“如何培养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资参考的合理系统,突破以往关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笼统和模糊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因素,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协同条件进行优化建设,采取基于校企融合的“中心”建设模式,匹配了灵活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实施了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提升了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本文遵循从意识到行动、从模仿到创造的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创新教育路径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阶进上升的新思路,构建了“三级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路径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训练”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从“意识创新—精神转化—创新技能转化—成果创新”阶进上升,对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胡斌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要求[J].经营与管理,2016(5) 

[3]管平.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4]周长根.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0(10) 

[5]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高阶思维课堂第8篇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3-02

高效课堂,就是教育教学效率能达成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可以说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新课改之后,生物学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量大,必修和选修的共同教学加之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高中生物课程在课改后进入了一种手忙脚乱的应对状态。

1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愿意讲,才能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合作、讨论、对话、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教师从旁给予其引导、点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教材“生态系统”一文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生态系统的含义,再让学生阐述现阶段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率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给予人们的要求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新型人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并及时地修改教案,做到灵活、高效教学。例如,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课的讲述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的内容势必会是先让学生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知识,倘若学生更愿意先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得出最终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改变教案编写策略,达到“以学定教”。

3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然产物,走进校园,深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无法展现的、动画的,以逼真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略显重要,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门学科更能充分地发挥。例如,在教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与形象感给同学们展示出细胞的体貌、形态,并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细胞的知识,大家知道,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无法避免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细胞衰老与凋亡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了解得更形象更直观。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4.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同样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多存在着一种求异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寻找出结论的成就感。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国,学生们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大都养成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往往只按照某一种教师给出的阶梯思路进行解题,这就迫切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4.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人、自己、教师等所得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结论等表示质疑,敢于对他人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开始自行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的现象。主要的措施如下:

4.1刻意出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述课堂知识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出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并主动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上面出错,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并寻找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批判性思维。

4.2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物课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开展中能够提升其观察事物与发现事物特点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在生物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通过实验丰富生物课堂

前面已经提到了生物的基础就是实验,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完整的生物理论概念与正确的实验规律,实验是高效生物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让课堂保持一定活跃性、生命力。生物课堂尽量避免空洞的重复和强调、死记硬背,应该重视实验,还要将实验做好、做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因缺少一些实验器材、教学时间的短暂、为完成任务等一些原因,忽略了做实验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课堂抽象的讲解实验来抓教学效果,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参与实践、观察的机会,这些都是不良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不断思想才能突破教学界限。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前要反复研究实验、改善实验,或者通过找出捷径(替代性实验),尽量做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巧,让学生对生物规律、现象、概念都有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爱上生物学习。

6引导启发,科学总结。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