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5 15:01:59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非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9―03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麦克唐纳认为,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是没有品行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由于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个体的生命在人生之中的重要阶段,处于校园与社会的临界之点,故此时人文素质教育尤显重要。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对完善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促进作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即将踏入社会的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和职业从事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伴随着20世纪末对人文精神的争议和大讨论以及教育部相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文件的出台,迈入21世纪的中国大学教育至少在观念上都毫无疑问非常认同和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何谓“人文”?最早记载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现代汉语词典》: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的内涵,应该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个要素综合而涵化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具体而言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它主要涉及人在社会上生存,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多种属性关系而具有的理性、情感、意志等人格特征,一般来说是通过人的知识视野、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反映出来。

人文素质教育,即在教育中贯穿对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要通过加强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甚至生态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品质和阅历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社会实践,将人类历史传统中那些优秀的文化成果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品质,从而形成丰富而宽广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完整而健全的社会心理人格与文化修养。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建构个体生命的人文精神及完美人格的教育普及性活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接受和传播,人文思维教育应该培育具有人文关怀情结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教育应该上升到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五个:一是在于树立大学生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看待和思考人生与世界。二是磨炼高尚而善良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如何看待和思维自我与他人。三是培育专业知识体系之外的职业道德感和成就感,如何看待和思维自我与社会。四是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理想追求,如何看待和思维我与自我。五是实现人文精神在个体生命中的内化和最终形成。以上这些目标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之中并无先后主次之分,而是始终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的过程。

二、非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由于中国大学形成的历史原因,造成中国大学类型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大学的教育传统和教育优势各有不同,故亦造成不同大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时效果和作用千差万别。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的大学仿效苏联大学模式,重新进行调整、改革和建制,特别是以学科分布设置为重要依据,由此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综合性大学和非综合性大学。当然,这里的综合性大学实际上也大多仅仅是文理两大学科类型的综合,而非综合性大学则是以重点建设某一学科类型的大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例如,农、林、理工、医、商、经济、外语等,这些非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性突出、专业性强、职业规划早期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特征。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非综合性大学对其学科建设进行了规划和调整,具有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其主要是通过大学之间的合并、大学内部的新学科建设等手段完成,例如,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为中山大学,江西工业大学与改名为南昌大学的江西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除了外部的合并,自身内在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例如,传统理工类型的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大学纷纷设立人文学院。其中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理工类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步伐更快也更为容易,而人文学科为重点的大学大多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与人文类的学科相对容易建设有关,因为大多只需引进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新教师和招收大学新生即可完成设立。而一些以人文学科为重点的非综合性大学进行的改革,例如,广州外国语学院合并广东外贸学院成立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设信息学院,但无疑其根本性质的改变难度更大,因为这种类型的非综合性大学要增设理工医等学科的难度更大,除了教师和生源,还有涉及大笔经费的实验室建设、学术品牌形象建设和声誉传播及其带来的招生难度等诸多问题。且实际上即使是传统理工型大学新设人文学院,如华南理工大学,但短期内也很难改变人们对其大学类型的传统认知观念。故目前,中国综合性大学与非综合性大学两大类型的大学分布基本格局至少在社会的观念意识中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毫无疑问,这种大学类型的基本分布格局深刻地影响到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综合性大学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更具有生源、师资、学科、历史传统的因袭等方面优势。而对于非综合性大学而言劣势显然,尽管这类大学也意识到这一点,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如制订相关教学计划、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素质教育基地设置人文课程、引进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人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举办各种人文类名师经典讲座作品导读等,看上去似乎产生一定的“疗效”。但现实的情况是人文学科教育的历史传统匮乏、短期建设效果不佳或学科地位边缘化,人文学科在非综合性大学的强势专业体系内仍然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无论是学校、教师或学生,对重点建设的专业学科的认同远远超过对人文学科的认同,再加上英语考级和各类职业证书考试培养的盛行,挤压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时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驱逐或削弱着培养人文素养的教育思维和理念,使得大学校园人文素质教育呈现一派百花齐放般的繁荣景象,事实上只是一种假象。

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理念尚未形成。由于非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由人文教师担当,而另一些专业性技术性教师并不关注或甚少关注,教师整体队伍未能形成统一的理念。而作为学校领导层面也多由专业技术型知识背景出身构成,未免更为强调在校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也不能真正出自于内心深处对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视。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产生一种“重技轻文”的“误会”。二是人文类教育课程安排的课时数量明显偏少,且随意性和变动性很大。不说课时数量问题,仅就名称的设定就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课程、通识课程、通选课程、国学经典导读、人文经典导读等五花八门。即使一些国家规定的属于人文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于教学模式僵化、教育观念陈旧等原因造成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或者是人在心不在。而计算机、英语、各类与考证相关的课程大量挤占课堂且显然更受学生欢迎。三是未能适应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社会严重脱节,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和留住学生。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可以说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社会的功利思潮影响、“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自身的疏忽和惰性等诸多原因,造成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五是一些非综合性大学急于扩招和扩专业之后所开设的人文学院,招收的学生入学后普遍情绪低落、专业认同感不强,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只好通过转专业或修习较为强势和热门的第二专业学位来弥补心理缺失。

三、非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硬件建设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尤其要保护校园内传统景观建筑,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环境影响人类,校园环境也同样影响学生。加强环境建设,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扩展校园面积,建设新的教学和办公大楼,而是在校园新增环境建设的带有人文性的自然生态美化同时,避免随意拆建,着重保护和修护好一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且具有记忆传承价值功能的老建筑,使得学生一代代秉承大学记忆,在无形中拥有人文历史情怀。

2.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教学设施使用的目的是更好地调配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资源,以利于进一步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譬如,性能优良的投影、屏幕、网络和计算机设备,对摄影图片、电影、纪录片、音乐等作品的播出和展示更具有好的传播感染效果。图书资料建设,可以说一直是非综合性大学的软肋,即使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发生兴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图书馆中的资料远远不够。如果说过去图书的购买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又占图书馆面积而受限的话,那么在这个信息社会,电子资源极其丰富的时代里,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电子书库的建设也并不需要耗费过多资金尤其并不会占用图书馆的实地面积,则是非综合性大学图书资源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大有可为之任务。

3.有意识地增加和增强各类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各种人文学科教师的师资力量,扩充学科的不齐和不足,这既对于拓宽学生接受人文知识教育的视野有益,也符合当下现代学术潮流跨学科研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还可采用自身进修、培养、外聘和其他高校协同合作等多种形式完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调动技术类专业教师特长,结合人文教育于专业教学当中。任何一名教师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在课堂内外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

(二)软环境构建方面

1.在教育理念方面,学校领导层面要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对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进行合理调整,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领导层面的转变和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由上至下地贯穿于整个大学。甚至于可以在学校领导层面的人员配置上,要求必须配置人文学科专业出身的校级领导,以达到教育理念的转化和重视。同时对有效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予以鼓励、帮扶和奖励。

2.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通选课和选修课,甚至可以设置一些必修课,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时间,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与学生的评优评先评奖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敢于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除了利用现代科学教育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用专业知识思考社会,用专业理论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人文学科的知识亦是学有所用。

4.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除了常规的通过在校内举办人文讲座、学术讲座、沙龙、读书会等各种专题活动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知识竞赛活动等方面来培育人文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其他学校、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机构组织进行的各类专题活动或比赛。

5.在社会实践方面,除了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团体机构或民间公益组织进行的社会活动,亦可以与学生的实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和奖励。

6.在评估体系方面,专门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的、可操作的、适当量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素养评价体系,可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意]但丁.神曲:第2部[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63.

[2]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62.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2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其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的培养,值得整个社会关注。艺术教育是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渗透性和典型性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艺术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模式的创新、渠道的拓宽、内涵的丰富等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发挥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强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是其得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其中的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含了较大的学科容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其课程的合理进行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师生的爱国意识及政治觉悟。各种教育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其中,艺术教育对于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含道德修养、心理生理、文化修养、人文情怀、专业素养、技艺技能等方面。其中,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技能,在每个人的成才过程中都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奉献、回报社会能力的前提,是要具备较好的道德修养素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阵地,综合素质教育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引起高校及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当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平等、普及、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行为,要努力做到去崇高化、去专业化、去精英化,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准,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艺术教育有四点基本特征。第一,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可通过对艺术的批评与探索,实现“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基于以上目的,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其内容不同于一些艺术院校中的纯技法教学,更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艺术教育倡导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和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相关知识的传达与教育应通过倡导性和引导性的方式方法。第二,艺术教育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艺术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艺术理论。艺术教育可通过作品欣赏、作品体验、作品创等实践方式进行,要深化这一教育过程,还需借助艺术批评、美学探讨和艺术史学习等方式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有序性、多学科性、综合性特点,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和作品欣赏课程的初级范畴,日益成为融合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第四,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程性和全民性的终身教育,应伴随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人们成长的全部历程。艺术教育不能只作为学校某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应该切实肩负起培养人格健全、有创造性、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一长期教育任务。艺术教育必将超越学校教育的阶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家庭,成为一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由此不难看出,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面临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更偏重理论讲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同时,传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块相对单一,缺少立体交叉的互动体验,趣味性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相对缺乏趣味性、文化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而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门类的知识,能在感性教育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好的补充。艺术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首先,艺术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参与体验课堂艺术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艺术氛围中培养乐观的情绪和性格,对艺术审美有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以有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其次,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能力和技能。艺术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并在艺术的陶养下端正学习态度。再次,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引领下,学生能感受“江山如此多娇”的盛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气,感受“月是故乡明”的牵绊,从而饱含深情的热爱脚下这片古老土地。最后,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比于传统教育,艺术教育更像是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观向前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可借助开展各类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发挥艺术教育作用的措施

当前,在部分高校中,一些非艺术专业学生功利性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心态和现象并不少见,对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并不重视。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在大多数状态下是两门并行的课程,两者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结合和互补。如何积极有效地借助艺术丰富的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新课题,如果相关教师能做好这一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具有非常大的益处。

(一)向开放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领域开展艺术教育时,教师可积极采取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的开放式教学,同时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等。这些都需要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更应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增加舞台表演、写生创作等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领悟真理,也让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是由高校各级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承担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的坚强保证和后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练好“三门功”:经典研读功、社会实践功、科学研究功,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教师的政治立场与人文素养决定了其认知与教学水准的高度。

(三)构建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但一些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部分教学中的具体实际操作。例如,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如果简单地套用理工科或文科的教学方式或评估模式,容易忽视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建设艺术专业学科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应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

(四)充分利用、开发、整合教育资源

高校要充分利用、开发、整合艺术教育资源,让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如邀请艺术界的相关专家走进学校,让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并开展戏剧演出活动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锻炼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登台汇报演出、声乐比赛等,把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结语

综上,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受教育阶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应用≠国际化视野,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今天的艺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塑造关怀和理论素养兼备的优秀公民,培养其应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这是教育工作者及教育领域应深入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者:程晓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许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J].学理论,2013(2).

[2]陈迪立.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青年工作论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

语言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语文则是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承担着基础的地位。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需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即在此背景下,以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为题,分三部分展开论述,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或是教育理念,其强调的是在学生教育中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能力。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提升国民素质[1]。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应试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学生成绩,而素质教育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应试教育的重点为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全体学生一致。其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而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多为情景式、引导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

在个体的素质组成中,语文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之一,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接受良好的语文教学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换言之,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需要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措施

(一)注重培养文化素质

文化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而文化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首先便应该重视对文化素质的培养,其核心便在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晨读》一课文为例,讲述了三个孩子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大声朗读文章的故事,其核心价值为教导学生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自主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课文背后所传递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不应该将课文的阅读,生字的记忆作为重点,让学生学习课文所传递的文化信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个体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从小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一种素质,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也有很多的课程涉及到了心理素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爱迪生》一课文中,除了让学生记忆大量的生字之外,还要将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敢于面对挫折的心态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此外在《地震中的父子》中所传递的父子情深,面对地震而临危不惧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是可以作为重点教学的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小学期间道德素质培养部分,思想品德和语文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学科,而道德素质对于个体的综合素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文化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重点。例如《中华贤士》、《海豚救人》《狼牙山五壮士》等课程其包含了文化认同、保护动物以及爱国情怀等高贵的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就课文、生字进行教学之外,更应该就其背后所传递的重要思想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在知、情、形三个方面的德道素质,引导学生付诸实践。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这明确要求切实促进综合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综合素质教育应体现在整个教育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给当前外语教育规划尤其是英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许多专家学者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张中载(2003)从功用主义人文主义的分析中理论提出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武莹(2012)等从教材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和测试方式改革角度探索促进课堂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培养;金利民(2010)、孙有中(2010)则从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角度宏观研究提高人文内涵的课程体系改革。前人研究主要涉及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对综合素质教育的促进,因此,如何通过组织科学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全面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当前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题。

一、英语专业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要求

英语专业教育可以说是融合人文主义本质、人文学科教育与外语技能素质的综合教育体系。在实施以语言形式教学的知识传输的同时,强化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的教学,从而使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拓展语言本身,还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英语专业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将人文综合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以培养国际型和批判性思维文化人才为教学目标,将语言技能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人文学科教育的真实性和人文性。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本质上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备较高的人文素和良好的品格修养的。这必然要求应英语专业教育要将素质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要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并挖掘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培养复合型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认为,新时期复合型应用英语人才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思想素质、综合文化素质、人文科学素质以及综合心理素质等,从而培养和形成探究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复杂世界。

二、综合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实践从而“内化”为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以后,才会成为受教育者的素质。英语专业教育自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实践教学研究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中最丰富、最活跃的环节。本文拟从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视角探讨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

1.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英语专业教育“承载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和诸多西方文化元素,对大学教育、校园文化的构成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隐形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卫平,2009)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配合和推动课堂教学为目的人文素质实践教学活动,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2.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英语科学涉及英汉语言、文学、哲学、国别政治经济历史、以及艺术等多种领域,其实践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应用的实践采丰厚的人类文化内蕴,为学生提供较为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人文素质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以“英语人文通识教育和实践”为基本核心,以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目的。实践教学梯度为通识性和创新性两个梯度,融合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板块中,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个性、能力水平和特长,可以选择在不同梯度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培养综合素质。

三、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路径选择

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我们提出以外语文化俱乐部、英语戏剧社、英语演讲辩论队、英语媒体中心以及PRP研究团队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性,是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

外语文化俱乐部系统开展涵盖英语国家文学、历史、文化等人文内容的专题实践教学。如英语专题讲座,涉及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政治宗教、社会思潮等,引导学生掌握相关人文知识和思想;俱乐部还展开文学专题鉴赏教学,组织经典英美文学作品workshop,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增进思维;同时文学作品欣赏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欣赏英语原版影片,撰写文学鉴赏博客,提交文学作品改编等,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英语戏剧社开展研习、创作、编排、表演英文戏剧的实践教学。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学习,编写戏剧并且进行表演,将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对话再现于舞台。该教学的目标定位在经典戏剧的阐释和表演上,不追求戏剧和表演知识的全面性和连贯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文学和戏剧的艺术魅力。戏剧文学中所反映的西方自由独立、人生奋斗、社会百态、人性美丑等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批判视角下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综合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同时戏剧表演实践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英语演讲辩论队展开相关演讲辩论主题、人文背景知识、思路、逻辑、语言训练等相关性实践教学。各大演讲辩的主题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人文背景知识以及社会、人生、奋斗、信念等人文理念,因此演讲辩论实践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人文思想意识、逻辑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在广博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思维锻炼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价值理念和素质的提高。

英语媒体中心展开校园英语媒体实践教学。校园英语电台以及校园英语报纸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了解时代社会、学习经济文化、运用专业新闻与写作知识、增强播音与文字表达能力的实践平台。英语电台节目和英文报纸内容涉及贴近学生校园生活,既有校园新闻动态报道,也有时事热点分析,包括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提高了学生原创写作、编辑制作、新闻报道、创意策划等业务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专业素养。

PRP(本科生研究计划)创研团队展开提高学生人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实践教学。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开展研究与探索的习惯,加强人文科学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一些有关人文学科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这促使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摆脱了纯粹的语言习得,使英学生逐渐构建了思维与综合素质融为一体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一定的人文科学理念。

四、结语

增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是英语专业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研究是对当前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新探索,有助于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语言文化的学习中培养人文思想,最终在实践活动中使他们的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参 考 文 献

[1]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蒋洪新.人文教育与高校英语专业建设[J].中国外语.2010(3):10~13

[3]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176~183

[4]孙有中.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3~305

[5]文卫平.《英语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模式》.庄智象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武莹.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9~31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综合素质

一、对当前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缺陷的剖析

目前,在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上,人们的关注点似乎存在某种偏向,即过多地注意了为任职教育对象提高任职能力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冷落了对任职教育对象全面发展而进行的课程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任职教育性质和目的理解的简单化和狭隘化。如有论者在给任职教育下定义时就认为,任职教育是“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具备胜任某种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这一定义就认为,任职教育就是一种任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育。而有的论者就更简单了,认为任职教育就是一种能力教育。如有人提出,任职教育“主要是指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这种定义,目前被认可程度最高,在有关任职教育的论著中常见到这种定义。提高任职教育对象的任职能力或者说专业能力,是任职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提高任职能力只是任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并不是任职教育的全部目的。只强调提高任职能力,而不顾其他,是不符合军委的教育训练思想的,也背离了现代教育理念,违反了生活逻辑。

二、课程设置着眼任职教育学员综合素质提高是时代的要求

首先,课程设置着眼任职教育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符合军委强调的军事训练思想。关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标准,提出了三条:第一,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第二,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第三,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三条标准,到把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作为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最根本、最紧要”的问题来强调,都说明了军事人才培养不能搞“单打一”,而必须着眼培养综合素质。那么,作为军事训练一部分的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无疑也应该把提高任职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在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上,就不能只单单地考虑提高任职能力的问题(虽然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更不能只着眼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其次,课程设置着眼任职教育学员综合素质提高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课程理论主张,设置课程的部门和办法尽管各有不同,但共同的要求是必须做到既能实现培养目标,切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其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是要考虑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一个则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要求。如果任职教育课程设置只考虑社会(军队)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只考虑如何把任职教育对象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岗位任职者,就会陷入当前教育界所鞭挞的“制器”而非“育人”的泥淖。

再次,课程设置着眼任职教育学员综合素质提高是现实告诉我们的生活逻辑。经验告诉我们,一名军官,要想成为军队某个职位上的优秀领导者或其他任职者,仅仅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有诸如高尚的职业道德、优秀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文素养等相关素质作支撑。以职业道德来讲,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手中的权力就越大,职业道德对其任职就益发重要。

总之,任职教育如果只把目光盯在教育对象专业能力的提高上,在课程设置上忽略其他素质培养的需要,这种教育必然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因而是失败的教育。

三、着眼学员综合素质提高设置任职教育课程的思路

军事教育理论界的有识之士对任职教育中可能出现的这些偏向已经有所警惕,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正是出于对任职教育本质的全面认识,在课程设置上,有的学者就提出了在任职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主张,如有论者针对中级任职教育对象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人文教育缺失的现实,提出“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应给学员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有论者还就如何构建适应任职教育需要的人文课程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给我们着眼综合素质提高设置任职教育课程以有益的启示。

首先,军队院校管理机关和任职教育院校领导者应树立科学的任职教育观。人们常说,观念更新是先导,观念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但是必须承认,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观念更新更为重要。因为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是决策者。如果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在落后观念支配下做出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重大决策,造成的不利后果无法估量。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事涉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关系重大,而军队院校管理机关和任职教育院校领导者的价值取向,对任职教育课程设置来说有一言九鼎的效应,因此,军队院校管理机关和任职教育院校领导者必须树立起科学的任职教育观。

其次,要加强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无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课程理论。在长期的学历教育过程中,军队院校根据一般的课程理论,总结学历教育课程设置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目前,任职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类型的出现,如何设置课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再次,正确处理课程设置中任职能力培养与其他素质发展的关系。强调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是说在课程设置上平均着力、面面俱到。课程设置必须突出任职能力培养这个重点,而突出这个重点也不能只着眼于一职一岗之需要,而应考虑学员的未来发展,加强任职基础和任职拓展课程的设置,提高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岗位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要根据每个班次任职教育对象其他素质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辅助课程。如对学术研究能力不足的班次,就可开设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树德.加速推进军队院校教育转型[N].报,2010(6).

[2]耿仕信,潘玉田.关于岗位任职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军事教育,2007,16(1).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文化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技能教育”倾向,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忽视了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为生产第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的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推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职业教育迅速为生产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受到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倾向的影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人文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这样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快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人才规格适需、职业道德高尚的建设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基础教育内涵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其中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指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涵盖运用该技能所必要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经验以及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包括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

二、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思考

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想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应从剖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人手,对各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专业人才必需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实现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1.职业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定为技能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因此,打造职业学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亟待改革。

2.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随着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歧视,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首先,从知识水平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不理想;其次,从学习心理上看,职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第三,是从社会认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是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举。按照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仔细剖析,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强于空间思维,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

3.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一些职业院校仅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弟似的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所,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为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措施

1.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从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全面提高;从关注人的精神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考虑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新概念,提高对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三部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质课的有机结合,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人文知识、文化素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在专业理论课方面,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实际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的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培养师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以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7篇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 改革;质量

当前,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作出多次讲话,拨出大量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是,我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呢?

一、            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注重对人的人格、知识、智能、身体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和整体性的提高,同时也应关注同一时代的社会群体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法》为中等职校素质教育作了具体的表述: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文化水平,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初级管理人员或中级技术工人和其它专业人员。

二、            日益激烈的竞争时代对中等职教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校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类具有业技能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培养出学生只有符合跨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具备良好的素质,具有创造能力,竞争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高,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不为社会认可,这样必然会导致毕业生输送不出去,新生源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危及学校生存。

三、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一)   改革基础课程内容

如在政治理论课中充实了培养思想意识健康心理的德育教育课程,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语文、数理等文化基础课,要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的形势。增设美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开设多种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发展个性。

(二)   面向社会根据社会需要,改革专业课程

   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术结合起来,以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专项技术传授。

(三)   让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发展个性的阵地

职业学校要确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并且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提高职业素质起点,促使学生从操作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化,论文注重复合型知识的传授和智能开发,促使学生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注重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由从业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转化,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和一专多能的训练,使学生由职业型人才向社会型人才转化,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技能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四、            较少受应试教育的干扰,是抓好有特色的中等职校素质教育的优越条件

李岚清同志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本工程》一文中说“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它的危害是:

1.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

2.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

中等职教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类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人才,它们不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因此,很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与普中相比:中等职校基本上不存在升学压力,无论在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上,还是在学校师资条件上以及在教育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有它得天独厚的有利发展素质教育的优越性,理应率先发展,不断强化,抓出特色,这种中等职教的素质教育,可以称为“职业素质教育”

我们的中等职业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它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论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最好措施,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既应继承过去中等职业教育的传统经验,又要加以完善和发展,既要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既要重视职业智能素质,让学生成为有坚实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又把职业道德素质摆在首位,并与其他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杜绝出现职业道思想品质方面的残次品;既进行考试、考核、考查,又不单纯以考为据,而应全面综合特别是注重人的隐性素质的测评;既要使学生到达近期的职业目标,获取各种职业证书,又追求教育的终级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这个意义说,中等职业素质教育也是职校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

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关键是人才高素质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想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参考文献

1、  职教论坛,2000(4)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就业 竞争力

[作者简介]孙丽华(1962- ),女,江西九江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北京 101149)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0-02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和专家的共识,各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作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2005年,同志发表《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已成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高校想方设法改革现行教育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推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媒体频频报出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消息,批评他们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急功近利;有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各类研究对“综合素质”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通常人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养的总和。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是指人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四大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手册上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品德、成绩、文体和能力四个部分。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当人类发展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为迫切。

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毋庸置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人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方式、知识领域、逻辑思维甚至是个人的性格方面都会有不小的差异,但是,不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帮助学生做好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和从业人员自身所应具备的条件。无数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很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就,究其原因,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选择什么职业,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和发挥。

(二)综合素质的要素及相关能力培养

世界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作为大学生,除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行等。从近年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人时更看重德行,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成为人生方向和前进的原动力。

2.加强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当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是要着重培养权利与义务观念。

3.提高科学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在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品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要具有较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

4.广泛涉猎文化知识。这包含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人文知识。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谈到文化素质教育时曾说:“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欣赏好的文艺作品得到提升,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这个道理。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它是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的心理因素,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和能力。有意识地克服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6.夯实专业技能素质。牢固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掌握能适应本专业一定阶段内的发展趋势的专业技能。无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基础专业技能的掌握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跨界优势。

7.锻炼强壮体魄。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体魄、较高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形成坚忍顽强的体格和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积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仅要兼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也要注意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即人际沟通、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开拓创新、团队合作、敬业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力,也是一种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所具备的硬件往往不相上下,而决定其不同的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学校和学生们往往比较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科目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些容易被学校和学生们忽视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很多人找工作和职场发展的无形障碍。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走向社会、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尽快适应社会的最直接的途径。

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世界排名第二的西班牙IE商学院金融专业。它在伦敦和华尔街设置专业实习基地,授课者大都是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CEO,给学生们传授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和知识,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适应环境,以期在工作之后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其表现为对岗位、职务、薪酬期望过高,只问用人单位能给自己什么,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和社会做什么;在求职过程中,一经失败便一蹶不振。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不是一味地讲奉献,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视就业市场竞争。只有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特点,确立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正确的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沉着、冷静应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五)提高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用人单位都寻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和综合知识的人胜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这些为绝大多数求职者所拥有的专业和综合知识,必须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示出来,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涵盖面广,包括听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等。一旦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求职者就需要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材料和语言,精心设计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和面试,以有效地展示自身的知识背景。求职技巧有助求职者直接、有效地将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展示给潜在的雇主,它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需要,也是贯穿整个人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关键。要正确评估自己对这种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差距,督促自己不断改进,同时逐渐完善自己的求职资料,如简历、求职信和面试问答等,这将大大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必需,它既是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又是需要长期探索、深入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突显竞争优势,必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取得成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压力面前,接受了多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们,尚属有较强竞争力的人群,如果加上全面的素质训练、正确的就业观和适当的求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非不可企及的目标。总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和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美)肯・詹逊.成功职业生涯的自我营销:如何在中国就业市场赢得竞争[M]. 陈颖峥,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彭苏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测评:体系研究及系统实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6]王文礼.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