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1 18:30:14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第1篇

【关键词】时政热点 政治教学 结合

一、引言

政治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时政热点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课本补充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把握当下前沿政治思想和发展动态,迅速捕捉当今国际国内的焦点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时政热点和高中政治课本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和课本资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时事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分析

(一)注重信息搜集,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政治教师对于时事热点的教学,首先应该在教学资源上做好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章节时,可以有效利用当前国际油价的情况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手段。比如最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通过控制石油价格,意图打压俄罗斯的经济,因为俄罗斯历来是能源出口大国,油价的下跌必然会对俄罗斯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入这一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政治理论知识。时事热点的教学是一项经久不衰的工作,每天国内外都会发生很多重大时政事件,教师在搜集素材的同时要兼顾一些知识点的考查,双管齐下,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多思多想多做

新教育理念发展多年,逐渐深入人心。高中政治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政治教师可以每天在晚自习前的30分钟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让学生自主搜集和关注热c事件,然后让每位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闻信息整理好,并在各条信息旁边标注上涉及到的政治理论。这样坚持下来,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黑板报形式,公布每周最热门的时政热点

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天由组长把政治教师强调的热点时事整理到黑板报上,供全班学生学习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黑板新闻评选,让学生就黑板上的时事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分析。教师可以将评选结果计入到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去,并且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参考内容之一。总之,政治教师要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时事政治,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自觉收集、归档、分享、评选各种时事信息。

三、结语

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弥补课本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的不足,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政热点的优势,紧紧抓住主流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多角度、宽领域地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活学活用,为迎接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建明.找准课堂探究设计基点 带领学生轻松走入课堂――《生活与哲学》课堂探究设计基点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4):14-15.

[2]鲁新民.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高中新课程“生活逻辑”探究综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1):24-26.

[3]杨泽章,李道志.研讨式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107-109.

[4]闫少庆.时政热点,想说爱你不容易――2016年高考时政备考复习的几点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1):69-70.

时政热点论文第2篇

钟君表示,考生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概念,申论不是考热点。因为申论考试对于任何一个考生是公平的,如果考热点的话,对文科考生,特别是行政政治类的考生会非常有利。申论考试通过一系列的材料,会把所考热点的所有背景和形势介绍得非常详细。因此,备考者根本不需要去对于热点进行死记硬背。

钟君指出,申论不是考热点,但热点一定需要关注,要理解地去关注,要多思考热点背后的问题。他举例说,网络上有句很流行的话,“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跟贴超过两千万,回家吃饭成了一个流行语,这个背后是什么?这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理解出来的。其背后意思是说贾君鹏不是一个故事,是无聊,是空虚,充分地暴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尽管硬件越来越完善,当然内容上存在比较大的缺失,缺失了一些健康的,主流的,对社会有帮助有贡献的思想,而更多地让一些无聊的东西充斥进来。因此,要文明办网,要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荣辱观,来充实我们的网络文化空间。

钟君提醒说,备考者在关注热点时要抱着三个目的,第一个就是通过看新闻规范语言表达,第二个要拓宽理论视野,知道这个热点背后讲的是什么,它的理论支撑在哪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第三,一定要从背后看到现象,比如上海钓鱼事件和艾滋女事件,背后是什么?一定要关注这个事情。

时政热点论文第3篇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学校的时政教育资源状况,主要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时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做到学生人人参与,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1.课前五分钟时政要闻播报。当天的主要新闻热点及时让学生了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一周要闻时政点评。每个班级请一位学生(可以依学号轮流)做本班的时事评论员,评论员可以针对本周内国际国内大事发表自己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针对评论员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并作为学生思路的开拓者和引导者,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真伪,有理有据地针砭时事,最终达成共识。每一次评论员的时事评论要及时进行民意打分,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追我赶,保证每一次评论的质量。

3.专题评析时政。一周要闻时政点评由于内容多,时间有限,学生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利比亚问题、朝鲜核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等。如果把时政与课文知识有机结合,可以使书中枯燥的原理变成分析社会热点的有效工具,大大提高学生平时关注时政的兴趣和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4.时事追踪评析。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其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如持续的物价上涨问题、就业问题、利比亚战局问题等。

5.时政知识介绍。时事政治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包容性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消费税、土地流转等。向学生介绍这些时政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6.办好时政板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发现当老师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施展才艺的舞台,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的体现与发挥,他们在许多方面能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办好时政板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板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

7.撰写时政小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把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小论文可以教师命题,也可以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时政知识,又提高了做题能力。

二、时政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时政热点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社会热点;高校思政教育;应用价值;策略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时间也更为迅捷。在获取的各种信息中,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知识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往往高于一般群体。但由于其尚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醒,因此有必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和引导。

社会热点是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社会热点不仅反映社会时期的关注焦点,还能说明很多政治、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等问题,所以社会热点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帮助人创建既定思维体系、思想模式的关键。[1]充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契机,探寻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开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提高其政治敏感性,也有助于改革思政教育形式,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这也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尝试.

一、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把握学生思想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策略相比较而言,它将会更加容易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因为在整个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将更加有助于思想教学课程和方案的制定,从而建立一套更加适合这一时期我们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教育时代,如果通过校园网络或者局域信息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将会更加增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度,而社会热点问题就可以充当这样一个“跳板”、“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络,表达出自己对该热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相对全面的展现出了学生的思想情感。

2、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最近几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提倡高校教育也注重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为主,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性。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最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但是目前的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块的建设还相当不足。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体系上的缺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途径。不仅如此,在思政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关注与探讨,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读,可以起到强化理论知识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去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这对于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二、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准确选择社会热点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以及运用原则,前文中已经给出了一定认识,总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就是大学生审视社会与思考人生的一个开端点。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不是各院系专业学生的主课程,但对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以及未来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结合着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取学生普遍关心、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来切入。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一章节是关于爱国教育的,老师可以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我们应当怎样去爱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可能很多学生对“爱国”这一话题并不太敏感,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爱国”已经过时。但是现在,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新闻、视频、图片来展示,比如问题,通过一些历史性资料、珍贵视频,以及当下世界局势,这样可以顿时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之后再疏导着学生如何去爱国,如何才算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包括盲目爱国和理国等,最终将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践行理论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组织社会热点的讨论

在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包括政治、文化在内,均呈现为多元化发展态势,给国内年轻人的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价值观体系正在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遇到腐朽思想的危害。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堂教学,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好的一面,这也正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观点多样。换言之,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虽然不够稳定,但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焕发出学生的课堂热情。首先可以分组讨论,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互动交流,达成一致观点,再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这样既可以共享各组的研习成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控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话题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双向特征的讨论,结合着课程教材知识,理性地去看待、正视热点问题,把握规律,回归本题,举一反三。

3、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及时把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可以在课前、课下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老师通过QQ、微信、微博、E-mail等新媒体形式深入到学生其中,与学生加强这种沟通交流的途径,进一步深化师生关系。如此一来,更加有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而才能更有层次性、策略性地去制定教学方案,将社会热点巧妙地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当中,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拓宽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玮.浅谈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J].科教导刊,2014.9.98-98.

时政热点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 马克思主义

随着党和国家经济、政治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于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备加关注,这就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思想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与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方法,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一、坚持构建教育理论体系与探索教育规律相一致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又是大学生形成科学意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开展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定重大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原理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根据大学生群体普遍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及其教育方式,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内涵。要及时研究伴随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生发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探寻实施有效教育的规律,引导大学生把握我们党和国家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使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价值的取向和行为走向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理性思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捍卫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坚持教育内容体系与完善课程架构相结合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强调时效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相结合。其内容体系由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两部分构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为稳定部分;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态势、格局及策略,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动态部分。相对稳定的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基础;动态变化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把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教育,科学、合理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其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的规范的课程内容与架构,方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特点。建立起系统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框架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坚持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统一

时政热点论文第6篇

申论考试命题的题材具有普遍性、时效性、非敏感性的特点,这是无论部级还是地方各级考试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一.普遍性

题材反映的是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蕴含的对策思路是全国要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或原则。例如,2014年国考以怒江水电开发为题材,主题是科学发展;2014年浙江省考以应对金融危机为题材,主题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2014年北京市考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主题,领导经济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是全国各级各地政府普遍面临的宏观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德建设与依法管理结合,是政府处理上述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二.时效性

申论命题在选题的时间范围上,突出当前热点;在当前一个时期的热点中突出当年热点,在当年热点中突出最“热”热点,这些热点问题与政府的施政重点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2014年前后“史上最牛钉子户”等话题显示出征地拆迁问题突出,当年国考主题为“土地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命脉”;2014年浙江省申论主题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应对经济危机,加快经济转型。在保持整体时效性的同时,申论命题也会表现出“反规律”性,即回避过于热门、社会关注过于集中的话题,增加命题的不可预测性,以免被应考者押中题目。例如2014年国考就回避了公众普遍关注的抗御自然灾害、保证食品安全、处理等问题,而选择了相对为人所忽略但又有一定时效性的应对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问题。

三.非敏感性

时政热点论文第7篇

高考政治试题虽然不是只考查时政热点问题,但时政热点问题在政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是学科特点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近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基础上,力求明确2011年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把握其命题方向,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时政热点问题在高考题中的切入点

纵观近几年文综试卷的政治科目,对社会执点、焦点问题的考核从来没有放松过,只不过是考查的切入点有“直接切入”和“间接切入”两种不同的方式。找准重大时政问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切入点,可以使时政问题的复习事半功倍,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政治学科的复习。

1.“直接切入”

直接切入考点,是对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考查的明显特点。直面热点,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比如,2011年全国文综(新课标)第26、27题分别考查招工难和物价问题,北京卷第28题考查党群关系,福建卷第12题考查“双百”问题,山东文综(新课程卷)第35题考查在我国三亚召开金砖五国会议问题,厂东政治(新课程卷)第41题考查科学发展观问题,上海卷第14题则直接以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为切入点,直接考查包容性增长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本年度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它们都具有常识性,即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都应该也必须关心的问题。因此,直接切入考点是高考政治试题对于基本知识考查最常见的命题方式。

2.“间接切入”

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由于政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量的时事问题是以试题背景或载体的形式出现在题目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将热点问题直接作为试题载体。

例如,2011年全国文综卷(新课标)第39题有关“妈祖文化的发展”题,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两岸关系”的隐性考查,这一设计是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最突出的表现。又如,北京卷第38题通过从企业,从生产要素,从市场的需求等四个方式的要素模型图――钻石模型图为题材设置问题,其实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隐性考查。

对热点问题进行隐形化的考查,可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真正显示考试的选拔功能,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1.强化双基,打好基础

高考政治试题大都是围绕热点专题,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引导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说明,无论试题难易,都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都必然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

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近两年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学们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书本知识和时政热点对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积极地去寻找日寸政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对接点。

比如: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可构建如下知识体系:

经济生活:文化产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政治生活: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生活与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反作用,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提高改造主观世界。

2.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热点复习时,总有一些考生问道:“这么多热点,可咋背呀?”其实,这是错误理解了热点复习的意义。简单说,意义有两条:一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能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构建知识网络;二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那么,怎样进行热点复习呢?

(1)以知识带时事,即以教材知识为主,挂靠时政热点,进而把与其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

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具体政策,再结合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深度的把握。

(2)以时事带知识,即以时政热点为主,挂靠教材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热点问题。

比如“中国在利比亚撤侨行动”问题就可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厂度的把握。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其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此,对热点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最后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角度展开。

例如,考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复习时,可着重把握:

(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来说去就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为什么)原因:从理论上看,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缺陷,需要宏观调控;从现实中看,我国人多,资源少,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意义: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

(怎么样)首先,“市场”“调控”一起抓;“国家”“企业”“个人”想办法。其次,“开源”与“节流”齐上阵;“国内”“国外”都开花。最后,“三大产业”谈点儿内容。

在日寸政热点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大段地死记硬背,注意了解其背景,着力于记住重要的时政术语。要把时政热点当成一个载体,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解读,通过这个过程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根据文科高考试卷中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特点,时政热点试题可分为显性时政试题和隐性时政试题两类。它们在高考试题中一般通过“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和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思考的主观性试题两种形式体现出来。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解答时政选择题的总体法则是,仔细审题、悉心筛选、果断确定。“仔细审题”,是指对于题干与题肢,要仔细认真地加以审视,题干,其规定性是什么?特别是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加以定夺,一般地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将错误的题肢排除出去,因为错误的题肢多数情况下是不选的(只有在逆向选择时,偶有选择!还有一种是引用言论,然后用设问“意思是说”,亦偶有选择);第二次筛选,是将不相关的排除出去;第三次筛选,相关但是不相符的,剩下的才是符合题意的题肢也就是答案。

大多数时政类主观题都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阅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读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该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正确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解答时政主观问题,要看清题目要求,善于区分不同问题的不同要求,学会界定运用什么知识回答。简答题通常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形式命题,近几年又以材料简要说明题形式命题,还有带辨别分析的简答题或评析题,要求辨别某种社会现象的是非并简要分析理由。考生审题时,对题目的一词一句都要看清读懂,尤其要注意命题的方向、命题要求的层次,要注意隐性的要求。解答时主要是将教材知识与题目要求挂钩,根据命题的方向和层次,正确选用书本中的相关知识,多角度思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不同的知识点予以简要分析说明。解答材料分析题时必须注意: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时是比较多的,其中有的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有用,我们称之为在“真信息”或“有效信息”,反之,就是“假信息”或“无效信息”。如果不分真假的全盘接受,分析回答问题时必然导致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真假颠倒,分析问题就会离题万里。为此,考生必须首先找全材料中的所有信息点,而后从中筛选分辨。筛选的标准就是看材料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是否有用,有用的就是“真信息”,需保留;反之则是“假信息”,需剔除。可见,审明试题的设问方向、角度等,对准确地分辨材料中的真假信息至关重要。

最后,考生在回答材料题时,要根据材料要求的角度、层次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围绕着题目材料来设计组织答案,做到要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术语科学,避免材料、原理两张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尤其是以时政背景为依托,考查经济生活的题目,因为经济生活课本知识是相对稳定的,而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在持续进行着,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如果试题列举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时政材料,问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则必须根据材料按照当前的要求做出规范回答。

4.全面复习,把握重点。

在对时政热点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应着重把握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与政史地三科均有联系的,且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据此,以下时事值得关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宏观调控、收入分配与就业、经济全球化,绿色GDP、“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等。

5.掌握方向,精选资料

不少同学喜欢寻找高考的捷径,希望不费力气能拿到高分。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猜题押宝上,研究高考会考什么,出什么题。这种做法很不可取。每年政治高考所涉及的热点是十分广泛的,出题角度和设问方式也灵活多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试题不可捉摸,无章可循。经验丰富的高三政治教师,对每年的高考命题和重要热点都能心中有数。他们的这种功夫不是猜题押宝练功成的,而是基于对《考试大纲》的透彻研究。此外,《时事》等考试报刊上发表的试题研究和热点分析文章,多是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从中也可揣摩出一些试题改革和热点考查的方向。

时政热点论文第8篇

一、注意时效性和选择性

“新”是时事政治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越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越能引发学生思考和争论。因此,应及时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当今社会变革越来越快,国际社会风云变幻,随时会爆发出各种各样的新闻热点。我们不能将所有新闻都引入教学,应该在众多新闻事件中选取代表性事件,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时事作为政治教材的补充,也可以用来证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等。考察时政热点问题,也不是不要教材知识。因此,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必须时刻不忘教材知识,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要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知识体系。千万不能脱离教材知识去搞热点,为讲时事而讲时事。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三、经常性、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是短期内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将时事教育与教材有机的结合在起来,把握住时事与政治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时政教育渗透到日常政治教学中。当然,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做系统全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再进行探究讨论。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进行时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人文素质。历年试题大多以分析题、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察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知水平。所以,时政教育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五、要注意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和长效性

时政教学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政治教育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国际、国内时事和热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说。

时政教育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互动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关注本年度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如,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文精神、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食品安全等都是多年的热点,在高考中是“常考点”,只是切入的角度有所变化。这些热点要多关注,既要关注当前出现的新信息,也要关注过去党和国家对此热点问题的态度和做法。

六、注重时事热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各个时事热点不是孤立的,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和把握,有些热点问题共同反映了同一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这些时政热点进行归类、整合,从而以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帅众多的热点,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都体现着社会发展趋势,体现着人民根本利益,并能统帅很多时政热点,对其学习,不但要明确其内容本身,而且要知其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

七、正确掌握方向,精选复习资料

目前,时事复习资料品类繁多,令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就要求老师要指导学生精心筛选,严格把关,挑选比较理想的资料。选时应注意:第一,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其质量一般能得到保证;第二,资料不宜太厚。学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了解时政背景材料,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第三,资料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并且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点拨要富有科学性和启发性;第四,买复习资料不宜过早。因为,高考对时政考查的要求是“年度内国内外重大时事”。

八、掌握时政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