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立体化教学论文

立体化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6:09

立体化教学论文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1篇

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多媒体声形并茂、动画演绎、人机交互、搜寻查找等功能,具体体现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教学实践创建一套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化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视听赏学练”多维度教学模式。视———动画演绎,心领神会,听———声音悦耳,听觉享受,赏———意境唯美,情感真挚,学———百川入海,为我所用,练———人机交互,即时评测。

1.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形式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突出学习的趣味性,挖掘孩子学习的潜能,让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主动性、愉悦性、操作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遵循以读感染、以读代讲、以读会意、以读认知的原则,在声、形、情、意中与作者共鸣。把课成动画,以声、乐、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专业的配音、精美的动画、优美的音乐,将一行行静止的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音乐电视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增强孩子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像欣赏动画片一样欣赏文学作品,感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设置“英语情境动画”导入教学,让学生在看动画时,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可将课文对话部分做成可进行角色扮演的动画片,学生可以和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行人机对话,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还可将小学英语中的“英文歌曲”制作成旋律动听、节奏明快的歌曲,让孩子在欣赏、学唱歌曲时学会英语,寓教于乐。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具象思维教学法”,提高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具象思维教学法”是指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展现并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同时建立二者的平衡关系,使左右脑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画面形象生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优势,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帮助教师进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活动。韩宏宇教授指出“学科思维训练的内容是: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训练成为各个学科、各年级进行学科思维训练的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将学科思维训练与学科教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任何创新都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始于灵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维,综合就是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抽象概念、公理定理与感性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便于学生理解、创新。例如,初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图形,以及老师在黑板上的画图讲解,很难给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建立一种清晰的空间感觉,而Flash课件的优势恰恰在这里。采用色彩丰富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空间几何体被空间平面所截,形成截面的位置以及形状,并且通过闪动相应的线条,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截面的轮廓。这个课件,首先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日常生活中“刀切豆腐块”的动画,很自然地引入了“空间平面截几何体”的数学知识,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便于学生理解。在讲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时,通过常见的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场景引入有关凸透镜知识,通过精确、清晰的实验现象,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变幻的光学世界,通过光屏与蜡烛的不断变换,逐步使学生明白凸透镜成像的真正规律。为什么同样一个凸透镜,既可以使物体放大,也可以使物体变小?为什么有时候可以用光屏接收真实存在的实像,而某些时候又接收不到?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可以迎刃而解。

3.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优化教学过程。①使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更准确、更清晰。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有许多放出气体、产生沉淀、发生变色现象的实验,在课堂上做这些实验,总是有部分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看不清楚,而且有时候实验也不一定成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清晰可见的实验效果,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使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②模拟无法操作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有些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或实现,但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可以减少污染;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动画模拟小白鼠中毒死亡的过程。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合成氨工业等,大多数学生都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而用多媒体技术可形象、逼真地再现每一个生产环节,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与展望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朱绍禹;学生主体;有效发展

一、语文教学任务完成的保障: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当今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乃至课堂知识对学生学习其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为标志的,因此,充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语文教学任务完成的保障。

(一)当今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状况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上至国家下至教师都日益倡导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然而目前这种发展并不是很理想,有的课堂,往往刻意地追求表面化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而导致表面上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似乎是繁花似锦,但其实质也只能算是空中楼阁。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来自教育自主性的制约,以及教师自主性和学生自身自主性的制约。长期以来,教育虽被重视,但受过教育的人没有更好地解决生存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个人的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水平,在功利性的社会与个体需求面前,特别是升学率的基准,更让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学生便承受着来自国家、社会、教师及父母的压力,在学习中不断修正自身以顺应各个方面的压力,从而对自我实现和发展方向产生严重干扰,在种种压力之下,导致对自我意识的磨灭,对现实的冷漠承受,对主体性的不认同,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

(二)朱绍禹先生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阐释

在朱绍禹先生的教学论中指出“语文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依据对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是独具特征的领域。”他又指出语文教学论的任务,首先,要认识教学经验的局限性。从教学论上看,教师要不断地积累它,丰富它。其次,要认识到教学艺术的局限性。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看学生是否适合教师的这种教学艺术。最后,还要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要了解运用教学论的过程等。同时,朱绍禹先生还论述了语文教学模式的运用,他指出发展创造一切启发的教学方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绍禹先生从教学论的角度积极阐释出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自觉性。

朱绍禹先生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阐释不仅体现在他的教学论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语文学习论中。他在语文学习论中指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语文学习活动。”这里便包含着接受性学习因素以及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自然参与的过程,是理解世界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也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朱绍禹先生从学习论的角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阐释。

二、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便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一种肯定,这对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都有一种积极的作用。

(一)必须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便需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转变教师心目中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传统严肃沉闷的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再把教师的纠正当成批评而是一种鼓励,这样的学习能力也自然会提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正如朱绍禹先生在他的教学论中所说的,“教师要尽量发展创造一切有启发的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利用这些方法的精神实质,以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有关键的作用。因而无论是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必须树立先进的学习观

先进学习观的树立正是契合了朱绍禹先生学习论中的思想。首先,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想到什么就可以自己去研究什么,上至大的课题下至小的问题,只要学生有想法就可以尽自己的想法去思、去说,它也利于学生产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其次,在这个群体里学生既学会了用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做一个有头脑的人。最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这正是朱绍禹先生在他的学习论中所提到的通过树立新的学习观获得各个方面的体验与收获。学生正是在探索中激发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张扬了个性。因此说,树立先进的学习观至关重要。

三、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途径:巩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不是简单自然法则的移植,正如朱绍禹先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指出的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就是要以培养人,尊重人,完善人为理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

当今的语文教学能够日益科学化是以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和基础的。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在教学中注入探究、研究的成分,教学就会趋向自觉,进而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便表明正因为在头脑中有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这种理念,教师才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利用语文教学的各种有益契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同时,还可以把教语文与教做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语文教学科学化进程的保障

目前,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正步入正轨并且在逐渐进步中,因此对“学生主体地位”这种正确理念的巩固就显得日益重要,它关系到我们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发展速度甚至是发展的方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正是把人作为目的,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关注人的需求,而以人为本正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感性生命,着重于学生的情感陶冶和体验,因而,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也体现着语文教学科学化进程中的一大收获。(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绍禹.语文教育科研导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3篇

作者简介: 邓玉荣(1972―),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汉语比较研究与英语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系统论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37-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69[本刊网址] http://省略

引 言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给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尤为深刻。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广泛推广和运用,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被公认为21世纪的生存方式。网络则不仅为这一生存方式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和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到外语教学中来,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就成为了教育界和信息领域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研究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中心,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调动并激活了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建构,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社会需求。

一、立体化教学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立体化教学法

一个发展比较成熟、内部机制较为完善的外语教学方法,应是由“道”、“术”、“谋”三大成分―即由“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施教程序”、“方案总体设计”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结构”(姬建国,1992:54)。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张正东(1995:10―11)提出的,是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而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体系”,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学法之一。其主要观点有:(1)外语是学得的,习得只起辅助作用;(2)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所有的外语教学活动都要切合外语教学整体的需要;(3)把经济发展和文化教学视为语言教学的要素之一;(4)强调学生主体的特性主要是独立和自主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教育若能顺应环境的特点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进行的全方位、多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它集课本、课件、网络于一体,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教学活动;实现了融“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的新型的网络化立体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建立了联结“书本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桥梁。

(二)立体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根据建立起来的具有其本身特点的独立科学体系。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系统论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而建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它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人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4)重视强化的功能;(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主张整体、结构功能、目的性和最优化等原则。

立体化教学强调教学是一个系统,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要达到一个基本目的――通过控制教学工作,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有超过计划容许范围的偏差时,则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教学系统的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在某些情况下,改变的内、外部环境会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现状不满,则要改革,创新,要开拓新局面。这时,就势必要打破现状,即修改已定的计划,确立新的现实目标和管理控制标准,使之更先进、更合理。为最好的实现目标而通过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能最佳,这也与巴班斯基的教学优化论不谋而合。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过程,它除了涉及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逆向”的“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外,还包括语言这一人类极其复杂的要素。语言、学生、教师以及由教学活动将三者联系起来的语言教学整体是外语教学法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外语教学法的系统性特征日益突显它并不仅仅是一组现成的技巧,而往往是在认识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理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技巧等相互衔接的理论体系,表现出具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二、技术支持

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外语立体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多媒体能向学习者展示生动的画面,将形象信息和抽象信息融为一体,为外语学习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缩短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的差距。学生能从互联网和光盘的大量信息中选择适合于自身兴趣和认知风格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或在互联网上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进行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所使用的外语多为最现代化的,因此学生还可以把课本知识拿去验证,进行研究性、评判性的学习。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外语基础能达到理解上述信息的程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信息。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立体化教材的使用

立体化教材就是要为学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形成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从立体化教材的表现形式上讲有纸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

在教材建设方面,从2002年教育部启动以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开始,我国外语教学教材呈现立体化趋势,国内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等。同时,一些专题学习网站和多媒体网络课程也丰富了立体化教学资源。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有了立体化教学资源,还要拥有优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黄甫全、王本陆,1998:432)。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笔者从学生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出发,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它兼重学生(教学主体)、目的语(教学客体)、教学环境(母语、教师、设备、社区对目的语的价值观等等),发挥三者合成立体的积极作用,而立足于教学环境,从实际出发,听说先行,以自学为主。

在网络环境下的立体化教学过程中,指导式教学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以视听说内容为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采用两个指导(即:课前自主学习策略指导和在线答疑指导)和两个检查(即:课堂面授检查和网上检查)的方式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同时采用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跟踪学生网上学习状况,掌握学生网上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以便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方法。主题式教学主要指按学期、分重点、用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以读、写、译等精读内容为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结 语

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理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这一模式在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当然,英语教学改革及多种教学模式和微观教学技巧的使用与探索不单单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在立体化教学法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Kafai,Y.& Resnik,M.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

[2]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姬建国.外语教学法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4]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6]丰玉芳,蔡玲.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2009(11).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4篇

为解决本土问题提供新模式

教育研究的这种创造本性诠释了哲学的本体、认识与价值三论,认清教育的本体要义,走进学校,走进校长、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透过其在文化――历史形塑过程中的理解范式,建立一套具有特色与启发性的话语体系,在解决本土问题的基础上为教育学的世界发展提供新的解释模式。

教育研究本土化深刻反映了当代教育学者的研究自觉与文化认同,这首先体现为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本体论问题。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研究需要对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探讨,建构一套具有其学科特点的概念体系,进而建立该门学科的话语体系。

学科话语体系的建立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主体自觉,基于本土文化精神与理性文化范式对教育根本问题予以创造性解释。本体论意义上的教育研究本土化确立了其研究的空间、时间和历史维度。空间属性的教育研究本土化应首先将目光转向经验世界,透过本土实际问题,以此丰富教育的理性结论,解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时间属性的教育研究本土化应缜密考察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背后所隐含的包括哲学基础、认识论、方法论与社会文化关联性在内的基本前提,通过反思这些基本理论的基本样态和存在根源,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历史属性决定了教育研究应对本土理论发展的历史基础或经验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关注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理论与方法的更迭和评价、教育发展结构模式和趋势等基本问题,在对历史的“清算”中找准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与教育改革的价值观。

立足文化与国情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研究本土化应确立正确的认识方法论。哲学意义上的认识方法论包含认识论和认识的方法论两个层面。认识论主要指教育学者应立足中国的文化范式与国情研究真正的中国问题,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教育学原理,摆脱西方理论的思维限制和功利的政治态度,在自由的空间中理性探求真理。

认识的方法论需要教育学者对已经取得的教育理论、概念体系和教育教学实践模式等认识成果进行再认识,即实现学术研究的自律。学术研究自律首先指向学术伦理,即教育学者应至少不违反伦理道德,避免恶意曲解事实或“功利化”学术;其次指向学术的真诚性与批判性,前者应坚持用证据说话,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后者应以慎思明辨的态度对研究成果和研究者自身的反思,从方法论上审视与检讨研究成果的固有价值及其实践指导力,保证其科学性、逻辑性与合理性。

同时,认识的实践性与理性的双重功能表明了教育研究应“重新”审视实践问题的研究价值,走向教育生活世界,从人的生存处境中找寻问题与证据,向“生活”虚心请教,舍弃虚幻的想象和主观臆测所带来的偏失推理。但并非对实证取向与理论思辨的抛弃,而是兼顾科学理性的考察与教育的生命体验,直面思辨与理想之外的教育实境,在经验验证与深刻体验中建构适合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

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

教育研究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其存在意义,这就引发了对教育研究的价值追问。价值追求是价值主体的精神指引,是价值主体所进行价值活动的终极诉求。教育研究是一定主体对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可避免的产生价值问题,同时也产生价值论的问题,即教育研究的主体应该是谁?

同时,作为属人研究性质的教育研究,在坚持其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还应对教育研究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关注其目的或终极关怀,并以此全面综合与批判审视相关研究成果和材料,对理论成果进行理性选择,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以此引领教育实践变革。教育研究的主体应是任何对教育有着深刻“利益”的个体和群体。其次,教育研究应有自身的基本假定,应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现实环境,审慎选择基本理论假定,并理性审视相关研究成果或思维结论,找准其价值定位,找出普适性的通则。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5篇

1.老年教育学的建立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逐渐加剧,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高达2.5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7.9%,[1]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矛盾不断凸显。老年教育作为破解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利器,可以帮助老年人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保障老年人的生存发展权益,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和积极养老。老年教育实践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换言之,老年教育学是推动老年教育实践能够长远发展的根本,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2.老年教育学的建立是终身教育实践升华的时代召唤

当今时代,终身教育已然成为世界潮流和国际社会推崇的价值理念,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终身教育的推进工作,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乃至均一再强调要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环节,是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落实有赖于老年教育的开展。终身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在我国普通教育已经发展成熟,继续教育中的成人教育板块也正在走向成熟,但老年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最后一个板块,却是短板,亟待完善。我国老年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虽然目前已基本形成学校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三位一体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但尚未形成社会化的发展态势,且老年教育的质量水平有待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老年教育理论滞后于实践,老年教育实践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而老年教育学是推动老年教育理论发育成熟的本源,可以推动老年教育理论的繁荣与升华,从而推动老年教育实践的发展。换言之,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基石,是解决老年教育实践问题的根本,是丰富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

3.老年教育学的建立是教育学母体发育成熟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以教育学为一级学科的分支学科体系大致形成,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分支学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老年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被忽略了。老年教育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老年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不同于青少年和成人,老年人的感知觉、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等生理机能会逐步衰退,心理上则体现出依赖性、利他性和自我完善性的特点。[2]其中,依赖性是指相对于人生的其他阶段,老年人在身体和情感上更依赖他人;利他性是指老年人渴望帮助他人和社会,并希望能够继续为下一代和社会服务,实现社会价值;自我完善性是指老年人以寻求对生命生活的超然态度、以良好的情绪体验期望彰显自我生命的魅力。基于老年人的现实教育诉求,老年教育学是一门针对老年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老年人学习与教育现象和揭示老年人学习与教育规律、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生命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老年教育课程论、老年教育教学论、老年教育德育论、老年学习论等方面的内容。毋庸置疑,老年教育学的建立可以填补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空白。

二、老年教育学建立的可行性

1.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为老年教育学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首先,伴随着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与老年教育学相关的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成人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老年教育学的产生提供一定的借鉴。教育学中出现的以梅伊曼和拉伊等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教育学、以狄尔泰等为代表的文化主义教育学、以杜威和克伯屈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以鲍尔斯和金蒂斯等为代表的批判主义教育学等众多教育流派,对于老年教育学价值理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生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不同背景的老年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提供了借鉴;成人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成人发展心理学、成人学习论、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伦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管理学等,也为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如结构功能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等,对于老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伦理学中的经验主义伦理学、进化论伦理学以及精神分析伦理学等研究成果,为老年教育德育论和老年教育伦理学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依据。其次,老年学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老年教育学属于老年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老年教育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老年学的基础理论之上。老年学是对人衰老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研究的学科,目前,以老年学为主干的老年科学体系基本形成,老年哲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等老年学分支学科均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著作类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如有:《老年哲学简论》(杨友吾,2000)、《老年社会学》(陈涛,2009)、《老年生物学》(郭云良,刘克为,戚其华,2007)、《老年心理学》(高云鹏,胡军生,2013)、《老年医学》(郭云良,金丽英,刘天蔚,2017)等等。期刊类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数量较多,如以“老年学、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为主题在知网共检索到期刊论文4270篇。老年学相关研究成果为老年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2.本体研究成果为老年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学科基础

就老年教育学本体研究来看,我国老年教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从著作类的研究成果来看,通过在独秀上以“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等”为书名进行搜索,自1985年以来公开出版的老年教育的书籍达到114部,涵盖了老年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课程论研究、教学论研究、学习者研究、管理模式研究、中外比较研究、实践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如老年教育心理学、老年教育社会学、老年教育经济学、老年教育管理学等,主要代表性著作如《老年教育学》(董之鹰,2009)、《老年大学课程建设要略》(熊仿杰,上海老年大学,2017)、《老年教育教学论》(钱源伟,2016)、《社区老年教育与老年人学习心理研究》(顾秀莲,2015)、《老年教育领导管理方式研究》(上海老年大学课题组,2018)、《新加坡乐龄学习:组织与实务》(胡梦鲸,王维旎,2011)、《基层老年教育的繁花似锦:11所县(市)老年大学纪实》(陆剑杰,杜英杰,2017)、《老年教育心理学》(张永,孙文英,叶忠海,2014)、《老年教育社会学》(张东平,叶忠海,2014)、《老年教育经济学》(金德琅,叶忠海,2014)、《老年教育管理学》(张少波,李维民,叶忠海,2014),这些著作类研究成果为老年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学科基础。其次,从期刊类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通过在知网上以“老年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自1985年至今,共检索到2579篇学术论文,研究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包括老年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老年教育政策研究、社区老年教育研究、老年远程教育研究、老年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老年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老年教育国外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体系。再次,从项目课题来看,自1980年以来,国家和教育部老年教育设立的研究项目共22个,其中教育部重点项目12个,教育部青年项目3个,国家一般项目4个,国家重大项目1个,国家青年1个,青年项目1个,如姚远主持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教育研究(2001年)”、杨守吉主持的“以高等院校为主体老年教育服务模式探析(2010年)”、毛建茹主持的“发展老年教育的社会载体及其运行机制研究(2011年)”、杨晨主持的“中国新时期老年教育史研究(2012年)”、胡忠英主持的“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供需矛盾及对策研究(2015年)”、国卉男主持的“中国普惠性老年教育推进路径及策略研究(2016年)”、姜柏成主持的“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第三空间路径研究(2017年)”[3]、徐旭东主持的“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2018年)”[4],这些研究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老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外在文化生态为老年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学科文化生态是指学科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具体来看,老年教育学的学科文化生态包括学科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学科文化交流平台等。我国老年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生成的外在文化生态,具体表现如下:就学科社会组织来看,我国已经成立了相关的老年教育协会组织,有全国性的老年教育协会组织,如“中国老龄协会”(1983年成立“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后1992年更名)、“中国老年教育协会”(1984年成立)、“中国老年大学协会”(1988年成立),其职能是主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举办老年教育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举办老年教育培训活动等;此外,还有地方层面的老年教育协会组织,也纷纷承担地方性的老年教育理论研讨、学术交流、项目开发等职能。就研究机构来看,我国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已经有了老年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如中国老年教育协会、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建立的全国性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5];还有一些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建立的地方性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如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重庆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等;以及一些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独立建立或者联合建立的一些老年教育研究室,如天津市老年大学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的老年教育研究室。[6]此外,各高校的成人教育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也相应地开展老年教育问题的研究。就老年教育的学科文化交流平台来看,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创办《老年教育老年大学》,还有各个地方老年大学创办的期刊,如金陵老年大学创办的《金陵老年大学学报》、天津老年大学创办的《老年教育论坛》、广州老年大学创办的《广州老年教育研究》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关期刊,如《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当代继续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社会工作》等以及一些高校的学报,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高等继续教育学报》《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这些期刊和学报均在积极地刊登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成为老年教育学术交流与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

三、老年教育学建立的策略路径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在于学科建制的完善。学科建制包括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所谓“内在建制”,即催生一门学科生成发展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学科概念、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研究范式。所谓外在建制,即一门学科成熟发展的外在文化生态,即外在条件,包括学科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研究队伍以及研究学派。老年教育学学科建立的主要策略路径在于加强学科的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

1.加强学科内在建制

①廓清“边界”,彰显学科特色。老年教育学是一门以老年人为对象,揭示老年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以服务于老年人的休闲养老、赋权增能、有尊严地生活为价值取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老年人生命、生存与生活及身心的和谐发展。老年教育虽然与成人教育一样同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二者不是归属关系,是平行关系,应该同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老年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主要以六十岁以下的成人为研究对象,而老年教育主要以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长期以来,大多老年教育研究者们习惯将老年教育归属到成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成人教育学的原理、思想观点、方法体系、甚至结论,搞出老年教育的“成教版”,不适当的移植造成了“老年性”特色的隐匿,致使老年教育丧失了其学科的独立性。成人教育不能涵盖老年教育,老年人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诉求,不能将成人教育的普遍原理套用在老年教育之上,必须廓清老年教育的“边界”,将老年教育从成人教育疆域中分离出来。因此,立足于推进老年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彰显老年教育学学科特色,要在研究老年教育相关理论的同时,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元理论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如老年教育内涵、功能、价值属性研究,从逻辑起点上厘清其源头,夯实老年教育学理论基础。②细化研究类型,拓宽研究视角。基于我国目前对老年教育类型研究的零散性和不全面性,今后应加强老年教育类型研究,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细化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如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划分,可分为老年初期教育、老年中期教育、老年晚期教育等;按照文化程度的不同划分,可分为老年初等教育、老年中等教育、老年高等教育、老年人继续教育;按照社会职业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干部老年教育、教师老年教育、工人老年教育、农民老年教育等;按照教育空间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家庭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学校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按照办学形式不同划分,可分为老年学历教育、老年非学历教育等等,通过细化类型,进行系统研究,以形成多层次、多序列、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研究视角,丰富学科研究结构类型体系。③重视本体研究和交叉研究,加强学科群建设。老年教育学学科群是指老年教育学本体研究和交叉研究的集合体,是老年教育学学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支撑。其中,前者属于与老年教育的内涵、功能属性有直接关联的研究领域,是老年教育学学科的主干,后者属于与老年教育学有关联的交叉学科。我国目前就老年教育学学科群情况来看,本体研究和交叉研究发展不平衡,其中,本体研究如“老年教育基本原理”、“老年教育课程论”、“老年教育教学论”、“老年教育学习论”、“老年教育史学”、“老年教育德育论”等近年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交叉研究如“老年教育哲学”、“老年教育心理学”、“老年教育社会学”、“老年教育经济学”、“老年教育管理学”、“老年教育美学”、“老年教育伦理学”、“比较老年教育学”等发展瘠弱,而且参差不齐,有的学科尚处于萌芽期,如老年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有的学科还处于孕育期,如老年教育哲学、老年教育伦理学、老年教育生命学、老年教育评价学等。今后在夯实本体研究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交叉学科的研究,开拓学科研究疆域,繁荣学科研究丛林。④遵循实践性和开放性,重建研究范式。研究范式是指某一领域的研究者研究问题的价值观和价值逻辑取向,它由特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构成。长期以来,我国老年教育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一般归纳和简单思辨,缺乏科学的研究范式。今后要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遵循实践性和开放性。首先,要立足人文关照,重视田野研究,深入老年人群真实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对其生存境遇、生活样态和心灵期盼进行深切入微的研究和深沉理性的思考,摈弃传统的脱离老年人真实生活世界的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式研究。其次,要注重研究视角的多学科性,基于老年教育学涵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考虑老年教育特定的情境变量,从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医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研究成果汲取营养,获取多广度研究视角,创建具有老年教育学科特有属性的研究风范。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6篇

内容的创新是教材建立的生命该项战略的专家集中度为82%。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度兴隆兴旺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生命,变革是动力,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把选编内容与安康教育严密的分离在一同。专家以为,内容创新要从三方面动手:首先是有利于学生构成特定学问的概念、规律和论点的学问控制体系;其次是有利于学生技艺构成和习气培育的,与学问体系相关的各种练习的方式、办法与步骤的技艺构成体系;第三是有利于学生构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与学问和技艺严密相关的人文价值体系。只要勇于打破传统教材编写中的禁锢壁垒,增强内容创新、构造创新,紧随时期步伐,才干处理教材存在的“繁、难、多、旧、杂”等问题,教材建立才有强盛的生命力。

系列化、平面化是教材建立的开展趋向该项战略的专家集中度为81%。体育教材系列化平面化将是体育教材建立的开展趋向。个体差别大是体育的特性,教材编写要注重这些差别,以根底性学问满足体育根底教育的需求,以扩大性学问满足体育喜好者认知及体育探究者研讨需求。

而翻阅现行高校体育教材,简直都是统一的理论与理论的合订本,以平面的文字叙说为主,缺乏平面设计,没有思索学生的差别性,与现行高校实行的体育选课制教学形式不相符,有“买一搭十”之嫌。教材在一体化设计的根底上,首先应该分离体育特性停止系列化建立,应该依据学生个体差别、需求以及体育项目众多的特性停止板块重组,把根底理论学问和理论教程分册编写,理论教程可细化成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卫生学问、自我监视及效果评价等。理论局部应分项目编写,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分别成册,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其次应把体育特性和现代多媒体手腕相分离,停止平面化建立,如教材的电子版本、在线学习和观赏、刻录成盘等,既有精读本也有泛读本,使教材建立灵敏多样,进步教材的吸收力。因而,教材编写的系列化、平面化及可选择性是开展的趋向,也愈加人性化。

2001年9月始,依据一体化设计,东南大学体育系组织编写了《大学体育》系列化教材,现已出版了《理论教程》、《乒乓球入门》、《网球入门》、《野外运动》四部教材;2006年7月,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体育》系列教材,特征鲜明,学生可依据本人需求选择,对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体育教材建立上承教学目的,下承教学办法手腕,关系到课程创新,也关系到学生素质开展,对完成培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体育在完成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体育人文学问,进步体育文化素质,增强体育文化素养,提升体育文化品位,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教材建立要与人文素质培育严密分离。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写作教学;角色转变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促使人们站在更具创新理念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加充满了现代化与人性化的教学色彩,其推崇的多角色转变理念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逐渐推广开来。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该理念也逐渐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的方面,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下面笔者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多角色转变进行展开讨论,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的效用和发生的角色转变。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由苏联心理学者维果茨基提出的,其认为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会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二语习得行为的创新化发展。应用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在更为多元化的角色角度上完成全方位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社会文化理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可以被看作为在多元化语言环境下完成教学行为,同时在文化理念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互换,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1]。在社会文化理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第一,教学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二,教学内容。围绕英语知识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展开教育,立足于全面化和综合化的写作视角进行高效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第三,教学环境。社会文化理论构建出来的整体环境极具开放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氛围,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极大地体现了该种教学模式的真实概念,正是由于极具开放化与自由化概念的整体教学环境,使得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实践性。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特点

第一,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而教学内容也是由教学者层层“下发”给学生。从教学的互动性来看,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单方向的互动。然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其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与教师的互动性和沟通程度。而教师被定位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活动的纪律、节奏、覆盖面积等,更多的是教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氛围。第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更具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主要展现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学生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学习理念,并以该理论下营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基础,在信息量更大、与外界接触更多并且与教师、与同学互动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完成对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学习。因此,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非常丰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学习特点来选择极为个性化的英语写作学习内容,使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更加充满了主动性意味。所以说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个性化需求[2]。第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利用文化交流理念和开放性学习平台理念为基础,而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行为。在语言、文化交流形式为基础的开放性平台的背景下,其提供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多种类型的英语课后辅导活动以及课余时间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随时随地的状态下完成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多角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也更是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第四,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突出了听、说环节。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带动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多方面培养。其立足于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功能,并更加突出了英语听、说环节,以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利用更为先进和即时性的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水平。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环节和“英语角”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英语环境中,以此来利用开放性的心理沟通与互动平台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和英语写作学习心得的交流。第五,教学管理被收集到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中。所谓教学管理,是针对教学活动的一项全面管理活动,其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集合了教务部门、教师和在线管理系统等环节而组成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教学管理纳入其中,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融合了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使整体教学工作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写作教学平台,为良好的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管理。

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多角色分析

1.信息收集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尽管建立在开放性极强的社会交流平台基础上,也需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信息。所以说,教师在该理念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扮演了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在教师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信息过于繁杂,信息良莠不齐,那么针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抉择便非常重要。教师便发挥了对信息的有效筛选的角色职能,挑选出对学生有益、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相关学习信息,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分配与信息整合,形成更加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信息资料,以此来为后续的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安排者

课堂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要想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与规划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提前制定和安排,形成非常具体和极具层次感的教学计划。这样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节奏,与开放性环境实现科学融合,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系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明确教学行为的直接目标,以此在更具条理性、导向性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信息输出和教学工作[3]。

3.课堂引导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集合了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二者的优秀之处,并加以高效融合,形成了极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系统。那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的创新教学氛围中,会由于信息过于繁多,不仅具备积极的、有益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料,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的相关信息。然而学生无法在自主抉择的状态下完成独立的英语写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便需要发挥写作课堂的引导性作用,作为英语写作课堂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本身作为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性职能,立足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推动学生更为准确和科学地学习英语写作并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学管理者

建立在开放性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其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头脑空间”自由和学习自主选择性。教师作为更加直观的教学行为管理者,学生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喜好和英语兴趣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英语写作材料。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良好把握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思想,正确发挥对英语习作课堂的管理职能,作为课堂的教学管理者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并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课堂模式和学习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在自律的前提下完成学习行为,同时也带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

5.学生培育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程度,主张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完成正面的信息获取,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行为。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培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应该发挥学习培育者的效用,实现自身教学角色的完整发挥,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和学习理念的培育者,提高英语写作课堂知识输出与输入的效率。

四、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多角色转变

1.由知识灌输者转换为学习引导者

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定位与扮演的角色同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针对教师角色在传授英语知识的目的来说,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定位更为倾向于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行为中的英语知识灌输者。为了充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的高效性和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领路人”,需要积极锻炼学生独立选择英语写作学习导航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板块[5]。2.由教材执行者转换为教育研究者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更为高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从而由英语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英语教育的研究者,发挥教师的真正存在价值。立足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学生在积极丰富自身学习行为的同时,教师更要实现自我角色和定位的转变。社会文化理念构建出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其赋予了教师更加广阔的教学心得交流窗口,教师可以把握英语写作教学信息的多样性,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积极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对英语写作学习方式的见解互动。以此来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材硬性执行者。

3.由教学管理者转换为学习促进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管理环节的积极效用,然而很多情况下会过于重视教学管理的死板规定和强制性。这样就会导致英语写作的教学课堂失去了本真的乐趣和轻松,不利于营造更为欢快和自由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因此,当下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前进性”原则,向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角色发展。所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要求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中利用高效和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交流与互动的教学行为,将各个学习目标制定得更加人性化和轻松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写作的乐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体现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的促进职能[6]。

4.由品德培育者转换为情感支持者

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英语知识的教学者,也承担了学生思想品德、个人行为的管理者。为了使教师角色的定位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现高度融合,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即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德培育者向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实现心灵沟通的情感支持者角色转变。以此来更好地保持师生关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师生相处氛围,为构建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背景下,提出满足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需求的新兴英语多角色教学模式,即在多角色转变的环境中完成高效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其利用现代英语课堂的全新理念完成更高效的学习计划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文指出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角色转变,以期弘扬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推动我国英语教育事业走上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哲,张跃.大数据方法与外语教学创新研究———以“2015年百万同题英文写作研究”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5):3—8.

[2]王娜,杨永林.“三级评议模式”在创新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来自“体验英语写作”团队的报告[J].外语教学,2016(6):36—40.

[3]叶洪.批判教学法视野中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以中南大学2010级英语专业写作教改为例[J].外语学刊,2014(4):118—122.

[4]邵春燕.社会文化视角下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多角色参与模式[J].外语界,2016(2).

[5]于书林.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差异与融合[J].现代外语,2013(1).

立体化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TIAN Bin

(Chengdu College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45)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entire social, and provide great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As a new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dependent colleges have developed quickly in our country.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s to strengthen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s the need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socialism core values educ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values education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大学生虽然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但是总体上是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强的精神,并且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交流交融碰撞日益频繁与激烈。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与塑造产生的影响,多元化价值观带来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有些大学生更为关心物质利益、个人奋斗和自我利益的实现,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相互攀比、追求享受甚至把物质追求作为人生最大追求的价值观变化。价值观的变化也导致价值观评价标准日趋多样化。这些变化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的迷茫与困惑,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因此有必要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加强价值观教育。

2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价值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指导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化解我国的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指出: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它既有别于一般的公办性质的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别于职业技术学院和自行举办的民办高校。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很快,然而很多独立学院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毕业生就业率,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①独立学院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还缺乏必要的认识,而当今社会有些用人单位又比较注重大学生的毕业学校,这就使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更加重视所学课程的实用性,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交织,形势比较复杂,因此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加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是独立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2.2 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大学校园为承载空间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式在高校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办学机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都还比较薄弱。许多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文化为载体,以精神建设为根本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要求。

3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独立学院积极探索有效的价值观教育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实践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部门合作,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1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③独立学院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008年9月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拓展实践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理论较差、动手能力较强等实际情况出发,拓展实践教学。这样既能通过实践教学巩固理论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自卑塑造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也是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外教育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一些辩论、演讲、征文活动,或将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请到学校来为学生做主题报告,指导学生到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参观,或者到农村、社区、企业了解我国现实国情。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加强部门合作,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很多高校都比较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并且已经形成了教学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共同合作的价值观教育体系。独立学院也应该积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实践教学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独立学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也就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投入。在这样的实际困难面前,独立学院应当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教学、管理、组织宣传、学生工作、后勤保障各个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又可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价值导向与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才能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SB0451)

注释

① 田彬.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思考[J].科教导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