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园社区论文

幼儿园社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40:39

幼儿园社区论文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1篇

一、论文的年份分布

表1是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表。

如表1所示,关于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波动增长的趋势。2001年教育部颁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幼儿园的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在科学领域积极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自此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广泛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虽然在2007年论文数量暂时呈现出低迷状态,但明显可以看出自2006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颁布以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成为了研究重点,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随之增多。2012年,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的进一步推动下,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达到高峰。

二、研究者的来源分析

表2是论文作者的来源分析表。

从表2可以明确地看出,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幼儿园,发表的论文占总论文的一半以上。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则显得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

三、研究的热点分析

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四个方面。

1.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来自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和其他研究者都进行过探索和研究,如朱玉华认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动态开发;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中心的线性开发;以地方特色为背景的发散性开发;以自主节日资源为落点的点状开发。[1] 李槐青认为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到幼儿园来当助教;给家长作培训等途径来实现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2] 蔡英英认为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科学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公共场所;邀请“一次幼儿教师”进入科学课堂;聘请园外科技辅导员等途径来实现。[3] 魏红认为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发利用社区、家长资源的途径有将社区资源充实到区域活动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和挖掘家长资源;采用“请进来”的形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举办家庭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科技制作比赛;请家长做助教;开展亲子活动等。[4]

彭爱莲在挖掘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时采用的步骤为:先确定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体系(先确定总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分解为分类目标,再确定与大班、中班、小班各方面适应的阶段目标);然后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根据农村资源,确定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内容(首先是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结合各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各自的教学内容);最后挖掘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5] 王丽则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班级家长资源;再将家长资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通过多载体家教指导、多形式亲子互动、多渠道对话沟通等方式挖掘家长资源。[6] 孙艳华在开发家庭科技资源时使用了广泛收集挖掘家庭科技资源;科学分类梳理家庭科技资源;共享整合优化家庭科技资源;互动交流激活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的方式。[7]

2.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少有研究者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在幼儿园教师呈现与分享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经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家庭、社区、幼儿园、网络以及自然资源一直是被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研究者也一直都在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如刘占兰提出幼儿园的主墙面可以用来记录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8] 尹坚勤认为种植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在让幼儿习得研究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体现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9] 陈晓芳认为幼儿的生活、兴趣、疑问、幼儿间的谈话甚至幼儿的错误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的科学课程展开的生发点。教师的生活及教育经验、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的科学课程资源。[10] 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科普影视、传统地方节日、浅显的科学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

3.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

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者多针对某一种特定的资源提出建议,如李槐青提出在利用社区资源时要做到:一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来选择社区资源。二是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力及需要选择社区资源。三是利用社区资源时要注意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11] 蔡英英认为在运用社区资源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和熟悉社区的各种资源、分析社区资源的利用价值、明确社区资源利用的具体形态。另外在运用中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性。[12] 王海燕认为在幼儿园科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资源时必须有“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且要切合时宜地运用多媒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必须有利于促进幼儿参与游戏和各类活动,并能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和活动中思考和学习;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科学实验活动。[13]

4.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财务资源短缺;幼儿园对幼儿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幼儿园科学活动形式单一;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教师缺乏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课程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强;家长和教师缺乏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中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认知;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到位等。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如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幼儿园应扩大渠道,不断丰富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幼儿园要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提高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多元培训,如开展专家讲座、进行园本教研等,不断强化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管理以及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能力;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办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等;幼儿园要采用多种形式沟通,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请家长协助收集材料、组织高质量的科学开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科技活动等。

四、结论与展望

1.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

由以上的论文研究作者来源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来自一线的幼儿园教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研究主体间合作水平较低。这将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影响,进而阻碍幼儿园科学课程的纵深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以幼儿园本身为基地,共同致力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因为研究主体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所以以往研究呈现出经验总结多、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少的现象。一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往往只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理论的提升。其他研究者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理论层面的建议和指导,很少真正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所以提出的建议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没有突出, 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研究不够。

3.幼儿园应扩大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范围

幼儿园科学课程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很多。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具体到科学领域同样适用。之所以对资源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是方便研究,更重要的是为资源利用者提供一个资源库,以利于课程的实施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幼儿园教师对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对本土自然资源、家庭、社区、幼儿园及网络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对其他资源如文字资源、各种生成性资源、民俗资源(如民间游戏、民间科技等)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因此,幼儿园应开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视野,充分挖掘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为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朱玉华.植根生活 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6).

[2][11]李槐青.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3][12]蔡英英.社区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

[4]魏红.有效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实施科技教育优势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2(1).

[5]彭爱莲.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J].教育艺术,2002(10).

[6]王丽.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挖掘家长资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5).

[7]孙艳华.让家庭科技资源放光彩[J].好家长,2012(2).

[8]刘占兰.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J].幼儿教育,2003(9).

[9]尹坚勤.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6(3).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 社区 教育资源 开发利用

我园是一所一所开放式的幼儿园,学校近广阔的绿地是孩子们活动玩耍的乐园,绿荫下、花草旁是孩子们探索自然世界的空间。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作为幼儿生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空间,我们应该让幼儿融入到社区这个大环境中去,与社区中的人和物充分接触,拓宽学前教育的空间和内容,使幼儿园、家庭、社区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1、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区中,家长以“小手牵大手、大手扶小手、小手拉小手”的社区亲子互动形式,提供给独生子女们足够与小伙伴接触、玩耍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分享、等待、合作等必须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社交技能。

2、丰富幼儿的知识

无论家长的知识有多么丰富、教育观念多么科学,无论家长把孩子送到多么高级、优质的幼儿园,孩子都不能在家庭和幼儿园获得足够丰富的知识;家长只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人群中,让孩子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大学校中,与小朋友密切接触,才能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知识。

3、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

幼儿期是孩子大小肌肉发育、身体协调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充分的运动,而目前我国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都比较小,大型运动器械也比较少,许多社区的公园中都有免费又比较宽阔的儿童游戏场地和丰富的运动器械,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免费的社区资源,让孩子有成长发育必须的运动场地和机会。

4、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在信息化浪潮将全球经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传递,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引人注目。家长可以在传统节日里利用社区资源抓住教育的契机,比如元宵节可以带孩子赏花灯、猜灯谜,春节利用社区浓厚的节日的气氛让幼儿体验祖国的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精神。也可以通过参观敬老院、疗养院培养孩子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良好的传统道德。

二、 发掘社区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1、 争取社区各方面的支持,拓宽幼儿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发展的资源在社会和社区,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争取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支持帮助,努力办好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例如:邀请本地消防队人员到幼儿园来,开展消防知识讲座,为教师和幼儿讲解有关消防知识,并组织开展消防现场演练活动,不仅加深对消防员这一职业的认识,还可以学会了逃生自救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又如:组织幼儿参观图书馆,请图书馆内专业人员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的活动,介绍图书分类、图书摆放以及借阅图书的方法等,发挥其智力优势,同时扩大孩子们的社会接触,增长见识,有效的利用了社区的智力资源。

2、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形象感知生活。

幼儿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有密切的联系。把作为“社会人”的幼儿带入社会。能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世事,解决问题。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带孩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体会生活的本色,例如;带幼儿到沃尔玛购物中心购物、户外教学。社区参观等,孩子们通过自己购物,认识了货币、了解了买卖、认识了各类商品。初步学会了理财;通过和叔叔阿姨交流以及合作购物,为其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参观图书馆、邮电局,了解工作人员为社会服务的情形等等,每个活动都融进了孩子的亲身体验,直接感受,让生活和学习真正成为一体。

3、深度挖掘社区特色资源,充实园本课程内容。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它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并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幼儿。我园毗邻文笔峰,近览崇武古城,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在我们举办的一次摄影大赛中,一张古城灯塔的照片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有的说我也去过,有的说起了在古城的所见所闻,于是我们开展了“参观古成,进近家乡”的社会活动,回来进行了“我与古城”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包括:“古城变迁”的语言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搜集相关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在讲述古城的历史变迁中,让孩子理解古城文化;“我看到的古城”绘画活动,孩子们把他们看到的,感兴趣的景观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充满了童趣和儿童的智慧。

4、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幼儿良好道德情操。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3篇

我国丰富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很多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中并未充分利用该资源,导致园本课程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等不同角度详细论述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应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并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园本课程;地区民族文化;策略

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园本课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及幼儿教育质量。幼教工作者应以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将民族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理论相结合,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开发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园本课程建设中,以丰富幼儿园教学素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掘潜能,促使幼儿深入了解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参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优化了民族地区幼儿素质教育及园本课程建设。因而,如何开发地区民族资源并将其融入园本课程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注重其适宜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特点。地区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并隐藏在人们每日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群体特征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性。面对身边如此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想要将其转变为适宜幼儿的园本课程,就必须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系统梳理、深度挖掘。以苗文化为例,在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茅屋、“干栏式”楼居、风雨桥、鼓楼等独具苗族特色的建筑、银饰、左衽满襟衣衫、米酒、腊肉、腊肠、刺绣、蜡染等。在精神文化方面,包括民族语言、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游戏、竞技游艺活动、传统节日和等方面。梳理整合的过程就是挖掘资源的过程,经过梳理之后,本地区有哪些民族文化资源一目了然,在园本课程开发时可就地取材,将其渗透到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利用过程中,千万不能将所挖掘的文化资源一股脑地塞进幼儿园课程中,而是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进入幼儿园,幼儿感兴趣且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内容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储备资源。

二、创设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活动环境

环境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我们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明确一点,许多民族文化精髓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周围整体环境的熏陶浸染。因而,幼儿园要充分关注活动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潜在影响,构建以环境为依托、感受性和体验性兼备的民族文化隐性课程。具体说来,幼儿园应当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为幼儿创设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教育活动环境。从物质环境方面来说,幼儿园内的楼梯、走廊、墙壁、大型玩教具以及班级内主题墙、房顶装饰、区角环境等物质空间可以装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手工作品,还可以让幼儿亲自参与环境创设,加深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解。心理环境创设则需要关注到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尤其是在师幼互动方面,教师应表现得平和、民主、有耐心、有爱心,这样的态度有利于建立安全、舒适、信任的心理环境,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幼儿可以更自由、真实地表达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作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主体,教师在组织相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感受知识和乐趣,创设具有趣味性、整体性的民族文化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应开展、编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地区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为了使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具整体性、活动性,应以地区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确保幼儿所获经验的相对完整性,提高活动效率。主题活动,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1]幼儿园通过创设主题活动统理整合各种资源,以所搜集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本园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活动主题,构建主题网,组织相应的园本课程活动。例如,以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可将苗族的舞蹈、山歌、戏剧等作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学习或欣赏独居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可以学习苗族的特色乐器(如:芦笙)。美术活动中,可利用常见的材料模仿制作苗家特色工艺品,用柔软的纸张代替布料制作蜡染,或是用涂成银色的橡皮泥制作银饰等。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让幼儿走出教室,联合家长、社区,组织幼儿参观蜡染、银饰的制作工坊,让幼儿亲身体验苗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在语言活动中,苗族的一些经典的故事、传说、童谣、儿歌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除此之外,民族文化资源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融入到不同领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当然,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另外,游戏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活动十分必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收集更多适宜幼儿的民族民间游戏,加以创新、改编,这些趣味性强、形式多变的游戏不仅可以作为幼儿平时嬉戏玩耍的玩料,还可以将其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例如,苗族的“竹竿舞”,好玩的同时可以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幼儿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了解苗族舞蹈的舞步特点,在玩的过程中配合音乐,可以让幼儿体会苗族传统民乐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在组织开展区角活动时,也可与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音乐活动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角内加入民族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不仅丰富了区角活动,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

四、大力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有效合作,在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幼儿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使其逐渐形成系统、科学、敏锐的课程意识,进一步发展幼儿园整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应当在自主、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身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幼儿探索意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努力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和想象,培养其创造力。同时,教师应将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另外,教师创编游戏、组织创新活动等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能放松。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促使其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加强培训,让幼儿教师学习到更多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与课程开发技巧,能够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将优秀的教育思想与园本课程相融合,提升教师对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还可以利用园内教研平台进行园本课程设计研讨,增进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的群体智慧,并在此基础上,组成研讨团队,面向园外观摩教师公开教学、深入研讨,大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课程创新力,为园本课程完整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

社区是幼儿的大舞台。引导幼儿亲身体验社区生活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社区活动,例如:参观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参加民族节日、学做民族工艺美术品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张扬个性,为幼儿认识、了解周围的人事物提供直接经验,使其萌发探索事物、主动交往的意识,在灵活多样的活动空间与形式中,充分感知身边资源的不同用途。还可以让社区中不同行业或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或社区活动,例如,请回民家长向幼儿介绍回族的历史及风俗、教幼儿编制传统竹篮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对社会生活了解更深入,在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社区各行各业的人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对幼儿园以及教师工作有了更深层的了解,这无疑是对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最有效的宣传,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区配合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形成长期良性互动,进而发挥幼儿园课改的整体辐射效益。

总而言之,建构“适宜发展”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要以自身所在民族文化土壤为基础,开展师生互动、家园联系、社区实践,充分整合民族艺术资源。还要利用分析整理、教学尝试、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科学有效地融入园本课程建设中,建构适合该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园本课程。

作者:王子元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6.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4篇

[关键词]瑞吉欧;方案教学;学习共同体;韩国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9-0043-04

韩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很难明确地回答“韩国的教育课程是什么”这个问题。韩国的学前教育缺少自主性,自创始以来一直受到美、日等国学前教育体系的影响。为了推动韩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确实有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但是又不能照搬外国的理论,更不能用国外的理论来代替我们现有的理论,因为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在韩国文化背景下完全照搬包括瑞吉欧在内的外国先进教育体系是不可能的。我们致力于转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体系,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朝着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我们社会文化的最佳教育课程的方向前进,最终实现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目标。

自1994年韩国首次应用瑞吉欧方案教学以来,被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们评价为“开放教育的典范”、“适合推广的实践模式”、“世界性、显现性的教育课程”的瑞吉欧方案教学在韩国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韩国瑞吉欧方案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韩国社会的进一步支持。

一、瑞吉欧方案教学在韩国的发展历程

1994年,瑞吉欧方案教学在韩国第一次被应用。研究者与幼儿园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研究者研究了瑞吉欧方案教学的教学原理,分析了其在韩国应用的可能性。研究者还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对瑞吉欧方案教学非常关心。因此,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合作,以期准确地传达和转化与瑞吉欧方案教学相关的信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其成为教师们可以理解的实践性知识,促使教师们认真反思以前的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韩国幼儿园教师们认为妨碍瑞吉欧方案教学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师资力量不足、时间不足、资料和设备不足、相关培训不足、教师之间沟通不足等。正是这些不利因素妨碍了瑞吉欧方案教学在韩国的发展。为此,研究者专门通过合作来组建幼儿园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们最初关注瑞吉欧方案教学的理由之一就在于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的合作关系中,通过谈话和反思来实践“教学艺术”,通过“关系教育学”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参加教师教育的教师被分成小组,定期开展聚会,一起研究环境创设、教学媒介运用的案例,协商教学建议,公布各幼儿园的项目落实情况。教师们认为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困难、纠纷,以此提高专业水平。经过长达7个月的幼儿园之间学习共同体的聚会,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幼儿园学习共同体还运用大学的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协调幼儿园与大学、理论与实践、预备教师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合作团体,拓展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2003年,为了积累实践性知识,我们通过共同分享信息、反思性共同对话和主动建构,开设了瑞吉欧网络社区。瑞吉欧网络社区可以有效加强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影响,实现学前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幼儿园教师与学前教育专家之间、学前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瑞吉欧网络社区的终极目标是分享信息和加强沟通,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知识,而且是通过学习共同体解决共同的问题。

2005年,韩国学前教育界共享并反思了以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为中心取得的瑞吉欧方案教学经验,提出要进一步加深一线教学与教育理论研究、教师与家长、幼儿园与托儿所、幼儿园与社区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2005年韩国举办了以教师、家长、园长和研究者为主体的研讨活动。2006年韩国又举办了以“记录化”和“环境”为主题的春、秋学术大会。韩国还注重与美国、中国等国学前教育界人士共同探讨瑞吉欧方案教学经验,以期提升本国的瑞吉欧方案教学质量。

二、瑞吉欧方案教学在韩国的实践效果

教师们普遍认为实施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主要障碍是师资力量不足、资料和设备不足、时间不足、教师在职进修不足、教师之间沟通机会不足、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计划不足等。为了改变教学现状,研究者通过加强专家支援合作、投入数码相机和电脑等设备、强调教师彼此协商、鼓励教师撰写记录报告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不过,学前教育机构师资力量不足仍然是韩国实施瑞吉欧方案教学的最大障碍。

教师之间的协商是瑞吉欧课程顺利开展的必需条件。通过这种合作,教师们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共同建构实践知识,形成合作氛围,对教学产生责任感。在幼儿园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通过合作和协商来分享方案活动,协商活动主题,寻求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方案。通过幼儿园学习共同体,教师们分享其他幼儿园的方案活动创意、幼儿园运营、家长参与方式等信息。教师们认为通过这种活动能获得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接收到资料和媒体信息,反思自身的不足。

在瑞吉欧方案教学中,幼儿不仅仅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他们有探索愿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发现周围的信息,能与社会合作并建构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从传统的信息和知识传达者、环境提供者转变成幼儿的支持者和共同学习者。

应用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幼儿园虽然认为家长的主体作用很重要。但是仍然把家长当成教育的对象,有些幼儿园甚至把家长看成是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还有一些幼儿园存在着敷衍家长的消极态度。这些幼儿园的态度让家长很被动,家长与幼儿园和教师的关系一度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了加强家园沟通,大部分运用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幼儿园尝试用周刊的形式记录年级的活动,并将周刊寄给家长。教室里的黑板报、园报成了促进家园沟通、加强彼此联系的媒介。教师鼓励幼儿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举办的运动会、小型音乐会、展览会、开放空间等活动,促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课程,对教师产生信赖感。通过共同分享幼儿的创意、参与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家长们认识到了方案活动的价值以及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有必要认真研究家长的意愿,丰富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瑞吉欧课程中,教师们不再按自己的意愿创设环境,而是与幼儿协商,共同创造环境;教师们不仅注重以教室为中心的固定环境创设,还开

始关注创设民主的人际交往环境。以此保证师幼沟通的顺畅进行。

大部分幼儿园进行的方案活动都倾向于在幼儿园内探索特定主题、访问并了解社区等特定场所。韩国社区对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有待改善。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开始研究、探索与社区的合作,确保师资和物力资源投入,加大了社区对幼儿园的支持力度。

韩国的政府行政部门通过社区参与,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加强了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支持,开始与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广泛合作。

三、瑞吉欧方案教学在韩国面临的挑战

韩国的瑞吉欧方案教学不能照搬意大利的瑞吉欧学校,而应该寻求瑞吉欧方案教学的本土化发展。教育者应该重新思考和反思以往的教育实践,寻求契合韩国本土文化的教育转变。瑞吉欧方案教学虽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方案教学,但我们应用它的目的是让幼儿认真学习,使他们对韩国社会的教育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有些人认为幼儿园实行的教育与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课程没有任何关系,这是错误的。仔细分析瑞吉欧课程的学习原理就会发现,目前韩国所实行的瑞吉欧教育正是强调小学、初中、高中所追求的科学、伦理、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发展,强调培养幼儿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那些从瑞吉欧式幼儿园毕业、正在上小学的儿童的表现,研究者更加坚信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作用。

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瑞吉欧教室,这个教室是包括自然在内的周围广泛的环境。重要的是,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和聆听幼儿的想法。教师根据不同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来拍摄照片,记录幼儿与教师的谈话,这种记录方式作为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基础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但是目前许多韩国幼儿园教师把记录重点放在方案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上,只记录教师愿意记录的内容。或者因为时间仓促而推迟记录或者只记录大概内容,没有将活动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其实幼儿有很多想法,如果教师不去聆听幼儿的想法,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制作记录内容,那就违背了记录的本质目的。真正的记录始于仔细聆听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教师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关注幼儿的想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家长很忙,很难与家长建立联系。许多家长也由于工作压力大、只重视幼儿的知识积累等原因而对幼儿园存在误解。因为对瑞吉欧课程理解不够,许多家长形成了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的非学习共同体精神。幼儿园把家长看作是教育对象,或者是消极敷衍家长的态度,又导致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无法沟通,甚至妨碍了社区参与学前教育的程度。因此,幼儿园只有实践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课程,建立与家长沟通的良好途径,真正把家长看作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才能像意大利的瑞吉欧学校那样,真正使家长参与学前教育,并为学前教育提供支持。

在瑞吉欧教育中,幼儿既是生产者又是社区中的一员。可是目前韩国社会仍然把幼儿看作是资源的消费者。这种认识导致幼儿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幼儿是社会的一员,享有学习的权利。我们应该努力协调幼儿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让幼儿真正体会到世界的美丽。

后现代主义寻求共同体共存伦理。为此,我们虽然开展了合作学习,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参与。但是,只有所有学前教育相关人员开展平等对话,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身体力行的学习共同体。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5篇

一、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仅仅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会随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所以,知识具有流动性。建构主义认为,虽然能用语言符号的形式来表述知识,但由于不同的背景,学习者对同一知识会有不同理解,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建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的特点有:知识并非预先确定的,更非绝对正确的;重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背景;知识需要在具体情境应用中不断深化。基于上述知识观,建构主义提出了新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学习者是自我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几点启示

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就提出在建构主义理论启示下几种幼儿园对社区资源利用的可能途径。

(一)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特色园本课程

从生态学立场来看:各个幼儿园处于不同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之下;学前儿童的学习具有生活化、经验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建构主义也重视知识的情境性。我国当下幼教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个幼儿园在日益竞争的激烈环境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来,是求生存与发展的稳妥之道。幼儿园课程应该运用可能的社区资源,社区应该被充分地运用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去。因地制宜,以社区资源为依托,集合教师集体智慧开发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的特色课程是必要的。当然,事先要对社区人文环境条件充分了解,再加以取舍与抉择。例如,某大学附属幼儿园利用大学的丰富科技知识资源,决定打造成科学教育特色的幼儿园:设立科学发现室;开设科学特色课程;利用家长资源来园给孩子做讲座;定期请相关专业大学生来园与幼儿互动;参观大学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做到长期化、系列化、特色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以社区资源内容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属于前学科的形态,活动的形式主要为游戏。由于幼儿具有思维具体形象性,知识经验少等特点,可充分利用身边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选择社区资源中蕴含的主题,并将各领域的内容统合,使其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并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在密切结合社区的活动中,由于幼儿置身于触手可及、动态发展的情境中,对于幼儿来说,是蕴藏了无数秘密的,因而是充满了吸引力的真实社区,这无疑是适于幼儿的好奇心的。通过系列的社区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埋下其探索意愿的种子,还可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三)引导幼儿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

大多数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知识的习得要与其已有经验联系并通过主体的自我建构才可完成,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任务。

幼儿生活的范围相对狭小,社区是影响其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幼儿园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幼儿参加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社区活动,将幼儿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和环境中去,例如:参观社区中的医院、商店,慰问养老院,参观学校,参加社区文艺活动等。在参与社区活动中,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幼儿从幼儿园和家庭中走入小社会,可以延伸其活动范围,开阔视野,扩大交际面,使幼儿可以通过真实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积累大量鲜活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通过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扩大其影响力,以便于得到各方面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社会效益。

(四)利用社区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必须以实际的现象和问题为基础,教育理论的转化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以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教学者的自我建构为基础。一个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成长为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大约需要3至5年的时间。教师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主体,教育过程中会带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教育活动的复杂情境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同时是一名研究者。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研究实际所发生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反馈与调整。

社区中蕴含了大量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关键是幼儿园教师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对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自身专业也得到了成长,可谓“教学相长”。例如,社区中有电影院、养老院、风景游览区、商店、剧场、生活设施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关活动,让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很多就在社区工作的家长为了接送方便会选择就近入园,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比如,请家长做向导带孩子们参观相关场所,也可请家长来园给孩子介绍一些专业知识,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教师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理论的理解和转化能力等。更加可贵的是,此时的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他们走出了幼儿园,开拓了视野,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能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效地避免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并由此获得职业幸福感。

(五)创建良好社区生态环境

建构主义中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的,社会文化认知观也强调知识与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应该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并可促进其发展的生态环境,但这一环境的创设又与处于深层的社会文化意识、个人意识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幼教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要滞后得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些陈旧的观念,比如“小大人”的儿童观、神童崇拜等,这些根深蒂固的观点阻碍了我国幼教事业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作为幼教从业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和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比如,利用社区的宣传栏举办有关的咨询活动、亲子活动,开展家长学校、教育经验交流会活动,布置家长园地,印发家园小报等,逐渐地从思想观念到行为尽可能让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一点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与完善中的流派,理论自身也在不断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加以扬弃。目前,幼教事业处于大发展和转型时期,东西方的各种幼教理念和课程模式的涌入,给我国幼教事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崇拜和不考虑到现实情况的照搬照套的刻板化、模式化倾向,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我们自身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对本土资源的利用。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不仅要借鉴古今中外的幼教理念,也要因地制宜,智慧开发,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做到低投入高产出,而且也要让教育跨越围墙,尽可能拓展教育资源和空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走出一条真正平民化、大众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6篇

一、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思路。

(一)必要性

1. 有利于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

依据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处于各种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儿童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例如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同伴、重要成人等微观系统,也包括工作场所、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外部系统。可以说,儿童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家庭互助小组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社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协调,在教育方法上优势互补,在时空交叉上紧密衔接,从而为幼儿发展创设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2. 有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新一代的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指导,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各种困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85%的家长存在各种家庭教育的困惑,并有90%和88%的家长希望得到更多家教方法的指导和其他家长的经验交流。“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这些家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不能够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有学者提出:家长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家长学习,是指家长作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心态等诸多方面的持久变化。这种经验既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的练习,又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家庭互助小组恰恰满足了家长学习的这方面需求。因为,在家庭互助小组中,家长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在贴近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 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 “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园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园积极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庭交往活动、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但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不够完善,就实践层面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三种教育力量未实现有机整合,只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二是家、园、社区三方合作地位不对等,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能动性、意愿和潜能。三是社区教育功能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造成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而家庭互助小组能通过家长沙龙、亲子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同时,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通过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践,以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适应了我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可行性

1. 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家庭互助小组的核心要义在于,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和幼儿发展要求为己任,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还对协同教育的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家庭互助小组活动能涵盖三种协同教育的类型,其有效开展完全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因此,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较大的可行性。

2. 成功案例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国内同行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有的把类似的活动称为“双休日串门子”活动,有的称为“友好小组活动”,有的称为“合作家庭”,还有的称为“家庭互助苑”等等,对小组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原则上进行了探讨,总结提炼了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策略。这些研究为我园探索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同时也表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可行性。

3. 幼儿园有实践经验

我园在家庭交往小组的组织和开展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园先后进行了“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实效”、“家庭交往小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效”等课题研究,在开展家庭交往小组活动及家园共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扩大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内涵,突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互助,将家长的需求、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园将家庭交往小组改为家庭互助小组,以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如何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以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呢?我们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家庭互助小组的构建是首选策略。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的学习者;二是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即以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三是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分工协作,竞争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四是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中二班经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快乐小天使组”、“劳动小能手组”、“自我保护宝贝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中二班家长组织“快乐小天使组”进行了找旗子游戏和故事分享了解如何舒缓负面情绪;“劳动小能手组”以闯关的游戏进行叠衣服、扫地、买菜、择菜、为爸爸妈妈制作三明治等小竞赛活动,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自我保护宝贝组”则到二沙岛公园进行了陌生人拐带模拟游戏等;各个组还结合各小组的主题,开展了的育儿沙龙、家庭跟踪教育。总之,家庭互助小组的成员对活动的目标、主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愿景,使家庭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文化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社会学堂式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我园减少了教师的值班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幼儿园还挖掘社区教育机构力量,为教师提供相关专题培训。

三、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成效及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园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幼儿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家长收获了育儿方法,幼儿园收获了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各小组幼儿在相关领域进步明显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幼儿发展问题开展相关活动,整合了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了解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采用幼儿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个案跟踪的形式,对幼儿在开展活动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我爱阅读”组的幼儿进行了阅读频率、阅读喜好、阅读习惯等进行了前后对比调查,发现幼儿在相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幼儿通过活动在相关领域明显的进步。

(二)家长的互助意识和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助,甚至是家长与教师、社区人员之间的互助。家长们、教师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活动中,有的负责策划组织,有的负责照相、晒相,有的负责摄影、刻碟,有的负责写个案跟踪,有的负责写活动心得,还有的负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在活动后也通过Q群、微信等平台及时进行育儿心得交流……因为有了互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处得更为融洽,家长之间的沟通显得更趋自然,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家长活动心得体会文章中,我们发现家庭互助小组使家长产生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表现为自主开展的主动行为,正如一位家长感叹:“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园内‘纯净乐土’的建设,应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三方互相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增加了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意识的增强,积极地带动了幼儿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优化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不拖拉宝贝组”一位在改变孩子拖拉习惯上取得成效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几次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的交流,我们转变了和孩子较劲的态度,认识到父母更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小孩子一定的理解,同时必要时表扬、必要时放手、必要时给予端正,并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配合和以身作则。”

(三)幼儿园盘活社区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家庭互助小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幼儿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自信小天使”组到生物岛举办了“亲子表演会”,到广州会展公园组织了“定向越野挑战”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抗挫折组”到越秀山进行了“勇攀百步梯”的“抗挫”活动;“时效组”到消防局观看消防员演练,提高时间观念等。总之,各小组都能结合自己小组主题和目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活动,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挖掘社区组织的教育力量,把社区的教育资源请进幼儿园,实现知识内容的分享和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我园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启爱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引进其与海珠区妇联合作的项目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最后是幼儿园服务社区,将幼儿园的教育作用以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方式向社会辐射。为了向社区辐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成效,共同促进社区文明建设,中二班和大一班的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积极筹办了以“携手社区,快乐互助”为主题的“家庭互助小组社区活动日”活动。活动中,互助小组展示了自己的小组活动成果的同时也让社区的大小朋友共同受益,真正实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助、家庭之间的互助、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互助。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珠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在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13B005 )的研究成果。

幼儿教育并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应是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协同开展的教育。家、园、社区的协同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思想,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园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极构建家庭互助小组,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途径。家庭互助小组是指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针对幼儿的发展问题和家长教育需求,由家长和教师、社区人员共同策划和组织的,利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资源进行的10个左右家庭的小组活动。它是一种既对幼儿有教育作用,又对家长有帮助的,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

一、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思路。

(一)必要性

1. 有利于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

依据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处于各种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儿童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例如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同伴、重要成人等微观系统,也包括工作场所、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外部系统。可以说,儿童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家庭互助小组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社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协调,在教育方法上优势互补,在时空交叉上紧密衔接,从而为幼儿发展创设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2. 有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新一代的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指导,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各种困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85%的家长存在各种家庭教育的困惑,并有90%和88%的家长希望得到更多家教方法的指导和其他家长的经验交流。“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这些家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不能够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有学者提出:家长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家长学习,是指家长作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心态等诸多方面的持久变化。这种经验既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的练习,又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家庭互助小组恰恰满足了家长学习的这方面需求。因为,在家庭互助小组中,家长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在贴近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 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 “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园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园积极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庭交往活动、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但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不够完善,就实践层面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三种教育力量未实现有机整合,只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二是家、园、社区三方合作地位不对等,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能动性、意愿和潜能。三是社区教育功能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造成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而家庭互助小组能通过家长沙龙、亲子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同时,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通过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践,以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适应了我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可行性

1. 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家庭互助小组的核心要义在于,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和幼儿发展要求为己任,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还对协同教育的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家庭互助小组活动能涵盖三种协同教育的类型,其有效开展完全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因此,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较大的可行性。

2. 成功案例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国内同行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有的把类似的活动称为“双休日串门子”活动,有的称为“友好小组活动”,有的称为“合作家庭”,还有的称为“家庭互助苑”等等,对小组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原则上进行了探讨,总结提炼了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策略。这些研究为我园探索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同时也表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可行性。

3. 幼儿园有实践经验

我园在家庭交往小组的组织和开展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园先后进行了“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实效”、“家庭交往小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效”等课题研究,在开展家庭交往小组活动及家园共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扩大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内涵,突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互助,将家长的需求、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园将家庭交往小组改为家庭互助小组,以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如何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以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呢?我们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家庭互助小组的构建是首选策略。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的学习者;二是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即以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三是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分工协作,竞争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四是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中二班经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快乐小天使组”、“劳动小能手组”、“自我保护宝贝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中二班家长组织“快乐小天使组”进行了找旗子游戏和故事分享了解如何舒缓负面情绪;“劳动小能手组”以闯关的游戏进行叠衣服、扫地、买菜、择菜、为爸爸妈妈制作三明治等小竞赛活动,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自我保护宝贝组”则到二沙岛公园进行了陌生人拐带模拟游戏等;各个组还结合各小组的主题,开展了的育儿沙龙、家庭跟踪教育。总之,家庭互助小组的成员对活动的目标、主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愿景,使家庭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文化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社会学堂式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我园减少了教师的值班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幼儿园还挖掘社区教育机构力量,为教师提供相关专题培训。

三、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成效及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园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幼儿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家长收获了育儿方法,幼儿园收获了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各小组幼儿在相关领域进步明显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幼儿发展问题开展相关活动,整合了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了解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采用幼儿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个案跟踪的形式,对幼儿在开展活动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我爱阅读”组的幼儿进行了阅读频率、阅读喜好、阅读习惯等进行了前后对比调查,发现幼儿在相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幼儿通过活动在相关领域明显的进步。

(二)家长的互助意识和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助,甚至是家长与教师、社区人员之间的互助。家长们、教师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活动中,有的负责策划组织,有的负责照相、晒相,有的负责摄影、刻碟,有的负责写个案跟踪,有的负责写活动心得,还有的负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在活动后也通过Q群、微信等平台及时进行育儿心得交流……因为有了互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处得更为融洽,家长之间的沟通显得更趋自然,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家长活动心得体会文章中,我们发现家庭互助小组使家长产生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表现为自主开展的主动行为,正如一位家长感叹:“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园内‘纯净乐土’的建设,应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三方互相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增加了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意识的增强,积极地带动了幼儿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优化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不拖拉宝贝组”一位在改变孩子拖拉习惯上取得成效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几次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的交流,我们转变了和孩子较劲的态度,认识到父母更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小孩子一定的理解,同时必要时表扬、必要时放手、必要时给予端正,并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配合和以身作则。”

(三)幼儿园盘活社区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家庭互助小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幼儿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自信小天使”组到生物岛举办了“亲子表演会”,到广州会展公园组织了“定向越野挑战”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抗挫折组”到越秀山进行了“勇攀百步梯”的“抗挫”活动;“时效组”到消防局观看消防员演练,提高时间观念等。总之,各小组都能结合自己小组主题和目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活动,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挖掘社区组织的教育力量,把社区的教育资源请进幼儿园,实现知识内容的分享和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我园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启爱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引进其与海珠区妇联合作的项目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7篇

幼儿园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幼儿园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在本文特指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的地域性、民族性资源。幼儿园所处的地区不同,可资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也就不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典型的以纳西族为主体民族的地方,该地区的幼儿园可资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在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地区的幼儿园,却较少涉及这些优势资源,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所以,把有价值的地域性、民族性资源纳入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儿童接纳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高度的认同感,但是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幼儿园教师对开发利用地域性民族性的课程资源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很多教师在主观上有较强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加之客观上幼儿的兴趣和现在使用教材的缺陷,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发与利用地域性、民族性的课程资源。但是跟这个“高认同感”相比,幼儿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度却较低。有些幼儿园甚至仅仅局限于允许幼儿说纳西话,认为这样就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了。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度存在公办民办差异和城市农村差异。从调查的结果发现该地区的幼儿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度存在公办民办差异、城市农村差异,即呈现出零散化的问题。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公办幼儿园开发利用的程度要比民办幼儿园的高,城市幼儿园开发利用的程度要比农村幼儿园的高。存在以上这些差异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源于不同的办园历史、不同的办园理念和不同的资金支持。

(三)幼儿园在各领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度不同。该地区幼儿园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对语言、艺术和社会领域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也较成熟,而对科学和健康两个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远不及前两个。例如在艺术领域,很多幼儿园在节日里演出时会考虑将一些纳西族打跳的动作运用进去,有条件的幼儿园还会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纳西族的舞蹈动作编排课间操。而在科学和健康两个领域,很多幼儿园都很少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即使有涉及也是浅尝辄止。

三、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走出困境的对策。(一)壮大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队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渐进的过程,要高效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从基层到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教育系统内部向教育系统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

(二)通过不同方式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根据幼儿教育具有整体性、启蒙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1、按幼儿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纲要》把幼儿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即语言、社会、艺术、健康、科学。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要开发出一个独立的教学科目或领域,因此,可以将这些绚烂多彩的地域性、民族性课程资源渗透到幼儿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中来进行。

2、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在笔者深入幼儿园进行访谈、调查时也发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该地区幼儿园中也较受欢迎,有部分幼儿园教室里贴着的各班教学目标就是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阐述的。结合这样的实际,在该地区开发利用地域性、民族性的幼儿园课程资源时也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把这些地域性、民族性的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入语言言语智能、音乐韵律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这智能里面。

3.采用主题网络活动的方式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主题网络活动是指根据课程目标,把所涉及的课程资源分成若干主题,形成一定的问题、活动系列。确定主题要确保主题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当主题确定后,围绕这一主题中心便可辐射出各领域的活动内容,它们又可各自形成一个个子主题,这样就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主题网络活动。以这样的形式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既有利于各领域教学内容的统整,又有利于幼儿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和幼儿的兴趣随机添加子主题活动以扩大主题网络活动的内容范围。

(三)形成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特色。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非常有必要进行双语教育,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调查中发现,城市中的许多幼儿园担心纳西族幼儿很少接触到纳西语,但是在农村地区,家长和教师则更担心幼儿的汉语水平不够好。针对这种特殊情况,该地区要形成有特色的幼儿园双语教育,把在城市和农村进行双语教育的形式区分开来:一方面,给汉语水平有限的农村纳西族儿童营造一种良好的普通话氛围,将常见的物品名称、日常用语等用汉语标识出来。另一方面,对城市中的幼儿进行双语教育要在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能力的同时,提供给幼儿学习纳西语言的环境。这样的学前双语教育将有力地促进该地区幼儿真正的全面发展。

(四)发展有特色的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应该考虑到幼儿园内幼儿民族结构的特殊性,在遵循自己的办园理念的同时,要注意将理念本土化,形成富有特色的民办幼儿园。要考虑到在园幼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儿童,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和需求,所以其幼儿园课程要考虑满足这些幼儿的在语言、技能、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幼儿园课程模式或照搬汉族地区私立幼儿园的办园经验和办园理念。

(五)幼儿园要加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制度保障。幼儿园领导要制定出相应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规章制度来调动园内各位教师的积极性,引发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兴趣。如,建立合理的幼儿教师评价制度、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幼儿园社区论文第8篇

一、主要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保教工作:

我段始终以保为重,小二班幼儿第一次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边走向社会,走进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不适应的情况较多,因此,我有必要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幼儿活动时会碰到的困难,及时解决,使每项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杜绝事故的发生。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

(1)组织新保育员学习保育员职责,增强保育意识,合理安排保育员的上下班时间,做好保育员与教师配合的指导工作。

(2)加强保育知识学习和正确技能操作,提高保育质量。对幼儿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注意动静交替。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4)定期洗、晒、消Du玩具、用具和寝室。注意保持室内外环境和幼儿仪表的整洁。

(5)重视班级幼儿良好的常规培养,培养幼儿从小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等良好品质。

(6)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保教目标,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有幼儿参与、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每月定一周开展创设区角和环境布置的活动,提高环境的教育功能,配合园的检查。

(7)鼓励年段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做幼儿的知心朋友,日常生活中坚持用鼓励、Ji励的话语增进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8)有计划地开展新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鞋子踏踏响》,制定主题活动网络、主题目标网络。

(9)配合园做好新生入园前及一年一度的体检工作,做好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的测量体检工作。

(二)教科研工作:

(1)加大教科研力度,提高教研质量,加强年段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领会学园教研专题活动精神,各班根据幼儿特点及兴趣,认真开展美术专题教研,小一班开展《以游戏形式开展小班美术活动》,小二班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活动,做到班班有课题。

(2)贯彻《纲要》精神,以“领域”为主、“主题”为辅的课程建构形式,开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活动。认真制定周、逐日计划,做到教育有目的,行动有方向,使每次活动行之有效。

(3)保证每两周一次的年段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大胆设计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参加园内组织的教学观摩和相互听课、评价活动,做到有集中、有分散。

(三)家长与社区:

(1)各班在“家教园地”向家长宣传本月、周、半日的教育教学内容及相关的家教文章,让家长把握家教方向,增强家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健全家园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桥梁作用,提高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质量,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亲子活动,沟通家园教育效应,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3)提高家访、面访、电话访问、你说我说大家说等方式,完善家园沟通。

(4)通过“家长学校”讲座、举办“家园同乐”、家访等活动,密切家园联系,与家长共同领会《纲要》精神,逐步树立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形成家庭、幼儿园教育的合力。

(5)鼓励家长积极动笔,撰写家教文章,推荐有代表性的论文在园报上发表。

二、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根据教育目标,期初环境布置(墙饰、区角、家园栏),迎接幼儿入园。

2、各班保教人员开展期初保教活动,注意新生入园的安全防护教育,做好幼儿一日常规训练。

3、做好小班的早操编排并及时训练幼儿学习新操,使之爱参与锻炼。

4、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配合幼儿园做好“泉州市优质幼儿园”的初评准备工作。

(二)教研工作:

1、参加园教研,开展年段教研活动,讨论新早操的具体内容。

2、针对幼儿的实际,结合学园工作制订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和班级工作计划。

3、各班制定教研课题计划。

4、鼓励教师参加晋江市“教坛新秀”评选活动。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召开期初家长会,推选热心家长为家委会成员。

2、配合家长做好新生入园工作,减轻幼儿分离焦虑。

3、各班创设“家园联系栏”,驾起家园互动的桥梁。

十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继续组织幼儿学习新操,配合学园随机抽查。

2、抓好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洗手、入厕),抽查保育员参教情况,加强对幼儿的生活管理。

3、组织幼儿秋游。

4、各班组织幼儿参与丰富节日环境布置(国庆节)。

(二)教研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幼儿园教研活动。

2、年段组织教研活动,交流主题活动的开展。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开展亲子活动,家园同乐活动。

2、组织幼儿参与有关慰问老人的社区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十一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月目标,更换班级副墙饰的内容。

2、继续培养幼儿自由活动、盥洗、吃饭的常规。

3、开展区角活动,各班交流材料的投放和活动指导及幼儿活动情况。

4、年段开展幼儿自理能力活动比赛。

5、配合学园开展每师一课及向教育办开放活动。

6、配合保健医生做好幼儿体检工作。

(二)教研工作:

开展年段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探讨区角活动的开展与区角常规的指导。

(三)家长、社区:

1、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3、召开期中班级家长会议。

十二月份:

(一)、保教工作:

1、丰富主题活动的开展。

2、组织幼儿参加学园幼儿美术活动。

3、鼓励教师撰写教学经验与论文向第六期“园报”投稿。

4、组织幼儿参与丰富环境布置。

(二)、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有关亲子活动事项。

(三)家长、社区:

1、开展园报材料收集工作,鼓励家长踊跃投稿。

2、各班开展亲子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元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更换副墙饰内容。

2、组织幼儿参加园举行的《庆元旦》、《迎新年》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3、评价幼儿发展情况,填写《幼儿在园情况报告单》。

4、期末班级、年段总结,配合保管员清点各班财产。

(二)教研工作:

1、各班对保教工作进行学期小结。

2、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发展评价》。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各班召开期末家长会。

2、进行全面家访。

二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整理活动室,布置环境,绿化美化工作的开展。

2、做好幼儿入园工作和午餐午睡工作。

3、增设区角材料,开放区角。

4、补充、修订年段、班级工作计划。

(二)教研工作:

1、讨论、调整年段、班级保教工作计划补充意见。

2、年段根据实际进行早操的调整与修改。

(三)家长与社区:

1、召开期初家长会。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三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节日,各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配合学园开展绿化园貌工作。

(二)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学习新《纲要》精神。

2、探讨早操调整情况。

(三)家长社区工作:

1、结合节日开展社区活动。

2、开展“亲子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四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组织幼儿春游。

2、加强各班班级常规训练。

3、组织年段教师准备向梅岭教育办开放。

4、参加园每师一课活动。

(二)教研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学园开放活动。

(三)家长与社区工作:

1、各班召开期中家长会。

2、各班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五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

2、做好“庆六一”的各项准备工作,配合学园评选先进及红花幼儿。

(二)教研工作:

1、年段开展教研活动。

2、参加学园教研活动。

(三)家长与社区工作:

1、开展“家园同乐”活动。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六月份:

(一)保教工作:

1、开展庆“六一”游园系列活动,举办美术展览。

2、各班教师、保育员配合梅岭街道卫生院组织幼儿做好一年一度的体检活动。

3、协助学园开展教师学年绩效考评活动。

4、做好各项资料归档工作。

(二)教研工作:

1、对年段、班级保教工作进行总结的交流。

2、教师撰写专题总结并进行交流。

(三)家长与社区:

1、各班召开期末家长会及家长专题讲座。

2、结合“六五环保日”配合园开展有关的社区活动。

3、开展“亲子活动”。

4、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七、八月份:

(一)保教工作:

1、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2、环境创设、布置活动室。

(二)教研工作:

讨论、制订保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