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艾灸法论文

艾灸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40:39

艾灸法论文

艾灸法论文第1篇

【关键词】艾灸;关元穴;时辰;阳虚;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

To observe the moxibustion point of Yang Guanyuan patients red blood cell immune function

ZHANG Fan LIN Zhou-jie HUANG Jing-zhao FENG Li-ping HE Xing-p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xibustion point of Yang Guanyuan patients red blood cell immune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Methods: The first two groups of experimenters Yang 35 patients and 35 normal within 24 hours of (ZI, MAO, WU, YOU) to carry out blood at four different time, operation, testing. Immediately moxibustion treatment hole Guanyuan 5 days, and then carried out on two groups of staff within 24 hours of (ZI, MAO, WU, YOU) to test four different tim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Results: The Yang group, normal group after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before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P

【Keywords】Moxibustion;Guanyuan acupoint;Differenttime;Yang deficiency;Erythrocyte C3b receptor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6-0007-02

关元穴为人体保健要穴之一。多种文献资料记载对人体具有补益正气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角度出发以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为观测指标,以观测24小时内不同时间段艾灸关元穴对人体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阳虚组35例患者均来自惠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及消化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2岁,平均(39.5±2.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平均(10.18±1.25)年。另正常组系来自本院进修的医务人员。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0岁,平均(34.5±1.8)岁。两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①纳入标准:对于治疗组以符合中医阳虚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阳虚体质的标准:食少纳呆,畏寒肢冷,体虚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或迟缓。对于正常组,选择平素身体健康无疾病的正常人:舌质淡红,苔薄,脉平和之人士。②排除标准:对阳虚患者合并有其它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病人。③剔除标准:对阳虚患者在治疗期间处于非疾病稳定状态,仍处于用药阶段的病人,且不符合中医辨证阳虚的患者。

2 治疗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说明:①部分实验器材及实验药物试剂(略)。②实验操作步骤[2] 。

2.2 实验阶段:

2.2.1 第一阶段:灸前对阳虚及正常组的操作。

2.2.2 第二阶段: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于固定时间内予艾条温灸关元穴30分钟[3],以受试对象感觉温暖舒适为度。疗程为三天,1次/天。

2.2.3 第三阶段: 灸后对阳虚及正常组的操作。

2.3 数据统计:使用PEMS 3.0 统计软件包(第三版),进行两样本均数和多个样本均数的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

3 统计学处理结果分析:

结论:不论是阳虚组还是正常组,也不论是那个时辰,艾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花环率。

结论:灸前灸后正常组与阳虚组花环率均有差别,两组灸后的花环率均较灸前有所提高。

结论:不论灸前还是灸后,不论正常组还是阳虚组红细胞花环结合率在不同的时辰内呈规律性变化。艾灸关元穴并无明显改变这种规律的趋势。

4 讨论

关于艾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早就有了大量的报道[4,5]。关元穴为任脉穴位是中医传统的强壮保健要穴,临床常用穴之一,历代医家认为其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具有补肾固本、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的功效[6]。《资生经》云:“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从收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它除了可以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作用,并且还具有调和气血,解痉止痛,回阳固脱等功能。在实验中也有多篇文章报道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7,8]中提到艾灸关元具有调节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其是以艾灸直接或间接对体表的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助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同时《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艾灸有特殊疗效,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艾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病祛邪的治病和保健作用。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艾灸除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之外还具有镇痛,改善血循环,调整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9]。在调节免疫防御功能方面,艾灸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方面,okazakim[10]发现单壮炙能使皮肤血管和微血管渗透性增强,并有白细胞渗出,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反应。

时间生物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与现代科学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学,对人体时间系统早已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将人体时间系统的概念科学地应用于其理论和临证实践中。尽管在中医学上并没有人体时间系统这个术语,但其基础理论和观点与人体时间系统的概念基本一致。[11]《内经》云“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说,人体也有类似自然界(天地、日月、四时)的节律。《内经》“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里描述了人体病理变化的节律性,“人气”的变化节律当作病情变化节律的原因.至于“人气”具体指的是什么?《内经》虽未阐明,但肯定有其具体的物质基础[12]。巧的是许多方面的实验研究也支持中国时间医学这方面的观点。

以上三者结合,拟探究艾灸关元穴是否对二十四小时之内的各时辰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有影响。但实验的结果提示,不论是正常组还是阳虚组艾灸关元穴仅能提高机体的红细胞结合率,对人体内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免疫曲线并无特别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宗勤,等.四种“虚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环核苷酸系统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9):543

[2] 郭峰.红细胞免疫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0

[3] 余华等.灸法对脾虚大鼠血清D木糖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34

[4] 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0(10):613

[5] 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8):488

[6] 史仁华,等.不同针灸方法刺激关元穴对小鼠免疫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4):26

[7] 翟道荡,等.艾灸关元对荷癌小鼠β-END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4;19(1):63

[8] 秦晓勇,等.针刺关元穴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学,1999;5(12):9

[9] 谢莉莉,等.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16(5):55

[10] okazakim.etal.单壮灸以大鼠皮肤血管及微血管通透性影响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2

[11] 吴国兴,人体时间系统与中医基础理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54

艾灸法论文第2篇

[主题词]艾条灸;艾炷灸;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灸材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温和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经散寒,行气和血,扶正祛邪,以治病保健的方法。《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提出:“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医疗保健中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现就如何提高艾灸疗效探讨如下。

1 合理选穴

艾灸的疗效与选用的腧穴有密切关系,许多医家认为临床施灸,选用穴位要少而精,定位准确。

1.1 选穴要精

艾灸得气比针刺慢,也就是说施灸时患者施灸部位产生温热舒适的灸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上,所以取穴要少,便于集中火力,有充足的时间使艾灸达到充足的剂量。《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记载艾灸不仅选穴要少,而且以多经的交会穴为主,“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说明灸法的疗效不在于取穴多,而是精,这一点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取穴精,便于操作,便于与患者沟通,特别是在患者背部施隔物灸,选穴少,患者能准确描述各壮艾炷的温热程度,医生可随时调整艾炷的部位及艾灸的时间,控制灸量,避免艾灸时间过长,或火力过大而灼伤皮肤。

穴位的选取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结合腧穴的功能,合理选穴施灸,如气虚灸气海,保健灸神阙、足三里,崩漏灸隐白,胎位不正灸至阴,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灸百会等。《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总结为“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足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髑、曲池”。根据传统理论、古人经验和个人体会,认为精选腧穴是提高艾灸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1.2 取穴要准

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的特定部位,由于感受病邪不同,体质有别,反映在体表的部位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很多疾病会在相应的穴位(或部位)产生反应点,但该反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现的反应部位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灸治过程中应当仔细寻找反应点,准确判断疾病在体表的反应部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如用艾条灸百会、四神聪穴治疗失眠时,5个穴点的反应不完全一样,会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产生温热的舒适感,说明各穴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该点即为反应点,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判定穴位。杨继洲《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认为“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他的经验是“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说明准确选穴既有规律可循,还需要仔细认真。

病案1:患者,男,46岁,干部。由于工作压力于2006年12月出现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再睡,每日仅睡3~4个小时,精神疲乏,记忆力下降。治用艾条悬灸百会、四神聪穴,每日1次,每次50分钟。治疗前3次,每穴灸治不到5分钟患者即有烧灼感,灸后自觉头皮疼,且热量持续时间短,其症状好转不明显。第4次,在灸百会过程中出现温热舒适感,且温热感从头皮向内渗透,连续灸该处20分钟后觉灼热,换灸其他穴位,灸后整个头顶发热,且热感持续时间长(该处为反应点),之后每天灸该处均有上述感觉。从第6次开始,患者夜间睡眠逐渐增加,10次后,入睡较前容易,夜间醒后可再入睡,深睡眠时间增长,夜间睡眠时间达6小时。共治疗15次,其睡眠恢复,1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在灸治的前3次,因为没有找到反应点,因此每穴施灸不到5分钟即有烧灼感,灸后头皮疼,温热感持续时间短,疗效不明显。而从第4次开始,在灸患者百会穴时出现温热舒适感,并有热感向内渗透,说明找到了反应点,以后每日灸治该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灸量充足

充足的灸量是得气取效的前提,得气是机体对艾灸所产生的反应,艾灸的得气是通过灸感和灸后反应来体现。因此,要提高艾灸疗效首先必须使病人产生灸感。

不同的病人,其灸感多不相同,可见温热舒适感、风吹样、蚁行感等或可见皮肤斑块。通过患者不同的灸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性质和施灸的剂量。如久患风寒、经年不愈的患者,其灸感感觉不强,或难以出现灸感时,应加大灸量;相反,病程较短的患者,容易出现灸感,或灸感较强,施灸时应减少灸量,艾灸时患者若感到有烧灼、疼痛,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应重新选择穴位。

2.1 古代医家的用灸经验

艾灸治疗时,灸量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医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要求灸量要足。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提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他用灸动辄一二百壮,多至三五百壮,如“中风半身不遂……灸关元五百壮”“中消病……当灸关元五百壮”“腰足不仁……急灸关元五百壮”。关于控制灸量,晋隋时期陈延之认为应该沿用《黄帝内经》“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的说法,因为艾炷底阔三分,才能完全覆盖在孔穴上,点火以后才能通过腧穴、经络发挥作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疗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医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决定艾灸的刺激量,使之直达病所,祛除疾病。

古人十分重视灸疮的出现,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针灸资生经》说:“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患者,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局部热敷,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记载“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

2.2 灸量的控制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灸时患部感到温热舒适,热感向深部渗透,或向远端传导,艾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即是一次治疗的充足灸量,

一般需要50分钟以上,这样既起到了艾灸的治疗效果,又不会引起灸疮,易于被患者接受。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患者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1个疗程的充足剂量。大量临床证明,每穴灸治时间从10分钟至数十分钟,乃至1小时;灸治壮数从数壮至数十壮,其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灸量充足、火力均匀是艾灸治疗取效的关键。

病案2:患者,女,21岁,学生。自2006年10月起,由于受凉出现膝关节酸困、沉重,活动受限,遇寒加重,右侧为重。诊断为痹症,属风寒型。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痹为主。方法:用艾盒灸治。先灸右侧膝关节,第1天用1根20 cm长艾条分成6节,双侧点燃放入艾盒中,将艾盒置于患者右膝关节上,待艾条燃尽后取下艾盒,发现患者灸处皮肤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且白色面积大于红色,说明该处经气不通,经络阻滞,应加大灸量。第2天用同样方法在患者右膝关节处连续使用3根艾条,患者感觉热度较强,灸后见局部皮肤出汗但仍有白斑。治疗5次后,感觉施灸时温度较前增高(使用相同数量艾条),灸后膝关节轻松,白斑范围逐渐缩小。治疗8次后,右膝关节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且微微汗出,减艾条量为1根,又灸治2次,以巩固疗效。以同样方法治疗左腿8次而愈。

3 辨病选灸

艾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太乙神针等)、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各具特色。临症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施灸部位,选择适当的艾灸方法,以提高疗效。如治疗面瘫,由于面部施灸面积小、肌肉浅薄、皮肤娇嫩又有许多禁灸部位(如眼区穴位),因此适宜艾条悬起灸,医者可根据患者局部受热程度来调节施灸部位、时间和距离。又如直接灸,因其火力猛,有镇痛、回厥、苏醒病人的作用,在针药不及之时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盛生宽用该法救治失血性休克、自发性心绞痛等急重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由于该法产生剧痛、灸疮及瘢痕,多数患者难以接受,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

艾炷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间隔物如姜、蒜、盐等,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对腹痛、吐泻、疮疡等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广泛应用,并可作为家庭保健防病健身之法。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能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腹泻、腹痛等疾病。

特别提出的是艾灸盒作为温灸器的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由于艾灸盒施灸面积大,火力集中,灸后作用明显,可用于治疗腰背部、腹部、肘膝关节等病变部位较大的病症,比其他灸法大大节约了人力,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温度,安全性高,是一种理想的艾灸疗法。

艾灸法论文第3篇

什么是艾灸?

艾灸可以分为“艾”和“灸”两个字。“艾”指的是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艾性温,其味芳香,善通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灸”指的是灸法。灸法是运用艾绒或者其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艾灸的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风寒外袭之表证(如感冒);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腹泻等;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等;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崩漏等。

艾灸的禁忌症: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会耗伤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冬季家庭艾灸须知

家庭艾灸建议以艾条灸和隔姜灸为主

庄礼兴教授提到,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日常大家多见的艾条灸、隔物灸、温针灸之外,还有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四花灸、麦粒灸、长蛇灸等。但是从操作方便易学和安全来说,家庭艾灸还是建议以艾条灸盒、隔姜灸为主。

艾灸方法不同,时间计算的方法也不同

艾条灸和温针灸是以时间来定夺的,一般建议是15~20分钟,如果是儿童建议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是一些皮肤麻木的病人,或者是老人建议可以相应延长些时间,但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一般以皮肤潮红为度。

而艾炷灸和隔姜灸就是以艾灸的壮数来计算,根据情况不同每次每穴约3~7壮,若用直接灸、施灸于肌肉皮肤较薄的地方又或是妇女、儿童、体弱、年老的人群,则选用较小的艾炷,一般为花生米大小;如果是间接灸、施灸于肌肉丰厚的地方又或是青壮年、男性等人群可以选用较大的艾炷,但一般不要超过大拇指第一节大小。

艾绒的选择也是关键

艾条方面有清艾条和药艾条之分。清艾条是纯粹的艾叶,没有添加其他的药材制成的艾条;药艾条则是在艾叶之外还增加了一些针对不同疾病的药材共同制成的艾条。庄礼兴教授建议,一般的家庭保健和治疗用清艾条即可。

家庭艾炷灸可先在穴位上涂点万花油,一方面防烫伤,另一方面可以辅助粘住艾炷,以免掉落。灸后也可涂点万花油在艾灸部位以保护皮肤。

传统艾灸的几种常见方法:

艾条灸的方法又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等。这里主要介绍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离皮肤约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雀啄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连续如同鸟雀啄食一样,而不是把点燃的艾条固定于施灸部位相对稳定的距离上。本法一般用于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儿的疾患。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的皮肤约3cm处,在以穴位为中心3~5cm直径的范围内,顺时针方向,回旋往复熏灸,如画圈一样。本艾灸适用于寒证、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某些皮肤病的治疗等。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先以艾绒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绒,制成艾柱,在选取的穴位表面皮肤加上药物,如蒜片或生姜片等,再将艾炷置于蒜片或生姜片上(艾绒不直接置于皮肤上),点燃艾炷的顶端的方法。

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以外,只要认真按照施灸原则和操作规程要求,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进行艾灸保健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由于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当,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可能会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冬季艾灸养生轻松摆脱亚健康状态

艾灸作为中国古老疗法,专家表示,艾灸养生对于摆脱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有着良好的效果。

“艾灸”不是针灸 提及艾灸,很多人会问,是针灸吗?其实不然。“艾”指的是艾草,而艾灸是通过点燃艾绒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体表的经穴或患病部位,通过施以温热的刺激,从而达到经络温通、扶正去邪的作用。中医认为,艾灸还具有温阳补气、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及防病保健等作用。

艾灸可滋补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而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超负荷透支体力,致使阳气不足,进而出现身体易疲劳,浑身疼痛,精力无法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特别是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症状。《扁鹊心书》中有云:“扶阳之法,艾灼第一”,据悉,点燃的艾草渗透穴位后,调节身体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这个道理。

冬季养生艾灸正当时 此时人体内的阳气衰退,正适于采用补阳气的养生手段,避免在春季生发时节,由于阳气不足易复发老病,而艾灸的祛湿、散寒作用也正适用于冬季。现代施灸时常配合着精油,精油可以起到开穴的作用,帮助艾草的渗透,加强功效,而很多精油更具有安神等功效,可以促进睡眠。

教你如何选取治病、保健的艾灸穴位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庄礼兴教授提到,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

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如何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庄礼兴教授这样解释到,艾灸治疗疾病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的,即便是同一个疾病,选取的穴位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要严格根据疾病来分艾灸穴位的话,比较难。但是可以根据疾病类型选取一些通用的穴位,来达到保健和防治的作用。

保健选穴: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

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

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

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疾病选穴:

消化性疾病、女性的子宫下垂、头晕可以选择百会穴治疗。

失眠:通过辨证非阴虚、热证之后可以选择百会、风池、三阴交及足三里治疗。

颈椎病、颈部疼痛可以选择风池、大椎、督脉和膀胱经上的一些穴位来治疗。

肩部疼痛可以选择肩髎、肩髃、手臂等穴位。

庄礼兴教授建议,一些容易选取的保健穴位例如足三里、百会等可以自己在家中自己艾灸,但是如果是关系到疾病的治疗,还是建议到医院由医生经过辨证之后系统地治疗,以保证疗效。

家庭艾灸你不可不知的注意事项

很多朋友喜欢在家里面自己艾灸来保健身体,但艾灸虽然容易操作而且较为安全,但是稍有不慎,还是容易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那么家庭艾灸,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逐步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只要掌握好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要点,要想轻轻松松在家中自己艾灸,不是一个难题。

关于艾灸 你误解了什么

艾灸只能保健?

临床上决定使用何种疗法或决定哪种是主要疗法还是辅助疗法是由疾病的种类、病情、病史、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疗法本身决定,只要疾病符合针灸治疗适应症,就完全可以采取艾灸治疗,例如面瘫初期和后遗症期,但是所有寻求艾灸治疗的疾病都需要经过辨证分型才可以判定是否适合艾灸治疗,而不是由患者自己判断。

艾灸易烫伤皮肤?

很多人看到艾炷、艾条在皮肤上燃烧,总是带着恐惧感,害怕火星或者是燃烧后的艾炷会烧伤皮肤,引起疼痛。专家提出,如果对燃烧的艾炷有恐惧感,可以选择艾条灸、艾盒灸、艾灸棒灸和隔姜灸,这些都是一些较为安全的灸法,只要严格按照艾灸的要求施灸,一般不会烫伤皮肤。并且专家还有个小建议,艾灸时可以在穴位上涂抹一些万花油,以防止烫伤。

艾灸可以包治百病?

任何事物都不是万能的,艾灸也不例外。即便是有着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历史承载者,目前对于艾灸原理的挖掘还不够充分,许多疾病也只是停留在预防、保健的方面,治疗还要看医生对疾病的把握。所以大家不要对艾灸过于迷信,不要随便听信江湖郎中或者医托说的,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病情与专业医生咨询商量来决定治疗的时间及手段,以免贻误治疗。

艾灸法论文第4篇

[摘 要] 目前,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主题词] 针灸原理;艾条灸AdvancesofStudiesonMechanismsofMoxibustionTherapyatHomeandAbroadWangLei

,LiXuewu,ZhangLi(DepartmentofAcupMoxibustionandMassage,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Abstract] Medicinalactions,physicalactions,andlocalandpointactionsofmoxibustion,

andregulatoryactionsofmoxibustiononnerveendocrineimmunonetwork,andbloodcirculationsystemandmetabolismandsoonhavewidelybee

nstudiedathomeandabroad.Althoughthemechanismsofmoxibustonhavenotbeencl

earyet,thestudiesaregoingdeepinto.Inthepresentpapertheadvancesofstudiesonmechani

smsofmoxibustiontherapyinrecenttenyearsareintroducedindetail.

[Keywords] AcupMoxMechanism;MoxaStickMoxibustion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也说:"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在古代的医疗保健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本文将对近10年来国内外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艾灸的药性作用机理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1]。日本在施灸材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2],有研究认为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并对不同品质艾的精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3]。小林和子[4]从艾中提取出有机成分并加以鉴定,认为艾的有机成分是庚三十烷(C37H36)和儿茶酚胺系缩合型鞣酸,鞣酸在优质艾中含量甚少,在劣质艾中含量多,比较经过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的燃烧温度时间曲线的形成时,发现如没有C37H36,艾的燃烧将发生困难。除对艾的成分方面的研究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聚焦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的研究。钟氏[1]认为,在灸疗过程中,艾叶虽然进行了燃烧,但其药性尤存。日本学者大西[5]等将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分别用甲醇提取,发现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且艾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西谷[6]通过研究认为灸疗能引起施灸局部的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这并非由灸热引起,而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生成物可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2 艾灸的物理作用机理

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古代医家多用艾灸治疗虚寒诸证,这些疗效与燃艾时产生的热辐射和光辐射是分不开的。有人认为,灸疗实质是一种温热刺激的结果,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

艾燃烧时产生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宜于机体的红外线,其辐射能谱在08μ~56μ之间,这表明燃烧艾绒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艾灸的能谱近红外辐射占主要成分,且峰谱在15μ附近[7]。根据物理学原理,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而近红外线较远红外线波长短,能量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穿透机体的深度可达10mm左右,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8]。杨氏[8]等的研究还认为,艾灸时的红外线辐射,既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子产生受激共振,从而产生"得气感";同时又可借助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调控机体免疫功能。

3 艾灸对施灸局部的作用

用50mg艾炷在小鼠埋有热电偶接点的皮肤上施直接灸,结果证明:艾燃烧的最高温度每次施灸均不同,其变化与测定部位有关;皮下与基层内的温度变化与表皮不同,说明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部[9]。用单壮(2mg)艾炷灸小鼠腹部也证实了这一点,结果显示: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而皮内温度仅达56℃左右[10]。温针灸刺激大鼠股二头肌,从局部皮温达42℃开始,随温度上升肌细胞间质液的pH值向碱性侧移动,这种移动仅在刺激初期发生,长时间刺激及短时间反复刺激则移动减少[2,11]。施灸30分钟后,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达顶峰,此现象与肥大细胞脱粒的经时性变化相关,这种灸热刺激与烫伤引起的过度热刺激不同,属生理性炎症反应,本质上具有维持机体稳态的功能[12]。灸刺激可诱导局部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hsp)[13],锅岛氏[14]证明施灸可增加对PPD(含有hsp纯蛋白衍生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故认为在施灸部位产生的hsp作为免疫原激活了免疫系统。

近年来,有人对灸法与局部穴位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刘氏[15]等就近年国外对不同灸质、灸量、灸法等对皮温的影响作了概括介绍,提示根据穴位皮温的不同,对深部病证以微小灸为主;远部病症以传统艾灸为佳;局部病宜大炷少壮;远隔病症、脏腑病宜小炷多壮等。董氏[16]等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程度,对比观察了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除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提示灸法的穴位作用乃至疗效将随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灸法的穴位作用机理至今不甚明了,有工作表明,灸法与温觉及多觉型感受器关系密切,灸法的退热散热作用,主要是通过多觉型感受器产生的[17]。

4 艾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艾灸在治疗免疫相关的疾病过程中,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抗痛和抗衰老等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实现的[18],艾灸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19~21]。观察在艾灸条件下小鼠巨噬细胞(MΦ)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变化情况,证实艾灸能提高老年小鼠MΦ和NK细胞毒活性,说明艾灸可改善老年动物的免疫状态,提高免疫力[22]。冈琦氏[12]用碳清除率法研究发现,施灸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喻氏[23]用隔药饼灸关元、足三里、大椎和肾俞,结合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艾灸能明显提高老年人或动物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B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A蛋白刺激的有丝分裂活性和溶血空斑的形成,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呈良性调节作用。日本学者[24,25]使用具有荚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免疫的家兔,施灸组血清IgM抗体效价较非施灸组明显上升,故认为施灸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能力的特异性增强,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居氏[26]等给30例老年男性施行隔药饼灸,结论是艾灸后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C3、C4也同样显著提高,证明艾灸有增益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熊氏[27]等经观察认为艾灸可使老年肾虚患者OKT+3、OKT+4细胞及OKT+4/OKT+3比值明显提高,OKT+8细胞明显下降,灸疗前后差异显著。对200例老年男性用隔药饼灸治疗观察,表明艾灸后NK细胞活性显著上升,T细胞总数提高,CD+4/CD+8比例失调得以纠正[28]。艾灸神阙穴后,灸前低于正常值的CD+2、CD+4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对CD+8影响不大,故使CD+4/CD+8比值略有上升;同时还可见IgG、IgA偏低的老人,灸神阙后二者均明显提高,说明艾灸既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29]。肖氏[30]等的观察也证实了艾灸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用Freund‘s致炎,观察艾灸肾俞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淋巴细胞功能测定表明,灸治组大鼠对ConA与IL2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高于正常组和致炎组(P

长期以来,红细胞的主要功能被认为只是运送氧和二氧化碳,自1981年Siegel等人提出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理论后,相继受到人们的重视。丁氏[33]等观察隔药饼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自由基及其产物增加,使机体防御功能减弱,艾灸可提高老年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增强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并能拮抗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张氏[34]以老年小鼠为实验模型,灸大椎穴研究艾灸结合皮片移植抗衰老的作用,结果首次证实了小鼠红细胞上存在对儿茶酚胺敏感的β受体cAMP系统。实验表明艾灸加皮植能显著提高老年小鼠低下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力,增强红细胞β受体的活性,提高下丘脑NE含量;结果还表明艾灸加皮植可以向上调节淋巴细胞β受体的密度,提示β受体可能也介导了艾灸加皮植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过程。杨氏[35]通过对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研究,推测艾灸的主要作用环节是在某些因子介导下对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或抑制因子的良性调节作用。

5 艾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现代研究已认识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调节的网络[18,36]。胡氏[37]观察了艾灸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艾灸能显著降低血清TGA、MCA结合率、TSH含量,明显升高血清T3、T4总含量,升高不同时间甲状腺摄取131Ⅰ率,降低其比值至正常,表明艾灸可促进甲状腺自身合成甲状腺激素。赵氏[38]等观察了艾灸关元对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结果表明:艾灸可明显提高老年大鼠降低的大脑皮层NE、下丘脑TRH、血清T4和脾脏IL2活性,降低老年大鼠升高的血清TRH,提示艾灸关元可不同程度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而达到补肾固本、延缓衰老的作用。

目前已知比较确切的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神经内分泌物质有10余种,其中βEND(β内啡肽)是现今被公认的具有广泛作用的免疫调节剂。翟氏[39]等给小鼠接种HAC癌细胞株后进行艾灸观察,提示直接灸可刺激小鼠垂体和肾上腺的增生,促进βEND的合成和分泌,提高血浆βEND水平,并且对免疫细胞、βEND受体亦有正调节作用。

5HT(5羟色胺)和组织胺是自体活性物质,对胃肠运动影响较大[40]。张氏[41]等通过观察艾炷、艾条的强弱不同刺激对家兔全血组织胺含量的变化,证实艾灸对血中组织胺含量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艾灸可能通过下列环节调节血中组胺含量,一是影响组胺合成,增高或降低组胺合成酶和降解酶的活性;二是影响组胺的释放;三是影响组胺的反馈调节作用;四是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调节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刘氏[40]等的研究表明,灸刺激对健康家兔血中5HT、组织胺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而对"脾阳虚"大鼠血中5HT、组织胺含量有明显调节作用,说明机体的状态、灸质、灸量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艾灸的疗效。

6 艾灸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艾炷全部燃尽的施灸方法,可使收缩压明显上升,但舒张压未见有意义的改变[42]。经艾灸治疗后,心脑血管功能有明显改善,同时血管外周阻力减低,血粘度下降[43]。艾灸前后对老年期高脂血症者血脂的研究表明:艾灸能明显降低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示艾灸良好的调脂作用[44]。吴氏[45]等艾灸神阙、足三里亦取得较好的降血脂的疗效。与脂质代谢有关的载脂蛋白(Apo)包括ApoA(与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有密切关系)和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艾灸后ApoAⅠ明显升高,ApoA/ApoB的比值上升,说明艾灸在调整脂代谢、减缓血脂的异常升高、预防冠心病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46]。血液流动性和粘性是影响、控制和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及组织器官供血的重要因素之一,艾灸可明显改善老年及老年前期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性质,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有重要意义[47]。黄氏[48]等观察了艾灸对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艾灸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膜渗透脆性低于老年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艾灸具有延缓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增龄性增高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延缓红细胞膜Na-K+ATP酶增龄性下降而实现的。血液流变性能较好的反映人体血瘀的轻重程度,而红细胞变形能力则反映周围微循环生理状况,红细胞变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艾灸能有效改变血液高浓、粘、凝、聚状态,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49]。

7 艾灸调节机体代谢的作用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LPO(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反映了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淬灭的平衡。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LPO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SOD/LPO比值下降。艾灸可使血清LPO明显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SOD/LPO比值大幅度提高,提示灸疗后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紊乱状态有所改善[50]。王氏[51]等的研究也表明艾灸可明显降低血中LPO水平(P

在微量元素的代谢与吸收方面,丁氏[52]认为锌铜在体内呈彼此消长关系,他用艾灸纠正羟基脲造成的小鼠阳虚状态后,测定其肝脾锌铜含量,结果显示:艾灸可提高肝脾DNA中锌含量而降低铜含量。艾灸可降低血清铜含量,而提高血清锌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足三里的消化吸收,促进锌的吸收量,抑制铜的吸收量完成的[50]。王氏[53]等对老年人保健灸前后头发锰、锌、铜、钙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灸后老年人头发中锰的增加有非常显著意义,锌、钙的增加有显著意义,铜、铁虽增加,但与灸前比较,差别不明显。

8 结语

祖国医学认为,艾灸作为一种适宜刺激,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而调节机体脏腑器官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对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目前国际上有4种观点[2],(1)温热刺激效应[8];(2)非特异性自体蛋白疗法学说[54];(3)非特异性应激反应[12];(4)芳香疗法[55]。国内偏重于临床治病机理的研究,而国外尤其是日本更侧重于基础的研究。目前对艾灸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但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艾灸的作用机理是由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传出信号,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1,36]。

9 参考文献

1 钟蓝.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46

2 赵建新,贾春生,田元祥,等.近十年日本灸法实验研究进展.中国针灸,1999;19(8):507

3 黄秋风译.关于艾的精油成分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5):55

4 黄秋风译.艾的有机成分.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5):47

5 赵吉平译.艾燃烧生成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3):60

6 黄秋风译.关于艾的燃烧生成物中含有的抗氧化作用物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5):47

7 白耀辉,林文任.艾灸与温热刺激关系的探讨.针灸学报,1991;7(4):10

8 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中国针灸,1996;16(10):17

9 黄秋风译.艾的燃烧温度与机体内的温度变化(Ⅰ)施灸局部的皮下基层内温度.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5):48

10 苏同生,朱惠玲译.单壮灸对小鼠皮肤血管及微血管通透性影响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1):24

11 赵吉平译.针灸刺激对针刺局部的影响(3):使用pH测定器、温度传感器进行观察.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5):55

12 刘屏荣译.灸疗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5):41

13 KobayashiK.InductionofHeatShockProtein(hsp)byMoxibustion.AmJChinMed,1995;23(3~4):327

14 陆静译.运用电子灸诱导纯蛋白衍生物反应性淋巴细胞.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3):61

15 刘农虞,杨兆民.灸法对皮温的影响.江苏中医,1993;14(11):31

16 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等.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22

17 董泉声.灸法及灸法退热与穴位皮肤感受器的关系.中国学术期刊文摘,1996;2(7):115

18 陈汉平,翟道荡.关于针灸免疫思路的探讨.上海针灸杂志,1991;10(1):34

19 李京培,阎怀士.针刺抗衰老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概述.中国针灸,1991;11(6):43

20 张新庚.针灸抗衰老的研究进展.辽宁中医杂志,1989;(10):41

21 王梅.保健灸源流与发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6):362

22 喻国雄,陈汉平,赵粹英,等.艾灸对老年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0;9(1):30

23 喻国雄.艾灸对老年人和老年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及机理探讨.上海针灸杂志,1994;13(3):139

24 熊杰,李民摘译.灸的基础免疫学研究: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兔血清中的抗体活性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63

25 熊杰译.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家兔血清中的抗体产生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1):51

26 居贤水,丁菊英,蒋和鑫,等.隔药饼灸延缓衰老的临床观察及机理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8):29

27 熊学琼.艾灸对老年肾虚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医研究,1992;5(4):33

28 居贤水,赵粹英,丁菊英,等.艾灸延缓衰老的临床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3):99

29 王凤玲,李蕙,魏正岫,等.灸神阙穴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及其全身状态的影响.中国针灸,1996;16(7):393

0 肖达,陈汉平,赵粹英,等.艾灸对老年人衰老见证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63

31 唐照亮,宋小鸽,侯正明,等.灸疗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针灸,1997;17(4):233

32 沙立新.艾灸关元、大椎延缓衰老及细胞免疫学机理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3(3):139

33 丁菊英,赵粹英,吴恒举,等.艾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及自由基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5;14(1):4

34 张岚.艾灸加皮植对老年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3(3):139

35 杨晓蓓.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临床疗效和免疫学机理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3(5):234

36 陈汉平.关于针灸调节作用规律与机制的思考.上海针灸杂志,1992;11(1):39

37 胡国胜.艾灸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临床和机理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3(5):235

38 赵伟康,张洪度,金国琴,等.艾灸关元穴对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IL2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28

39 翟道荡,陈汉平,王瑞珍,等.直接灸免疫调节作用的β内啡呔机制.上海针灸杂志,1994;13(5):223

40 刘农虞,张京英,张蕊,等.不同灸治、灸量对动物血中5羟色胺、组织胺含量的影响.中国针灸,1995;15(5):29

41 张京英,刘农虞,杨兆民,等.不同灸法、灸量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中国针灸,1994;14(6):27

42 贾春生译.灸法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连续施灸中经时的血压变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4):60

43 赵粹英,居贤水,吴恒举,等.艾灸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4;13(2):51

44 吴中朝,王玲玲,徐兰凤,等.艾灸对高脂血症调脂作用的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7;16(6):5

45 吴中朝,王玲玲,刘跃光,等.艾灸降血脂作用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5):41

46 吴中朝,王玲玲,刘跃光,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白研究.中国针灸,1998;18(5):261

47 吴中朝,王玲玲,徐兰凤,等.艾灸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中国针灸,1996;16(11):23

48 黄诚,陈汉平,赵粹英,等.艾灸对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5;14(3):130

49 张英英,赵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流变性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3

50 陈友强,唐立明,等.天癸灸抗衰老作用的临床观察.实用老年医学,1994;8(3):115

51 王凤玲,王晓红,王巧妹,等.灸神阙穴降脂抗衰老作用的研究.中国针灸,1996;16(9):29

52 丁光霞.艾灸对"阳虚"小鼠肝脾DNA中锌铜含量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86;5(1):24

53 王玲玲,吴中朝,徐兰凤,等.保健灸对老年人头发中锰锌铜铁钙含量的影响.中国针灸,1994;14(2):35

54 陆静译.针灸疗法与免疫功能.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3):24

艾灸法论文第5篇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自古便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仍留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民间谚语。

随着年代的延续,艾灸的方式和种类也应需求衍化出了很多种。艾灸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原始的直接灸(也叫发泡灸或化脓灸),即直接在身上点燃艾绒用火来烧,这是真正的灸;随后演化为悬灸,即不直接接触皮肤,用火来熏;后来使用器械,例如罐子;最后发展到现代的“电灸法”。各种灸法在使用和疗效上各有千秋,但在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仍然是艾条灸法和艾罐灸法两种。

常艾灸可长寿

长寿的秘诀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艾灸则具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等功效。唐代艾灸保健之法更加盛行,孙思邈是唐代享有盛名的长寿医生,他所著的《千金药方》中记载着:“宦游吴蜀,体上常引三两处灸疮,则瘴疠瘟虐不能着人。”艾灸疗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常灸足三里、神阙、关元、气海、肾俞、膏肓俞、风门、身柱、大椎、三阴交、涌泉等穴可以起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儿童也非常适合做艾灸,施灸有助其强身。过去古代人的一生有四次灸法,一出生60天灸身柱穴。到15、6岁时,要灸三阴交穴,增强泌尿系统。30岁灸足三里,到40岁则需灸关元穴。从不同的时期调理身体的阳气,健康伴随一生。

四穴灸法养生谈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老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即可。通过艾灸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使正气充然不绝,脾土膏然肥沃,肾水沛然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

四穴养生灸法,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益于对循环、消化、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的促进和调整。四穴灸法简单易行,舒适安全,适合家庭操作。

Tip:家庭艾灸需注意:

 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时施灸。

 灸疗虽然适用范围广泛,但对于一些热性病,阳虚阳亢(五心烦热,面红耳赤)以及邪热内积的人不宜施灸。

 艾绒易燃,在施完艾条灸后,一定要将火熄灭,避免发生火灾。艾灰积压过多时,需要离开人体吹去,避免因火灰掉落而灼伤皮肤或衣物。

 施灸一般无任何不适之感,但也有少数人会出现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感觉,一般不需处理,继续施灸多能消失。施灸后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精心调养,勿过度疲劳。

常见病治疗方法

人体有诸多穴位,针对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穴位随之对症。治疗呼吸系统病症,可灸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施灸于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即可;冠心病,灸身柱、郄门、三阴交可调理,也可以灸膻中穴。艾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可治愈消化系统症状。灸大椎穴和身柱穴则对神经系统有很好的调理功用。

施灸补肾

在中医理论中,灸法是补肾的最强法,不打针不吃药,直接作用于人的肾部,非常见效。

肾气不足的人,有以下几种表象:喜吃味道浓的食物;睡觉时爱出汗(医学上称为“盗汗”);春天手脚冰凉;坐着时会不自觉地抖腿。

而艾灸肾俞和关元穴可补肾。肾俞位于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约1.5寸。关元位于肚脐下三寸(自己的四指下),在肾俞和关元穴上灸15到20分钟,能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

专家支招:

 女性的痛经可用鸡蛋和艾草一起煮服即可。

 老年人中气不足,丹田火弱。早上起来肚子痛或者胃痛,可以用艾绒放在肚兜里即可产生疗效。

 人疲劳时,用艾绒泡脚可得到缓解。

 夏季最好的避暑方法,用艾绒灸百会穴。

艾灸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艾灸;脾俞、心俞、肺俞;力竭游泳;疲劳

中图分类号:G8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5-0056-03

A Research of Moxibustion on Pishu, Xinshu, Feishu and on Exhaus tive Swimming Mice's Fatigue Resist EffectsLIU Jun, ZHANG Yanhong

(Faculty of Kinematics,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 Hebei China)Abstract: Purpos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resisting fatigue of moxibustionon Pishu, Xinshu, and Feishu in mice. Method: A total of30 male Kunming mice ar e selected. They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ctivity group and mox ibustion plus activity group. The duration of exhaustive swimming, the change ofserum glucose, serum lactic acid, urea nitrogen and total antioxygen capacityare observed after fourweek training. Conclusion: Moxibustion can significantl ylengthen the duration of exhaustive swimming. Moxibustion can increase the cont ents of serum glucose, reduce the decomposition of protein, improve the antiox y genic capacity, obviously decrease the contents of serum lactic acid of mice aft er training. It proves that moxibustion on Pishu, Xinshu and Feishu can be appli ed to relief fatigue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of mi ce.

Key words: moxibustion; Pishu; Xinshu; Feishu; exhaustive swimming;fat igue

近年来,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和抗疲劳研究成为运动医学和体育生物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针灸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众多,并且愈来愈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运动 性力竭是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属于中医“劳倦”、“虚劳”的 范畴,从病机上看,本病不仅仅与脾、肝、肾关系密切,心、肺功能状态也是导致运动性疲 劳发生的重要因素。背俞穴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临床治疗五脏疾病的重要腧 穴,通过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而艾灸在调节机体功能方面效果独特,由于其 简便易行, 安全高效,无副作用,一直是国人防病保健的重要手段。通过艾灸背俞穴,能 够温通经络,补虚回阳,从整体上调整多个脏腑的失衡或亏损的状态。已有研究表明,艾灸 具有改善免疫和调节内分泌的作用[1],本研究采用小鼠力竭游泳模型,观察艾灸 脾俞、心俞、肺俞的抗疲劳效果及相关生化机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雄性健康昆明种小白鼠30只,3~4周龄,体重18~22 g,由河北医科大学研究中心提供,实 验动物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n=10,Ⅰ)、单纯运动组(n=10,Ⅱ)、运动+艾灸脾俞、心 俞、肺俞组(n=10,Ⅲ)。饲养温度22~24℃,湿度55%~60%,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饲料喂 养。

1.2 研究方法Ⅰ组不训练,Ⅱ~Ⅲ组在长90 cm,宽70 cm ,高47 cm,水深约35 cm,水温20~22℃游泳池中游泳。运动方案为:运动组和艾灸组进行4 周的游泳训练,第1周每天游泳为30 min,以后每周递增10 min,至第4周每日游泳为60 min 。Ⅱ组训练后不做处理,Ⅲ组训练后,束缚固定,选取双侧脾俞、心俞、肺俞,共6穴。选 穴主要参照《中国兽医针灸学》并结合人体穴位而定,取直径为8 mm,长度为30 cm的艾条 在距离穴位0.5~1.0 cm处施灸,交替灸左右两侧穴位(即每次3穴),每穴10 min,每日治 疗1次,持续4周。运动组和运动加艾灸组4周后,进行1次尾部负荷体重5%的力竭性游泳,本 实验参照MCARDLE推荐的力竭判断标准,即游泳最后下沉经10 s后仍不能返回水面为力竭, 记录各自游泳时间。

1.3 取材和指标测试 力竭游泳结束后,立即摘各组小鼠眼球采血,离心取血清,测定各组 小鼠血糖含量,试剂盒采用北京中生生物技术公司;用南京建成公司试剂盒测定乳酸和血尿 素氮含量,北京吉泰科联生物科技公司试剂盒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所有测定皆按试剂说 明进行,均用比色法。

1.4 结果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组数据 分别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艾灸脾俞、心俞、肺俞穴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与单纯运动组相比,运动加艾灸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有显著性 差异(P

2.2 艾灸脾俞、心俞、肺俞穴对小鼠游泳后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 的影响单纯运动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血糖含量、总抗氧化能力 均有所降低,血乳酸、尿素氮水平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

3 分析与讨论

艾灸除对施灸局部产生一定治疗效应外,一般认为,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 子,还可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传出 信号,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调整机体内环境,以达到防 病治病的功效。[2]

大量实验研究已证实,艾灸可以升高血糖、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血乳酸、尿素氮:王文远等 [3]利用平衡针刺取胸痛穴肩痛穴对强化训练1周的运动性疲劳症者进行针刺,结果 两组在心 率、肌力、血糖、LDH、CK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肌糖原耗竭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高肌糖原水平可延缓长时间运动中疲劳的发生[4,5]。王之娟等[6] 采用大鼠游泳训练 的模型,通过艾灸肾俞穴观察体重、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的变化,发现与安静对 照组相比,单纯运动组大鼠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均显著下降,表明长时间的耐力运动会导致糖 原的分解代谢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下降会导致机体疲劳,使大鼠的运动能力下降,而艾 灸肾俞组与单纯运动组糖原相比,显著高于前者。提示本实验艾灸脾俞、心俞、肺俞升高小 鼠血糖可能与肌糖元和肝糖元的增加有关。项丽静[7]实验表明,艾灸足三里、关 元穴后, 大鼠跑台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各自对 照组,说明艾灸足三里、关元穴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损伤和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可减 轻运动所产生的内源性自由基对大鼠的伤害。史曙生[8]通过对运动员进行穴位施 灸处理, 并以西洋参作为对照,结果艾灸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时机体血乳酸的含量,结论提示灸法可以 减轻运动性疲劳,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顾一煌[9]等实验证实艾灸能有效地提高 小鼠的负 重游泳能力和常压耐缺氧的时间,并可增强乳酸脱氢酶的活力,艾灸可为血乳酸的消除创造 条件,具有抗运动疲劳作用;另外,心脏是运动应激反应最为敏感的器官,运动中对血液供 应的高需求,使心脏易发生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血是心脏病变的一个重要诱因。郑澜等[1 0]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心肌缺血与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下降高度相关。这些实 验结 果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也发现有关艾灸脾俞、 心俞、肺俞与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总抗氧化力变化关系的研究很少。

运动耐力的提高是抗疲劳能力和加强最有力的宏观表现[11-14],游泳时间的长短 可以反应 动物运动疲劳的程度,游泳时间延长,说明抗运动疲劳作用增强,艾灸可以使小鼠游泳时间 明显延长,表明可以显著提高小鼠抗运动疲劳能力。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艾灸组较单纯运动 组,血糖、总抗氧化能力(T-AOC)回升。总抗氧化能力代表体内酶性和非酶性抗氧化物的 总体水平,各抗氧化物之间有相互联系,协同保护作用,所以T-AOC的测定尤为重要,T-AOC 可直接反映机体抗氧化酶的活力,抗氧化物系统的功能状态,间接地反映出机体所受的脂质 过氧化损伤程度,其含量与细胞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与机体脂质过氧化呈负相关[15 ]。综 上,说明艾灸能提高血糖水平,减少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增强小鼠抗氧化能力,促进运动 后产生的自由基有效清除的作用,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艾灸组与单纯运动组相比,血乳 酸、尿素氮(BUN)水平有所下降,血中乳酸含量增高,氢离子浓度升高,pH下降,影响到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扰乱体内正常代谢,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重要的原因之一[16] ;BUN是 蛋白质代谢产物,生理条件下维持稳定,体力消耗则导致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BUN值升高 ,故BUN也作为评价运动性疲劳强度的重要指标。本实验表明艾灸能显著降低小鼠运动后的 血液乳酸含量,减少运动中血乳酸的生成和尿素氮含量,提高运动耐力,有良好的抗疲劳作 用。

运动性力竭是指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祖国医学认为,力竭游泳 属于中医“劳倦”范畴,总体来看,病机主要应为气虚。我们分析,气虚涉及中气虚和宗气 虚两个方面,而中气主要指中焦脾胃之气,中气健旺则脾主升清和主运化功能正常,机体正 气充足,抵抗力增强。《素问•痿论》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遗篇•本病论》曰:“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云:“盖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 ”;宗气是指上焦心肺之气,《灵枢•邪客》篇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 脉而行呼吸焉”,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宗气能司肺脏之呼吸,且能撑持 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 且肢体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 者,其人即呼吸 顿停,昏然罔觉”,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 气先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有郁结病,有劳倦病”。综 上所述,运动性疲劳与中气、宗气关系密切,中气健旺则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养 宗气,中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宗气的盛衰。故我们在实验中选取“脾俞”、“心俞”、“肺 俞”,其分别为脾、心、肺三脏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艾灸诸穴不仅能激发各脏经气,调 整脏腑功能,加强中气、宗气的作用,而且中医理论认为“背为阳”,《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阳气者,烦劳则张”,通过艾灸温热刺激背部腧穴可以起到温阳补虚、补 中益 气、升阳举陷、活血止痛的作用。所以,艾灸脾俞、心俞、肺俞能起到抗运动性疲劳作用。

4 结 论

1) 艾灸脾俞、心俞、肺俞穴可以使小鼠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表明可以显著提高小鼠抗运动 疲劳能力。

2) 艾灸能提高运动后小鼠血糖水平,减少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增强抗氧化能力,促进运 动后产生的自由基有效清除,显著降低小鼠运动后的血液乳酸含量,减少运动中血乳酸生成 ,提高运动耐力,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

参考文献:

[1] Andersson,S.&Lundeberg,T.Acupuncture from Empiricism to Science: Functional Background to Acupuncture Effects in Pain and Disease[J].Medical Hy potheses,1995,(45):71-281.

[2] 张青元,胡淑萍.艾灸机理研究现状与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47 .

[3] 王文远,牛栋,王辉,等.平衡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 999,(1):13-15.[4] Holloszy J O.Coyle EF.Adapt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to end-u-rance exercis e and their metabolic consequences.J Appl Physilo,1984,56:831-839.

[5] 冯炜权.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433-43 7.

[6] 王之娟,王蕴红,梁蕾,等.艾灸肾俞对大鼠抗疲劳能力作用的效果观察[J].首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2.

[7] 项丽静.灸足三里、关元穴对运动大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5,22(6):73.

[8] 史曙生.艾灸对运动时血乳酸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20.

[9] 顾一煌,金宏柱,史曙生.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 院学报,2007,22(128):42.

[10] 郑澜,潘珊珊.运动性疲劳心肌缺血与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下降的相关研究[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24.

[11] 张建国,陈良金.扶正化瘀补肾法对老年小鼠耐力运动中抗缺氧和抗疲劳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51-352.

[12] 徐家玉,侯蕴华,曾令福,等.灵芝茶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1998,25(3);304-305.

[13] 周志宏,石幼琪,刘建红,等.补肾益元中药对运动员的抗疲劳作用[J].中国临床 康复,2003,7(18):2628-2629.

[14] 王克芳.冬虫夏草与运动性疲劳[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3016-3017.

艾灸法论文第7篇

[摘 要] 方法:运用DAJ多功能艾灸仪温针灸替代传统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与电针组、传统温针灸组比较。

结果:艾灸仪组与传统温针灸组疗效均优于电针组,艾灸仪组与传统温针灸组疗效相比,差异无明显意义。

结论:DAJ多功能艾灸仪温针灸可以替代传统温针灸,且安全,易于操作。

[主题词] 灸法/仪器和设备;骨关节炎/针灸疗法;温针疗法ClinicalObservationonDAJMultiFunctionMoxibustionApparatusforTreatmentofKneeJointOsteoarthritisLeXiaoyan(GuilinMunicipalHospitalofIntegr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andWestern

Medicine,Guanxi540004)

[Abstract] Methods MoxibustionwarmedneedlingwithDAJMultiFunctionMoxibustionApparatussubstitutedfortraditionalmoxibustionwarmedneedlingtotreatkneejointosteoarthritis,anditwascomparedwithelectr

oacupunctureandtraditionalmoxibustionwarmedneedling.Results Thetherapeuticeffectofthemoxibustionapparatusgrouporthetraditionalmoxi

bustiongroupwassuperiortothatoftheelectroacupuncturegroup,buttherewasnosignif

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moxibustionapparatusgroupandthetraditionalmoxibustio

ngroupintherapeuticeffect.Conclusion ThemoxibustionwarmedneedlingwithDAJMultiFunctionApparatuscansubstitutefortraditionalmoxibustionwarmedneedling,withsafetyandconvenientmanipulation.

[Keywords] Moxibustion/instrum;Osteoarthritis/acupther;NeedleWarmingTherapy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针灸科常见病。笔者采用DAJ多功能艾灸仪温针灸替代传统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与传统温针灸、电针方法进行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0例膝关节疼痛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45例,女75例;年龄45~78岁;病程半年~1年63例,1~3年33例,3~10年24例。单侧发病54例,双侧发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温针灸对照组、电针对照组,每组各40例。120例均符合总后勤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1]

(1)常见于年龄较大和关节部有创伤史者,或有静力失调、骨营养改变,以及有体态、职业等因素存在。

(2)发病缓慢,无全身症状。(3)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有摩擦响声,可有关节腔积液和畸形。

(4)X线摄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关节端松质骨囊性变等改变,关节内可有游离体。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取患侧血海、梁丘、内外膝眼穴。22 操作方法(1)艾灸仪治疗组:患者取坐位,患侧膝关节屈曲90°角。血海、梁丘垂直进针,针刺深度1~15寸。内外膝眼用3寸毫针,针尖向膝关节中心刺入2~25寸。得气后捻转,以酸胀感传到膝关节深部为度。留针并安置艾灸仪灸头。先将4个圆型艾袋用三棱针从中心通开一小孔,将每个艾袋经此孔穿过各针针柄,置放于皮肤上。再将4个艾灸仪灸头从灸头中心的温针孔穿过针柄,置放于艾垫之上。每个灸头用1cm×20cm长条形胶布2条交叉固定。设定艾灸仪每个灸头的温度,以病人感觉舒适温热为度,留置30分钟。中途可捻转针柄行针2次。取针时先除去胶布、灸头及艾垫再行取针。

(2)传统温针对照组:针法同艾灸仪治疗组。

将枣核大艾绒裹于各针柄尾部并捏紧,点燃艾绒,燃尽后待针柄稍冷却后行针,再换另一壮。共3壮。

(3)电针对照组:针法同艾灸仪治疗组。针刺得气后用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血海、梁丘接一组,内外膝眼接一组。疏密波20分钟,强度以病人感舒适为度。

各组均为10次一疗程,治疗2疗程后疗效对比。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1]治愈:疼痛等症状消失,畸形矫正,功能基本恢复。

好转:疼痛等症状减轻,畸形基本矫正,关节功能有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关节功能无改善。32 治疗效果3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3组疗效比较

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传统温针对照组为925%,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明显意义。电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P

4 体会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多由气血亏虚,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以局部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为主要的病理变化。治疗宜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散寒,化瘀止痛。针刺能疏通经络,艾灸可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针刺时,艾灸的热力同时能够透达穴位,加强了治疗作用,较之于电针温通作用强,故疗效好。但传统的温针灸施术时要多次更换艾绒,艾绒燃烧时要防止掉落烫伤病人,整个过程需严密观察,操作不便,效率低。且艾绒燃烧冒烟,污染环境。我科采用齐齐哈尔市北方中医器械厂研制的DAJ多功能艾灸仪实施温针灸,与传统温针灸对比,疗效无明显差异,完全可以替代传统温针灸。且中途不用更换艾绒,温度可调,无烧烫伤之虑,可以同时治疗多位患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该仪器采用电子加热及磁化作用,充分利用了艾绒的有效成分,又无烟雾产生,使治疗环境清洁卫生,值得临床推广。

艾灸法论文第8篇

【关键词】 隔姜艾灸;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护理

作者单位:535400 广西灵山县中医医院 腹部手术是外科治疗腹部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对腹部手术至关重要,肠蠕动恢复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恢复的进展[1]。由于腹部手术及麻醉均可引起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麻痹,重者因肠麻痹时间长进一步产生肠粘连、肠梗阻、肠坏死、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腹部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越早,患者进食就越早,患者早进食能够增加机体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能进食对患者也是一种鼓励,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康复也是一种促进。我科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的5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进行隔姜艾柱灸神厥、足三里穴,与不用隔姜艾柱灸神厥、足三里穴的患者比较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排气时间,进行隔姜艾柱灸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排气时间明显提前,疗效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我科行腹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13~80岁,平均年龄(42±187)岁,其中胆石症胆囊炎胆襄切除术4例,阑尾炎阑尾切除术31例,胃溃疡、消化道穿孔修补术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食道癌、结肠肿瘤切除5例,肠梗阻、肠套叠手术2例,肝肿瘤切除1例。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13~85岁,平均年龄(413±192)岁,其中胆石症胆囊炎胆襄切除术3例,阑尾炎阑尾切除术3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6例,肠梗阻手术1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经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实验组:按外科护理常规禁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做好心理护理,术后第1天开始选神厥穴、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在施灸部位皮肤涂上凡士林,用鲜生姜作为间隔物,鲜生姜切成约05 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燃尽除去余灰更换一壮再灸[2]。一般连灸3~5壮,至灸处皮肤红晕、不起疱为度。每天一次,每次约15 min。对照组:按外科护理常规禁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做好心理护理。

13 判断标准 肠鸣音恢复的判断标准:在右下腹部作为肠鸣音听诊点,每分钟肠鸣音≥4次,判断为肠鸣音恢复[3]。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7时、13时、21时分别用听诊器在患者腹部听诊判断肠鸣音的恢复及询问患者排气的时间。通过观察患者腹部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排气时间来比较两组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t检验分别对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排气时间来进行比较,观察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排气时间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应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气时间P值均小于001。两组比较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31 隔姜艾灸的作用 鲜生姜为辛温解表药,具有散寒解表,温胃止吐功用,属益气、补血、养阴、扶阳之品。艾叶为理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功用,能化瘀、温经止血。而艾灸借艾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益气扶正,散寒祛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预防保健康复作用。神厥、足三里有调理脾胃、补养气血,扶正壮阳之功。艾柱隔姜灸神厥、足三里能调理阴阳和脏腑,健运脾阳、补中益气、温中散寒、宣通气机、强壮全身。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柱隔姜灸刺激神厥、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神厥、足三里隔姜艾灸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尽早排气。

32 护理措施 ①施灸前的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神厥、足三里隔姜灸的方法、作用、效果,以及患者的配合。施灸前备齐用物,协助患者摆好,一般取平卧位。根据取穴法取神厥、足三里穴位。②正确取穴:神阙穴取法:腹部,脐中央;足三里穴取法: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或以患者同侧手掌心包住髌骨,向下伸展手指,中指放置胫骨外缘,中指尖所到之处取穴[4]。③施灸的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应注意施灸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对体弱患者,灸时艾炷不可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施灸时要平,防止艾炷倒伏或艾灰脱落灼伤皮肤及烧损衣被;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隔姜艾炷灸的目的和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使其了解隔姜艾炷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神色及局部皮肤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甚至出冷汗,四肢湿冷等“晕灸”现象,多为患者精神紧张引起,要及时处理,暂停施灸,让患者平卧休息,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让患者放松后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宜。施灸后要多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腹部盘气样痛为正常现象。观察施灸后患者局部皮肤有无水泡、掻痒等不适。

本组研究显示,隔姜艾柱灸神厥、足三里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减少腹部术后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对腹部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应琴华,蔡丹艳穴位注射对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护理及疗效观察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1):3031.

[2] 刘永兰主编中医护理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69.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