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需求分析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39:36

需求分析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读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需求情况,并针对读者需求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对策。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网上的重要资源之一。自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开通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计算机集成管理应用、网络化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南昌大学图书馆近两年投入近400万元用于集成管理系统的升级更新、光盘数据库与配套设备以及网络化建设,投入使用后图书馆通过校园网与CRENET连接,并成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馆之一,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管理与服务。图书馆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读者对图书馆工作是如何看待的,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南昌大学图书馆服务工作调查》,目的是了解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为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为今后图书馆建设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共调查了611人,其中教师、研究生78人,本科生533人。调查对象主要以本科生为主。调查表共设计15项,主要了解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情况,也调查了解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表明:

1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书籍、报刊

当问到你去图书馆目的是什么?(多选)排序比较表明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书籍、报刊。

2不同层次读者对书刊有不同的需求

当问到你去图书馆借阅什么书刊(多选)时,回答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文献需求以专业书刊为主,其它相关专业书刊为辅,娱乐书刊是热门畅销书刊。从表2还可以看出,不同层次读者对书刊的需求不同,教师、研究生主要是利用专业书刊,辅以其他相关学科书刊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本科生利用其他专业书占31%,说明本科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在广泛吸取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再则,近年来学生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很多学生都选修了第二专业,选修课的内容增多,对其他专业书刊的需求也就提高了。

3因经费投入不足,图书馆馆藏书刊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难以吸引读者,读者对图书馆依赖程度降低。当问到图书馆馆藏书刊能否满足您的专业(工作)需要时,62.4%的读者认为图书不能满足专业需要,33%的读者认为图书基本能满足专业需要,14%认为能够满足需要;44.4%的读者认为期刊不能满足专业需要,44.6%认为基本能满足,7.2%认为能满足需要。读者回答其原因是图书太旧,新书太少,期刊品种不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对图书馆依赖程度怎样。当问到您这个学期去过图书馆吗?回答如下:

从表3可以看到,经常去图书馆的读者并不多,有的同学说:图书馆书太旧,借不到想要借的书,很难养成去图书馆的习惯。可见读者对图书馆依赖程度在降低。

4多媒体阅览室利用率很高,电子出版物利用率很低

南昌大学图书馆建有两个多媒体阅览室,两个电子文献检索室,分设在南北两区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有120台计算机,电子文献检索室有30台计算机。图书馆通过校园网与CERNET连接,多媒体阅览室提供上网服务、视频点播、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光盘阅览。电子文献检索室主要提供光盘检索,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等多种光盘数据库。但多媒体阅览室门庭若市,利用率很高,而到电子文献检索室的人寥寥无几。

使用多媒体阅览室情况:在调查人员中本科学生57.6%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40.5%未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教研人员32.8%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67.2%未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在读者中本科生使用多媒体阅览室的占绝大多数,教研人员中研究生占绝大多数。

使用电子文献检索室情况:在调查人员中本科学生13.5%使用过电子文献检索室,教研人员32%使用过电子文献检索室。在回答未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的原因是:网速太慢、读者人多、内容太少、家里有计算机上网。回答未使用过电子文献检索室的原因时,很多读者都说不知道有电子文献检索室这项服务,一部分人说专业用不上,不会用。

5部分读者对多媒体阅览室提供的服务内容不了解,多数读者认为多媒体阅览室对专业学习(教学、研究或工作)作用一般对于多媒体阅览室的作用,读者认为:

从调查结果看出许多读者利用多媒体阅览室主要是网上聊天和发送电子邮件,特别是本科学生。表5.其它(自填)项目中,有部分读者填了利用多媒体阅览室完成计算机课程实践,而使用多媒体阅览室提供的视频点播、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资料的人极少。所以,读者对多媒体阅览室的评价也是基于上述状况。

对于多媒体阅览室今后应如何改进工作,读者建议依次为:①提高上网速度(354人),读者对网上传输速度要求较高;②降低费用(232人),学生认为上网价格较高;③加强用户指导(225人);④增加计算机数量(175人);⑤其他(自填),有读者提出多媒体阅览室在浪费资源,很多同学在网上聊天消磨时光,高校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应不同于社会上网吧,希望图书馆应加强引导,让多媒体阅览室用于学习。

6读者希望图书馆提供对口专业的信息服务

主动服务,积极宣传一直是图书馆工作中的弱点。当问到您希望图书馆提供什么信息服务时(多选),回答依次为:借阅文献(292人);参考咨询(279人);协助查找文献(索取原文)(246人);信息调研(指定题服务、项目查新、项目背景分析、引文检索、科研产出能力评价、学术期刊评价)(225人);检索服务(175人)。

图书馆客观上已经在为读者提供上述服务,但宣传力度不够,读者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服务项目,从读者调查结果可以说明这点。读者回答未利用上述其中一些服务,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有这种服务(387人);没有这种服务(42人);收费过高36人);对服务质量信不过(20人);其他(22人)。

7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评价较低

当问到您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否满意时,回答:非常满意(1人);满意(91人);一般(365人);不满意(100人);非常不满意(36人)。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集成管理后,读者与工作人员接触减少,双方思想沟通的机会减少,读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及时解答,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存在不足。再加上图书馆经费不足,图书资料严重短缺,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8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今后工作的对策

本次调查虽然只局限于一个馆的资料,但调查结果和其他的一些同类调研结果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建议,图书馆今后应采取以下对策:

8.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设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目标,明确的办馆思想,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馆藏状况、服务对象、发展规模与速度等具体情况,确定文献收藏的范围与重点,处理好各项建设的投资比例,不能有攀比思想。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应以教学参考文献建设为主。

8.2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文献收藏多元化,服务手段多样化。从收藏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转向印刷型文献、网上文献和其他电子出版物并存互补的多元化轨道上来。其中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从学科来讲要以专业书刊为主,相关专业为辅,同时兼收文化娱乐性书刊。网络服务与传统服务方式并存。当前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并未被计算机所代替,只是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服务的含量,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不可能完全在网络中得到满足,同时网络信息需求也不是用户信息需求的全部。

8.3注重文献投资效益,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面对经费短缺,图书资料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局面,既要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与网上资源有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如CALIS资源。网络环境下更加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等11家共同购建EI镜像站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也可以租用一些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为读者服务,弥补馆藏资源不足。

8.4在服务内容上,除了继续开展参考咨询、定题服务等外,要重点开发利用网上资源,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网上资源辨析、下载、整理加工,营建自己独特的文献服务体系。不仅要能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而且要大力开发网上资源,把自己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传送到网上,以达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8.5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为读者服务,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项目的宣传,通过培训和降低费用等有效措施提高馆藏数据库和电子文献的利用率。

8.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要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馆员要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馆员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要主动与读者取得联系,了解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要能针对不同的读者者,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需求分析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株洲市交通现状需求进行分析,依据交通需求管理理论,提出了株洲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和建议。论文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城市交通;管理策略;株洲市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工业基地,是东西部交汇的过渡带和沿海省市向内陆发展的战略联接带及开发大西南的战略通道,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属山地丘陵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活动曰趋频繁,交通需求迅猛增加,对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致使道路交通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地新建、改建道路的情况下,深入挖城市道路网潜力,开展科学的交通需求分析与管理工作,缓解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交通供需现状分析 (一)、交通出行现状分析。1、居民出行现状分析:通过对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各种出行目的中,上班、上学出行所占比例接近70%,由此可知,解决居民上、下班(包括上学、放学)的供需矛盾是解决株洲市交通供需矛盾一个主要方面。从出行方式来看,主要有步行、自行车(或电动车)、公交(TAXI、公共汽车)、私家车(含摩托车)四种方式,而其他方式与公交车出行量之比为6:4,由此可见,居民乘坐公交车辆出行的比例偏低。从出行时间分布来看:7:00—8:00的出行约占全部出行35%。说明高峰时间出行集中程度高,造成高峰时道路紧张,供应不足。2、机动车出行现状分析:根据O—D调查统计分析.各车型的出车率基本接近,平均为59%,其中小客车出车率最大为67%。机动车平均出车次数2.5次/曰(不含公交),如果扣除未出行车辆,测得出行车平均出行次数分别为小客车4.6次/曰、非公交客车3.8次/曰、卡车3.5次/曰、摩托车2.9次/曰、其他车2.5次/曰。从机动车出行目的结构上看,客车出行以上班、公务、出租载客为主,货车出行以装货与交货为主。 (二)道路交通体系现状分析。1、城市道路现状分析:(1)道路等级偏低,城市基础设施不足,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混行交通的模式,除个别街道外.大多数道路仍属一块板型式,目前道路功能不够明确.道路服务水平不高主干道路网络已基本成型,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主干道路网络巳基本形成,但环城道路尚未完全开通,通过对交通流构成、交通流量及其空间分布特性、路段车速特性、出入口干道交通特性的分析和评价,发现城区道路交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交通流分布不均匀;大量过境车辆对芦凇区道路交通的压力较大,存在着一些矛盾突出的“瓶颈”路段;各级道路的级配不尽合理,交叉口左转车流比例过大,支路利用率不高,道路网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动态交通现状分析。1、机动车基本现状分析:(1)出租车基本现状分析:据了解,株洲市现有出租车近2000台,出租车公司28家,相关行业涉及到交通、修理、汽车制造、餐饮、驾驶管理等。随着该市出租车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管理上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出租车抢道行驶、乱停乱放,既加重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又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2)公交车基本现状分析:株洲市现有公共汽车不少,但公交线路覆盖面存在空白点,有的公交线路车次间隔时间较长,尚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交通服务。(3)私家车基本现状分析:目前,株洲市已涌现不少私家车,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各式小轿车的大副降价,学驾驶的市民越来越多,据调查,80%的年轻人渴望成为“有车族”。 2、非机动车基本现状分析:由于受市区地理环境以及城市规模影响,加之电动车、自行车是一种方便、经济的交通工具,市区内出行有相当一部分市民采用电动车、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这些电动车、自行车为多数上班、上学的交通工具,在居民区与工厂间、学生与学校间流动,具有明显的时

需求分析论文第3篇

制约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二是消费意愿。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并不低,以2002年为例,据测算,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为78.3%,农村居民为74.1%。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不均等化和增长不快造成的。

首先,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聚集于第一产业,收入较低,购买力严重不足。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给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约束还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农业效益下降,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拉开,成为抑制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不断降低,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下降到2002年的37%。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为3.1:1,消费水平之比为3.5:1。

其次,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造成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导致服务业发展滞后,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影响着我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实行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虽然在一定时间里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就业的压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总体上看,规模效益较差,同时加剧了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状况。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40.5%,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50%,发达国家达到70%至80%。城市化不足导致第三产业不发达,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增加就业1个人,在服务业可就业3个人。我国与其他人均收入水平在1000美元的国家相比,服务业产值比重低20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低30个百分点,同时也加剧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再次,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支劳动后备大军长期存在,压低了劳动力价格,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我国工资水平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4.5%、8.4%和7.5%;90年代,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10.1%、6.8%、4.5%和5.2%。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且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低工资和廉价劳动力虽然使我国产品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低工资也成为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的阻碍。

此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不均等化的重要原因。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在新形势下,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如不尽快打破,长期来看,将加剧消费需求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这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呈迅速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放慢。需求缩小引起市场价格下跌,使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生产增长不能同步,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发达国家居民的食品支出一般只占15%左右,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因此若仅依靠农业,农民收入不可能获得大幅度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住房、汽车等商品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这些行业的高速成长,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入新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这也意味着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趋势。1996年至200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75万亿元,但工业部门就业减少2000多万人。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3.0%,2002年下降到21.4%,工业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已经较弱。同时,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为了生存发展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少。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过剩。良种、化肥、农药的使用,农村机械与能源使用的显著增长,都使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大为减少,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按照1988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所需总劳动力为2.33亿人,而按照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只需要1.3亿劳动力,农业内部劳动力剩余程度相应上升到60%。

由于以上原因,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工业就业人口增加缓慢甚至减少。就业压力集中到第三产业。据统计,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1999年第一产业为50.1%,2000年至2002年保持在50%;第二产业1999年为23.0%,到2002年下降到21.4%;第三产业1999年为26.9%,2002年达到28.6%。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资本增密”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要转移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靠工业化增加就业是做不到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

加快城市化扩大消费需求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使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从而逐步使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与总需求水平相适应。同时,农民进城后,最需要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家庭耐用消费品,将为这些产业的新一轮大发展开辟广阔市场。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空间与就业空间会逐步释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努力,把城市化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

需求分析论文第4篇

[关键词]情报研究 领域分析 数据集

[分类号]G352.1

1 领域分析数据集界域思想

学科情报研究工作是针对特定主题,收集、积累相关文献、数据等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和研究,最终根据用户的需要提出分析研究结果或报告的全过程。学科情报研究对象随着科学发展的交叉、汇聚、融合,从传统的边界清晰的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等领域逐步向新能源、海洋、纳米、人口与环境、现代农业等综合化、横向化、交叉化科技领域发展。这些领域有的是因为学科自身发展导致研究内容的相互交叉融合;有的是因为某项重大研究课题的开展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有的则是由于某个大型设备的研制触发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产生。

于是,在针对这些领域开展情报研究时,构建分析所使用的数据集就必须要解决对于领域的界定问题。界定并不是要研究领域的具体概念,而是应该提出一个可转换的、标准化的定义,即可以被情报研究人员在面对不同领域选择描绘领域的数据时所使用的领域边界的定义,使领域分析的对象在进行数据集构建时可以被情报研究人员所理解。

基于领域分析目标的领域分析数据集界域思想主要来自于情报研究工作流程中,数据集、领域分析需求和分析目标三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见图1)。领域分析需求作为领域分析数据集构建的起点,它直接对构建的数据集提出要求,决定着构建过程中数据集应该涵盖哪些因素,揭示哪些问题,才能满足领域分析的需求。领域分析数据集位于领域分析目标的前端,它是联系需求和目标的纽带,直接作用于分析目标,限定构建什么样的数据集就可以实现什么样的领域分析目标。同时,领域分析目标位于领域分析的下游,本质上是对领域分析需求的一种回答,它可以根据实现的目标直接将产生的新需求进行反馈,这样,就又开始了一次新的互动。

基于上述互动关系,笔者从领域分析需求和领域分析目标两个角度提出领域分析数据集的界域思想,界定数据集中应该包含哪些文献型数据才足以揭示欲分析领域的状态和特征,期望解决领域分析数据集的边界和疆域问题。具体而言,需求通过数据集具体表现为目标,明确分析需求的属性,按照分析需求的要求选取代表领域的数据,就可以正向确定领域分析数据集的边界;反过来,位于数据集另一端的分析目标,它是数据集的真实写照,清楚分析目标,就可以逆向确定领域分析数据集的边界。下面就从位于数据集两端的分析需求与分析目标的类别人手,按照不同属性类别对数据集的要求,研究领域分析数据集的边界。

2 基于分析需求的领域分析数据集界域

从领域分析需求的基本属性来看,以时间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区分为对领域过去、领域现状以及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应的领域分析数据集就应该满足揭示领域产生、发展;客观规律、特点以及与其它领域的联系或影响;前沿预测和优先领域确定三种状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2.1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领域分析需求是指从横向角度揭示领域演化关系,即领域间的渗透、推广、转移和综合关系等,是从整体角度剖析领域间的横断面。领域范式的演化,使得知识体系内知识元素相互渗透日益突出,科学整体化趋势愈加强烈,于是表现出领域问的联系日益增强。宏观层面需求正是满足这一目的,从横向考察领域间的变化情况。领域分析数据集的边界应该确定在以反映领域的发展基础、来源、演化进程、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等范围内,进而满足揭示、协调和组织领域间关系的需求。由于领域宏观层面的需求是分析领域问的情况,只有分析了个体领域,才能横向比较、揭示领域间的联系和差异,因此,宏观层面的需求实际上是以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后两者才能更好地得以反映。

2.2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领域分析需求主要是从纵向角度揭示领域内的产生、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客观发展规律与特点等,是对领域内宏观状态的一种描绘和勾勒,是相对于宏观层面的一种具体选择过程。具体而言,中观层面是立足于某一领域内部关系,从上到下解析领域结构,领域分析数据集应该反映的内容有:

・领域的现状结构:将领域按核心属性划分若干分支子领域,并从演化关系的层面分析领域的结构和变化情况等;

・领域研究关键问题:从领域的现状结构中,提取反映领域演化过程中的核心、热点问题等以及领域内知识结构的关联和关联强度;

・领域内的可能发展:根据领域的现状结构和关键问题,分析领域未来的可能发展,作为宏观层面需求的基础。

2.3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领域分析需求主要是反映领域分析的产生、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客观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的具体细节和要素,此层面研究将领域的中观层面的需求在微观层面予以放大,是对领域内的纵向研究和深入分析,也是针对中观层面需求开展领域分析的入口。具体包括的研究内容可以用5w进行解释,即what、who、which、how、where等。例如:

What does this domain look like?

Who are the main actors in this domain?

Who may be responsible for a particular change?

Who are conducting this research?

Which actors contribute to these developments?

How does the expertise relate to that of others?

How are the domain and topics distributed over coun-tries ?

Where does the program be developed and conduc-ted ?

在领域分析时,无论是宏观层面需求还是微观层面需求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些具体问题的一种回答。相应地,构建的领域分析数据集中必须可以找到对应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才能满足微观层面的需求。

2.4 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基于领域分析需求的领域分析数据集可以表示为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层面需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宏观层面需求需要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支撑,通过分析中观和微观可以寻找宏观层面领域间的关系;微观层面是中观层面需求的再放大,微观层面的各种需求累积起来就构成中观层面需求。

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领域分析数据集边界确定时,若要满足宏观层面的分析需求,可以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人手;若要满足微观层面的需求,可以从中观层面深入到具体细节要素。具体地说,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数据集的边界都可以以中观层面的数据集边界为参照,中观层面的数据集边界应该包含领域现状结构、关键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分别可以与按照时间属性划分的分析需求相对应。基于此,通过中观层面的数据集确定可以相应找到具体回答微观层面数据集的答案;通过若干个体中观层面的数据集可以确定整体宏观层面的数据集。

3 基于分析目标的领域分析数据集界域

领域分析目标本质上是对领域分析需求的一种具体回答,下面从分析目标一端,通过领域分析目标的类别来考察对领域分析数据集边界的要求,如图3所示:

3.1 产出分析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产出形式,论文产出量是衡量其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被世界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国际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更能反映该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地位。对科技论文产出的系统分析,可以揭示出该国的科研优势领域、科技发展趋势、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对于领域分析数据集而言,满足产出分析的数据集应该包含从时间维度、主体维度和主题维度反映领域文献数量变化的数据。以时间为维度,可以反映领域的产生、发展过程,如各领域产出年度变化、各主体产出年度变化以及领域内各主题产出年度变化等;以主体为维度,可以反映领域内主要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同时粗略反映出各主体在领域内承担的责任,比如主体各领域产出分布、主体领域内各主题产出分布等;以主题为维度,可以反映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或国内先进水平的主题领域分布状况,比如领域内各主题产出分布、领域内各主体的主题产出分布等。

3.2 影响力分析

产出分析是从数量上看领域的态势发展变化过程,而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分析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科技论文质量和国际影响的重要指标。

分析影响力的领域分析数据集包含的数据以引文数据为基本单元,数据集必须要可以测度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侧重数量的数据,还应该提供用于评估诸如核心机构、核心研究人员的内容。

3.2.1 侧重数量的数据在数量方面主要包括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国际1%顶尖论文等。

论文被引频次指在若干年内收录关于某领域发表的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指标反映领域内科技论文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或削弱趋势。

篇均被引频次即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的次数,SC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是指SCI在若干年内收录领域内发表的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反映各领域整体的竞争力,同时从各领域的对比中可以反映领域间影响力水平差距。这个数据主要是确定科技论文开始被引用时间与最后检索到文献的截至时间,利用论文的被引频次除以时间差即为篇均被引频次。

SCI国际1%顶尖论文亦称高被引论文,是ESI将国际过去10年各学科的论文数量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并根据各领域论文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出处于前1%的论文,即各领域过去10年中各年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指定阈值的论文。从领域内各主题的国际1%顶尖论文数量的国际位次可以看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领域分布状况。这个数据可以根据SCI提供的被引频次数量获得。此外,通过此项数据的主题分析,还可以获得研究热点、核心机构、核心作者等。

这些数据指标同样可以以时间、主体、主题为维度进行相应的指标细化。由于都是关于数量上的问题,因此对于数据集的要求同产出分析中的数据集要求相一致。

3.2.2 侧重评估的数据 在评估方面主要包括核心机构、核心研究人员、领域居前1%的机构分布、领域居前1%的科学家分布。

核心机构或核心研究人员是指领域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活跃机构或人员,这类机构或人员通常在领域内的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对于领域发展的贡献举足轻重,并且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引领作用。

领域居前1%科研机构是按照ESI对国际近10年各领域论文的机构数量及各机构论文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并根据各科研机构总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出处于前1%的科学机构,反映某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单元的发展态势。领域居前1%科学家是按照EsI将近10年学科论文的著者数量及各著者论文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并根据各著者论文总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出处于前1%的科学家,反映某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的分布和发展态势。

3.3 结构布局分析

结构布局分析是指通过科技领域的主题内容来反映领域内的知识流动、知识扩散、知识关联,并且还反映领域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构布局的数据集应该以文献数据的主题为基本单元,包含寻找新主题、研究热点、论文关联以及领域间合作的数据。

寻找新主题主要是指以时间为维度从研究主题分布中发现突现主题;与之相反的指标是寻找削弱主题,主要是以时间为维度从研究主题分布中发现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主题。

研究热点主要是指有关领域的科技论文研究中相对集中的主题。发展趋势是指领域内尚不明确或只是模糊制定的遥远目标持续发展的主题运动,这些主题表现出的特点是,它们并不是人们还一无所知的主题内容,而是对那些已经显露出一线曙光的研究主题内容进行的评估,相对于研究热点的状态而言,它可以表现出集中状态,也可以表现出离散状态。

论文关联是指根据领域论文的引文关系及各种共现关系(合著、机构合作、主题共现等),进行聚类形成的相关子领域的集合及其相关关系图。

领域间合作是指利用机构分析、著者分析、引文分析揭示领域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需求分析论文第5篇

关键词: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95-2

1 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 用例分析

用例分析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 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 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 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 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 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 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 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 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 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 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 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 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

[6] 陈振庆,罗兰花.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UML状态图形式化方法[J].2011,37(13):55-57.

需求分析论文第6篇

【摘要】

    本文通过一个集成电路设计有关的软件项目,讨论了该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本人所担任的工作,着重讨论了在项目需求分析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工具以及选用的理由。

    由于项目的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分两类不同的需求讨论了需求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给出了对选用的具体工具和方法的效果的描述。接着本文讨论了对使用方法的改进的一些想法以及具体的实现过程。最后提出了我对需求分析的某些看法,强调了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性。

【正文】

    近年,我一直从事某企业中有关IT项目的开发,有一个系统是用于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的,包括了从上流设计到下流设计的所有流程,如用于可设计百万门数量级的逻辑门电路。有关方面把电路中路径的提取、过滤以及表示的某软件开发任务交给我公司,我有幸担任了该部分的需求分析以及设计。

    我所设计部分为一单独可启动的软件,主要是解析文件中的连线路径,以列表视图和用直方图等把它们显示出来,还可以执行诸如查找与过滤等功能。

    委托方对此提供了很初步的需求说明,把一些基本功能及性能要求描述了一下。我在需求分析时的工作主要有两点:第一,对该软件的界面等详细需求要自己重新进行分析提取。第二,对于已提供的功能要求需要深化和细化,以形成真正完整的需求分析文档。

    在接到需求分析任务后,我分析了一下所要完成的工作。发现由于是专用领域的软件,对专业领域要求相当高,所以准备把此项目分成两部分:

   (1)界面所受专业领域影响几乎没有,但由于全部没有任何要求,反而会感到风险和改动可能是最大的。

   (2)功能方面由于委托方的许多功能都可以调用相应模块来得到,并且已有了相应的书面的简单需求,相应来说只是完成深化。对界面,我采用了部分RUP的思想迭代与渐进。而对功能需求采取了分层细化,每细化一层就要求委托方确认、修改和补充。

    首先把风险较大的部分完成,这是现代软件开发的基本常识。我选择先进行界面的需求分析。第一步是根据功能描述抽取出逻辑模型,并使逻辑模型与界面元素及功能一一对应,大体上决定了界面应有的功能,然后根据该界面功能描述,确定具体的控件,这时,我参考了委托方已初步完成的主窗口的界面布局及控件的使用规律,然后根据需要完成的功能从Qt(由于要支持Windows和Unix双平台,所以控件库采用Qt)的类库中选择相应的控件。在提取和抽象逻辑模型时,我采用了Rose 2000中的用例图,即以 USE-CASE图来描述与外部的关系。之所以采用Rose,我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在已开发的部分中,委托方统一要求我们使用Rose进行类和顺序图等的设计和代码生成。第二,Rose提供了标准的图来描述系统与外部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已是一种标准结构。第三,使用上的方便性。我用Rose的USE-CASE图,理清了我们的软件窗口与委托方主窗口以及外部角色(操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确定了界面元素后,考虑到文档的可理解性不是很强,我采用Visio 2000把界面的外观绘制出来,写上了基本的控件作用,随后送给委托方评审,幸运的是除了几个小功能的修改,委托方基本批准了我的方案。

    下面的工作是为控件的行为及状态变化制定相应的状态迁移图,我选用的工具仍是Rose,我用了状态图和时序图,把重要的控件状态变化及相应顺序进行了描述,随后的几天把相应的DOC文档建好写明,基本上界面设计就完成了。

    下面的需求是针对功能需求的。虽然委托方技术部门有初步的需求文档,但由于领域的专门化不对,我不清楚其中复杂的路径提取关系及较深入的专业术语,一直有一种举步维艰的感觉。只能采用分层细化的原则,从最初的几条深入一层变成十几条。这样的话,不会一下子碰到太深的专业问题,可以循序渐进从委托方与文献的解答中不断学习,深化自己对专业领域的了解,这样在设计中自己始终是层层推进的,不至于一于碰到无法逾越的专业障碍。

    在这一阶段的开发中,由于一直是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打交道,所以我觉得一些辅助设计工具似乎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在这期间,对我帮助最大的应是公司的E-Mail系统,所有不清楚的问题的提出,以及对问题的解答都通过它进行周转。换句话说,在需求分析阶段,它起到了一个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和客户需求的提取作用。所以,我认为在这一阶段,E-Mail系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工具,其次是Excel,我用它建立了问题跟踪图表,对每一个提出的问题,均需要记录上去,把问题结果(可分为已清楚、仍不太清楚、不清楚、尚未回答)均记录下来,根据这些表,我可以很好地了解自己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并有了解决它的方向,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进行一层的细化,我都把结果交付委托方审核,由他们进行提出何时能终止细化,大约在八层细化后,对方认为已达到了效果,确认可以结束。至此,分析工作全部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基本成功了。

    在这次需求分析中,我认为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方法和工具选择得正确。在界面设计中采用了流行的辅助工具,对需求及逻辑模型的建立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更方便帮助自己理清思路。选用了迭代法,把一些错误的影响在功能分析和界面分析的不断迭代过程中加以改正。在后期,以功能需求为主时,我主要依赖的是沟通工具和表格工具,这也说明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的,需求分析的关键之关键,应是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这次案例,我认为在软件的需求分析工作中,方法的重要性应远超过工具的使用,应当首先确定分析中的风险,把风险分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各类风险,而工具的选择不仅是要看影响力和名气,而是要真正为我所用,应把握其精髓,即是此工具到底可以对开发有什么帮助,而不是仅限于如何使用。我认为在需求分析中工具的作用不外乎两个:一是实际系统与环境模型等的抽象工具,二是需求表达工具。第一类的代表是Rose,第二类的代表是Word,WPS,Visio等,在这次项目中由于地理上的限制还用到了沟通工具,Web浏览与E-Mail服务系统。

    最后我还是总结一下,在需求分析中工具方法都只是辅助项目成功的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还是—一“与客户的沟通”。

需求分析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消费潜力;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卷烟消费市场

在西方现代消费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是1936年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1939年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1954年莫利迪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1957年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等。我国学者对消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从探讨生产的目的是消费开始,研讨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转轨经济中的消费问题,近年来又对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研究,多是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和基础而进行的新探索和实证研究。[1]本文先后选取了15篇文献,探讨了对消费潜力、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的基本理解,并深入探讨了当前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进一步以卷烟消费市场为例,探讨了当前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现状。

一、对消费潜力、需求及能力的基本理解

消费潜力可通俗的理解为:人们究竟需要多少?需要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即从潜在的需要和现有的需求之间的差距来研究消费潜力的大小。“需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需要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提出的一种愿望或意愿。而《科林斯经济学辞典》对“需求”的解释是:由购买货币支撑的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需要或愿望。由此可见,需要强调“要”,是行为学意义的名词,而需求强调“求”,是经济学意义的名词。一般地,只有当需要转化为市场需求之后才产生消费,即消费与需求发生直接关联,而消费潜力与需要发生直接关联。消费潜力的开发也就是将需要转化为需求的过程,消费需求与货币收入有关,没有收入决不会有需求,但不是所有的收入都能转化为需求,还必须要有消费意愿。按照边际消费学说,低收入群体的需要已经全部转化为需求,中高收入群体的需要有一部分没有转化为需求[2]。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不断减弱态势。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并长期呈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消费持续走低造成的,据此可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偏低。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只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且收入水平上升或下降,只是构成了需求增加或减少的上限,其对需求总量的实际影响,则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因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衡量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其消费能力的强弱,而对消费需求进行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则是消费倾向。所谓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西方经济学认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收入者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低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也较低。而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出现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3]

二、当前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

归纳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学者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大致包括三类。一从宏观层面分析预测居民消费潜力,特别是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进行分析;二从微观层面对消费潜力进行论述;三从应用层面实证测度与评价消费潜力。预测我国消费潜力是当前研究消费问题的焦点之一,许多研究都是基于当前消费现状的统计数据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预测。余芳东(2010)收集了近20年12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研究了限制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的基本途径。[4]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既包括扩大城市消费需求,也包括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近年来研究农村消费潜力的文献比较多,刘乐山等(2010)归纳了部分学者对农村消费需求潜力的基本估计,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向现实消费需求转化的主要障碍及相应对策。[5]

从微观层面对消费潜力进行论述属于较为创新的研究范畴。黄娟(2011)从人性需要的微观视觉来研究消费需求的满足,提出人性需要内涵本身决定着消费潜力的大小。[6]进而从人性需要的内涵与本质来研究消费潜力。此外,对消费潜力进行实证测度与评价已逐渐成为主要研究范畴之一。常用的对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而常用于对消费潜力进行评价的方法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例如,郑直(2007)对中国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评价,选取了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GDP,人口自然增长率等9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80个主要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进行了科学评价。[7]由亚男等(2010)对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方法,采用相关分析和交叉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进行了评价。[8]

三、当前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尤其是定量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分析影响卷烟消费的因素着手,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卷烟消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也有少部分学者从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入手,尝试运用较为先进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均略显粗浅。

对卷烟消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研究的文献大致有:白远良等(2007)对比分析了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卷烟消费的关联性,通过修正对数-线性需求模型,构建了我国卷烟需求的基础模型,继而运用1997~2002年我国烟草行业和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我国卷烟需求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卷烟需求增长的潜力市场在中西部和农村,当前卷烟需求增长是市场经济作用的客观结果。[9-10]周冀衡等(2009)在对我国2001~2006年间烟草税收、价格和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我国烟草消费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上世纪我国出现的两次人口出生高峰当前正处于吸烟高发年龄段,人口高峰所形成的叠加效应是造成当前烟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影响我国烟草消费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11]汤柱国(2010)采用我国30个省、市卷烟销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截面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吸烟危害性教育、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卷烟需求与消费者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有显著影响。[12]

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文献大致有:李阳等(2009)基于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运用四方参与模型,分析入世前后烟草品牌集中战略对卷烟消费影响,认为对卷烟市场真正起决定影响力的因素是卷烟消费者,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实施烟草品牌集中战略,未来对卷烟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偏好的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品牌集中政策实施的效果。[13]刘向峰等(2010)从把握卷烟消费市场真实需求出发,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在选定区域内通过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获取消费者的基本特征、购烟习惯等各种消费者数据,建立消费者数据库系统。继而获取顾客轮廓描述、偏差分析以及消费趋势分析等数据,分析和研究市场发展趋势以及预测消费行为。[14]何建龙等(2010)采用在全国八省市开展的“云南高端卷烟品牌消费调查研究”市场调查数据,将影响高端卷烟购买行为的因素分为:参照群体、地方文化、社会文化、企业形象、营销、产品等因素。并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从购买地点、购买频率、购买量、支出和用途等方面分析了高端卷烟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15]

长期以来,烤烟与卷烟一直是我国西部多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支柱税源,在西部各省经济建设和财源结构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需要维护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逐渐降低烟草消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达到2020年“健康中国”提出的目标,如何解决其中蕴涵的深层次矛盾,是我国政府、人民以及烟草行业未来需要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西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尚处于经济发展的积累阶段,因而暂时无法规避吸烟所带来的种种风险。本述评有助于深入思考上述问题,并对后续一般商品消费潜力、卷烟消费市场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光荣,张海应等.西北地区农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分析[J] .甘肃金融,2009(8)29-31.

[2] 黄娟.论中国消费潜力的质与量[J] .经济问题探索,2011(3) 33-39.

[3] 王智.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潜力的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10(1) 12-16.

[4] 余芳东.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 .统计研究,2010(6) 29-32.

[5] 刘乐山,雷丁.论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向现实消费需求的转化[J] .新疆财经,2010(2) 22-24.

[6] 黄娟.从人性需要内涵的演化论消费潜力[J] .财经问题研究,2011(3) 14-20.

[7] 郑直.中国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评价[J] .东北财经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1-31.

[8] 由亚男,刘红阳.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分析[J] .新疆财经,2010(2) 39-43.

[9] 白远良,吴应禄,呈晓苏.中国卷烟需求分析―需求现状及模型构建[J] .中国烟草学报.2007(6)6-10.

[10] 白远良,吴应禄,呈晓苏.中国卷烟需求分析―卷烟需求模型实证分析与结论[J] .中国烟草学报,2007(8) 55-59.

[11] 周冀衡,张一扬,赵百东等.近期影响我国卷烟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分析[J] .作物研究,2009(23) 182-187.

[12] 汤柱国.影响中国卷烟需求的因素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 213-215.

[13] 李阳,王振伟.中国烟草品牌集中战略对微观消费决策的影响[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45-61.

需求分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风险;软件需求;BP神经网络;研究;分析

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导致它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沟通障碍、软件本身的隐含性、需求信息的不对称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的返工,增加了开发的成本,也损坏了企业形象,更可能流失掉部分用户。因此,我们必须对软件需求分析进行风险评估管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现代商业发展中,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掌握最新的技术,对技术进行创新,才是企业在行业内立足脚跟,获得更加长远发展的方法,因此要想牢牢地把握企业的运命就需要我们保持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并在这条道路上乐此不疲。21世纪,只有掌握了最新和最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才能赢的最后的胜利,本文把BP网络与软件需求分析风险评估模型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是开发者使用最多的神经网络之一,它具有算法简单、极强的鲁棒性、收敛速度极快等优点。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其真实系统,非常适合于线性的、不确定的、模糊的软件风险数据。BP算法是一种用于前向多层神经网络的的反传学习算法。采用BP算法的数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模糊理论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通过抽象思维,对处于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事物做出总体评价。它的两大主要特征是:第一,结果清晰;第二,系统性强,这非常适合于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2软件需求分析风险评估模型

开发过程中,了解软件需求是很重要的。软件开发主要是依据需求的不同而设计出的产品。它包括了业务需求(组织和客户高层次的目标)、用户需求(用户要求必须具备的需求)、功能需求(用户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满足业务需求的产品中必须体现的软件功能)。各种不同的需求都以不同的角度来呈现,需要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方可得出准确的结论。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对用户所需软件应具备的属性进行分析,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在完成软件需求分析后,我们要能得出用户所需的软件系统要能够做到哪些功能,对此还要有详细准确的说明书,也就是用户的使用说明书,让他们更快的了解产品。优秀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完整性、准确性、可行性、必要性、无歧义性和可行性。软件需求分析风险是指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如用户参与度、用户需求的拓展变化、多角度的考虑、设计的精准度和用户与开发者的充分沟通等等,而造成需求分析的不准确使得用户的软件需求得不到满足。该风险评估模型主要是为了降低软件需求分析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使得评估需求分析更具加有效和更易操作。

3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软件需求分析风险评估模型

本文把BP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加入到软件需求分析风险评估模型中,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属性和模糊理论的超强表达能力与被理解力,帮助提高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预测性。软件需求分析风险的评估模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三个模块。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研究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具体的情况,识别并记录该阶段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输入来源是专家的经验分析和历史风险数据库。一般步骤包括:a:找出软件需求分析风险指标;b:搜索历史数据库,列出存在的数据库中的历史案例;c:通过专家分析,列出具有风险等级的列表;d:将确定了的风险列表提交数据库并更新。风险分析是细化第一阶段的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和等级,找出各指标与风险级别之间的线性关系亦或非线性关系。本文引入BP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级别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还利用模糊理论的超强表达能力和容易理解的属性,提高整个风险评估模型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出更符合实际的评估报告。主要的方法包括:a:揭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追根溯源;b:建立模型进行认识和理解;C:通过尝试各种组合找出导致失败的因素。风险评估需最后明确所有存在的风险和它们的等级,给予开发者一个详细的报告。本阶段只要利用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输出层、隐含层数、隐含层节点数。输入层节点是经过模糊预处理的17个需求分析风险评估指标;输出层节点是需求分析风险等级;隐含层数越多性能越高误差越低;隐含节点越多,网络功能越强大,但是过多则会使网络功能减弱。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建立的软件需求分析风险评估模型,它操作的流程大致是三个方向。首先,识别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存在的、潜在的风险;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特有属性、众多优点进行分析,通过历史数据库,专家知识、专家讨论,列出风险表格;最后,对风险进行最后的评估,从而有效预测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并且进行规避。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软件也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软件需求的增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软件开发的过程充满了阻碍,软件需求的满意度也在日渐降低。因此,提高软件开发的速度、保证开发软件的质量,降低风险、减少开发成本、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等等,对软件需求分析风险进行评估,建立软件需求分析风险评估模型,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和实施的事情。本文研究的内容不仅仅达到了需求分析的目的,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参考方向,而且还能更有效的预测软件需求分析风险,真正满足用户的软件需求。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AHP和群决策向量分析高校干部综合测评方法和系统实现”(吉教科合字第2013402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GH150583)。

作者:杨明莉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