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39:32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1篇

[关键词]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 商务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71-02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市场对商务英语口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能力都有待提高。笔者在参考前人一些关于商务英语教学法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希望探索出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将它应用于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中。新教学法“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是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基础上引入“目标树图法”发展而来的。“任务型教学法”以其“做中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促进语言发展和习得的教学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却常因为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而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目标树图法”虽以其层次分明及直观性强的特点已在管理学中广泛应用,但在语言教学应用领域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国内学者黄丹(2009:143)认为,目标树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商务口语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口语能力。目前,结合使用目标树图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使二者有机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很少涉及,更没有系统的论述。本文旨在探索教学新模式“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

目标树图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C·W·求克曼等人提出决策树基础上,加上矩阵理论发展而来的。所谓目标树图法,就是为某一目的分出各类问题,并清理出各类问题的从属及交叉关系。因其直观性强、表达清晰而简洁、容易查漏补缺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中。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由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Willis(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型教学的内涵。笔者在参考纽南和威莉斯任务型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目标树图法,形成创新应用型的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新模式。

以“商务会议”这一话题为例,对比具体教学过程:在控制班采用传统3P教学法。教师就商务会议话题以演示

(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为基本步骤,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对课堂进行组织和控制。在实验班采用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根据课程性质,其单元培养目标为掌握在商务会议组织、准备、召集等场景下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实现此宏观单元教学目标,首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宏观单元任务,即分组模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与会者组织商务会议,题目自拟,如讨论广告或销售等。情景模拟任务设计如下:角色A,组织者召集商务会议;角色B,与会者就会议议题提出建议;角色C,秘书速记与会者发言内容并整理会议记录(一人)。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为学生分解了各级微观教学子目标并安排了相应教学子任务,如就会场布置、会议组织程序、商务会议组织原则、会议讨论模拟情境、中外会议文化及礼仪、英文速记等教学模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由演讲、口译、复述、速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练习。教师在教学子目标完成后引导学生完成宏观单元教学任务——模拟商务会议。之后,在学生分组互评的基础上实施教师评估,针对薄弱环节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课下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实训活动,如在实训室进行商务会议实训(如模拟商务话题讨论、谈判、商贸展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班(授以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和控制班(授以传统3P教学法)进行对比实验分析。两个班级由同一教师授课,在实验前(2012年8月)、实验中(2013年1月)和实验后(2013年1月)进行了三次学习动机情况和商务英语口语水平调查,以确定两组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和强度以及商务英语口语能力的变化。为确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考官均为全国商务英语口语考官。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机问卷结果和商务英语口语学习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值检验,来分析两组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和成绩提高的显著性。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

(一)动机水平提高程度

经过两学期的试验,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商务英语学习动机水平上都有提高。在实验中期测试时,实验组学生的融入型动机(T=8.983,P=0.037)和工具型动机强度均显著高于控制班(T=10.059,P=0.024)。在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的工具型动机强度仍明显高于对照组(T=4.03,P=0.038),而融入型动机强度则更为显著地高于对照组(T=10.45,P=0.002)。

(二)学习成绩讨论

在实验前,两组同学商务英语口语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929,P=0.556);实验中期,实验班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但仍不呈显著性(T=2.724,P=0.27);实验后期,实验班口语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T=8.65,P=0.003)。

这表明:第一,目标导向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前期对学生工具型动机提高最快,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工具型动机弱化并转化为融入型学习动机。第二,两种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都有积极影响,其中融入型学习动机能维持该课程学习长久的学习效果。这个结论也证实了应用语言学家Ellis得出的结论,即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对于语言学习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融入型动机能维持第二外语学习的持久成功(Ellis 1994)。

【参考文献】

[1]Ellis,M.& Johnson,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Gardner,R.C.& W.E.Lambert.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3:24-44

[3]Locke,E.A.,&Latham,G.P.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0.

[4]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2篇

[关键词]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内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75-02

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而且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涉及到大量的基础医学、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较多,涉及面广,逻辑性强。传统教学法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在内科学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4级临床专业本科学生共30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2人,对照组150人。

1.2方法

1.2.1授课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实验组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1)课前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师提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过程。(2)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简明扼要分析病例并列出讨论内容,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每人就自己课前查找的预案各抒己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开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进一步补充,引导学生将临床病例和教学内容紧密融合。

1.2.2考核方法(1)考核分为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测试考核两部分,两项考核满分均为100分。(2)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共10项,每项满分10分,学生回答肯定或否定,在学习结束后统一发放,由学生独立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有效问卷302 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χ±s)表示,采用t 检验。

2 结果

2.1考核结果

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学生在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测试中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两组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测试考核成绩对比,见表1。

2.2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等方面与传统教学组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2。

3讨论

德国教育界于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讨论,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决定应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我们在内科教学中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不仅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更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理念[2]。它还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等。我们应用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病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具有明显的教学活动和优势,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现四个转变[3],即实现以知识为本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合作教学转变,由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由学生单一听讲向手脑并用转变。这些转变为我们的创新教学改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所体现的先进理念,展示了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4]。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医学生全过程参与。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行为引导型教学法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并倡导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这种教和学通常是围绕某一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2)利于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并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人的主体作用。(3)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行为引导型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养成医学生的行为习惯。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收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学习计划、学习质量评估的过程,其各个环节都是完整的行为导向模式,有利于养成行为习惯。

通过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我们发现在内科学教学中使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后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测试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并且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在其它医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严家宝.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 机械职业教育,2002(9):20 -21.

[2] 袁咏平. “以行动为导向”课程整合的实现与创新[J]. 职业圈,2007,7(21):107-108.

[3] 祝玉芳,丰桂青. 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技术教学中行动导向法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7,22(11):61-63.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1.实行研究型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培养了36个诺贝尔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2年7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北京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本领不错,但写起论文来往往不如人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潘校长所讲的教学模式就是目前我们不少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倚重于教师的作用,因而,普遍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其教学效果也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受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这种尴尬教学现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行适合时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实行研究型教学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关心社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使是权威的专家和教授,也不可能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给出令所有学生都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生活,并通过“研究”使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4.实行研究型教学也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高校学生,一方面,正处于从青年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和tl,理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就一般程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爱好确定选题;二是选题确定后,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三是论文完成后,学生们首先在学术小组内开展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四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展开研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五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还要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的学者也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2.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

(2)在师生关系上,研究型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的关系由“主动一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一主动”的双向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3)在教学内容上,研究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

(4)在教学形式上,教学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或讲授,或自学,或实践调查;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5)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研究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外许多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型教学一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外,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之一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时,能学到更多东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非常盛行。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讨论课是美国高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不仅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且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即使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煞费苦心地使作业题目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极力反对学生在做作业时照抄照搬某书某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此,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等。

由于美国许多高校能够将研究型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因而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普遍较高,这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承认的。

2.研究型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目标,并且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找到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特别是在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方面已取得共识。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认识也最为深刻。

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清华大学选择了20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srt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在实施“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开放型原则。研究型教学就其内容来说,是开放的。进行研究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因特网采集最新的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3)研究性原则。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获取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创新性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开展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为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准备环节:学会自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然要大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学教材和适当借阅一定量的参考资料,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理解。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学生保持高昂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内容包括:①自学内容要达到的识记目标;②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③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目标;④提供相关的参考或工具类书籍。同时,还必须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督促和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推动其自学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2)主导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调控,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课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科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的匮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基础性的、典型的和重点的知识问题有所侧重。②疑难解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而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材料的限制和社会经历等又很缺乏,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在自学、研究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理论理解不深或理解模糊,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进行疑难解析,帮助学生搬掉“拦路虎”。③创设课堂研究氛围,控制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的研究气氛,适当介绍一些不同角度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积极思考,获取新知。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控制教学进行的节奏。

(3)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探讨。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开展主体研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课题材料的阅读。课题研究材料的阅读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的论证。学生们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一理论推演一形成基本的观点。这不仅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尝试运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开讨论。这既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会使学生兴趣激增,大脑思维空前活跃,有利于新的问题、新观点产生,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殖”。

(4)反馈环节:建立研究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对研究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要建立由专家、领导、学生、专业教师、授课教师相结合的“五维评估”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是要改变课程考试“一支笔”(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核等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考核评估考核的实施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具有灵活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研究型教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包括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胜任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指导,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使中能够处于学科的前沿。再次,要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课程讲授内容的精选、开放式与综合型问题的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等,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当科研功底的课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作支撑。

(2)研究型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内容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应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及时引进、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积淀凝固的“知识库”变为富于生命力的“知识流”。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根据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一般来说,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应该先做一简单而系统的综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做到基本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独立写出专题报告,最后课上答辩或讨论,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1.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忽视都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是不可取得。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长期来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兴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向“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3。注意“量”和“度”的把握

研究目标确定要有针对性,对重点、热点知识,学术界有一定争议的疑点知识开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准备过程都要充分,并且要保证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

4.教师是研究的“主导”

能自始至终地控制课堂节奏,考虑和应付突发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研究初期,教师还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的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研究能有序深入。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日光灯电路”实验 “任务导向法” 教学过程 教学优势

电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注入式教学法,学生只能机械而被动地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主体得不到体现。改进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教学上多年来一直提倡的教学方法,也是作为一个现代的双师型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任务导向法”是一种能有效地结合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是以适应社会工作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教学法。它结合了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创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行为引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了以往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足,解决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

将“任务导向法”应用到电类教学中,能更好地培养人的主动实践和操作能力,下面就以“日光灯电路”实验为例,谈谈“任务导向法”的教学过程与教学优势。

一、教学过程

设计“日光灯电路”实验的教学方案。

1.背景:学生在学完“自感现象”知识后,根据教学安排做“日光灯电路”的实验。教师简要说明和提出要求后,要求学生自制日光灯电路。

2.提出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用自制的日光灯电路,说明日光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用实验的方法来提高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观察起动器中的电容去掉后有什么现象?

3.问题:如何自制日光灯电路来提高它的功率因数?起动器中电容的作用是什么?

(1)选用制作日光灯电路的材料(开关、熔断器各一个,日光灯一支(220V,20W),整流器一个,起动器一个,电容器若干)时应注意什么?

(2)电路中的整流器起什么作用?

(3)如何来提高电感性电路的功率因数?

(4)在实验过程中起动器中有电容和无电容有什么现象?

(5)日光灯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4.学生准备材料,搭建电路图,收集相关信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要通过自我整理已学知识、同学间进行小组讨论、请教指导老师等手段进行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

5.制定计划:各小组根据要求制定工作实施计划,在计划中应反映出工作应分几步进行,怎样分步完成,哪些环节是关键的,应引起重视,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多少时间内完成,需要采购哪些材料,需要哪些工量具或相关仪器设备,实验过程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分工,等等。

6.实施计划:按制定计划有序地进行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有针对性地把已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展示与评价:实验完成,对实验结果要进行展示与评价。

8.教学反思: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从做中体现出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体现电工的教学重在实践。纯理论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的真谛。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时间上的控制很难把握,我们在课前要做好更充分合理的准备。

二、教学优势

下面就以传统型的教学方法与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1.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学习模式以面授为主,人们积累和实践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提问、论证等,教师的基本责任是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此时师生的语言交流是单向的,即从教师到学生。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这样,课堂教学教师成了发号施令者,学生只是知识存储者,如此只能强化学生的轻信,而不是怀疑,更不是发现。

2.“任务导向法”的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任务导向法”存在明显的教学优势,从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看,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而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我们把它定义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行为引导型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采用跨学科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活动模式”;(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5)采用目标导向,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形成性评价)。

“任务导向法”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和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身份,因此学生能更自主地去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因而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任务导向法”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由于使用的学习材料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活动之中,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展开职业活动的职业行为,完成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就要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过程,就必须凸显相应的职业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任务导向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会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1]顾永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绍敏.电工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硬件类课程;问题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19-02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通常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接口技术及嵌入式微处理器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开发设计能力,但是该类课程具有理论及实践性强、概念抽象、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低,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喜软怕硬”。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一直是困扰任课教师的难题。

目前,研究性教学备受关注。研究性教学在国外始于20年前,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1],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新教育理念。目前已被国际、国内教育界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2]。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组,结合硬件类课程的特点,突破传统的“传输―接受”式教学框架,也尝试在硬件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以问题探索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理念,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硬件类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介绍研究性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为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活动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性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3]。要推行研究性教学,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即传统教学理念到研究性教学理念的转变。具体实施时,主要完成以下转变:教学思路,由传统的“知识点讲解型”向“问题导向型”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向“问题引导者”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考核方式,由“应试型”向“多元考核型”转变。

依据研究性教学理念,结合硬件类课程特点,课题组建立了一种课堂讲授辅以专题讨论课、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具体思路是:在教学内容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讲授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更新,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师讲授的同时,辅以专题讨论、学生参与式教学、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形式。在考核方法上,不再以笔试为唯一考核方式,而是采取笔试结合专题讨论、调研报告、实验设计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三、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讲学科不讲教材”的原则。首先让学生清楚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前导课和后续课的关系。其次,针对硬件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创立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每章内容主线,比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一章中,提出:“各自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在计算机中如何实现的?”引起学生兴趣并对章节内容主线初步掌握。对每章相关知识模块还要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设计出具体的细节问题。如:乘法运算的研究性问题设计如下:

(1)手算乘法运算是怎样的?――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给出手算乘法规则并得到结论:手算乘法是通过移位和加法来实现的。

(2)为什么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中采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给出总结手算乘法的缺点。

(3)如何调整才能应用到计算机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想出改进上述方法的妙招。

(4)机内乘法运算规则是怎样的?――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

通过原码一位乘案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机内原码一位乘规则,并由此推出机内原码两位乘规则。

(5)现在的CPU中乘法是如何实现的?――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预先告知学生现在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指令并行执行及流水线等概念,说明这些概念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讨论,并要求感兴趣的同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这样设计后,一个简单的机内乘法运算规则,经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将原本枯燥无味的0,1运算,转变成了学生有兴趣去寻求答案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按照“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既能做到有兴趣地全身心投入,又能比较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内部的乘法运算方法,还能使他们对计算机的新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

2.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学习存储器时,做了如下启发设计:(1)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存放在内存和优盘中的信息在计算机关机后,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课下预习,主动查阅资料,寻求答案。(2)内存和优盘的存取机制有什么不同?――引出讲解点:RAM和ROM存储器概念。(3)RAM为什么又分为静态和动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比静态和动态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及区别。(4)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总结。

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们充分讨论,进行课堂交流,最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是科学、成效的教学方法。

实施参与式教学。对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难度的运算器、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三个章节设置专题讨论课,每次专题讨论课安排2学时,共6学时。专题讨论课的题目提前公布,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做准备。在讨论课上,各组选代表上台主讲,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发问和争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通过专题讨论,学生能了解最新的技术与发展趋势,扩展课堂所学知识,学会对原理的灵活运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学习新知识,又传授新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各自能力。

3.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性实验环节的保证。为保证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立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部件实验中,适当开设“验证型”和“设计型”实验,在后续模型机设计课程中,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实验,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1)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每次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要求及实验条件等,具体如何设计和实现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2)重新设计实验内容,保证实验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让学生通过自学和查阅有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搭接实验线路,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整个过程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研究性教学多元化考核方式的配套。传统考核方式以期末笔试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差,知识掌握不牢固。本课程组建立了一种硬件类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在多元化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比重达到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专题报告、实验设计及操作、文献查询、作业等多个环节。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论

本文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硬件类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基于以上理念,本文作者所在的硬件课程组也在其他硬件类课程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通过几年的探索,教学效果显著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参与计算机硬件课题组或创新活动的人数大增,硬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至2014年期间,历届授课专业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学生积极参加智能车大赛和嵌入式设计大赛等硬件类竞赛,获部级一、二等奖及山东省一等奖等三十多项奖项。

参考文献:

[1]曾广录.论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评价机制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82-84.

[2]王立欣,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电子创新基地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73-74.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研究型教学;课堂教学

Abstract:As a new teaching notion and mode,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s being pushed in the nationwide educational fiel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ple expou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 of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ainly analyzes its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Law Basics, bringing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Law Basics;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特点和要求

研究型教学也称研讨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弊端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为前提,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研究和探索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研究”,它包括教师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同传统教学相比,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包括新的教学目标观、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与质量观。研究型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它具有主动性、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倡导研究型教学就是要求这种研究性教学既体现在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的设计之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的创新上;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即突出学生主体,强调问题中心。具体在课程的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1]。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倡导研究型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众所周知,在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偏差等现象已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

(一)有助于改变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然而,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仍旧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反映在教学目标观方面,大部分教师侧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授,表现为:课堂上较多地从概念、范畴理论的解析演绎出发,停留在讲清教材、讲清理论知识上,忽略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较少,许多教师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尚未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

在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师生观方面,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唯教师是尊”等落后教学理念。表现为: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未通过对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研究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使教学的过程民主化,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还包括新的学习观与质量观。在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反映不够充分,表现为:从侧重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出发,考虑统一和刚性要求较多,忽略了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设计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研究型教学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的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它实现了学习观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质量观方面,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以分数论高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仍然没有改变,尚未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研究型教学评价强调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它认为对学生成绩考核应重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应重在教学特色鲜明等观念无疑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评价更为客观,并发挥好导向功能。

(二)有助于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对传统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与突破。

1.有助于课堂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增强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素质,解决成人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仅向大学生讲授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应更加重视行为引导、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可以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不同个体为主要特征的目标群,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转变。

2.有助于实现教学主体由师生单向传授关系向双向互动关系的转变。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大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教学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化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图景。在这种图景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主动” 双向交往互动关系。教师是引路人,是入门的向导,也是学习伙伴。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师生“群言堂”,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实现的。在研究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更富有民主性、平等性。

3.有助于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材使用规范性高、内容含量大且高度概括而教学时间有限,如何构建一个兼有规范性和灵活性,切合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实践难题。研究型教学倡导问题意识,主张在领会把握教材内容,作出主次、轻重、详略区分的基础上,以“少而精”的原则,以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它可以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现实问题切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得法,学生重在自我探究,且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采用讲授、讨论、启发、研究、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学生还可以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还以研究为纽带,开展合作与交流,以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如此,研究型教学还淡化了课内课外的时间观念,教学不再只是课内的事,基于动机、兴趣,通过研讨、交流,学习不再只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学生能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求知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品尝创造的甘甜,分享成功的喜悦。

4.有助于纠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偏差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具有导向性的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偏差较大是致使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教学特色不够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研究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较客观公正。尤其他运用的是指向不同个体的评分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能有针对性地给以具体的改进建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这是传统教学评价无法做到的

三、应用研究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具体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需要全面转变的教学理念应包括上述提到的各种新的教学观念,其中目前需要着重实现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能力培养转变;教师单向主导向师生双主体转变;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4]。 即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思想观念的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转变。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只有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教学相长,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认识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针对教师,而且也要针对学生改变单纯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以自主探究、合作、开放、实践的态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念的改变尤其需要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他们像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那样对自己职业和专业的热爱与投入,对所教学科开展研究、探索和创新,才会成功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学科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和理论基础。因此通过重视学科交叉、人才交叉,形成一支专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基础”课教师学术梯队。通过教师人力资源的新型培训模式,把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通过鼓励教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来探寻社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研课题,将有助于“基础”课教师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只有构建这样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做到真正改变教学理念,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把握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和接受,它是一项复杂有意义的劳动,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我们把研究型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在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一方面,重在讲思路、讲线索、讲重点和难点。讲授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述,变“教材”为“学材”,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尤其注意在课堂上增加行为规范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2.课堂讨论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以及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方面,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可以把每次课开始后的15分钟设置为独立的提问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准备,针对前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并使学生课堂上讨论、发言或讲述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且在实施中反对划一,而应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因为多元而开放的思想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使之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抓好设疑-导思-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基于问题的讨论,使学生重视过程中的学习,而非简单的结论。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以问题探究为突破口,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环节:加强双主体教学,精心设计互动式教学环节。一方面,要形成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团队理念,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并派代表总结发言[4]。要求教师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引导,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形成课外的师生互动。在课外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开拓教学网络空间,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如利用网上精品课设置的师生互动栏目,既有老师的问题答疑,也有围绕教学内容的课后分享和学习资料交流,从而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影响力。

(4)教学方法选择环节:倡导采用讲授、启发、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选择时侧重考虑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明确理论规定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现实针对性较强的内容适于讨论研究,充分运用案例讨论吸引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大学生自学力度,在课内为学生推荐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精心设计作业,规范作业管理,使课程作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小组,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学习团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课堂教学的考核环节:对学生成绩考核以平时学生课堂讨论、发言、读书笔记、作业论文、团队活动成绩为主,期末考试可用灵活多样的案例分析和课程小结题目,重点考核学生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有关要求及自我评审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同时,由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运用各种形式(学生汇报、量表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序地进行记录和跟踪评价,避免实施过程失控,从而使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对教师教学考核应从学生是否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学特色是否鲜明及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是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设置具体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霍盖萍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堂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33-3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教社政[2005]4号.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7篇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 IT职业英语 教学方法 评价体系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IT行业需要大量精通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交际能力的复合型IT人才。英语是IT行业的行业语言,英语技能是IT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高职高专IT英语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IT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IT英语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改善教学过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IT英语基本语言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IT人才的需求。

行动导向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并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指以行为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更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行动导向教学已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本文以行为导向教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适合高职IT英语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里的行动是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导向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过程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而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一般不强调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而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目前,常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等,这些教学法都强调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行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IT英语教学方法

IT职业英语是高职高专软件、网络、电子、通信等计算机类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IT职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电话沟通,进行商务交流,解答常见的技术咨询,阅读IT英语文章,收发商务信函等。针对IT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中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是教师将授课内容融入项目中,指导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是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教师则充当指导者和提供咨询者的角色,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共同协作、创造性的活动过程。通过项目的进行,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技能,也能学习新的技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好项目。IT职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指导,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IT企业的实际工作和业务设计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IT职业英语课程的项目。如新软件产品是IT英语教学中设计的项目之一。(1)教师布置项目,学生自由分组,每组6-8人。教师引导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细化项目,将此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制订计划。下表为细化的项目表。

表一 新软件产品项目教学表

(2)制订计划。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细化的项目,分配个组员的角色和任务,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成果。(3)实施项目。学生按照所分配的角色和任务,按步骤完成项目,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成果展示。(4)反馈和评价。学习成果展示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和组际互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小组的团体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通过完成项目,学生犹如置身真实的IT工作环境中,熟悉了工作流程,有效地提升了关键职业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方法。在角色扮演法的运用中,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准备材料,创设情境,划分角色;表演展示前,教师可选择与程度较好的一组同学一起表演作为范例;表演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并做出点评。

IT英语课程的商务对话部分,多采用此教学法,例如在First Day At Work一单元中,可以让学生扮演Frank、前台、同事、经理等角色,模拟Frank第一天到IT企业报到的情景。下表为根据教材中对话内容设计的Frank和前台Lily的角色卡。学生通过大量的角色扮演,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提高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

表二 Frank和Lily的角色卡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通过职业活动中典型化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1)在准备阶段,教师根据IT英语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详细描述相关背景知识,并设计矛盾冲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2)在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自由讨论。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在总结阶段,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新颖独特见解,指出讨论中的问题和不足。

IT英语课程的Email写作部分,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选择IT企业中典型的Email的案例,通过分析比较案例,学生掌握Email的写作方法。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IT企业的实际,每个单元都设计一个案例。下表为依据第五单元“With Customers”设计的因运输和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客户投诉的案例,要求学生以会议形式讨论如何处理客户投诉,并在讨论后给客户写道歉信。在案例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表三 客户投诉案例

4.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在交际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具体的任务(也就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设置任务”、“准备任务”、“实践任务”、“总结评估”四个步骤。例如在课文“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Components”的学习中,就采用了任务教学法。(1)课前一周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讲师的身份向听众讲解电脑的基本元件。(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讲稿和PPT。(3)课堂上,各组进行展示,有些组的学生甚至带来了旧电脑中的电脑元件,如CPU、内存条等,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中的键盘、鼠标、话筒等设备作为演讲中的展示道具。通过展示,学生不仅掌握了电脑元件的英文术语,而且描述了各元件的功能。学生通过观看其他组的演示可获得启示,调整本组的演讲。(4)全部展示完毕后,教师组织讨论并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通过串讲课文,总结和回顾知识点,即可达到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实践证明,任务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体验成功,认识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真实和模拟的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将其内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四、基于行动导向的评价体系

随着高职英语课程改革,IT职业英语逐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过程,学生参与到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任务的实施、学习成果的评价中。IT职业英语课程的评价模式要由单一的笔试考核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即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

1.评价方式

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IT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跟踪和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档案,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在学习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反思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和完善学习行为。终结性评价要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真实全面地考评学生的IT英语学习情况。

2.评价标准

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封闭式”学习任务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开放式”的学习任务则采用多元评价标准。

3.评价主体

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团体都是评价的主体,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兼顾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和教师评价。

同时,教师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应以积极的正面评价为主,多采用肯定、鼓励、表扬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评价应注重考核学生的IT职业英语的实用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建立全方位、有效激励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必要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IT职业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廷友.项目教学法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2]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孔婷.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8篇

1、引言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一种和双元制相结合的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引入我国后,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众多学者在不同方向、不同课程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聂际在其文献中提到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收集信息阶段、计划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1]。

徐朔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追求、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取向和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原则和特征这三个方面的讨论,阐述了什么是行动导向的教学[2]。

李康提出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三位一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希望有助于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3]。

郭相辰从课程入手,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运用的各种特性,结合实际对行动导向教学运用进行初步探析[4]。

2、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点丰富,涵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课程所涉及的技术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给学生灌注各种现成的的知识,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教学内容已经很不适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这样的教学形式就已经注定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严重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改革教学内容及至教学管理制度。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采用项目式教学,把每一次抽象的理论课教学转化成模拟工作岗位时的特定学习情境下的工作任务,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实现理论教学的目标。包括九个模块:网络互联基础、组建小型局域网、广域网技术基础、组建中型局域网、构建中小型企业内部网、企业网安全设置、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按模块进行教学。最后以一个实训项目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

同时,在项目式教学中,为了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六人一小组),再把具体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小组,由组长进行组织。组长更具组员不同的能力分配不同的人物,有的组员擅长设置设备的软硬件及配置网络命令,有的组员擅长文档的撰写;在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潜能都被调动了起来,并通过对完成的项目做互评、自评时,能培养他们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工作成果的态度。

作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知识的咨询者,课堂的指导者和主持人。我们不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而是在关键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其余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头脑风暴法主要使用在小组讨论中,借助彼此对网络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活跃的气氛。角色扮演法主要应用在项目教学中,一个项目往往由项目经历和项目组成员组成,学生在担任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同时也承担起不同的责任,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案例分析法主要应用在理论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原理性比较强,因此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掌握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困难。我们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引入一些相关案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实验教学中,以一个项目分解为九个模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