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视体育论文

电视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39:22

电视体育论文

电视体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体育节目 大学生 消费意识 培养

21世纪的大学生是从小在电视媒介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电视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同时电视也是他们消费意识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都会接触蕴于电视体育节目之中的商业化信息,如电视广告、体育赛事冠名、比赛场地广告等。这些商业化信息传达了体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运动精神等相关信息。这些商业化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法

依据传播学理论,运用消费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利用培养理论,分析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培养,并提出以下假设: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对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存在涵化功能。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体育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提高他们对体育产品的品牌意识,促进他们的购买行为。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采取分类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武汉工程大学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165份,回收16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96.7%。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利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有关的分析处理。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并以少量的文献资料为辅助。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以及涵化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对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与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调查发现

(一)在大学生观众中,男生比女生更加关注电视体育节目

无论是在上课时间即周一至周五还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男生的体育节目收看时间普遍比女生长,尤其是在两小时及更长时间这一栏内。并且男生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时间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均匀。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每天收看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都至少占一半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电视体育节目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见表1:

(二)大学生对电视体育节目中出现的商业化信息未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

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电视体育节目中出现的商业化信息持理解并接受的态度。对商业化信息持明显反感态度的只占1.25%,相反,对商业化信息表示理解,并且喜欢的大学生占22.5%,大大超过持相反态度的学生。而有47.5%的同学选择了要看具体什么品牌,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关注体育节目的商业化信息,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的品牌意识较强,他们会选择性地接触他们喜欢的品牌的信息。

(三)电视体育节目中丰富的体育产品的品牌信息,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涵化效果明显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品牌的上榜率远高于其他品牌,这说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品牌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度要比其他品牌高,如图2所示。当然这也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一直不断地致力于电视广告的营销相契合。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电视广告投放量最大的10个品牌依次是中国移动、联想、青岛啤酒、一汽大众、海尔、燕京、中国银行、阿迪达斯、可口可乐、中国石化,其中著名的体育品牌阿迪达斯名列第八①。在奥运会开幕典礼上,“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台,此举不仅仅弘扬了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更增强了李宁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增强了大学生对李宁品牌的喜爱程度。作为体育用品行业的老大耐克,虽然没有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体育节目中看到穿着耐克运动服的运动员的身影,这些身影无形中就给耐克做了宣传,并且耐克对于刘翔退赛事件的快速有效的反应,给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刘翔的支持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力地提升了耐克的品牌形象。

(四)体育明星作商品代言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购买欲望

调查发现,有17.5%的大学生面对体育明星的代言选择会增强其购买欲望,这表明了电视体育节目中的商业化信息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它们并不像其他商业化信息那样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而选择肯定答案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电视体育节目的忠实观众,也可以称为电视体育节目的深度受众。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一定,他们对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明星代言,还跟他们自身的需求、购买能力、购买环境相关,而这一部分大学生也通常是电视体育节目的频繁接触者。同时也有30%的大学生表示,体育明星的代言不会对他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不会增强他们的购买欲望。

(五)体育明星的商品代言更容易增加女生的购买欲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明星的代言产品对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的影响,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其中,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体育明星产品代言的影响,更容易因明星代言而增强她们的购买欲望。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出,回答为“是的”的女生比男生多13%,而回答为“不会”的女生比男生少17%。一方面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购物的时候,比男生更加感性,更容易受电视广告的影响,并且女生比男生更喜欢收看电视节目(并不单纯的指体育电视节目),她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远远超过男生,因而受电视节目宣传的影响也就更大。

三、调查结论

本研究对涵化理论基本假设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在总体上对大学生的体育商品消费意识培养上是有影响的。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体育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提高他们对体育产品的品牌意识,促进他们的购买行为,但从涵化差异的角度看,这种影响又是有限的。

通过调查问卷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体育商品消费信息的接受意向,弱化他们对商业化信息的抵触情绪,这一点恰恰与体育商业化信息的目的相吻合。电视体育节目将商业化信息融入到其中,如体育赞助、赛事冠名、植入式广告等,只要大学生收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接受行为,使电视体育节目具有涵化作用。由于商业化信息在电视体育节目中的频繁出现,增强了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在对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用品的品牌调查中,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往往就是在电视体育中商业化信息出现较多的品牌。这也说明,电视体育的宣传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培养着他们的品牌观念。

但从本调查中我们发现,涵化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即使男大学生在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时间上明显比女大学生时间长,但是,女大学生们却比他们更容易受电视体育节目的影响,更容易增强她们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性别因素也是影响涵化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①《赞助商独占奥运广告制高点》[J].《新闻实践》,2008(9)

电视体育论文第2篇

学 校 简 介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6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来源:高考GxeduW.com

艺 术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0005 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书法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873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10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6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 “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书法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 媒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网址:soc.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3名。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16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5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8%,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文体播音、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朗诵学、电视综艺节目主持、公共主持艺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摄影基础、动画策划与剧作、动画软件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插画、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电视策划与文案写作、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文艺理论、中外影视精品解析、影视创作学、广播节目制作、影视后期特效技术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 育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 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首席教授是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101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9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其次,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学家1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目前,我院的体育学硕士点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地位。

学院设有4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1个艺术学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

此外,还拥有1门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1个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2个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设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设有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拥有4万平方米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和1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图书资料室。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12项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其中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其他科研奖励100余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包括奥运会、残奥会等),共获得体育竞赛奖20项,70项,省级257项。2011年,我院研究生张娴同学在排球世界杯中获第三名及运动员称号,2012年,我院11级运动训练本科班王家超同学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项目中获得1金2银共三块奖牌。2013年我院学生何悦悦在匈牙利举行的听障奥运会上获得5项冠军,我校女篮在2012年全国CBO篮球联赛中获冠军,2013年又获第三名。2014年在云南省运动会中共获得了50枚金牌、26枚银牌及18枚铜牌的骄人成绩,并且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都名列全省高校组第一名。此外,加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共获得近31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

此外,我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2011年9月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乙组拉丁A组冠军,单项恰恰冠军,校园恰恰恰冠军;2011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玉溪站),A组新星拉丁半决赛;2012年5云南省第三届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大学院校A组拉丁冠军,单项伦巴冠军,单项恰恰冠军;2013年4月“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上海站)暨第十二届全国城市体育舞蹈锦标赛,B组拉丁季军;2013年8月西部省、区、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云南省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A组新星拉丁第五名,成人单项A组恰恰冠军、桑巴冠军、牛仔冠军,B组拉丁冠军,B组新星拉丁亚军;2013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昆明站),B组拉丁冠军。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项目中,获得两枚金牌,多枚银牌和铜牌。

截至2013年9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都居西南地区高校先进行列。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电视体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体育素养大学生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对身体锻炼、身心健康体育文化等的认识和了解,以及人们的体育观和价值观等等。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在这众多的途径中,通过影视手段无疑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影视手段在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在体育影视方面有丰富的资源。中国体育电影出现很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导演孙瑜就导演了《体育皇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女篮五号》《水上春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沙鸥》《少林寺》《霍元甲》等体育电影都曾有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些电影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培养青年运动员刻苦训练,勇夺奖牌,为国争光的顽强意志都赶到过巨大的作用。在体育电视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源更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年底,全国共有60多个电视体育频道,以体育节目为主要播出内容,可以说,在我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电视体育节目。

如此丰富的体育影视资源,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事实上,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都已经很好地运用了众多的影视资源,但是从理论上对影视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加以总结的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就此方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同行和专家参考。

一、通过影视手段增加大学生体育知识

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之不足,首先体现在体育知识面之狭窄。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体育课重要,工作总结但是却认为自己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锻炼与否,关系不大,等到了中年和老年时期再讲究养生之道不迟。有些学生认为中国的武术不属于体育范围,交谊舞和其他舞蹈也不属于体育;有些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就是玩,是通过打球、跑步等来锻炼身体,学习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没有丝毫必要;有些学生对于奥运会的全称和起源毫无所知,更不用说篮球、排球等的比赛规则了。这此基本体育知识的缺乏,反映出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素养之差。其实,在国际上的先进国家,身体锻炼论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是运动文化论。而我国许多大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之下,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塑造之下,不仅对运动文化毫无兴趣,就连身体锻炼也忽视了。体育知识的缺乏,是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传授。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不仅要考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学生的一些体育常识。而传授学生体育知识的一个绝好的途径就是观看体育影视。譬如篮球技术和规则,排球技术和规则,乒乓球技术和规则等等都可以在学生观看影视时,教师提醒学生掌握。采用影视手段。学生不但记得清,还会记得牢。

二、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大学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

目前,各种体育比赛的直播和转播已经吸引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但是在大学校园,学生迫于学习压力和时间压力,观看体育比赛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适当地播放一些体育影视作品,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但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还进而提高了对世界和认识,提高了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教师还可以指定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观看某种水平较高的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仔细品味世界级体育运动员的精彩技能。一般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级运动队,包括舞蹈队、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等等。作为教练的体育教师在平时对这些运动队的训练中,也可以让队员观看电视上转播的实况比赛,并让队员在观看比赛之后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向高水平的运动员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可以通过观看《武林志》《霍元甲》等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总之,我国的优秀体育电影和极为丰富的电视体育节目,毕业论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都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利用。影视手段作为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技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影视作品远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效果显著。观看影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扩大大学生体育知识面,提高大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使他们放眼世界,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体育发展状况和其他方面的情况。体育影视也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一些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在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促使下,发扬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顽强训练,发愤图强,最终为学校甚至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做出了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课时都极为有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利用影视手段时需要重视利用效率。要尽量压缩在课堂上放映影视的时间。大多数影视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休息和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增长体育文化知识;同时又不占用宝贵的体育课堂时间。另外,教师对体育影视要有选择,一定要用最优秀的体育影视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蒋明朗,王永鹏.中国体育题材电影滞后的原因分析.电影评介.2006(5)

电视体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影视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oriented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decency curriculum. The status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Henan Higher film literature education specific initiatives included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language literature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udy specialty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河南省高校开设次专业相当普遍。但目前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众多,比如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等。而此专业未能紧跟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及需求现状,尤其是未能及时将现代社会急需的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中,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本文重点将从必要性、体系建构、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研究、现状调研和具体举措五个方面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构建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事实上已变为以影视文学作品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发展迅猛,影视艺术具有的生动直观、快速便捷、浅显易懂的优势,使得影视语言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主流形式,传统的书面语言文学已经退居次要和边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书面语言文学教育至少落后于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二三十年。这种落后的现状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存在明显缺陷,使得他们对影视语言文学缺乏应有的赏析、创作和科研能力。这种局限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毕业2007级、2008级两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很少一部分从事专业无关的工作外,绝大部分还在从事专业对口的本行工作。他们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工作岗位一般为教师、秘书、记者、编辑、编导等,根据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类、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传媒类。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影视语言文学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缺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从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育类的工作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类就业主要集中在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多省中小学教育的新课改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影视文学的教育,由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缺陷,面对中小学生日常大量接触的影视作品,在从事语文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无法给以相应的知识讲授和引导。

对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工作来说,由于这类工作目前经常性的涉及到摄影、摄像、图片影像类相关文字稿本的策划撰写与编辑,毕业生虽长于书面文字工作,但由于对影视语言的陌生而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对传媒类工作来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最严重的。目前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极大,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相关性使得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投身于传媒行业。然而众多的电视台、电影厂、剧团、传媒公司等要求从业者除了有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更要具备影视策划、创作和制作能力,有较高的影视文学欣赏水平,对当下影视剧和各种影视节目的发现现状和前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能够撰写剧本、节目台本、主持词等,以及具备一定的影视策划和编导能力。显然,毕业生的由于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导致的影视语言文学素养的缺乏成为该行业职业发展的难以攻克的瓶颈。

所以,为了更好的结合当下语言文学发展趋势,更好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应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河南省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及课程设置

根据相关行业需要,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应当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除了可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知识技能外,还能系统掌握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文艺编导能力及较强的影视评论能力。所以,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影视艺术概论、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写作等必要课程。

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应当是有机的纳入,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形成符合专业规律的严密体系。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一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由各高校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自由安排。

在这一课程设置体系里,我们认为,应当把影视艺术概论的地位定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发展简史、影视艺术类型、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等关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在所有的影视相关课程之前开设,打好理论基础。这样,影视艺术概论与美学、文艺理论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就构成了有机的理论体系。

在影视艺术概论之后,还应陆续开设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影视写作等三门专业课。其中,视听语言讲授画面造型语言、镜头、剪辑、蒙太奇、声画关系等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培养该专业学生对视听艺术最基础的认知、创作和制作能力,这门课可以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构成有机的语言体系。之后开设影视文学课程,讲授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类别、历史、制作、评论等,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文学课构成有机的文学体系。之后再开设影视写作课程,讲授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改编、电视综艺节目文案、专题节目文案等各类应用影视文本的写作,与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构成有机的写作体系。

在以上四门影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应多开影视相关选修课,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赏析、影视理论专题研究、影视制作等,拓宽学生影视视野,增加学生的影视理论素养与技能。

当然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影视课程要到位外,应配备专门影视实验室,使学生学习影视相关技能,并且按照影视方面能力培养规律在相应学期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环节。这样教学与实习联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影视相应能力。

三、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发现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

(1)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设置情况。基本上相关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安排,一二十年来如一日,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为过,严重落后于的时代和社会。

(2)开设影视相关课程的情况。查阅了数十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关于影视的课程基本没有。有大概不到百分之五的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开设了影视文学、影视编辑与策划等关于影视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或两门。每门课时量很少,只开一学期每周二课时;地位极低,都是选修课。就作者所查到的高校没有将影视课作为主干课、必修课的。甚至有的高校文学院同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并无影视课程,如平顶山学院。

这说明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影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毫无必要。

(3)开设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安排情况。据调查目前只有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几家高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里有几家电视台,其他相关高校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也以传统的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为主,不涉及电视台。而这有影视实验室的高校,也主要是因为该校文学院同时设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传媒专业,其实验室事实上是为这些专业而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必能实际使用到。所以总体情况是:影视实验室与影视实践实习安排俱无。

(4)目前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语言文学课程师资情况。相关高校的师资构成几乎还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各分支专业的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往往一个文学院没有一个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影视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更倾向于到传媒院系任职,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无人重视,地位很边缘,也无法形成像样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从调查的结果汇总来看,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任重而道远,我们亟需转变观念,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

五、河南省高校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和标准、要求,确定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地位。

(2)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撰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3)重新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流程,将将影视文学教育课程科学地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流程中。

(4)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实纲等。

(5)加大河南省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的影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并同时加强对现有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师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培训,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项目简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立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201。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enan provi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system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电视体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生本教育;有效教学

职业教育就是专门为社会市场培养一线人才,对学员的职业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视“生本教育”的优势化作用,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有效教学对策。本文从探究课堂实际教学模式出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生本教育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诱导、教育、培养,保证对学生的全面尊重,可以说师生双方的教学转变是生本教育的根本。“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重视实践教育,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全面掌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要求学生对学习问题任务能够进行独立探索,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这是符合“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目的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基础,形成全面的电子技术素质。当然,在生本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方式更为有效,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不仅仅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更要使学生善于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二、基于生本教育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对策

1.去繁化简

生本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主,因此教师要在电子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去繁化简”,保证学生能够用最快的时间掌握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电子实践活动之中。其实,电子技术的内部原理知识是很复杂的,例如,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内部理论是较为复杂的,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理论对于具体的电子知识的实践应用是没有明确作用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删繁就简,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的关键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

2.全面联系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联系知识,让学生能够全面形成电子技术素质,形成体系化的知识内涵。例如,进行“十字路通灯”的研究,要从数码管驱动、交通灯控制系统、程序控制器等系统化的教学,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内容的一体化。为了实现这种优化教学,教师可以重视“绪论教学”,每册教材知识的绪论内容,对所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整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就必须重视绪论,要利用绪论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直观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推行生本教育理论,教师要采用直观教学,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电子技术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声、像、文字、动画等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其次,学生小组内进行全面探索,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整理学习内容,正确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然后,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结构细微的电子电路的微观过程,通过动画模拟或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对学生探索到的结果进行全面验证,鼓励学生深度探索。

4.学以致用

基于生本教育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学以致用,反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要随时随地重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教学模式,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后随时插入案例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其次,要推行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十字路通灯模拟控制的时序图。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技巧。

本文是笔者在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以生为本提高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效率的分析与讨论。概括地讲,基于生本教育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实施要重视去繁化简规划教学内容,推行全面联系教学模式、直观教学模式,保证学以致用,实现“电子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电视体育论文第6篇

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的前半期,是随着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类院校,依笔者所见,分为三大体系:西欧体系、苏联和东欧体系、美国体系。这三种电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三地对电影的认识和定位直接相关。西欧体系以法国为代表,根植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传统,以应用型技术培训为基础,结合欧洲传统大学的人文理论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电影艺术专业教育。西欧体系自电影发展初期,就基本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比较倾向于把电影视作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方法体系接近于传统的美术、音乐艺术教育。苏联和东欧体系,主要源自苏联。由于苏联的强大,广泛影响到中国、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极早地认识到了电影在国家宣传上的巨大功效,因此电影教育启动得很早,莫斯科电影学院在1912年就已经成立。苏联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化的电影专业教育体系,它将电影视作一种有力的、针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具,在艺术观上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把电影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于与苏联亲密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基本上承继了苏联电影教育系统。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理念、院系格局、课程设置,基本上与苏联一致。美国在传统上将电影视作工业。早期,由于强大的好莱坞的存在,在其内部自发地形成人才的学徒式阶梯培养模式,因此并无成立专门的电影教育机构的必要。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影文化的兴起,出于对高级电影理论、评论人才的需要,开始设立专门的电影学院。因此,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代美国大学的电影专业人才才得以出现,并引领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这三种体系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初衷都是培养电影从业人员,以应用人才为初期培养目标,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理论和人文学者。与以上所述专门的电影艺术院校相比,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其初衷并非为电影业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将电影视作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培养掌握此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文学科学者。只有当电影、电视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积累了足以吸引人文、艺术类学者展开研究的足够资源之后,综合大学才有培养电影理论、研究人才的必要性。而随着此种教育的展开,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电影从业人员,反哺电影工业。

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区别

如前所述,两种专业教育从不同的出发点,都经历了长足发展,向对方延伸和靠拢,在当下形成相互交叉的态势。专门电影艺术学院除了培养导演、编剧、摄影等专业从业人员以外,也培养电影史专家、电影理论学者、电影文化研究者;而综合大学的电影系,除了传统的电影方面的学者型人才,其毕业生也大量从事导演、编剧等专业创作(如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李安等)。在此状况下,梳理二者教育理念之差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所谓教育理念的区别,其本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两种专业教育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培养不同的人才。而人才模型是由两点造就的,一是起点,二是高度。如果我们粗略地把大学教育的多个学科基础分成四个象限的话,那么各个专业教育的起点就是在这四个象限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和落脚范围。而高度,则是其毕业生在此平台上所达到的高度。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不同的人才模式:柱形人才模型、平台型人才模型。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倾向于培养的是柱形人才,其底座起点较窄,入点准确集中,在这个起点范围内达到相当的高度,形成柱形结构。事实上,此种二元比较,并非在我们所讨论的对象中出现,它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为本行业的专业学习者,一为外部行业进入的管理者。如金融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部分人其专业即为金融专业,且在金融专业一线工作时间较长,此部分人士精通本专业的具体事务,之后扩展其思考而至全局,成为领导者;另一部分人专业并非金融,可是从全局管理出发,逐渐学习精通专业知识而成为领导者。这两种人在领导层所占比例多有变化,很难说后者容易占据领导层地位。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到达相同位置。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缺点。那么是否有改良的方法呢?因笔者的学习阶段主要在专门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而工作则长期在综合大学进行专业电影艺术教育,对两种教育系统都有一定了解,因而对此问题保持了长期的思考。因为本职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希望从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角度思考,寻找到一种教育理念的改进方案。经过思考,笔者认识到除了前述两种“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培养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型,即“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适用于综合大学的专业教育,结合了“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两种模型的优点,它既拥有较为宽广、坚实的基础,又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其本质思想,是将平台的四条边棱向上延伸,形成交汇点,既形成专业区域,又形成专业高度。“金字塔型人才”不是除了专业什么也不懂的“怪才”,亦不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通的“庸才”;他们能够应对专业领域的问题,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周边行业的经验,调动各方资源;他们不是在被行业塑造,而是从内在思考和欲望出发,塑造自身,甚至塑造行业;他们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停止思考,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行业、岗位的现状是一种必然,他们倾向于成为创新者。实际上,“金字塔型人才”的培养,是结合了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两种方式之优点的产物,它不是一种灵机一动的理念构想,而是一种经历了自然发展和选择的结果。当下在电影教育领域最为优秀的学院,笔者认为其理念本质就是这种“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型,如纽约大学(TischSchooloftheArtsatNewYorkUniversity)和南加州大学(SchoolofFilmandTelevision,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纽约大学是坐落于纽约心脏地带的名校,所设课程压力不大,但要求甚高,学生称其“nothighpressure,butdemanding”。据《纽约时报大学指南》指出,纽约大学属下的Tisch艺术学院是全美最佳的艺术学院之一,是美国“东岸”电影系统的重要阵地,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李安、斯派克•李等国际著名导演都毕业于此。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一所历史悠久、科研教学水平高、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的世界知名私立大学。学校现有学生两万八千多名,其中研究生约占一半。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的排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位列第27名,其中电影学院全美第一,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西岸派”电影的学术重镇,学生大量进入好莱坞一线的工作领域。这两所大学都是综合大学,而其电影专业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远超电影艺术单科院校,这在全球是少见的特例。究其原因,正是其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金字塔型”模式使其保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高度的专业性。当然,这种“金字塔型”模式需要具体的观念和条件来满足。纽约大学当初建校的精神,是提供更高深的学问去激发个人在商学、科学、艺术及至于法律的潜力,同时兼容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念。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够被彻底实践,并造福许多纽约大学的学生,其原因是由于纽约大学地处全世界文化及金融中心——纽约市,使得纽约市大部分的资源均能被学校所用。如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提供了学生们实地去印证所学。另外纽约市也提供了许多实习及工作的机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可以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例如电影、电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去电视台实习;旅馆管理的同学可以到旅馆去实习;而主修社会工作的学生,更有机会去参与老人或精神病患的服务工作。这种条件是其他一般大学城院校所不具备的。南加州大学的主要特色是:第一,课程持续时间短,因此课程安排很紧凑;第二,教学重点放在一般课程上,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三,每年邀请全球各地的专业领域知名人士和学者举行几十次专题演讲会;第四,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多;第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校方不以其他文理院系的统一标准来刻板要求;第六,因为与产业界融合程度高,学生毕业后,较容易获得电影工业岗位。如前所述,这两所综合大学为代表的专业电影教育,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目前,在中国的电影教育中,综合大学的专业电影教育因为发展时间较短,还处在道路摸索之中,在专业性方面,与专门艺术院校还有一定距离。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规模优势。综合大学从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等多方面,具有专门艺术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保有“金字塔型”知识模型的基座部分,是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向塔尖方向的专业化延伸,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两种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两种专业教育因为有不同的理念,导致了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这是理念指导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条件限制的结果。专门艺术院校承袭苏联的模式,专业划分很细,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本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剧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导演系:导演专业(故事片、纪录片、剪辑)摄影系:摄影专业(故事片摄影、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影视照明)美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影视美术设计、影视美术、影视广告、新媒体艺术、现代绘画、虚拟空间、人物造型、镜头画面设计、影视化妆)录音系:录音专业(录音技术、录音艺术、音乐录音)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发行放映、文化经济人)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影视创作学),同时负责学院的学报出版,学院信息中心的工作和学院网络的工作。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像工程、数字影视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游戏)表演学院:表演专业(表演、配音)摄影学院:摄影专业(图片摄影)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动画、动漫画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电脑动画)如此之多的专业设置,这固然与其本身是一所独立学院,有着较大的规模有关,同时与其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基础有着联系。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以笔者所在的“北大”艺术学院为例,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还比较小。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借鉴了前述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的专业设置,单设立“影视编导专业”,把导演、编剧、剪辑、后期制作技术等综合起来,类似美国电影教育中的专业“filmmaking”,给予学生更宽厚的基础和更多的成长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尝试采用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年的教育中,实施一种从较宽的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方法。在第一年中,主体课程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北京大学本科生都必须上的课程,包括英语、体育、政治思想等。第二部分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专门挑选的北京大学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例如文学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我们认为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宽和厚重的人文知识基础。第二年中,主体课程仍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门挑选的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与第一年相比,这些课程的选择与其专业具有更多的相关性,如美学、艺术概论等。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如影片分析、电影技术概论、视听语言、电影史等。第三年中,主体课程是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如导演课程、编剧课程等。第四年中,主体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作品拍摄、毕业论文写作等。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做前期准备,提升其专业性。另外,在第二年开始到毕业的三年中,除了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以外,要求他们每年提交至少一个影视作品。在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大量讲座,邀请业界人士进行讲座式课程。综上,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希望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阶梯状发展过程,由宽入窄,由广泛到专业。但是,由于四年时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训练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影响了其专业性的发展。于是我们建议这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采用保送和报考两种方式,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完成金字塔尖的知识构建。

两种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电视体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传播技巧;体育评论;符号能力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①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超级秘书网: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悦曹红蓓杨雪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

②《论信息产业中的大众传播》,蔡玮著,津图学刊

电视体育论文第8篇

 

一、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

 

“影视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要与某种艺术形式发生关系,比如读小说,听音乐。但是尚下,人们接触电影电视的机会总是远远大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收看着各式各样的影视节目,可以说他们是在影视节目的包围圈里成长起来的。其次,影视艺术是通过视听媒介传播的,并且发展迅速,冲击着人类认识世界、思考自身、传承文化等一直以来使用的传统媒介——文字,事实上它已经在逐渐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再次,影视艺术作为综合艺术。它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它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它看似轻松,仿佛就是生活的简单模拟,其实它非常复杂,需要通过编导演摄录编等多个部门通力协作,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它的构成方式十分复杂,完全不同于文字,需要人们建构新的思维方式才能透彻理解。

 

影视艺术教育起步较早的是美国。它在60年代就已经有205所大学开设了3000多种不同的电影课程。70年代随着电视业的异军突起,1000多所美国大学相继开设了电影电视课程,学生达到10万人,但其中电影、电视专业学生仅有3万人,可见影视艺术课程已经成为广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基础选修课。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许多国家,也都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教育。瑞典甚至将电影艺术教育纳人艺术和社会科学的教育体系中,中小学即开设电影课程,而且作为第三外语来选修,甚至要求全体公民都必须掌握这个媒介。

 

与国外影视艺术教育发展情况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影视艺术教育大多还是针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远未达到将其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程度。1985年随着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原国家教委1996年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强调大学影视鉴赏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影视艺术鉴赏课程这才逐渐成为高校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即便如此,我们仍应看到差距。首先,课程教师欠缺专业水平。许多高校的影视艺术教学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担任的,其中以中文专业居多。这或许是造成学生看电影只听对白、只关心故事的原因。影视语言与文学语言千差万别,其表意系统完全不同。简单来说,文学叙事只有通过文字表意,而影视叙事则可以通过声、光、色等等,其表意系统丰富繁杂,文字只是作为一种元素包含在其中。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曾说,作家写作是在使用语言,而电影导演每次创作都是在发明语言。其次,教学手段存在误区。很多教师认为影视艺术教学就是随便给学生放放电影。

 

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学习声音语言,接着开始学习文字语言,学了那么多年,仍然不能理解许多历史文学名著的真正意涵。可为什么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影视语言就不需要学习呢?文盲并不是指瞎子,文盲指的是不识字的人。面对涵义丰富的影像,又有多少人像欧美人阅读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瞎猜瞎想呢?再者,文学教师向学生推介阅读书目的时候总是推荐一些历史名著,并交代用心耐心地阅读。可为什么在影视鉴赏课上放的都是一些娱乐电影呢?难道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也能成为供学生拜读的经典?再次,课程时数有限。大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文章。面对影视语言,很多学生都是在进入高校后才开始学习的。面对视觉信息主导的现代社会,如果不加以教育引导,其结果就是一个视觉文盲,终将被时代淘汰。

 

如何改进?首先,注重影视艺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专业了,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不会走弯路,才能优质高效的学习影视艺术。其次,使用专业影视艺术教材。目前影视艺术鉴赏类基础教材品目繁多,参差不齐。我认为有两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影视简史与影视理论基础,二是影视语言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才不会在单向度的光影面前错过正确解读电影的密匙。再次,增加课时数,培养学生实际感受和操作的能力。多看的同时,教师还要多讲,引导学生理解影视作品的主旨意涵、欣赏影视作品的妙言绝句。第三,提高影视艺术课的电教化水平,毕竟影视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第四,选择专业的考核办法。必要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就像学习外语多听多读的同时还要多说多写一样。无论是平时的形成性考核还是学期末的终结性考核,都要注意专业化。

 

比如,写影视评论绝不是写写主观感受就了事,而是要以影视作品为本体,结合专业理论来谈好坏。作品的好坏绝不等同于个人的好恶,它是有标准的。第五,培养影视思维。当今时代视觉文化充斥整个世界,没有影视思维便难以理解这个世界。最后,建立从中小学,到大学逐步加深多层次的影视艺术教育格局。这是我们目前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世界各国重视影视艺术教育,不仅在于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美国就是凭借其强大的好莱坞将他们的文化推介到了世界各地。美国电影虽然有着七彩的外壳,但无论何种类型影片都有着稳定的精神内核一精致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被电影多彩的文本层层包裹,而这文本则包括了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美国好莱坞横扫全球电影市场,不仅攫取了大笔财富,更推销了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振兴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五千年来56个民族共同铸就的。中国拥有无比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民族习俗、民族艺术、民族语言等方面,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城乡逐步现代化,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不要说汉族的孩子,就连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对待自身的文化都表现出一种不关心和没兴趣,这是令人痛心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不应只挂在嘴边,而应采取行动。下面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通过少数民族电影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目前,云南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云南民族文化概论等课程,这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对书中所描述的各类民族文化,学生们常感困惑,毕竟光靠想象是不行的,去到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实地体验又不现实。这时,有些教师会选择播放一些民族歌曲或照片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可少数民族电影为什么不常被选择?除了电影时长与课时长短的矛盾外,电影内容的解读讲授与学习领会也并非一件易事。但如果将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课程相结合,其效果可能不错。

 

根据赵仲牧先生的“文化构造理论”,文化可以分为三层结构: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观念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作此划分,具体来说,“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是指少数民族通过劳动加工、制作和创造的一切可观察的感知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人造景观以及少数民族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行为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少数民族观念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特有的情感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影视艺术作为时空艺术,正是全方位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但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由浅人深的编进电影却并非一件易事。“云南作为我国拥有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少数民族电影的摄制工作。”

 

首先,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在云南各时期少数民族电影中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从开创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辉煌的《山间铃响马帮来》到如今献礼十八大的《阿佤山》都很好的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以及旖旎的自然风光……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漂亮服饰等都没有落下,如《五朵金花》中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春祭》中傣族姑娘身着的窄小胸衣,花色或深色长筒裙等。其次,少数民族行为文化在此类电影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同时也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少数民族歌舞和以少数民族独特恋爱方式为代表的各种风俗习尚是电影中行为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花腰新娘》……着重表现了花腰彝的歌、花腰彝的舞以及花腰彝的各种习俗风尚……最后,少数民族观念文化……《阿诗玛》、《孔雀公主》等……他们分别改编自撒尼人世代相传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和俸族的叙事诗《召树屯》。……语言不仅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发展变迁更是民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婼玛的十七岁》中民族成员之间的对话采用哈尼方言倒是显得自然‘有味’。

 

由此可见,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许多电影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但同为电影,却有优劣之分,同为少数民族电影,却也有不同层次的民族特色之分。教师在给学生播放少数民族电影时,既要注重电影的品质,也要注重民族特色的层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才能把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电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除了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还可以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种鲜活积极的形象,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民族认同、唤起民族自豪感,因为少数民族自身才是其文化传承的最佳主体。

 

结语

 

过去,书面文学很好的记载了各族文化,传承了文化精髓。现在,影视正在发扬和传承着各族文化。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不仅将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人起到应有作用,更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连文光.中外影视教育比较论[J].高教探索,1996(01).P41-42.

 

②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再探讨[J].艺术探索,2009(03).P127.

 

③张怀强.1949-2009年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概述[J].艺术探索,2011(02).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