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1 10:12:34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的收入提升了,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了。人们往往不会过于关注商品的价格与数量,而更为在乎商品的质量。其中,畜产品的需求递增,使得畜产品的黑色产业链条发展十分迅猛。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焦点。本文将通过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入认识,从畜产品的质量问题出发,来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对策。

1畜产品安全质量的问题分析

1.1监管体系的问题存在。畜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是由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机构来开展的,其应该确保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的安全性,促使其得以在生产、屠宰、加工的各项环节都能被及时、有效地监督。这也就需要提高监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与科技运用水平。当前在我国,畜产品的安全性缺乏来自于法律内容的保障。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理时候,所选择的检疫方法还需做到进一步的完善。例如,针对于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够清晰,使得其监测手段显得较为落后。畜产品在养殖的过程中,有着多样化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类型可供选择,其名称复杂多变,如果只是依靠以往的检测手段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检测需求。一些区域在检测中发现问题,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判定标准,无法进行正确判定,查处工作缺乏依据。由于缺乏检测工作经费,监管部门检疫、检测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1.2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落后。目前,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加工企业的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在组织生产加工的时候,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卫生问题、运输稳定性、污染源隔绝等等。其中,当无法做到对污染源的隔绝,将会使得畜产品携带大量的细菌、霉菌和寄生虫,与此同时,活畜禽市场交易给病源微生物传播提供了机会,污染了交易环境。在对肉、蛋、奶等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其中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二次污染,从而影响食品质量。一些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卫生条件差、设备落后,致使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二次污染。另外,畜产品中生鲜产品在包装、运输、贮存过程中很容易腐败变质,失去色、香、味和原有的营养品质。一些销售者和生产者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大量使用有害或有毒的化学试剂充当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3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饲养环节的质量保障未能达到。在一些养殖地区的养殖活动选择的是散养的模式,其规模化程度较低,饲养达不到标准化养殖条件,防疫条件差,管理落后,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所以生产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二是生产者法律意识淡薄,对兽药、饲料专业知识缺乏养殖者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一些养殖户本身在思想上未能加强对其的重视,使得其本身缺乏专业化的养殖知识,存在着滥用饲料添加剂、兽药的问题。

2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

2.1提高畜产品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的落实到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往往会出现在生产环节,这也就需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从源头出发来对质量安全隐患,早发现、早解决,加大整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力度,重点对生产有毒有害的畜产品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充分发挥动物卫生监管职责。通过对动物疫病防范措施的完善来增强防疫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选择综合化的防治手段做到提前预防。将重点疾病进行提前预测与诊断,实现防疫成效的加强。例如,疫苗免疫工作的诊断需要将疫苗免疫的规范操作、免疫人员的安全防护以及牲畜的安全落实到位,并且将免疫档案科学制作,按序归纳,促使常规工作的开展成效得以达到最佳。2.2保障畜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构建与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出台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和官方取样程序》,该项法律的出台给畜产品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因为在我国目前尚未拥有一部涵盖多个领域,能够对畜产品养殖活动科学管理、严格把控,确保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能够从养殖活动到销售活动都被有效监控的法律法规,导致畜产品的管理工作本身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当然,畜产品的安全质量需要畜产品的管理部门将养殖户与供应者的责任明确到位,且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内容,让责任制度得以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体现出来。尽快起草颁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通过有法可依,为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有力保障。2.3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运用。一是对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的完善。通过对畜产品安全质量预警价值的运用来将畜产品的监督管理内容定期地进行检测。对畜产品监督抽查与安全检测的结果,要及时公布于社会,评估畜产品安全状况,形成科学统一的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二是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工作需要从预防机制出发来做到第一时间的及时控制,让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动态能够被实时监督。同时,结合于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方法体系来将制度内容的价值体现出来。三是畜产品的安全事件处理,需要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积极应对并及时控制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把危机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要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调配社会资源,确保必须物资发放;要是信息公开化,与媒体紧密沟通,及时相关信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要建立紧急处理机构,负责整个事件的协调,制定处理程序和方法,处理物资储备等。四是畜产品安全追究机制。2.4注重于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全程把控。畜产品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从源头做起,将生产活动的初期,即饲养、原料环节作为工作开展的源头,然后将屠宰、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严格地控制起来。只有加大监控各环节的力度,才能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各环节控制的好坏,既取决于各环节的标准完善程度和执行程度,又取决于法制维护的状况和技术水平的运用。所以,制定高水平的标准体系。采用先进的科学控制手段,在有效的法律框架内,对其进行监控,是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的基本条件。2.5信息内容的及时公开来将舆情监测运用到位。监测信息的不充分、不透明将会直接加剧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频发。信息公开是保障社会大众能够享有知情权,促使公众的关注得以成为畜产品安全质量的保障因素,发挥出社会舆论效应,让相关部门针对于畜产品的处理事件,可以被动态监测,让信息通报工作引起社会反响,当然,也要杜绝别有用心之人进行恶意炒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提高资金投入力度,使得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得以获得现代科技的支持,满足对相关设备的需求,实现畜产品检测技术的优化升级,让技术发展带动检测成效的提升。

3结语

畜产品需求量的提升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选择多形式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来提升监督力度,只有监督力度搞上去,违法经营饲料添加剂、收售不合格畜产品的不良商家才能被严惩,最终让畜产品市场得以实现更好的质量提升。

作者:丁希军 单位:肇庆高新区农林水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于家丰,张学智,赵君涛等.关于”建立辽宁省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J].饲料工业,2009(05).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2篇

为了使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还需要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重视对工作面质量要求的评估与分析。结合采掘工作面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的安全质量要求可以归纳为工作面支护、煤壁与机道、机电设备、采高与资源回收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工作面支护的角度上来说,为了保障采掘作业的安全可靠,工作面支柱需要打直线,偏差值应当控制在±100.0mm范围内。同时,支柱间距也应当控制在±100.0mm范围内。同时,对于工作面新设置的支柱而言,其初撑力的控制标准应当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控制:对于单体液压支柱而言,800.0mm状态下所对应的初撑力应当在60.0kN以上,100.0mm状态下所对应的初撑力应当在90.0kN以上,同时还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巡查工作面,杜绝缺梁少柱问题的发生。针对相邻的支架而言,相互之间的高度偏差也应当有严格的控制标准:从避免支架发生相互挤咬的角度上来说,顶梁高低台阶所对应支架高度应当控制在2/3*侧护板高度的范围内,且相邻支架的空隙应当满足≤200.0mm的基本标准。

其次,从煤壁与机道的角度上来说,工作面支架(支柱顶梁)、端面距都要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做到“三直一平”:支架(支柱)排成一条直线,偏差不能超过50.0mm;工作面伞檐长度不大于1.0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超过250.0mm(薄煤层为200.0mm),伞檐产犊大于1.0m时,最大突出部分不超过200.0mm(薄煤层为150.0mm);端面距按照≤340.0mm的标准进行控制,煤壁片帮超宽时及时超前移架(或打设贴帮柱)进行支护。

再次,从机电设备的角度上来说,结合采掘工作面恶劣的环境条件来看,机电设备运行期间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在电气设备上方有水的情况下,需要重点做好防水保护方面的工作,增设必要的防水设备,确保其防水性能的稳定与可靠。同时,闲置设备应当和材料放在安全出口20.0m以上距离的地方。对于采掘工作面输送机设备而言,需要确保其能够与顺槽输送机合理搭接,运行期间杜绝出现底链牵拉回头煤的问题。同时,采掘期间需要安排专人对工作面的输送机铲煤板、挡煤板以及螺栓等相关部件的完备性进行检查,保障管路敷设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与规范,杜绝胶带输送机运行期间出现胶带跑偏的问题。

最后,从采高与资源回收的角度上来说,采掘工作面采掘作业实施期间所产生的煤炭不能够随意丢弃,而应当集中堆放后做合理处理。同时,在采高作业期间,其高度应当遵循一定的控制标准,结合工作面的具体情况,将采高误差控制在100.0mm范围以内。杜绝支架间隙出现浮煤炭堆积的问题。除此以外,还要求上分层综采面人工假顶铺设,金属网的要求网和网之间应该横向相对接,纵相接的搭架应该按照≥300.0mm的标准进行控制,端头的两个网头要链接好,防止出现网之间的相互牵扯;联网丝应该用网钩旋转30圈左右,钉牢固,以防脱落。

2.结束语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3篇

(1)很多城市的地铁工程均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所建,因此城市地铁工程多数均处于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或商业区,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与制约,甚至施工中的任何微小差错和闪失都会对城市公共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具体说来,地铁施工对城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铁施工对公共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的地表下沉,对地下管道线路产生影响,对地铁沿线毗邻建筑物产生影响,及对已建成的地铁线路的影响等。②地铁施工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如施工引起的塌陷、涌水涌砂、机械事故、火灾等。因此,加强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力度,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当前,各城市的地铁建设正逐步向大规模、长工期方向发展,安全质量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为尽早实现投入运营,使工期节点大大提前,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但越是如此,越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3)由于地铁建设规模的不断拓展,行业主管部门往往对施工检查力不从心,甚至流于形式,既没有从整体施工设计、技术方案、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严谨严密的审查,也没有组织有效的专项安全检查,监管范围未进行明确划分,存在严重的职责不清的现象。因此,必须抓好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密切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施工检查的长效推进。

(4)地铁施工一线作业人员大多为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安全与质量意识,直接导致工程事故频发和工程质量下降,加之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培训普遍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导致一线作业人员安全质量意识差。必须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融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推动一线作业人员主动保质量保安全的意识,为建设精品地铁项目夯实基础。

2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完善组织机构,落实职责管理

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要有序地进行总体施工组织,针对制约工期的关键工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坚持基础力量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而且要积极落实职责分工,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及生产工作。为了发挥组织机构及人员效能,必须在内部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组织机构。同时,进一步落实职责管理,明确领导班子的职责分工、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及每名员工的岗位职责,有效推进地铁施工的顺利开展。

2.2加强人员配备,完善管理制度

在深入分析承接地铁项目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要重视各类人才的引进,加强人力资源配置,科学选拔具备丰富地铁施工经验、责任心强、年富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精英入驻参与项目施工。同时,积极加强制度建设,从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日常巡查、工程监督、安全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实现规范化和管理的有序性,关注执行,严格落实,为地铁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2.3严控安全隐患,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是确保完成地铁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以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全体员工逐步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同时,多措并举严控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防护管理。一方面,制定了完善的安全施工方案,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及隐患排查力度;另一方面,重视施工现场的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购置基本安全设施,并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专业性安全检查。

2.4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施工全方位培训力度,激励员工汲取国内外优秀地铁项目建设经验,通过各类有效培训不断增强自身业务技能和素质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令人钦佩的工作能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力争在各项培训的激励下,促进全体人员严格根据技术细则进行施工,严格根据技术规范做好本职工作,为提升地铁工程的质量夯实基础。

3结语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安全施工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品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以及监控的手段也相应越来越严格,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职责范围在“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施工管理理论也日益显得过于片面,在“三控制”基础上将“安全控制”、“环保控制”和“文明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人员,尤其是甲方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畴尤为重要,这将是新形式下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中需充分处理好“六控”的辨证关系,使建筑工程建设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问题的提出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至1990年,我国分别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进行了施工监理试点,经过总结,1993年进入了稳步推广阶段,从试点中专家们总结出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宝贵经验,十几年来,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它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创造了全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品工程层出不穷,在日趋规范的工程施工管理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不断更新和完善。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然而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安全及生态环境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工程建设中应将人身、设备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文明施工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并付诸实施,并将其纳入监理的职责范围,将“三控制”更新为“六控制”(质量、工期、投资、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控制),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目前,一些施工管理人员也曾有人提出“质量、工期、投资、安全、文明施工”“五控制”的要求,若把“环保控制”一同放入管理职责更能充分体现新时期管理职责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2.如何做好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六控制”

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六控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按照各自的控制原则为共同的目标开展工作,对搞好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2.1认真抓好质量控制工作

质量控制就是在质量方面为了满足使用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有紧密的联系。工作质量就是建筑安装企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所做的“控制”。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工作质量的反映。要使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必须既要管工程质量,又要管工作质量,而且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作质量上,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要按施工程序及时跟班到位进行监督检查。旁站监理不仅要具备现场质量控制工作的相应素质,加强合同意识,避免相当然的人为因素,而且需吃透合同规定,避免出现问题措手不及,要及时果断地处理质量和工期的矛盾。

2.2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工期控制关

施工管理人员不要转嫁责任,放弃职权。应积极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方案,寻找经济与进度的最佳结合点,认真编制施工进度網络计划图,找出关键线路,合理安排和调整工期,发掘一切有利因素,加快施工进度。平时要及时跟踪工程进度,全过程控制指导项目进展,减少窝工、怡工现象,有效地赢得工期。

2.3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要及时、规范、准确,把好成本关

降低成本是社会主义国家积累资金的基本方法,因此,如何管理好成本就成为极重要的事。投资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工项目在确保质量、工期、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的前提下,不超出批准的总投资额,而且是合理的支付。质量、工期、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与投资六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做好成本控制,因此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每一个程序都要求做到及时、规范、准确,避免反反复复的无效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

2.4重视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

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尽管在施工过程中各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都不曾轻视过,而且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套针对此方面的条例和规定,但始终没有把其提高到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理论来对待,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把“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和“质量、工期、投资”并列起来是必要的和适时的。

1安全,不仅从尊重人命这一观点来讲是重要的,而且事故的发生会给企业,甚至给国家财产带来很大损失。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计划。必须建立和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律,内容包括: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安全施工教育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安全施工检查制度、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度。

2环保,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里所讨论的“环保”问题仅指项目施工中的产生环保问题,尚不包括项目可研阶段的“环保”问题。而主要常见的包括:建筑垃圾、建筑粉尘、有毒气体等。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化发展,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废水等,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t。由此可见不正确处理建筑垃圾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健康问题。将现场的环保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的职责对工程至关重要,所以管理人员应重视并监督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理。

3文明施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深入,建立文明的施工环境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文明施工不但与安全隐患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关系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举个例子:某公路施工时由于路障标志不明确、扩建材料堆放不规则、以及施工不洒水造成灰尘滚滚,以至施工期间出现多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损失惨重;该港口因开山填海运土车来车往,运输路面却不清扫、不洒水,港区整天灰尘滚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该港区仓储项目较多,而大部分仓储项目是在海滩填土形成的陆地上建成,这些项目在基础处理时强夯、打桩不分日夜地施工,噪音严重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将现场的文明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和监理的职责,并强制性执行对工程是至关重要。。

(1)施工单位开工前,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文明施工条款。。

(2)施工现场周围必须设临时围墙或围挡,并做到及时修补损坏部位,保证围挡整齐。

(3)施工现场材料必须按施工平面图中规定部位堆放,并要求码放整齐。

(4)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必须放在指定位置,并及时清运。

(5)施工现场不得随便抛弃垃圾,施工区、生活区、道路等处应经常清扫,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施工区严禁吸烟。

(6)其他一些保障人们衣食住行的措施。

3.结语

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重视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控制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参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施工管理人员有必要做好“六控制”,并充分把握好六者的辨证关系,使我们的建筑项目在新时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 安全 质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41-01

重视项目安全、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预期目标,运用安全、质量管理技术和经验,针对项目合同签约和履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影响安全、质量的因素进行识别、估测、评价和控制,以求减少安全、质量的负面影响,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及行动过程。

1 加强安全、质量意识教育

安全、质量贯穿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项目管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强弱是项目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的教育,必须使每一个人员铭记在心:1) 安全、质量重如泰山,漠视安全、质量、项目建设必然失败;2)象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视安全、质量;3) 安全、质量管理必须从我做起,从工作的每一环节做起;4) 安全、质量无小事,懂得小错铸成大事故的道理,要十分注意细节。

2 安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落实安全、质量管理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对项目的安全、质量要求进行全面分析,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和安全、质量实施的具体工作上:

2.1 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学习和分析本项目安全、质量特点,熟悉和理解本项目安全、质量要求。重点包括项目中关于安全、质量的主要内容、各种规定和管理程序;了解安全、质量责任和义务及各种行为的法律后果,使大家树立全局观念,避免执行中的违约违规行为。

2.2 将各种安全、质量文件中的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或每一个人。应分解落实如下安全、质量文件:安全、质量事件表、设计图纸和文件、工程质量和技术要求等。

2.3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安全、质量要求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并对安全、质量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2.4 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制度。检查安全、质量的完成和落实情况,对后期安全、质量工作作出安排;讨论和解决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质量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对工程中出现的安全、质量问题可以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解决。

2.5 重大工程安全、质量问题的报告程序。工程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现场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向公司报告,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及其影响,并撰写安全、质量事故情况报告提交公司。

2.6 建立一些特殊工作程序。对于涉及安全、质量的一些经常性工作应订立工作程序,使大家有章可循,如设计图纸及主要工艺审核程序、工程变更程序、索赔程序、工程验收程序等。

2.7 建立文档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安全、质量的资料和文件相当多,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平时负责安全、质量资料和工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工作,这项工作非常繁琐和复杂,需要建立科学的文档管理制度。

3 考察承包商的安全、质量意识和管理措施

承包商是工程项目的直接实施者。项目合同能否圆满履行,项目安全、质量能否得到可靠保证,主要取决于承包商。业主的监督行为是通过承包商的行为起作用的。必须对项目承包企业的各种情况都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采取必要的预警措施。

3.1 以工程项目安全、质量为重点,对承包企业的生产组织、质量控制、技术管理、安全生产、质量检验、物资采购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或考察;

3.2 审核承包企业关于本项目的实施计划,审核内容包括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分包工程的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和物资供应的保障措施等。

3.3 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合同中应有明确、合理的安全、质量责任条款。合同的责任条款应规定,如果承包商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材料、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施工的,须负责改正,如果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承包商须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另外,由于承包商缺乏管理人才和相关的制造经验,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状况不佳、生产组织管理混乱,势必会对安全、质量工作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4 加强合同监督

工程承包合同是安全、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要求往往通过合同来确定的,因此做好合同管理是确保工程项目安全、质量达标的一项重要工作。

4.1 通过对合同蕴藏的安全、质量因素进行分析,可使项目相关人员加深对项目安全、质量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安全、质量对项目的影响,以便减少和分散安全、质量责任。

4.2 尽早发现安全、质量隐患的征兆和信号,及时采取准备措施,有针对性做好详细记录,防止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4.3 通过检查和分析所有到手的信息、数据和资料,可明确项目实施各阶段可能产生的安全、质量问题,布置防范工作的内容和重点。

4.4 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处理安全、质量后果,在合同管理中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4.5 注意结累有关安全、质量的资料和数据,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采取防止措施。

5 项目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与素质要求

工程管理工作是技术含量高、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的行业,由此决定了从业人员应有较全面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人才的优劣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是安全、质量的重要保证。

项目管理人员分为一般专业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5.1 一般专业人员

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和了解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技术规程和标准;了解项目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能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调;

5.2 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的重要职责。要求他是一个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能公正执行合同的人才。

6 分包方的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趋向大型化,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技术性也日益复杂。因此对于某些大型项目,总承包企业不可能将全部项目独家包揽,特别是某些专业性强的项目内容,往往需分包给其他专业公司承担,有时业主在合同签订时就指定某些项目内容必须由其指定的几家分包企业承担,因此对分包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尤为重要。

7 监督、检查

7.1 安全、质量检查的方式

安全检查的方式有日常、定期、季节性、节前节后、专项、不定期等多种检查方式。

7.2 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安全培训、安全防护措施、特种设备及危险源的管理、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违章、查事故隐患等。

7.3 质量检查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现场质量管理、技术方案措施、材料及设备质量、隐蔽工程等停检点、单机试车、三查四定、中间交接等。

各种形式的安全、质量检查都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并对查处的安全、质量隐患和问题落实有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消项。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6篇

加强医院管理,促进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护理安全文化是指在护理实践中,为实现患者安全而形成的员工共同的态度、护理理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

JCI标准,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JCAHO)下设的国际联合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促进患者安全具有全方位的作用。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创建一种非惩罚的环境,鼓励人们报告医疗护理错误及其他异常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分析、查找系统原因,以便从错误中进行学习,防范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我院护理部自2010年10月以JCI标准为牵引,以创建医院护理安全文化为抓手,以护理安全为目标,构建医院护理安全文化管理体系,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集临床与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日住院患者600~700人,日门急诊量1000余次,共有护士300余人,均为女性,学历:中专100余名,大专154名,本科51名;职称:护士160余名,护师97名,主管护师31名,护士长19名;年龄28~40岁,平均(36.5±4.6)岁。笔者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未实行JCI标准)和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实行JCI标准)的资料,并对比分析。

1.2 护理安全文化建设

1.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JCI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的职责和最终目标。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而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是实施护理安全的保障。我院护理部紧紧围绕JCI评审标准构建护理安全文化的管理理念,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修订、健全、完善护理系列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增加了护理会诊制度、护理病历讨论制度、新技术项目准入制度、疑难患者护理讨论制度、死亡病历护理讨论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出院患者随访制度、护患沟通制度、技术规范、个人行为规范等,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由二级结构组成,(1)护理质量委员会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由护理部及科护士长组成,每月负责进行检查、指导、复查工作,护理质量委员会每月召开会议2次,运用PDCA模式对全院的护理质量工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并拟订改进措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2)科室护理质量小组是二级指控检查组织,由科护士长及科室业务骨干组成,每周对科内所涉及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并制定整改措施,通过分析总结,不断提高科室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确保医疗安全。

1.2.2 规范护理流程

规范的护理行为是各项护理程序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规范的护理行为,才能保证给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文化,我院在JCI标准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规范细致的护理制度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统一了护理服务行为,即从患者到门诊就诊开始,进行预检分诊、就诊、入院评估、健康教育、继续健康教育、回访等服务环节,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还制定了详尽、科学的各种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前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书面制定,使各项护理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护士能够在明确的护理规章制度下完成各种操作,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工作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使患者在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中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2.3 树立安全文化理念

安全是JCI标准的核心:50%的标准直接与患者安全有关,主要反映在药物使用和给药错误的预防、感染控制、手术和麻醉、输血、约束和隔离、意外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医疗机构应该致力于促进患者安全的6大目标,包括提高患者身份核对的准确;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使用高危险性药物的安全性;避免错误的手术部位、错误的患者及错误的手术方式;减少患者发生坠床的危险性;降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医疗安全是群众关心的根本问题,我院以满足患者安全为出发点,不断改进,在更安全的系统里减少人为失误,如过去一个住院患者的多种口服药混在一起发,现在科室把每一种药分别装入一个口服药袋里,方便医生随时调整用药;护理人员根据评估单上的项目对患者进行评估,筛选出有发生坠床、跌倒危险的患者,便在患者床头上挂一个“安全防护”温馨提示,提醒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注意防护,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床头挂有醒目的“过敏药物名称”,对意外事件防护方面,我院让每一位护理人员理解,通过自愿报告体系收集的信息,绝非用于追究责任,而是作为改进医院管理系统和流程的依据,意外事件报告件数的多少并不代表质量和安全的好坏,但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医疗机构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程度。我院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更注重改进的速度、决心和方案,倡导安全文化理念,确保医疗安全。

1.2.4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 加强护理教育培训 员工的资格与教育在JCI的标准中也是基本的考察要素。我院根据JCI标准,要求护理人员实行三级培训制度,一级培训属于全院性的公共培训课程,包括医院文化、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及环境介绍等;二级培训:由科室主管向新员工详细介绍岗位责任、工作范围及要求、科室环境及设备、安全制度等管理条例内容;三级培训由科室带头人对新员工进行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强化和系统培训,一般为1~3个月,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2)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质量持续改进是JCI标准的核心理念。医疗质量和安全是群众关心的根本问题。我院定期举办全院性的护理质量培训班,形成了所有护理人员对“质量”的统一认识: “质量”不只是用治疗效果来衡量,而是所有的设施设备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所有的诊疗流程都符合标准。

2 结果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首要问题及基本要求,而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本。通过JCI标准的实施,对构建医院护理安全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护理人员已形成了护理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2009年10月—2010年9月与2010年10月—2011年9月两个阶段相比较,护理不安全事件隐患上报率提高了90%,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了79.8%,护理质量分提高了6.5%,患者满意度达到98.7%,护士满意度达到了99.6%,逐渐形成了护理安全文化。

3 讨论

加强医院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JCI认证是医疗机构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之一。JCI标准以它独特的魅力,正逐步渗透到我国的医院评审工作中来,它对患者安全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也正是“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的体现。

我院通过JCI标准的学习与培训,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的护理安全文化,护理人员能主动报告工作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安全隐患(near miss),从而提供一个发现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的机制,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转变为前馈控制,并使护士积极参与到不同层面的质量改进项目中,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

我院按照JCI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缺陷防范和处理预案,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委员会议,针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确实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护理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壁谕,张晋昕,成守珍,等. 创建安全文化保证患者安全.中国护理管理, 2009, 8(11): 52-54.

[2] 丁强,汪志明,将红. 基于JCI标准的医院管理模式初探.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25(9): 598-600.

[3] 姒怡冰,赵悦,刘华晔. 基于JCI标准的门急诊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实践.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17): 2012-2013.

[4] Singer SJ,Gabe DM,Geppert JJ,et al. The culture of safety:results of an organization-wide surrey in 15 Calitomia hospitals. Qual Heal Care, 2003, 12(2): 112-118.

[5] Smetzer JL. Reducing at-risk behaviors. Joint Comm J Qual Pat Saf, 2005, 31(5): 289-294.

[6] 刘洪. JCI评审对护理管理的启示. 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5): 29.

[7] 乔世娜,叶志弘. JCI标准与现代护理管理. 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8): 51.

 

[8] 戴肖黎,何街浪. JCI标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 6(3): 252.

[9] 汪志明,邱智渊,林建华. JCI评审与国内综合医院管理评估的比较研究.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6): 20-23.

[10] 莫秋兰. 结合JCI国际标准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医院, 2008, 8(4): 116.

[11] 王晖,黄行芝,刘庆. 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成效. 护理学杂志, 2009, 24(19): 66-67.

[12] 周露琼,戴立萍. JCI模拟检查后对医院信息管理的思考.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6(1): 27-29.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产品;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农业政策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zixxje-90

1 引言

本文为了使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以实现,建立了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农业组织、政府等各个微观主体的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相关主体的参与方式对农业发展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为了运行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全面设计与构建,不但要启动系统内部协同促进机理,周时也应做好外部导向工作,并相关主体参与机制进行重点的关注,使系统之间相互协同,运行机制向高效演进,以取得更好的效应。

2 运行机制的组成

多角度、多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发展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有以下五个系统组成:

2.1 目标系统政策

为了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和生产者的利益诉求得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要发挥其经济功能,充分体会到生产者生产过程对农业生态安全系统的反馈功能,把消费者的消费半径和生产者的生产过程要素控制在农业生态安全系统阙值内;农业生态安全系统也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吸纳者的角色,依靠政府政策的影响约束去规范和管制相关主体行为,把生产者与消费者这两个微观主体利益极大化,用来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的实现,进而实现农业产品安全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2.2 利益系统的政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是两个发展进化过程中相关利益的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运行机制演进的过程中,生产者追求最大的利润,消费者追求最大的消费实惠,政府希望得到公共管理的高效率,因此,各个主体的利益本身就有着相辅相成而又的联系。因此,推进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必须统一,也可以理解为相关主体的利益一定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公共管理手段的选择和制定。既可以保证生产者利益的保障、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可以体现社会公正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2.3 技术系统的政策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日益膨胀的人口。而科学技术进步在提高人类生存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得到的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必须的农产品数量尚未完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了人类进步又一桎浩。因此,农业技术改进、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是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运行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如果政府管理得当,可以在保障生产者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的协同实现,并产生惯性的良好趋势,推动农业技术的良性循环。

2.4 信息系统的政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为了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实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者、消费者等主体的自发约束功能,促进环境资源安全投入要素选择和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发展中的信息主要是要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因此上要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与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现,农产品的信息也应该走“三位一体”的道路。政府应该做到搭建平台,并负责提供服务,也可以培育农产品的信息提供单位和家产品的供给机构,进行服务外包;做好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生产产地认证;培育消费者有理性消费文化,让消费者参与到农产品的信息供给和社会监督中来,政府应定期向农产品的消费者购买信息,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调整行为。

2.5 组织系统的政策

政府的宏观政策取向和农产品的生产者利益极大化行为直接影响农业环境生态安全与质量安全的发展。通过对现有的农业生产单位的整合,培养新的农产品生产者、使生产者与消费者成为理性的政策受体,通过对现有农产品经营企业的规范和引导,把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相对成熟的农业生产单位、农产品销售中介组织、农产品生产合作社等作为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政策的直接受体,政府制定出激励和管制政策,各个主体协同运作,使生产者、消费者及政府到合理利益,借用农业生产品生产组织的福射和带动功能,更快更好地协整农产品生产者的行为,让政府制定出的相应政策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促进各个主体之间长期的战略协同和发展协同。

3 结论

本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生产者的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政府的政策规定等主体的行为研究拓展到农产品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同时研究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个微观主体利益扩张到宏观政策受体问题,在交叉学科应用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以系统的观点关注了农产品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系统架构分析基础上论证以质量与生态为导向的农业发展的必然、机理和运行机制,把消费者和生产者这两个微观主体行为和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分析扩张到了社会、环境、文化、法律等视角下,构建了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运用系统、协同、发展的思想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峰,基于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研究一以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安全质量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 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 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9]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