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30 11:29:56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生教育;学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88-06

1引言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1956年于光远先生创建技术经济学科,至今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特别是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奋斗历程后[1],现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是力图通过将技术学、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兼顾理论与实践,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培养满足新时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一门学科专业。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面临新使命、新挑战、新机遇。

2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引进苏联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计划工作、基本建设、企业管理中引进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初期的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项目建设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纠正不讲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经济理论界通过总结50年代经济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广泛讨论社会主义经济效果问题,具体涉及经济效果的一般概念、实质、范围、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计量方法等。第三阶段,停滞阶段。1966年爆发,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进入停滞阶段[2]。第四阶段,复兴阶段。改革开放引来了“科学的春天”,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以技术经济学科为代表的“项目和技术活动中的经济分析”,加入以科技哲学学者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以经济和管理学者为代表的“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3]。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规模的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技术选择、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评价的方法体系、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成为研究重点。第五阶段,繁荣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技术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活动中,研究范围不仅丰富和完善微观企业层次,而且逐步扩展到中观行业层次,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相近学科(如工程经济学、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预测与决策等)的理论与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4]。第六阶段,创新阶段。从1997年技术经济学专业改名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至今,积极借鉴国外技术创新理论,提出自主创新理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技术创新领域范围拓展到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层面。

3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发展时间较短,研究对象原来相对稳定,即应该在重视经济规律和技术规律应用的前提下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规律[5]。刘光大(1987)在《关于技术经济学科性质的探讨》指出,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运动规律和作用。或者说,技术经济学回答的问题不是怎样做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怎样做才能使超出劳动维持费的新创价值尽可能高[6]。傅家骥、雷家啸、程源(2003)在《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三个领域、四个层次、三个方面,三个领域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等,四个层次是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国家层面,三个方面是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现实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应用[7]。蔡跃洲(2011)在《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提出,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技术转移等已逐步成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理论涉及经济增长理论、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主流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领域范畴[8]。技术经济及管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将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融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展,逐步延伸到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集群创新、平台创新、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

4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体系框架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国外称为技术管理(MOT),涉及的课程包括工程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特别强调发挥技术潜力的研究、开发、规划、运作、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杨宏等(1996)认为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多种分类,其中主要是综合国外学术研究和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代表的MOT内容,如下图所示[9]。科学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充分体现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文理工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本国与外国相结合的原则[10]。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体系的简化框架

5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

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自产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学科专业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分别始于1981年和1986年,1981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硕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1986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博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等[11]。经过十一批增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已达100多个,博士点已达30多个[12]。

6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

7.1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通过收集22所“985”院校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信息,获得开设课程共191门。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应用和专业技术三个大类,大类下面再根据内容划分为若干小类。考虑各个院校在同一类别下面设置的课程名称存在差异,列出各个小类具体课程名称。表2是各个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包括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表3是基础理论类、专业应用类和专业技术类三大类课程各自所占比例。

课程数目是某一类别中各个高等学校开设课程的总门数,反映高等学校在某一类课程中下设的课程数目,方便了解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资源投入量。占总课程比重是各大类课程下面各小类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份额,反映某类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在总课程中的重要性。开设学校是开设某类课程的“985”高等学校数目。课程覆盖率是开设某类课程的高等学校数目与全部22所高等学校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类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及其普遍性。

(1)各个高等学校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基础理论课程数目占全部课程66.5%,超过总课程数目的一半,说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该专业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数目分别占总课程数目的28.8%和4.7%,仅占基础理论类课程数目的43.3%和7.1%。尤其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偏少,只有7所高等学校开设此类课程(分别是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开大学),覆盖率只达32%。

(2)按照课程种类排名前三位的类目依次为企业管理(52门)、管理科学(19门)、投融资管理(18门)。其中,企业管理类课程涵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文化、创业管理七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包括的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25.7%,而管理科学占总数目的9.9%。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吸纳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的理论,与管理类课程联系密切,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注重同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等定量分析学科的结合,这对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数值的统计及预测是至关重要的[14]。由表1知,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开设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关系九个类别的课程。比如,华北电力大学针对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设置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电力经济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理论解决电力行业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将创新与科技、经济相结合作为重点。可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涵盖高新科学技术、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类等,能满足多种行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是,过于宽泛地涵盖各个学科知识,是否意味本学科研究领域范围不是十分明确。

(3)从课程覆盖面看,管理科学达100%,即22所“985”高等学校均开设了此类课程,企业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达95%,这两类课程远远领先于其他类目,各个高等学校在培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人才时对管理类课程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超过技术经济学,前者为82%,后者为45%,反映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与表1技术创新管理名列研究方向首位相呼应,从一个层面映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从狭隘的研究领域中挣脱出来,寻找到更为广阔、更富竞争力的天地,以便实现提升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创新之目标。

8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8.1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早期雷家啸和程源在《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中总结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二是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干部分。但是,这两个问题是以明确“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的,若对“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不透,则难以在技术和经济的交叉领域把握“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15],而且现在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和管理学科的加入,进一步加剧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之难度。

8.2知识体系系统化与整体性不强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多,也较分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偏向于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可从事学科建设与基本理论探索的专家学者却不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16]。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技术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但重政治经济学、轻生产力经济学,重微观经济学、轻宏观经济学,重实证经济学、轻规范经济学,重新古典经济学、轻新制度经济学[17]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同时,经济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如何合理配置,形成有机整体有待探索。

8.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不平衡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相对缺乏,学生单一通过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本学科专业基础缺乏透彻的了解与认识,所学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层次,导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

8.4领域范围与相关学科过多重叠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仅仅掌握一门学科专业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应顺势而上。但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根基的项目经济评价、风险投融资管理等在经济学、企业管理、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学科专业也有所涉及[18],不利于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优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的过多交融,导致其特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无法充分发挥竞争力[19]。因此,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应凝练和提升其学科专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管理以及信息化系统支撑保障之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

9完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9.1明确学科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加大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大类下的一个学科专业,应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明确学科专业定位,进而构建和完善其知识框架,将管理类与经济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会技术、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若缺乏相应比例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可能会无法凸显本学科专业自身优势和特色。因此,课程设置应当适度加大学科专业专业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理论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避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空中楼阁”、“灌输型”的教学模式。

9.2巩固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优选相关学科专业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分散,几乎涵盖管理类课程的所有方面,却尚未形成本学科重点特色课程。因此,把握学科交叉与重点投入的黄金分割点,保留关系密切的相关职能管理类别学科专业课程,填补重点学科专业课程遗漏之空白,剔除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尤其是企业管理类的某些重复内容课程),重点完善技术创新管理、项目管理类、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特色课程,减轻或摆脱易被替代的压力。

9.3打造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和博士教育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地强调学术研究,二是放羊式的社会实践,理论难以很好地服务于现实。教师及学生均需要加强社会实践,增加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知,因地制宜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理论束缚,有条件的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经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工作年限、具有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验[20],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访问、企业实习、网络调查等参与实践且加强实践考核,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9.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师资队伍相对不足,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不仅给导师和高等院校带来了挑战,也制约了导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辅导,不利于学生和导师、团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兴旺发展的中流砥柱,各个高等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健全科研和教学设施,努力营造蓬勃向上的学术氛围。教育教学资源方面,部分高等学校采用的是国外教材,虽然基本理论可以满足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之需要,但案例部分多是国外企业的情况,与我国企业实际脱节[21]。此外,本学科专业刊物主要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技术经济》等,高水平刊物数量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构建学科威望,容易造成信心危机,集中表现为众多优秀学者并不倾向于把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于本学科专业期刊[22]。

9.5大力推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

积极引导政府、高等学校、咨询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建设,针对现实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大数据分析等热点问题,应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方法,发挥“系统综合、方案比较、效益评价”的特色,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实效,进而推广、完善、提倡[23],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分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2]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3]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4]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5]吴岐山.谈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特色[J].技术经济学,1990(6):50-52

[6]刘光大.关于技术经济学科性质的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1):30-34.

[7]傅家骥,雷家,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蔡跃洲.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138-147.

[9]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49-55.

[10]董福忠,陆满平.论技术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与地位[J].技术经济,1998(7):4-7.

[11]王国弘,张治河.我国技术经济学科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技术经济,2012(6):21-26.

[12]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13]傅强,邹晓峰,郜琳琳.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32-38.

[14]孙续元.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发展与前瞻[J].经济评论,2001(3):11-15.

[15]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16]王淑英.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2):57-59.

[17]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18]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19]Alan Pilkington,Thorsten Teicher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mes,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6(26):288-299.

[20]刘建,王卫仑,宋博通,等.我国技术管理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6(4):48-52.

[21]刘建,王卫仑,宋博通,等.我国技术管理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6(4):48-52.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

步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在这一教育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了经济类管理专业。目前,教育界在理论上对理工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多,对经济类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应是以管理实施技术知识为主导框架,其他知识作为基础和辅助的教育,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人才;这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用存量知识中的理论与方法,完成管理项目的开发及实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

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3.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4.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甚至很多院校没有

一个系统的实训计划与实训方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例如:人力资源管理部的学生协助培训部工作人员对企业员工正进行技能培训,并参与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考核。销售部的学生协助企业对本市各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写出详细、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可在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带领下进行实际的推销工作;生产部的学生担任实习值班经理对生产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进行成本调查,根据考查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公关部的学生对社会公众进行统计整理,收集有关信息,设计调查问卷,参与公关事件的策划准备工作。总之,通过实训切实体会了企业间竞争的形势、职工就业的艰辛、企业管理的难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方式组建的知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主要内容。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地接触,可以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极大地缩短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例如:北京联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到大型商贸企业——蓝岛大厦,顶岗实训: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湖南的几家五星级酒店和旅行社约定:由酒店与旅行社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生可以领到实习工资;酒店可以到学校挑选最满意的人才等。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方式。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比如中国水电八局、湘火炬、湖南的国人啤酒公司、华天集团等委托湖南经济职业学院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大专与本科学历的人才。这些培养模式均由企业选送生源,培养对象全部是这些企业的员工。教学计划由双方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共同制订。理论教学由学院承担,依据教学计划将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些问题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实习被安排在企业中,由双方共同指导。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适应企业要求快,为企业所欢迎和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也可开展浅层次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学校把企业经理、行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成立高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设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还聘请一些企业家、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讲学、讲座。学院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3.开展“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职称论文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于2001年与顺德一家精密仪器公司达成协议,为该公司培养机电类的人才,并于2003年5月向该公司输送了首批“订单式”教育的毕业生,开创了我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推行“订单式”教学的先河。湖北经济学院分别于2O02年12月和2003年4月与武汉市中百集团、中商集团进行联合,组建“中百仓储经理预备班”、“中商营运经验预备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中高层管理人才,开辟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天地。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中商集团、中百仓储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人才引进计划,每年从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专科生中遴选30名晶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中商营运经理预备班”和“中百仓储经理预备班”。然后。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管理类、营运管理人员。学生毕业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中高层储备人才。订单式教学班开设的课程分两部分,一是校内理论及实践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四类共32门;二是企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课、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三类,实践教学项目也作了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模拟实习、卖场实习等。校企双方分阶段对该班学生进行考核,实行“滚动淘孤”,非“预备班”的学生中品学兼优者,经过学校推荐,企业考核,经双方认可再补进来,原则上保持该班30人不变。订单式教育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该方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成立了咨询业务部,专门对企业开展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咨询等业务,目前已为湖南的很多企业如:三湘汽配城、常德米业公司、娄底农业高科技公司等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咨询服务,包括市场定位,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策划等。该部门“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业务,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管理层的紧密结合,促使学校随时关注着科技和管理发展的前沿动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又丰富了老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为案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有些项目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更高的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潇湘晨报.订单式教学现身高校[N].2003.5.12

[2]何琪得.校企联合:宁波的现实与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3]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职教论坛.2003.14

[5]北京联大产学合作教育试点实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www、tech.net.cn

[6]曾建文.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征[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3篇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创新办学理念、专业培养方案拟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着手,本文仅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这一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 应用技术型高校经济学教学现状与改革必要性

1 经济学教学现状

目前,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对经济学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得到逐步提高。经济学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比较普遍,但是作为经济学课程群来讲,在一些应用技术型高校存在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受重视程度比较高,几乎在所有应用技术型高校都能得到保证开设,但作为经济学课程群组成部分的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世界经济等课程,一些高校则进行了有选择地开设。有的高校对经济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投入不足,忽视教师队伍建设,认为经济学是基础课,随意安排新教师讲授。

在不少应用技术型高校,经济学教学还仍然沿袭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学生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选择的教材往往理论性很强,甚至是大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堆砌,趣味性和现实性缺乏使得学生学习经济学有畏难情绪和学习恐惧症。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经济学能力的培养和经济学基本素养的训练。

2 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全面创新。需要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专业设置上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实际产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职业标准。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型高校积极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济学教学改革更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一技之长”、具有较强应用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这和传统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型高校从专业培养方案到课程教学等方面都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学科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科技发展对教学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慕课等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时空束缚。经济学教学一方面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补充新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和现实经济发展的鲜活事例;另一方面,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 应用技术型高校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一些应用技术型高校,经济学教学仍然沿袭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还很不明确,对经济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受到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目标不符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济学教学目标还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教学目标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较大的差距。第二,教学目标未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但在经济学教学中过于强调其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取同样的教学目标,未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第三,教学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应同时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目标,应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促使教和学目标一致,从而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济学教学目标侧重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重视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2 教学内容不合适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依托,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的成败。有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普通高等学校没有太大的差别,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学内容与应用技术型高校定位不符。 有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只安排西方经济学,不安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理论,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展开。经济学课程建设还处于注重网络课程等形式变化,缺乏案例库建设、实验或实践教学等实质性的内容变革。由于缺乏课程间的统筹协调,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同样的教学内容表述不一致等问题。适合于应用技术型高校使用的经济学教材较少,有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还在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相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而言存在内容偏深、理论性太强、缺乏现实案例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经济学的畏难情绪。

3 教学方法不得当

由于经济学理论比较难懂,模型推导又很难理解,传统经济学教学较多地采用教师讲授方法进行教学。过多地采用讲授方法容易产生“填鸭式”的低效教学,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学生应用能力训练不能得到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单一讲授法缺乏课堂吸引力,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关注度和抬头率很低,在有的经济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上面讲PPT、学生下面玩手机”成为常态。虽然说多媒体教学走进经济学课堂已经比较长的时间,但在经济学教学中还存在对于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的问题,有的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简单理解为课件制作和课堂放映,有的以多媒体教学为借口放弃了课堂应有的板书,即使在课件制作上也存在课件制作简单,有的甚至是书本文字的照搬等问题。对于经济学教学而言,案例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在经济学教学中存在案例教学不足、案例选用不当、案例比较陈旧、案例分析不深入等问题。

4 教学考核不合理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以及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经济教学考核中,在对于教的考核和对于学的考核两个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在对于教师教的考核方面,有的高校在科研方面给予教师较大的压力导致其教学投入不足,有的对于教师的评教还存在领导主观性较强的问题,不能从多个方面对教师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在对学生学的考核方面,不少高校仍采用期末考试为主(占总评成绩70%以上)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和应试方式,在试卷命题、复习和考试阅卷环节也存在一些令学生感到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地方,比如有的老师给复习资料、有的老师不给复习资料,有的老师改卷严格、有的老师改卷宽松等。试卷考试可以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却未必能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情况进行考核。

三 应用技术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

1 明确教学目标,强化其对经济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充分重视教学目标对于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导向作用,把明确教学目标摆在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突出和重要位置,使其发挥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首先,应结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明确经济学教学目标。经济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基本知识,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比如使学生学会经济学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学能力,学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等都是很重要的。其次,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经济学教学目标。按照课程培养目标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核心的要求,经济学教学目标应体现出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目标要有专业差异性。比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能力,经济学教学目标应包含为达到此专业培养目标而提供基本的经济学训练的内容。第三,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经济学教学目标应主要从学生学的方面拟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2 优化教学内容,促进经济学课程建设和加快教材编撰

按照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定位优化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必须、够用原则指导下组织经济学理论内容的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组织经济学实践应用内容教学。课程设置上,不能只安排西方经济学内容,也要注意安排比较充分的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经济学学习能够实现“洋为中用”,注意协调好经济学教学的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与中国化问题[2]。促进经济学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课程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给予在实践教学方面改革投入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课程组制度,加强不同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协调,保证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构建经济学课程群,注重发挥课程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化、一体化和系统化的培养优势[3]。重视教材建设,加快适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经济学教材编撰工作,组织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有经验教师编撰经济学教材,尤其要把实践教学方面的比较紧缺的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工作抓紧落实。

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经济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经济学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于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传统单一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翻转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像、录音、视频信息和互联网内容等丰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获取经济学信息[4]。要不断更新经济学新知和教学案例,建立经济学教学案例库,经常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诠释经济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公开的经济数据进行初步的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经济学运用能力[5]。要加强实践实验环节的教学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在实验室现场指导学生软件操作,了解学生操作程度,及时修改教学方案,从而可以达到夯实教学效果的目的[6]。鼓励教师推行翻转式教学、“慕课”教学等新兴教学方法,给予教师教学改革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4 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体系,实现经济学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

不管是对于教的考核,还是对于学的考核,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都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才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经济学教学,实现经济学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并进而成为保障和促进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对教师的教的考核方面,应建立学生评教、教师听评课、领导听评课、专家听评课、教学效果考核等综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做出比较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考核结果应和教师的奖金发放、职位晋升等挂钩,形成良好的奖惩机制。对于学生的学的考核,应改变原来“一考定成败”的单一考试考核方式,把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小组研讨、社会实践等纳入平时考核,逐步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期末考核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根据情况可以采用研究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大作业等形式。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过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高速发展期,而进入以结构调整和内涵发展为主的稳定发展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应是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正确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顺利转型,如何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快速发展,都是十分重大的教育改革命题。

参考文献

[1]中新网.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 http:///gn/2014/

02-26/5887245.shtml.

[2]逄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5):31-33.

[3]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4]孙从海.本科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6):26-28.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4篇

报考报考专业名称类别考试科目及时间备注专业6 月 9 日编号上 午下 午 8:30-11:002:00-4:005:00-7:001法学非师范法理学、民法、刑法英语大学语文 2采矿工程非师范煤矿地质学、煤矿开采技术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3安全工程非师范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地质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4工程管理非师范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5土木工程非师范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6测绘工程非师范测量学、测量平差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非师范电路分析、电机学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8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范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非师范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版)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1能源与动力工程非师范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2化学工程与工艺非师范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3食品科学与工程非师范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微生物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4会计学非师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15金融学非师范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16财务管理非师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英语大学语文 17市场营销非师范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18国际经济与贸易非师范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大学语文 19园林非师范植物学、园林树木栽培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20旅游管理非师范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英语大学语文 21工商管理非师范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英语大学语文 22物流管理非师范物流管理、管理学原理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23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非师范公文写作、秘书实务英语大学语文 24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主持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25新闻学非师范新闻学概论、采访与写作英语大学语文 26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广播电视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英语大学语文 27音乐学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28音乐表演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29舞蹈学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30舞蹈编导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31视觉传达设计非师范色彩英语大学语文 32体育教育非师范运动生理学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5篇

技术经济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徐寿波,1987),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理论内容和应用领域上都涵盖了诸多专业,并形成了工业技术经济学、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等诸多分支。技术经济学教学在全国高校经济、管理和工程专业普及,并逐步形成了技术经济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较为完善的技术经济研究和教学体系。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2003)认为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是一门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应用经济学课程。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在掌握工程领域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能够解决实际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工程方案的选择和比较中,很重要的要求是把握好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的平衡,从而实现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技术最大化。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技术经济学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评价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如何从经济角度出发选择最佳技术方案。从宏观角度讲,能够促进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工科专业。从思维方式上来看,工科学生往往重技术手段,轻经济效果,不能进行技术与经济的统筹思考;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工科专业以科学技术等课程位置,缺少管理、经济学课程配套,从而更加强化了学生思维上技术方案与经济成本的分离,强化了工科学生固有的轻经济管理,重技术的思维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深深的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给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中带来的危害。从工科学生未来从事的工程师职业内容上看,其工作对象往往集高度的实践性(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高度的综合性(融合多学科知识)为一体(谢志江等,2003)。综合上述两点,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必须能够将技术思维和经济思维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互动式、启发式的,根源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成为技术经济教学乃至工科学生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扮演好案例教学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独奏者”,而案例教学法完全颠覆了这种角色定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伴奏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在独奏者模式下,教师习惯于“大包大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被完全固化,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简单的回答是与否的位置。这样一种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可以被带入案例教学中。在实际运用案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如果教师过分放大学生学习讨论案例的自由度。整个案例讨论和学习就如同大海中的无帆之船,会偏离主题乃至主题分散,最终危急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自流,过犹不及,两种角色都不是正确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学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称职的伴奏者,既要把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又要做好领路人的角色,时刻把握案例讨论和分析的内容与方向,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公正的评价。

2.精心挑选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客体,也是教师组织实施案例分析与讨论的剧本。一个合适的案例不仅仅能够真实反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能够精心挑选和“剪辑”案例。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复杂关系,笔者经常会选用美国铱星公司和“协和式”飞机的案例;而韩国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和三星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案例常常被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创新之于一国经济和一个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创新的不同战略;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技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的难点之一,在学习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的时候,美国人从印第安人手中购买曼哈顿的案例,以及我国保险企业向孩子家长推荐的成长型保险等可以作为相应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很多相关学科的教学案例,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学案例,也可以引入到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比如在讨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选址问题的时候,工商管理中的有关肯德基选址策略的案例,可以被借鉴到案例教学中,讲肯德基选址中根据商圈、聚客点等的选址要求与建设项目场址选择进行比较,以此说明不同建设项目对选址的不同要求。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机电专业群 服务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54-02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在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学校,在办学上要主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一批在数量、质量、技能、结构上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河池地处桂西北,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名的水电之乡、有色金属之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量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中职技术人才需求大幅提升。本文以河池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机电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创新机电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河池本地及周边企业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机电专业群是集机械、电子、数控、检测、驱动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涉及面广,可就业岗位众多,能够较好地解决河池市经济增长转换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上来,大量企业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扩大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各类技能型人才。

一、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要让机电专业毕业生更好地为河池本地及周边企业服务,我们要主动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到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如,需要什么类型的毕业生,数量多少,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有什么要求。摸清情况后,我们才能结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此,自治区一级课题“机电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适应河池产业发展的能力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自2015年起数次到河池当地企业、同类学校调研。调研的对象分别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企业的部门经理(或车间主任、班、组长)、企业领导以及在企业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同时,请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对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培育本地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提出建议,为学校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河池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机电产品生产者,机电设备操作员、安装调试员、维修员,电气技术员,质量检验员,以及机电产品的营销、生产技术服务、机电设备自动化改装人员等。现在企业最紧缺的人才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就是既有技术又懂管理,有技术能力按市场需求指导产品生产,能把握企业方向做好经营管理的人才。二是高级营销人才。就是了解市场行情,有较好的营销策略,能将产品销售出去的人才。三是改革创新高级技术人才。就是在生产中不断改革创新,能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人才。四是智能型高级技工。就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手艺娴熟的操作工。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学校,机电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职业素养好、身体健康、专业扎实、技能娴熟,能熟练运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技术服务等相关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机电人才培养方法

(一)以提升职业素养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除了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外,更看重的是职业道德,通俗地说是看他是否正直、诚信。因此,职业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点抓好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的培养。我们要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爱学敬业的好学生。

(二)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开展专业课程改革

根据当地行业特点和企业岗位群的需求,职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采用工学交替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加大技术实践训练课时比例,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保证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能胜任聘用企业的工作。如机电专业中的数控技术,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置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等模块,并将模块分为基本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基本训练主要教授基本操作技能知识;专项训练通过在实验室模拟企业的生产线来设置内容,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情况;综合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编程、加工、测量等完成一个作品,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要以够用和适用为原则,合理搭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综合、项目、理实一体化相结合等形式组织教学,把专业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资格鉴定有机整合起来。从企业工作实际中选择教学项目,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讲授和实践练习,引导并督促学生自主运用教科书和工具书查找学习中所需要的资料,制订计划和方案去反复练习、强化训练,要求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在不断的操作训练中,提高自身技术应用能力。

(三)以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重点,不断变换和更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跟同样的老师,学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有的学生无精打采,原因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因此,教学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变化和更新教学方法,做到教无定法、贵在适用。我们要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尽可能尝试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接受,有兴趣参与。让他们在平时动手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再用专业知识理论和现场操作加以指导,体现“教、学、做合一”,做到学生将来做什么、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

(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助推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教学体系改革成败的关键。一要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参照企业技术标准来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三大标准体系”,即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以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标准体系、以企业岗位工作规范为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二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制定“机电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办法”“教学课件评比办法”“学期探讨课评比方案”“新老教师结对子要求”等管理制度,让教育教学有章可循。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库,综合反映教育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学校督导组、企业、社会、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公开化。三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校企达成共识的人才培养规划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科学制定教学质量评价细则和管理规程,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学期末教学部对学生的技能抽查、校长对学生技能抽查等方面。邀请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引进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实施第三方评价。

(五)以强化实训基地、师资配置为重点,为优化教学奠定基础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是硬件,师资队伍建设是软件,只有抓好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学生练就一手过硬的本领,打下良好基础。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校内,要高标准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近的实习实训基地。对机电专业来说,重点建好液压与气动、电气设备维修、钳工、PLC、机电设备调试、机械拆装、数控加工等实训室,加大课程与企业实践操作的匹配性。在校内,多安排学生进入学校校企合作加工车间实习;在校外,多加强与相关机电类企业合作,带领学生到相关岗位顶岗实习,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师资配备方面,重点配备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训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能遵循中职教育规律正确设计、实施、评价教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根据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和课程开发,又具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能力。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机电专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成为中职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进行五个方面的探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配备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培养出更多用人单位欢迎的中职机电人才。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其职业教育发展相对也较快,较快发展的职业教育反过来又促进经济腾飞。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要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放在首位,面向地方办学,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此我们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力度,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行业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涛.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J].现代企业育,2008(04)

[2]张大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7(25)

[3]方坤礼,张新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7)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功能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 管理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5-0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结构逐渐被现代化工业体系取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需求

(一)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过程,也是传统农业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观体现。首先,经济市场化与工业化,以知识经济为例,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高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其次,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这是现代化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在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减少社会动荡,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这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提,[1]相关研究表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在经济现代化的趋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后,文化世俗化与科学化,包括了物质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制度文化的理性化以及人格精神的现代化,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推动社会专业化的实现,因此能够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求。

(二)业教育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直接功能即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真实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具体来讲,一是对人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社会现代化中,分工的精细化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实现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在这样的需求下,职业技术教育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准备人才,以就业为目标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也可以保证教育功能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对人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非固定,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也会随之改变,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保证工作的质量。[2]间接功能主要是指在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将人才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分工的完善,同时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起步晚,加上传统观念、社会分层体系等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生源问题

在我国,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家长一般都会希望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和大学,只有成绩较差,或者没有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院校,换言之,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普通高校“挑剩下的”,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基础能力不足,学习动力欠缺,加上考试失利引发的自卑心理,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生源不足,职业院校在招生时往往没有心思去关注生源的质量,只需要交钱就可以进入,而这些学生本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较差的自觉性都会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资源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需要构建专业的实训基地,采购大量的设备和器材,但是,由于社会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职业院校存在着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实训资源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及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导致职业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色。[3]

(三)师资问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前提,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职业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来源单一,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照本宣科,没有能够立足时展特征和地方经济特色进行考虑,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课程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越发密切,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课程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如课程内容简单、理论深度不适宜等,无法满足新时期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例如,在部分职业院校,专业多以传统的物流、机电、会计等为主,虽然每年都要求课程改革,但是却始终没有真正落实,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是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和生源质量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最近几年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但是没有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缺乏对于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有效尝试。[4]

三、基于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改革措施

(一)提升职业技术地位

应该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要将其摆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具体来讲,一是可以设置相应的职业技术学位,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考核评价机制,给予成绩合格的学生相应的学位,使得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社会对于学位学历的重视显而易见,通过设置职业技术学位的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能够与普通高校学生处于同等位置,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二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一直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没有能够取得相应的地位,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支持,全面推M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和实践中,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扩大职业院校规模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分工和产业分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需求的层次化也更加明显,需要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针对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下普通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以及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思考,制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5]例如,可以规定某个地区的职业院校招生数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时,考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这也是导致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一是应该实行教师继续教育,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定期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确保其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应该落实教师定期实践,使得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深入生产线,向从业人员学习操作技能,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展步伐,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四)立足区域经济特色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色彩,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都受到了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计和内容选择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进一步突出职业特色,根据需求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计划的安排,逐步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6]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立足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管理和服务进行改善,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计轶园.基于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王立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嬗变及改革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54.

[3]唐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才智,2014(30):288.

[4]梁燕.浅谈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干事工作后有感[J].教师,2013(13):123.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软硬件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并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出若干构想。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P670、Web服务器IBMXSeriesX345、应用服务器IBMXSeries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0/Windows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2000、VisualFoxpro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Delphiclient/server2.0、SQL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Server、Access、Sysbase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Page、ASP、Outlook等;④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新张彤: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江苏高教,2002(2):82~84

[2]乔兴旺:经济管理类实验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06(1):71~73

[3]杨静凌泽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