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采收技术论文

采收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30 11:29:43

采收技术论文

采收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创新文化;博弈论;技术创新扩散动力结构图

技术创新扩散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效应逐步放大的过程,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技术创新渗透到各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从而改善地区、行业间的不均衡,对于加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oltz)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投资》中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的传播”,并指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也被称为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并将技术创新扩散理解为由R&D扩散、创新观点扩散和技术创新实施扩散三个部分组成。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要素从采用企业角度来分析主要有:技术创新特性、信息的传播渠道、企业外部环境及采用企业的自身条件等方面。迄今为止,运用博弈论分析和研究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技术创新扩散的择时分析、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企业规模作用的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新产品的价格研究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共同著作的《企业文化》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文化”一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种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有重大意义。”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基本信念、行为方式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合体。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应立足于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更适应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一、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企业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一)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影响

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是指从某企业第一次使用新技术开始直到该新技术在企业的使用达到饱和为止的整个时间进程。这些企业往往是指大型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它们有许多家分厂、分公司和子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扩散没有发生知识产权的企业间转让,只是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具体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让其所属的国内外分厂,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使用技术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然后让并购进来的企业采用其技术创新成果。内部扩散模式的扩散过程如图1。

该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创新成果扩散有明确的边界,将创新成果控制在企业内部,使企业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在本行业的技术垄断优势;降低了甚至没有技术创新扩散费用,提高了技术转移速度与收益。针对上述两种企业内部扩散形式,可能阻碍技术创新顺利扩散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企业内部团队合作和沟通问题,不同部门创新意识强度不一样,创新在部门之间的扩散受到一定的阻碍;二是并购企业文化差异,导致员工价值观不一样,对创新的认识不同。而创新文化是企业具有向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挑战、团队合作、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的精神,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强。因此,在一个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中,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阻力会减少很多,从而能保证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扩散,实现创新技术的最大价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的影响

技术创新在企业外部扩散有个推动力和牵引力的影响因素,扩散动力结构图如下:

由图2可知,一个行业中企业为了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每个企业都会尽力采用创新产品,只是采用时间的早晚而已。Reinganum指出:垄断博弈均衡会导致潜在采用者在不同时期采用新产品,随着已采用新产品用户数目的增加,采用新产品越晚,采用成本也越低,但采用新产品的利益将下降。哪种企业能更早地采用新产品,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

1.模型建立。下面我们用博弈论模型来分析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A和不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B在T时刻选择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大小,来直观观察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是否具有积极影响。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里主要从产品创新来分析。假设此时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应商,两个采用商A与B。企业A与企业B企业规模相当,采用价格p已经确定。博弈模型的假设建立参考张维迎编写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这本书相关模型假设建立。由于企业A具备创新文化,除了利润驱使外,能主动地捕捉到这个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能更快更准地评价一个新产品的未来价值并更快更全面的消化吸收引进的新产品,使其成功推向市场的可能性更大。设企业A单位产品评价成本为a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a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A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a3。企业B内部由于缺乏一种创新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主要由新产品目前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采用有滞后倾向,且采用成本较之A偏高。假设企业B在T时刻对单位新产品的评价成本为b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b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B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b3。如果一家企业采用,而另一家企业没有采用,没有采用新产品的企业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v。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企业A和企业B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博弈支付矩阵如下:

2.模型结论分析。对上述博弈矩阵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a3-a2-p>0时,不论企业B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A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2)b3-b2-p>0时,不论企业

A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B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3)由(1)、(2)的分析可知,当-v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采用企业具备创新文化,能帮助采用企业主动发现市场上新出现的技术,更准确地评价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及价值,增大采用企业的牵引力。并能及时作出采用与否的决策,较早地采用市场出现的新技术,且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已经引进的创新技术,让其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更大,从而推动新技术更快地扩散,实现新技术的经济影响。

(三)从产学研角度来分析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源头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中,尤其在高科技创新中: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企业内、行业内,而是发生在一些科研机构内。但是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往往会和市场脱节,没有立足在顾客的需求上,研究的高新技术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果,且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出他们所做出的技术创新的未来市场前景。要实现这些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其扩散,就需要有企业的引导和推广。产学研是实现这一技术创新扩散的有效途径。高校具有人才优势,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雄厚,是技术创新重要来源之一。这使得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科学技术与企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一方面科技成果积压,另一方面企业科技水平低下,高等院校科技成功转化率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与高校信息不对称,企业不能及时估算出高校的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市场潜力,转化的成果是否能顺利推向市场;高校由于缺乏企业的市场引导,与市场脱节,闭门造车,导致高校技术创新专利虽多,但能成功转化产生成果的却不多;二是有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过多地专注于能立马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上,对技术创新没有设立适合的制度和薪酬体系,导致与高校合作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倾向于从国外直接引入创新成果,自主专利数匮乏,在市场上很难占据领导者地位。

企业创新文化就是指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为企业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一是鼓励各种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二是努力创建一个团队文化;三是敢于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四是全面理解创新的价值实现,更多地尊重顾客的价值观;五是能是企业具备识别创新的眼光,对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及时发现、评价、引入、推广。

拥有这种创新文化的企业,不会仅仅从利润的角度引进创新产品,会主动地学习吸收技术创新扩散的创新观点扩散、R&D技术扩散,以引进、模仿技术为手段,自主创新为目的;会积极主动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研发优势,结合企业自身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能力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新技术在高校研发,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并由企业推动高校研发技术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由上,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从从技术创新源头上加快技术创新的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结论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得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高效地扩散;(2)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采用企业较早地引入技术创新,从而在市场上占有较优的市场竞争地位,成功吸收及获益的可能性较高。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对市场上创新技术吸收的牵引力较大,且吸收更全面,更主动,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更快、更全面地进行;(3)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评价创新技术准确性高;更愿意利用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与高校合作创新;并以引入技术为手段,以自主创新为目的,推动产学研合作顺利发展;从技术创新源头上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由以上结论可知,企业创新文化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使得进入市场的新技术能及时地被具有创新文化的企业采用,促使新技术更快产生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9:103~104

[2]Scholtz T W.人力资本投资[M].商务印书馆.1990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5~366

[4]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5]http:///view/4347648.htm

[6]李文博,郑文哲.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下)

[7]冯海虹.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及其建构[J].企业导报.2010(7):186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057~067

[9]N Levin,JZahavi.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for cost allocation in

采收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新城;金矿;回采;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我国大型黄金矿山之一,位于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境内,是一座有着30多年发展历史,现有采、选、冶综合生产能力5100t/d以上,年产黄金10万余两的大型黄金矿山。

自建矿以来,新城金矿为适应生产发展,历经了三次大的改扩建工程建设,形成了目前以主斜坡道、主竖井―辅助斜坡道、主斜坡道的多种开拓方式共存,机械化盘区充填采矿法为主要采矿方法的现代化矿山。

纵观国内外高品位残矿开采方法,充填采矿法因回收率高,顶板暴露面积小,安全性好而成为残矿开采的首选采矿方法[1,2]。充填体内残矿的开采是软破复杂环境下矿体的复采。由于残矿周围充填体强度不同、残矿本身的留设空间位置与大小不同、残矿在母体开采时作用的不同,使残矿开采的复杂程度与技术难度不能与正规矿体的开采相提并论。因此,其开采方法与技术应该围绕在软破介质环境下的不规范矿体的开采上,国内外虽然没有相同的开采方法与经验,但煤矿、有色、化工等行业有相关方面的技术与经验可以借鉴。例如盾构法解决软破岩层下巷道的掘进问题、小断面进路法(上向、下)用于破碎矿体的开采、钢纤维喷射砼用于破碎顶板的支护等[3,4]。

总之,充填体中高品位残柱的开采,不仅是一种采矿方法的问题,更多地涉及到软破介质内的掘进与支护技术、软破介质的地压管理与顶板安全技术等,是一个危险隐患环境下安全开采的系统工程问题,必须对传统的充填采矿方法进行改革与技术创新,在安全开采前提下,实现充填体内高品位残矿的充分回采。

2 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

2.1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总体目标

(1)实现浅部中段高品位残矿充分安全回采,回收率达到85%以上。

(2)通过软破介质内巷道掘进相关技术研究,确保矿石、人员、材料的安全运输,解决采空区的充填问题。

(3)通过软破介质内残矿安全开采相关技术研究,确保残矿开采安全。

(4)完成采场施工设计。

2.2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方法

为确保新城金矿充填体内残柱安全高效回采,首先对残柱资源进行调查,对矿体的空间定位及其开采环境进行现场调研。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力学模型对散体下顶底残柱开采过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建立理论力学模型,应用修正普氏拱理论计算了进路顶部荷载,采用数学力学解析法对不同规格的进路在开挖过程中的承载层进行了内力分析,得出了进路开采半宽和承载层厚度之间的拟合函数,进而得出了不同跨度进路顶板需预留原岩的最小安全厚度。应用ABAQUS软件对不同规格进路的开挖过程进行了塑性变形和顶板应力分析,得出了进路的合适采高及预留原岩的安全厚度,以及不同跨度的进路顶板冒落规模,从而得到采场进路宽和高。将理论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应用于新城金矿残柱的开采中,并对采场沿脉巷道进行位移监测,能确保试验采场安全生产。以此为依据,进行残矿开采方法选择与设计,确保高品位矿的高效低成本开采。对软破介质内采场的支护形式与支护方法进行研究,保证充填体内残矿开采安全高效。

2.3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路线

(1)残柱资源调查与空间定位

(2)残柱分布状况及其开采环境调研

(3)软破介质掘进及残矿开采相关技术调研

(4)软破介质内巷道掘进方法与支护方法研究

(5)残矿开采方法选择与设计

(6)充填体内采场回采工艺与技术研究

(7)软破介质内采场的支护形式与支护方法研究

(8)充填体内残矿开采安全技术研究

3 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应用效益

3.1经济效益

本项目研究的经济指标是残矿回收率≥85%,选冶综合回收率90%以上,预计经济效益2亿以上。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该项目预计回采矿石量为12万t,平均品位10g/t,新增金金属量1200000g。以目前国际黄金交易价格260元/g计算:

新增销售收入:1200000×85%×90%×260=23869万元;

新增利润:23868-1200000×90×10-4 =13068万元。

其中2014年回采矿石量为6万t,平均品位12g/t,新增金金属量720000g。以目前国际黄金交易价格260元/g计算:

新增销售收入:720000×85%×90%×260=14320.8万元;

新增利润:14320.8-720000×90×10-4 =7840. 8万元。

2015年预计回采矿石量为6万t,平均品位8g/t,新增金金属量480000g。以目前国际黄金交易价格260元/g计算:

新增销售收入:480000×85%×90%×260=9547.2万元;

新增利润:9547.2-480000×90×10-4 =5227.2万元。

3.2社会效益

当前,类似新城金矿的老矿山,均面临资源殆尽,井下环境复杂,开采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为矿山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大大增加了矿山的产量,为矿山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了矿山的就业压力,提高职工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该项目的研究,保证了井下工人安全作业,保证安全生产。总之,该项目的研究,对于充分回收有用资源、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及应用在国内外没有完全相同的开采方法与经验,属于新城金矿针对目前的矿山开采条件进行的突破性研究,该项目应用前景广阔,在山东黄金集团内的黄金矿山均具有借鉴与推广价值,可为集团创造上亿的利润。

同时,该项目的开展,将为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类似生产工艺矿山的软破介质内矿石的回收利用创立参考,对矿物资源充分回收意义重大。

4 结论

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探讨充填体内巷道掘进与支护方法、充填体内残矿开采方法、充填体内地压管理与顶板控制方法、充填体内残矿的充填工艺与技术,以此实现软破介质内残矿的安全、经济与合理回收。通过实践表明,该项研究技术大大提高了新城金矿的回采率,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增长,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类似矿山二次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肖迪民,苏心德,张根深. 锡矿山南矿难采残矿回采实践 [J].采矿技术,2007(2):1~25

[2] 赵明宣,于常先,张伟洲,等. 三山岛金矿上盘护顶矿回采技术研究及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2):2~35

采收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wwW.lw881.com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采收技术论文第4篇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 文献回顾

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采用博弈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针对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如胡玉柱等(2007)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技术创新行为,结论认为应该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特别是在我国高科技园区,应该从各个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企业合作创新的氛围与环境。张琳等(2009)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一次博弈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为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还有诸如此类的文献,不在赘述。此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另一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博弈关系,如魏务云、罗掌华(2006)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结合博弈模型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且应当通过渐进的改革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政策体系。蒋长流、纵玲玲(2007)认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一个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论显示政府对于有创新能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格局。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政府行为的影响。单纯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忽略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显得不尽科学。通过以上简单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以上学者当中,要么没有考虑到政府因素,要么考虑政府财政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而对于政府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颇少。本文将试图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从另一种角度来阐述政府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3 说明及假设条件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一般把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两大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

为了更好利用博弈模型进行问题的研究,本出如下几点假设条件:

(1)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a和b,其中a企业为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b企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

(2)每个企业都有自主创新u和模仿创新v这两种决策选择。

(3)不管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若成功,则两企业将分别获得m1和m2的创新收益。但是通过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需要向另一自主创新企业支付s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若两企业均模仿创新,则认为两企业创新收益为0。其中0<s<c1<c2<m2<m1。

(4)a、b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分别为c1、c2-tm?2,政府对于创新成功的企业将征收税率为t的收益税收。其中c1<c2,0<t<1。

(5)a、b两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1、p2,其中0<p2<p1<1。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并分析,我们将重点讨论政府税收税率t的高低不同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

4 博弈分析

根据假设条件,企业a、b均有两种策略选择:自主创新u与模仿创新v,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分别算出企业a、b在策略组合为(u,u)、(u,v)和(v,u)情况下的收益矩阵,(v,v)策略情况下每个企业的创新收益根据假设视为0。具体见(1)~(3)。

(1)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c1-tm1;m2-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c1;m2-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c1-tm1;-c2;a、b同时失败时为-c1;-c2;

(2)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v)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c1-tm?1;m2-s-tm2;a成功b失败时为s-c1;m2-s-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c1-tm1;-s;a、b同时失败时为s-c1;-s;

(3)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v,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tm1;m2+s-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

s;m2+s-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tm1;s-c2;a、b同时失败时为-s;s-c2;

根据每个企业创新成功率的不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不同策略情况下企业创新收益概率矩阵如下4。

(4)各种决策情况下a、b企业创新成功概率矩阵。

在(u,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p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2,a失败b成功时为p1(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1-p2)。

在(u,v)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1,a失败b成功时为p1(1-p1),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在(v,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2?2,a成功b失败时为(1-p2)p2,a失败b成功时为p2(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根据两企业每种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收益矩阵和成功概率矩阵,通过计算,可以分别得到两企业在不同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最终期望收益,如下5。

(5)a、b企业在各种创新策略组合情况下的期望收益矩阵。

a、b同时采取u时为(1-t)p1m1-c1;(1-t)p2m2-c2;a采取u,b

采取v时为(1-t)p2m1-s;s+(1-t)p2m2-c2;a采取v,b采取u时为s+(1-t)p1m1-c1;(1-t)p1m2-s;a、b同时采取v时为0;0。

通过5可以看出,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有赖于t的大小,当政府制定不同的税收税率t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会不同。

在上述收益矩阵表5当中,对于a企业而言,若0≤t<1-(c1-s)/p1m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都会选择自主创新;若1-(c1-s)/(p1-p2)m1≤t<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对于b企业而言,由于(1-t)p2m2-c2<(1-t)p1m2-s,所以当a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b企业一定会选择模仿创新;若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则当0≤t<1-(c2-s)/p2m2时,b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当1-(c2-s)/p2m2≤t<1时,b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  ①当0≤t<1-(c1-s)/p1m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

②当1-(c1-s)/(p1-p2)m1≤t<1-(c2-s)/p2m2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③当1-(c2-s)/p2m2≤t<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模仿创新)。

通过上文对博弈模型均衡解的寻找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制定的税率t不同时,博弈模型纳什均衡会有所不同,即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会不同。比较遗憾的是本博弈模型并没有得到最佳均衡结果,即(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政府税收政策不能激励企业积极技术创新,当除去假设条件中对s的约束,接着讨论s不同取值时,便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参见文献。可以观察到,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时,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会选择自主创新,而此时小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不愿选择自主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往往会先于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小企业考虑到大企业创新成功率高于自身,且通过模仿创新成本低于自主创新成本,通过模仿创新得到的期望收益要高于自主创新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在现实生活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知识产权使用费不高。当政府税率稍微偏高时,如上述第2种情况,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已经大大降低,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此时中小企业在觉察到这种信息后,会选择自主创新,因为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已不再进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自主创新从而避免“囚徒困境”。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税率已经造成企业创新成本的急剧上升,所有企业均不会去进行自主创新,此时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的“囚徒困境”产生。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而言,上文通过构建在政府税收前提条件下的不同规模企业间的静态博弈模型,分别计算了企业不同策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并通过讨论不同的税收率t,找出了几组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结论显示政府税收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制定较低的税率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创新氛围。

5.1 加强税收政策实施有效性

在我国,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明晰以及政策制定目标不明确等原因,政府的税收政策多表现出零散和临时性

的特征,税收政策级次低、权威性差,连续性不强等等,都造成政府的税收政策不能形成有效激励。为此,政府需要明确税收政策实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税法体系,将税收政策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固定法律的方式进行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5.2 明确税收政策实施对象

我国企业众多,以往政府多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以及行业归属等来对不同企业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而这导致很多企业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和营业利润而忽视技术创新。同时,政府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忽视一些中小企业,削弱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受到对象限制的中小企业产生模仿创新甚至抄袭等恶劣行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行业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政府在税收政策制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政策实施对象的范围,不应片面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等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5.3 制定合理的税收率

税收是国家和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件有力工具。针对技术创新收益,若税率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削弱,不利于自主创新环境和市场的形成发展;若税率过低,那么将给政府和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损失。因而,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税收率,对于企业因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征税的税率应该适度降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胡玉柱,刘霞珍,徐巍.企业合作与不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109-111.

[2]?张琳,王红梅,施建军.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3):60-64.

[3]?魏务云,罗掌华.财政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27-229.

采收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政府税收;税率;博弈分析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 文献回顾

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采用博弈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针对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如胡玉柱等(2007)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技术创新行为,结论认为应该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特别是在我国高科技园区,应该从各个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企业合作创新的氛围与环境。张琳等(2009)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一次博弈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为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还有诸如此类的文献,不在赘述。此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另一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博弈关系,如魏务云、罗掌华(2006)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结合博弈模型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且应当通过渐进的改革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政策体系。蒋长流、纵玲玲(2007)认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一个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论显示政府对于有创新能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格局。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政府行为的影响。单纯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忽略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显得不尽科学。通过以上简单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以上学者当中,要么没有考虑到政府因素,要么考虑政府财政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而对于政府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颇少。本文将试图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从另一种角度来阐述政府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3 说明及假设条件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一般把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两大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

为了更好利用博弈模型进行问题的研究,本文做出如下几点假设条件:

(1)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a和b,其中a企业为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b企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

(2)每个企业都有自主创新u和模仿创新v这两种决策选择。

(3)不管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若成功,则两企业将分别获得m1和m2的创新收益。但是通过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需要向另一自主创新企业支付s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若两企业均模仿创新,则认为两企业创新收益为0。其中0<s<c1<c2<m2<m1。

(4)a、b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分别为c1、c2-tm2,政府对于创新成功的企业将征收税率为t的收益税收。其中c1<c2,0<t<1。

(5)a、b两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1、p2,其中0<p2<p1<1。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并分析,我们将重点讨论政府税收税率t的高低不同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

4 博弈分析

根据假设条件,企业a、b均有两种策略选择:自主创新u与模仿创新v,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分别算出企业a、b在策略组合为(u,u)、(u,v)和(v,u)情况下的收益矩阵,(v,v)策略情况下每个企业的创新收益根据假设视为0。具体见(1)~(3)。

(1)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c1-tm1;m2-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c1;m2-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c1-tm1;-c2;a、b同时失败时为-c1;-c2;

(2)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v)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c1-tm1;m2-s-tm2;a成功b失败时为s-c1;m2-s-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c1-tm1;-s;a、b同时失败时为s-c1;-s;

(3)a、b企业

在策略组合为(v,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tm1;m2+s-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s;m2+s-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tm1;s-c2;a、b同时失败时为-s;s-c2;

根据每个企业创新成功率的不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不同策略情况下企业创新收益概率矩阵如下4。

(4)各种决策情况下a、b企业创新成功概率矩阵。

在(u,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p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2,a失败b成功时为p1(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1-p2)。

在(u,v)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1,a失败b成功时为p1(1-p1),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在(v,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22,a成功b失败时为(1-p2)p2,a失败b成功时为p2(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根据两企业每种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收益矩阵和成功概率矩阵,通过计算,可以分别得到两企业在不同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最终期望收益,如下5。

(5)a、b企业在各种创新策略组合情况下的期望收益矩阵。

a、b同时采取u时为(1-t)p1m1-c1;(1-t)p2m2-c2;a采取u,b

采取v时为(1-t)p2m1-s;s+(1-t)p2m2-c2;a采取v,b采取u时为s+(1-t)p1m1-c1;(1-t)p1m2-s;a、b同时采取v时为0;0。

通过5可以看出,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有赖于t的大小,当政府制定不同的税收税率t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会不同。

在上述收益矩阵表5当中,对于a企业而言,若0≤t<1-(c1-s)/p1m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都会选择自主创新;若1-(c1-s)/(p1-p2)m1≤t<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对于b企业而言,由于(1-t)p2m2-c2<(1-t)p1m2-s,所以当a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b企业一定会选择模仿创新;若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则当0≤t<1-(c2-s)/p2m2时,b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当1-(c2-s)/p2m2≤t<1时,b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

①当0≤t<1-(c1-s)/p1m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

②当1-(c1-s)/(p1-p2)m1≤t<1-(c2-s)/p2m2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③当1-(c2-s)/p2m2≤t<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模仿创新)。

通过上文对博弈模型均衡解的寻找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制定的税率t不同时,博弈模型纳什均衡会有所不同,即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会不同。比较遗憾的是本博弈模型并没有得到最佳均衡结果,即(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政府税收政策不能激励企业积极技术创新,当除去假设条件中对s的约束,接着讨论s不同取值时,便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参见文献。可以观察到,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时,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会选择自主创新,而此时小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不愿选择自主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往往会先于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小企业考虑到大企业创新成功率高于自身,且通过模仿创新成本低于自主创新成本,通过模仿创新得到的期望收益要高于自主创新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在现实生活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知识产权使用费不高。当政府税率稍微偏高时,如上述第2种情况,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已经大大降低,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此时中小企业在觉察到这种信息后,会选择自主创新,因为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已不再进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自主创新从而避免“囚徒困境”。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税率已经造成企业创新成本的急剧上升,所有企业均不会去进行自主创新,此时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的“囚徒困境”产生。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而言,上文通过构建在政府税收前提条件下的不同规模企业间的静态博弈模型,分别计算了企业不同策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并通过讨论不同的税收率t,找出了几组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结论显示政府税收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制定较低的

税率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创新氛围。

5.1 加强税收政策实施有效性

在我国,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明晰以及政策制定目标不明确等原因,政府的税收政策多表现出零散和临时性的特征,税收政策级次低、权威性差,连续性不强等等,都造成政府的税收政策不能形成有效激励。为此,政府需要明确税收政策实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税法体系,将税收政策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固定法律的方式进行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5.2 明确税收政策实施对象

我国企业众多,以往政府多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以及行业归属等来对不同企业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而这导致很多企业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和营业利润而忽视技术创新。同时,政府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忽视一些中小企业,削弱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受到对象限制的中小企业产生模仿创新甚至抄袭等恶劣行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行业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政府在税收政策制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政策实施对象的范围,不应片面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等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5.3 制定合理的税收率

税收是国家和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件有力工具。针对技术创新收益,若税率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削弱,不利于自主创新环境和市场的形成发展;若税率过低,那么将给政府和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损失。因而,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税收率,对于企业因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征税的税率应该适度降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胡玉柱,刘霞珍,徐巍.企业合作与不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109-111.

[2]张琳,王红梅,施建军.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3):60-64.

[3]魏务云,罗掌华.财政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27-229.

[4]蒋长流,纵玲玲.基于动态博弈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j].技术经济,2007,(3):14-16.

采收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 电子设计 竞赛 高频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 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High-frequency Knowledge Points Analysis

ZHANG Ke, TANG Jianxia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is currently flourished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opic is divided into seven directions, many questions involving high-frequency knowledge, such as high-frequency radio category, source type, class and 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s, etc., and the difficulty larg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kinds of questions, solution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 competitions, presents some teaching measures for teaching work.

Key words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high-frequency knowledge

1 高频无线类题目分析

每年高频无线类题目的具体要求可参考文献2,下面对此做个具体分析:

1.1 简易无线电遥控系统(第2届,1995年C题)

这是一题典型的无线通信控制题,由发射和接收两部分组成,发射有编码、调制和发射功放等,接收有放大、解调和解码等;题目要求工作频率为6~10MHz中任选一种,调制方式为AM、FM或FSK等任选一种,收发距离不小于10m。

此题可用硬件方案实现,例如采用专用编、解码芯片,也可用软件实现编、解码功能。

1.2 调幅广播收音机(第3届,1997年D题)

此题要求采用指定调幅收音机集成电路(CX1600P/M),实现收音功能,基本部分较简单,实现收音并测试技术指标等;发挥部分要求实现自动和手动搜索电台并有存储功能;可预置电台数目并显示预置电台序号;自动调谐、存储电台等功能。

此题的背景是当年单片机技术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正由传统技术向数字化技术迈进,发挥部分需用单片机控制锁相环来实现各种自动功能。

1.3 调频收音机(第5届,2001年F题)

此题也要求采用指定芯片,用SONY公司提供的收音机集成芯片CXA1019和锁相环芯片BU2614,制作一台调频收音机。但频率要求提高到88MHz~108MHz;同样也要有各种自动功能。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最近几年出现了其他类型,例如数据无线传输、射频卡和无线传感器等。

1.4 单工无线呼叫系统(第7届,2005年D题)

此题是典型的数据单向通信题,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单工无线呼叫系统,实现主站至从站间的单工语音及数据传输业务。包括语音传输,采用调频或调幅即可;发挥部分要求实现一点对多点的单工无线呼叫系统,主站具有拨号选呼和群呼功能,有英文短信传输功能。

1.5 无线识别装置(第7届,2007年B题)

此题也是数据双向通信题,具体来说是射频卡的简单实现。要求设计制作一套无线识别装置,由阅读器、应答器和耦合线圈组成,阅读器能识别应答器的有无、编码和存储信息。装置中阅读器、应答器均具有无线传输功能,因而需实现数据双向传输。

1.6 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第8届,2009年D题)

此题是一种无线传感器的简单实现,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实现对周边温度和光照信息的探测。该装置由1个监测终端和不多于255个探测节点组成。

以上几题都是属于数据通信题,但应用角度不同,反映了无线通信新技术在工业、民用等场合的应用。

2 高频知识点和其他类的结合

除了上述单纯的高频无线通信题以外,最近几年出题和其他类题目紧密结合。

2.1 电压控制LC振荡器(第6届,2003年A题)

这是一个信号源和高频技术结合的题型,典型特征就是信号源产生的频率提高到15MHz~35MHz,且需采用锁相环技术提高频率稳定度,并实现频率的步进调节。

2.2 宽带放大器(第6届,2003年B题)

这是一个放大器和高频技术结合的题型,(下转第93页)(上接第75页)基本部分要求实现-3dB通频带内10kHz~6MHz的放大,最大增益≥40dB且可调节,发挥部分要求进一步提高。

国外AD、TI推出了一系列宽带运算放大器,带宽增益积达几百MHz,该题是采用这些芯片实现。

2.3 正弦信号发生器(第7届,2005年A题)

这是一个信号源和高频技术结合的题型,新技术即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的具体应用,具有高稳定度、低失真等一系列有点,它的出现改变了模拟信号产生技术一统天下的格局。

2.4 简易频谱分析仪(第7届,2005年C题)

这是一个测量和高频技术结合的题型。要求频率测量范围为10MHz~30MHz;频率分辨力为10kHz,可设置中心频率和扫频宽度。发挥部分要求频率范围更宽,且能识别调幅、调频和等幅波信号。

2.5 LC谐振放大器(第9届,2011年D题)

这也是一个放大器和高频技术结合的题型,采用谐振放大技术,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题,在任何一本高频教材上,都有谐振放大器的章节。牵涉到三极管放大、LC谐振等。

以上分析课看出高频技术和其他类型题目结合明显、难度加大,随着频率的提高,高频的布线和测试技术要很高的技巧。

3 高频知识点的准备

从以上高频知识点在竞赛出题中的分布情况范围极广,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主要需掌握如下知识点:

3.1 无线收发技术

无线收发技术包括传统的模拟信号收发技术和数字信号收发技术。模拟信号收发技术常用MC2833(发射)、MC3372(接收)等集成电路;数字信号收发技术有三极管或专用芯片,实现ASK、FSK、PSK。

3.2 高频信号产生

高频信号产生主要有模拟、锁相环和DDS三种手段,模拟技术信号产生一般用三极管,但稳定度较差;锁相环技术信号产生可用专用锁相环芯片,例如MC145162等。DDS技术信号产生有AD公司的AD系列,例如典型的AD9852,最大输出频率可到80MHz。

3.3 高频信号放大

高频信号放大有宽带、谐振放大等,宽带放大目前采用宽带运放,例如THS3001等。还有些型号是程控增益放大功能,例如AD603、VCA820系列等。

谐振放大采用三极管共发射极放大,例如2SC9018、2SC3058等都是常见高频管,集电极回路接LC选频。

4 对教学工作的挑战

高频技术牵涉带的技术面广,理论难度大,实践制作中因频率关系,学生往往遇到的问题也较多,这些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定的挑战。

在理论教学上,深入浅出讲解理论,使学生在实践前,掌握明白高频基础理论,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会成功的;在实践环节,基础非常关键,让学生从最简单、基本的实验起步,例如单个三极管的放大,从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要使用合适的芯片,可减少电路复杂程度,提高实验成功率。

5 结论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开展至今,难度逐年提高,尤其体现在高频知识点的加强,和其他类型题目的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参赛水平,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要求在理论教学上,由浅入深,不宜追求过大的难度,以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基础,从简单、易做的电路开始,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动手,建立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兴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题分析和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4):55-56.

采收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进口贸易 技术溢出 吸收能力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并创造了贸易增长的奇迹。但是,此种带有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明显,特别是持续的贸易顺差不仅使我国遭遇到空间严峻的贸易摩擦,同时严重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愈加失衡的状态下,通过更大规模的进口以实现长期内国际收支的均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一个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而注重进口,一个关键内容即在于如何利用进口贸易这一物化型技术扩散渠道间接分享贸易伙伴国r&d的成果。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以期对我国如何开展进口贸易有更深的认识。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自schumpeter(1912)开创性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以后,技术创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得益于本国的r&d投入,同时本国的r&d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fdi、劳务输出、信息交流以及人口迁移等多种途径将本国的r&d成果间接传播到他国,贡献于他国的经济增长(keller,2001)。早期学者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象描述与分类上。arrow(1962)最早基于外部性的视角解释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其基础上,findlay(1978)用“传染理论”来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现象,并指出越是开放国家其了解国际市场产品与技术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从他国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mansfield & wagner(1981)则将国际间技术溢出按“同级转移”和“纵深转移”的方向将其划分为水平型技术溢出与垂直型技术溢出,而wilkin(1988)根据技术溢出效果进一步将国际间技术溢出区分为了“简单型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两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内生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构建了一个分析技术进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全新框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r&d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等各种内生因素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如果能有效刺激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者国外r&d活动能通过贸易渠道间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则其便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与全球经济增长》(1991)一书中,grossman & helpman首次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开放经济中技术变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通过存在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中间品贸易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机理:一方面,种类更多的中间贸易品能有效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进口国也不必对新中间贸易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更为专业化的中间贸易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的学习和模仿,开发出同类甚至更具竞争力的相似产品。

在grossman & helpman研究的基础上,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与条件问题。romer(1992)、barro(1995)等人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具有更强的接受新思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在chuang(1998)建立的关于贸易引致技术学习与模仿进而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收敛的追赶模型中,学习效应的产生与强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出口与进口两大技术学习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贸易品的特征与属性,二是决定可获技术的贸易伙伴国技术发展水平;vamvakids(1999)等学者重点探讨了机械设备等资本品进口对于促进一国学习新技术的理论机制,并利用跨国数据证实了贸易开放度与制造业占gdp比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endrick(2

000)则进一步认为劳动者技能与资本品中隐含技术进步存在互补关系,通过使用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品可以增进工人的工作技能。归纳起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机制在于:一国可以通过进口贸易接触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发明,并在相应学习与模仿的过程中增强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本国技术进步的速度。

当然,也有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如stokey(1991)就认为,一国产业的成长必须经历自身知识积累与规模经济的过程,鼓励进口、国际竞争的过早放开都将阻碍这一进程的实现,从而导致一国只能生产初级产品。而在young(1991)的研究中,先进国家的技术进步是以强化后进国家的低技术生产模式为前提的,自由贸易会阻碍后进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并将其锁定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除非南北差异比较小,否则南方国家在封闭情况下反而能获得更快发展”。

三、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内生增长理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强调以及众多学者的理论分析,为后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进口贸易能有效刺激贸易国技术进步的观点。

已有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一般都通过比较tfp(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外r&d的弹性来获得,coe & helpman(1995)对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coe & helpman在grossman & helpman “创新驱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进口国国内r&d存量、贸易国双边进口比重加权的出口国r&d为自变量,以tfp水平为因变量的经济模型(简称ch模型),首次从实证角度估算了出口国r&d对进口国tfp的影响。通过对相关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其一,进口国tfp的增长不仅依赖于本国的r&d投入,贸易伙伴国的r&d投入也与之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其二,越是开放国家(进口贸易额所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外国r&d投入对其国内tfp影响越强烈,因此小国较之于大国,贸易伙伴国r&d对其tfp影响更加明显。coe & haffmaister(1997)进一步在ch模型中加入了自变量“中等教育水平”,并以机械设备占贸易总额比例加权得到贸易伙伴国的r&d存量,分析了南北贸易中的r&d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南方国家tfp的提高与北方国家r&d投入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而得出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进口贸易分享发达国家r&d成果的结论。 coe 、helpman & haffmaister三人的研究为后来相关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采用进口份额以及资本品占进口份额的比例对出口国r&d加权也成为研究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普遍做法。后续的研究主要是对ch模型的完善与改进,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因变量的选择与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的拓展

在对ch模型因变量的选择上,以sjoholm(1996)和engelbrecht(1997)的研究最具代表性。sjoholm将专利引用作为重要指标引入ch模型,并通过研究瑞典企业对于外国专利的引用情况,发现进口贸易对于专利引用具备强解释力,从而证实了进口贸易作为一国技术进步渠道的论断。engelbrecht则在对ch模型的改造中,将人力资本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到模型之中,研究发现虽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最终估计值较之于ch模型有所下降,但贸易伙伴国r&d投入对进口国tfp的影响仍然显著。

而其他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从总量分析拓展到了行业分析以及其他方面。lee(1999)利用加拿大和美国产业部门数据分析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进口贸易对于加拿大所有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均具有贡献作用。eaton & kortum(2001)认为,不仅一国tfp水平提高与资本品进口密切相关,同时其差异与进口资本品价格从而与贸易壁垒也密切相关。在他们的实证分析中,tfp差异的四分之一要归结于资本品价格差异,而价格差异的一半又要归结于贸易壁垒。lee(2001)进一步将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分解为种类效应与数量效应,并通过对13个oecd国家行业数据的分析得出两大结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中种类效应要强于数量效应;在贸易与fdi 两大技术进步渠道中,与贸易相关的r&d溢出居于主导地位。

(二)如何计算贸易伙伴国的r&d资本存量以及权重的选择问题

在对ch模型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贸易伙

国r&d加权权重的处理对于实证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处理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结论的完全相反,因此对贸易伙伴国r&d加权权重的合理构造,成为实证分析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的重点之一。

keller(1998)首先对ch模型关于贸易伙伴国r&d的权重处理方法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采用随机生成贸易伙伴国进口份额权重的方法对ch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重新验证,结果发现采用这一方法仍会有正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即ch模型不能说明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出口国r&d投入能对进口国tfp产生显著影响。coe(1999)在对ke11er质疑的回应中,认为其方法并不能真正体现随机性,同时在其提出的“真正意义上”的随机进口份额实证分析中,发现ch模型的结论仍然正确。

lichtenberg & lapotterie(1998)指出,ch模型存在权重与指数问题两大缺陷。他们认为,采用进口额乘以贸易伙伴国r&d密度表示的国外r&d对本国的影响,比ch模型中采用的用双边贸易份额乘以贸易伙伴国r&d存量表示的国外r&d对本国的影响,更能降低总和数据的敏感性,因而更能反映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简称lp方法)。而采用lp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ch模型高估了进口贸易对进口国tfp的影响,但采用两种方法得出的最终结论一致。

hejazi & safarian(1999)采用同时考虑贸易份额与fdi对外国r&d存量进行加权的方法重新研究了ch模型,结果发现较之于ch模型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估计值,fdi技术溢出效应系数估计值更高,从而得出fdi技术进步效应可能弱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结论。

falvey、foster & greenaway(2002)按照技术与知识在接收国是公共物品还是私有物品的假设,对外国r&d加权权数进行了重新构造。在此基础上,他们采用6种方法计算了外国r&d存量,并利用52个发展中国家与5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与知识是私有物品还是公共物品的性质对于接收国而言十分重要,若溢出技术为公共产品,则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尽管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普遍证实,但通过对学者们研究的对比,不同国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也较为显著。sjoholm(1999)、griffithetal(2000)、jorge (2002)和francisco(2002)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技术差距,一般认为技术差距越小,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越是明显,而较大的技术差距会阻碍进口国的学习与追赶;第二是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基础、技术知识积累、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贸易开放度有利于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第三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可以直接地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人力资本积累也可增强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第四是地理距离,商品贸易量与贸易国间的地理距离成反向关系,因此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在地理距离作用下也呈现出地区化特征。总体而言,可以将这些因素概括统称为“吸收能力”。

四、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受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的影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以及出口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而相关进口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传播以及进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以及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上。

(一)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方希桦(2004)等使用1978——2000年我国与“七国集团”的相关数据,采用ch模型的基本方法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过进口贸易途径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内r&d投入对我国tfp的提升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黄先海、张云帆(2005)通过将外资依存比例引入ch模型,从而得到了一个包括进口贸易、外向型fdi与内向型fdi三种技术溢出途径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模型。在实证分析中,他们进一步将中国的进口贸易伙伴国分为先进工业国和亚洲国家两类,并利用进口比例与其它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国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与fdi对我国tfp提升都具有显著效应,其中fdi所产生效应略大;进口贸易与fdi

i对于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均小于国内r&d投入的影响;在不考虑fdi因素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先进工业国产品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要大于从亚洲国家的进口。

李平、钱利(2005)综合考虑了进口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并采用lp方法对进口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都具有正向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fdi却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负向影响。

喻美辞、喻春娇(2006)在运用lp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力资本要素加入其计量分析模型,在采用g-7国家和我国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中,无论是国外r&d还是国内r&d都能有效促进我国tfp的提高。

朱钟棣、李小平(2006)采用falvey、faster和greenaway计算国外r&d资本存量的6种方法,并运用我国32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行业分析,结果显示进口贸易是促进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机制的研究

李平(1999)在对技术进步的途径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认为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与其对外贸易的规模、模式以及收益会产生互动效应,技术创新与技术吸收既是对外贸易的前提,也是对外贸易的结果。

岳昌君(2000)、孙兆刚(2005)等学者指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机制主要由干中学、示范、传染、竞争四个组成部分构成;同时,他们还从进口品结构角度分析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一国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可以购买先进的最终资本品与消费品,而且还可在国际贸易分工不断细化的条件下,通过进口高质量的中间品来提升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

郭晶(2005)则在对进出口贸易互动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问题。在其研究中,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对国内稀缺资源与国外先进技术的直接引进,使出口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其二是通过进口贸易间接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并在“干中学”过程中完成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掌握、吸收和消化,从而以较低成本完成本国的技术积累。通过进出口的相互作用机制,既可促进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发展,又可形成充分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机制。

(三)关于影响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因素研究

从当前国内的相关文献来看,主要将人力资本作为制约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核心因素来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黄先海(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人力资本虽然对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却可通过强化一国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溢出吸收能力间接提升一国tfp水平。而彭水军(2005)等人则综合考虑了人力资本积累、贸易开放度、技术水平差距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对一国技术吸收能力与经济产出的影响,并通过构建中间品种类扩张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适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一国的技术吸收能力,而贸易开放度、技术差距对于tfp水平的影响则不确定。

陈涛涛(2003)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将企业规模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以及技术差距作为影响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因素予以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当国内企业的这些能力因素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小时,技术溢出能够得到有效吸收。

卢健(1998)、杜兰英(2002)、李平(2005)等更加全面地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发挥的限制因素。从外因来看,为了维护自身技术垄断的优势,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贸易壁垒等多种形式限制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致使欠发达国家无法获取行业核心技术;同时,当发达国家企业发现欠发达进口国同类生产商可能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时,其也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技术的扩散或降低技术扩散的速度。而从内因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研发投入少、市场机制与知识产权等制度的不完善等限制因素,通过进口贸易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结论

(一)更加注重进口贸易的溢出进步效应是我国获取贸易动态收益的必然选择

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普遍证实了进口贸易对于一国tfp的促进作用,而有效吸收对外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于

前我国经济增长更具现实意义: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失衡愈加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进口贸易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并以此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成为我国贸易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加强国内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是有效吸收技术溢出的关键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回顾,一国能否有效吸收进口贸易所产生的技术溢出,取决于贸易开放度高低、国内r&d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差距、制度保障等诸多“能力因素”,而其中本国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重视以本国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的一系列“能力因素”的建设,最终形成“因能力增强而取得更强能力”的良性机制。

(三)注意现代国际分工形态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避免成为发达国家全球“技术分配”的附庸

当前,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层次的“质量差距”,我国必须通过大规模进口机械设备、高质量中间品来实现出口的顺利进行。在此种“进口引致型出口”的贸易范式下,一定要注重对行业核心技术的吸收和掌握,避免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及其动态转化能力的丧失,从而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分配”掌控全球经济的附庸。

参考文献:

[1]岳金桂.基于进口与fdi传导机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

[2]仇怡.中国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d],2005.

[3]李小平,朱钟棣.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j]国际贸易,2006(2).

[4]仇怡,吴建军.对外贸易与技术扩散——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决策,2009(3).

[5]赵伟,管汉晖.贸易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12).

采收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 节约耕地型技术;节约劳动型技术;采用行为;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4-013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21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技术的需求者和采用者。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接受、消化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技术的传播、采用及其应用效果最终取决于农民是否采用技术及如何采用技术。因此,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对于解决农业技术转化与扩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农户采用技术的诱因[1-2]和决策依据[3-7]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农户采用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归纳为外部性因素[8-9]和个体性因素[10-12]。其中外部性因素主要包括制度、信息、区位等,个体性因素主要包括户主年龄、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经营规模和兼业化程度等。上述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均是针对同一种技术分析影响其采用的因素,还很少有人就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的差别开展研究。本文以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为主要内容,分析农户节约耕地型技术采用行为与节约劳动型技术采用行为存在的差异以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结论和启示,以期为引导、规范和优化农户技术采用行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提供支持与参考。

1 技术选择和数据收集

1.1 具体技术的选择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我国农民的技术选择行为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由原来温饱型的高产技术选择开始逐渐向小康型的优质技术选择转移,由劳动力密集型技术逐渐向劳动力替代型技术转移[13]。为考察上述趋势是否仍然存在,本文选择节约耕地型技术和节约劳动型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选用高产品种代表节约耕地型技术,选用机耕技术代表节约劳动型技术。高产品种具有资金和耕地替代性,采用高产品种可以获得较高的单产,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机耕技术具有劳动力替代性,农户通过运用专业农机作业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

1.2 数据收集

本文所用数据是课题组在2009年6月-9月期间对西部地区(云南、四川)、中部地区(湖南、湖北)、东部地区(山东、浙江)共6个省传统农业区域的18个样本县(区)、54个村实地调查获得的。问卷分为农户调查问卷和村级调查问卷。农户问卷包括3部分:①农户对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的认知情况调查;②农户对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的采用情况调查;③农户基本经济社会信息调查。村级问卷包括:①村干部对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的认知情况调查;②村干部对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的采用情况调查;③村干部基本经济社会信息调查;④村庄基本地理环境调查。通过对村和农户的调查可以全面反映农户对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的认知及实际采用情况,为调整和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数据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地调查得到。课题组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样本农户,根据每个样本村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中低3个层次,按照3∶4∶4的比例抽取,即每个样本村较高收入家庭30%,平均收入家庭40%,较低收入家庭30%;女性被调查者不少于40%;村干部家庭不超过30%;并充分考虑调查群体的年龄分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80份,最后回收1870份。由于有些问卷填写空缺太多,剔出这些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1672份。

2 节约耕地型与节约劳动型技术采用率调查

2.1 农户对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作用的认知

从表1可知,平原地区农户认为节约耕地型技术作用极大的比例为26.8%,明显低于山地和丘陵地区农户认为节约耕地型技术作用极大的比例;丘陵地区农户认为节约耕地型技术没有作用的比例为17.11%,平原地区农户认为节约耕地型技术没有作用的比例高达22.77%,均高于山地地区农户认为节约耕地型技术没有作用的比例。从本次调查来看,平原地区每个农户家庭平均拥有5.73亩耕地,丘陵地区每个农户家庭平均拥有4.44亩耕地,山地地区每个农户家庭平均拥有3.37亩耕地。由于不同地区农户家庭平均耕地拥有量的差异,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就会有所不同,山地地区农户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温饱,平原地区农户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因此,山地地区农户比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更关注节约耕地型技术,对节约耕地型技术的理解更深刻。

调查结果显示,平原地区农户对节约劳动型技术作用最为认可,认为作用大或极大的比例达69.54%;山地地区农户对节约劳动型技术作用的认知率次之,认为作用大或极大的比例达64.76%;山地地区农户对节约劳动型技术作用的认知率最低,认为作用小或没有作用的比例高达41.7%(见表2)。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较高,农户对节约劳动型技术效益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山地和丘陵地区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技术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影响了农户对节约劳动型技术的理解。

2.2 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的采用率

从表3可知,23.5%的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其中山地地区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的比例最高,为33.55%,丘陵地区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的比例次之,为27.85%,平原地区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的比例最低,为19.4%。这说明:一是大部分农户没有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主要考虑的是增收,而不是简单的增产;二是村庄所在地区地形不同,农户对节约耕地型技术的采用情况也不同。由山地到丘陵再到平原,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的比例逐次下降。调查结果表明,60.41%的农户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其中平原地区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的比例最高,为74.6%,丘陵地区农户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的比例次之,为52.01%,山地地区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的比例最低,为19.22%(见表4)。这说明:一是大部分农户都采用了节约劳动型技术。随着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农户采用节约劳动型的技术是节约成本的明智之选;二是村庄所在地区地形不同,农户对节约劳动型技术的采用情况也不同。由山地到丘陵再到平原,农户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的比例逐次上升。

3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3.1 基本假设与模型选择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研究以“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本村地形”、“专业技能”、“社会公职”、“耕地面积”、“家庭人均收入”、“技术作用认知”、“参加技术培训”、“借款难易”、“出村频率”为自变量,以农户是否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指标见表5)。运用SPSS13.0的二项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3.2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农户是否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受所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具体选择方法见表5。

3.3 技术采用模型

Logistic函数模型能有效地将回归变量的值域限定在[0,1]之间,特别适用于因变量为二项分类的资料。所以,本研究的模型的因变量即农户选择技术的意愿为“0”或“1”,而且用概率来表示这一变化,下面为Logistic的概率函数模型:

pi=F(y)=F(β0+∑ni=1βixi)=

1

1+exp-(β0+∑ni=1βixi)

(1)

(1)式中,pi表示农户采用技术的概率(采用=1,不采用=0);y是因变量,表示农户是否采用技术(采用=1,不采用=0);βi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n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xi是自变量,表示第i种影响因素;β0表示回归方程的常数。

3.4 两种技术采用行为的比较分析

分别对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采用行为采用全部变量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6、表7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高产品种采用行为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有常数项和6个变量,方程拟合度很好,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户主年龄”、“耕地面积”、“技术作用认知”、“出行频率”对农户采用高产品种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本村地形”、“家庭人均收入”对农户采用高产品种有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在机耕技术采用行为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有常数项和7个变量,方程拟合度很好,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本村地形”、“专业技能”、“耕地面积”、“技术作用认知”、“借款难易”、“出行频率”对农户采用机耕技术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参加技术培训”对农户采用机耕技术有较为显著的负向作用。

(1)本村地形是影响农户采用高产品种与机耕技术的关键因素。对于高产品种而言,本村地形的符号为负,说明从山地到丘陵再到平原,农户采用高产品种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原因在于,从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地,农户参加其他非农产业的机会越来越少,粮食生产作为收入来源的作用较大,因此农户通过采用高产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动机愈来愈强烈。对于机耕技术而言,本村地形的符号为正,说明从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地,农户采用机耕技术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原因在于,从山地到丘陵再到平原,农户参加其他非农产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因此农户通过采用机耕技术节约劳动力的动机愈来愈强烈。此外,从山地到丘陵再到平原,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也是促进农户采用机耕技术的重要原因。

(2)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户采用高产品种与机耕技术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户的耕地规模过小,绝大多数处于规模经济效应递增阶段,耕地规模越大,经济效应就越高。因此,耕地面积增加有利于农户做出采用高产品种与机耕技术的选择。

(3)技术作用认知是影响农户采用高产品种与机耕技术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农户认为高产品种与机耕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越重要,越倾向于采用该技术。其中,机耕技术的检验结果很显著,高产品种的检验结果较为显著。农户普遍认为,采用高产品种,可以提高产品产量,但实际上通过调查发现,让农户对高产品种进行选择时,有33.8%的农户由于种子价格高而不愿采用,有66.2%的农户愿意采用,其中部分农户会根据往年粮食收购价格高低确定是否采用。这说明,农户尽管对技术重要性的认知是正确的,但可能出于整体收益的考虑而拒绝采用。这可能是导致高产品种的检验结果不是很显著的原因。

(4)出行频率是影响农户采用高产品种与机耕技术的重要因素。如果外出越频繁,农户接触技术信息的机会越多,有利于加深农户对技术效益的理解,从而更倾向于采用高产品种与机耕技术。

(5)户主年龄是影响农户采用高产品种的重要因素。年龄大的户主,习惯于常规种植方式,倾向于沿用先前的种植品种,采用高产品种的意愿不强烈。而年龄较小的户主,缺乏种植经验,容易接受并采用高产品种。

(6)专业技能是影响农户采用机耕技术的重要因素,但对农户采用高产品种的负向影响不大。户主拥有专业技能,可以有另外的收入来源。放弃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而从事农业生产,对农户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抉择过程。采用机耕技术,可以节约劳动力,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克服这一困难。而采用高产品种解决不了劳动力分配问题。此外,从事农业的收益一般低于从事需要专业技能工作的收益。因此,专业技能可能会阻碍农户采用高产品种。

(7)家庭人均收入对农户采用高产品种的负向影响显著。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对“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等现象有了较多的切实感受,对高产品种的选择发生质的变化。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由于有其他收入来源,不愿意承担“增产不增收”的风险。因此,对高产品种不感兴趣。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通过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的愿望强烈。因此,具有最强烈的采用高产品种的欲望。

(8)参加技术培训对农户采用机耕技术的负向影响显著。农户参加培训,会加深对机耕技术的了解,并且通过培训这个平台,农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效仿,产生很强的推广效益,从而激励农户采用机耕技术。但是各地技术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无公害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技术,基本不包括机耕技术,当培训次数过多时,会产生其他技术对机耕技术的替代效应,导致参加技术培训对农户采用机耕技术产生负向影响。

(9)借款难易是影响农户采用机耕技术的重要因素。农户在采用机耕技术时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如果农户能很容易借到款,就会减少后顾之忧,增加采用机耕技术的可能性。

4 结论及启示

4.1 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大多数农户采用了节约劳动型技术,有60%以上的农户采用了机耕技术。大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接触和使用了新机械,对科技的作用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进而积极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但是,仍然还有大约40%的农户出于生产习惯和过往的失败经验等原因,对农业生产中科技作用的认识存在不足或偏差而拒绝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第二,节约耕地型技术的采用率较低,只有23.5%的农户采用高产品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越来越倾向于用优质农产品技术代替高产品种。第三,具有不同家庭特征、外部环境特征的农户基于技术自身特征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技术采用行为。这具体表现为,同一变量对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村地形”、“耕地面积”、“技术作用认知”、“出行频率”对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采用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受教育程度”、“社会公职”对节约耕地型技术(高产品种)和节约劳动型技术(机耕技术)采用均没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专业技能”、“家庭人均收入”、“参加技术培训”、“借款难易”对一种技术的采用影响显著,对另一种技术的采用则影响不显著。

4.2 启示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会不断升高,未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应该是大力发展节约劳动型技术,以适应广大农村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的针对性。例如,有专业技能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因而可将宣传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户身上,促进他们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为农业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速水佑次郎,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Yujiro Hayami, Vernon W Rutt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0]

[2]林毅夫.中国的家庭责任制改革与杂交水稻的采用、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Lin Yifu.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Adoption of Hybrid Rice in China, Institution,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M].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8]

[3]Binswanger H P. Attitudes Towards Risk: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in Rural India[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0,62:80-82.

[4]汪三贵,刘晓展.信息不完备条件下贫困农民接受新技术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6,(12):31-36.[Wang Sangui, Liu Xiaozhan. Analysis of Poor Farmers’ Behavior to Accept the New Technologie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J].Problems ofAgricultural Economy, 1996,(12):31-36.]

[5]Ellis F. Peasants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8.

[6]赵龙群,孙希琪,孙明贞,等.我国农民采用科技的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1997,(2):42-45.[ Zhao Longqun, Sun Xiqi, Sun Mingzhen, et al. Studies on the Behaviour Trait Adop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Chinese Farmer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2):42-45.]

[7]Doll J P, F Orazem. Production Economics: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2nd(M). New York: Wiley,1984.

[8]Feder, Gershon , Slade, Roger: 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Diffusion of Improv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5,5: 423-428.

[9]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0,(1):28-30. [Gao Qijie. Studies on Farmers’Behavior in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J]. Management of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1):28-30.]

[10]Rogers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3nd (M). NewYork: The Free Press,1983.

[11]AtanuSaha, LoveH Alan , Schwar Robeit. 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 Output Uncertain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 11: 836-846.

[12]朱明芬,李南田.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及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2):26-29. [Zhu Mingfen, Li Nantian. Studies on Differences of Farmers’Adopting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1,(2):26-29.]

[13]宋军,胡瑞法,黄季.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36-39,44. [Song jun, Hu ruifa. Analysis of Farmers’ Choosing Behavio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1998,(6):36-39,44.]

[14]陈玉萍,张嘉强,吴海涛,等,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30-136.[ChenYupin,Zhang Jiaqian,Wu Haitao,et al. Analysis on InfluencingFactorsofFarmers’TechnologyAdoptioninResourcepoorMountainous Are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20(4):130-136.]

[15]陈诗波,王亚静.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4):82-87.[ChenShibo,WangYajing.AnalysisonTechniqueEfficiency Exogenous Determinants of Circula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 Microcosmic Empirical Study on Peasant Household[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4):82-87.]

[16]罗小锋.农户对生产中科技作用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9省1311户农户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8):80-86.[LuoXiaofeng.AnalysisonFarmers’Cognition of Technical Fun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1311 Farmers in 9 Provinces[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0,(8):80-86.]

[17]Ajayi O,FK wesiga.Implications of Loc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on the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s in Eastern Zambia[J].Agricultural Forestry System,2003,59(3):327-336.

[18]CroppenstedtA,DemekeM,MMeschi.Techno1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nstraints: the Caseof Fenilizer DemandinEthiopia[J].Review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 7(1):58-70.

[19]Joshi G R,SPandey.Farmer’s 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of Modern Rice Varieties in Nepal[J].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mational Agriculture,2006,45(2):171-18.

Difference Between Peasant Households in Applying LandSaving Techniqueand LaborSaving Technique

LUO Xiaofeng

(College of Econoomics &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