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维护与管理论文

维护与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8 15:01:21

维护与管理论文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图形数据管理

 

1.前言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和空间地理分布数据相结合,通过系统建立、空间操作与模型分析,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目前GIS已广泛应用于土地、电力、交通、资源等领域[1]。

由于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供水管网的变更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管网资料急需处理水利论文,传统的人工统计、分析和纸介质的存储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供水管网的现代化需要,因此GIS已经成为了供水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工具[2]。

2.系统建设

2.1.开发平台选择

GIS开发平台的选择对系统日后的建设、维护和扩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我们在选择GIS开发平台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技术性能。GIS开发平台技术先进性决定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后能否满足现在和往后的功能需求。在搭建GIS框架时除了要考虑当前的使用需求外,还应适当考虑到日后对系统升级的需要。

(2)价格成本。任何软件系统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GIS系统的开发建设也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在选择GIS平台时价格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购买GIS平台的费用、二次开发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和系统升级费用等。

(3)二次开发难易程度。二次开发主要是发生在GIS系统建设初期,但要使GIS系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实用性,需根据实际情况对GIS功能不断完善。我们在选择GIS平台时,应选择开放式的、容易二次开发与维护的GIS平台论文格式范文。

(4)平台操作的难易性。平台操作的难易性主要影响到GIS系统的维护和操作,要尽量选择容易操作维护的GIS平台。

(5)开发商开发经验。为保证开发的速度与质量,应优先考虑选择开发实力较强、具有GIS开发经验的开发商。在选择好开发平台后,开发商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功能开发。

(6)维护服务。主要包括GIS平台供应商和系统开发商对GIS运行后的维护服务。

(7)GIS的发展趋势。选择符合GIS发展趋势的开发平台,有利于日后的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这是影响GIS系统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深圳水务集团于2004年基于ArcGIS平台建立了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在此之前,为了全面了解各平台的使用和开发情况,对国内外各大型GIS平台进行调研。主要调研的平台有:武汉中地公司的MapGIS、北京超图公司的SuperMap、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水利论文,这三个平台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和应用广泛的适合于城市供排水GIS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平台。通过多次与各平台供应商、二次开发商技术交流,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各平台进行测试,从技术性能、平台费用、响应速度、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后,深圳水务集团最终选择了功能强大、性价比较高的ArcGIS平台。

2.2.系统开发过程

在选择好GIS开发平台后就要展开系统开发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计划、选择系统开发商、需求调研分析、开发过程的控制、功能测试及。

(1)制定计划。在系统开发之前,应首先制定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系统开发的总目标;设计功能、性能、可靠性以及接口等方面的要求;完成系统开发任务的可行性研究;估计可利用的的资源(硬件、软件和人力等)、成本、效益、开发进度;制定出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

(2)选择系统开发商。系统开发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故在选择系统开发商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开发商的规模、实力、口碑、开发经验、公司所在地等都需要考虑。

(3)需求调研分析。需求调研分析是在开始编写程序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开发人员只有在充分了解需求后才能编写出符合使用方功能要求的系统,才能保证系统开发的效率。开发人员要与使用方充分沟通,了解和讨论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实现方式等,最终确定具体需求和实现方式。

(4)开发过程的控制。为保证能在计划时间内开发出优秀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使用方需要对软件功能开发、开发进度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论文格式范文。

(5)功能测试及。为保证系统上线后稳定运行,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完成后,开发人员和使用方都需要对每一项功能进行仔细全面的测试。在确定系统功能符合实际运行要求后才能投入正式运行。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系统建设前期对各开发商作了充分的调研,在系统需求调研分析上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水利论文,并吸收旧版供水GIS系统的功能特点,取长补短,为新系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开发过程中,采取开发人员常驻使用方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开发人员与使用方及时沟通,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有利于有效控制、掌握系统开发的进度。

2.3.系统二次开发及后期修改调整

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功能调整是在系统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了解该系统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不足,在充分了解各方面需求后,对系统的升级和功能优化。

为了让GIS系统能适应业务发展,就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进行二次开发和各种修改调整。所以在系统开发初期就应保留对系统功能进行二次开发及修改调整的余地。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正式投入运行过程中大大小小做了数十次修改及调整,并充分结合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与功能维护,应用效果良好。

3.管理维护

3.1.硬件和网络管理

服务器是GIS系统的硬件核心,所有GIS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中,应保证服务器时刻处于安全、高效的状态。除了保证服务器外部环境的要求外水利论文,也应注意服务器的病毒防护等工作。GIS的数据交换离不开网络,要让GIS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就要建立完善网络系统。

深圳水务集团的服务器管理采取集中管理模式,既能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也能让服务器在一个适合的环境中运行。

3.2.软件管理

软件管理主要是针对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每次版本更新时,需记录每个版本更新的信息,并对上一版本进行保存备份。

深圳水务集团设立了专门的人员对GIS系统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将各操作人员发现的问题集中反馈给开发人员,经开发人员修改和双方测试后的新版本系统通过内部网络,用户通过系统登录自动更新。管理人员对上一版本系统进行备份保存。

3.3.系统管理

(1)权限分层管理

为有效管理系统,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必须对系统使用者进行权限分配。如:浏览权限人员只能浏览系统,而不能对系统数据信息进行编辑修改,而编辑权限人员则可通过系统修改数据。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管网GIS系统中的权限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

用户权限组设定,不同权限组中的操作人员有不同的权限,相同权限组中的操作人员有相同的操作权限。

自定义权限,可对相同权限组中的特殊人员进行特殊权限分配。

(2)系统操作培训

系统在开始运行初期应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全面水利论文,并有针对性的操作培训,在系统功能调整后也需要针对调整进行再次培训。

深圳水务集团在GIS系统运行初期对不同部门的操作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分为基础操作培训、管网操作培训和水表操作培训。

(3)制定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GIS中,能真正在生产、运营、管理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GIS系统应用到各类业务上论文格式范文。

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系统建设完成后,从集团公司层面和分公司层面分别制定了GIS系统相关制度,并将相关业务与GIS紧密联系到一起。如:停水方案的制定必须通过GIS系统出方案、管网工程竣工验收必须先将管网资料录入到GIS系统中等。

(4)系统安全性设置

为了保证GIS系统数据的安全、有效,除了要在权限上作设定外,也应在系统程序上下工夫。深圳水务集团在供水GIS系统建立时,对系统安全性予以了充分的考虑。

每一个设施的属性信息中都有“创建人”、“创建时间”、“最后修改人”、“最后修改时间”等信息。这类信息能让系统管理员方便对数据进行管理、跟踪。

采用大量提示信息,如删除提示、信息不全提示等等。

在数据库中安装触发器,在数据库关键数据中嵌入数据触发器,记录数据变化的情况。

退出系统保存提示。

(5)数据维护

GIS系统常采用的数据维护形式有集中式管理和分散式管理。深圳水务集团采用的数据维护方式为分散结合部分集中的管理方式。对于一般管网数据的维护更新,由分公司各片区分别录入;部分重要数据由集团负责更新编辑,这种方式能有效地保证管网数据更及时的更新到GIS系统中水利论文,同时也能使GIS应用更广泛,使GIS系统应用面最大化。

4.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供水管网、业务及海量的数据,各地水司都已应用或开始着手建设GIS系统。为能充分发挥GIS系统的作用,除了在GIS系统建设过程中对平台选择、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控制外,更应多注意GIS系统的维护、管理及应用工作,同时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更新机制,及时将第一手原始资料录入到GIS系统中,为管网运行、维护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支撑,从而实现供水管网标准化、规范化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田一梅,赵新华,黎荣.GIS技术在供水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9):21-23

[2]王强,谈GIS 在城市供水管网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29):361-362

[3]HaIlda,DhaWaIl,Suri.Networkanalysis for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A].Seventh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puter Graphics and Imaging.2004:182-186.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500KV电网规模的迅速扩大,通过复杂地形及恶劣气候条件地区的输电线路日益增多,当不利条件导致线路故障时就会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分析和研究500kV输电线路各种运行故障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对于增强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水平十分重要。 论文关键词:输变电线路 运行 维护 0 引言 输变线路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载体,还能将几个电网连接起来,形成电力系统。输变线路故障是电网故障的诱因,一旦电力线路的某一部位发生问题,则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所以输变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是电网安全运行的保障,输变电线路的运行和保护是电力设施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 1 当前输变电线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脚步加快,我国电网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500KV电网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输变线路置身于大自然中,其运行环境复杂,容易受气候、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线路维护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雷击 雷电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雷电会引起巨大的热效应、电效应和机械力,从而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雷击是造成输电线路闪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跳闸率较高的地区,高压线路运行的总跳闸次数中由雷击引起的次数约占40%~70%,在多雷、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复杂的地区,雷击输电线路而引起的事故率则更高。输变电线路遭受雷击后,会产生雷电过电压,使设备的介电强度下降,甚至会损坏敏感设备中的电子器件,而且沿输电线传入的侵入波会威胁着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全,因此加强输变电线路的防雷是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境。 1.2 覆冰 在低温雨雪天气里,天气寒冷时,由于湿度高,大量水气凝聚在导线表面造成覆冰,容易造成电力系统的冰冻灾害。覆冰时保杆两侧的张力不平衡,会出现导线断落冲击荷载造成倒杆;结冰的电线遇冷会收缩,风吹引起震荡,电线有时会因不胜重荷而断裂,即使不断舞动时间过长,也会使导线、塔杆、绝缘子和金具等受到不平衡冲击而疲劳损伤。由覆冰、舞动引起的输电线路倒杆(塔)、断线及跳闸事故会给电力系统的输变电线路造成重大的损害,更会威胁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3 外力破坏 外力破坏电力线路引起的故障越来越多,情况也较复杂,分布面广。在山区,开山炸石很容易炸伤绝缘子、炸断导线;在线路经过的下方燃烧农作物,火焰和浓烟易导致线路跳闸;在线路保护区内施工的大型吊车、挖掘机有时会碰断导线,撞坏塔杆等;还有些不发分子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盗窃塔材、拉线等电力设施;以及在输变电线路下钓鱼、违章施工等。 2 输变电线路运行的维护 2.1 雷电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外力,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完善输变电线路手段入手,提高线路的防雷水平,还需因地制宜,提出不同区域线段的防雷措施。从线路地理环境来看,部分地区土壤电阻率高,塔杆接地电阻偏大,容易引起跳闸;山区的线路因为存在山坡倾角使导线暴露的弧面增大,从而易遭受雷电绕击。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有很多,包括安装避雷线、安装线路避雷器、提高线路绝缘水平、架设耦合地线、同塔多回线路的不平衡绝缘以及改善杆塔接地装置冲击特性等。对于已500KV的高压输变电线路,最有效的防雷措施是安装线路避雷器,线路避雷器与绝缘子连接,雷击时,一部分雷电流通过避雷器流入相导线,导致相导线的电位升高从而使绝缘子两端的电位降低,避免闪络。 2.2 防止输变电线路覆冰灾害的重要方法是在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横跨垭口、风道、湖泊和水库这些容易覆冰的地段,翻越山岭时应避免大高差、大档距,转角点架不要设在开阔的山脊上,以减少覆冰的的概率和覆冰的程度;同时在覆冰季节前应对线路做全面检查,消除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TPM&,RCM、设备房标识系统

 

0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深入发展,地铁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作为大运量的公共客运设施,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维修作为其重要保障手段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交通论文,设备管理与维修费用已经不再是一项辅助性投入,而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成分。

为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减少和预防设备的故障,设备维护通常有两个目标:一是确定设备的维护策略;二是如何经济有效的落实完成现场设备的维护活动[1]论文服务。本文提出TPM&RCM相融合的设备维护策略,正是用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设备房标识系统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系统维修管理水平。

1 TPM&RCM相融性分析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eliability CenteredMaintenance)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优化设备维修策略的过程和方法,即回答了哪些设备该修、修什么以及怎么修(维修周期)等问题。TPM(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维护体系,确保维修活动的落实。

虽然RCM与TPM作为两种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二者如果能够协同运作,可以达到拥有更精确、更全面的维护数据,突出更重要的维修计划交通论文,明确更明晰的设备维护责任论文服务。简单而言,通过两者协同,一方面,RCM通过数据收集及理论分析确定最经济可靠的维修策略,并依据故障后果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将设备房现场设备管理中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运营服务质量的故障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将其故障现象、原因、后果、处理方法等部分的摘要。

2 TPM&RCM相融的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针对设备维护的基本目标以及TPM和RCM相融合的基本原理,TPM&RCM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实施主要步骤包括:设备关键性分级分类、设备FMEA分析、维修周期优化决策、TPM可视化维修指导、规范化点巡检等,其中前三者利用RCM分析手段为TPM落实维修活动提供切实可靠的设备维修策略,而后两者则通过可视化规范化等手段实现这些维修策略的经济有效执行,且为持续的RCM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3 TPM&RCM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应用

3.1 设备分类分级

为提高设备维护的检修效率交通论文,节约维修成本,实现重点设备重点维护,TPM&RCM相融的维修管理策略首先依据巴累托最优的管理分析法对设备进行关键性分析,确定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策略优化,考虑到设备的关键性主要由设备的安全性、失效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决定,因此,选择这三者作为关键性影响指标,按照下式判断设备的关键性得分:

(1)

其中,为某一设备的关键性,为指标的权重,可分别设为5、4、3交通论文,为指标的关键程度得分,可依据实际情况1-9打分评判论文服务。当时,判断该设备属于K类设备,时,属于I类设备,时,为O类设备,这里的KIO分类分别代表Key、Important、Ordinary。

3.2 可视化现场管理

在进行设备的维护维修时,维修人员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无法准确的判断故障的原因;没有规范的维修作业流程;缺乏可视化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错修漏修,维修工作效率低交通论文,也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数据信息的积累,因此,为实现维修活动经济有效的落实这一目标,有必要将RCM优化的维修策略等信息与TPM有机融合,采用特定的可视化标牌等手段指导现场维修活动,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

表1 设备可视化维修内容

 

项目

可视化内容

维修操作流程图

设备关键性

K--红牌

I--黄牌

O--蓝牌

操作关键点

红色标

黄色标

蓝色标

作业方式

仪器检测

手动检查

目测

检修周期

双周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维护与管理;安全播出技术

广播电视行业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性、便捷性,能够通过向观众传递各类知识和信息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然而,广播电视播出设备由于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因此极容易出现故障,不但影响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还给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不良的影响。[1]为此,加强播出技术的维护与管理就成为了广播电视日常工作的首要之重。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相关内容概述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要是指播出设备、硬件设施均安全有效运行,播出内容不会导致数据和其他信息等问题出现。[2]广播电视节目具有以下特点:①舆论导向作用发挥主要阵地。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宣传阵地,担负着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②制作过程复杂。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需要经历节目制作、传输、入户等多个环节,不仅需要庞大的操作人员队伍,还需要许多设备设施。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播出进程受阻,再加上相对复杂的环境以及线路因素都会给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带来不确定性。③特定节目即时播出。诸如新闻联播、一些体育赛事和节日晚会都是现场直播的,这类型节目由于影响大,受关注度高,在播出的过程中,任何差错出现,都是无法更改的。④节目种类多。受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影响,加之观众日益产生新的节目观看需求,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增多了其种类,以此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3]当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节目的播出时间也相应地不断增加。

2广播电视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策略

2.1建立和完善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制度

针对各种传播程序的不同特性,各广播电视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安全播出技术的维护与管理制度。在维护与管理制度中,应当对规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予以明确指明。只有建立协调一致、高效快速、秩序井然的维护与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各个运行环节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得以实现。[4]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过程中,完善的维护与管理制度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制度再好,如果不能对其贯彻落实,制度最终也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因此各广播电视单位领导应当自身做好领导示范效应,带头认真执行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上行下效来引领全体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维护与管理制度。

2.2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维护人员对播出设备的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播出设备的故障处理能力。再加上当前广播电视节目中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新技术带来的是新的挑战,如果不对维护人员加强相应的培训工作,将使其无法满足设备维护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广播电视单位应当采用实践训练、交流学习、专家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结合的方式来不断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素养。除了接受单位培训,维护人员更应该具有危机意识,主动出击,努力汲取广播电视各种新知识。当单位引进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的时候,维护人员更要积极主动去学习新设备和新技术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原理,熟练掌握其可能会出现的故障的维护措施,当设备真的出现故障时候,才能够迅速判断出故障根源,从而快速完成检修工作,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正常进行。

2.3广播电视播出技术维护

广播电视的播出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磨损和腐蚀现象,因此需要对播出设备经常进行检查维护。广播电视播出技术维护主要包含日常检修维护、事故演练和应急维护三方面内容。日常维护就是指对广播电视播出设备进行定期的技术检查和维护,对于能耗大、受温度影响大的设备原件,还应当适当增加日常检查维护次数。除了检修维护播出设备,还包括检查UPS备用电源是否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当播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发生断电情况确保UPS备用电源能够继续供电,还包括对播出服务器进行日常重启等等。事故演练即是模拟播出事故,通过演练来锻炼全体工作人员事故应对能力。应急维护是指当播出设备突然出现意外故障的时候而进行的技术维护。下面就拿新闻直播节目中的图文点评系统(结构图见1)来举例。图文点评系统包括了图文制作、点评列表制作、触摸屏操作以及高清视频上屏等诸多环节,环节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主要通过硬件备份、图文制作、系统构架三个方面的预防和维护来确保点评系统的正常运行。硬件备份方面:图文点评系统包含两台图文点评服务器,一主一备,热备即时切换。主备机都制作了系统备份,如果遇到操作系统或者TV-Writer软件系统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恢复系统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在新闻直播中遇到紧急状况可以切换到同步播出的热备机进行应急备播。图文制作方面:图片文件以及视频文件从外部网络通过U盘复制到图文点评系统中的防病毒工作站进行病毒查杀,从而杜绝了外来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保证了系统内部的环境安全。系统构建方面:主备机之间采用千兆网卡连接,主备机大屏幕输出信号与高清视频信号接入切换器中。切换器利用光纤连接到大屏幕,同时利用高清视频线将高清画面接入到切换矩阵中,通过切换矩阵进入演播室系统。由于切换矩阵与切换器同处在设备机房中,因此一旦切换器与切换矩阵之间的视频线出现问题,可以轻松进行故障排查与维修。

3结论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技术关乎到整个广播电视产业的长远发展,关乎到用户的切身体验。只有加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建立和完善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制度,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广播电视播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维护,才能从根本上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予以保障,从而为观众传输高质量的、安全的广播电视节目。

作者:王涛 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云贵.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5(08):9.

[2]刘晓红.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维护和管理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222.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滨城黄河河务局,水管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1 基本情况

1. 1 滨城黄河河务局所辖河道长22.4公里,属人工控制弯曲性窄河道,左右两岸提防堤线总长47692米,两岸堤顶硬化37,159公里。险工3处,坝岸98段,工程总长5542米。论文写作,提高管理水平。控导工程9处,167段坝,工程总长12688米。引黄水闸3座,左岸1座,右岸2座,总设计引水流量85立方米每秒。另外,辖区河道有跨河桥梁3座、浮桥2座,滩区面积40.48平方公里,村庄31个,人口15398人。论文写作,提高管理水平。

2 水管体制改革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单位运行机制不活,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导致了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在工程管理方面,既是管理者又是维修养护者,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职能交织在一起,既是监督者又是执行者,缺乏外部竞争压力,内部难以形成监督、激励机制,管理缺乏活力,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2006年,滨城黄河河务局按照上级水管体制改革精神,开展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为加强对水管体制工作领导,成立了水管体制改革领导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在改革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滨城黄河河务局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由于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做的充分细致,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平稳开展,实现了职工思想不散、工作不断、程序不乱的目标。改革后,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公司及时进行了人员、设备、资产和业务交接,实现了“管养分离”,标志着以“修、防、管、营”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的终结。

4 维修养护工作开展情况

4.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滨城黄河河务局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滨城黄河河务局维修养护资金管理办法》、《滨城黄河河务局维修养护根石加固项目管理办法》、《滨城黄河河务局维修养护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和《滨城黄河河务局维修养护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4. 2 组织编制了维修养护计划和专项设计

水管单位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现场勘测的基础上,根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编制了维修养护计划,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完成了维修养护专项设计编制工作,并及时上报主管单位审批。为维修养护工作开展完成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4. 3 及时签订维修养护合同

维修养护计划下达后,由水管单位及时与维修养护公司签订维修养护合同,与监理公司签订了监理合同,到省局质量监督站办理了质量监督手续。在维修养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各有关单位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由于职责明确,任务具体,能够在维修养护工作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从而保证了维修养护项目的质量。论文写作,提高管理水平。

4. 4 加强现场管理,及时组织验收

维修养护工程与基本建设项目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工程项目较为零碎,现场不易管理,工程量不易准确统计。为切实保证工程质量,保证维修养护资金安全,工程管理科及基层管理段相关人员加强现场管理,按照业务科室每月下达的维修养护项目,对小的维修养护采取了总量承包,事后验收的方式,对较大的维修养护专项,实行项目管理,现场管理人员跟班作业。维修养护项目完成后,组织工管科、监理单位和维修养护公司有关人员,对完成的项目共同验收,工程合格后,办理结算手续。从而保证了维修养护项目能够高标准、高质量、足额完成。

维修养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 1 维修养护资金下达迟缓。目前,每年维修养护资金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审议通过后,才能下达各有关单位,致使维修养护资金下达到各水管单位时间较晚。由于养护经费不到位,造成水管单位无法与维修养护公司签订维修养护合同,及时办理维修养护结算手续,维修养护公司无法及时支付施工款而出现拖欠工程款现象,给维修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论文写作,提高管理水平。

5. 2 维修养护项目中存在部分缺漏项为合理安排测算维修养护项目,保证全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由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制定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为科学编制和核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预算,保障资金到位提供了政策依据。论文写作,提高管理水平。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部分维修养护项目在定额中没有全部包含,存在部分缺漏项,如坝面硬化、路沿石整修、行道林补植等项目,实际工作中存在,而维修养护定额中没有该几个项目,造成实际工作操作困难。

5. 3 维修养护工作程序需进一步理顺维修养护实行合同化管理,以实支付。存在主要问题,一是维修养护公司工作被动,每月完成的维修养护项目受到水管单位任务单的限制,无法积极主动完成所承担维修养护任务;二是基层管理人员少而且分布较散,观测任务重,每场雨后,工程出现的雨毁统计需花费较大精力进行详细统计、核实,上报时间滞后,旧的水毁未修复,新的水毁又会出现,影响了维修养护水毁项目及时修复。

5. 4 维修养护内业资料需进一步规范完善维修养护工作由于刚刚起步,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规范完善中。在实际工作中,受人员整体素质限制,加之参与维修养护工作的人员对新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不够,水管体制改革精神实质领会不到位,致使出现维修养护内业资料记录不规范或不完善,记录过于简单、内容不全面、不详实,专业用语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维修养护工作的全过程。

6 维修养护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6. 1 实事求是编制维修养护计划维修养护计划是维修养护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公司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在编制维修养护计划时,应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事前开展工程普查,查清存在的主要隐患,严格按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对维修养护项目单价进行测算,依据上级主管单位核定的维修养护投资总额,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安排每年的维修养护项目,在保证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用前提下,有计划开展除险加固工作,消除工程隐患,以达到保证工程完整、逐步改善工程面貌、提高工程抗洪能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目的。

6. 2 加强人员学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维修养护是一项新的工作,为规范维修养护行为,上级主管单位结合维修养护工作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对维修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依据。针对维修养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下一阶段,由水管单位加强对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如组织工程管理科和维修养护人员分别进行有关法规学习等,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组织有关人员到维修养护工作开展较好的兄弟单位进行实地学习,学习兄弟单位好经验、好的做法,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授课,讲解维修养护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提高有关人员把握政策的能力;三是明确维修养护工作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具体,不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论文写作,提高管理水平。

6. 3 加强维修养护项目管理由于维修养护项目较为零碎,各项目较为分散,难以实现有效的现场管理和控制,为保证维修养护项目质量,保证维修养护项目足额完成,水管单位应加强一线现场管理,对较大的项目或能实现跟班作业的,坚决实行跟班作业;加强项目管理和验收工作,严格按照实际发生的工作量以实支付;认真履行项目法人的职责,严把工程质量关,通过严格管理,达到不断改善工程面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目的。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维护;网络管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94-03

作者简介:亓小涛(1978-),男,硕士,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

1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是当今社会对所有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随着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和网络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的缺点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以及相关其它硬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②网络是开放的,由于人们对网络知识的缺乏,在人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网络不畅、病毒攻击等问题。

因此,让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学习相关知识,进行上机实验操作,掌握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后,在工作中就能及时解决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相关问题,从而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2)是提高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各级电教馆/政府的电教管理人员、影视制作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员、企业公司员工(主要是IT产业中教育产品的开发人员)。经过亲身的工作实践体验,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对自己都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①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知识面广、掌握教育技术等基本理论、有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劣势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硬件方面)、媒体资源开发技术掌握不够全面;②在校时动手实践太少,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广而不专、专而不精,工作中容易眼高手低;③在工作过程中感觉到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同时,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和在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全面的人才,学生所学知识要广而专、专而精,特别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上可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涉及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给在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像“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这样的技术技能类课程,进行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可以改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存在的“广而不专”的弱点;另一方面,通过上机实验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其以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核心能力加强了,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容易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从而为即将毕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

2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现状及解决方案

目前,很多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院系已经意识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薄弱环节,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采用分散渗透和开设专门课程两种方式。

分散渗透是指要求相关课程的老师能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省时省力,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整个培养目标被分散到了不同的课程中变成了一个个次要的分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时,往往只是简单提及或不提,更不会设计相关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是学生可能学不到相关的知识,即使学到也没有什么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变成了一句空话。显然,分散渗透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开设专门的课程(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体系)才是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高校院系并没有为此开设专门的课程,因此,该课程能否在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何时开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体系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首要问题。

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开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了解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应用操作(如TCP/IP设置),掌握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大多数的高校院系中,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前3年就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内容,并开设过一些类似的实验,了解了计算机的软硬件构成和功能、网络软硬件设备的类型和功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开展新实验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能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相关的若干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可以开设此课程,但不宜开设过早,建议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为宜。

2007年8月,在对部分用人单位和近几年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这门课程。近年来笔者对课程的定位、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3能力培养课程的定位及内容需求分析

为避免该课程的体系结构过于庞大,出现广而不专的老问题,在充分了解了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培养的对象主要定位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电教管理人员和在其它行业中从事计算机和网络相关工作的人员等三类,同时兼顾将来从事其它非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专门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负责学校课件制作任务外,通常还兼有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学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工作。有一部分在各级各类单位的电教管理人员和在其它行业中从事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人员通常主要负责网络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以及为本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将来要从事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局域网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各类网站构建与开发技术等,具有不同规模的网络的设计管理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日常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的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网站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等能力。另外,对于从事其它非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尽管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专业特点,往往会被单位和同事认为是精通计算机和网络的高手,因此在工作中应具备计算机软硬件日常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的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等基本能力。

4能力培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与实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需求的合格大学生。基于上面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结构特点,在综合大量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笔者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反复教学实践,构建了一个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共分为5个模块,5个模块呈现的是一个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分层式结构,各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如图1所示。

每个模块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二者紧密结合,共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理论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切实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授课中首先介绍与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然后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结合日常应用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来完成,实验指导书上只写明实验目标、要求,提供相关设备及部分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步骤,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环境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5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实践验证

上面构建的能力培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几年的反复教学实践证明是一套较为科学的适合教育技术专业的内容体系结构。在实践中,虽然该课程作为一门任意选修课开设的,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该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年学生的选课率都达到了95%以上。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加大了实验环节的比重,着重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亲自动手设计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2]沙景荣.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6).

[3]郭绍青,田富鹏.局域网构建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7篇

朱春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

朱春萍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PICC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做法与体会。方法:通过建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培训、规范PICC操作和维护流程、网络化登记管理、开展会诊和新技术新项目、多种形式使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知识等,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结果:提高了专科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降低了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提升。结论: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小组的建立和实践在提升PICC护理质量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关键词 静脉治疗;PICC;质量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71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成为化疗输液和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首选的安全通道[1],有长期、安全、无痛的优点,但置管操作技术和导管维护是否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和并发症发生率高低,如维护不当,易出现敷贴松脱、导管滑出、堵塞、穿刺点出血、感染等安全问题,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1]。为了不断完善PICC管理模式,规范PICC置管操作和维护流程,使置管患者在院内外的整个带管期间安全放心、无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自2010年起护理部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对PICC护理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3年5月静脉治疗护理小组29名成员,均为女性。年龄28~49岁。学历:本科16名,大专1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10名。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秘书1名,并邀请麻醉科和影像介入科主任担任技术指导。初始小组成员仅6名,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完善,成员又细化为11名核心组成员和18名网络组成员,11名核心组成员已获得院内考核合格的“PICC穿刺资格证书”,其中1名已获省护理学会“PICC专业技能资质”证书,2名获省护理学会“肿瘤专科护士”证书。

2实施措施

2.1规范PICC穿刺资格准入流程针对小组反馈个别科室置管操作不规范,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无菌区域不够等情况,由小组讨论制定了穿刺置管操作准入流程:提名成为网络组成员通过完成规定的相关理论学习指导下完成实践操作例数(10例)申请考核小组每年组织一次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者护理部颁发院内“PICC穿刺资格证书”成为核心组成员,具穿刺资格。无核心组成员的科室需PICC置管时需填写会诊单请核心组成员穿刺。

2.2定期开展小组成员活动由小组根据护理部要求和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交护理部审核,每月1次小组成员碰头会,互相探讨交流PICC以及静脉治疗中发现和存在的不足、疑难问题,商量解决措施,并交流分享经验和小窍门。定期组织网络小组成员专科业务知识和新理论新知识学习。护理部定期参加小组活动。

2.3建立监控机制小组运用PDCA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由核心组和网络组成员进行信息和资料收集,梳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每月碰头会时组长汇总,必要时由护理部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反馈和提出改进措施。

2.4承担培训工作由于患者分散在放化疗科、肿瘤外科、妇瘤科等,由各科室承担维护管理工作,针对护理人员静脉治疗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小组制定了全院性静脉治疗相关知识系列培训计划,主要由正副组长、技术指导和核心组成员中专科护士主讲,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解读、静脉的应用解剖、PICC维护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常用输液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化疗安全静脉给药和外渗处理、深静脉置管的规范维护和健康教育内容(含演示)、常用肿瘤化疗药物的配制给药流程和使用注意事项、PICC家庭护理及PICC门诊维护流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中的应用等。

2.5规范统一穿刺和维护操作流程针对各科室操作和维护未标准化、规范化,院内转科患者也反映科室之间操作流程、用物、收费不统一的现象,由PICC核心组成员牵头并分工修订了我院“静脉治疗规范”,统一规范操作流程和标准,下发至各护理单元学习,内容包括:PICC管理规范,PICC操作、管理流程、PICC冲管、封管规范、PICC换药、固定规范、PICC导管再通规范、PICC拔管程序,留置套管针贴膜固定及冲管、封管规范、CVC维护和管理规范等,并且静疗小组还组织了示范操作观摩,专门录制了包含穿刺、贴膜更换、冲封管手法、导管固定方法的PICC操作视频资料放在院内网上便于各科学习,后期院内统一使用维护包,更使全院的操作统一规范,同时护理部把维护操作作为年度必考操作项目,在全院培训基础上,先科内考核再护理部抽考。另外针对病区间收费不统一的问题,小组与信息科协调制定了PICC置管和维护收费套餐,统一收费。

2.6网络化呈报管理针对各科室置管患者管理档案建立不全、信息栏目不统一、漏登现象普遍、不便于追踪与总结等问题,小组充分利用院内局域网功能,由护理部协调在院内局域网设置了记录表格,统一规范记录格式,登录置管患者信息、导管维护情况、并发症及处理措施、会诊记录单、门诊患者维护及信息记录等,护理部可及时在网上了解各病区置管和会诊开展情况。

2.7开展会诊规范会诊流程和人员:由申请科室网上填写会诊单发送至正副组长安排核心组成员会诊到相应科室协助解决PICC的穿刺、维护指导、输液及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并发症的判断和处理等。

2.8开设PICC护理门诊随着PICC置管患者的不断增多,PICC置管的专业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往带管出院的患者管道维护都是返回到原科室,存在无专人维护、等候时间长、影响病房的工作秩序、跟踪记录欠完善等问题,患者也有意见。2010年3月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护理部开设了PICC专科护理门诊,由静脉治疗小组核心组成员轮流门诊,每周2次,随着患者增多今年增加到每周3次。同时为不增加患者门诊维护费用,小组提请院部增设了1元的简易门诊号,受到患者欢迎。

2.9多种形式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针对带管出院患者自我管理和护理知识掌握不够,对导管护理存在的风险和并发症了解不全面,化疗间隙期定期来院维护意识缺乏,为了节约维护成本以路途远不方便为由不按时换药等情况,小组制定了PICC维护知识出院指导,制作了健康教育专版,定期开展带管患者“患者健康教育课堂”,安排专科护士以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PPT幻灯形式讲解导管维护的知识;患者出院一周内给予电话回访,跟踪了解患者情况和督促及时落实导管护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便利,近期小组设立了“输液管家、爱心护航”QQ群,专家、专科护士、病友通过QQ群的交流平台,答疑解惑,相互交流,加强患者居家带管的管理,尽量满足带管其需求。

2.10学习新理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要求小组成员学习了解、掌握国内外静脉治疗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趋势。引进开展相关新技术、护理科研,小组每年还评出优秀组员,报护理部进行奖励,激发组员的积极性,同时积累的数据资料为护理科研提供了支持。

3结果

2010年底成立静脉治疗小组以来,PICC置管和门诊人次逐年上升,全院完成PICC置管1350例,穿刺一次性成功率100%,门诊维护2480例次,患者定期门诊维护的依从性大大提高。护士PICC维护换药操作考核均分由2012年的90分提高到2013年的94分,开展会诊50余次。全院在PICC置管操作和护理中未发生投诉和纠纷。

4讨论

4.1提高了专科护理水平先后开展了赛丁格尔穿刺技术、改良赛丁格尔穿刺技术、抗高压导管的使用,2012年开展了B超引导下PICC穿刺技术,解决了血管条件不好患者盲穿的风险,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增进了静脉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合理应用先进的静脉输液工具[2]的意识增强。小组成员中有2名成为省、市护理学会静疗小组委员,举办了3项静疗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发表和交流了多篇护理论文。

4.2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体现护理价值通过规范穿刺操作、维护流程和培训,保证了PICC使用的安全性,使全院各科室PICC置管和护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4.3患者满意度提升有效保护了肿瘤患者的血管,减少了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2],减轻患者痛苦,为肿瘤患者的延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保证。

静脉治疗是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项基础护理技术[3],静脉治疗护理的科学管理已成为护理管理领域的新课题[4]。我院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积极开展工作并不断摸索完善,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学习和运用专科知识,通过学习培训、质控、回溯、分析整改存在问题,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有效规避了静脉治疗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为接受静脉治疗的肿瘤患者在服务、质量、费用上提供有效的保证,同时提升了优质护理内涵和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冯玉玲,宋文超,杨硕真,等.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083-1084.

[2]杨艳英,刘红梅,曾新桃,等.静脉治疗小组临床实践与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12-14.

[3]钟梅.我院神经内科静脉治疗现状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3,6(3):85-86.

[4]张敏,聂雷霞,吴丽媛,等.自治静脉治疗监控路径表在静脉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2):64-66.

维护与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 量化考核 绩效 平衡计分卡 “俱乐部”式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03.000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03-

引用格式:翟德怀,杜鲲,任键.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运维量化管理探索[J]. 移动通信, 2015,39(3):

Discussions 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Quantization Based on "Balanced Score Card"

ZHAI De-huai, DU Kun, REN Jian

(China Mobile Group Guizhou Co., Ltd., Guiyang Branch,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anagement for operation & maintenance personnel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Coles's "balanced score card" theory, "fundamental maintenance indicator" and "fault recovery quality" introduced, the “dual core” assessment mechanism combined “floating performance tied to KPI” with “score performance tied to the number of fault handling” is established.

[Key words] managemen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performance balanced score card “club” type

1 引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经过14年的发展,经历了2G时代的一家独大、3G时代的三分天下,迎来了4G时代的全业务竞争。运营商之间业务和服务日趋同质化,使得网络质量差异化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关键。当前,移动网络已由十年前的单一的GSM网络演变为由(GSM/TD-SCDMA/TD-LTE/WLAN)组成的四网协同的综合性复杂网络。新形势要求突破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针对目前单站维护成本过高、员工激励“大锅饭”现象严重、员工技能不高等问题探索新的运维管理模式。

2 运维薪酬量化方法

2.1 量化考核的要求

导向正确,量化考核不是单纯解决网络指标的运行维护问题,也不是单纯解决员工收入大锅饭的问题,它是综合考虑维护指标与个人实际工作情况,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下制定的考核体系,为了调动积极性,实现提升网络质量和员工按劳增收2个目标。

量化精准,网络口的量化考核与其他的量化考核有本质上的不同,基站维护指标与量化日常工作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所以单纯从外部以简单的工作量化来考核维护员并不合理,必须兼顾二者。通过故障发生率与基础维护工作2个维度来考虑积分和基础考核。基础考核工作可利用OMC等系统提取数据进行综合性评价。

技能提升,考核体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和培养自维队伍。要成立技术骨干队伍,确立骨干的评选标准,组织内部考试、辅助能力提升计划等完善队伍建设。同时为“俱乐部制”星级维护员队伍建设提前打好基础。

2.2 量化考核的内容

本体系是依据科莱斯的“平衡记分卡”理论与前期应用于营业员、客户经理的“量化薪酬实践”经验模型,以“基础维护指标”和“故障修复质量”2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建立的“浮动绩效与KPI挂钩”+“积分绩效与故障处理计件挂钩”的“双核”考核机制。“双核”机制改变了原有无法拉开差距的固定绩效现状(俗称“吃大锅饭”),转为以“平衡记分卡”理论为基础的浮动绩效考核与维护量化计件薪酬2个部分。“浮动绩效考核体系”主要通过OMC等系统提取基站小区完好性等六大指标作为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将指标数值与个人KPI挂钩;“量化计件薪酬”是对基站故障按基站退服、小区退服、载频退服、动环中断等进行详细分类,同时按处理时限、次数进行积分,从而实现对所维护的基站、包机的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数量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平衡计分卡”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上述2个部分均作为本考核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不偏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考核指标,而是较好的平衡了维护质量、维护频次、维护奖励与维护成本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避免了短期行为的发生和各项资源的浪费,并确保最终整体维护指标达成。具体步骤为:将各区县分公司从事基站自维的技术人员(岗位包括综合维护、初级建设维护、中级建设维护、高级建设维护)确立以个人或小组分片包站的组织形式进行量化考核;把指标的好坏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基础考核+量化积分)进行量化。其中基础考核通过基站小区完好性、基站巡检率、室内分布巡检率、基站小区退服处理率等关键指标来衡量,量化考核计件对故障、投诉、工程整改、应急保障、案例分享5大方面进行按量积分。

2.3 创新点

本考核办法的创新在于:1)将量化考核应用于技术口绩效管理上,突破了技术指标量化100%的天花板效应,对最终实现全序列岗位的薪酬量化意义重大。2)基于组织战略的“平衡计分卡”理论应用到需平衡考虑各项要求的技术口量化指标上。3)通过OMC等系统直接提取原始考核数据,实现了以机器代替人工统计报表,成功的解决了数据提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问题。3)建立“浮动绩效与KPI挂钩”+“积分绩效与故障处理计件挂钩”的“双核”考核机制。从过程执行监督到目标结果达成,均实现了考核的可量化、精准化和科学化。

3 量化积分的管理应用

3.1 薪酬激励

将量化的基站指标与积分的结果作为员工收入分配依据,体现按劳取酬。计算公式如下:维护人员绩效=基础绩效+积分绩效;基础绩效=绩效基数*部门绩效得分*所维护的基站指标得分;积分绩效=个人积分量*3元/分(积分标准随网络维护要求与当地同行业收入调整)。

量化后薪酬曲线对比图如图1所示:

图1 量化后薪酬曲线对比图

在样本数据中看到的42人,其中32人涨薪,最高涨幅350元。10人降薪,最高降幅为239.5元。实行量化以后员工收入明显与工作付出接近。

3.2 “俱乐部”式升降制度

建立星级评定的俱乐部制度,进一步提升基站维护人员技术理论素质和操作维护水平,加强和完善维护人员激励机制,培养维护人才梯队,储备理论联系实际的符合型人才,但同时兼具俱乐部中的升降级特性。俱乐部星级评定共分为7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六星级、七星级。俱乐部星级评定坚持“考评结合、注重业绩、从严掌握、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评依据由维护人员年度积分(50%)、员工个人年度绩效考核成绩(20%)、业务知识考试(20%)、直线经理评价(10%)4部分组成。每年评定一次,按考评综合成绩进行排名做升降级。整个评定结果成水滴型分布,各比例如表1所示:

4 结束语

考核办法自2012年8月在我公司基站维护中心全面试行以来,产生了以下良好效应:维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自觉加强了预检预修工作,降低了基站的故障发生率,能自觉提升维护能力以加快故障处理速度,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工单,积极要求参加应急通信抢险,并乐于将工作经验分享给其他新同事,从而使维护队伍整体维护能力不断提升等。从基站中心各项指标来看,小区完好率半年时间由99%提升至99.88%,工单恢复率提高20%,应急通信人员由原来的3人自发增加至目前近20人,网络质量得到多面提升。从人工成本使用效能上看,量化后总体成本上涨3.39%(在可控范围内),参与量化的37名员工中,29人涨薪,最高增幅11.19%;8人减薪,最高降幅7.73%;员工平均薪酬增幅3.49%。通过访谈了解到员工满意度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约尔格 W 克诺伯劳. TEMP方法-打造世界级效率管理系统[M]. 李楠,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David Parmenter. 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开发、实施和应用[M]. 王世权,秦锐,张丹,等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 Geary A Rummler, Alan P Brache. 绩效改进:消除管理组织图中的空白地带[M]. 朱美琴,彭雅瑞,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 陈镭. 绩效管理实操――从新手到高手[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