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7 16:42:09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1篇

从当前看,很多国内学者开始着手研究理论对文学教学作用,已经将建构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伦理学理论等用于文学教学领域。从国外来看,曾经在剑桥大学任教的瑞恰兹教授曾经针对这一问题做过专门的实验,他首先将好诗和质量很差的诗混合在一起,并将这些诗作的作者隐藏起来,然后要求学生去分析这些诗作的好坏,实验结果令人惊奇,大部分的学生更青睐那些质量很差的诗,却忽视那些好诗。基于此,瑞恰兹教授撰写了《实用主义批评》这本书,书中指出应该用细读法对文学教学提出合理化指导。恰恰因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教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才能够将文学理论用于指导文学教学,并促使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来看,流行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对英美文学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文本材料中“陌生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意识。很多情况下,文学学习的技巧在于学生自身的感悟,并不是教师的讲授,而且教师如果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英美文学史上的各种流派、写作背景、不同流派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等内容,这其实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并没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英美文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学材料的感悟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启发智慧,更好地感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或观点,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领会到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下的本质。形式主义文论主要强调读者应该格外关注能够深化阅读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突破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的限制,这是真正能够体现艺术效果的内容,能够产生“陌生化”的独特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材料中“陌生化”的内容,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敏感度。举例来说,当学习拜伦的“SheWalksinBeau-ty”时,诗中所出现的“meet”就应该引起学生格外的关注,因为这个词不仅没有沿袭一成不变的抑扬格,使之出现了新的形式,而且将诗作所体现的女性的内在美与外表美的自然统一再一次点明;再比如学习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时,作品中有“Thesoundwascuriousflawedbythewind”的描写,教师这时候要提醒学生认真体会“flaw”这一词,因为前文已经提到了在深夜十一点的时候,所有教堂的钟声都敲响了,这些钟声有的提前,有的落后,还有的紧紧跟随。就在所有读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钟声的时候,“flaw“的出现使读者开始关注风的声音,可是就在读者打算用心去倾听风声的时候,楼下却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很明显,”flaw”一词虽然简短,却足以为读者设置悬念。再比如学习康拉德《黑暗之心》这一作品时,文中有一段的内容是马洛停下来不讲了,而“我”却在火柴微光的照射下细细观察马洛神态。接下来是“Absurd!Hecried”,教师在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仔细思考这句话中的哪一个词的“陌生化”效果更强,可是学生经常会不注意“he”的使用,尽管“he”这个词语属于十分普通的词语,可是在这里却担负着引导读者转移关注点的重任。只要教师经常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文学敏感性一定会大幅提升。新批评文论要求学生一定要在仔细阅读文本材料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评论,这样才不会出现错误认识和错误感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文本讨论的热情,可是个别时候会出现学生不认真阅读文本材料或者没有深入了解相关内容就发表个人观点的情况,因此会出现对文本材料错误认识的现象。高等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目标只要是提高学生理解原著的能力以及欣赏原著的能力,所以英美文学课一定要坚持分析文学作品为教学的重点。必须承认,在英美文学课中坚持分析作品为重点,指的并不是把所有教材中出现的文学作品都当做精读课,而是在认真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关注语言的灵活使用,比如象征、悖论、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通过分析第一句话就能够体会到悖论所带来的出色讽刺效果:小说的结局是美好的,证明了被人们所认同的真理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了地位低下的女子梦想能够与身份高贵的男子结婚的真理;再比如多恩的《圣十四行诗之10》中,通过分析得出的悖论是:与睡眠给予的快乐相比,死亡所给予人类的快乐更多,从另一方面来看,死亡对人们的睡眠产生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结构主义文论更加突出了文学作品在文学教学的重点地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向学生介绍文本材料的基本结构。举例来说,《忽必烈汗》这首诗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教师可以将全诗分为建乐园、失乐园和复乐园三个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对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的39章内容来说,教师可以将小说中的原文作为作品的基本结构:“youhadfoundmeout”、“Ihadfoundyouout”、“youhadfoundmeout”。首先是麦格维奇冒着生命危险与远在伦敦的匹普相见,接着是匹普知道麦格维奇是自己曾经给予帮助的犯人,最后是麦格维奇揭示匹普前程远大的秘密。有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互文结构,教师要认真总结这一特殊结构。很多作者将自己对艺术的观点和认识隐藏于文学作品中,如《忽必烈汗》中表达了作者重新建立艺术乐园的想法;《西风颂》中表达了作者希望用艺术将沉睡中的人民大众唤醒的愿望;再比如中国明代李贽所作的《童心论》中,“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里的真心指的是真情实感,这也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所以作家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思想认识,更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多作家都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他们的作品或人物形象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如布莱克在自己所作的《天真之歌》中《羔羊篇》借助于孩子的眼睛深入挖掘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统一;狄更斯也擅长进行童心描写,在《远大前程》的开篇,逃亡的犯人麦格维奇遇见匹普时,不光将匹普脑袋朝下拎起来,还要求匹普为他准备食物和锉,并威胁说假如他将这件事告诉别人就会被挖掉心肝。再比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通过真诚的交谈,改正了自己对另外一方的偏见,而且两人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伊丽莎白在听达西叙述宾利但凡遇到事情都需要他的帮助时,她几乎又要讽刺他,可是她最终没有说出口,因为达西改变的时间还不长,还需要时间的巩固,现在对他开玩笑的时机还不成熟。读者大脑中能够清晰地建立起伊丽莎白的可爱形象。在文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不仅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的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比较的文学和文学的比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合理使用。比较的文学指的是在不同的背景文化下进行不同学科的文学比较;文学的比较指的是一种比较方法,经常用于文学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比较中西方文化以及文学,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文学的比较来提高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比如学生通过比较《远大前程》和《阿拉比》这两部作品了解到,二者都是主人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出的行动或旅行,并且结局都以失败告终,区别在于,前者属于真实的现实中的旅行,而后者的旅行却停留在精神层面。

三、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2篇

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属于高年级开设课程,根据相关规定、英语教学规律和学生基础,该课程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名称分别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根据调研和分析,生源和教学总体呈现以下状况:

(一)学生基础薄弱。2012年,笔者对凯里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学生进校时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以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学生为例,该班共有48名学生,其中外省籍学生3人,贵州省非黔东南籍学生8人,黔东南籍学生37人,全班平均高考英语成绩为88分,最高分为132分,最低分为36分,可见,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总体相当薄弱。

(二)教学时数不足。根据规定,文科专业的总学分数控制在165学分以内,计划学时控制在3140学时以内,扣除通时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课程实践实验等,专业课的计划学时只有1536学时,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课程设计和安排方面不得不最大化考虑基础课程的利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最大化弥补学生英语基础的“先天不足”,每周学时为2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而英美文学信息量和阅读量较大,72学时不能很好顾及作品的研读,更多的是涵盖了其中的基本知识、流派、著名作家等,颇有文学史的教学形式。

(三)图书资料缺乏。近年来,由于办学需要,凯里学院大量购入图书,社会各界也大量捐赠图书,学校的图书总量上了新台阶。但是,在外文图书方面,仍然显得数量不足,特别是原版图书较少,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阅读原著的需求。(四)学生兴趣不浓。从教师反映的情况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个人爱好等因素,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不浓,导致学生在文学作品欣赏、文学现象探索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平时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文学作品阅读量小,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方面花时间,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急功近利的心理非常明显。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主要强调对文字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和网络资源的引入,文字、图片、电影、歌曲、音频等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应用,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舍等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2]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改变观念,创新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导致外语教学活动与传统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面对新技术和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在原来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调整,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教育发展需求,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学教学内涵要求。

(二)拓展资源,提高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课本和教师的教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一模式受到了彻底的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学文本以及相关的分析材料等。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在英美文学领域中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文学课程,无论涉及文学概论、文学作品赏析、文学史等,信息量都非常大,在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是长篇大论地解读文本,或者没完没了地书写板书,教学内容取舍较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自如地加以利用,节约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立体生动,艺术性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具艺术性和可欣赏性,能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特殊文学文本结构展示等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

(五)易于理解,增强感知。鉴于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中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大大得到加强,具象形式一改传统教学中的抽象形式,对文学作品本身和背景知识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增强了学生对文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消极影响

有人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在语言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无疑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如果应用不当,势必引起不利的影响,值得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注意。

(一)丧失阅读,流于形式。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英美文学传统教学模式被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也就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导致学生不在热衷于原著文本的阅读和研究,容易造成学生按图索骥,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直接在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流于形式,囫囵吞枣,对文学作品和背景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形成理解误区。

(二)艺术再造,作品失真。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资源中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是当下得到普遍认可和接收的事实,例如,小说被拍成电影,诗歌变成歌曲,散文变成音频作品,形成了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快餐文化”,但是,当传统文学作品被打上现代技术的烙印后,往往发生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再创造,从标题到故事情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文学作品内涵抑或思想性失真。

(三)注重情节,文学性弱。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处理等手段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但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在艺术性的增加的同时,文学课程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大打折扣,因为“视频/音频快餐”能促进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情节和片段,忽视了通过利用优秀作家作品分析进行人性教化和道德教育,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文学性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缺乏文学性的文学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四)思维肤浅,理性误差。谷启楠认为,“影视作品注重视觉效果,一般比较肤浅,过于直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信息而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满足于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而不愿认真研读原著”[3]。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促进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愿意在文字之间寻找意义,更愿意在“视频/音频快餐”中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导致对于作家和作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五)缺少互动,兴趣渐失。人们经常提到“粉笔+本书”是传统教学的代名词,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课件+鼠标”却成为了有些课堂教学的代名词。有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看见教师的面部表情,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90%。反之,信息的接收率甚至小于20%,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多媒体设备后面“埋头苦干”,部分学生要么做自己的事,要么表情木讷地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发现教学索然无味,学习兴趣下降在所难免。

四、结语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文学理论;引入

自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文学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势,不同形式的理论文学也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对文学的理解,基于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这些流派的文学理论不仅为理论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对文学创作、人们对于世界文学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英美文学属于重要的部分,占据的教学时间也较长。该课程在设置之初,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文原著阅读能力以及英文文学名著的欣赏水平,通过这门课程为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存在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重要任务。在英文教学当中引用文学理论主要是为了发挥它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具有借鉴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原因一,英美文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以及知识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由此可见文学理论自身就属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原因二,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需要文学理论对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回应,这也是各个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原因三,现今,国内的一些学者联合研究者共同开展了关于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的尝试,例如文学教学中,教师会使用一些读者反映、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来作为教学指导。在国外的经典实验中,瑞恰兹曾经选择了一些不同的、隐去作者姓名的诗,将这些诗交给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好诗学生却弃之敝屣,毫不在意。针对此次试验,瑞恰兹写了一本叫做《实用主义批评》的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细读法”理论,这一理论在学生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可以与文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有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中,之所以提出英美文学中引入人文理论的话题,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文学理论在存在上具有抽象性,在运用上多用于文本分析以及多角度阐释文学作品,所以文学理论还存在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历史与文学作品的作用。在文学理论中,跨学科性、思辨性以及多元性是文学理论的主要三大特征,所以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增强自身的总体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是许多专家担忧的焦点,所以对于英语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众多专家关于加强文学类课程比重的呼吁较高。所以应该着重加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比重,提升课程的学分数与学习课时。

文学理论课程在众多的文学类课程当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所以英美教学当中应该设置与文学理论课程相应的学识与学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偏侧重于介绍文学知识与文学作品阅读,对英美文学课程缺少相应的重视,尤其在文学理论引入这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近期才有的,而是长时间的忽视导致的,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误区,教师认为文学理论一般都是晦涩、艰深难懂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就逐渐将文学理论淡化处理。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引入文学理论正是揭开文学理论神秘面纱的最好办法,揭开文学理论的面纱,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文学理论的亲和面貌,也逐渐走出只有精英人士才敢接触文学理论的认识误区,置身于文学理论的神秘之中,臣服于文学理论的魅力之下。

三、文学理论教学应注重结合理论讲授与文本分析

英美教学当中想要实现预期的文学理论引入效果,文学史或文学作品在讲述的过程中只简单地涉及文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文学理论导论”或“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这门课程可以简明系统的为学生展示西方的文论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理论。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讲授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在文本阐释中应用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褪去抽象化的外衣,去除神秘化的色彩,变得更加亲和化、具体化,让学生摒弃对文学理论神秘艰深的传统观念。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文学理论,觉得文学理论课程枯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文本分析作为教学实例,教师只能为学生解读抽象的理论,文学理论不能够摆脱抽象化,学生自然也更加难以理解,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文学理论虽然属于理论知识,但是其初始来源始终是文学实践,当然,最终也要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作为单纯的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在文学解读、文学现象分析等方面中进行文学理论知识运用,这样理论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文学理论课程的讲解形式必须采用文学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方式。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或者文学批评文章时,一定要选择比较经典的文章进行讲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参考相关文学评论文章的要求,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解读,锻炼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

如果教师仅仅将文学理论课程当成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只知道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文学理论知识,那么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受到束缚,思维能力与文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进行文学理论讲解,在实际中联合理论进行解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阐释文学理论中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激发学生的文学理论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理论知识的殿堂。学生在文学理论学习期间,自身理论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文本分析训练。在文学课程的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文本分析进行着重讲解,简单明了的介绍西方文论的各种流派,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不同流派理论分析的运用依据,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文学理论知识,学会文本分析。

阅读实践是作品分析的基础部分,尤其要求教师熟悉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首先,教师要大量的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并引导学生有方法、有目的的阅读,养成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握好阅读环节,学生当今存在一个不读文本的普遍现象,学生没有阅读的体验与对文本的感受,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就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高职英语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结合文本分析进行文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带领学生逐渐走进文学批评的殿堂,还要注意为学生展示文学理论课程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文学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06-01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对应于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英美文化背景的有效融入和渗透。在这样教学模式的实施之下,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虽然能够得到提升,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1]。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会对学生在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渗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首先是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英语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从这一教学要求来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势在必行,只有在教授学生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对英语的起源、发展有非常好的认识,同时能够使其对应用英语的民族、地区以及社会文化等有全面的了解。这对于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其次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是符合时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力日益强盛,社会发展日益加快,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质的有用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还应同时掌握人文及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对待,而是要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策略

2.1阅读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英语阅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长久以来,一说到英语阅读课,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多数将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词汇、语法的讲解上,使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了教师“围着教材、学生围着教师”的模式之中。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极易使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遣词造句上。最终导致学生将词句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进行学习,而忽略了文章的结构及文中的语境,以及所涉及到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学习的词句,一旦其离开文章所特定的语境,学生就会出现不知该如何对其进行应用的情况[3]。

因此,在英语阅读课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词句的学习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相联系,才能够不断地帮助其提高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如此,英美文化的渗透,还能够很好的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呆板,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2词汇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词汇,才能够学好英语,基于英语词汇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词汇的拼写和发音上。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处于一种机械式的记忆状态。学生对词汇只是大量的背诵和记忆,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实际的交际和交流。且单纯地对词汇进行记忆学习,也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而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背后的内涵,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加深其对词汇的映像,从而提高词汇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对英语词汇文化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词汇交际的能力[4]。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要熟知并掌握大量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英美文化,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谭雅素,刘江华.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2]拓晓波,刘百宁.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有效贯穿[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渗透

一、引言

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求语言学习者能够对异国文化进行主动了解,还要求其将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化,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英语语言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和人文风情,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根据教学实践发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对其倾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具体地说,对于英美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一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民俗习惯、语言方式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现实中,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语言的不同,而在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性,一旦在交谈中把握不好,则极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中国人在见面问候时惯于使用:“吃饭了吗?”“要去哪里?”“干什么去?”之类的疑问句式,以此让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随意感;然而,此种问候方式在英美文化中则涉及个人隐私,属于一种干预举动,所以,在与英美国家友人相互问候时,应选择类似于“今天天气不错”这样的寒暄句式,这就是文化差异。如果不了解上述文化差异,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英语学习与交流中询问天气的行为,而且容易在与外国友人的交际中出现不礼貌的冒犯行为。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路径

(一)中西文化礼仪差异比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照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更多有意义、有趣味性的深层次文化教育素材,并将素材与教材知识连接起来,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技能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据调查,目前高职英语教材一般是按照功能、结构的顺序编排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且重点知识也较突出,素材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锻炼。而且,课文旁注的相应插图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英语的文化背景或内涵。如,在学习英语礼貌用语时,可以发现,其反复出现的次数要比汉语多得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尽量多地使用“Excuse me”“Thanks”等礼貌用语,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欧美文化礼仪知识;又如,在介绍西方食物时,可以举例说明西方人们喜爱的hamburger、sandwich等,与中国传统食物rice、noodles进行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二)创设文化情境,深化认知

仅依靠简单的课堂学习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完整地了解英语文化的。对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有利渠道积极学习英语文化,例如英语杂志、英文歌曲、英语频道节目等,帮助学生巩固英语语法知识,同时锻炼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拓展英语文化知识,使其对英语文化的形成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比如,遇到西方国家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文化情境,亲身体验外国文化氛围,实现对英美文化知识的内化。

(三)名著赏析,端正文化倾向

英美文化虽不比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博大精深,却也是十分广博,无所不包。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英文类书籍来使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并积极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英美文化。当然,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词汇量较少,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浅显的英文类书籍,比如“书虫系列”等有中英文对照的书籍,并适时进行指导,以便扩展学生英美文化知识,使其更深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思维与文化习俗。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渗透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顺应时展要求,避免异国交流中因缺乏对彼此文化了解而产生误解,适时地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寻求自身获得更好发展的必然需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词汇的简单组合,还包含了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其学习并非仅是单词的识记和句型的运用,其中还包括英美文化的体现,是不同于东方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所长,巧妙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渗透,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从不同维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温晶晶.英美文学研究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J].长城,2013(08).

[2]邢金凤.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导入[J].环球人文地理,2014(02).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上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核心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0.

[3]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7篇

导论型教材 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不难发现其书名冠以“导论”、“引论”(Introduction)或者“指南”(Guide)的导论型教材,但这种导论型教材与国人理解的不完全一致。在国人看来,作为导论型教材,应该关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范畴等基本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理论建构和明晰的范畴界定,论述过程缜密,结构也应相对完整。而在英美高校,这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教材并不多,也许受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当代哲学不再诉求宏大叙事的影响,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似乎不再追求建构普遍的理论体系。

就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韦勒克和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是少数具有完整体系建构的教材之一。该教材涉及到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韦勒克试图通过对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区分来界定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研究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分来寻找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并重点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分析了与此相关的重要概念。该教材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影响颇深。卡勒的《文学理论》也属于导论型教材。如果说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一种建构型体系的教材的话,那么这一本便可以视为“解构型”教材了。该教材对文学理论中的几个关键范畴均提出了质疑。其开篇标题为“理论是什么?”第二章标题是“文学是什么?”接下来则对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作了否定的回答。“文学是什么?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该教材通过分析历史上各种界定“文学”的说法,最后将 “文学”理解为从五种视角审视的结果,从而构成了对传统文学理论试图找到文学的普遍性本质的消解。这种解构方式告诉人们,对“文学”这一术语的界定的不可能与无限可能。苏瑞希·纳华的《文学批评基础》侧重从哲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理论,是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的教材。该教材首章为“哲学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危机”,谈到了“客观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极端不确定主义”所带来的文学理论的危机。以此为出发点,论及“诗学的形式与功能”、“变异、价值和文学理论”等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并探讨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及其意义与前景。这本教材可视为理论面临坍塌之际的反思和重建。

一些研究文学理论定范畴的专论性教材,我们也将它们归入导论型教材内。安德鲁·本尼特与尼古拉斯·罗伊尔合着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就属于此类,该书第二版分二十八章,每章涉及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开端”、“读者与阅读”、“人物”、“悲剧”等,第三版又新增四章,仍沿用这一方式。该书各章之间虽亦有参阅,但就总体而言,各章几乎全凭某一关键词而自成一体。此类教材因各章节之间独立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从不同的章节入手,从而形成不同的思维路径。

有些导论型教材则具有史论结合的特征,如查尔斯·布莱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该教材既有对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的质疑与界定,又有对自古希腊以来学科史的勾勒,包括对20世纪以来的主要理论批评流派的介绍。还有些教材主要通过对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流派的评述来结构全书,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就是如此,它将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流派梳理出三条线索,从而引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结论。与之类似,佛克马和易布思合着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也是通过对各理论流派的选择性介绍和评价,试图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文学理论。

选本型教材 选本型教材即选辑他人着述而成,一般为选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选择编排一些理论或批评实践文本,其中大多为经典文本,偶尔也收录学生习作,用来作为课堂教学或学生阅读练习的实例。

英美高校文学理论的选本型教材不只是资料汇编,大多具有选家眼光和水准,大多在选编中有说明、指要或有一定篇幅的介绍。如诺顿出版公司的《诺顿文选理论与批评选集》,在前面就有长达28页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导引”,对“什么是阐释”、“什么是文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了概要的介绍。再如罗伯特·C.戴维斯和罗纳尔德·席勒夫编选的《当代文学批评:文学与文化研究》,该书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文学研究”和“什么是文学理论”。这类教材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

根据编选标准和内容的差异,我们又可以将选本型教材分为三种。一种是依据历史编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该书有2600多页,遴选了自古希腊至今的文论家着作,按照文论家出生年代先后而编排。另一种是按理论批评流派选编,这类教材往往精选出文学理论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理论批评着作片段。例如安·杰斐森和戴韦德·罗比的《当代文学理论介绍》,选取了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批评、美国新批评、结构—后结构主义批评、阅读阐释理论、精神分析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八种文学批评流派的代表性着述,勾勒出一幅当代批评理论之图。第三种则是前两种的综合,既根据主题或专题选择,又兼顾历史与流派的顺序。例如英国文论家拉曼·塞尔登编着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全书共分为五大主题: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每一主题下又分为若干子题目。菲利普·莱斯和帕特里夏·沃夫编选的《当代文学理论读本》也与之类似。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按照流派编选了索绪尔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与读者接受理论、女性主义等理论家的文章;后半部分则按照主体、语言与文本性、话语与社会、后现代主义等专题编选。

手册型教材 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互为补充。相对于导论型教材和选本型教材而言,手册型教材是与前两种类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这类教材又分两类,一类是辞典,一类是批评方法手册。手册型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一般读者或者初涉批评领域的人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P#与导论型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体系性不同,手册型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普及。有些辞典收录的词条范围很广,如《韦伯文学百科全书》,该辞典言简意赅地介绍西方近几十年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和术语。安约翰·派克和马丁·库勒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术语》则仅限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术语,这类辞典既可 供初学者入门,也可作为工具书。

手册型教材与选本型教材也有差别,选本型教材虽然也辑录的是他人的文本,但重点在选,手册型教材则带有实践性质,重点在指导如何运用。该类型的典型例子是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编着的《文学批评方法手册》,该手册介绍了数种批评理论,每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介绍该理论的背景、性质与运用范围,第二节为经典批评文本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该批评理论本身的评价。比如该书第二章“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第一节介绍了形式主义理论的背景及分析方法;第二节为“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实际应用”,具体包括:①用形式主义方法解读《致他羞涩的情人》,②短篇小说的形式和结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③对立统一:《哈姆雷特》的形式,④形式中的意义等。第三节是“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局限”,对于只关注于文本内在的形式主义批评,编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再坚持文学的独立性,而是要恢复文学跟生活和思想的联系”。这类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即在介绍使用各种批评理论的批评实践时,往往选择相同的文学文本作为批评对象,《文学批评方法手册》中是用不同方法分析了《致他羞涩的情人》和《年轻的布朗先生》这两部作品。朱利安·沃尔夫莱和威廉·贝克合着的《文学的诸种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也是如此,该教材收录了分别用结构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对《雪封》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这种编排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各种批评方法的不同特色,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阐释文学文本的能力。

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严格地说不能叫教材,而是带教辅性质的参考书。这些用书对文学理论本身和教学方法都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迪安·F.萨多夫和威廉·E.凯恩合着的《大学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和麦克·肖特的《阅读、分析和文学教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有些英美文学理论教材还注意到了多种类型的教材配套使用的问题。如塞尔登的三本教材就是可以互相参阅和补充的。其一《当代文学理论导论》,主要评介了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批评流派;其二《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则分主题遴选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经典文学理论着述;其三《理论实践与文学阅读导论》是一本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批评案例分析。

二、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立场

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立场指编写者对文学理论性质的看法和关于文学理论教学的指导思想。编写者的立场与其理论素养、文学观念特别是所属的理论派别有关,在教材编写中,往往表现为编者对各种文学理论观点或流派的取舍和评价,对具体的理论术语的界定和表述,以及对教材的逻辑思路及建构方式的选择和设定等。由于编写立场的差异,有些教材侧重于对文学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因素的阐释,有些教材则集中研究文学的语言和结构,使得英美的文学理论教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导论型教材一般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立场,韦勒克和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将文学研究分为内部和外部,从构架上看似乎是一种全面的文学研究,但在具体论述中,着者对文学研究中的传记、心理学、社会和思想等四种从“外部”切入的态度有所保留和否定,他们认为这种研究忽视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忽视了语言符码的特殊性,将文学作品虚构世界的生成机制简单化了。实际上着者是站在新批评的立场上,主张文学理论应立足文本,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特性。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立场与韦勒克相左,着者毫不回避自己所坚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该书从“什么是文学”开始,在缜密的论证过程中否定了传统和当下社会的各种观念,在追问中得出结论:纯“文学”只是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给人造成的错觉,对于文学的价值判断具有历史可变性,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克玛和易布思合着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虽然提出要建立一个具有普遍适用的、科学的文学理论范式,但纵观全书,他们是希望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基础,同时吸收接受美学、符号学等相关成分来合成。卡勒的《文学理论》则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表现出一个解构主义者的学派立场。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所表现的这种鲜明的学派意识与编着者在编写教材时的文学现状及文化思潮有一定联系,而这些教材所坚持的指导思想通过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又可推动某一学派和思潮的普及和发展。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无疑起到了推动和传播新批评主张的“内部研究”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及文化的多元并存促使文学理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在教材编写上则表现出综合性的倾向或采用比较客观的立场来评述各派理论。正如朱利安·伍尔夫雷和威廉·贝克编着的《文学的诸种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中所言:“没有一种理论是封闭或者自足的”,“批评、理论的写作和阅读已经泛滥,超出了‘理论’这一术语的同质性”。当今的许多教材往往不再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立场或是学派意识,而是囊括诸多文论观念,其框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凯思·格林和吉尔·列俾汉的《批评与实践教程》就体现了这种特征。该教材全面阐述文学和语言、结构、历史、作家(主体性)、读者、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塞尔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也是从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五个方面来编纂教材的。英国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则在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中探询文学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各种意义斗争激烈的领域”,多种定义可以和谐并存。这些教材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无不有一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提供任何简单的定义的答案,也许是当今文学理论教材的一个积极而非消极的特色。

需要提及的是,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十分注重吸收西方文化和文学资源,特别是本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情况,由此显示出一种本土立场。[:请记住我站域名/]英国学者拉曼·塞尔登编着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选用了100多个文论家的着述,其中英国文论家占三分之一以上,在第一编第三章和第五编第二章,分别所选的五个文论家都是英国的。英国罗杰·韦伯斯特的《文学理论研究入门》第一章分析了英国文学的现状,针对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提出现在到了强调理论的时候了,第二章又设一节专门探讨英国的文学传统。英国汉斯·伯顿斯的《文学理论基础》主要以英国近代马修·阿诺德的诗歌为例子作为演示。美国查尔斯·E.布雷斯勒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开篇所选的范例就是“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些对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有启示意义。

三、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逻辑思路

清晰严谨的逻辑思路无疑是每一位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或描述理论现状时所遵循的,只有如此,教材中各方面的内容才能融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才能让学生易于把握教材的内在线索,并藉此掌握相关理论。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第8篇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