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内科护士议论文

内科护士议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18

内科护士议论文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1篇

1,建立部分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2,科内《护理管理制度》理论考核(4月10日上交成绩汇总报告)

3,能级护士工作阶段小结

4,招聘文员并试行,助理护士分层管理试行

二,会议

日期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地点

3月2日(五)13:30科护士长会议科护士长党办会议室

15:00质量管理委员会例会委员会成员党办会议室

15:30差错剖析会委员会及相关成员党办会议室

3月20日(二)13:30护士长会议及培训全体护士长高干14楼

3月21日(三)13:00各类实习护生评教实习护生工会俱乐部

16:00教学干事会议教学干事工会俱乐部

3月27日(二)14:0020__年护理骨干人才学术委员会成员1088会议室

遴选擂台赛及申报者

三,培训

3月5日(一)12:30护理英语沙龙护理本科生和志愿者工会俱乐部

3月7日(三)13:30进修护士业务培训进修护士工会俱乐部

3月14日(三)15:30规范培训详见通知科技楼底搂

(休克护理和EKG)

3月22日(四)9:00护士长操作考试全体护士长爱菊楼示教室

(详见网上通知)

3月23日(五)15:00全院业务学习全体护士大礼堂

(安全静脉输液)

3月29日(四)14:00护理科研小组培训优青和科研小组成员高干14楼

3月30日(五)15:00护士之家(外科)工会俱乐部

备注

各级学生评教时间安排

13:00~13:50本科实习生;14:00~14:50大专实习生;15:00~15:50中专实习生

护理部

20__.2.26

20__年4月护理部工作计划

一,重点工作:

举办庆祝护士节系列活动

助理护士转编工作

优秀护士,优秀助理护士评选

20__年护理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组织部分科护士长,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参观学习.

二,会议

日期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地点

4月2日(一)12:30科带教会议全体科带教党办会议室

4月4日(三)15:00质量管理委员会例会委员会成员党办会议室

15:30差错剖析会委员会及相关成员党办会议室

4月11日(四)15:00科护士长会议科护士长党办会议室

4月25日(三)12:00学术委员会例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党办会议室

14:00护士长扩大会议全体护士长及科技楼底楼

教学干事,质评员

三,培训

4月2日(一)12:30护理英语沙龙新职工及实习护生外宾多功能厅

4月4日(三)12:00护理沙龙另外通知外宾多功能厅

4月11日(三)15:30规范培训(CPR)新职工外宾多功能厅

4月13日(五)15:00全院业务学习(金武官)全体护士科教楼底楼

4月20日(四)14:00英语演讲比赛见备注高干14楼

4月27日(五)15:00护士之家(手术室)工会俱乐部

备注:

英语演讲比赛,请各科护士长安排8位护士参加,提前10分钟入场;参赛选手提前30分钟入场等候.

优秀护士评选以1比例参选,不到1可推选一名,具体要求见护理内网.优秀助理护士以上报转编材料为推选对象,如科室上报名单>1名,请排序.

护理部

20__-3-19

20__年5月护理部工作计划

一,重点工作:

举办庆祝护士节系列活动

20__.5.8"红十字"活动

助理护士考核,转编,轮转工作

申报20__年部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二,会议

日期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地点

5月4日(五)15:30质量剖析会质控组成员党办会议室

5月7日(一)15:30科护士长会议科护士长党办会议室

5月10日(四)14:00护士节大会全体护士大礼堂

5月16日(三)15:00科教育干事会议科教育干事党办会议室

5月22日(二)14:00护士长会议全体护士长科技楼底楼

三,培训

5月7日(一)12:30英语沙龙工会俱乐部

5月8日(二)14:00药物名称对对碰见备注外宾多功能厅

5月18日(五)14:00业务培训科护士长及科内骨干一名外宾多功能厅

5月25日(五)15:00护士之家(妇儿科)工会俱乐部

5月30日(三)15:00全院业务学习(周莹霞)全体护士科技楼底楼

题目:糖尿病饮食

四,考试

5月16日(三)8:00本科

毕业生考试另行通知

5月17日(四)8:001998-20__届护士操作考 护士长补考另行通知备注:

药物名称对对碰比赛,请各科护士长安排8位护士参加,提前10分钟入场;参赛选手提前30分钟入场等候.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2篇

[关键词]品管圈;骨科;交接班;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a)-0185-04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活动团体,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的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交接班制度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制度,它不仅能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且是保障护理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2]。

随着现代医疗专业发展的日趋精细化,护理服务作为医疗服务中的一个环节,各类交接点不断增加,复杂多变的情况及信息丢失的情况不断出现,因此交接班流程设计的根本理念是先找到关键交接点,分析交接类型和内容,减少不必要的交接环节,提高患者的诊治效率,降低医疗风险[3-4]。为提高骨科交接班质量,突出专科交接重点,减少信息传递的缺失,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意识,我们利用质量管理手段及QCC精神,使骨科护理交接班达到一个质量控制的持续改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通过QCC及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do-check action,PDCA)循环的管理手法,应用个性化的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沟通模式,测评2015年4~9月改善前与改善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体验综合评分,评价交接班质量合格率,具体方法如下。

1.1现状把握与质量分析

1.1.1现状分析、目标设定 随着我院质量管理工具临床应用到我院成为全国QCC培训基地以来,QCC及质量循环管理相关知识、管理方法、统计分析、效果评价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质量改进项目。科室成立QCC小组,圈名为“风信子”。风信子代表的精神是不抛弃不放弃,永远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圈员根据主题拟定活动计划表,组织讨论分析制定出“骨科医护集中交接班及护士床旁交接班考核查检表”,根据查检表相关内容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以达到全员准确有效地进行现状数据收集,并将收集记录现况值并统计分析不良因素,依据柏拉图“二八原则”找到改善重点为:交接内容缺失、交班流程不规范、沟通不到位等。

通过查检2015年4月医护集中21人次、A班及P班护士床旁交接班378人次,并收集交班质量监控考核指标为改善前数据,依据标杆管理[5],设定交接班质量合格标杆值为85分,其中医护集中质量不合格例数12人次、护士床旁交接班质量不合格例数226人次,从而计算出目前我科医护集中交接班合格率为42.86%,护士床旁交接班合格率为40.21%。

1.1.2从要因中找出真理,分析出影响要因 为了尽快达到目标值,我们组织圈员开展头脑风暴,查找影响护理交接班质量因素,应用要因选定评价表,进行投票计分,并利用“鱼骨图”,对每个改善重点进行评价分析,从而选定主要要因。①交班模块专科重点不突出:主要专科症状与特殊阳性体征未重点交接。②医护沟通不到位:主要是交班护士未将重点信息及时传递给医生及接班护士。③交接流程不规范:交接班常常出现交班过于形式化,年轻护士交接班信息链较乱,出现交接班前后顺序不一致。④护理程序应用不规范:护士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评估问诊及评判性思维欠缺,评估背景与护理措施脱节,解决问题能力差;同时把诸多原因放于临床实践分析,再应用真因验证查检表及柏拉图进行验证,在实践过程别要注意避免概念模糊性要因,确保选定真因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1.2对策拟定及实施

全体成员针对上述真因,根据“二八”定律(80/20法则)及六何分析法[6]5W1H原则,详细拟定对策,就圈能力、可行性、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对策并落实实施时间及各实施步骤的效果评价。

1.2.1完善交接流程,规范考核标准 完善和制定集中及床旁交接班流程、交接班质量考核标准:流程及标准在改进中注重了交接顺序、口头交接重点、交班者与接班者共同查看内容及与患者沟通重点等,使交接班实现实用性、整体性、规范性。

1.2.2设计个性化的SBAR沟通模块,突出骨科交接专科性 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沟通方式,关节外科患者SBAR交班卡,包括SBAR四个方面,结合骨科专科特点,广泛收集医生在交接班中最想获取的信息及建议,及护理人员在专科交接中要传递的那些重要信息,自主设计骨科患者SBAR交班卡如图1。

交班卡临床应用应体现专科的特殊性,若生搬硬套,会被该模式的框架局限影响交班质量,因此结合专科特性制定个性化沟通模式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7],所以在我科SBAR交班模式应用过程中,突出细化骨科专科信息,如疼痛评分、的放置、肿胀、及围术期各类信息评估等,有效提高了交接沟通效率,体现了专科个性化。

1.2.3加强专科理论培训,落实护理程序应用 目前,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已成为公认的事实[8]。有研究表明,47.2%的护士在工作中曾应用到护理程序相关理论,并没有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实践[9]。护理程序是护士应用评判性思维,挖掘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是护士在医院环境中进行专业护理活动的核心思想与基本方法[10]。本研究实施过程注重理论培训,落实层级导师制,将护理程序应用于骨科交接沟通整个流程,将出现的阳性体征或不适症状等相关问题,结合评估背景,落实处理措施,做好评价和进一步建议,真正做到理论联系于临床实践。

1.2.4推进“医护一体化”,促进沟通有效性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医护共同参与培训,成立4个医护诊疗小组,构造“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SBAR沟通交接模式它不仅改变传统的交接班模式,而且对护士的专科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培训中,笔者要求护士明白SBAR沟通的优势及扎实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培训主要采取集中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视频演示等。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医护是团队合作关系,“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生在培训中掌握了SBAR交班变革的目的及意义,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好的见解及建议。

1.3流程的标准化、常规化

对现有交接流程简化、整合、增加、优化等方式提升了流程效率。明确流程负责人的形式来监督流程的整体表现及落实情况,使流程达到标准化、常规化。

1.4效果评价指标及方法

1.4.1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 笔者围绕主题及现况有效值来科学地确定目标值。即目标值=现状有效值+改善值,其中改善值=(100-交接班合格率)×圈能力×改善重点即医护集中交接班目标值为79.31%,护士床旁交接班目标值78.35%,所以交接班质量有36.45%及38.14%的改善空间。在对策实施过程中,笔者利用分析护理交接班质量改善前后的查检表,依据查检数据来考量目标达标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11],提高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来确定效果评价。

1.4.2交接班质量评价 根据“交接班质量考核查检表”,针对影响交接班质量影响不良因素及交接班质量合格率进行查检,收集数据作为评价依据。

1.4.3综合素质评价 也是无形的效果评价,笔者采用自制评分对护士在活动前后进行调查,根据团队合作感、职业价值感、安全文化感、品管手法、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6项指标,其中每项分值为1~5分,分别进行统计,自评总分并进行改善前后的对比,来评价活动前后成员的综合素质表现。

1.4.4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 根据我院制定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查检评分,总分为100分,每月月底对我科70%的住院患者及80%的医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将改善前、后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改善前后交接班质量不良因素及合格率的比较

通过QCC管理手段,收集交接班质量改善重点的各项查检指标,交接班质量合格率改善前后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显示,QCC活动后,护理交接班质量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2.2医护集中交接班、护士床旁交接班目标达成率、进步率的比较

医护集中交接班目标达成率为104.49%,进步率为88.87%;护士床旁交接班目标达成率为104.03%,进步率为98.68%。

2.3改善前后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综合素质的评价

测评改善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分别由改善前89.78%提升到98.32%及78.77%提升到90.13%;护士体验综合评分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表2)。

3讨论

3.1提升质量管理、健全工作流程

国内许多文献报道,QCC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12-13]。本研究结果表明,将QCC应用于管理活动中,各项满意度调查,特别是护士体验综合评分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笔者细化骨科专科信息,突出专科性、实用性,让每个护士在工作中能有效将专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护士的专业价值感和护理质量。

3.2促进医护有效沟通,推动“医护一体化”的发展

“新型医护一体化”的专科治疗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分管固定的床位,由三线医生、二线医生、一线医生、二级责任护士、一级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组成。实行医生及护士共同查房,共同参与疑难危重患者的病案讨论,制定诊疗及护理方案[14]。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初护士交接缺乏信心,特别是一些年轻护士认为自己的专科知识欠缺,缺乏对下一班或经管医生及高年资护士提出自己建议的勇气,通过模式及流程的改进,促进了护士主动学习、善于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在团队自信上得到较大提升。在医护交接班过程中,除晚班护士交接基本信息外,责任组长针对本组重点患者专科特殊信息及阳性体征进行传递性、建议性医护交接,同时责任护士对专科症状与特殊阳性体征采取主动报告并积极应对的措施;各诊疗小组建立微信群,将信息管理融入到护理交接班,让医生及护士能及时、准确地得到第一手信息,保证患者的最大利益,大大提升了医生对护士能力的认可及医护团队合作力,促进了“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大力推进。

3.3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价值体验

护士在整改质量过程中不断进步,医生更愿意倾听护士的交班汇报,因为可以从汇报中获得他们需要或忽略的重要信息。相关文献表明,良好的交接模式能提高护士向医生汇报病情的准确性,交接质量更具有专业化、个性化,保证了科室的安全管理,大大提升了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15]。在本次质量管理活动中,改善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提升,特别是护士体验综合评分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管理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护士团队合作、职业价值、安全文化、品管手法、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这与欧少青等[16]的报道相符,让护士知道质量控制是循环改善,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更是一种精神激励,从而激发了护士职业满意度的提高。

3.4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本研究QCC应用了个性化SBAR交班模块,完善了交班流程及考核标准,弥补了电子版病例在交接过程中易丢失患者信息、遗漏专科交班重点这一缺陷。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科室年轻护士较多,在专科理论及交接班专科表达上存在改进的短板,这也是今后需改进的方向。持续改进和简化交班模块,继续加强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升护士专科的评判思维。同时需更好地利用各种管理工具,基于临床实际存在的问题,发展医护及多科室配合共同管理,改善工作中的不良状态,注重改良工作的临床实用性,使我们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更加标准化、常态化,为质量安全、优质服务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庭芳,钟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付沫,唐霖,肖继荣,等.提高骨科护士床边交接班质量的规范化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3,28(14):63-65.

[3]赵滨,刘会玲.优化床旁交接流程在主任制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066-1069.

[4]李岩,王东信,许幸,等.全麻术后交接流程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2008,12(4):65-68.

[5]朱士俊.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6-67.

[6] 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0-22.

[7]沈蕴之,蒋红,黄莺,等.个体化现况-背景-评估-建议个体模式的临床应用级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 49(6):688-691.

[8]史雪峰,玄英哲.护理理论、护理实践、护理研究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126-127.

[9]耿笑微,万巧琴,刘宇,等.护理学及其相关护理理论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77-280.

[10]Thomaz VA,Guirardello EB.Sistematizacao de assistencia de enfermagem:problems identificados pelos enfermeiros[J].Rev Nursing,2002,5(54):28-33.

[11]祝志梅,牟宝华,陈林.以品管圈为载体创建优质护理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6):558-559.

[12]刘玉琼.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7,21(2):375-376.

[13]朱亚玲,钱宇,王海平.品管圈对提高骨科手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5):137-140.

[14]毕玉田,陈客宏,蔺武军,程晓斌,周林.新型医护一体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管理学杂志,2014,30(9):659-661.

[15]徐双燕,姚梅琪,周海燕.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48-49.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护理学 回顾 发展

福州在我国护理学发展史上曾留下光辉的扉页。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EIIa.Johnson)在福州创办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从而使福建成为中国现代护理教育最早的发祥地。1907年,在福州协和医院工作的美籍来华护士信宝珠〈E.Simpson〉的建议下,促使了我国护理专业学术团体“中华护士会”的成立。1909年由外国护士Eligabeth Mokechnine Thomson与N.D Gage等10人在牯岭筹备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选出第一任中华护士会会长赫师母〈Mrs.Hart〉。1912年在牯岭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与会7人讨论制定了有关护士教育问题并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1923年,在福州教会医院的护士中,曾建立了中华护士会福州分会的组织,当时人数很少,活动范围较小。1951年中华护士会更名为中华护士学会。

新中国成立后,1954、1956年我省曾先后在福州、厦门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福州、厦门分会,并发展了部分会员,设立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专业组,开展了护理专业学术交流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活动。

1959年7月,福州地区先后成立的医药、护理、中医等学会进行了合并调整,成立了“福建省医药卫生学会筹委会”,福建省护理专业学术活动正式纳入筹委会活动计划之内,与此同时,成立了福建省护理学会的筹备组,主要负责全省护理专业学术活动的开展与管理。

1964年中华护士学会更名为中华护理学会,成为我国广大护士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团体。同年5月,福建省护理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正式成立了福建省护理学会。40多年来,福建省护理学会在推动全省护理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省护理学科发展迅速,成绩显著,逐渐成为健康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一、完善的护理教育体系,培养高级护理人才

1920年,中国协和医学院联合国内五所高等院校开始培养学士学位的高级护士。1951年我国学习“前苏联”模式,停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将护士教育列为单一层次的中专教育。导致我国护理教育、护理研究、临床护理等高级人才的严重短缺,造成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护理专业的差距。1983年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护理教育恢复,1985年在省护理学会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医科大学创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开始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并成为国内较早开办高等护理教育的省份。20多年来福建省护理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全日制、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为提高我省护士队伍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全省现有开设护理专业的中专护校9所,专科院校7所,本科院校4所,研究生院校2所,每年培养专科学历护士400~500人,本科学历护士300~400人,硕士研究生6~17人,高等护理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护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护理工作重要性日益显现

目前全省护理工作者已有4万多名,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25.6%,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广大护理工作者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应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人文化的护理服务,保障了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

2.护理管理观念转变,管理职能不断完善

为保证护士队伍基本素质,保障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各级各类医院在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与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在健全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各级医院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护理管理组织机构,还有10多家省、市、县级医疗机构配备了护理副院长,加强了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实施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每年省护理学会都开办各类培训班,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

3.护理科研得到重视,科研成果成绩显著

在推动我省护理科研工作方面,福建省护理学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会每年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培训班》,指导培训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科研意识,使我省护理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1997年省护理学会就创立了“福建省护理科技进步奖”评审项目和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护理科技成果奖,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促进我省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已评选出五届福建省护理科技成果进步奖,共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42项、组织奖16项。70多位护理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并在此基础上向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进行推荐,其中9位护理工作者先后荣获中华护理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6位护理工作者先后荣获第六届、第七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2000年以来省部级科研成果显著,6项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成果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以来1位护理科技工作者荣获“福建省第十届运盛青年科技奖”、第七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1位护理科技工作者荣获“福建省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第三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上述成果不仅提高了我省护理学科在国内护理界中的学术地位,使我省护理学会成为华东地区护理学术活动的带头人。同时也表明了我省护理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广大护理工作者科研意识在不断增强。

三、护理学术团体组织健全,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在我省护理学术团体――福建省护理学会的努力推动下,我省护理界与国内外护理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逐步引入我省,促进了我省护理学科的发展。

1.完善的学术组织机构,奠定了学术交流基础

发展新会员、不断壮大学术队伍是增强学术团体生命力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工作。2004年以来省护理学会对全省会员进行摸底和重新登记工作,截至2006年11月,福建省护理学会会员总数17325人。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省护理学会设有9个设区市分会及112个团体会员单位,下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普、预防院内感染、青年护理、五官科护理、精神病护理、急救护理、静脉输液护理、肿瘤护理、手术室护理、老年病护理等17个专业委员会。从而保证各项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2.积极开展省内外学术交流,加速护理学科人才培养

为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及时交流学科进展、研究成果与信息,各专业委员会都在突出本学科发展特点、会议主题上下功夫,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具有新意、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和讲座,紧密联系实际,将学术会议作为交流经验、展示护理研究成果的平台。2002年以来学会共举办学术交流会议38场,其中主办华东地区学术交流会议6场,共收到护理论文10000多篇,11000多人参加会议交流经验。举办部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各类培训班90期,培训护士9577人。培训内容涉及到各专科新理论、新技术进展、护理职业保护与危机管理、护理文化建设、护理科研设计、人文护理与人际沟通、护士礼仪与行为规范、护理管理理论与进展、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者素质、护理法律问题与对策等,使护理管理者更新了管理观念,使护理工作者获得了现代护理知识与方法。学会还为省医学继续教育讲座组稿并选派专家讲座150场,参加培训总人次为30000多人。2003年及2005年省护理学会共表彰了40个继续教育先进单位,4位继续教育先进个人,有效地促进了我省继续护理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3.发挥专业优势,进行科普宣传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省护理学会组织护理工作者积极参加省科协举办的各项科普宣传活动。2003年成立了以理事长为团长的《福建省护理学会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配合省科协等部门举办科普宣传周活动,并组织6次较大规模的社区咨询、宣传活动。同时各专业委员会、各设区市护理学会也纷纷将科普宣传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2002至2005年底据各设区市护理学会统计资料,全省护理专业举办宣传专刊版报4026期,科普讲座及咨询活动64场,受益群众7000多人,各种场合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7万册,3600多名护理工作者参与了科普工作。科普知识的宣传涉及到家庭护理、老年病护理、各种慢性病护理、传染病的预防、艾滋病的防治、健康生活行为等内容,为人民健康养生提供了知识和优质服务,在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开展多形式公益活动,努力提升护理专业社会形象

2002年省护理学会与省红十字会联合开展活动,号召福州市护理工作者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福建分库”捐款建库,募捐捐献了17万余元资金,并组织在榕各医院护理工作者在福州市五一广场进行千名护士宣誓仪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在“非典”期间,学会与省科协联合向全省护理工作者发出倡议和慰问信,共同慰问了抗“非典”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和老前辈。同时积极组织编印《SARS预防知识》小册子3000余份深入病房、社区发放,配合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福州浦下、苍霞等社区开展防“非典”宣传活动,联合企业向民众免费发放宣传单和消毒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为了展示护理专业的新形象,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几年来学会将“5.12”国际护士节做为宣传护士、展示护理专业形象的重大活动来组织。2002年省领导亲临千名护士升旗宣誓仪式,2004年黄瑞霖书记专门为“5.12”护士节发表书面讲话,省护理学会与省卫生厅共同举办“天使风采”、“天使颂”等大型文艺汇演,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省领导、人大、政协及各有关厅局领导70多人以及护理工作者300多人参加。精彩的节目、丰富的蕴意,弘扬了护理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受到了领导和来宾的高度赞赏。同时学会还和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日报等10多家媒体联合报道了全省各级医院中优秀护理管理者和护士的先进事迹,向社会展示了护理工作者的风采。2004年5月为了促进护士的行为规范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学会举办了“天使形象”大赛,对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行为规范进行了竞赛,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7项。2005年“5.12”国际护士节学会与省卫生厅联合召开“5.12”护士节暨全省优秀护士表彰大会,全省216位优秀护士受到省卫生厅表彰。

5.拓展视野,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近年来,我省护理学科注重对外交流和地区间的学术交流,特别注重发挥闽台、闽港地域优势特点。2006年7月与台湾财团法人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治基金会在福州共同举办“海峡两岸艾滋病护理与管理学术交流会”,来自台湾的8名护理专家与我省4名专家在大会发言,140名护理人员参加了会议,对艾滋病的护理与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同年7月,由我省学会牵头组织的华东地区护理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一行16人赴台参访,受到了台湾省护理学会、台湾财团法人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治基金会、台湾长庚集团医院、台南成功大学医院等护理专业团体的热情接待,并在台北共同举办了“两岸护理专业研讨会”。2002年以来,各级医院、护理院校接待欧美国家、港、澳、台地区护理专家学者60多人次,举办会议及专题讲座10多场。先后有25人被推荐参加台湾护理学会举办的两岸护理学术交流会。有56位护理工作者受香港护士教育与训练基金会资助前往香港接受2~3周的专业培训,至1997年以来,我省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领域已有94人被该基金会资助。2人受福建省科协“闽港”交流基金会资助前往香港参加学术交流会。4位护士长受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资助参加“中国健康心脏教育”项目培训。目前我省护理界已与香港护士教育与训练基金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项目合作,与台湾长庚集团医院、财团法人护理人员防治艾滋病基金会和护理学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增进了友谊和相互了解,为进一步的发展和项目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回顾过去,信心百倍,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各级护理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省4万多名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省护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抓质量、抓服务的大前提下,福建省护理学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后如何加大专业改革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学科整体优势,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专业的新跨越是每位护理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根据我省的专业发展状况,未来应在以下几方面注重改革与发展。

1.推进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为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护理教育应进一步调整教育的层次结构。高等护理院校应加快教学改革,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2.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根据诊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扭转目前医院临床一线护士缺编的状况。各级各类医院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应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配置护士,逐步在医院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加强对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3.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技术水平要求,调整护士队伍结构。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逐步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到2010年,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

4.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与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5.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

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6.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推动护理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机制创新,建设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层级合理,管理到位,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三级综合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建设,发挥三级综合医院示范作用。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实施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开展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

7.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要的多样化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服务应当关注老龄人口、慢性病患者、残障人群、妇女和儿童的护理服务需求,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贴近生活的护理服务。提高社区护士队伍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规范化岗位培训制度,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建立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护理业务协作关系,发挥医院的护理专业技术力量,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8.继续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护理科研、护理教育和护理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4篇

【关键词】ICU;优质护理;探讨

2010年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以“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我院领导积极响应这一活动号召,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同时进行“全院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大会上,结合ICU的工作性质,我科积极申报成为我院首批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示范岗。开展2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活动方案及成效报告如下。

1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会议精神,转变思想观念

我科有护士18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护士10人,2年内护士9人,平均年龄25.4岁。针对护士年轻,基础护理既脏又累,护士长精心策划,逐个攻破,并召开全科护士会议,认真学习会议精神,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全人”护理,并制定奖惩措施,与月底绩效挂钩,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由于ICU收治的患者均是急危重症患者,护士的工作强度及工作任务重。随着医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及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医患关系的紧张,护士的工作难度与日俱增,这些都严重影响了ICU护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加强护士服务理念,正确认识基础护理,使全科护士充分认识到,基础护理不等同于护理员阿姨意义重大。

2 强化基础护理,加强督查力度

基础护理工作是连续性不间断的,随时存在,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需护理人员来帮助满足[1]。护士形象的树立是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程中自动体现的[2]。由于ICU是无陪护病房,收治的病人来自全院各个科室,均是急危重症病人,实行24小时特级护理制度,对基础护理的要求多而且精细,每天由护士为病人剃须、剪指甲、床上洗头、理发、床上擦澡,进行会阴护理、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护理,使患者保持三短六洁(胡须短、头发短、指甲短,皮肤、会阴、口腔、头发、指甲、床单元清洁),做到家属放心,患者满意。

3 人文关怀,加强舒适护理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nia认为: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新的护理理念越来越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3]。患者不仅需要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更需要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的满意度,我科护士开动脑筋,积极小发明、小创造:针对特别烦躁的病人容易坐起意外拔管,我们改良了约束带,自制了双腋下约束带,既减少皮肤勒伤,又增进患者的舒适感;对大便失禁的患者使用人工肛袋,防止出现失禁性皮炎;对术后清醒病人,通过播放舒缓音乐,减轻疼痛;对气管切开或插管的病人,由于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护士们就自制了爱心书写板;为了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制定了床头角度指示卡,指导护理人员按要求抬高床头。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辅助以肢体语言,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

4 家属探视,搭建沟通桥梁

ICU的探视制度是重症医学科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同时也是医务人员与家属沟通交流的良好时机[4]。入住ICU的病人大多病情危重,家属常常表现出极度的紧张与焦虑,同时,ICU的医疗费用与普通病房相比,高出许多,家属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ICU的探视制度,限制了家属与患者的接触时间,使得家属看护陪伴病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每天短暂的探视时间,家属探望患者后,随机性与医务人员交流,导致家属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不足,家属便会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降低,因此,任何小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引燃医患纠纷的导火索。针对这一问题,全科护士讨论后一致认为,做好“四好工作”:探视前接待好、探视时沟通好、离开时提醒好、会见时解答好。科室专门腾出一间家属等候室,方便家属探视前在此休息等候;探视时,医护一体化,共同参与,责任护士立于床边,与家属沟通,值班医生巡视病房,随时解答家属疑问;探视时间到,医务人员亲切的询问患者及家属,是否有其他需求,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提醒家属明日再来;每次遇有家属询问时,护士均要耐心解答,为了避免家属的不信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科室规定,护士只负责解答患者客观问题,不做有关病情的主观判断,详细病情请家属咨询床位医生。此外,科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平台,每位患者入住时,责任护士与家属交代ICU的相关制度,并设有“家属沟通交流本”,方便家属留言,使得交流无障碍,信息更畅通。

5 院内转科患者随访制度

传统观点认为:ICU是一个单纯的急救与监护。为了实现对患者的全身心护理,我科延伸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对院内转科患者进行了跟踪回访。通过回访,拉近患者与我们的距离,倾听患者在ICU期间的切身感受,了解我们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根据回访结果,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部分患者也向我们提出了衷恳的意见和建议。

6 讨论

ICU是医院救治的最后战斗线,医疗护理的任务之重、责任之大,决定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之高。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在患者的疾病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无论是护理质量还是患者满意度,都有所提高。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将患者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于患者[5]。真正做到名副其实的优质护理服务,使得“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参考文献:

[1] 赵术云.新形势下的基础护理重要性【J】. 河北医药,2008,30(4):568

[2] 乔晖,王欣然 . ICU基础护理重要性的研究进展. 现代护理,2005,11(17):1397-1398

[3] 葛明霞,俞久美.电话回访出院患者的体会. 河北医学,2005,8,(9):53-55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治疗性沟通;小儿骨科;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76-02

在经济文明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意识和护理意识逐渐增强,对临床护理的要求逐渐提高。如何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工作内容。整体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1],其中,治疗性沟通逐渐引起关注,当前,国内外护理界均认为治疗性沟通是最能够体现护士工作价值的护理行为之一。通常,小儿骨科患者的病程较长,对其进行治疗性沟通干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小儿患者由于其年龄原因,对于疼痛程度的耐受不强,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较差,对做好护患沟通造成一定的障碍。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该院骨科收治的440例小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究小儿骨科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治疗性沟通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该院骨科收治的440例小儿患者,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严格的临床问诊、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所有患儿均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为四肢骨折,其中男性患者378例,女性患者66例;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7岁,中位年龄为(10.14±2.02)岁;根据患儿入院治疗的不同时间(以单号、双号为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将其分为两组,经初步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两组患儿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临床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内容按照标准教育模板进行。观察组患者临床期间加强治疗性沟通,主要沟通方式有以下4种:①听;②说;③非语言沟通;④换位思考。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经临床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为95.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为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治疗性沟通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一般沟通进行的更加细致、具体的应用,属于一种心理治疗工具。能够提高患者适应环境和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治疗性沟通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给予的有目的、具有服务精神、和谐的沟通方式[3],其主要的措施如下。

3.1 听

在临床治疗和护理期间,积极倾听患者的主诉不只是单纯的倾听过程,还能够从中了解患者的情感、身体、认知等情况。通常,小儿患者恐惧治疗,爱哭闹,为此,护士应耐心的对待,使用温和的眼神与患者交流,保持微笑。鼓励患儿诉说自己的苦闷,帮助其排解。

3.2 说

在临床干预期间,应注意说的场合和时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氛围,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针对性的语言。哭闹不安的患者可以等待其安静后告知患儿临床治疗的目的,禁止强行制止患儿。治疗期间不断的鼓励患儿,对于急躁的患儿也应注意语言、方式、态度等,只有保证良好、融洽、和谐的护患关系,才能够为临床治疗、护理营造出安逸、舒适、温暖的气氛[4]。对于学龄期的儿童,与其沟通时应尽量使用患儿能够接受的语言,然而对于年龄幼小的患儿,在日常护理中可以多逗乐患儿,使患儿产生信赖感,减少其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抵触情绪,进而帮助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3.3 非语言沟通

通常,在临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语言交流的技巧,这对语言交流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沟通中55%为肢体语言,语调占据其中的38%,而沟通的内容之占据其中的7%[5],可见非语言沟通对于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护理过程中,护士的关怀眼神、微笑等都会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心,显著的提高护患交流的效果。例如,在患儿能够忍受疼痛配合临床护理时,可以对其竖大拇指以表示鼓励,或者与患者聊天转移其注意力。面对患儿提出的问题,护士应以关怀、专注的眼神注视对方,并对其进行一一的耐心解答[6-7]。在进行日常病房巡视时遇见患儿应与其微笑或打招呼。在临床护理沟通的过程中,应针对患儿的据体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态度、表情等,以免患儿产生抵触情绪,使护患沟通进入不良的状态。

3.4 换位思考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在与患儿进行沟通时,应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思考和对待,保证语气和蔼、态度温和,使患儿能够感到关心和爱护,为患儿营造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保证患儿情绪良好时再进入沟通正题[8]。同时,平时应多寻找与患儿之间的共同话题,提高患儿对护士的兴趣和信任,使之认为护士就是他的亲人,也会显著的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经该组研究可见,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化治疗性沟通,能够有效的帮助患儿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帮助其逐渐远离疾病状态,能够积极的配合临床护理工作,进而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和改善临床疗效,应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 方继红.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应用体会[C]//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1:109-110.

[2] 曾李萍,曾光中,曾明凤.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与研究[C]//全国第四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2:198-199.

[3] 张金英.治疗性沟通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中的作用[C]//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2012:106-107.

[4] 颜伟香,向玲芬.浅谈与外科病人进行治疗性沟通的交流技巧[C]//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2:120-121.

[5] 王恒俊.治疗性沟通系统模式下构建有效应对方式缓解胃癌患者术前轻中度焦虑情绪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1,11(22):195-196.

[6] 周雪梅,黎小霞,许红璐.品质圈活动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C]//全国护理行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2:132-133.

[7] 黄师菊,杨叶香,宋炎成,等.人性化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C]//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116-117.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6篇

关键词:非急诊科护士;心肺复苏技术;掌握现状;调查分析

心肺复苏术[1](CPR)是针对呼吸、心搏停止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实施CPR技术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2]强调首先把基础生命支持(BLS)做好。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和患者医疗需求的增加[3],门诊、住院患者在候诊、检查、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晕厥、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意外。分析此类事件,我们发现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在现场的大都是非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由于平时他们面对的大都是病情平稳的患者,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地实施BLS,因慌乱、转运而延误最佳急救时机,最终导致患者抢救失败。结合文献回顾,发现目前针对非急诊科护士CPR技术掌握现状和培训需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开展覆盖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CPR技术的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2月,便利抽样法抽取新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9个非急诊科的护士162人为调查对象。包括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手麻科、门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CT及核磁室。162名护士均为注册护士,年龄21~54岁,平均(28.82±6.46)岁;学历:中专21名,大专101名,本科及硕士41名。职称:护士71名,护师32名,主管及副主任护师59名。工作年限:1~3年32名,4~10年60名,11~20年42名,>20年28名。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162名护士进行调查。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和询问院内急救专家的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方面:①一般资料:科室、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②CPR技术掌握现状,共30道题,合计30分,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指标、进行CPR急救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复苏有效的评估内容以及2010与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区别,是否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无CPR急救的经历等内容。该调查问卷在使用前经专家进行内容效度、信度测评均符合要求。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96.91%。

1.3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软件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非急诊科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情况的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护士对实施BLS操作前让患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复苏有效的指标掌握较好;而对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深度、频率掌握不足。重症医学科、手麻科、心内科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较其他被调查科室护士好,掌握率分别为100%、93.3%。

2.2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见表2。

3 讨论

3.1不同科室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在重症医学科、手麻科、心内科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现状较其他被调查科室护士好。因为这些科室大多为急危重症患者,要求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一旦患者突发意外,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除颤等措施。而门诊及功能检查科的护士一般认为抢救都是急诊科的任务,基本与她们无关。分析原因[4],门诊相对劳动强度轻,不倒夜班,故门诊护士大多属于因年龄、疾病而需要照顾的对象。由于平时参与重大抢救的机会较少,致使她们对CPR技术的掌握不甚理想。

3.2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学历为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要好于中专学历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年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CPR急救的经历的护士CPR技术掌握情况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参加过CPR急救技术培训及有CPR急救经历的护士对CPR技术的掌握要好于未参加培训及无CPR急救的经历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应关注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动态,一定要掌握、更新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为在医院内突发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5]。

参考文献:

[1]江观玉.急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2]Nolan JP,Hazinski MF,Billi JE,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J].Resuscitation,2010,81(suppl 1):el-25.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7篇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2-02

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理教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现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目前的护理临床教育方法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1]。近年来,如何搞好临床护理带教,将护理实习生培养成新型的临床护理人才,一直是现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我科在探讨与改进学生实习模式上,开展“512带教模式”的临床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2月一2015年2月在我科实习的护 生84人,均为女性,年龄20-24岁,实习时间为3 周,其中本科生25人,大专生56人,中专生3人。将 2014年2月一8月的护生42人实行传统带教方式 (对照组),将2014年9月一2月的护生42人实行 “512带教方法”(实验组),两组人员实习天数、学历、性别、年龄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 法

1.2.1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带教方法,由带教老师 指导,针对护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解决。

1.2.2实验组:按照“512带教方法”,即5个制度,1本手册,2 次会议。

1.2.2.1

5个制度:(1)课件审核:为确保带教老师授课质量,由医生、护士长、高年资护士听试讲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明确讲课重点。(2)入科教育:护士长介绍环境、科室布局、收治病种、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要求、行为规范、劳动纪律等。之后指定高年资带教老师专人带教,介绍心内科患者住院全程涉及到的操作流程,使同学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增加自信心。(3)理论授课:根据本科室常见病种、实纲要求安排高年资护士授课内容,指定授课计划,突出专科带教特点。(4)实际操作:操作带教按进度,将心内科涉及到的护理操作项目名称标注于手册上,每周带教老师按计划完成护生操作带教项目,并且实行带教老师跟班负责制,做到对实习同学“放手不放眼”。(5)双向考评:在实习第三周进行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未合格者需补考;在出科前,带教老师给护生评分,护生也给带教老师评分,以利于规范护理带教工作。

1.2.2.2

1本手册:结合本专科实习特点制定了《心内科护士实习手册》,内容包括心内科专科护理操作、历次考试成绩、师生互评内容等,护士长检查操作流程规范,并提问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急救护理流程,以便学生能系统全面的掌握专科知识。

1.2.2.3

2次会议:第三周实习生组织一次小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心内科常见疾病最新研究进展。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护生汇报实习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积极采纳护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纠正不足。

1.2.3评价方法:(1)考核标准。内容为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两部分,各占50分。(2)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生实习的积极性、综合能力提高、对教学满意度、对心内科护理操作的掌握全面性[2],程度包括好、一般、差,让学生自行评定。每位实习生实习结束均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84份,回收84份。

1.2.4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成绩采用(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为(p

2 结 果

2.1 考核成绩 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对教学满意度为93.44%,对照组对教学满意度为73.45% (P

3讨论

“512带教方法” 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带教模式,针对我科患者突发事件较多,我们设计了《心内科住院过程管理及急救护理流程》,每周固定向护生讲解,做到个性化带教,因材施教[3]。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由于专人系统带教,并创新专科带教方法,能够规避传统带教模式所出现的问题。实验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从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的实习积极性、自我评价、对教学满意度、 对心内科护理操作的掌握全面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为93.44%,而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只有73.45%。 从考核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均显示,心内科“512带教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析有以下原因:(1)课件审核及集中理论授课制度能够让学生收获系统、正确的理论 知识。(2) 入科教育带领护生熟悉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处置室、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的位置及相关要求,介绍科室的专业特点、宣讲实习计划以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情况等,消除护生的陌生感,增加自信心,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3)带教老师讲课前根据拟定的授课内容,先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让同学在实习实践中去思考,并查询相关资料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能提高护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讲解由本科室设计的《神经内科住院过程管理及急症护理流程》,突出专科带教特点。(4)实行带教双向评估制度 老师从德、体、能、责、勤等方面培养和考评学生,学生从老师的带教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带教能力、教学讲课、教学查房及提问等方面考评老师,老师多肯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学习热情[4],这样做既让护生了解自身不足,及时纠正不断提高,又让带教老师了解教学情况找出缺陷,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5)实习生座谈会不仅能让带教老师倾听护生的心声,对护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并且及时纠正,而且有助于带教老师掌握护生的实习动态,护生也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6)《心内科护士实习手册》系统的涵盖了心内科专科护理操作项目,使护生能够全面了解及掌握神经内科专科操作,并且护士长的抽查不仅规范了护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还增长了护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了护生掌握理论及操作知识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陈云,刘翠贞,邓丽英.我院内科临床护理带教方式改革的实践.中华护理教育,2012,9(1):20―22.

[2] 张丽红,王会敏,周园,等.心内科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方法的创新与研究 [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2,21(12):1050―1052.

内科护士议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头脑风暴法;跌倒;护理

国家卫生部201l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文献报道示,42%住院患者的跌倒都造成了伤害,8%住院患者的跌倒造成了严重伤害[1]。因此,神经内科为有效预防患者跌倒发生,应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神经内科2014年2188例与2015年2222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的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天数和基础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P均大于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头脑风暴法的实施 ①建立讨论制度。科室建立患者跌倒讨论制度,对2014年每例跌倒事件进行讨论并做好讨论记录,具体到发言者及发言内容。讨论由护士长主持,主班护士记录,科内全体护士参加,可邀请科主任、护理部领导参加。②讨论形式。由主持人宣读近期发生的跌倒事件和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同时宣布会议纪律,给大家创造轻松自由的会议氛围,倡导每一位参会职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尽可能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实践当中的所见所闻,多的发表看法。③讨论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分析跌倒事件出现的原因、应对方法及整改措施,临床护理及管理过程中的跌倒隐患,讨论改进措施。

1.2.2根本原因分析 首先对2014年每例跌倒事件从人机法料环四方面查找近端原因,其次再确认根本原因。14例是由于组织系统造成的;多例跌倒患者是由于多环节因素造成的,其中因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或流程,护士对患者的跌倒评估不到位的有9例;由于患者缺乏防范跌倒知识导致的有6例;由于护士巡视不到位导致的有5例;由于病床过高、地面湿滑不慎跌倒的有4例。通过对以上案例的解剖分析,最终确定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不足、规章制度流程不健全、培训考核不到位、环境设施不安全等四个方面[2]。

1.2.3制定改进措施 针对根本原因,在2015年采取以下改进措施。①完善制度和流程:?K建立健全跌倒风险等级评估制度。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跌倒评估,按照跌倒的危险因素划分为3个等级,分值1分为低危险跌倒,分值2分为中危险跌倒,分值大于等于3分为高危险跌倒。依据风险等级评估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跌倒措施。?L制订预防跌倒流程:做好住院患者的安全评估,筛出高危人群[3],做好入院宣教和防护措施,向陪护人员交待注意事项;在医嘱开具后,及时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范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并及时报告经管医生;出院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②加强培训教育:?K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科护士开展防跌倒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提升护士对患者评估及健康宣教的水平。?L告知患者应穿适合的衣裤,穿具有防滑作用的鞋,改变时不要过快;日常要常检查视力状况,常用物品要放置在随手可拿的地方,并告知呼叫按铃在病床床头。③在当前护理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在原来的护理排班基础上,采取A、P、N班护士互帮互助的形式。④改进科室病房防跌倒安全设施,保障环境设施的安全。

1.3统计方法 收集2014年和2015年跌倒事件资料数据经审核无误后,录入Excel,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2188例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38例,发生率1.74%;实验组2222例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7例,发生率0.32%,跌倒例数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且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安全参与度 2014年12月与2015年12月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参与情况问卷调查表明,对照组52名护士,护理安全参与度61.54%;实验组57名护士,护理安全参与度92.98%,护理安全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跌倒是影响老年患者健康的潜在危险因素,只要护理措施得当,跌倒是可预防和可控制的。可知^脑风暴法应用后,能明显地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和提高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安全的。

头脑风暴法亦智力激励法,采取会议方式,让所有参与者紧紧围绕某个会议议程畅所欲言,突破固有的观念,毫无保留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性思维。本研究由于团队使用了无拘束的讨论规则,参会者更自由的思考发挥,进而迸发出很多的创新性的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案,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因此,本研究采取头脑风暴法分析2014年所有发生跌倒案例,查找跌倒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重新制定了预防跌倒措施,有利于提高全科对患者跌倒高危因素的重视,并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达到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杜绝跌倒带来对患者的伤害,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构健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爱卿,刘瑞云,陶左荷.头脑风暴法在护理质量控制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50(15):1898-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