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科技论文

学校科技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24

学校科技论文

学校科技论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教师发展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1、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职校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2、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3)、多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后者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把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融为一体,把学习变成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课堂气氛浓厚了,学习变成一种很轻松愉快的感觉,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强烈,学习效果也就非常的明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对学生的注意力吸引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对职校的学生,对动态的东西更能够吸引其眼球,更能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传统教学,学生难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变为运动的,静态的图像可以像漫画一样播放,色彩变化无穷,速度可快可慢,可以达到随效果而欲的感觉。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校科技论文第2篇

依托学校资源提高学报学术质量

内外兼修提升医学院校学报影响力

学术信息含量与学报作用探讨

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管见

地方高校学报现状和发展策略

期刊改革中的高校学报发展策略

期刊改革中高校学报的定位与发展

我国开放获取数据库和期刊政策探析

生物类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高校学报服务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科技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干预策略

试论我国高校学报理论创新研究对策

论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办刊策略

综合性理工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建

学科编辑在期刊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江西高校期刊出版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当谈论期刊“国际化”时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报编辑部体制改革战略问题探讨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5年我国新增SCI期刊高被引载文分析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

任职教育环境下军校学报的发展之路

期刊编辑部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探讨

版权转让与学术期刊发展的关系思考

期刊合作: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化新探

基于T型管理模式的军校学报编辑部管理

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运营机制的探索

高校学报更改刊名后如何保持影响力

我国化学类专业期刊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医学论文中表格处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的双栏编排格式研究

医学院校社科学报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学术期刊亟待按学科统一制定“征稿细则”

生物医学类科技论文题名的错例及分析

EI文摘要求与工程类论文英文文摘编辑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现代管理思维及模式

学术期刊助推高校建设发展的耦合机制探析

医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概况及目前存在问题

植物拉丁学名双名法命名规则及其编校问题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与市场化程度分析

基于需求理论的科技期刊外审专家激励研究

对面积单位“667m2”替代“亩”的几点思考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人本管理下的文化筑建

核心期刊导向冲击下的普通高校学报发展之路

《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使用现状分析

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标点符号及缩写的正确使用

学校科技论文第3篇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着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着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学校科技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总体偏低。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体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

陕财职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创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为陕西省财政学校,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经学校、陕西省财政会计学校、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等,1986年由西安迁建咸阳。2001年9月独立升格改制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陕西省财政厅划转陕西省教育厅管理。陕财职院秉承“博学、慎思、诚朴、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陕西省,面向全国,依托会计行业,面向三大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优良校风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陕财职院以建设成为陕西财经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陕西财税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与认证基地、财经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现“省内一流,行业著名”为办学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旨在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专业体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网址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7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1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陕财职院2001~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来,陕财职院年度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科研总量在增加。(表1)

(二)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50篇的学科共有11个,具体如表2所示。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两个学科是企业经济、会计,发文量较多的学科有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等,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其中,在企业经济学科203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3.96%,说明该校企业经济学科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表2)

(三)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说明陕财职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职院校群体中,陕财职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较为鲜明。(表3)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截至2016年底,与陕财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最为密切的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陕财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民族学院(坐落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以前也坐落于咸阳)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表4)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陕财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33篇产出论文标注了7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2.27%。这一比例在陕西省高职院校中属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陕财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在该校作者发文最多的10种期刊中,有《教育与职业》、《财会通讯》、《商场现代化》等期刊出现(或曾经出现)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该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大部分论文质量尚待提高。(表6)

(七)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陕财职院作者发表期刊论文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可以看出,陕财职院作者使用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职院校”、“对策”、“问题”、“高校”、“教学改革”等,这说明陕财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同时,高频关键词“电子商务”体现出来该校的专业特色。(表7)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陕财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在企业经济、会计等学科的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学校科技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校外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论文选题和研究,要结合校外单位的科学研究实际、工程技术开发实际、产品研发与应用实际,研究目标是解决企事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与生产实际问题,从研究选题、资料查阅、实验设计、科研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论文写作等,学生都要在校外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和水平。

学校科技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73?04

一、专业技能的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推进,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教学实践技能则是教师素养的重头戏。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学科专业技能等方面。[1](70-71)

但从目前多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出现了培养模式专业性不强、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不合理、专业技能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和场所少、本科生对技能课程满意度低、教师职业技能教学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科学的训练指导以及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和支持系统不健全等状况。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五所高校(学校名称用A—E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因素,提出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和发展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对象包括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高校教师和领导等。对五所高校四个年级200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有的高校(如A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才两年,因此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数不等,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与此同时还抽取了部分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五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和实际掌握程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从教技能课外训练情况以及高校对技能课程教学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内容。

(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蓝图,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于高校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5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揭示其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本科生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1. 本科生培养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大致有以下情况:

一是单科培养模式。在调查中了解到C校和E校针对目前小学开设的学科,设置相应学科方向来培养小学教师。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可选择某一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修方向,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修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通常有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方向,学生可在这些学科方向中任意选择一个,其目标是培养专长于某一门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

二是文理分科培养模式。A校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爱好,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划分为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但在方向内部却是进行综合培养。理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数学、科学、计算机等技术类课程,偏重修数学;文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语文、英语、中外教育史、品德与生活等文史类课程,偏重修语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文科或理科方向中任选其一。

三是综合型培养模式。综合型培养模式是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学四年期间不分具体的文科和理科方向,广泛地学习与小学学科相关的学科教学法和学科类课程,在学科上相对侧重数学和语文,兼顾品德与生活、科学、信息技术等。B校和D校的培养模式属于这种。该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小学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成为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

根据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设置,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性不强,缺乏多种技能的综合培养。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地方教育当局在招聘小学老师时,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允许中文师范生、数学师范生、艺术类师范生等直接参加小学的招聘,这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

在调查中发现,各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安排的时间比例太小。如表1显示:该方案中理论学分为136学分,而实践学分为40学分;理论学时数为2424学时,而实践学时数仅为315学时;表2显示: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61学分,而实践课程只需修28学分,占总学分的18%;总学时中讲授课占2430学时,而实践课只占23时。显而易见,A校和B校的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很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得技能课的教学的机会和时间偏少。

学校科技论文第7篇

我校附属医院开展“精湛医术谈”是贯彻落实军委科技强军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我校“精品讲座”举行了近百场之后,学校全面开展精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活动可以荟萃临床精英,凝聚百家专长,关注临床医学发展,倡导学术立院,促进临床工作的交流与发展,展示临床工作者精湛技艺和良好风貌,对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加快我校创建一流医学院校步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世界竞争更加激烈,传承科技和在竞争中求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我校临床医学有着辉煌的历史,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首次,造就了无数专家学者. 1958年首次在国内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和经小脑幕上入路切除晚期听神经瘤获得成功;1960年首次成功救治一名烧伤面积96%、III度烧伤面积68%的危重患者;1986年世界首例十指再植手术获得成功;1997年6月国内首次活体部分肝移植获得成功;2001年皮肤科成功发现了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成为新中国成立来在国际皮肤病领域发现并命名的第一种新疾病,该发现入选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2007年4月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先天颌骨缺失造脸术(为人“换脸”手术),同年4月18日,口腔医院专家使“坑面女”的“变脸”梦想成为现实,这是世界首例“先天性双侧颧骨上颌骨缺失造脸术”;唐都医院近年开展的“骨肿瘤微波灭活保肢术”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我校临床医学专家辈出,在老一辈专家教授(如骨科专家陆裕朴教授,口腔医学专家陈华教授,胸腔外科专家刘锟教授等)的精心培养下,造就了我校一代又一代年青有为的临床医学专家,他们以患者为中心,以解除病痛为目标,使老一辈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代代传承. 今天,这支临床医学专家群体中既有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有普通医师,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解除广大患者病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临床医学硕果累累,科技论文辉煌常在. “十五”期间我校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共573篇,居同类机构前列. 近年我校在SCI收录期刊逐年稳步上升,2005年114篇,2006年196篇,2007年以我校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已达403篇,其中在柳叶刀(Lancet)发表的单篇论文[1]影响因子(IF)为25.800;自从2005年初学校开始统计国外论文以来,我校在国外的科研科室已达79.31%(92/116),论文数量及科室覆盖率在同类院校中已走在前列. 2006年西京医院SCI收录论文142篇,名列医疗机构第1名. 这些都说明我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创办国内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学报开辟“精湛医术谈”栏目是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 鼓励临床医学工作者将“精湛医术谈”内容从实践到理论,进一步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报“精湛医术谈”栏目上,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也有利于提高学报质量,成为学报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学报将不断提高办刊的主动意识,造就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实现期刊信息化网络化,面对挑战,寻找对策,努力与国际接轨. 积极主动与临床医学专家教授互动,充分汲取先进的办刊经验,把我校学报办成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学精品期刊.

学校科技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范式产学研应用性研究

[作者简介]孔金(1973-),男,安徽定远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71-03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发展”是高职高专学校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站在专业制高点,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才能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更好地使所教课程密切联系实际,紧跟技术前沿。”①

一、我国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现状

1.高职院校科研的实力。《中国高教研究》通过对14家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所作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显示,全国1207所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中,有175所院校发文,论文365篇,占被统计论文的8.95%,占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总数的14.50%,比2008年增长了3.89%;在发展状态较好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9所重点培育院校中,有36所院校共在这14家核心期刊上144篇,占示范高职院校发文总量的33.03%,占高职类发文总量的39.45%。以上统计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数量少、比例低,但发展的势头和状态还是比较好的,说明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还是有的。从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的状况来看,高职院校科研较少从企业和市场的应用性研究出发,很少根据校企紧密合作来解决企业和市场生产和生活中的工艺改造、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实际问题,以提升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而只是从课程的角度和经验性感受进行思考。

2.高职院校科研的成就。高职教育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从政府到个人已经普遍地将职业教育看做能力教育、就业教育,在宏观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如果从整体上检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研究,或者是在国际比较的视阈中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职业教育思维上的特征或偏向是十分明确的。”②在近十年的中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可以确定职业教育理论的关键概念,如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项目化教学、“订单式”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双证”毕业。“当然,对于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还存在着来自历史的、现实的障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其‘范式’的确认,相反,这一点正好反衬出大家对于职业教育本身有个基本的对象性的判断。只是很多人不能认同这个对象,不是不存在‘判断’这个事实。”③在高职院校科研上有专家认为:直至今日,职教系统仍然对职业教育及其走向普遍感觉到理论上的贫乏,从而使现在的职教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常常受到随意提出的概念的困扰。

3.高职院校科研的困境。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科研照搬普通高校模式,没有自己的特定模式,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差、综合实力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主体是“三改一补”院校原有教师;(2)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量较少;(3)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招聘的普通高校研究生,比例会逐渐趋大。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主力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在科研工作中很多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对科研工作规律和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不了解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对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知之甚少,现有的科研也多是为了评聘职称的“应景”之作。同时,受普通高校的科研模式的影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技术轻素质、重“教”法轻“学”法等问题依然严重,这种照搬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做法,偏离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逻辑指定。另据《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5月27日撰文:中国专利平均实施率为70%,其中大专院校的为33.9%,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实现成果产业化,高职院校当然责无旁贷。

二、范式的含义、作用及高职院校科研范式

1.范式的含义与基本理论。20世纪70年代,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使用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探索、教育和训练中所共享的信念、理论和方法、技术等的集合。笔者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一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这本书中,库恩把科学的发展历程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继交替的历史,而科学革命则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即是说,此时库恩的范式概念讲究的科学研究的“革命性”。库恩在《对范式的再思考》一文中又有新的认识:“不管‘范式’在这本书中有多少用法,还是可以分成两组,各有名称,可分别讨论。‘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包括一个科学群体所共有的全部承诺;另一种意义则是把其别重要的承诺抽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库恩在反思之后提出用“专业基体”(disciplinary matrix)一词来替换范式概念,并且提出组成专业基体的三种根本成分是“符号概括、范例和模型”。它有三个基本构件:一是遵守它的研究者(共同体成员);二是一套规则、典范;三是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满足这样三个构件便可构成一个范式。首先,范式建构主导着科学共同体成员特有心理价值的形成,使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具有共同心理价值的群体,成为归有所属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次,范式规范着共同体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行为方式,并对新手科学家具有示范作用,通过经典著作、典型事例、科学成就、已解决的难题等为某种科学研究提供了模型,还给科学家从事某项研究以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该共同体成员所拥有的范式。最后,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一个总体上的框架和工具。“没有成熟‘范式’的科学只能是准科学、前科学;同样,没有范式(共同体)作为归属的科学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④

2.范式的作用和高职院校科研范式特征分析。至于范式的作用,尤瓦娜・林肯等人这样指出:“范式也具有标准化的特征,使实践者免于长时间思考和认知存在的问题。”因此,瑞泽尔说:“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在高职院校科研中,范式问题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定位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也存在着定位不明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高职教育研究范式应该是在高职教育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对于高职教育的公认看法,并以此作为认知前提的思维框架和对象性的判断。当前从国家到基层都已普遍地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讲求校企合作、双师建设等,应在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其二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来看,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必然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具体怎么合作,这里面就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研”与“产”是相互脱离的,高职院校的很多科研项目并不是“产”所需,成果也并不为“产”所用。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应用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应有更紧密的联系,只有通过科研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研发能力,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更好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技术的能力,这样,高职院校科研才会魅力四射。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以应用性研究为依归,走产学研道路,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范式普遍存在着无法摆脱普通高校模式的梦魇,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实际,导致了产学研的分离。“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建立起教中有研,研中有产,产学研紧密相连的工作机制。和普通高等院校从事研发的不同在于“类别方向”,而非在于“水平高低”,所以,高职院校科研范式应在延续普通高校科研模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进行范式革命,建立起具有高职自身特点的科研范式。

三、高职院校科研范式问题的建构方案

高职院校科研本着建构自身范式的需要,应建立起在高职教育这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研究者(共同体成员)队伍、规则、典范,使高职科研能够有自己的范例、理论、方法和评价标准。

1.高职院校科研“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判定一门学科是否成立的基本依据不是是否确立了某种范式,而是是否具有严密的范畴体系和以此为共同话语的学术群体。”⑥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主体是高职教师,他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原中专中技部的老师、新招录的研究生和聘请的企业技术人员。从教师个人方面看,要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就要培养自己科研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意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高职院校教师以教研来促进企业活动将是更有意义的事。作为研究者要遵守科研行为道德准则、自律责任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讲求科研活动的诚信、精确、典型和客观。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考虑,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力量的培养,高职教育出成绩就要看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抓好科研骨干建设,以他们带起科研队伍,也可以通过名师专家引领,在校企合作中促进科研团队的成长,通过科研,使教师能够思考逐步形成自己专业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或研发能力。再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建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有组织、有系统地出台科研的管理规划和激励措施,在课题申请、技改项目获取、专利申报、科研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高职院校科研范式的基本对象和范围。高职院校科研方向不仅要对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办学方向等进行梳理,而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行业企业生产实践和服务地方经济第一线,突出技术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型研究。注重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注重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技术、工艺问题上找课题,促进“产学研”结合,教育者在不断尝试理解教育过程的同时,做出专业论断,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其内在的要求和必经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应将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走势作为科研工作的源泉和发展动力,在横向合作上下工夫,将科研力量投入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新工艺开发等应用研究上。通过开发大量横向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科研和生产的真正结合,校企合作无疑会有更紧密的深度对接。

3.高职院校科研范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科研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科学研究起着有序、规范和激励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经济形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高职教育及其科研的重要性,要改变过去以考核普通高校科研水平的评价方式来评价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既包括论文、论著、课题、项目,也包括专利申请、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等,除SCI,EI,CSSCI等外,还应包括行业性强的刊物。高职院校科研要围绕产学研开展科研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问题。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应以能促进产、学、研相互影响方向上进行尝试,开展跨专业、跨行业、跨院校、跨区域的合作,并体现应用研究的特点。比如,对于纵向项目,应改变重立项轻研究的局面,将其结题成果纳入评价范畴中;对于横向项目,以经费到账表示项目的完成;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突出评价的市场性、技术性和可验证性,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整合校内外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原创性的应用性研究,加强技术开发,加快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地方。关于科研评价的方法一般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以可定量化数据确认科研工作量的评价方法,如刊物级别和影响因子、项目立项等级及到账经费、专利申请数量等折分加权得出的分值,算作科研业绩量化考核的依据。定性评价是从总体上通过描述性、解释性语言基于“有根据的理论”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和比较的方向指标。

[注释]

①杨泽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5):27.

②③刘诗能.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理论“硬核”[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6,6.

④张武升,廖敏.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和发展趋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33.

⑤刘诗能.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理论“硬核”[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6.

⑥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00.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