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2:31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阅读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要想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那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那就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即“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主要是应付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以培养“书呆子”为目的。显然,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早以过时,早以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坚决摒弃。

而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就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主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弘扬。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又是怎样来实施探究阅读的呢?

我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课前师生准备;课堂师生互动;课后巩固迁移。只有将这三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课前师生准备

1.1 课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好阅读教学,那就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即文本)。因此,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就尤为重要。

我在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中,首先是带着感情去读文本,一遍又一遍的读,读出自己心底的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然后是弄清文本的结构层次,弄清文本的主题思想,理解文本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弄清文本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最后再结合教参深钻教材、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导语,更为关键的是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质疑,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1.2 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要想在课堂上师生能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仅有教师的精心备课还不够,还得学生扎实地做好预习工作。因此,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就相当重要。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一定要对文本仔细地、认真地、带着感情反复地读,一定要读出自己体会和感受,并且争取把文本读懂读透,确有不懂的问题就在书上一一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另外,学生还可大胆地对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观点看法提出质疑,通过自己反复思索还搞不清楚的问题,就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

总之,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认真地探究质疑,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提出疑问等。只有这样,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2.课堂师生互动

探究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的情感对话体验,也是课堂师生双边互动的关键。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思维的独特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积极有效的引入,使学生内心产生矛盾,能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营造出对话的氛围。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中获得知识, 求得答案。比如,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者在课堂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提出的一些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导引”、学生“交流”来解决质疑。另外,在课堂师生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把课前精心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又没有想到的关键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如确实不能解决,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启发、引导、点拨等方法来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独自或合作探究问题,最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求得解答,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这篇课文时,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质疑有:①课文描写的“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②作者从哪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③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④描写江南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⑤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有什么精神?⑥描写北方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⑦学了全文,你觉得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学生对课文提出的质疑有: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凉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凉的坚硬”怎么能修饰“雪花”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一句中,“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③第一段中,写雪野中的“山茶、梅花、杂草”,其作用是什么?④幻想蜜蜂在雪野中“飞”、“闹”,其作用是什么?⑤孩子们塑雪罗汉时,“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一句中,为什么要用“偷”字呢?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句中,“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些课堂质疑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的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求得答案。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提高。

3.课后巩固迁移

3.1 课后对文本的复习巩固。

课后再读文本,吃透文本。对文本的重点难点、关键词句的理解及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复习巩固,以便真正的消化吸收。

3.2 课后对文本的迁移训练。

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从网上下载、从《新思维》或《巴蜀英才》上搜集与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等。这样,就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学懂了文本,是否具有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阅读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贯切课改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长期坚持了探究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都能大胆质疑,小组讨论探究也非常积极,同学间的“交流”及“解疑”也很积极。因此,全班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一切的成绩,都要归功于我长期坚持的初中语文之探究阅读。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2篇

(一)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

由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较偏理论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般采取的都是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为辅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居于整个课程教学的主导位置,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较为被动。新时期条件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新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尽量避免“一言堂”情况的发生,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标准客观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一段时间里的确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探究,但是终究又回到老路上,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主要地位。

(二)教学手段单一

除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外,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转换教学模式是浪费有限课时的表现。在这样一种权衡下,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倾向于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一种教学手段。如此一来,将会直接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的无变化,学生只是惯性进行学习,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教师当时的教学主题就能预知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这样平淡无奇的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挑战欲望以及挑战激情。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基于这一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资源形式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应从资源形式的丰富入手,努力提高现有基础硬件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教生课内外使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的方便度,为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创造出更为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还要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完成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购买现有信息资源,组织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比如就《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课程教学内容来说,传统教学模板中,儿这一课文只是作为学习和了解的部分,因此没有进行详尽的教案设计。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去收集与太空航程有关的内容,对教案进行新的设计,提高教案与内容的贴合度,对学生科学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普及。

(二)实现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属于引导者的成分,并且从过去知识提供者及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度到知识导航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查阅,掌握相关的语文阅读知识,通过这样的途径,甚至可以收获一部分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比如就都《动物游戏之谜》这一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天生对动物界的好奇,鼓励学生去查询一些动物,如老虎、狮子等的游戏行为,通过观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兴趣,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借助BBS、博客、QQ等渠道或者Email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沟通,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作业的批改等。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教师可以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从而对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做出及时的调整,实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除上述措施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比如在遇到叙事性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短片,让学生立体的感受这一课程内容的来龙去脉,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或者教师还可以对情景角色扮演的模式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准备,来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让学生享受整个表演的同时,加深学生整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3篇

一、何谓朗读教学法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能使学生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直观感受,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直观教学”一样,语文的直观就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学生自己的朗读,师生共同的分析都构成了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朗读,就是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感情地读,是将无声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学生在对作品主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成分。而朗读式教学法也恰恰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的。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先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讲解,挑字词、段落进行分析,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或者单独式的朗读。这种朗读训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在朗读中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从而体验作品的审美意境,深层次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其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良好的大环境,学生才更加愿意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在朗读时,教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和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多种方法,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选段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韵味。

三、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一)朗读式学习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应盲目地让学生“死读”,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与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动,脑子在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着,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朗读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朗读就是最好的方法。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要形成语感,学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朗读。语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对于《诗经》中的诗歌,我们只有通过朗读的方式,才能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感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朗读,总能品出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1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发凸显。由于我国应试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所占据的统治地位,语文阅读的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只是追求分值而忽略语文所包含的情怀。笔者认为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的吸收中华五千年发展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史中所沉淀下来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仅仅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从阅读中所形成的独立的思想。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要让他们从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语文思维空间,提高语文阅读质量。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现状出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分析,从而探讨出了关于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没由找到正确的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和没有掌握到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导入无法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了,而老师有时候忽略了这一情况,只顾自己的教学,甚至有一些老师只是通看了一遍文章就结合的参考答案给学生进行讲解了,这就是教师的能力素质不高的体现,容易断章取义的片面理解文本,从而误导学生,容易传授给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在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起不够,在老师布置对阅读文本进行讨论的任务的时候,大家只是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关于阅读材料的分歧与意见消除的太快,学生没有进行一个实质性的思考就草草了事,根本没有得到一个阅读的有效方法和语文知识的升华。

1.2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太少,传授方式过于单一。在目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互动过程太少,没有从阅读材料中对学生进行一个情感的引导和抒发,只是一味的对着参考书或者参考答案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这种强行的知识灌溉对学生来说是很难消化和接受的。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传授知识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取代学生成为了课堂的核心,教师只顾自己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提问性引导,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不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讨

2.1 教师要认真备课,提高讲授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认真积极备课,提高自己讲授知识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连贯性。高效课堂的开展需要教师在三个方面打好基础,一是教师在参考答案的前提下独立仔细的阅读所要给同学们分析的材料,阅读材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要对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对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积极予以标注和解释,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步骤,让课堂灵活生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阅读发展实际情况的的教案。有了一个逻辑思维清晰的教案,才能更好的开展阅读课堂的教学。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复制粘贴网上已有的大众的教案,教师可以在独立阅读文本之后,借助参考书和自己的领悟进行教案的设计,既要符合本班学生的阅读中实际情况的教案,也要创新和多元。三是教师要制定一个关于学生阅读成长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目标。学生只有在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下,才知道自己阅读中应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只有瞄准了方向,用对了力气,学生在阅读中的进步才大。

2.2 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阅读是一种个体差异化的行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教师不应该主导课堂一味的灌输给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这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阅读体悟和感受。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的讲到底,不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一味的依赖老师的分析,自己的阅读思维越发懒惰,对阅读材料没有进行一个自己的感悟的理解,阅读技巧也得不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掌控课堂,允许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进行一种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个有效的指导。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整个课堂的互动和交流中,才能推动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应该保留一点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同时,也要积极倡导学生向教师提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深入进行阅读。

再者,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团队合作倾向,加强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适当的开展小组分组,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对阅读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发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大的。团队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开展。

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最真实的情感才能直击学生的内心,只有教师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唤醒学生心中内在的心灵反映,从而引导学生真切的去感悟阅读,去体会阅读,去发现在阅读后所沉淀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陈凯.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0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他们寻找和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也就表明,落实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广大教师就必须实施一些有效的措施去突出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关。教师应有全新的观念,民主开放的教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大胆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需要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起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放飞思维的灵感。从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丑小鸭》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象一下丑小鸭后来会怎么样?把自己想象的结果和课文中的情节相比较来感悟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的艰难历程,从而体会丑小鸭对生活的坚强信念以及对我们的启迪。后来,我曾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利用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是现今教育家非常重视的课题。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切合实际地采用一些新进的设备,通过新颖的授课方式,拓展阅读的内容,创设与阅读素材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此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阅读水平较强,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经验往往都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他们大多数受益于课外阅读,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用“新”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可以以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吸引的本体,还可以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器具来刺激学生感观。我们可以以现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较多的课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例。从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新鲜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在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为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从这种不同于固定教室教学的环境中提取有利于组织教学秩序和教学内容吸收的各种因素来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冲击。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带色彩的文字来形象化教学内容,给学生造成视觉冲击,那么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被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合适宜地将教学素材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拓展广阔的阅读时空,并且还要重视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让阅读活动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连。当然,要做好这些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给与他们科学的指导,引导他们注重思考和积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四、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再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世界上一切创造都少不了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而驾驭语言中的各种要求,就理解而言,则主要表现在语感能力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首先激起学生乐读的情感,通过多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领悟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蕴涵,以便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其次,语感及语感能力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获得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行为环境在培养语感能力方面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开展情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语言实际使用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实质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课堂的界限,并跨越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另外,还要不断关注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善于求异,大胆对课题提出质疑,并在质疑中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引导和讲解,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盈.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0).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6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尽管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然而目前,很多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为主,没有给学生发表个人看法的实践,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潜能,也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练习,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师阅读教学意识落后。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是读者通过对作品认真地阅读、仔细地揣摩、用心地品味来了解作品的主旨,从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引起共鸣。阅读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与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欣赏作品来实现自我完善。然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语文阅读的本质,他们大多只是把阅读当成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他们大多以考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方法上,则试图通过做阅读练习题来提高他们对阅读题的解题能力,多是按照课文中或者参考数以及参考答案的内容粗糙地讲解。学生也主要是配合老师为主,缺少对于作品本身审美价值的探讨和领悟。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生动丰富的阅读教学情境。初中生尽管阅读能力不强,但想象力十分丰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优美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优美动听的歌曲、直观形象的图片、生动精彩的视频等来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迅速融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课文的重难点在于理解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初中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强,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很难深入理解透过背影所体现出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阅读相关段落,想象并了解父亲那时的体态、衣着是什么样的,爬上月台的那些动作又能体现出什么?经过教师的适当提示和点拨,学生自然能够了解父亲尽管买橘子不容易却依然坚持去买的良苦用心,自然能够通过背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如可让学生结合阅读课文自编、自导、自演课文中的某情景。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时,就可让学生结合秦王和唐雎的对话内容编为现代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样教学形式就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解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广泛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应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技巧方面进行一定指导,注意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读物,保证读物阅读难度适中,阅读内容生动有趣,不必局限于文学类作品。

3.指导学生多进行写作。除了要广泛阅读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做写作练习,以写带读,以写促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首先,要保证学生多读多看好文章,鼓励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生动的语句段落。其次,则是要指导学生练笔。阅读教学中的练笔的方式有多种,在学完阅读课文后,可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续写、扩写、仿写等,让学生在阅读反思中由接受转向创新,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学完《故乡》这一课后,就可让学生进行练笔,请学生在课上对自己的小作品进行朗读。通过练笔,学生能够逐渐实现阅读体验――精读反思――写作创新,通过借鉴和模仿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结论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轻负高质;教学策略

“轻负高质”是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将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实现了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贯彻,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要紧贴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育阵地,将“轻负高质”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贯彻。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限教学时间内,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建民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表现有效的调整语文阅读教学进度。例如,在人教版《七律・长征》这一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体诗的创作背景进行论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有效传达,并对古体诗中体现的精神进行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阅读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使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回归生活、回归社会,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构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在课堂上与生活实际联系之外,还要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扩展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并进行有效延伸,使学生的精神与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共鸣,实现精神情感的深化,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这一内容阅读过程中,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现实生活中的物候现象与内容进行结合,明白物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三、创设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趣味性多重特点,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素材、现代多媒体技术等载体,将阅读教学内容融入情境教学当中,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对故事内容和结局进行富有创新性的改变,大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在语文学阅读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例如,在人教版《威尼斯的商人》这一语文阅读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葛莱西安诺等人,利用音乐对环境进行气氛渲染,对人物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电影版《威尼斯的商人》的播放,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轻负高质”的教育要求下,要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有效思考,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趣,在保证学生提高语文阅读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不至于对其负担过重的精神和身体压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