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店面设计论文

店面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40:17

店面设计论文

店面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商务酒店; 大堂;空间类型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Chinese hotel building and needs improvement. Analysis has been built hotel exampl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otel building design. The lobby of the hote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hotel desig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of the hotel public space. Based on the built Traders Hotel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research examples, examples,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types of city space that the lobby of Traders Hote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city Traders Hotel lobby enlightenment.

Keywords: City Traders Hotel lobby; space;

中图分类号: 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绪论

酒店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每一个酒店建筑都至少有一个大堂。大堂不仅提供给旅客休息,登记,停留等所需的场所,它的空间形式还能带给旅客美感。

20世纪前,酒店建筑空间受本身结构影响,大堂的面积多为一个或多个开间。1976年,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设计的拥有大型中庭空间的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酒店开业,这种巨大的中庭空间被纷纷效仿。到了20世纪末,随着建筑思潮的革新,大堂空间也呈现多样的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酒店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分析总结已经建成的酒店实例,可以为酒店建筑设计提供参考资料。文章以已建成的城市商务酒店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实例,列举实例,分析得出城市商务酒店的大堂有三种典型的空间类型,总结出设计城市商务酒店大堂的启示。

二 三种空间类型的特征

文章通过查阅资料与调研实例,分析出大堂空间类型可以分为三种:门厅式,中庭式,波特曼式。他们的特征如表1。

表1三种类型的特征

三 启示

大堂功能与空间的设计

五星级城市商务酒店的大堂功能一般有如下项目:(表2)

表2 五星级城市商务酒店的大堂功能

共享空间是主要的展示空间,它可以设计成一层楼高,也可以多层楼高或者形成巨大的中庭空间,其他的功能与空间都围绕这个空间布置。

三种空间类型的精神构建

大堂是客人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大堂中共享空间最能打动人心。不同的空间类型给旅客不同的感受,也体现出酒店的档次和品味。门厅式大堂给人舒适亲近的感觉,精品酒店常常用到;中庭式大堂给人大方得体的感觉,普遍的高端酒店常常用到;而波特曼式大堂给人豪华奢侈的感觉,而拥有波特曼式大堂的酒店数量较小。其次大堂的空间形式,介质,序列和光影都能创造不同的氛围。

未来大堂的设计

面对酒店业强烈的竞争,特色成为酒店发展和吸引客人的亮点之一。当代酒店设计呈现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商务酒店大堂的空间会随着酒店建筑设计会变得更实用、更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蔡镇钰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4(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征.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2008

店面设计论文第2篇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现代酒店行业进入了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竞争的新阶段,体现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主题酒店近年来发展比较快,为人们提供更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通过精神、理念、价值观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一方面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和感受酒店独特的艺术环境氛围。酒店文化一般以酒店本身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时代特征、人文精神、品牌特色、艺术文化为一体进行融合的产物,渗透在企业的任何活动之中,成为酒店长期经营和运作的灵魂。近年来,主题酒店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说明主题酒店的文化设计具有其必然性和趋势性,同时证明了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为主题酒店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

一、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搜索,了解到目前对于主题酒店文化设计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说明该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王淑华主要以主题酒店为研究目标,将其文化特征为研究核心,充分分析了文化创新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适应了市场多元化要求;丁凡通过对我国酒店发展阶段的了解,突出主题酒店的时代性和必然性,说明主题酒店是现代酒店行业一次重要的飞跃,通过学者提出的理论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可能;徐和平主要突出文化设计作为主题内容的表达,强调了酒店中文化性主题的起源、发展以及变化趋势,为现代酒店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酒店文化方面的研究理论,促进了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拉动了经济的不断增长。

二、主题酒店设计原则

(一)市场适应性原则

品牌的生产和营销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度挖掘市场环境中潜在的价值,主题酒店设计同样应该尊重市场,适应市场。市场中主要活动者为广大消费者,我们生产的产品一定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和支持,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作为主题酒店,管理层需要根据顾客需求划分来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应该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掌握主题酒店应该采取的生产方向和生产内容,只有与市场变化和现实生活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够使主题酒店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市场激烈的环境下长久不衰。

(二)彰显主题的原则

所谓主题酒店,就说明酒店以所塑造的主题环境和主题产品为主要经营的对象,那么彰显主题文化成为了酒店最重要的原则。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主题酒店的产品经营也随着动态地调整,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时效性,但是彻底更换和改变主题文化并不是酒店能够长期采取的方法,因为频繁地大规模改动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花费和主题效应影响,虽然人们追求的层次和方向随时更新变化,但是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完善,对于主题酒店同样应该保持原有的基础文化氛围,能够不断延续酒店的优势,在根本的文化基础上深度挖掘时代性的文化元素,将酒店的主题文化长期传播在市龌肪持校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

对于主题酒店的设计是依靠系统性和整体性两个方面的构思和规划才能完成的工作,考虑酒店外在的设计和内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从整体上体现酒店的主要风格和主题文化。通过酒店外在体现的美好使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顾客在心中锁定了消费目标和对象,所以外观的设计风格起到了吸引顾客的作用;酒店的精神文化氛围能够为顾客带来精神上的熏陶和提升,如以绿色生态环境为主题的酒店,消费者体会着大自然的美好气息,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城市的喧嚣,赢得了片刻的宁静和舒适,作为每天为生活和工作奔波劳碌的人们自然会喜欢轻松自然的环境。因此,主题文化的内在精神流露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者必须双向设计主题酒店的内在与外在各自特点展现,依据系统性原则进行结合,使整体协调一致,搭配合理,为酒店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四)经济性原则

主题酒店面向的消费群体一般消费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同样对于酒店的设计也不需要过于奢华,一方面与实际情况不符,另一方面也会为酒店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所以,主题酒店的设计需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所谓经济性原则,并不代表在设计上敷衍了事,采用的装饰材料和基础设施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主要从设计和装饰中节约成本花费,针对营造主题环境为主要设计内容。对于主题酒店,顾客关注的是如何为自己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文化感染,增加酒店的归属感,酒店不仅仅需要设计、装饰和管理,更需要广泛地宣传和营销,所以从成本来看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花费,管理者必须拥有经济头脑合理规划成本花费,保证酒店经营能够成本最低化。

(五)先进性原则

主题酒店是现代居住领域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产物,为出行的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随时享受家一般亲切周到的服务,现代人们为了适应时展的脚步,无论从生活习惯还是穿着打扮等等各个方面都增加了要求,具有滞后性的产品已经成为了市场淘汰的对象,所以,主题酒店需要与时俱进,保证先进性原则。所谓先进性,一方面保证酒店设计和经营管理的先进性,从外在表现酒店具有的发展前景和时代特征,与消费者的生活更加贴近和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酒店人才和技术的高端水平,酒店员工是作为服务的执行者,其态度、素质、精神面貌、行为举止都能够代表酒店的品牌形象,同时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样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共同支撑,先进的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全面、及时、高效的服务,使人们再也不需要长时间的排队、酒店无空房等等现象的担心和忧虑。因此,酒店的先进程度也作为管理层经营酒店的评价指标,以发展的眼光谋划酒店的未来和进步。

三、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特征

(一)主题性特征

“主题”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具有最重要地位的音乐主旋律,是音乐的核心代表。对于主题酒店同样如此,酒店的主题性是设计者研究和规划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它通过酒店本身的经营和文化传播进行体现,同时也集中表达了设计者的评价、主观认识和理解。每个主题性的建设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存在客观性、时代性、观念性以及主观性于一体,是酒店环境的灵魂。酒店文化的主题性特征能够决定产品的价值、质量以及发挥的作用,渗透着各文化元素的融合。酒店的主题性充分提高了消费者的视觉效果,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正是由于主题特色,才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主题性特征能够被复制和取代,所以要求酒店选取主题时考虑主题更换的容易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主题特色,打造满足人们需要和追求的艺术产品,促进酒店同经济发展的脚步前进和提升。

(二)独特性特征

主题酒店设计的文化具有独特性特征,形成差异性文化精髓和理念。主题酒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主题差异性、产品差异性、服务差异性、价格差异性、技术差异性等等多个方面,每个酒店都不可能拥有完全一样的经营管理和规划设计,也正是由于存在差异性,导致酒店的销售业绩有所不同,说明酒店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市场独特性,通过独特的优势和文化理念吸引广大消费者,也强有力的打压了竞争对手。当然,酒店的立性是可能被复制的,但是酒店的品牌是无法被替代的,可以从实行品牌战略方面制定独特的影响理念和渠道,如果能够坚持走独立品牌路线,也将成为酒店长久运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酒店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虽然是一种优势,但是之所以酒店表现出来的竞争力不同,也是由于差异性和独特性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作为酒店管理者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将自身的独特性与平等竞争的其他酒店进行比较,弥补不足和弱势之处,其次发扬酒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酒店维持品牌和服务的独特性特征。

(三)体验性特征

随着经济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为体验式经济的快速转型,酒店也也开始展现新方式的优势和特征。体验性是指酒店以服务理念为行为导向,将产品作为推销对象,为顾客带来值得回忆的价值和感受,体验性充分发挥服务的伟大作用,再一次将酒店打造为服务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经营的产品成为了酒店的道具,成为为打造优质服务而生产的商品。酒店的体验性文化特征要求触及顾客的情感、感官以及情绪等主观意识,通过情感性语言可以充分表达体验性,同时体验性是通过服务环境引发的主观行为意识,每个酒店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性各不相同,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但是可以建立科学的体系进行评价。管理者需要有效利用主题酒店的文化设计的体验性特征,使消费者的新奇和与众不同的感觉能够长久保持下去,这才是体验性营销和服务的根本目的。

(四)服务性特征

主题酒店无论是有形的资产还是无形的文化环境都是具有服务性特征的,包括视觉服务、精神服务、实质、体验式服务等等多各方面,酒店属于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所以酒店的文化设计体现出服务性特征是十分必要的。酒店的服务性是无形的,通过有形的产品、员工帮助、环境熏陶等等将抽象的服务有形化,使顾客切实感受到服务真实存在,可以看出服务性依赖于真实的事物和人,不能够单独发挥其作用,消费者也需要参与到可服务的范围内才能接触到酒店的服务性。服务性是不可代替的,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顾客,没有完全相同的员工,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酒店设计,那么服务性就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效果,也正是由于多方面因素构成服务特性,酒店才能够深度挖掘可创新和完善的价值因素,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四、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具有的影响和意义

酒店文化是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同累积和营造出来的,积淀和传承了企业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的深厚基础。酒店管理者通过将无形化的服务转变到具体的实践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形成企业同员工共有的价值取向,主题酒店设计中的文化具有如下作用。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一)为酒店经营注入活力

酒店的文化使酒店具有长期经营的动力,通过文化的设计和传播使冰冷的建筑成为富有活力的温馨场所。现代人们不只是需要一个安身之所,更需要找到休闲放松的环境减轻个人的压力,那么,酒店的文化成为了顾客精神的寄托,成为了活跃人们内心的工具。对于消费者而言,酒店文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顾客慕名而来追求的体验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单单是经营管理的企业资源配置和优化,更是酒店精神内涵和活力的构成元素,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为静态的设计和规划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气息,使酒店的环境和氛围更加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吸引顾客,刺激消费

酒店的文化同酒店的品牌一样重要,每个酒店的设计和产品都有所不同,但是从质量和技术水平来看大部分相似,对于顾客而言不会去绞尽脑汁地体会质量上的差异性,也不愿意研究酒店之间产品的优劣,因为从整体上来看基本相同,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产品细微的不同,不如从酒店的文化气氛角度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再相似的酒店给人的感觉终究是不同的,尤其是文化气息的表现更加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酒店通过文化理念不仅仅是员工团结一致,更加吸引了顾客融入其中,感受酒店的与众不同,目前的消费者已经把酒店的文化环境作为决策的首选条件,因此,酒店文化的宣传和营造更加吸引顾客的消费。

五、结语

店面设计论文第3篇

随着酒店行业的迅速发展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各地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从力度上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水平上看,课程体系水平不断提升,从课程结构上看,课程体系结构不断优化。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许多高职院根据本身特点制定校本教材,实训材料和相应的习题、案例及解答。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应有清楚的认识。如,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水平偏低,远远滞后于酒店行业发展,课程设计不够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现状。

第一,课程体系仍沿袭本科院校,设计并未真正实现与行业接轨。如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标志,尤其是以高操作性著称的酒店管理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声称自己的课程体系是与企业合作的改革模式。而实际上目前,中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旧沿袭了本科院校的传统分类,即可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应用在高职酒店管理这种学制短、实践性强的专业中,显然不合理。加之对人才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有的课程设计时,虽考虑到与企业合作,但合作水平较低,学校与企业分工不合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校受教育理论、资金投入和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和理念无法跟上酒店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企业的有效的参与、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教师,也使酒店管理课程体系设计无法真正实现与行业接轨。这种现象的结果是产生了无法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向沟通,课程全系实施效果无从反馈,制约了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过于片面,目标定位过于空泛,没有认真考虑市场实际需求,目标调整跟不上时代步伐等问题。如近两三年,星级酒店的住宿业的发展,客房急需大量人才,而大多数酒店仍将前厅和餐饮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细致,传统课程多,创新课程少,缺乏专业特色。由于历史和学科体系分类等原因,酒店管理属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独立的学科分类。因此,课程设计中夹杂着大量管理类、会计类等课程。具体说来,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英语类:大学英语、酒店英语;会计类:酒店会计,酒店财务管理;礼仪类:中外礼仪、社交礼仪;管理类:现代宾馆管理、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类:餐饮运行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客房管理与服务、康乐管理与服务、会展管理与服务。其他:普通话的训练,食品营养与卫生、形体训练、计算机文化与应用、酒店心理学、酒店法规等。这些课程割裂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主干内容,忽视一些岗位需要,缺乏专业特色。有些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未从旅游专业彻底分离出来,课程设置与旅游专业课程有很多雷同,如许多学校将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等导游类课程加入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严重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效果。

基于涉外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英语要求不断提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开设了酒店英语课程。但酒店英语没有真正成为职业技能课,无法满足酒店行业对英语的需求。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断章取义加强学生酒店岗位服务情境的英语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对酒店文化的渗透、中高层管理人员英语应用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课文,忽视了练习和实际情况的模拟,只重口语,忽视听力。酒店英语翻译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未曾见到。同时,由于国家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酒店英语资格认证等因素制约,致使酒店英语课程缺乏系统建设,没有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学习体系。

第三,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目前高职院酒店管理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教育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业为主”合作办学模式等[1]。依据这些模式进行的课程体系设计,虽加入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但与理论课分配并不合理。以2+1模式为例,此模式意味着在校学习两年后,进入企业实习一年。学生在校两年课程,学习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亦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酒店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练习操作。在一年中的实习中,虽有实践,但理论知识的不足又使得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受限。种种短板皆由课程体系设计过于死板,理论学习和实习时间不够灵活,片面强调按计划设置造成。

此外,课程设置重复较多,追求面面俱到。必修课多,选修课程少,难以形成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课程结构失衡,课程设置不切合实际,公共课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较少针对酒店行业所需设计课程。许多课程名称花俏,但课程内空大同小异,课程性质混淆,理论与实践课未能有效分开,理论知识更新慢,实践操作标准化不强。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和考验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课程少,实践课教学模式不规范,内容随意性,理论与实践不同步,实践内容重复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店面设计论文第4篇

人物 :镰田崇裕、水野诚一、刘苏里、

帕特里克・尼尔、钟芳玲、廖美立

“书店给了现代城市梦想的空间,我把它叫做知识分子的天堂。不管这个书店是大是小,一定有它的灵魂。实际上开书店的人和做书店的人,正是这个天堂、这个灵魂的守护者。”方所创办人毛继鸿用这一席话,为“书店与城市文化国际论坛”拉开帷幕。

聊书店与城市文化,书店主自然是论坛的主角。像毛继鸿这样“半路出家”的书店人这次来了不少。首先是曾任日本西武百货店社长的水野诚一。他曾在1995年当选日本众议员,如今是森大厦株式会社特别顾问、BALS株式会社以及ORICON株式会社等机构的外部董事。水野的头衔还包括日本设计机构理事长、日本文化设计论坛理事长、Diamond Design Management Network机构制片人―这足见他和设计界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些设计机构在他的领导下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正是旨在向大众输出广义的设计理念。

这显然与毛继鸿的理念不谋而合。事实上,毛继鸿和水野诚一的合作,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中国品牌例外的打造者,毛继鸿近年来大胆尝试和日本设计师的合作,山本耀司便为他的新品牌YNOT担任艺术指导。虽然毛继鸿和水野诚一的合作项目暂时不得而知,但水野的加盟,也可视作是毛继鸿向日本设计界挺进的又一步棋。

之所以被邀请到这个论坛上,不仅仅是因为和毛继鸿有设计层面的合作,更是因为早在上世纪70年代百货业兴起之际,水野诚一就在西武百货里做了许多创新之举,其中包括把百货与设计和大型书店结合的尝试。“百货顾名思义应有尽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希望所有商品都可以进入百货,包括书店的引进。”水野尝试着在百货的独立书店中分门别类地摆放书籍,这一个理念同时改变了传统百货和传统书店的面貌,也为后来茑屋书店的创办埋下伏笔。

用水野的话说,镰田崇裕是“在西武百货公司的独立书店中不断吸收知识成长起来的一位老板”,他曾任日本代官山茑屋书店馆长,现任茑屋书店所属集团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 Ltd的执行董事。在镰田的邀请下,水野加入了代官山茑屋书店的创办和建设中。代官山茑屋书店是一个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美学空间,集合了书籍、电影、音乐、文具、咖啡和Lounge,曾被美国网站 评为世界最美的20 家书店之一。这里举办过蔬果集市、茶道活动,甚至还有古董车大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举办讲座的人物均大有来头,比如小野洋子、坂本龙一。

与方所一样,茑屋书店致力于将书店变成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美学空间。在人们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单纯卖书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将书店定位于提供生活美学的所在,成为现代书店逆水而上的其中一种有效方式。配合书店的运营,各种活动和服务也应运而生,书店由此找到持续盈利的可能。同样的案例还有担任英国图书经销商联盟主席的帕特里克・尼尔和妻子创办的“贾菲与尼尔”书店―在传统书店的基础上,“贾菲与尼尔”配置有咖啡馆、迷你区和艺术空间,同时举办许多活动。2007年,这家书店赢得英国最佳独立书店大奖。

同是独立书店的创办人,比起毛继鸿的跨界,万圣书园的创办人刘苏里似乎更加学术化。作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万圣书园在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十年前,在刘苏里筹备独立书店的时候,面前并没有成功的案例可循。在他盲人摸象的过程中,是钟芳玲的《书店风景》使他对书店的雏形有了清晰的概念。

走遍国内外书店的钟芳玲,是“一个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与写书为工作和志趣的女书人”。她的“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不仅是大众认识书店的最佳窗口,更是指导像刘苏里一样的独立书店人打造灵魂天堂的教科书。同样以书店行业为志趣的方所总顾问、行人文化实验室董事长廖美立和钟芳玲是多年好友,于是,这次论坛上也有了这位“书店大使”的声音。近些年,钟芳玲将眼光投向了跨业组合的书店模式,由设计师毛继鸿主导的方所,也成为了她的一个研究对象。除了方所,钟芳玲对广州的书店也颇有研究。带她走遍大大小小书店的是学而优书店的创办人陈定方。论坛当天,陈定方也突然出现在台下,成为这场论坛的特别观众之一。除了文化人,当天来到现场的观众,还有不少是来自艺术圈、设计圈的专业人士。

店面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意识 饭店管理 课程体系

【中图文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51-02

课程是一个专业教学的科目,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则是专业所有课程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整体,是专业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专业培训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旅游教育发展极为迅速。但是,许多在外延式扩张战略指导下涉足高等旅游教育的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由于旨在追求专业扩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及高等旅游教育所承载的使命缺乏了解,一些院校未能针对专业特点要求及自身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造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学时比例失调等等问题,致使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与行业用人目标相差甚远,专业的成长及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因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为重要课题。

1 高校饭店管理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 饭店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总数达到14326家,星级饭店员工160万人。据预测,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星级饭店的直接就业人员将达268.6万人。饭店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与之相矛盾的是,饭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饭店管理毕业生无法胜任饭店实际需要,因此,根据行业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饭店管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高校饭店管理教育现状

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目前,在高校饭店学科设计上,从学科设计来说,在700多所高等旅游院校中,面对2000亿元的饭店业的产值,还没有独立的饭店管理学院,甚至没有独立的饭店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教学只是附设在旅游管理专业下的一个方向。饭店管理教育只能在遵守旅游管理专业设计及课程体系下开展教学,受到极大约束与限制,无法适应行业需要。

1.3 饭店管理课程体系现状

1.3.1 课程结构不当、比例不合理。由于受教育部门教学计划的限制,作为应用性、实用性较强的饭店管理仅为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一个附属方向,在课程设计上未能结合饭店行业的需要及特点,而更多的遵照公共学科的规定,从整体课程安排上,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及扩展课三大块。从学时分配看,首先是公共课包括公共文化课及公共基础课约占1200学时,公共文化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约占700学时;其次为公共基础课如为英语口语、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约占500学时。第二为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其中基础课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占420学时。专业课如酒店餐饮管理、前厅管理、服务摸拟操作等约占198学时,扩展课即专业选修课占180学时,由此可见,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少,学时少。

1.3.2 课程设计的功利性强,与行业需要脱节。目前,高校饭店管理课程体系设置表现为明显的学院派设计,一是学校一直沿习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惯性,习惯成自然地开展教学。二是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上不是以饭店行业需要设计课程,而是以自身资源特点及经济效益开设课程,存在为教师设课,以学校需要设课的现象,造成课程设计与饭店行业需要脱节,知识与运用脱节。由于在高校饭店管理专业中课程体系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员流失,据有关资料统计,上海某高校旅游系毕业生,毕业分配到饭店第一年的流失率竟高达50%,其后二年中,流失率为80%。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饭店工作。目前这一现象已相当严重,严重影响了饭店行业人力资源的水平。

1.3.3 课程体系构成不科学,拼装色彩突出。课程体系表现为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的简单的相加,整个体系课程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重复或缺漏现象严重。从整个课程体系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操或重实操、轻理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过分强调实操,学生得不到必要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是理论课程过重,学生无法获得必要的动手能力及行业素质训练。

1.3.4 缺乏针对行业职业意识训练的课程设置。饭店行业是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行业,应急事件多,客人需求多样多变,从业人员仅有简单的操作技能是无法提供满意的服务的,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高。高校饭店管理毕业生应成为饭店行业成长及发展的主力军,因些,针对行业需要开设职业意识训练的专业课程。

2 以职业意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2.1 职业意识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追求和全面、清醒的认识(包括职业的就业现状、职业的发展前景等),一个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意识,才能把工作做好。如果他不具备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意识,就很难成为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2.2 饭店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

饭店行业是职业特征很明显的行业,随着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今天,我国饭店业也开始寻求走集体化、品牌化、连锁化、国际化的道路。中国饭店业要走向世界,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和塑造中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眼光,具有国际水准,熟悉东西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饭店职业经理人。高校教育是职业意识培养的基础,是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2.3 以职业意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

2.3.1 围绕职业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专业性课程与通识性课程的关系,到底两者比例占多少比较合适?第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各占多大比例?这是影响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必修课是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而选修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拓展,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三、基础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关系。第四、学术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从专业要求出发,大胆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切实突出饭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所有课程的开设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压缩公共文化课及公共基础课、精选专业必修课,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与针对性,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及职业意识教育,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为学生培养、发展自己的专业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2.3.2 构建扎实的专业知识板块。专业知识是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根本所在,是成为专才的保证。在知识板块的课程设置上应针对饭店行业的需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保持良的职业敏感性,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良好的职业判断力和应变能力。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的培养。旅游服务对象具有复杂性特征,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内部和外部均具有高度关联性,因此,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特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3 加强饭店行业实践专业技能的实操课程。实践操作能力弱,眼高手低,是影响本科层次饭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意识的培养及提高主要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及形成职业意识是一条重要的出路。学校教育应结合专业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职业感觉的条件。对操作性强的课程,提高教学效率。职业意识能力更多的体现在面对面的为客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以高超的技能技巧解决服务中的各种问题,以职业意识为背景的良好的服务技能是一种艺术,在专业课上,注重对实际操作和行业动向的介绍。通过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设置心理咨询、“挫折教育”、情景模拟、职业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灵活生动地落实职业教育。

2.3.4 拓展专业选修课程的广度及深度强化学生的职业形象。饭店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应是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形象,饭店企业是服务行业,是我国对内对外服务的窗口,是旅游服务的代表。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良好的综合能力使饭店从业者给人以特别的职业感觉,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因此,学校教育最终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作为最终目标。对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注重宽视野的专业涉及。

3 以职业意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保障

3.1 改变教育观念

饭店管理教育要想得到有效的发展,需要获得管理部门的支持,改变对饭店管理教育的观观念,对饭店管理应独立设置专业,才能在课程设置上具有独立性,才能结合饭店行业的需要开设合适的课程,满足专业的需要,满足行业的需要。

3.2 院系等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

以职业意识的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有关教师资源的改善,教学设备的完善等,应用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在管理部门的支持下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才能成功。

3.3 构建多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高校饭店管理教育要求学生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实际上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双重能力。

3.4 先进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要体现职业意识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因此,教材的建设是课程体系落实的具体工作,组织职业意识培养为核心的教材编写工作是该课程体系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

行业教育的发展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以职业意识为核心课程体系创新不仅为高校饭店管理方向的教学探索了一条新路,也为行业培养合格人才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C].中国旅游教育发展论坛材料.2002年4月.

[2] 王华.本科层次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年第26卷.

[3] 舒惠芳.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04,7/下.

[4] 程道品.旅游高等教育校政企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探讨[J].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5年第25卷.

店面设计论文第6篇

【摘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内开设的高星级酒店也越来越多,这预示着行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伴随竞争的同时是酒店行业的不断求新与发展。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我们要紧密联系市场,随时把握酒店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计划大方向的前提下,适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比例,以适应酒店发展的趋势和不同性质酒店对人才的不同需要。

正文:教学计划作为学院为学生在校学习而制定的总体教学方案,其编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酒店管理专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编制改革。在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下,本专业充分运用/工学结合0模式进行教学计划的编制研讨,经过多次社会调研、讨论,我们确定了一系列教学计划编制方面的思路。

一、具体编制步骤说明

1.确定培养目标及能力分解。目前本科、高职(专科)、中专三个层次都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既要根据国家对高职层次毕业生的定位,更要考虑让毕业生在市场上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就业岗位,我们认为本科生基础好,学习时间也长,其培养目标以酒店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要方向,而中专生基础差、学习时间也短,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酒店基层服务方面的工作。而高职层次介于两者之间,主要从事酒店服务,侧重于酒店管理方面的培养。对应的岗位名称为服务员、主管和经理,相应的能力可归纳为对客服务的操作能力、对客服务的沟通能力和部门协调的管理能力。2.确定能力培养总的顺序。在本专业总体能力培养顺序上,我们将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先进行培养,再培养管理协调能力。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不进行酒店专业的培训,理论上照样可能完成酒店的基层服务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其也能胜任酒店的管理工作,因为对酒店行业特点了解的缺失将使工作无法开展并出现很多问题。因而酒店行业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将是先期培养的重要内容。o在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熟悉酒店工作的案例,使学生熟悉酒店行业的工作内容,组织架构、行业标准及服务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为有效管理打好基础。?管理过程的实质上是在综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管理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加以组织,并在营销方面提出适合本企业运作的具体方向。只有多接触并充分熟悉酒店的行业特点,才能做好管理工作。3.确定集中实训的内容及顺序。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在这方面大家已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实,为此,我们采用了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进行教学计划编制的具体编制思路来加以落实。这个思路具体落实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为:先抛开理论课程,分别按培养目标三个工作岗位中工作项目安排一个集中实训,按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确定先后顺序,并确定各集中实训内容、目标要求、形式,形成教学计划的主线框架。4.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初步内容。在形成了教学计划编制主线框架后,按照完成集中实训的目标要求,列出完成这些小的实训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内容作为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内容,将课内实训项目和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按照教学要求组合成相应的课程。所设课程主要有5前厅与客房管理实务6、5饭店餐饮管理6、5酒店服务案例与实务6、5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6、5康乐服务与管理6。5.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方法及课时。在进行了上述分析及得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图的基础上,我们对各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间的衔接、教学课时等进行了研讨,并确定课程开设的学期、课时。

二、教学环节间衔接问题的相关说明

教学计划作为整个专业教学方面的总体设计,必须保证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顺利地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最终形成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十分重视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并行。编制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进行的,在集中实训环节设置顺序、课程开设的时间等方面,从总体上体现了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训课相辅相成交替进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掌握理论课程的内容,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即时将理论付诸实践,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印象。2.公共基础课程的有益补充。酒店专业从行业本身来看是个接触面广,对人要求沟通协调方面较高的专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利于学生日后在就业和工作上得益。必要的强化训练和详细的实习准备。3.考虑到酒店专业学生在就业之前的顶岗实习的需要,在学生实习前进行一定强度的技能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即将到来的社会顶岗实习工作的耐受力和技能水平。在专业实习方面,专业上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印制了专业实习手册,在其中包括了/专业实习管理规定0、/学生实习周志0、/企业评价0等多个方面。并组织学生在上岗前集中进行实习动员教育。

三、教学方法相关说明

专业教学计划通过课程教学来具体实施,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教学设施、排课方式、教学素材等与其配套。为此,我们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院的教学条件及教师的情况,对课程提出了相应的总体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酒店服务技能、酒店养成教育课程和以实训为主的课程采用按周集中排课的方式进行教学。o对酒店服务技能类课程采用在实训操作室进行实践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管理类课程采取理论结合实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酒店专业技能的培训

酒店专业是一个需要直接参与面对面对客服务的服务性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操作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初,无论是中专、高职,或是本科,先期的工作岗位都将是酒店对客服务的第一线,即展现专业的服务技能对客进行服务。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是学生日后工作最主要的三大部门,所以加强学生在这几个重点课程的技能强化,知识面的积累,部门运作架构的了解是专业课程实施教学的重点。

五、酒店管理专业的社会顶岗实习

店面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酒店行业产品商品球模型商品整体概念

随着工艺技术及创意设计的提升,我国一些酒店除了关注服务质量外,关注酒店设施设备、酒店文化氛围。在酒店实践中,小部分优秀酒店开发商及运营商开始关注酒店的内装饰、酒店建筑及景观环境的整合。从酒店整体进行竞争,创造了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酒店产品,一方面促进了酒店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单一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使酒店行业的发展进入较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本研究从商品学角度提出一个完整的酒店产品构成,这对正确认识我国酒店产品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商品的构成分析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商品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商品学课程并开展对商品学的研究。经过漫长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对商品概念模型的认识。引用比较多并对理论与实践发展有较大启迪作用的模型分别为—商品球模型和菲利普•科特勒归纳的商品整体概念。

(一)商品球模型

商品球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商品的功能/效用,指商品为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的、必需的职能或效用,是商品概念的核心。因此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功能/效用。

商品体,是商品功能/效用的载体,商品的功能/效用是商品体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能。商品体能够具备哪些性能,是由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和形态结构所决定的,其中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又决定了商品体可能形成的形态结构。因此,商品体是由多种不同层次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商品使用价值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是为满足商品流通(运输、装卸、储存、销售等)需要、消费(使用)需要以及环境保护需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

(二)商品整体概念

商品整体概念主要包含核心商品、形式商品和附加商品三个部分。核心商品是指顾客购买商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商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形式商品,也称有形商品,是指具体形态的商品体本身,是核心商品的物质载体。附加商品又叫无形商品、延伸商品,是指顾客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

由上可知,商品必须具有核心的功能/效用,这也是商品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前提。同时,商品必须具有一个承载其功能/效用的载体或有形实体部分。商品的这个载体或有形实体部分的发展及其发展趋势具有时代性、演变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也是商品提升竞争优势和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重要突破点,对其关注则是以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基础的,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技术进步的重要反映。因而在实践中,不同产业、行业、企业的产品在设计、开发和创新过程中必须关注其载体或有形实体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趋势。

我国酒店行业产品的建设与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完整的酒店实体产品由以下方面构成(见图1)。

(一)酒店景观环境建设及发展趋势

景观环境的建设实际上是为酒店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环境,在表象中起到美好的视觉效果,也可以提供多种酒店户外活动,起到提升酒店品质和吸引力的作用。目前,酒店的景观环境建设及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与自然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风景。第二,与人文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酒店建设与发展相依存的古镇及乡村、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等,关键核心在于生命力、活力。古镇及乡村的风俗人情因为有人的痕迹和活动,而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因为有神僧宝物而充满生命力和活力,从而也为酒店带来了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客源,使酒店得以更好的发展。第三,与田园风光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第四,自行创造设计的园林景观等景观环境,与之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这类酒店景观环境主要是通过水、山、花木、建筑小品、石、灯光来营造的。

在实践中,酒店也可以与多种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酒店景观环境,这些资源越多、越独特,酒店风景就越有竞争力与吸引力。

(二)酒店建筑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式及功能的改善与创新,也为酒店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酒店建筑应体现鲜明的、有创意的形体符号、装饰符号。在酒店实践中,在有一定历史文化氛围的地域中,酒店建筑应融入当地的人文特色、文化符号,反映当地的社会环境,注重场域文化的协调一致,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吸引力,这样也提升了酒店的品质。很多酒店在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酒店的社会功能,单纯地将其看作满足旅游者生理生活需要的一个场所,即往往看重酒店的核心功能。

在酒店实践中,也不可忽视建筑遗产、建筑文物,比如名人故居、历史建筑、文化活动场所遗存的价值。

(三)酒店内装饰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星级酒店标准对酒店文化氛围的营造进行了规定,实际上也是对酒店内装饰的一个规定和指导。酒店内装饰可以提高消费环境质量、舒适度,同时也可以提高酒店的品位和产品质量。目前,酒店内装饰除了艺术化的设计,同时也有将景观不断内置的倾向。酒店内装饰也逐渐改变了比较单一的设计装饰理念,对各种酒店内建筑构建,比如地板、墙面、窗门、楼梯、建筑物连接通道等,进行了大胆的创意设计,使之更具有特色的表达、创意的布局和吸引力的尺度。在酒店建筑内装饰的实践中,内装饰材料品种越来越繁多,同时加上各种织物、布艺、装饰物、家具、照明灯具等,使酒店内装饰设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然而,酒店内装饰不应该是豪华、漂亮的装饰材料和用品等的简单堆积,在装饰过程中应该呈现出一定的思想,表达一定的意义和情感,能引起消费者情感的共鸣。在酒店实践中,应该既体现风格和形式,同时也体现形象和意义,其着重要点为色、声、形。

(四)酒店功能及服务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酒店的核心功能为住宿,满足旅游者或当地社区偶尔住宿的需求。酒店也有一些传统的辅助功能,比如餐饮、咖啡厅、酒吧等,酒店功能的多少也构成了酒店规模尺度大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国家星级评定标准对不同档次的星级酒店类型的功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酒店与其他产业的产业融合,借助能满足客人住宿的重要功能,以及酒店良好的景观环境、建筑形式、内装饰、活动设计、拥有资源情况等,也成为能满足客人其他辅助功能的重要场所,拓补了酒店住宿主营业务,甚至一些酒店的辅助功能成为酒店的招牌、卖点,比如温泉酒店、娱乐酒店、会议酒店、Spa酒店等,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直接带动了酒店主营业务的发展。酒店功能加之以服务构成了产品的基本形式,酒店服务的重要性在于构成了酒店功能与客人之间的交付使用、使用过程等的沟通桥梁。酒店为了提高酒店档次及品质,也不断地完善和创造着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酒店的功能及使用状况、服务水平是构成酒店品牌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但酒店品牌的塑造与酒店功能、服务数量的多少无关。

(五)酒店设施设备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酒店的设施设备是影响酒店功能和服务水平及状况的重要影响和决定因素。酒店所需的设施设备是购买已有的设施设备进行组合,因而,酒店的设施设备水平及状况也反映了目前酒店设施设备相关行业的设计及发展水平。不同档次的酒店会选择不同品质和种类的设施设备,也会根据自身的内装饰设计理念,选择适宜风格的设施设备。

在酒店实践中,一些酒店非常注重自身的功能,尤其是核心功能或具有独特市场影响力的其他辅助功能,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优势,酒店也会积极地进行相关设施设备的研发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要。在酒店实践中,一些表现优异的酒店非常注重酒店设施设备的保养维护,使酒店客人能在设施设备运行良好的状况下,享受消费并获得满足;同时,也非常注重酒店设施设备的节能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酒店建设及发展的根本竞争点除了满足客人对酒店功能的需求和对功能价值的认知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为客人创造一个舒适的、温馨的实体产品消费环境,关注客人的体验价值。在酒店实践中,酒店产品的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都是不能偏颇的。一方面需要对酒店所承载的文化挖掘及传递进行探究,着力点在于对所使用文化层面、片断的文化符号的挖掘、提炼、传递与表达;另一方面,要注重对酒店有形载体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独特的、有吸引力的情景、意境。同时,要关注物境、情景与意境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物境直接来源于酒店景观环境、建筑及内装饰等外在形式;情景则为酒店客人对外在形式的内在感染和情感激发层面,向“外在形式”外射,进而获得的心理层面上的美感;所谓意境则是酒店客人与酒店营造的氛围、景观等的情景交融,同时更是所获得的精神、心理感受的超越,从而也获得自身精神层面上对生命形态的再创造。

在体验经济时代,酒店实体产品所营造的意境及氛围不单纯是静态的,应该营造出动态的氛围,同时也应该设计各种能让客人主动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提升酒店的整体吸引力;酒店所设计的动态活动要依据各自的资源状况所定。

参考文献:

1.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编.国际品牌酒店[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蔡强主编.酒店空间设计(第1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庄志民著.旅游经济文化研究(第1版)[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店面设计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 专卖店是对品牌进行二次包装和经营,这种包装更多地体现在对产品以外元素的把握上。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三、专卖店设计中如何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 

为专卖店开展空间设计工作的同时,要根据产品特点或推广特点来进行,而且还会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譬如前面提到的布艺沙发店,其产品色彩较为绚丽多彩,同时产品的推陈出新速度也很快,这样就面临着在展厅同一位置先后可能要摆上不同风格的沙发的窘况了。能否在不需要大动土木的前提下,就可以让现有的展厅风格和功能陈设适应新的产品呢?这是很多专卖店设计中经常要直面的问题。在设计中,如果想推广个性鲜明的产品,往往需要在空间设计中为它度身订做特定的背景,以求更好地突出产品特点。但同时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商家会根据市场调研进行产品结构的定期调整,适时推出迎合消费者所需求的新产品,对产品进行品系的递进,让终端消费者时刻感受到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刻吸引消费者,促使消费热情不断攀升,保持专卖店的经营不间断,利润永创新高。一般来说,店面的布置最好留有依产品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余地,使顾客在不断产生新鲜和新奇的感觉的同时,激发他们不断来消费的愿望,这种令消费者产生小惊喜的变化已成为许多专卖店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之一。那么当新的产品到来时,如何保障现有设计风格的可续性和展示陈设的适应能力,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商家的资源就不能很好地被节约利用,利益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 

 

四、结论 

专卖店是产品、形象的最直接展示,是视觉识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卖场终端,建立品牌形象是一种便捷的宣传推广形式,而各具空间特色的店面设计构成了品牌各自的卖场风格,并从多个角度向消费者传达着品牌的个性。良好而巧妙的空间设计风格能够烘托出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