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33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1篇

【关键词】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证型;中医疗法

目前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其慢性并发症更是导致患者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有六成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眼病这三大慢性并发症,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00%。本文主要从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角度,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理解

中国古代医学著述中关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最早记录是唐宋时期,到近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论述较多。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超出通过症状定病名的治疗范畴,而是各证型糖尿病、各分期糖尿病均已消渴症论治,整体认识,综合调理。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症总的发病机制为血瘀论、肾虚论、脾虚论及肝郁论四种提法,且因个人体质不同,标本虚实各异,如大多数青少年患Ⅰ型、Ⅱ型糖尿病,病情较严重,为实证,而老年人患糖尿病,发病缓慢,为虚证,中医讲“久病必虚”,长期患有糖尿病者可发展为气阴两虚,并有轻重不等的血瘀病机,到糖尿病中晚期则出现阴阳两虚,伴有胸痹、水肿、厥逆等证候,进而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分型中多为脾肾阳虚,兼有血虚血涩、脉络不畅症候,患者大多在患病十年之久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糖尿病肾病具有隐匿性、进展缓慢等特点,患者血糖多较难控制,甚至因调整降糖药物不及时而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白、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下肢浮肿、阴囊水肿、脉沉而细涩,舌红、胖大、有齿痕等症状。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在久病不愈,即气阴两虚阶段后发生,其发病机制多为气阴两虚和血瘀痹阻,长期血虚血涩,瘀血阻络,经脉失养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需严格做好血糖控制基础治疗,若血糖控制不稳会导致病情迅速发展,晚期不可逆。

糖尿病性腹泻,中医中多为脾肾阳虚证候、阴阳两虚证候,属中医泄泻范畴,临床多为神疲、消瘦、泄泻水样便,或脱肛、晕厥等症。

糖尿病性胃轻瘫,为中医痞满证,病情具有隐匿性,并日渐加重,患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

长期患糖尿病并发眼病患者较多,这是由于血糖控制水平对眼底病变有重要影响,使眼底发生渐进性或急进性病变,导致眼底大面积出血,最常见为糖尿病眼底病变,其次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致残、致死率较高。糖尿病眼病需与眼科协作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辨证治疗效果显著,晚期不可逆。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眼病主要为以下几个证型:阴血虚损型,此证型多为中老年患者,病情缓慢,临床上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心悸盗汗、失眠烦躁、脉沉弦细、舌质红等症状;淤血阻络型,此型多发于糖尿病二期患者,由于病情长、血糖波动较大,患者会在近期出现明显视力减退,出现严重的慢性合并症。临床上有头晕、心悸、泄泻、水肿、手足麻痹疼痛、腰膝酸软、脉沉细涩、舌红降有瘀斑;燥热内盛型,此证型患者多为实证,虚证较少,由于患者病程长,且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易发生眼底急性出血患者,一般病情发展迅速且较严重。临床上有多食多饮却乏力消瘦,头晕目胀,兼有痈肿疮毒、盗汗、胸痛、干咳、咯血等肺痨症状,脉沉无力,舌质红。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这是由患者糖代谢紊乱引发脂肪代谢紊乱造成,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危害较重,此并发症因长期患病,血瘀痰凝、肾气不足,引发阻络蒙心而出现眩晕、胸痹,甚至中风。

3 中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肾病在治疗中以温补脾肾为主,兼顾益气通络,养血化瘀。可用白术、黄芪、赤芍、附子、茯苓、牛膝、大黄、血竭、黄连、生地组方治疗,若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可加泽兰、半夏、砂仁、佩兰。

糖尿病神经病变在治疗中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行气止痛为主,可用鸡血藤、西洋参、牛膝、川芎、莶草、赤芍、丹参、沙参、地龙、生地组方治疗,若患者病情较重,可加全蝎、蜈蚣等虫类搜风止痛药。

糖尿病性腹泻在治疗中当以化瘀通络、温补脾肾为主,兼顾益气养阴。可用白术、人参、川芎、当归、丹参、附子、熟地、香附、炮姜、大黄组方治疗。

糖尿病性胃轻瘫在治疗中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行气导滞为主,可用半夏、川芎、人参、赤芍、茯苓、香附、生地、榔片、木香、大黄组方治疗。

中医分型治疗糖尿病眼病,对于阴血虚损型,中医治疗以滋阴补肾,养血明目为主,可用枸杞子、西洋参、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丹参、当归、川芎、熟地、首乌组方治疗;对于淤血阻络型,应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采用石决明、、丹参、熟地、茜草、槐花、三七、首乌、丹皮、生地组方治疗;对于燥热内盛型,治疗以清热凉血为主,辅以益气养阴,可用白茅根、石斛、丹皮、二蓟、赤芍、沙参、生地、黄精、三七组方治疗。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以主要临床症状为依据,并结合总病机,采用补肾、益气、化瘀、豁痰等原则适时治疗。

在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存在一定困惑的情况下,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潜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了长足进步,但仍需投入更多研究,以期推进中医药学教育工作和中医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彩萍.中医治疗糖尿病伴有黎明现象2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03):139-140.

[2] 赵卫红,张觉人.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0(05):253-254.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87-0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发展为严重的肾功能衰竭[1]。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就近3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

中国古代医书中并无明确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长期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水肿”、“溺毒”、“消瘅”、“尿浊”、“关格”等范畴。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各有其看法。黎晶晶等[2]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内虚,导致血瘀痰浊,并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扈丽萍[3]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肾是病位所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是糖尿病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久病及肾。正虚邪实,虚实相兼,交互为患,损伤肾络,耗伤肾气,肾之气化、固摄功能失常,导致肾关开阖失度,引发糖尿病肾病。杨芳等[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指为标瘀血阻络,根源是脾肾亏虚,肾虚和血瘀关系密切,肾虚导致血瘀,同时瘀血又会加重肾虚。牛丽娜等[5]根据李建民教授的“肾络瘀痹”理论,认为消渴病病程过长引发肾络损伤,肾脏虚损,肾用失职,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瘀,导致致肾络痹阻不通,引发糖尿病肾病。于晓辉等[6]从浊毒学说论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是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关键脏腑,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失封藏,精微泄露,导致尿检出现蛋白尿;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虚丧失化气行水的机能,同时久病瘀血阻络,引发水肿。

2辨证分型

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分型比较复杂,尚无统一标准,临床医家各有侧重。吴国庆等[7]总结皮持衡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糖尿病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可以辨证分为四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表现为体倦乏力,面浮肢肿,小便频数混浊,畏寒肢冷,面色微黄,舌暗胖、有齿痕,脉沉细;阴阳两虚型表现为神倦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畏寒肢冷,口干不欲饮,舌质黯淡,苔薄黄,脉沉细;气阴两虚型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舌暗淡,苔薄白,脉细弱;肝肾阴虚型表现为体倦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目涩视昏,舌质暗红,脉沉弦细。沙鑫等[8]总结孙伟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糖尿病肾病可以根据病程的3个阶段分为3个证型,3个阶段分别为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期、肾功能不全期,3个证型分别为肾阴亏虚、湿热内蕴证,脾肾亏虚、湿瘀内滞证,脾肾亏虚、浊毒内阻证。肾阴亏虚、湿热内蕴证表现为小便频数混浊,烦渴多饮,多食善饥,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脾肾亏虚、湿瘀内滞证表现为小便频数混浊,湿热水肿,舌苔黄腻,脉弦滑;脾肾亏虚、浊毒内阻证表现为小便不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下肢水肿,苔黄腻或灰腻,有齿痕,脉濡或滑。张亮等[9]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和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面色少华,阳痿,月经失调,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阴虚热盛型表现为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干结,尿色混黄,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滑数;阴阳两虚型表现为腰膝酸软,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口干不欲多饮,畏寒肢冷,下肢水肿,面色萎黄,阳痿,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3中医治疗

3.1辨证治疗仝小林等[10]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应当以补虚补气为主,因此采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在根据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分型加用其他方剂。气阴两虚证加用参芪地黄汤,肝肾阴虚证加用杞菊地黄丸,气血两虚证加用当归补血汤,脾肾阳虚证加用真武汤。元胡、枳壳、川芎行气活血,地龙、水蛭、大黄活血通络,三棱、莪术、[XCB7.TIF]虫破血逐瘀,制附子、泽泻、大黄、牛膝温阳利水,桂枝、茯苓、猪苓行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刘玉宁[11]从中医络积辨治探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将糖尿病肾病分为肾阴亏虚、脉络失养证,气阴两虚、肾络不荣证,气阳两虚、肾络失煦证,湿热伤肾、络脉阻滞证等证型。肾阴亏虚、脉络失养证,表现为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方药由北沙参、生地、山药、知母、山茱萸、黄柏、紫草、僵蚕、地龙、丹皮、龟板等组成。气阴两虚、肾络不荣证,表现为头晕耳鸣,胸闷气短,口干咽燥,体倦乏力,下肢水肿,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药由生黄芪、丹参、茯苓、山药、西洋参、山茱萸、地龙、生地黄、僵蚕、枸杞子等组成。气阳两虚、肾络失煦证,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周身水肿,小便短急,舌质淡,苔薄或腻,脉沉细微,治疗以温肾通络,化气行水为主,采用济生肾气汤加减,方药由山药、制附子、茯苓、泽泻、山茱萸、白术、干姜、僵蚕、车前子、地龙等组成。湿热伤肾、络脉阻滞证,表现为尿末增多,腰膝酸软,肢体重滞,口干而不欲多饮,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治疗以清热利湿、泄浊通络为主,采用三仁汤加减,方药由厚朴、白豆蔻、炙杏仁、茵陈、法夏、黄芩、薏苡仁、络石藤、僵蚕、土茯苓、滑石、地龙等组成。刘苏[12]等总结龚丽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对应气阴亏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3种证型。气阴亏虚证以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采用实脾饮加减,方药由白术、茯苓、厚朴、陈皮、木瓜、木香、大腹皮、甘草等组成。脾肾阳虚证以温补脾肾、扶阳利水为主,采用真武汤加减,方药由白芍、炙黄芪、白术、茯苓、山茱萸、生姜、熟地、山药等组成。阴阳两虚证以清利湿浊、化瘀解毒为主,采用五皮汤加减,陈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蒲公英、白头翁、白花蛇舌草、茯苓皮、冬瓜皮、生大黄、三棱、莪术等组成。姚芳[13]总结方水林名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蛋白尿的产生是脾肾亏虚、脉络瘀之、精气下泄导致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采用扶正祛浊方,方药由当归、黄芪、石莲子、麦冬、白花蛇舌草、太子参、茯苓、地骨皮、红花、桃仁、制大黄组成。同时需辨证论治,气阴两虚证,表现为体倦身乏,头眩耳鸣,舌淡红,少苔,脉濡细,加用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阴虚热盛证,表现为潮热盗汗,纳呆恶心,舌红,苔黄而腻,脉细数,加用知母、生地黄、生石膏;阴阳两虚证,表现为畏寒肢冷,阳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迟,加用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肉桂、龟甲、制附子;血瘀脉络证,表现为胸痹心痛,肢体麻痛,舌紫暗,苔薄,脉涩不利,加用赤芍、地龙、川芎。

3.2中药专方孔令新[14]等观察活血护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将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活血护肾汤(方药由茯苓、党参、炒白术、生地黄、山萸肉、枳壳、川芎、丹参、水蛭、黄芪、当归、山药、制大黄组成),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治疗8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3.3单味中药及提取物治疗杨宏山[17]等研究红景天最细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红景天具有补气养血、扶正固本、清热润肺的功效,可以抗衰老、抗疲劳,对心、肝、肾等脏器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调节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保护细胞损伤,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障碍,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延缓糖尿病肾病向肾功能衰竭的发展。

程h[18]等观察姜黄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姜黄素可以促进组织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度,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对大鼠的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陈丹[19]等探讨山茱萸颗粒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认为山茱萸颗粒可以抑制DN复杂细胞因子网络中的核心引资TGF-β1,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减轻对肾组织的损伤。

4小结与展望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早期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贯穿病程始终。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延缓病情发展、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辨证分型尚不统一、无统一疗效判定标准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中医药物作用机制上的研究,以提高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水平。参考文献:

[1]李惠秀,曹文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21):2545-2547,2568.

[2]黎晶晶,汪悦.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449-450.

[3]扈丽萍.刘文峰教授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之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831-833.

[4]杨芳,依秋霞,生生,等.从虚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4,33(5):864-866.

[5]牛丽娜,李建民,刘秀萍,等.“肾络瘀痹”理论探讨及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514-2516.

[6]于晓辉,檀金川.从浊毒论糖尿病肾病[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3):183-185.

[7]吴国庆,胡路,范伟,等.皮持衡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13,31(1):15-17.

[8]沙鑫,孙伟.孙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4):350-352.

[9]张亮,宋鹏宇,杨文慧,等.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103-1104.

[10]仝小林,,赵林华,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44-146.

[11]刘玉宁.糖尿病肾脏病从中医络积辨治的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9):753-756.

[12]刘苏,叶丽芳.龚丽娟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3,45(8):15-17.

[13]姚芳.方水林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162-1165.

[14]孔令新,王艳云,李莉,等.活血护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8):101-103.

[15]郭家安,王红燕.益气养阴补肾活血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348-1349.

[16]张彤,盖云,杨晓萍,等.益气软坚泄浊方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30(3):71-73.

[17]杨宏山,艾国,黄正明.红景天最细粉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2):121-124.

[18]程h,陈淑娴,张雪,等.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陕西中医,2015,36(1):115-117.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3篇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中西医研究认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主要心理问题、发病原因机制以及治疗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应该注重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注意中西医结合,加强中医药研究。

【关键词】 糖尿病 心理问题 中西医研究认识

与一般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现将近年来糖尿病心理问题中西医研究认识综述如下。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陈成华等[1]研究12~18岁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32.7%,而美国普通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8.3%,同时认为抑郁症在青少年和2型糖尿病中发生率更高。邓顺友[2]对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焦虑情绪障碍占35.6%。高华等[3]对1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38.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杨爱萍[4]调查11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66.1%并发焦虑、抑郁情绪。刘玉英等[5]调查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31.3%。说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发病机制

高华等[3]研究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病程长、并发症多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是其抑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张永莲[6]总结糖尿病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越差,患者心理问题越多,病情越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赵??等[7]研究在2型糖尿病合并重型抑郁症患者中,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2.6%。治疗费用昂贵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复杂的治疗手段对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一种心理负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支持及精神状态也是患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邓顺友[2]证明老年女性,新发病或病程长、有器质性并发症、血糖控制差、使用胰岛素治疗及缺乏健康教育者焦虑情绪发生率明显增高。卢莉等[8]调查山西省4个地区城乡居民,研究显示城乡糖尿病患者间的情绪障碍无差异,说明糖尿病作为一种应激原,无论对城市还是乡村的糖尿病患者均可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从而使个体产生情绪障碍。孙学礼等[9]研究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某些内分泌、免疫、神经介质以及糖代谢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较多与糖代谢调节有关的内分泌激素主要集中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调节激素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此类激素调节糖代谢的一个重要通路,明显的血糖升高或降低可刺激或抑制其分泌。中医对糖尿病的情志失调早在古代医籍中有记载。《河间六书·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乃消证大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对糖尿病患有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

研究多采用药物加心理治疗结合,黄志英等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与家庭治疗、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等),与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常规护理)比较,证明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保持血糖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成本和再住院率。高勇等[10]采用一些基本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他们建议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配合认知心理治疗,可以很好起到预防复发且达到疗效持久的目的。中医方面对糖尿病抑郁治疗也有研究报导。李红等[11]择108例患者在维持原糖尿病基础及降糖药物治疗,采用糖郁汤治疗糖尿病抑郁障碍肝郁脾虚、心神不宁,改善了糖尿病抑郁及焦虑的不良情绪,有效提高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王卫群等在给予糖尿病抑郁或焦虑患者正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西药降糖治疗同时,加用宁心汤治疗,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

讨 论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应该注重心理行为干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糖尿病心理问题的研究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比较而言,中医药研究还是不够,所以中医药关于糖尿病情志障碍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我们可以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成华,郭玉岩,赵璐杰,等.糖尿病心理障碍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6):425-426.

2 邓顺友.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情绪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1(6):501-503.

3 高华,谭卡莉,周扬,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相关因素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1):64-66.

4 杨爱萍.焦虑,抑郁情绪对血糖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3):289-291.

5 刘玉英,董建军.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3):28-29.

6 张永莲.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认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6):73-74.

7 赵??,毛红,付阿丹,等.糖尿病人群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72-275.

8 卢莉,薛云珍,梁执群,等.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和社会支持的城乡分布特点[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1):4185-4187.

9 孙学礼,刘涛生.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15-219.

10 高勇,宫玉春,郭凤丽,等.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对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60.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中医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88-02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为特点的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其中糖尿病酮症(DKA)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很少。现就76例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中医辨证方面的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6年5~1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排除1型糖尿病和继发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46例,年龄36~64岁;女性30例,年龄43~74岁。其中,合并酮症酸中毒者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3例,合并高血压病21例,合并肾病26例,合并视网膜病变32例,合并高脂血症56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的西医诊断均符合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目前无统一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的辨证分型,参考其他文献辨证分为4型。阴虚热盛型表现:口唇樱红,口渴喜冷饮,怕热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气阴两虚证表现: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淡或舌红少津,脉细数。浊毒内蕴型表现为:神疲肢倦。恶心欲呕,头昏嗜睡。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阴阳俱虚型表现:口干唇焦,汗出肢冷,呼吸深大。昏睡或昏迷。舌暗红苔白,脉细微。

1.3研究方法

入选的患者全部在省第一人民医院行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酮检查,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2 结果

结果见表1、2。

表1证型和病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与阴虚热盛型相比,*P0.05

表2 证型和尿糖、尿酮的关系[n(%)]

与阴虚热盛型和浊毒内蕴型相比,*P

从表中可以看出,表1提示中医各证型病程从长到短,血糖、HbA1c由低到高均按阴虚热盛型-浊毒内蕴型-气阴两虚型-阴阳衰竭型排列。与阴虚热盛型相比,浊毒内蕴型和气阴两虚型的病程、血糖、HbA1c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病程的增加和血糖、HbA1c的升高,糖尿病酮症患者的中医病机演变逐渐由虚火向痰浊邪毒发展,并进展到气虚、阴虚。这与文献报道糖尿病的证型发展规律一致。提示DKA病变严重程度演变与糖尿病一样是从邪实到正虚。表2提示中医各证型与尿糖的关系以气阴两虚型尿糖高者所占比例最高,中医各证型尿酮高者所占比例则以浊毒内蕴型为高,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尿糖的漏出与人体正气不足,失于固摄有关。而DKA的严重程度与痰浊邪毒等实邪关系密切。阴阳衰竭型因为样本病例数过少,未做统计学分析。

3讨论

DKA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西医学认为是体内胰岛素不足、升血糖激素升高等原因导致机体血糖不能被正常利用,脂肪的动员和分解加速导致体内酮体积聚发生的。治疗上以胰岛素配合补液降糖消酮。在此,笔者希望能找到中医辨证与各指标间的关系,对此病治疗提出建议。

从中医方面来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并且存在气阴不足。DKA则是在此基础上感染邪毒,或饮食不节,情志刺激诱发而成。一方面邪热胜极,化火成毒。另一方面邪热耗伤正气,正气亏虚,津液输布失常,致湿浊停滞。邪毒湿浊上扰清窍,则会出现神昏等危候。从上述资料看,DKA的辨证分型以阴虚热盛型最多,阴阳衰竭最少。DKA的辨证分型其病变的严重程度演变与糖尿病一样是从邪实到正虚。随着病程的增加和血糖、HbA1c的升高,病机演变逐渐由虚火向痰浊邪毒发展,并进展到气虚、阴虚。中医各证型与尿糖的关系以气阴两虚型尿糖高者所占比例最高,这与某些文献所载气阴两虚型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低,故致尿糖漏出明显一致。尿酮高者所占比例则以浊毒内蕴型为高。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在于:病程短的DKA治疗原则以驱邪为主,兼以扶正。病程长的则以扶正为主,严格控制血糖。对尿糖漏出严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对严重的酮症患者应把化痰驱邪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28.

[2]梁惠.糖尿病酮症的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19):67.

[3]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6-243.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社区糖尿病;干预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188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在家庭或社区用药治疗。糖尿病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1]。本文分析了中医护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干预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社区2012年5月~2013年4月8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均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典型症状, 空腹血糖>7.0 mmol/L, 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80例患者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1.34±12.65)岁;体重52~80 kg, 平均体重(62.54±11.72)kg;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7.84±1.65)年;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例、大专12例、高中25例、初中30例、小学11例。研究对象同时排除1型糖尿病、已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精神异常、智力障碍、视力、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嘱患者接受糖尿病饮食, 适度运动, 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 定期检查血糖,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1. 2. 2 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 具体包括:①在辨证施食、食量有度等中医糖尿病饮食原则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辨证, 根据体质量指数计算每日摄入的热量, 每公斤体重摄取的总热量控制在15~50 kcal/d, 注意平衡膳食, 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做到谷类、肉、蛋、奶、蔬菜、水果种类齐全。糖尿病患者多为湿热性体质, 饮食忌食肥甘、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忌食辛辣、煎炸、烤炙之品以免助热伤阴。指导患者食用天花粉粥、桑白皮粥、玉米须粥、山药粥等药膳粥, 分别将天花粉、桑白皮、玉米须等中药材适量与粳米同煮, 去药材后食粥。热证较甚者多进食苦味饮食, 如苦瓜、苦菜、凉茶、绿豆汤等[2]。②指导患者进行敲打经穴、足浴等保健治疗, 敲打经穴常用穴位包括涌泉穴、足三里、合谷穴、劳宫穴等, 2次/d;药物足浴可选择红花、艾叶适量, 以沸水冲泡, 到水温降低至40°后浴足, 注意预防烫伤, 每晚临睡前泡足20 min。积极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眼底病变等并发症。使用糖尿病药物后及时进食, 在活动时随身携带糖块, 以防发生低血糖反应, 防止病情转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3]。③定期随访, 血糖控制良好, 无并发症者1次/月。如有血糖剧烈波动、出现并发症者积极给予治疗, 并增加随访次数, 改为1次/周,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指导。④指导患者主动参加社交活动, 以疏解情志抑郁, 告知患者七情过极对糖尿病的不利影响, 使患者认识到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控制、调节情绪, 以调畅脏腑气机、安神静智[4]。

1. 3 评价指标 患者空腹血糖下降至7.0 mmol/L以下, 餐后2 h血糖下降至11.0 mmol/L以下者认为血糖控制达标。随访期间如发现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等记为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2. 2 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将糖尿病归纳于“消渴病”之范畴, 为本虚标实之证,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二者互为因果, 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临床治疗时应以滋阴益气为原则。

中医护理以辨证论治和脏腑理论为指导, 通过饮食养生、情志调节、健康保健等形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饮食养生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证, 选择相应性味的食物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食, 从而纠正和调节糖尿病患者机体寒热失衡、气机失调的状态, 并通过饮食固护脾胃之气, 达到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状态。情志调节帮助患者纠正七情过极,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调节阴阳、恢复人体生命的节律。健康保健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 纠正患者病态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敲打穴位、推拿、等方法使机体产生神经反射, 激活感应器官功能恢复, 调节内分泌。通过药物足浴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和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情,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做到既病防变[5]。

本研究中经中医护理干预者血糖达标率高达97.50%, 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82.50%;经中医护理干预者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仅为5.00%,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20.00%;经中医护理干预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0%,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22.50%。

综上所述,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有助于平稳控制血糖,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毕月萍.糖尿病患者社区中医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34):265-266.

[2] 陈育红, 徐名一.浅谈中医饮食养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86-87.

[3] 陈国远, 向科明.中医“治未病”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思路与实践.医学信息, 2011, 24(7):4322-4323.

[4] 张先庚, 张洪, 彭德忠, 等.中医情志调护法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3):572-574.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6篇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2型糖尿病;居家护理方案;专家会议法

2型糖尿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老年糖尿病具有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等特点,因而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方案中,居家养老占90%,因而居家护理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手段。多项研究证明[1-4],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居家护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但目前我国居家护理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停留于家政服务层面上,难以满足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需求。2011年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随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国各地区逐步展开,其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5]。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护理相融合,形成具有特色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值得探索。因此,本研究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方案,为社区开展糖尿病护理服务和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成立科研小组:科研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硕士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2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科研小组成员主要任务为确定研究主题、查阅及分析相关文献、设计访谈提纲、确定访谈对象及与会专家,准备专家会议的资料,对专家会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1.2初步拟定居家护理方案:本研究基于前期基线调查,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居家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检索国内外著名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相关文献,并参考相关书籍和政策文件,整理出关于居家护理方案的框架及重要内容;采用目的抽样法,对7名社区医务人员和8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的内容展开,进而补充方案的相关内容。最后经过科研小组反复讨论,初步拟定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初稿,包括居家护理方案构建目的、原则、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以及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6个部分。1.3专家会议法:专家会议法是指在规定的原则下遴选一定数量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发挥专家集体的智能结构效应,对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的方法[6]。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10名专家中男3名,女7名;年龄37~59岁,平均(45±6.8)岁;工作年限10~36年,平均(19.7±8.3)年;博士1名,硕士1名,本科8名;高级职称3名,副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事护理教育2名,糖尿病专科护理2名,糖尿诊疗1名,全科医疗/慢病管理3名,社区护理与管理2名。2.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Cr),由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决定,公式为Cr=(Ca+Cs)/2[10],经计算,本研究专家会议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10,熟悉程度系数为0.820,权威系数为0.865,说明与会专家权威程度较高。2.3专家会议结果:会议历时60min,经专家反复讨论,居家护理服务方案的结构由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及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组成。专家认为方案中构建目的和原则过于宽泛,无法体现服务方案目的,建议删除,同时增加“居家护理服务宗旨和目标”的内容;经专家建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中增加“糖尿病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删除“营养师及其他成员”的相关内容,最终居家护理团队由家庭医生、糖尿病专科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组成;在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中,针对服务流程,专家建议以护理程序为理论指导,简化“居家护理服务流程”(详见图1),保证服务实施的简便性及可操作性。对于服务内容,专家建议将居家护理评估表的内容进行精简和归类,分为基本资料评估、基础护理评估和专科护理评估3部分内容。经修改后的居家护理服务包由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居家护理个性化服务包组成,个性化服务包仅由基础护理服务包和专科护理服务包组成,且个性化服务包的内容与护理评估的内容相对应,基础护理服务包的项目包括压疮、皮肤、口腔、疼痛、排便、排尿、排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安全预防9项护理服务,个性化服务包项目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血糖管理及低血糖5项糖尿病专科护理服务。专家认为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中应删除“生存质量、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价等指标”,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为指标针对性地评价每项护理措施即可,最终形成的居家护理方案包括居家护理方案的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三部分。

3讨论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血瘀证;从瘀论治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angi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中医学的血瘀病机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诸多类似之处。通过讨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和中医血瘀病机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理论,以期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有所帮助。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认识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等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微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常见。

发生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高,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及毛细血管内压增加,导致肾小球肥大;而高血糖、高氨基酸、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增多,进一步加重GFR,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力,引起肾小球的损害,引起细胞因子、生长激素释放,致使系膜增生、细胞外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膜增厚,破坏肾小球的生理结构、屏障功能及膜电荷,足突融合与足突间隙消失,产生大量蛋白尿,最后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肾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加重了肾小球的高滤过、高灌注、高压力与高代谢的病理损害,使DN进一步发展恶化[1]。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早期首先引起微血管功能改变,并导致视网膜血管扩张;长期血管扩张导致微动脉瘤和血管结构上的改变:周细胞变性、基底膜增厚和内皮细胞增生。由于周细胞破坏消失,破坏了毛细血管完整性,血-视网膜屏障受到损害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继而导致管腔缩窄和血流改变,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期发生视网膜缺血。特别是微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微血管损伤,毛细血管闭塞形成无灌注区是背景期视网膜病变最严重的微血管病变[2]。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瘀病机论述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由于阴阳互根互用,糖尿病在阴虚的基础上可出现气虚,形成气阴两虚或阴损及阳。糖尿病患者阴虚为本,阴虚则生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粘稠,运行不利,壅塞血脉而成瘀血,故《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虚则推动无力,血液运行缓慢不畅,在微小脉络易形成瘀血,阻塞血脉而致瘀血;气虚甚至阳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津停为痰,痰阻脉道,血行受阻,形成瘀血;另外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形体肥胖,肥人多痰湿,痰湿壅盛,加之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易聚湿生痰,流注脉管,血液重浊粘腻,血行不利而为瘀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络脉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胶痼难愈的病理特点。

现代医学中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升高、微血栓和微血管瘤的形成及微血管基底膜的增厚,内皮细胞增殖均可表现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相当于中医学的“瘀血”范畴。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出现渗出、水肿和后期的出血,属离经之血,亦属“瘀血”范畴。说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归属于中医学的血瘀病机是有相当理论依据的。

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分析

3.1 糖尿病微血管的宏观与微观辨证

在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上,修订了血瘀证诊断主要标准[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大多有如下表现:①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曲张;②固定性疼痛,表现为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且反复发作,常见于糖尿病心肌病;③面色黝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筋,常有糖尿病足;④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这些符合中医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属于血瘀证宏观辨证的范畴。

另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大多有静水压升高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高灌注,临床可通过测定特异的一些指标来反应内皮细胞的损伤,如血浆内皮素升高。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凝固性增高而致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微循环障碍及微血栓形成等,这些改变属于血瘀证微观辨证的范畴。

3.2 糖尿病微血管从瘀论治的临床实例

3.2.1 糖尿病肾病的从瘀论治

陈氏[4]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设治疗组30例,在采用常规治疗(严格限制饮食,药物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艾氏[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64例病例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一天一剂,4周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60例经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1%。

3.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从瘀论治

周氏[6]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设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0粒,多贝斯500mg,每日3次。对照组每日仅口服多贝斯500mg,每日3次。疗程中两组患者均给予辅助用药:维脑路通、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6、芦丁等。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停用其他改善微循环及血液黏度的药物。经六个月治疗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5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汤氏[7]用丹红化瘀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控制血糖及饮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组在用同样西药的基础上,用丹红化瘀汤加味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1%;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从瘀论治

王氏[8]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设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严格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7.5mmol/L以下,两组均给维生素B12及弥可保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天一剂的补阳还五汤,连续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憨氏[9]采用桃红四物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设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每天一剂,十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3.2.4 糖尿病心肌病的从瘀论治

蔺氏[10]用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设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3粒/次,3次/d,连用21d,同时给予一般抗心衰治疗(强心、利尿、减轻心脏的负荷)。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抗心衰治疗。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C-反应蛋白、D-二聚体测定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降低(P

从以上分析,各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反证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极贵.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67~69.

[2] 陈雨,朱晓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6,6(2):434~435.

[3] 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血瘀证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4] 陈奎.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112~113.

[5] 艾淑珍,郭金荣.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2,34(6):32.

[6] 周丽杰.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7.

[7] 汤继明,孟俭.丹红化瘀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5):305.

[8] 王一安,杨亚河.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2):101~102.

糖尿病医生论文第8篇

摘要:现阶段的2型糖尿病和古籍中记载的消渴不能完全等同,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脾肺功能损伤,导致机体不能正常利用水谷精微,2型糖尿病所有的证候和并发症都是由这个核心病机引发的。2型糖尿病不仅是糖不能被机体正常利用,所有的水谷精微都存在利用障碍问题。2型糖尿病人从饮食中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机体的各部分利用营养的能力也不一样。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病机;肺;脾;水谷精微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5-0005-02

传统中医学里并没有单独的暗尿病病名,现代医学把具有高血糖这一共同病理特征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中医的五脏六腑中没有胰脏,中医也没有血糖的概念,那么中医怎么认识糖尿病呢?

1 2型糖尿病不等于古籍中的消渴

一直以来,中医界长期把2型糖尿病等同于消渴,基本上都是用益气养阴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虽然对部分病人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有越来越多的病人疗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即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

现阶段2型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最新的《内科学》教材是这样描述2型糖尿病的:“患者多肥胖,起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不少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即‘三多一少’症状),有些是在体检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被诊断为糖尿病。”

很明显,现阶段2型糖尿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中医古籍记载的消渴有很大差异。

现阶段的2型糖尿病并没有古籍记载的消渴的那些渴而多饮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不仅很少有消瘦,而且还多肥胖。除了小便甜这一点相同外,其它并没有多少相同之处。

由此可以看出,消溻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消渴的确是一种糖尿病,但是现阶段的2型糖尿病不都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它比中医的消渴范围要广得多。

2 用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表现是血糖非正常升高。中医没有血糖的概念,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方法来正确分析2型糖尿病呢?

糖是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重要营养成分。中医学认为,人离开母体以后,靠后天之本――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来维持生命活动。中医称来源于饮食的所有营养物质为“水谷精微”,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等一切从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用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应该从人体如何利用水谷精微开始,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关于人体如何利用水谷精微,《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这一生理过程的:

“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医学认为,饮食进入胃,消化成水谷精微,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后,需要通过脾肺两脏才能运送分布到周身,供机体各部位利用。

如果脾肺功能不正常,这些水谷精微就不能正常地被机体各部位利用,仍然停留在血液中,在血液中堆积,血液中的含量就会超过正常指标。当血液中的含量超过一定范围,还会从小便直接排出体外。

由此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人的机体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脾肺功能被破坏,机体不能正常利用血液中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第二,身体各部位因为缺乏水谷精微的营养而出现的一系列的病变;第三,不能被机体利用的糖、脂肪等水谷精微大量堆积在血管中,使血液变质,损伤血管和机体。

以上三个问题包括了2型糖尿病人机体上的所有问题,即现代医学所说的2型糖尿病本身和它的所有并发症。第一个问题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本”,第二、第三个问题都是由第一个问题引发的,是2型糖尿病的“标”。高血糖只是机体不能正常利用水谷精微的表象之一,不是糖尿病的核心问题。

按照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要求,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让脾肺功能恢复正常,解决了这个问题,2型糖尿病的所有问题就都可以随之解决,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并发症被阻断。恢复脾肺功能要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分清脾肺的阴阳气血虚实,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推论:在2型糖尿病人机体中,水谷精微的所有成分,都会在血液中堆积,都有可能会从尿中流失,而不仅仅是糖分。这可以从2型糖尿病人多伴有血脂升高、尿液混浊、多泡沫、蛋白尿等情况得到证实。

3 为什么向心型肥胖的人容易患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显示,2型糖尿病人“大部分患者伴肥胖,即使以传统体重指标鉴定并不肥胖的患者,仍可在内脏有体脂的聚集”。

2型糖尿病人的典型体型是向心型肥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2型糖尿病人从饮食中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机体的各部分利用营养的能力也不一样。

当脾肺的输送、运化功能不正常的时候,营养物质就不能及时输送到全身,离胃肠和心脏越远的地方所得到的营养物质会越少;机体各部分利用营养的能力也是离人体中心越远的地方利用营养的能力就越差。大量的营养物质在离胃肠和心脏最近的内脏和腹部储存堆积,造成了腹部的肥胖;四肢部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利用营养的能力也差,所以胳膊和腿较细。

“腹部肥胖,胳膊腿细”这种体型的人,说明脾肺的输送、运化功能已经不正常,所以很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