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英翻译论文

汉英翻译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10:28

汉英翻译论文

汉英翻译论文第1篇

一、语篇翻译观

语篇是超句子层面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的任意组合和简单堆砌,它是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语篇内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表现出深层次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篇翻译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代。”笔者认为,语篇翻译的对等,不仅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意义层面上的对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连贯上的一致性和语篇结构的完整性,尽管影响和制约英汉语篇连贯的内、外部因素不尽相同。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既是原语语篇的解读者,又是目的语语篇的生成者。译者,作为原语语篇向目的语语篇转换的的实施者,首要的任务是解读原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连贯,然后在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按照目的语语篇的衔接机制来重构目的语语篇,使之流畅、连贯、统一。

二、英汉语篇照应衔接比较与差异

衔接,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李运兴,2001:132)照应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语言现象,它使语篇内的代词与所指成分之间建立起照应连续体,形成照应衔接纽带,从而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语篇语义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发展的一个侧面,而语篇语义单位的线性化过程则是语篇主题的发展过程,因而,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主题在展开过程中需要的连接机制和关系纽带。

语篇分析理论一般把照应分为三大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Halliday&Hasan,1976:29)。人称照应,即用代词复指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形成语篇上下文的连贯。在英语中,照应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左岩,1995:37-42)相比较而言,英语语篇中更多地使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成分,而汉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低,甚至有时出现“零指代”现象,即语篇前后意义的连贯在语篇中自然形成,而未使用衔接词。例如:

WhenIwasfourteen,Iearnedmoneyinthesummerbycuttinglawns,andIhadbuiltupabodyofcustomerswithinafewweeks.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I”的高频使用,形成了语篇的照应衔接链,使语篇连贯起来。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O瘦瘦的苍白的脸,O冻得发紫的嘴唇,O头发很短,O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O光脚穿一双草鞋,O正在登上竹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O把手缩了回来。在这个语篇中,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和人称代词(我、他)多处省略,出现“零指代”现象,但语篇依然是连贯流畅的,毫无突兀之感。

此外,英语的人称照应在汉语语篇中还常常表现为词汇衔接——人称代词以名词或名词的近义词等方式出现在语篇中,以避免重复;同时,这些名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词汇衔接,尽管语篇衔接的方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但这种变化是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的,最终还是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试比较:

Itiswellthatthecommonestfruitshouldbealsothebest.OfthevirtuesoftheorangeIhavenotroomfullytospeak.Ithaspropertiesofhealthgiving,asthatitcuresinfluenzaandestablishesthecomplexion.Itisclear,forwhoeverhandlesitonitswaytoyourtable,buthandlesitsoutercovering,itstopcoat,whichisleftinthehall.Itisround,andformsanexcellentsubstitutewiththeyoungforacrickethall。

很幸运,这种最普通的水果恰恰是最好的水果。论其优点,难尽其详。柑橘有益于健康,比如,O可以治疗流感,O滋养皮肤。柑橘干净卫生,不管是谁把它端上餐桌,也只触到它的表皮,亦即它的外衣,吃完以后便丢在餐厅。柑橘是圆的,孩子们拿它当板球玩是再好不过了。

从原语和目的语语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it”在目的语语篇中译为“柑橘”,由此,原语语篇的指代衔接orange—it—it;变成了词汇衔接(同词复现)柑橘—柑橘—柑橘,语法衔接变成了词汇衔接,这种转换是符合目的语语篇建构规范的,使目的语篇指代清晰、简繁得当,行文流畅。

因此,就语际转换,特别是英汉语篇翻译而言,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言现象。

三、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等效处理

如前所述,英汉语篇中照应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目的语语篇衔接和连贯、从原语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提供了可能;同时,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又存在着差异性,这又为英汉语篇语际转换,实现语篇等效翻译提出了挑战。了解、熟悉英语语篇中的照应衔接结构,对于把握原文脉络,正确理解原文中的指代关系乃至全文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英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差异,译者还需把握汉语语篇中照应衔接结构的特点,以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特征,重构语篇的照应衔接,实现从原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例如:

Thinpeoplehavealonglistoflogicalthingstheyarealwaysspoutingtome.Theyholduponefingeratatimeastheyreeloffthesethings,soIwon’tlosetrack.Theyspeakslowlyasiftoayoungchild.Thelistislongandfullofholes.Itcontainstidbitslike“getagriponyourself,”“cigaretteskill,”“cholesterolclogs,”“fitasafiddle,”“ducksinarow,”“organize,”and“soundfiscalmanagement.”Phraseslikethat。瘦子总是滔滔不绝地给我开出长长的单子,讲述符合逻辑的事,O掰着手指一件一件地数着,恐怕我跟不上,O说话很慢,好像我是个孩子。单子很长,充满漏洞。O尽是些诸如“管住自己”、“烟卷杀人”、“胆固醇堵塞血管”、“非常健康”、“井井有条”、“组织起来”和“健全的财政管理”之类的趣谈。

对比这两个语篇,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中出现了两条照应衔接链:thinpeople—they—they—they;thelist—it,它们构成了指代明晰的人称照应衔接链,形成了语篇的语义连贯性。在目的语语篇中,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指称被转换为“零式指称”,语篇语义连贯,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又如:

Theywalkedupfromthebeachthroughameadowthatwassoakingwetwithdew,followingtheyoungIndianwhocarriedalantern.Thentheywentintothewoodsandfollowedatrailthatledtotheloggingroadthatranbackintothehills.Itwasmuchlighterontheloggingroadasthetimberwascutawayonbothsides.TheyoungIndianstoppedandblewouthislanternandtheyallwalkedonalongtheroad。

他们一行跟着提着灯笼的印第安小伙子离开湖滩,O走进一片被露水打湿的草地,然后O进了一个小树林,在沿着一条小路朝通往山里的运木材的大路走去。路两旁的树木已被砍伐,大路显得亮堂多了。年轻的印第安人停了一下,吹灭O灯笼,然后大家沿着大路继续向前走去。

对比这两个语篇,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中出现了两条照应衔接链:they—they—they;theyoungIndian—his,它们构成了指代明晰的人称照应衔接链,形成了语篇的语义连贯性。在目的语语篇中,原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指称被转换为“零式指称”和词汇衔接(同义词),语篇语义连贯,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

汉英翻译论文第2篇

>>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论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语用等值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研究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谈翻译对英汉文化差异所受的影响 英汉文化色彩词语的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意象的差异比较与翻译 从英汉文化差异角度论析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论英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词的影响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体现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翻译障碍及其初步解决方法 从英汉文化差异看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 从英汉文化空白的翻译谈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论英汉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论英汉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则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而,翻译就不只是对两种语言进行相互转换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过程。本文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来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也是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语言只有在对某种文化进行反映时,它才具备一种实际的意义。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在社会环境、民族心理、、民风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一个国家与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体系。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它们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英汉两个民族也是一样的。日常生活中,在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与观察以及表达方式方面,人们往往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因此我们说,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不只是单纯的对语言进行一种置换,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传递文化内涵的功能。美国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曾指出,文化对于习语和词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对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那么人们将不能恰当的理解任何文本。包惠南也曾经指出,翻译不只是要实现语言表层指称意义上的转换,它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移植与沟通。尽管这些学者各自的语言表述不同,但他们都注意到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联性。随着文化与翻译关联性的日益增强,在翻译过程中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对等”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实例分析来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所造成的影响。

一、英汉文化的差异

1地理环境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产生是和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劳动密切相连,由于英国人是生活在沿海地域,和大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英国语言中有许多是和海以及水有关的表述。中国人则世代都是在土地上进行耕作,和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多是和农耕文化相连。例如,汉语里经常用“疾风知劲草”来描述恶劣的环境能够考验一个人忍耐力的良好与否,而英语中则是这样的表述:“A good polite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is faire”。汉语中的“未雨绸缪”指的是在下雨前要把房子修好,意指要提前做好准备;而英语则是用“it is mend your sail when it is fine weather.”来表达同样的含义。汉语中用“进退维谷”来表示人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而英语则是用“it is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来表述同样的意思。 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花钱浪费就用“挥金如土”来表示,而英语则是“it is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汉语中的“树倒猢孙散”相对应的英语是“All the rats desert the sinking ship.”这些都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英汉语言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

2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较长的时间中所形成和流行的礼节、行为、社会风尚以及生活方式。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各自地域气候和环境的不同,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是用各自的语言来进行表达的,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在中西方文化中因为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同一语言含义不同的情形非常多,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对狗的态度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最为忠诚的朋友,人们都非常赞赏狗的许多品质,比如勇敢、聪明、忠诚、可信赖等。狗是主人最为得力的生活伙伴和好帮手,他们为主人看家,跟随主人一起打猎。英语中有许多的关于狗的习语,比如: a dog like affection(忠实的爱),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gay dog(快乐的人),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应该受奖),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些习语都是褒义性的。但是在汉语中人们经常说的是“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摇尾乞怜、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都是带有贬义性的。因此,我们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必须要注意语言中所包含的感彩。倘若我们把“痛打落水狗”翻译成beat a dog into the water,把“丧家之犬”翻译成a homeless or stray dog的话,就无法使人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涵义,无法表现出那种痛恨的感彩,反而会让人对狗产生同情,这样就容易造成误解。

3差异

由于的不同,习语的使用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中国的习语中有很多是和道教及佛教有关的。例如:临时抱佛脚、顶礼膜拜、借花献佛、普度终身、立地成佛、佛法无边、五体投地等,都是和佛教有关的习语。还有的是和道教有关的,例如:灵丹妙药、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脱胎换骨等。西方国家大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他们的很多习语都是和上帝有关的:Go to hell(下地狱)、C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ke a god of somebody(盲目崇拜某人)、in the lap of the gods(难以预料)、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put the fear of god into somebody(使某人非常害怕)、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等。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望子成龙”,不能将其直接翻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英语读者往往会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在西方的神话习俗中,龙是一个能喷火的非常狂暴的怪物,是一个带有贬义性的词语。但在中国的神话中,龙则是一个神圣崇高的神兽,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皇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之后龙就演变为了一种民族精神,中国人通常都以龙的传人为荣。因此,“望子成龙”表达的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才的意思。

4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汉字大多数都是象形字,所以,中国人通常是比较善于形象思维,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中国人习惯使用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表达。而西方国家正相反,西方人习惯抽象思维,他们喜欢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因此,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习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国家信奉的是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的很多习语都体现出了这种观念: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自己分内的事)、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好自己)、paddle your own canoe(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等。而我们中国则是强调集体主义思想: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孤掌难鸣、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力断金等。此外,中国人通常是重义轻利,比如:舍生取义、大仁大义、视死如归等。但西方国家更加强调的是个体的利益,比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Everyone for himself but god for us a11(人人自顾,上帝顾人)。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只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兼容与渗透。因此,为了准确的传达出文化信息,翻译者就必须要注意采用一些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指的是根据原来的结构与意义直接将源语的词句转译为译语的词句,也就是使源语能够在保持自身的形式同时不使自身的意义失真。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让源语的民族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可以使译语读者接触到大量的异族文化,进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例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是由英语直译过来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习语。又如,把“挥金如土”翻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就要比选择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要好,这样既可以不影响对于原文涵义的理解,又可以保留汉语自身的特点。总之,直译注重忠实于原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尽可能的追求“信”,不过这绝不是说要在翻译中单纯的进行机械的形式上的转换。直译能够使原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手法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得到保留,特别适合于那些仅为某个民族所独有的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语。

2意译

倘若直译不能完全体现出原作的风格或者是导致了目的语读者理解的障碍,这时就必须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指的是把其他民族语言中没有等值物的词语根据汉语的构词成分以及构词方法来进行仿照。比如把“hold a wolf by ears”翻译为“骑虎难下”;将“as thick as thieves”翻译为“亲密无间”;把“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翻译为“本末倒置”。反之,将汉语中的“糟糠之妻”翻译为“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翻译为“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这些都是运用的意译法。与直译相比的话,意译通常更加注重整体意义,使译文流畅自然,而对于细节比较忽略。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直译与意译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形合”与“意合”的关系。

3音译

音译适合于一些专有名词(人名与地名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音译里,汉字不再进行表意的功能,而是只表音。例如“Beatles”是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支英国的吉他乐队,音译为汉语是“披头士”,从这个词我们便可以想象到这个乐队的整体形象与风貌。又如“cod”音译为汉语是“酷”。这个“酷”字就将当下年轻人追求前卫与新潮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精神传达的淋漓尽致。

4信息的增删

因为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双语进行转换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使源语和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达到一致,译者往往要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当的变通。这种“变通”就表现为对信息进行的增加和删减。比如,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翻译为汉语则是,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了3个“但也是”,这样就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原文中所描述的矛盾与对比,倘若不做这种增加的话,那么上下文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衔接,也无法体现出源语的风格。

三、结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不同,因而它们在表达方式上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翻译者不只是要具有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领悟能力,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要努力让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意境与感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多样的翻译方法,尽可能让译文传神和达意,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婕.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才智,2011(29).

[2]杨小勇.浅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因素[J].疯狂英语,2012(4).

[3]张新宇.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J].现代妇女,2014(7).

[4]巩坚.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中的语用失误[J].科技信息,2011(30).

汉英翻译论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 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通俗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人情世态的定型短语或短句,英语称为“习语”。 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习语是老百姓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说法,因此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制度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习惯。尤金·奈达曾经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搞清楚习语的深层含义,沟通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互译,才能不失习语的原有韵味。

2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蕴涵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要透彻了解习语的内涵,就要探求习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2.1 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汉语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使人联想到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春暖花开的蓬勃、繁荣景象。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是对于春风的真实写照。而“西风”在汉语的中含义恰恰相反,散发一种凄惨、悲凉的感觉和气息,如马致远著名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对悲凉景象的精确描述。这是因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是高山,东边是大海,东风吹来,舒心无比,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则凛然刺骨。而作为英语发源地的英国是岛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e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John Mansfield的“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cries. ”同是西风,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另外,中国大部分的国土不临海,人们的生活主要是依附于陆地。我国自古以农业大国而著称,土地在中国人传统理念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与土地密切相关,诸如:土生土长、卷土重来、脸朝黄土背朝天、太岁头上动土等。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如: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揠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然而,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有着较长的海岸线。由于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距离大海较远。因此,“海”在人们心目中大多具有神秘、深邃的深层意义。这类成语有“海誓山盟”、“天涯海角”、“石沉大海”、“沧海一粟”等等。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的英国海岸线曲折多变,岛屿为数众多。她的航海业和捕鱼业异常发达,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spend money like water” 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Being on sea”表示在海上航行的意思。而“being on land”则表示在陆上安居,有随遇而安的深层含义;“hang in the wind”原意表示在风中摇摆不定,内涵比喻做事犹豫不决,徘徊不定而左右为难。

2.2 宗教文化的差异

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始终。这在习语文化中也深刻的体现了出来,英语和汉语中的很多习语都与各自的有很密切的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与佛教颇有渊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汉语中有许多与此有关的习语。比如“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数量可谓数不胜数。中国人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古代称皇帝为“天子”。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人要拜天地。很多习语诸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助我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无不体现出宗教对于语言的影响。

而在西方奉基督教教徒心中,上帝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他支配着宇宙的万事万物。因此,上帝、天堂、地狱等词汇频频出现于英语习语中。如:“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上帝要毁灭其人, 必先使他失去理智)。“depart to God” (去见上帝, 死),“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有奶便是娘),“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过河拆桥),“go to hell” 等等。同时,《圣经》对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影响,英语中的许多习语就来自于《圣经》。如 “dove and olive leaf”(鸽子和橄榄枝,喻为“和平、和解”,“Garden of 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 “A kiss of death” (死亡之吻,意为“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人的行为”)。由此可见,由宗教而产生的英汉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翻译,以达到翻译的准确。

2.3 习俗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节等方面。习俗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动物的态度。中国人从心理上厌烦鄙视狗这种动物,如形容酒肉朋友的“狐朋狗友”、形容人冷酷无情的“狼心狗肺”、形容人势利眼的“狗眼看人低”、形容人的德行差的“猪狗不如”等等。“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强烈的对狗的厌恶之情,贬义色彩,在汉语文化中,狗的贬义色彩似乎已根深蒂固。而英语国家把狗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乌及乌)等等。中国人被称为是龙的传人,因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古时候的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民间有赛龙舟、舞龙狮等活动。龙被赋予了吉祥、神圣的色彩,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等都含有对龙褒义的感彩。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恶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之中,因此,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 tigers的重要原因。

又如从饮食习俗来看,汉语言中有许多习语与饮食相关。中国人以米饭、面食为主,辅之以炒菜。在中国,小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因此我们就自然地用“小菜一碟”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如:“家常便饭”、“小菜一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无不表明习语与饮食有密切联系。在英国,面包(bread)、牛油(butter)、果酱(jam)和奶酪(cheese)都是人们的家常食品,围绕这些主要食品产生出许多习语。例如:“one’ daily bread ”(每日的粮食,生计),“beg one’ bread ” (乞讨、乞食),“out of bread ” (失业),“in bad bread” (处境不妙),“a piece of cake” (容易做的事)。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提供了习语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再到张培基的“忠实通顺”及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这些主张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信”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脱离原文。“达”则为简练、通顺之意。“雅”含有“美好”的意思,就是要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文以美感。在诸多翻译的方法中,直译法、意译法是英汉习语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3.1 直译法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但由于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直译法使得原文与泽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薏义都十分近似,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表达又形象生动,这更有利于读者的正确理解。例如: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re

纸老虎 paper tiger

来得容易,去得快 easy come,easy go

很久没见 long time no see

以牙还牙 a tooth for a tooth

3.2 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翻译时,尽量寻找一此与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语、谚语或成语来进行翻译,在保证原意的前提下,使得译文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入乡随俗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事后诸葛亮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粗枝大叶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pie

大智若愚Still water runs deep

4 小结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英汉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以上所讨论到的英汉习语翻译中反映出的英汉文化差异,尽量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仲文.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 肖薇.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翻译[J].铜陵学院学报,2005,(4).

[3] 庄朝蓉.英语习语与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 刘丽华.黄小锐.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汉英翻译论文第4篇

一、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拼写混乱

拼写错误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错误。除了拼错、大小写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以下三类错误也应引起重视。(1)直接写成拼音,比如把“恒美创意图文有限公司”错译为“HENMEICHUANGYITUWENGONGSI”;(2)直接写成英语,中英文整齐的对号入座,比如“售票处”,原译为“SELLTICKETROOM”;(3)中英混用。“XX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原译为“SUBDISTRICTZHENGWUFUWUDATING”。这类错误可能不会引起很严重的误解,但是他们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并极大的影响了公示语应该达到的目的。这里建议分别改译成“HenMeiPhotoWorkshop”,“TicketsOffice”和“DistrictOffice”。

(二)语法错误

在翻译公示语时,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如词性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的等。例如“禁止停车”:“NOPARK(PARKING)”;“请带好随身物品”:“PLEASEBRINGYOURBELONGING(BELONGINGS)WITHYOU”;“请走侧门”:“PLEASEUSE(THE)SIDEDOOR”;“XX机动车驾驶学校”:“AUTOMOBILEDRIVE(DRIVING)SCHOOL”:“XX装饰有限公司”:“DECORATED(DECORATION)CORPORATION”;“男士休闲服”:“MAN’S(MEN’S)WEAR”;“中西快餐”:“China(CHINESE)andForeign(Western)FastFood。以上这些语法错误或者是译者粗心所致,也可能是想当然而为之,其实在翻译中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三)中式英语

英语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如south-east指的是“东南”,而不是“南东”(east-south),north-west指的是“西北”,而不是“北西”(west-north)。但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就是望文生义,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比如把“中国烟酒”译成“CHINASMOKEWINE”就不妥。按英语的习惯翻译成为“Cigarette,LiquorandTea”。“警务工作站”译为“POLICEWORKSTATION”,或者“PoliceAffairsStation”都是对照汉语生硬的翻译,其实译成“Police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租赁公司汽车服务中心”中的“租赁”译成“RENTCOMPANY”,也完全是从中文角度去翻译,在英语中一般是翻译成“CarRental”,把“口腔门诊”译成“Mouthdepartment”,让人哭笑不得。建议改成“DentalOffice(Department)”。

以上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这类所谓的“chinglish”英语往往是在翻译时按照汉语字面的意思和语序结构“亦步亦趋”,完全忽略了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一味将汉语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强加于译文之上,牵强附会地“套译”而成的。

(四)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的原因很多,试看以下五个误译的例子:(1)“小心碰头”:TakeCareofYourHead,改译为WatchYourHead或MindYourHead;(2)“钟表城”:TimeCityWatches&Clocks,改译为Watches&ClocksShoppingCentre;(3)“太普爱家房屋买卖租赁”:TopLoveHouse,改译为TaiPuRealEstate:SalesandRent;(4)“梦洁家坊生活馆”:MendaleHouseholdLifeHouse,改译为MendaleHouseholdTextileHouse;(5)“中医骨伤医院”:HERBHOSPITALFORBONEINJURIES,改译为TraditionalChineseOrthopedics。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来在汉语里很清楚的东西,由于中英转换的失误,在英译中全没了影子。生搬硬套的翻译比如“TopLoveHouse”,“LifeHouse”会给人以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措了。误译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模糊现象主要还是在于译者在中英转换过程中信息丢失、翻译不完整所造成的。

(五)文化误解

文化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难以捉摸、难以处理,是翻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万正方,2004)由于公示语翻译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很难在寥寥几字中体现出文化涵义,文化因素很难顾及。譬如有一服装专卖店叫“芳芳服装店”,翻译成为“FANGFANGFASHIONSHOP”。但是问题来了,提起芳芳中国人会想到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而英语中“Fang”却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另有一家名为“银狐”的美容美发中心,店名被译为“SilverFoxBeautyandHairDesignCenter”。在西方,fox隐含有狡猾、奸诈等贬义,在汉语里,虽然也隐含有贬义,但是“狐”还常常给人以美丽,迷人,风情万种的联想,但将店名译为“SilverFox”可能会使不少西方人望而却步。要用寥寥数字体现出文化内涵,难度可想而知。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灵活一些,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FANGFANGFASHIONSHOP”可译成“YoungLadiesFashionStore”;而“SilverFox”可考虑用拼音处理成“YinHu”,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当然这些原在中国文化里的特别内涵在翻译后都多少损失了原来的味道。总之英语国家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和思维方式,如果译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就很有可能发生与本意背道而驰的翻译错误。在公示语的翻译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公示语的翻译和其他的文本翻译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公示语翻译也有它的特殊性。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特点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实现原作意图,因而译者应根据具体译文,抓住原作意图,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整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的关键则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贺学耘,2006)。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冯国华、吴群定义忠实为对应“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语言表达形态。”(冯国华,2001),也是这一理论的延伸。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后者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公示语翻译就应该重视效果,以“忠实”为基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公示语翻译的现状,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倪传斌和刘治曾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应遵循“简洁、明了、语气得当、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五原则。(倪传斌,1998)倪晶认为公示语翻译要具备简洁明了、语气得当、翻译规范和适度幽默。(倪晶,2005)的确,对外宣传英译汉有别于文学翻译,它只是一种大众读物,读者对象多为国外普通游客,其意图就是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倘若翻译时一味按照我们汉语的习惯,对号入座,译文势必与英语表达习惯格格不入,行文话语堆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以上列举的译例便是活生生的证明。

三、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对策

(一)首先要熟悉公示语的语言

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这就要求这种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翻译时语汇要简洁,措辞要精确,要能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或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并且要注意选用常用的词语。

(二)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借用已有成果

戴宗显认为“对待交通等国内外可以一致的标识,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找一些专家到国外把他们的表达用语拿过来使用。”(戴宗显,2005)。实际上,除了一些很中国化的公示语,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不可望文生义,要尽可能多查资料或请教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

(三)除了对语言和形式的要求,在翻译公示语时必须要注意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公示语中,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也就不可能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

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问题,还包括人们的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翻译,其实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功不只是外语水平,而且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因此翻译公示语时,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第一位,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译文。

汉英翻译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汉英,翻译

 

文化负载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一般简单地分为民族专有词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普通词汇和习语[1]。一般来说,包括替代式翻译、音译、解释性翻译、和意译。

1.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指代意义不同但比喻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2]。例如:开夜车(burnthe midnight oil);钻牛角尖(split hairs);低声下气(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战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墙一战);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边风 water offa duck S back;当电灯泡(play gooseberry);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

2.音译

汉英文化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汉语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音译过去。音译的词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英语文化中,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的翻译。“福娃”最初翻译成“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friendly作为形容词意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但是作名词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文学艺术论文,必是名词无疑,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3]。其次,friendlies听起来像是friendless(没有朋友)。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这样的翻译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能体现了民族特色。

3.解释性翻译

音译只取其音、不取其义,虽然能让读者从语音上准确地接受,但译文成了完全的记音符号,原词的内部意义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种空壳。对于这种情况,在音译之后如果辅以一定的解释,则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如:“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项基本原则”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释性翻译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详尽、清晰,但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因而这一翻译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就表意而言,这一翻译方法与音译可谓两个极端。折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意译。

4.意译

中文读者因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能够通过词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际信息的全部内容,而英语读者通常不熟悉中国文化,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误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国话里的“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按中国人的心理, “山羊”是个褒义词,如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淫荡的人”。

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译文必须改变形式,以表达或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比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标题翻译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当了。“祝福”是指旧历年底文学艺术论文,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为题,写的却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揭示社会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译成wish,英语读者就会费解,因为英语wish仅仅是一种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灵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把“祝福”译成sacrifice(专指供奉,献祭之意),并加上时问限定词the New Year,更能体现其所有的隐含意义。

5.结论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冲突的焦点。为了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不仅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翻译文化负载词。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译林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汉英翻译论文第6篇

一、文化翻译理论及其发展

在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转向,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和70年代左右开始的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使当代西方的译学研究更加细致地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化,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研究,摆脱了语文学阶段对译者经验天分的过度强调。文化转向更加侧重翻译活动与目标语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政治的关系,更加注重翻译在目标语社会中的巨大社会影响和作用,把翻译放到了更宏观的文化背景去考察,推动了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文化转向”的倡导者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翻译的建议,她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应该被看作基本的翻译单位,不能僵化在文本层面;翻译不是简单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交际行为;对翻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译者对源语的描述,翻译更应该体现出其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文化转向同样促进了中国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原则,“文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决定文化翻译应以丰富译语文化为原则”。王佐良认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应以文化为信息核心,促进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建构。

二、文化负载词英译面临的问题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既涉及到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美国翻译家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发生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正如包惠南所讲“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这导致译文往往丢失了汉语文化的韵味,导致目标语读者很难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震撼。

中国人没有统一的,但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宗亲血缘为纽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长期的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遵循传统、敬畏自然的理念,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状态。而西方社会更加推崇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文化差异使一些负载特殊意义的汉语词汇很难在目标语中呈现出其中国特色。这种最为本质的文化差异是译者面临的重要难题。

三、以文化翻译论为指导的英译策略

1.异化为主,兼顾归化

文化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各民族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繁荣。异化策略更有利于丰富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例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英译可以借鉴Alexander Pope的名句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人孰无过,宽恕为上),但主要采用归化策略,这条成语可以翻译成"Man are not saints, how can they free from errors."对牛弹琴可以翻译成"to Play the Lute to a Cow"保留其汉语文化元素,在译文后加上源于圣经的英文表达"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以便让译文读者产生共鸣。

2.文化等效

任何语言都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加剧。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也并非格格不入,在看到文化差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审视文化之间的大同之处。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属于不同语系和文化圈,却具有许多相通之处。英汉两个民族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汉语中有“有志者,事竟成”,英文里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英文有"time is money",中文里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表达。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文化等效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策略之一,这样两种文化可以在翻译中充分对接。

3.意译内涵

由于文化差异,在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译者应力求突破原文的局限,切勿望文生义。何三宁在《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以雨花石的翻译为例,强调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词汇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意象。梁武帝时期,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在雨花台讲经说道,感动上天,顿时降花如雨,落在地上化作雨花石。根据雨花石的起源,其英译应为Flower-rain Pebbles而不是Rain Flower Pebbles。

4.移植

移植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词语部分或原封不动地译入目的语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兰花代表了圣洁,仙鹤代表长寿,杨柳代表离别之情,保留其民族特色,有利于汉英文化的交流融合。如,天干地支是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合称,是中华农历纪年法的基石,它属于汉文化独有的词汇。保留其形象,将其译成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可以在推介本土文化的同时,丰富译语文化。

汉英翻译论文第7篇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一、引言

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涵盖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在反映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代表性。

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以简洁、丰富和生动的表达为特点,存在于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从英汉习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汉两个民族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视角,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

二、英汉习语的主要来源与文化差异

(一)历史来源

英国约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远不及中国多,因此这方面的习语,不如汉语丰富。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 400 年之久,所以在今天的英语习语中不难找到古罗马文化的痕迹:Do in Roman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另外,也有不少与战争有关的习语: mask one's batteries(掩盖敌意)。

相比之下,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汉语中来自历史事件的习语很多。很多习语与历史人物有关: 赵高的“指鹿为马”、勾践的“卧薪尝胆”、周瑜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等;一些习语则直接包含著名的历史人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毛遂自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有的习语还来自兵法:“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先发制人”、“一鼓作气”、“声东击西”等。

(二)地域来源

英国以“海洋文化”为主,人们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事业,其习语自然与海、鱼等连在一起。他们常用鱼来比喻人:fresh fish(新囚犯);shy fish(害羞的人);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不自在);as mute as a fish(默不作声)等。英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海的习语:all at sea (不知所措);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中国以“农业文化”为主,土地广袤,资源丰富,主要生产方式是取决于天气的农业生产,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和土地有关的习语。如:“挥金如土”、“顺藤摸瓜”、“五谷丰登”、“瓜熟蒂落”等。汉语中农谚也不胜枚举,其内容涉及农事的方方面面:瑞雪兆丰年;精打细收,颗粒不丢;谷雨前后,正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宗教来源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在西方,上帝被视为终极和万能的神,支配着宇宙、万物生灵,因而在英语习语中频频出现 god,church等字眼。例如:go to church (做礼拜);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Thank god (谢天谢地)。《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也广泛地为世人所接受,所产生的习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例如:olive branch(橄榄枝);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文化,汉语中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习语都是受佛教和道教影响产生的。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种的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习语的时候,必须照顾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惯和特点,适当采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或者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将习语的原意象清楚、确切地表达出来。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对原习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原则上不做任何调整的一种翻译方法。强调习语的民族、地域差异性的译者主张采用这种翻译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异域文化特色。有些英语习语中译过来只要合乎语法,又能为大众所接受,直译法未尝不可。例如:cold war(冷战);dark horse(黑马);to show one’s card(摊牌);To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热打铁);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等。这些英语习语基本上都是与汉语习语意义、形象相同的。同样,对于有些汉语的习语翻译为英语时也可用此译法。例如:坐山观虎斗(Sit on the mountain and watch the tigers fight),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facts)。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不宜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译出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西方人很难理解,但若直接译出其隐含意义,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比较常见。 如 “to eat no fish”,若直译为“不吃鱼”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忠实”更恰当。同类的例子还有“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you can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等等。

(三)对应法

英语与汉语中有些习语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上相吻合,不但双方所表达的意义相同,而且修辞色彩也基本相同,都含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象比喻。例如在英译如下英语习语时,我们可直接借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To be thin ice(如履薄冰);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四、结语

英汉习语纷繁浩瀚, 源远流长, 通过习语这个窗口, 可以窥视两个民族丰富的文化根基, 而正确传递两个民族的文化信息, 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需要译者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 真实再现原文面貌。

【参考文献】

[l]常香莲.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J].外语教研,2008(11).

[2]洪 蓉.比较英汉习语及成语透视中西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02(12).

[3]江瑞.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的差异[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王雪芹.英汉习语的文化异同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6).

汉英翻译论文第8篇

关键词:目的论;公示语;汉英翻译;角度分析

公示语是指面向公众的提示、显示及指示,其内部含有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等活动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国人士的不断增多,公示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外,随着公示语在大中型城市的广泛应用,城市内部的公示语在某种情况下已经组成了我国留于外国人士的第一印象。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分析研究有着较大的理论和公示语汉英翻译实际意义。

一、目的论具体含义

目的论在整个功能派翻译理论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础性理论。其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翻译学家雷斯与付米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对已英汉翻译的约束,以整个语言翻译的目的入手,将整个翻译工作放置于文化与理论相结合的环境当中,为整个世界内容各种语言之间全面地实现高效及准确的翻译起到了开辟性的作用。在采用目的论进行翻译时,其将整个语言翻译的过程认知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整个翻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准确地实现跨文化的交际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的存在与翻译界意译与直译之间的矛盾。

在目的论翻译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翻译工作时应该严格握好语言翻译的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的原则,其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从对方的语言习惯入手,不需要全面地按照忠实法则进行翻译。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实例分析

对于公示语翻译的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国内外人士提供较便利的服务,也是我国综合文明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很多地方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让很多外国的友人看到之后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甚至出现了很多公示语给外国友人带来误导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整体的城市形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体化的国际进程,因此,对于这样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我们已经尽力杜绝。笔者结合自身研究及所见情况用目的论的翻译理论对一些欠佳的汉英翻译公示语进行深入分析。

例一,如国内某个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内部,给出的“游客止步”的汉英翻译结果为“tourist should not enter”但是其正确的汉英翻译应该是“staff only”。

例二,城市内部比较常见的对于草坪及绿地的保护,很多公示语写成“care of the green and do not enter”但是正在地道的汉英翻译应该为“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从上述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国内城市内部很多公示语在进行汉英翻译时过于重视直译,常采用忠实法则进行翻译,这就导致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忽略了连贯性法则,但是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不应当按照对汉语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应当从整个汉语想要表示的目的出发,采用目的论的方法将所要表达的英语意思全部表现出来,对于第一种“游客止步”的公示语翻译,虽然外国的游客看到后都不会进入,但是第二种翻译方法从思维习惯及英语翻译的地道性方面相对于第一种均有着较强的优势,整个翻译呈现出的翻译语气也较为温和。

例三,国内很多大学内部常采有禁烟的要求。因此公示语“无烟图书馆”在图书馆内部较常见,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该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时,将其翻译为“no smoking”,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翻译该公示语,其翻译的结果应该为“smoke free library”,该翻译短语在相对于第一个翻译短语更符合英语翻译中连贯性的要求。此外,根据汉英翻译中忠实法则的要求,第二种从目的论角度的翻译更能够将“无烟图书馆”这句话表现出来。此外,对于图书馆内部的禁烟公示语应当是一种静态的提示语,如果采用第一种汉英翻译方法,则将该种提示语在一定程度上变为动态的提示语,不符合公示语的原本含义。

从上述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对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运用目的法则而言,原文和译文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原文的目的就是译文的目的,在翻译时没有必要改变译文的目的,就可以满足这一法则的要求。同时,对于汉英翻译中的忠实法则而言,公示语翻译的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从翻译的连贯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相关的目的翻译的要求,但是由于大部分翻译者并没有在外国居住的经历,也没有对外国公示语进行深入研究,这就在采用忠实法则进行公示语翻译时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论述发现在进行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国内很多公示语并非全部需要进行汉英的翻译,例如北京某个停车场的入口处竖立着军车免费的公示语,其英文的翻译为“military car without charge”,首先从目的论的分析来看该项公示语的翻译是不够规范的。从其表达的最初目的来看,其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应为“free parking for military vehicle”,还有该项公示语从相关的客观情况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该停车场根本不需要进行相关的英文公示语,因为该停车场内部所停的车不会是外国的军车,外国的军车不会出现在该停车场,在此处进行该公示语是一种画蛇添足的表现。此外,诸如在男士的厕所内部的相关公示语也不需要进行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因为在这些地区内部的国际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则,外国的友人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提示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我国对于汉英翻译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用途的语言,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目的论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公示语原本的含义及树立公示语原单位的态度准确表现出来。此外,在进行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相关的单位首先应当意识到公示语在国际上是一种通用的提示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从对外国内部的公示语研究入手,分析其使用的特点,对于其中相同或者类似的公示语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替换的方式,对于一些我国比较有特殊的公示语,或者在国外无法找到可以替换的公示语,相关人员在进行汉英翻译时,一定要从公示语所要表述的具体含义入手,翻译的结果首先必须满足公示语设置的目的,同时,应当尽量遵循汉英翻译的连贯性原则。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公示语汉英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进行相互的转化,更应当认识到汉英翻译也是两种文化在进行相互的渗透。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