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探究报告

探究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3 21:50:37

探究报告

探究报告第1篇

[关键词] 财务会计报告 缺陷和不足 发展趋势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报告是向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会计信息的文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上,所以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及潜在的投资者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水平的主要信息来源。传统财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采用通用、规范的格式。它反映了定期、定时,但并不完整的财务信息。近期我国的企业会计规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2007年起将陆续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它意味着我国企业会计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会计准则主导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与财务管理都受到了冲击与挑战,传统财务报告所能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似乎越来越少。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总是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用户需要的改变而改变的。未来财务报告如何发展,怎样建立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财务报告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使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能够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揭示的真正的经济内涵,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就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适应企业财务及时了解财务状况和做出正确决策之需。

一、财务报告的发展过程

财务报表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会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服务的信用分析,后来扩展到为投资人和改善内部管理服务。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统一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财政部于1997年起相继了十几个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为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国务院于2000年6月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实行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标准,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文件,意味着我国企业会计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会计准则主导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所公布的上述具体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它们属于行政法规性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有关企业必须执行。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不足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在提供信息方面日益显示出缺陷和不足,亟需尽快改进和完善。

1.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财务报告无法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典型表现在于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一些潜力巨大的公司的巨额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不能得到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

2.传统财务报告不注重社会贡献信息的披露。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提每股社会贡献值,《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通知》规定,公司可以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每股社会贡献值,即在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增加公司年内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向员工支付的工资、向银行等债权人给付的借款利息、公司对外捐赠额等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额,并扣除公司因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会成本,计算形成的公司为社会创造的每股增值额,从而帮助社会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公司为其股东、员工、客户、债权人、社区以及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真正价值。

3.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时可能为给企业带来巨额的金融利润,但有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损失。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以及我国上交所“3.27事件”,都是典型事例。这种巨额的金融风险已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重视。但是,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

4.财务报告系统所依据的会计原则和基本前提的局限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在决策有用性的原则下,现有的部分会计核算原则和基本前提正日益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成本原则的局限性、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会计分期假设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信息源于当时交易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这些信息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富。而投资者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过去状况,而是未来如何;不是资产的过去价值,而是资产的现实价值或市场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或现值更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掌握企业的趋势,反映企业价值运动的实际情况。

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币作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单位是建立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这一假设基础上的,但现实货币在其运动中其价值量是经常变动的,这就不能不使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偏离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运动。二是财务报告以货币计量掩盖了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非货币化的信息。如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企业的人才资源、企业的经营环境等,但这些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复杂化,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多样。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显得无能为力。

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难题。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预计,不时有意外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使得估计的人为主观性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分期假设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

三、国际财务报告发展趋势

财务报告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未来报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模式,现在自然难以下结论。但是,英国ASB、美国FASB、IASC和“G4+1”(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IASB派出观察员参加)都已经开始在研究公司财务报告改进问题。1992年10月,英国ASBFRS 3《财务报告准则》,要求企业编报“全部已确认得利和损失表”,将其作为对外报告的“第四张”主要财务报表,它与损益表一起共同反映企业全部业绩。1997年6月,美国FASBFAS 130“报告全面收益”,它沿用FAS 6公告中全面收益的概念,将收益划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净收益依旧包括持续经营收益、非持续经营收益、非常项目和会计原则变动累计影响等四个方面。其他全面收益,是指绕过损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其本质属于损益性质的一些项目。FAS 130鼓励采用以下两种格式报告全面收益:一是设计一张“全面损益表”,与损益表一起共同反映公司全部业绩;二是将上述两表合一,以“收益和全面收益表”报告公司全部业绩。

1997年8月,IASC公布修订后IAS 1《财务报表的表述》,提出以下两种方法披露已确认得利和损失的方式:一是通过权益变动表反映;二是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上披露。1999年8月,“G4+1”的“财务报告业绩”意见稿认为:(1)所有已确认的财务业绩都应在财务业绩报表中反映,不应与所有者投资和分派款项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一起报告。将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分开来报告,已成为国际会计发展趋势。(2)单个汇总数据如本期损益,已不能充分反映会计主体财务业绩信息。为提供更有效的财务业绩信息,应根据不同性质对项目加以分类。“G4+1”认为,将财务业绩分三部分报告:一是销售经营活动的财务结果;二是理财与其他财务活动财务结果;三是其他得利和损失。(3)全部财务业绩项目在一张财务业绩报表中反映比在两张报表 中报告更合适。

探究报告第2篇

一、课题名称: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2、现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本课题应该说是学校家校沟通多年来持续研究的课题,国内外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我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我校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本课题实施将为其他兄弟实验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善学习,肯钻研的研究型教师,为今后继续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人才准备。

2、探索城市普通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操作模式和策略。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

4、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进而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2、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有哪几种;

3、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4、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促进和强化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使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者帮助家长解决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围绕本课题重点开展下列研究:

(1)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探索不同年级家校合作的方式

(3)探究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4)关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准备阶段,发放家长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等情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在实施阶段,通过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比较法等进行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实验的研究目标。

(3)经验总结法:在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子,充分展现实验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1、任务分工:

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情况:

x: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

x:负责拟定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x: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x:负责拟定课题申请表;负责拟定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

x:子课题研究——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类别。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x:子课题研究——探究新型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其他老师:子课题研究——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校合作的方式。

x:负责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归档工作。

x:负责录像工作。

2、研究步骤:

(1)准备和策划阶段(2017年6月-8月):组织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进行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2)深入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①理论研究;②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③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3)全面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②分析、总结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③课题验收、实验推广。主要以论文、个案、结题报告等为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表现形式: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家校合作案例分析,以案例集形式呈现实验成果

(3)总结阶段:结题报告、论文或个案集等形式呈现实验的成果。

九、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情况:

“十五”期间,我校有三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两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1人被评为岱岳区“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课题主持人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探究报告第3篇

一、课题的背景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强调,课程应具有发展性,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二)研究述评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多个年头,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或“一言堂”,学生被动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也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甚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

面对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我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一方面能够全面深入地探索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帮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探索,学会主动改革,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成长。

(三)研究意义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高中政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我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四)研究价值和创新

对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加强对政治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克服应试教育倾向。针对目前对政治学科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研究不多、重视程度不够、基本处于盲目状态的情况,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非常必要。

通过寻求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政治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各学校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创新了诸多教学模式,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各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都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的,而各地的实际不同,如生源、学校的运行机制等都不一样,我们要研究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必须是在借鉴国内外各种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适合我校实际特点的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学习者自主性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许多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他们纷纷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过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内容大体相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大胆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在这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适时地给学生指导点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构新知,提高能力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可见,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要培养学生这种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与培养才能逐渐形成。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我校政治组教师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结合,使本校高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高我校政治教学效率。

1.寻求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

2.通过课题研究,师生共同总结出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可行性方法。

3.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自信开朗的性格,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善于动手、善于交际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高中政治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最终又把问题变成知识。特点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科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模式的基本原则:预为先导、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易讲难引、少讲多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减少作业、前后衔接。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型的不同,本课题研究内容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导致我校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因。

2.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根据政治教学的学科特点,研究适合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公开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践中成功的经验、教训,并及时进行反思,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2019年3月——2019年5月

此阶段为课题的准备阶段,对本课题进行全面论证,分析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在组内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完成了课题申报表及课题开题报告,完成课题申报的前提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9年6月——2019年8月

此阶段为初步探索实践阶段,通过开展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学生在学习中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现状及原因剖析。

在这一阶段,政治集备组主要进行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研究,探索互动教学策略,构建“互动式”课堂模式。进行新课程课堂改革研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第三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2月

此阶段为深入实践阶段

第一,开展各项课题研讨活动,深入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2019年 9月16日,开展第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活动主题是“三段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组内老师的公开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分析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次活动中,还邀请到教育学院的马老师进行指导,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交流探讨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2019年11月12日,在组内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讨。结合我的公开课《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讨论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公开课教学为载体,全组教师开展讨论,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及策略。

3、2019年 12月28日,开展第二次课题研讨活动,活动主题是“如何上好高中新课程综合探究课”。讨论如何提高综合探究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尝试使用研究性学习法、讨论法、辩论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在综合探究课中进行运用,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师生理念与角色,进行论文撰写实践活动。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班级中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进行分组教学,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自测自查”的课堂教学程序。长期坚持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撰写的论文《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思考》并发表在部级教育期刊《好日子创新教育》上。

第四阶段:2020年1月——2020年3月

此阶段为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筛选出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申请成果鉴定与结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的课题的研究,希望能探索出高中政治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形成课例展示、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形成研究论文。

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能总结出高中政治学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实践、教学实践、并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馈改进。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课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六、组织领导和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徐晶

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部工作

七、经费筹措及管理

(一)经费来源

自筹经费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和保障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图书资料比较丰富,承担过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条件;学校设施设备齐全、教学资源充足,开展课题研究有很好的物质支持,能够确保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八、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探究报告第4篇

【关键词】改进 财务报告 模式

一、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

1.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观点,“实质重于形式”的含义为“要使会计资料如实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交易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只根据其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因此,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实质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该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但长期以来,到底是“实质重于形式”还是“形式重于实质”,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而且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经济实质”,并以此指导会计处理。例如:①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之中,由于各国税法的重大影响,会计实务依然按照稳健性而不是“持续经营”原则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②按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资产被定义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人员并未真正按照现值而是按照历史成本属性去计量资产;③再如,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会计人员进行处理时,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完全确认为一项收入,但是经济事实却是,与该商品相联系的风险并不完全转移。

2.重成本而轻价值

由于会计的主体假设的存在,采用成本或者价值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在同一时点上不同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立足点的不同:成本是会计主体对“投入”的核算,而价值是会计主体对“产出”的核算。笔者认为,以资产为例,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了资产的存量特征,而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重成本轻价值是由于立足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主要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以成本尤其是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只能反映资产的取得或投入,并不能够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样就与资产的定义相违背,资产概念在质和量的规定方面就是相悖的。

3.侧重于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

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会计要素定义可以看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或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但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是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而公允的描述,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此外,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仅仅重视历史信息,也和权责发生制的确认要求相背离。因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本身包含了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三个环节。

4.侧重于利润的核算

fasb的概念框架力图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而不是以收益表为重心的收入/费用观,但是在财务报告中却并未始终贯彻这一思想。例如:①过分注意盈利的核算,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的计价;②过分注意最终的利润数据,对企业的实际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

5.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

尽管完整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固有弊病。试想,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势必会拒绝确认乃至报告某些虽然与交易无联系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控制(监督)不能令人满意。例如:①企业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因为不直接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相关,因此在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却有着深远的影响;②那些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知识产权、智力资产等,对企业发展意义深远的项目,更是得不到反映;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也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④对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商誉和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性很少披露;⑤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是一种“通用目的”的报表,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目的”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殊需要的“专用”财务报表。

6.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例如fasb关于资产定义中的“可能”一词,就含有“不确定性”,然而各项资产却以非常确定的单一数字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之中。事实上,只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确认以责权发生制为主,那么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的估计和判断就不可避免。但问题在于,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单一、仿佛十分确定的数字,到底向会计信息市场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即使加总可以抵销单一会计数据的不确定性,但也掩盖了一些十分有用的信息。难道我们不能从个别会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和分部报告同时并存不悖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理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会为这些貌似精确的数字所迷惑,但是要探究其本质上的确定程度,也不容易。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去验证和再确认,甚至不厌其烦地对财务报表上的单一数字进行重新分解,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判断重新组合和汇总。那么我们就要提出质疑——会计人员将零散的会计数据经过确认、记录和计量程序最终汇总为单一数字,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又将它按照自己的需要予以分解并进行再组合,这样合了又分,分了又合,会计人员到底起着一种什么作用?对整个社会资源是否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浪费?我们为什么不对此状况加以改进呢?此外,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这也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之一。

二、对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几点设想

具体设想如下: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报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特征和风险。

3.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

4.在其他财务报表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余相关企业的信息。

5.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6.对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予以披露并进行核算。

7.若存在着多个企业分部,应尽量按照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编制或提供分部报告。

8.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探究报告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一)建立了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1999至2001年,由市政府组织、市建委牵头、市城建档案馆具体承办,开展了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各种管线的平面位置、埋深、走向、规格、材质、管径及地上建筑物、道路、绿地等情况的数据、图表,全部输入数据库,并由二维平面显示提高到三维立体显示,地下管线排列的层次从各个角度清楚可见。至2008年7月,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共录入地形图2400多幅,共形成地下管线图2600幅,共录入地下管线总长2497公里,其中:电力125公里、热力230公里、天然气200公里、供水400公里、雨水230公里、污水250公里、路灯230公里、交警30公里、网通450公里、联通100公里、有线电视252公里。

(二)健全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和动态管理机制。2000年,市城建档案馆组建了专业测量队伍,并取得国家丁级测绘资质,配备了静态全球定位仪、全站仪、水准仪、探管仪等设施设备以及专用车辆,对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标准化、动态更新资料入库、系统运行与维护。近10年来,坚持对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电力、热力、天然气、供水、雨水、污水、路灯、交警、网通、联通、有线电视等11种地下管线进行跟踪探测。目前,动态探测范围覆盖市中心区和两个开发区,并向东至延伸华能电厂、向南由江家寨立交桥延伸到温泉镇大部,向西南延伸到鹿道口,向西延伸到张村镇驻地以西。协调接收了供水及天然气两种地下管线的档案资料。坚持及时更新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较好保证了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的完整、准确。

(三)完善了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法规依据和程序。2000年12月31日,市政府颁布《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明确由市建委负责本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市城建档案馆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市城建档案馆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工作程序,即新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在开挖前必须与市城建档案馆签订地下管线工程资料移交协议;在地下管线敷设后、覆土前,建设单位应通知市城建档案馆进行竣工测量;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在15日内向城建档案馆移交竣工档案。并专门印制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移交协议》和《地下管线工程开工登记》等工作文本。2005年1月,建设部以第136号令颁发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开始有了全国性的管理依据。同年5月,市建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道路挖掘管理的意见》,将市城建档案馆列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了对城市道路挖掘的监督管理。市城建档案馆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执法检查,督促有关单位的地下管线档案移交工作。

(四)积极为社会提供信息查询和利用服务。自2000年开始,市城建档案馆充分利用收集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积极为城市规划、重点工程建设、路网布局和管网改造等提供真实可靠资料和数据支持。并专门建立了《地下管线资料查询登记》,购置了绘图仪、大型复印机、扫描仪等专用设备,方便社会查询、利用。在市区城南河改造、青岛路改造、国际展览中心、恢复改造大操场、世昌大道改造、悦海公园和悦海花园小区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先后为相关设计、建设和施工单位提供了大量地下管线综合图、断面分析图、电子数据图等地下管线信息资料,为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环节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快速便捷的服务,节省了大量人力和开支,避免了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和财产损失。至2008年7月,共接待社会各界查询人员825人次,利用各类管线图4500多张。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私下建设工程较为严重。目前,大多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管线单位)未到市城建档案馆进行开工登记、签订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移交协议和提请竣工测量,导致市城建档案馆无法获得地下管线开工、竣工时间和工程进度等信息,使动态跟踪测量处于十分被动状态。特别是部分材质(橡塑等)管线铺设后,无法使用探管仪进行探测,造成地下管线数据库信息资料部分缺失。各管线单位废弃地下管线,也未按规定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相关资料。造成许多新建、改建地下管线工程和废弃地下管线不能及时录入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直接影响了地下管线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管线单位不按规定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资料。目前,除市水务集团和港华燃气公司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自来水和天然气两种管线工程部分档案外,其余10种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均未按规定移交。而且,在各管线单位中,除市水务集团和港华燃气公司具备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外,其他单位均不具备地下管线空间位置探测能力,管线档案也无统一管理,造成管线单位对自身“家底”不清。

(三)建设单位不按规定查询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目前尚未形成对调阅资料的强制性措施,在大多管线工程和一般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施工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未按规定向市城建档案馆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而采取盲目施工、探点试挖等手段,不仅造成大量经济和时间损失,而且导致地下管线挖断、爆裂等各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四)相关法规体制建设与宣传亟需加强。《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和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宣传力度不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管线单位对有关法规规定认识不足,了解不多,理解也不深。同时,《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出台较早,尚未制定处罚条款,建设部《办法》虽然制定了相关处罚规定,但在实际管理中,对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建设单位、未办理相关手续或违章建设的管线工程,尚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无法保障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接收和已经形成事实的管线工程的竣工测量。

(五)管线探测和动态管理的范围、手段和措施跟不上。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不断扩展,而市城建档案馆在技术力量、探测设备、软件系统、交通工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随着工业新区、新区等园区的开发建设,未能将其及时纳入探测和动态管理范围。

三、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和动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管理程序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程序,加大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接收力度,确保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更新及时、完整准确。1、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先到市城建档案馆进行开工登记,并签订地下管线工程资料移交协议。2、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测量单位,按照《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GJJ61)进行竣工测量,形成准确的竣工测量数据文件和管线工程测量图。3、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须提请市城建档案馆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进行专向预验收。4、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建设单位须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相关档案资料,管线单位须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地下专业管线图。5、管线单位应当将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及时修改补充到本单位的地下管线专业图上,并将修改补充的地下管线专业图及有关资料移交市城建档案馆。6、工程测量单位应当及时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有关地下管线工程的1:500城市地形图和控制成果。7、市城建档案馆依据地下管线专业图等有关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资料和工程测量单位移交的城市地形图和控制成果,及时修改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图,并录入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二)强化动态探测能力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充实专业技术力量,并加强培训学习,全方位提高专业探测能力与水平。要完善有关设施装备,在原有静态全球定位仪基础上,添置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动态实时全球定位仪,提高测量精度和野外作业效率。要升级改造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鉴于目前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更新换代迅速以及地下管线数据获取量增大,原系统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管理功能明显不足,因此要抓紧对现有系统进行必要升级改造,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树立超前意识,增加地形图录入,提高系统适应能力。通过强化动态探测能力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解决地下管线档案动态管理范围与城市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步将工业新区、新区、工业区等新开发区域纳入地下管理档案动态管理范围。

(三)强化档案信息查询管理。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必须到市城建档案馆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取得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资料。施工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须取得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资料。避免因盲目施工而引发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燃气泄露、财产损失、人身伤亡等事故发生。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未按规定查询和取得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资料而擅自组织施工、损坏地下管线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探究报告第6篇

【关键词】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

1、综合管理实验室对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传统的综合管理实验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执行力来保证校准检测和证书报告的质量,这不仅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的需求,更是难以达到实验室评审的要求。对证书报告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实验室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各部门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与职责划分,每个岗位都严格按照自己的任务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并对证书报告实施层层把关、多级审核,除此之外,还设立专门的人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定期的质量抽查,对各个部门进行质量评审等等。总之,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最终目的还是要最大化的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使其既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又符合实验室的评审标准。

2、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

在综合管理实验室内,最常见的无非就是器具样品、器具设备、证书报告、标准规程等。在这个问题上,对实验室的业务规程进行一番分析,很有必要。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流”:

2.1物品。所有的器具样品作为综合管理实验室测量的对象,都有一个收发测量返回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收存交测接存发。具体来说,在从客户手里接收到器具样品之后,将其赋码入库,接着将随样品送检单出库的器具样品转交给专业部门,然后由专业部门根据指定的标准规程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在这一系列的任务完成之后,再由专业部门将器具样品及证书报告交回到收发存库,最后通知客户取件。

2.2单据。一般来说,在业务流程中单据很多,比如下厂单、完工单、收费单、交接单、对账单、抽样单、报价单、任务单、委托单等等。典型的单据流程应该是:填单录单审单任务下达测量过程费用产值单打印收费。

2.3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的过程如下:测量采集分析处理记录存档。对数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下出结论,这是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的核心。一般来说,如果具有数字化接口的测量设备,这一过程可以得到简化。

2.4证书报告。证书报告的流程应该如下:任务下达任务分配测量审批打印盖章(印)发放领取。证书报告从收样任务下达开始一直到客户领取结束,一般测量过程比较严格。在测量过程中,必须使用有效的设备,然后依据特定的标准规程进行测量,经过一层一层的严格审核之后才能产生具有特定类型格式的证书报告。

2.5收款。收款的流程应该是:报价(预付款/转账)产值分配费用单(定期)结算开票。作为产值的一种真实体现,账款还只是体现了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绩水平,而单位的实际收益最终还要靠收费产值才能得以体现。

2.6监控。监控是确保证书报告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在测量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审单开始一直到完成证书报告之后甚至是以后的更长时间。监控的流程为:审单任务下达任务分配进度限制质量记录审核审批(投诉)抽查质量评审。

3、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主要是来源于政府与市场,一般表现为监督(强检)业务或者是委托业务,这两种业务对校准检测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它只是会使其在类别形式,证书报告类型以及某些栏目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在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为两种模型,即业务模型与系统模型。

3.1业务模型。业务模型的整个业务链可以划分为客户、收发部室、专业检测部室、财务部室、管理部室以及其它(如网站、Call Center)等几个部分。首先,收发部室、证书报告与客户的关系较为密切,工作也比较繁杂,比如签订委托协议、收取器具样品、退还器具样品、证书报告等等。委托单的来源也比较多元,有报价单、网上委托单、抽样单等,在收取器具样品时,还需要对器具样品进行赋码管理;其次,检测部室会把任务和完成期限一并交给具有检测资质的技术人员,由其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之后制作出证书报告,审核员会对该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然后由审批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审批;其三,财务部室专门负责处理检测部室送交的委托单,并收款销单。收款的形式很多,有转账、现场缴费、定期结算等等;最后,管理部室主要进行证书报告质量的定期抽查、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存档以及对客户的投诉进行跟踪处理,以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符合各种要求。

3.2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业务模型的反向操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拓宽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语音查询、短信查询、网上查询等,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业务流程与进展,全天候的与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实时互动。该系统模型还支持分步退单操作,能够更加方便的解决客户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修改或者是撤单需要。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采用的是三层的结构模式,即数据层、逻辑应用中间层、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将这一系统模型划分为两种平台,即以证书报告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以办公、CRM、ERP等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这两个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主要是通过接口套件或中间层来进行协同工作。

4、结语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抽象的概念,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工作别是检校准检测过程中的很多步骤和难题,实现自动化,对其中负责这些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解脱。对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样也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迫切要求,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从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出发,探讨了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其系统模型设计。合理的模型设计可以降低项目风险,使证书报告的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的业务运作更好的协调发展。本文的阐述还不够全面,可能还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希望会有更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炳旺,李翔,朱崇全,华敏刚.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14(2):32-33.

[2]蒙硕.用Word宏和制作计量证书报告[J].中国计量,2010,9(4):102-103.

探究报告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自愿性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行为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在2010年前规定,上市公司需要每年强行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后,上市公司可聘请事务所披露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部分上市公司中,更倾向于自愿披露,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自愿披露的因素。无论何种披露方式,都会调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定义及重要性

1.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定义

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信息披露外其他信息的披露,包括企业形象、财务状况、管理方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分为自愿和强制两种:强制性披露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公开;自愿性披露是企业强制性披露的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的其他信息部分予以公开的企业内部信息。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①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内容的细化和深入,加深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权威性;②对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为目的,向社会披露公司的盈利能力来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提供真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能够成为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判断标准,也能够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规范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强控制力度,也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企业的真实信息,这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的重要作用[2]。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制度的发展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制度始于上世纪末,近20年的发展,该行为已经逐渐成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

我国首次提出内部控制披露工作是财政部下发的《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此文件中指出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披露的内容根据为这三点。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判断内部控制的真实性来保证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时间。1997年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范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要素等基本要求。2000年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提出了证券公司公开发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明确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合理和有效标准。

2001年颁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提出,市场中所有的证券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提出注册会计师需要在被审核企业中的固定日期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核,并发表真实的审核意见,这使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初步定位[3]。在此之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审核制度还属于调整阶段,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但规范的行业也仅是金融企业,对于一般的企业公司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审核制度。

2.发展阶段

通过不同政策指导方针的实施,针对于金融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很好的规范了金融市场,也经过美国安然事件爆发影响后,使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4]。

2006年我国先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急需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并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自从证交所的两个内部控制指引后,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便需要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强行披露。

3.完善阶段

2008年政府部门联合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共同颁布了多项规范文件,其中包括20余种应用指引,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并提出其他大型非上市公司也一并执行,这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工作愈加完善[5]。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管理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相外部投资者和直接受益人披露本公司的运行状况,信息披露的结果需要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这种信息披露行为需要企业管理机构以第三方的立场客观的反应企业情况,企业内部控制鉴证的载体是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6]。注册会计师披露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的鉴证报告,不仅为外部直接受益人和竞争对手提供相关信息,同时也对本企业的管理者展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四、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

1.公司规模

就公司规模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自愿性信息披露,并且披露的内容越多。1986年便有学者指出公司规模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成正比。这是由于大型企业更注重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及政治成本,并且外界直接受益人或利益相关人对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内部信息越多,吸引投资者目光的机会就越大,但是需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另外,由于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较为全面,媒体更加乐于关注大型企业的信息披露,并且大型企业的信息成本相比小企业要低。因此可以看出,公司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因素之一[7]。

另外,有研究指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愿意对外界进行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的股权呈分散性,分散程度越高,企业越乐于自愿披露信息,并且信息披露较为完整、细致、频繁。

2.公司上市年限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较低,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使市场逐渐注重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我国在内部控制信息制度下发前上市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较为模糊,因此,早期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较差。随着政府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度加深,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也逐渐完善,新上市的公司受到了较多市场政策的约束,企业会在上市前便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来满足市场政策的监管要求,这是新上市公司与早前上市公司抗衡的一种优势。如果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会倾向和自愿披露审计信息[8]。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为审计机构所建立,更重要的是可以自身衡量和评价企业的发展。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企业发展速度越快,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距离越大。这是由于企业的高速发展,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并且很可能受到资金的约束在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时没有及时建立,待企业发展进入稳定期后,才会重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9]。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

由于早期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监督、审核机构也没有建立,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成熟程度较落后于后上市公司。因此,可以认为越早上市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可能性越低。

3.公司内部控制资源

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维护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大企业而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利益,这也是大企业的一种优势,虽然维护的成本较高,但大企业相对更乐于对此投资。而对于小企业而言,经营发展需要以自身的稳定性及市场性的角度出发,小企业的资金成本较低,投资于维护内部控制将使小企业的部分资金流出,而这部分流出资金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回报率。因此小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较小[10]。

大企业之所以愿意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支付更多的审计费用,是因为所披露的信息能够体现出企业本身的优越性,是一种提升自身价值的权威信息。内部控制中最为实际的一项工作是董事会的召开,召开次数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呈正比。董事会的召开,能够很大程度上对公司董事、管理层的日常工作作出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因此,企业的独立董事越多,内部控制资源越为丰富。

公司内审部门归属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体现公司的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当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并且具有科学性时,能够降低经营者的内部控制资金投入,也因此会影响到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11]。公司内审部门的合理设置,能够有效提升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以香港上市公司为例,设置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中,企业管理者更愿意向外界进行信息披露。可以看出,公司内审部门的设置能够影响自愿性信息披露。

当公司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后,需要花费大量的维护费用进行维护,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固定支出。但是小公司的资金有限,财务管理能力较低,即使清楚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为企业带来有利影响,也不会选择投资复杂的控制系统。大企业则不同,随着内部控制系统的成熟,大企业的生产规模、盈利能力也有所提高,也因为大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关乎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大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后进行披露,可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增加融资几率。由此可以看出,大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较为完善,将会乐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4.企业盈利能力

如果采用评分形式为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分级,可以看出,企业的业绩越好,信息披露的等级越高。当上市公司预计将会有更高的盈利能力时,信息披露将愈加频繁、内容愈加细致。上市公司中根据自身的经济收益能够体现出公司发展前景,在证明公司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时,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效应[12]。因此,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影响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因素,且盈利能力能够体现信息披露的质量。

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合乎法规,收益率作为直接体现公司经营、收益的信息,必然会与内部控制发生联系。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高,收益率便会提高。在收益率有所保障的情况下,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意愿会增加。因此可以看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多数属于收益率高的企业。

5.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财务的一种杠杆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公司经营情况的一种计算方式。企业中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承担的风险将会越大。因此,企业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更需要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来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和运营风险。但是,如果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的情况下披露内控信息,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决策及企业发展。因此可以认为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将不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并且有动机不披露[13]。

6.公司财务状况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更乐于投资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但是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投资资金,这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披露时也不积极。另外也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存有缺陷才会产生财务状况较差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不会积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企业财务状况体现的两个因素是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①收益率,直接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②资产负债率是企业的一种财务杠杆表现[14]。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稳定,也就会提高企业的收益率。收益率越高,企业越想对外披露企业信息,相反,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则不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7.公司发展前景

公司的发展前景受到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这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规律。早期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较为模糊,是通过政府的一再调整、颁布相关制度条例,才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提升。而新上市企业在创业初期,一方面为了迎合市场中的制度,另一方面也由于新上市企业的管理意识先进,因此会积极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15]。在信息披露方面,新上市公司需要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来得到市场的认可,所以大力投资于内部控制建设,通过强制或自愿的信息披露,向市场输送更多的自身优势信息,也是为企业打开市场的一把钥匙。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所提升,并且在权威信息披露后能够使公司的融资能力有所保证,因为投资者会根据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规模小、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能力差等。而提高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意愿需要通过市场宏观调控、公司内部整治和加强内部控制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晓参.上市发电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2]袁娜.交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杨名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3.

[4]孙艳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与股权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刘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性披露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

[6]袁蓉丽,陈黎明,文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自愿披露的经济效果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07(06):71-83.

[7]林斌,刘春丽,舒伟,魏广剡.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05(25):9-16.

[8]黄惠平,宋晓静.内控报告与会计信息质量及企业价值――基于沪市A股的经验研究[J].经济管理,2012,03(01):122-128.

[9]陈艳,张勇,朱天星.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影响因素――基于2008年沪市A股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03(22):13-23.

[10]张国清.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基于审计延迟的经验研究[J].经济管理,2010,12(06):105-112.

[11]张国清.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基于审计延迟的经验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14.

[12]刘俊萍.2009年度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商业会计,2011,08(09):38-40.

[13]袁放建,冯琪,韩丹.内部控制鉴证、终极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6(04):34-42.

探究报告第8篇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受“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困守“学生绕着教师转;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只顾求同,忽视存异”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会带领学生寻找“水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2.落实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呼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推动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证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佳载体。教师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可以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素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善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

三、理论依据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2.“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

4.“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四、研究内容

1.有效定标的问题。重点研究怎样确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向成功。

2.有效自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之目的。

3.有效导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教师怎样发挥“导”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共同提高。

4.有效训练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训练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需要突破的研究难点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等。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每个学期,开展3―5节的课例研讨,邀请上级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参加研讨,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2.个案研究法。每个学期,通过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安排8―10次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程、成效、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

3.比较研究法。在学年末,对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评定,并把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比较。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1.准备阶段(2014.8―2014.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课题组于2014年8月份安排了集中理论学习,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模式建构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2.实施阶段(2014.10―2015.6):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课题展示暨公开教学等活动,完成所有研究内容。

(1)开展了4次“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21日、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17日、2015年6月2日。

(2)开展了8节课题教学课例研究12场次的案例分析。

在研讨中,执教者都能围绕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和有效训练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训练――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参与者也都能根据所开展的课例,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针对“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3)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暨公开教学活动。2015年6月2日上午,参与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施晓梅老师执教的高一年数学观摩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然后开展说课、反思、评课等活动。本次活动针对本学科特点,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有近20名教师参加。

3.总结阶段(2015.7―2015.8):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召开总结会,形成结题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研究成果

1.获取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功建构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该模式的基本理论,具体介绍如下。

(1)理论依据。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二是“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三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四是“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2)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二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意识,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三是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习辅助工具等。四是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4)操作程序及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四个阶段为教学基本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图示如下:

①有效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

A.确立目标。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和“学生”这三把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向“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乃至“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过渡。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要适宜。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目标的表达要简单、明了。

B.明确目标。教师可以出示整体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步提出学习目标。目标可以出示在黑板上,也可以口头提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到目标而积极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②有效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A.自学提示。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设置的目标应让学生通过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而不是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B.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积累:激活内容,引导理解;激活感情,引导体会;激活方法,引导运用。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常用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有效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A.交流学情。让学生谈谈自学的收获,思维的经过,运用的方法等。其他学生要认真听,有不同见解可以补充。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多作肯定性评价,多树立示范性榜样,多给予充分性表扬等。

B.评学释疑。教师要讲究行之有效的释疑方法,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本有关知识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展开讨论释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指点释疑、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释疑、鼓励性释疑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如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等。

④有效训练――扎实巩固,拓展延伸。

A.强调独立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是延伸拓展性练习;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运用练习等。作业设计要做到少而精,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时要强调独立性,真正让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B.重视评价小结。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小结可以由师生共同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训练就能扎实有效。

2.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以“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为主要环节,结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删、整合和调整。课题组成员大胆开展教学模式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以下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1)“提纲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导学提纲,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探究的基本模式,课堂基本流程为“导学(明确任务、自学提示)―自学(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评价(交流所学,释疑导学)―应用(练习实践、回顾总结)”四部分。

(2)高中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导入(定向)―导学(操作、归纳)―应用(巩固)阶段。

(3)“问题―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为五个环节,即“铺垫问题探究练习评价”。

(4)“创境―探新―运用―反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按以下四步进行:创设思维意境―主动探索新知―应用与训练―回顾与反思。

此外,课题组还收集了一批课堂教学实例和典型案例。

3.变革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1)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努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样化。在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定标”、“自主探究”、“同桌互助互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助互考互评”、“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或独立探索,或相互交流与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他们在课堂上不时地出现惊人的独到见解,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学习成了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2)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2015年6月,在泉州市期末质量检测中,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高出对比班(见附表一)。

(3)学生得到主动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实验班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信心,能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善于从课题质疑问难,学会先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再跟别人交流学习,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遇到困难,学会寻求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变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明显改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观念、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学会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尊重、呵护着学生,如“不要紧,请你坐下来想一想,相信你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想出更好的答案”等保护性语言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与宽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与真诚,从而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教师注意从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入手,由“教师定标―师生共同定标―学生自主定标”循序渐进,留出充足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设置自学提示、释疑解难、总结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上,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教师真正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模式观和学生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重视二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调控和驾驭课堂水平显著提高。课题组成员中1人被评为永春县高中数学名师,课题组其余成员也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员在CN刊物上3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县级以上表彰3人次(见附表二)。

八、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