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经素养论文

财经素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38

财经素养论文

财经素养论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三)创新融合财务和信息的跨界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培养方案也要创新。现有的课程尽管涵盖各个方面较为全面,但是各自泾渭分明,缺少融合财务知识和信息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结合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结合财务专业和信息技术,建议至少可以创新两门课程。第一,开设“财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输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信息做出财务决策等,将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操作、会计软件、财务分析工具等知识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二,开设“财务数据与统计应用”,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选择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模型、输入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统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张亚莉:《信息素养内涵的建构》,《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5期。

[2]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5期。

[3]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财经素养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在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创新,构建既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高素质的财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高素质财贸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但从实践过程看,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内涵、结构、功能和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部文件指出,应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财贸特色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容是:育人两系统、毕业三证书、课程四类型、职业能力培养四形式、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两系统”是指实施教育、教学两个系统合力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三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取得毕业证书,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财贸素质证书;“四类型”是指设置财贸人才培养四种类型的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职业能力课及财贸素质课;“四形式”是指财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四种形式——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业务模拟、一条街岗位体验及企业顶岗实习;“五板块”是指财贸素质教育设置的“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首都服务业的行业特性,满足了首都服务业对高素质财贸人才的需求,使“能财会商”成为财贸人才进入首都服务业的“品牌”。目前,在就业成为社会难题之际,我院以98%以上的高就业率验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石,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财贸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以“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财贸人才的培养为特色,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有机整体论 

“任何思维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相应的研究方法,因为不同的思维观念和方式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研究手段来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首先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线。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才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工业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试图用确定性的、或创造出确定性的存在物去消弭不确定性的问题,试图在一切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简单的可操作的条理。”机械简单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要正确有效地构建具备有机整体性的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用有机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有机整体性思维的实践成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育人“两系统”是处于互动状态中的主体系统,体现了主客体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毕业“三证书”满足了合作企业及行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整体系统中多教育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课程“四类型”体现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也是系统内部运作的具体要求,规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标识着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财贸特色。所以,从主客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系统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展现了“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特征。 

(二)交互主体论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工业化打破了地域界限,社会开始走向开放,社会的流动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地增强,结果,人们被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间的同质性被迅速地消解,以同质性为基础并以相互认同为保证的群体也日益消损,此时,社会已经变成为由异质的人们所构成的生活和交往空间。”交往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开始的根基。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也强调了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交互主体性”,它既反映主体间的互识,又反映主体间的共识,并强调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交互主体论”成为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以“交互主体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活动的规律逐渐展开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把人才培养活动看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是作为整体培养系统中互动的子系统而存在的,既重视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的独立性特征,同时又注意到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围绕共同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以系统目标——“三证书”的达成为归依,以一种主体性身份积极参与和推动能力训练“四形式”和素质教育“五板块”的运行,并通过系统间互动和互补的方式,及时进行各系统自身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三)实践过程论 

实践过程论是建立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基础之上的,它已经成为现代过程性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养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关系,与职业岗位的变化相适应、相协调,并且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凸显其实践的过程性。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育人“两系统”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师系统中,包括专业建设体系、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社会适应性,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学生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场所、方法、组织形式也具有社会适应性特征,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三证书”制度走出了单纯的学校教育的“象牙塔”,将育人课堂从封闭性的学校教室搬到开放性的企业职场,拓宽了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把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学校系统、企业系统及社会系统联结起来,使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充分互动。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要求 

(一)要科学展现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财贸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育人“两系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主体系统;“三证书”制度标识了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财贸课程“四类型”规定了主体系统间互动和主体间合作的具体途径和过程;能力训练“四形式”和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突显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重点。也就是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从主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不仅体现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而且展示出一个有机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科学地演示了财经类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要科学揭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二三四四五”这个“主体—客体—主体”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中,客体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通过客体再回到主体系统的一个中介环节。人才培养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也不是教师、学生各自孤立的活动,而是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中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由于财贸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格局,积极寻找企业作为合作教育的伙伴,开辟新的育人课堂——企业课堂。企业课堂不仅能够为学校拓展教育资源,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路径。可以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关系。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模式,又包含诸种理论内核;其建构既以人才培养活动为原型,又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本身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要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育人“两系统”既突出了教学和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精神,又把学生系统作为育人的一个主体系统对待,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动力,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自由、自主的空间;“三证书”制度既顾及了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财贸课程“四类型”提供了学生知识理论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财贸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五板块”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搭建了现实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充分发展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特色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要求 

(一)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形势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以培养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五板块”,把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之路;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赋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可操作性的特征,促进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二)必须坚持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和建设,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市场发展规律与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有机结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院“立足首都、面向服务业、突出财贸、发展高职”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首都财贸行业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学院与50多家商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了首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学历教育学生4万余人,为首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推动了首都人才结构的动态与和谐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开展了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累计达15万余人次,及时为置身首都市场经济大潮中奋进拼搏的弄潮儿充电。现在学院培养出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正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奋进,不断创新,推动了首都经济的繁荣发展。 

财经素养论文第3篇

[摘 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知识结构定位和能力结构定位是关键。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具体特点和优势,构建“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拓宽选修课的范围,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专业 市场定位 课程设置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至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来,各个高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据2011年高校专业排名,全国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点315个,若加上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点至少超过500个,是增速最快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增加较快原因在于社会需求较大,办学条件要求较低。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增大,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差异不大,在基本的技能的掌握上甚至不如会计人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很难到岗位直接上手等,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存在较差、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满足市场的需求,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拟根据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定位

市场需求的变化实际上是一定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面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质量。葛文雷(2007)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后,得出结论: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是财务管理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此外,组织策划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财务经理比较看重的素质。温素彬(2009)经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广泛;岗位分工更加明细;资金管理仍然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并逐渐向多领域转变;市场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法律知识的要求在提高;市场更加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老师也先后调研了各大企业和高校,发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资本运作、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但该专业对“经验”的要求很高,目前制造性企业一般是从优秀的会计人才中遴选。证券、投资和期货等金融性企业和外资公司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需求,本文对本科财务管理人才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市场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大多数院校是从会计专业中分离出来,所以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接近会计专业,也有一些院校与金融学专业类似。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后期的课程设置上与会计或金融存在交叉或重复现象。因此,培养目标应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

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实业界和实务界的应用型高级财务人员,学生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在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总监为主要目标。具体可描述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财务管理和金融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财务管理、金融、会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在国际或国内工商业、金融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税务事务所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或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知识结构定位

从设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人才的就业面比较宽泛,为适应各个行业的环境和要求,学生要掌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大政方针、经济政策、财务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又要接受财务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严格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实际能力。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管理学知识。该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各项管理内容与财务的关系及在财务中的应用,包括管理学基本原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会计学知识。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会计学的相关知识是财务管理专业不可忽视重要内容,包括会计的流程和处理方法,会计基本技能,涉及的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等。

(3)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委托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金融学中的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都是财务管理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

(4)财务管理知识。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去其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知识,是体系人才培养效果的知识体系,包括资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涉及的课程包括:初、中、高级财务管理、并购、价值管理、财务战略等。

3.能力结构定位

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看,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及分析的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求新求变的热情。

具体能力结构:

(1)业务能力。财务管理的人才在业务方面应具备“会算、会说、会写”的能力,“会算”就是能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并能对资本运作等财务活动进行准确的决策;“会说”就是能用“专业普通话”将财务工作向领导或外专业人士解释清楚;“会写”就是能够准确并流畅地撰写财务调研报告、分析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适应能力。毕业生应具备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工程特点和业务特点的能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单位的文化气氛,熟悉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流程,掌握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工作重点,较为熟练地从事岗位工作。

(3) 组织能力。强调分析、决策能力及其有效的分配和组织协调能力,即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和校内外各种教学平台实现的。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各种教学科目。学生学完所有的课程应该具备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形成一个规范的学科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一个以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包括:

(1)注重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以往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更新常常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所学知识早已过时的情况。鉴于此,财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和预测,尽量使设置的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保持适度超前,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保持专业良好的声誉和旺盛的生命力。

(2)课程设置特色化。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所依托的教学资源等来设置课程。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多的强调理论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增加实践课和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环境,促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4)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围绕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适应性方面来考虑。

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市场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按照这一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构建。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来设置该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以工为主的学校,秉承大工程、大实践、大德育的教育理念,所有专业都要求工程意识,根据该特点,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包含4大平台11个模块、由必修课和多方向动态选修课群有机构成、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完整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和目标是落实大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包括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三个模块。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军训、军事理论、安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实践、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2.公共基础教育平台

该平台重点落实大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进行专业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工程通识教育模块和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两个模块。其中工程通识教育模块以工程技术发展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现代工程观;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以工程为背景,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做好准备。该平台的课程包括工程教育、工程训练、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

3.专业教育平台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为根本;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会计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管理学原理、计算技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初级会计学、运筹学、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国际贸易;选修课: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外语、税务管理、审计学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等。

专业方向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专业教育,体现专业特色。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税法、中级财务管理、税收筹划、资产评估、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项目评价等;选修课:财务制度设计、资本运营、公司理财案例、税收相关法规、价值评估、投资组合规划、企业财务战略等。

专业能力模块结合专业语言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展会计模拟实训、金融模拟实训、理财综合实训等课程实践,同时分学期到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着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块的课程设置包括:财务基本技能训练、纳税筹划模拟实训、理财综合能力实训、金融模拟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4.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

该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三大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主要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大赛,ERP沙盘大赛,国际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参与大学生科技立项,或和老师一起合作等,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国际理财规划师、注册税务师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能鲜明体现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课外素质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并且多方向选修课群的设计可以有效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华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91-297

[2]温素彬,彭敏,王碧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之友,2009,(12下):79-82

财经素养论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理论性研究,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研究,其二,实践性研究,即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评估;其三,标准性研究,通过一个人才质量培养标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有据可依,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规范性。[1]可见,质量标准的研究是衔接实践和理论的关键,非常重要。

1社会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市场呈现出“需求不足”与“需求旺盛”两种相反的人才需求局面。一方面,普通财务人员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疲软态势;另一方面,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却十分匮乏,市场上对于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能够在实务操作中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端财务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从近年来我国企事业单位、银行等相关行业的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中也可以发现,应用型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一直是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因而具备高水平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情况与市场运营状况有着深刻认识,能够顺利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是当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基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将企业对财务管理卓越人才知识结构与技能的要求归纳为基础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三个方面。理论基础知识由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构成,能力结构由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构成,素质由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构成,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2]

2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南针,科学合理的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卓越人才极为关键。依据市场需求和教育规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人文职业素养较高,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强,满足各类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能力由自主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等构成,创新能力由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以及改进能力等构成,知识可以分为外语、数理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实践、实习类专业课构成,素质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由职业道德、团队沟通、心理素质、人文艺术等构成,专业素质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学科前沿等构成。[3]

2.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财务管理人才既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我国的大政方针、经济政策、财务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又要接受财务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严格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看,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及分析的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通过走访多家企业,整理社会需求的反馈意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①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②财务管理人才应掌握怎样的知识、能力和态度;③其水平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4]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2.1基础知识标准

①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具备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外资外贸出口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②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会使用一般办公自动化软件,熟悉计算机在专业业务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与程度;会运用常用财务会计软件和财务管理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并进行相关管理分析;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信息获取。③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财务管理与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对企业的投资、融资、运营、收益分配等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具有较强的财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熟悉并掌握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掌握企业组织法、经济法、税务法、会计法等法规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抗压解压方面的知识。[5]

2.2.2系统能力标准

①熟悉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国际会计惯例,并能够及时运用到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②具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力。③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信息获取能力。④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求新求变的热情、不断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

2.2.3人际团队能力标准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经济业务的管理,还要能很好地与同事、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①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准确传递和获取相关业务信息。②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与别人密切合作,协助他人。③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组建高效的业务团队,协调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带领团队完成各项财务工作。

2.2.4个人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标准

①财务会计操作能力。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业务的基本运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财务软件。②财务管理操作能力。具有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资本运营、资产评估、企业管理的能力。③金融业务能力。具备进行企业投融资和处理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能力。④能够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业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⑤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作为企事业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主管等高层领导职务,其本身就具有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以及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的职责;因此,财务管理人员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6]

3结论

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的质量问题就成了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本文从社会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入手,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希望可以为有关院校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CDIO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186-189.

[2]张馨月,苏欣,王文静.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3.

[3]李莹,陶元磊,李阿姣.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4(11).

[4]朱欣欣,傅银芳,鲍依梅.关于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422-423.

财经素养论文第5篇

[关键词]本科课程管理制度改革举措

[作者简介]郭德红(1966-),男,河南洛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0年度立项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06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46-0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经类大学,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创新型财经人才的背景下,从优化本科课程管理机制出发来探讨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可以直接切入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域,即大学课程,有助于更为直接地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一、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常识。优化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必须从分析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来分析我国财经类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举措,使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真正发挥保障和促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重新设定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同,但细致分析,其所包含的人才基本质素质还是有很强的共通性。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高度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能力、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精英人才。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文理渗透、专通结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术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人才。西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优良的人文素质,勇于和善于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开拓和创新的金融及其他财经管理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确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培养特色。东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标准、国际化”为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知识、会做人、善做事的现代人和创业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从国内六所著名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复合、专通结合、综合素质优良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是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追求。

二、本科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管理强调行政职能,服务和咨询功能缺失。我国大学课程管理手段有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督导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属于行政性管理手段。行政性管理手段适用于课程管理中的限制性目的,但是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管理的服务功能和咨询功能;有利于上级对下级课程的控制,却不利于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另外,课程管理在手段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课程管理的辐射范围有限。因此,探寻多元化、现代化的课程管理手段势在必行。①

2.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论证不够充分。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和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在于对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设置专业时,没有做整体考虑,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再加之论证不深入、不严肃、走过场,导致培养方案制订不科学、不具前瞻性。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之后,必然会大幅度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了教育质量,这些都是本科教育的大忌。

3.先导性课程开设不足。财经类大学对先导性课程的开设没有明确或强制规定,忽视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讲授。先导性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缺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导致专业课程的讲授非常吃力。

4.重视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中,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但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 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的支撑,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工匠”,而不是成为一个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管理人才。

5.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一方面与课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财经类大学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门数有限即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有紧密关联。财经类大学由于自身学科设置限制,不能够像综合性大学那样为学生提供大量和丰富的选修课程。

三、财经类高校本科课程管理改进举措

大学课程管理机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制定和贯彻课程政策,对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过程等管理环节,进行决策、指导、服务、调控和监督的系列活动。对照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和优化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财经类人才,实现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有重要帮助。

1.以整体知识观指导本科课程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不是所提供课程的简单汇总,而是对多种学习体验与学习序列选择的组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最终获得丰富而有意义的知识积累,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又完整的本科教育,从而获得学士学位。因此,在本科课程体系规划上,财经类大学应根据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指导思想,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整体思考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克服本科课程体系的几大类学科简单的拼装和叠加,而要向课程设置整合转变,突出培养学生的批判力、思维力和判断力。在具体改革思路上,可以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知识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本科课程体系;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经类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文和科学课程的学习并将此作为教学战略的基础;探索构建跨学科的高级探索性课程,使本科课程体系更为结构化,发挥本科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作用。

2.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设置。以本科跨学科的探索性高级课程为桥梁,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衔接。在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人才。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由于创新已经从传统的依靠单项科技突破转变为依靠跨学科融合而形成的集成创新,因此,也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在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跨学科课程,可以克服专业过于狭窄的弊端,整合本科阶段的学习,积累一种整体化的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具备良好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及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全面的眼光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应对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为克服财经类大学受学科设置的限制,本身无法像综合性大学那样给学生提供多科的、宽泛的教育等不足之处,财经类大学可以通过采取与其他学校合作开设课程的办法,完善自身课程体系,弥补自身不足,为学生提供宽泛的教育。

3.严格教学要求,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我国本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培养的缺失,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本科教学管理要求不严格有重要关系。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呈现粗线条的管理状态,即使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力方面常常大打折扣,影响了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严格本科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做更多课堂讲授之外的工作。在每门课开讲之初,教师要列出参考书目录,并且在每节课之前,教师还要列出这节课所需阅读的内容及课程提纲,要求学生阅读的论文或者书的章节应精确到页,并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资料全部上网或是告知学生图书馆的目录,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和其他手段阅读到所有材料。因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给学生创造最完整的学习条件,而教师的课堂讲授,则应建立在学生已经阅读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省去大量背景知识介绍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对关键疑难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上,放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上。②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其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持之以恒,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而学生养成的主动学习习惯则会使其受益终生。

4.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本科课程和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推演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首先,成立校级课程委员会,任何本科专业及课程的开设都必须接受课程委员会的评审,并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反映。其次,考试结果每年均要聘请外校的评委来予以及时审核,审核内容不只针对考试本身,更要涉及对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审核,并反馈给所在院系。再次,建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委员会,由学生担任主任,认真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并向相关院系及部门反映意见结果。最后,学校应组织经常性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征询学生方面的看法及对教学工作的评价。③

5.严格课程更新程序,建立课程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机制,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在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需要建立组织体系严密的课程更新管理制度,做到大学内部涉及课程管理工作的各方责任明确,避免课程更新的随意性,使该项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制度化,以便整体推进本科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使大学本科课程的发展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建立课程淘汰机制,以课程经费分配方式来控制开设课程的质量。大学应规定二级学院承担本科教学所得到的经费来自于学生的选课费,学生选修了课程并参加考试后,学生的选课费才划拨到开课学院。如果教师授课质量较差,或选课学生数少,开课学院得到学生选课的经费也应相应减少。④

[注释]

①黄连金.浅谈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6):63.

财经素养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学;卓越会计师;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48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地方本科高校“卓越会计师”角色定位与能力框架

(一)角色定位。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对具备“卓越”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熟悉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能够独立承担行业会计业务,具有系统的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预算与决策、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创新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

(二)未来职业体现

1、毕业目标:0培训就业;

2、1~3年内目标:达到企事业单位财务骨干、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的能力与素质;

3、5~10年内目标: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能力框架。卓越会计师应遵循“知识体系――岗位技能――卓越能力――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框架进行分层交叉培养,层次划分如下:第一层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会计分工岗位知识;第三层次――财务管理岗位知识;第四层次――综合会计业务运作能力;第五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第六层次――会计执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质。

二、基于“卓越会计师”理念的培养方案设计

卓越会计师应按照校内校外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即实行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3+2”培养模式,是指校内对学生按照“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三方面进行阶梯型培养,同时在校外以“社会精英会计人才”担任的社会兼职实践教师在其所任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其中,“专业认知”包括学科基础认知和会计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包括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财务岗位运作能力、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专业创新”包括创新、创业能力两部分;“执业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和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校外培养部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精英会计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走向社会即能成为合格会计员工投入工作。

(一)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基础,构建职业性“模块化”选修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类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等);人文素质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体育等)。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法律类课程(经济法、税法等)。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等。

4、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模块方向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其中,模块方向课程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能力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行业会计模块,课程可设置非盈利组织会计、银行会计、酒店会计、医院会计等;会计控制模块,课程可设置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审计案例等。

5、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应用写作、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

(二)建立“教师-会计师”有机结合的“双证型”师资队伍

1、基础理论课程由“双证型”优秀校内教师担任。优先聘任具有全国会计师职称证书并且具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导师”。

2、扩大“双证型”教师数量,提升“双证双师型”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应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培训,或者参与联合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提升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强化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背景。

校外导师同校内专业导师结合,共同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讲授、专业认知、岗位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指导。形式可分为两种:①企业教学顾问。应能举办会计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为学生及时介绍会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②企业兼职教师。能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并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三)构建“双导师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部分,在实践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来实现,一方面在学校由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对学生进行专项会计岗位能力、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由聘请的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方面相互配合,旨在培养拥有卓越理念的“卓越会计师”人才。主要按以下思路和流程进行:

1、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校内培养由校内导师完成,包括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训练、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1)基本认知能力训练。重点解决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缺乏认识和职业体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理解会计业务和财务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基本特征,了解会计的基本岗位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学科基础认知。通过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课程学习完成。学生应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基础上,对自己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3~5年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

(2)会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会计业务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会计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内容,并能熟练模拟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训练结合会计主干课程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法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可与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同时进行,按照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审计、报税等会计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要求分项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不间断岗位能力训练。

(3)财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财务管理岗位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能力的训练按照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岗位,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实验、管理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岗位分工实训、ERP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演练等完成。

(4)综合会计业务能力培养。针对“卓越会计师”培养要求,按照企业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采用仿真企业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资料,让学生以会计主管的身份进行会计岗位的分工、工作权限安排、建账,对整个年度的会计业务进行相应处理,最终进行年终决算,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这部分训练旨在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一个典型企业会计系统的综合运作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运作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主管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即了解并体验会计主管运作企业整个会计工作的过程。

(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业创新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通过专业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各种形式,由学生自选作品、自组团队、设计作品,可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酒店出纳工作流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医院药品采购业务流程),也可设计某产品供应链运作流程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业某食品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创新创业设计),也可全面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模拟企业从注册创建到实际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2、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将学生分配给校外兼职实践教师,在企业相应的特定会计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具体岗位如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核算、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做法: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精英会计人员作为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会计执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法规和制度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理,从而解决理论知识和前沿的脱节问题,使学生在经过企业实习后切实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对未来会计实务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

(2)会计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遵守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作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姚丽琼,王菁华,梁旭雯,王浩林.“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2.8.

财经素养论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具有应用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整体的运筹谋划能力的专业理财人员。因此高校应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

一、当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在1998年被教育部设置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这个热门专业,但由于各高校开设的时间较短,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中缺乏专业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在借鉴会计学和金融学,缺乏专业特色。存在课程体系庞杂、课程门数多、每门课课时少、各门课之间的系统性、层次性差等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不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专业知识,也不便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很多高校在思想上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课时比重较低;其次,实践教学课程安排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前后衔接、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从实践教学的方式来看,没有完整的校内、校外实训平台,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体系设置中追随“考证”,轻能力

有些高校重视学生考会计系列的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重考证,轻能力,以考证为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考证相关的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保持一致,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期内通过各种资格考试,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职称考试的内容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所掌握的知识还是相差很多,学生为了考证而学习,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课程不多。

二、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基本思路:在进行课程设置上坚持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寻找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统一规律,全方位、多视点地构建规范、完善、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树立新理念,设置新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要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理念,对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聘请企业的财务高层和高校中的专家教授一起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以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以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决策、资金运营为核心运用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财务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财务管理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整合归纳制定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分成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试验大纲,依次施教,突出专业特色。

(二)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一个专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关注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

(三)职业资格考试辅助嵌入课程体系

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有不同的准入要求,从事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资格要求,因此证书考试的内容可以适当嵌入课程体系,但不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在课程顺序的安排由基础到专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中的资格准入,提供从事专业岗位工作的“入场券”,又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位提升,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的竞争力。

(四)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为企业当家理财,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工作这个特殊的岗位要求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社会人文素养,熟知并能够遵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塑造学生的职业操守。

三、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途径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施。

(一)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1、为提高综合素质,设置基础教育课程组

财务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纪律素质等方面。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综合素质将转化为组织和协调能力、应变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等综合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课程设置上必须相对应的开设政治理论、哲学类、文学艺术、自然科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组来提高综合素质。

2、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设置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组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就必须设置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原理、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组的设置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该专业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

3、为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组

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较完善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财务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资产评估、税务筹划、财务管理电算化、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

4、为拓宽学生视野,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组

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了解财务管理研究前沿动态。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诊断、风险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理论专题、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二)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转变观念,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财务管理专业老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熟练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灵活分析和解决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理念,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训(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国家承认的资格认证培训三个部分。三个实训是逐步递进的。基础实训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有会计手工实训;专业实训是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企业经济业务,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实务操作,主要有成本会计学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RP沙盘实训、审计实训、税务实训;综合实训是在学生毕业前,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专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促使学生主动实践、亲自操作、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初步认识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训教学环境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也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高校应为实验室建设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撑,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室、ERP沙盘实训室、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室,目的在于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较为系统的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账务处理、资金管理的真谛,培养实战能力。为保证实训效果,实训室还应配备必要的财务软件、实训指导书以及完整、真实的财务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文件资料。

3、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各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在毕业前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公司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制度,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训教师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软件保障。学校必须加强对现有实训教学人员的培养,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高水平理论的教师从事实训教学工作。学校也应为实训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提供各种机会,调动实训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

5、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企业财务岗位都有准入制度,高校根据国家对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加强技能训练,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本专业的应知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应融合本专业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过考核与鉴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会计证和助理会计师证,使其综合能力更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财经素养论文第8篇

我国高职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科技进步、行业发展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质量观,既不能是“压缩的本科教育”,ccc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一、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经营机构快速增加,对证券从业人员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在目前的证券从业人员中,接受过证券专业系统教育和培训的专业人才不足二成,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

(一)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一方面,基层证券营业部和商业银行营业部业务工作具体,岗位分工较细,且业务相对简单,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以上层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很弱,使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倾向于从高职证券投资与理财专业选拔人才。另一方面,高职证券投资与理财专业基于证券投资与理财业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特色,使其培养的人才对投资和理财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强,能够满足基层证券营业部和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对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且成本较低。

(二)职业岗位分析

(三)专业能力分析

以专业教学领域与培养目标为基础,对各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构建投资与理财专业能力体系。

二、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知识要求

具有从事证券投资与理财业务一线工作所需要的数学、统计等定量分析知识;简单外语应用所需外语知识,公文、调查分析报告等文体写作所需的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办公设备、手段运用的基本原理,熟练运用业务操作软件,并懂得简单的维护常识。

掌握经济、金融、证券、投资理财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并掌握与经济、金融、证券、理财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掌握每个专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如证券市场调查、证券投资对象调查、证券投资分析、客户理财规划、咨询等。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证券、投资理财发展的新理论、新动向、新成就。

(二)素质要求

政治素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道德素质:能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塑造自己,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能文明行事、礼貌待人、遵纪守法、克己奉公;

文化素质: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业务素质:有不懈追求、奋发向上的思想意识;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勤奋不殆的学习态度;有踏实肯干、认真细致、遵守纪律、忠于职责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正确处理业务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正确手段及应变能力;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精神;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正确的健康观念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有健康的体魄,达到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掌握一定的保密和国防军事知识。

(三)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证券投资与理财业务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如证券投资分析、期货交易、期货交易分析、投资方案设计、相关业务流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能处理相关岗位具体业务及开发新业务。

能掌握、运用证券、理财及企事业单位财务及管理部门具体业务工作,如会计、审计、财务资金划转、财务管理、咨询服务等岗位所需的计算机及各种办公软件;能进行资料搜集、专题调查,并进行资料加工、企业分析、行业分析、交易行情解读、行情发展趋势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参考意见等工作;具备证券业务与期货业务需要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具备查阅、翻译中英文专业资料、处理涉外业务和简单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公共交往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1]马树超,郭 扬等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马树超,郭扬等著.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