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6:33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校园文化所发挥的独特育人功能,使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成为学校的重要课题。在建设农工商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好校园文化特色的内涵、影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思路和途径。

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特色办学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共识。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仅是指其办学硬件设施、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特”,更主要是表现在办学理念、特色、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方面的“特”,也就是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既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又是特色办学的主要内容。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称。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

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布局和规划、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课外体育和科技活动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学校精神、学校发展目标、校园学风等,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层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等,这是校园文化的保证。

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是投入上的不足。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投入上普遍逐步在增加。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投入上普遍不足。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学科的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够充分。

另外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历史积淀的薄弱。高等院校是近几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前身大多数是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作为全新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院校的历史很短。这注定了学校校园文化底蕴的浅薄、传统的缺乏。而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传统是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传统的秉承和历史的积淀,校园文化特色的发展会比较困难。

三、从校园文化内涵的三个层次方面来阐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思路和途径。

1.物质文化层,要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把物质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们对身居其间的师生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现代文明强调“生态平衡”。我院北校区属于新校区,校园的文化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校园改造时应该充分体现上述思想,强调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体;精心的规划设计,使功能配套合理,又赋予人文底蕴,使校区成为一座环境优美、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谐流畅的现代化人本校园。学院以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的现代环境伦理道德,使学生们热爱、尊重自然,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激情。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让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

2.精神文化层面,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秘书文化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应努力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组织评价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开展学校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学生辩论赛、校运会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组织“便民服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地参加这些活动,才能感受到各种职业被社会尊重与重视的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制度文化层面,将制度文化与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使和谐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得到全方位渗透,让师生更加信任学校,爱护学校,与学校融为一体。

学院各级领导都应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要统一思想认识,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在教师干部中,应有核心的队伍,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学生中,也应有核心力量,并依靠他们去开展全校性的工作。学校应有固定的经费给予支持。应定期展示学生的成绩,奖励优秀者。总之,文化陶冶及技能的培养工作是经常性的,有持之以恒的制度管理才见成效。

高校的党政领导者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领导者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常常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如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北大师生,历经百年而不衰,已成为两所名校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办学理念,并以独特的办学理念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四、如何构建农工商特色的校园文化

有个性的高职校园文化才是有活力。社会对高职的需求是多样的,每所高职院校都应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并努力营造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其处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东西,这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就是学校的文化力,亦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我院要在“以人为本,特色强校,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基础上努力建设有农工商特色的校园文化,以特色的校园文化来树立学校的特色品牌。

1.农工商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本土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对于我院来说,在北校区的校园环境设计上要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进行精心设计。重点要体现我院办学的南亚热带作物产业特色,在校园内多种植一些南亚热带特色植物,使整个校园别具一格,独显风韵,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校园文化气息。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用感性文化的陶冶,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加强对校园感性文化的审美指导,使校园感性文化具有美的色彩,美的旋律,美的精神。要在发展中求新意,求精品,不断拓宽主题;突破传统,积极开展更多的反映时代气息、丰富多彩的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完美整合;以第二课活动作为创新文化活动的平台,以“系、年级、班分散活动”为基点,“校团委、学生会、社团集中活动”为重点,分层次开展各类活动。“系基层点”,就是以系、年级、班级为基层单位,灵活地把校园文化活动分散安排在每月进行。“校集中活动”就是以校团委、学生会、社团为高层单位,恰当地把校园文化活动集中安排在一年中的几个特殊节日,利用有历史纪念价值的传统节日,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走进大学生的心间,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

另外,要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增智作用。学校的主要工作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为更好地配合这一中心工作的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培养学生爱科学、爱专业的治学风气相结合。可以举行一些大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科目的大奖赛;开展大学生科技发明、科技创新、课程设计大奖赛;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举办一些专题辩论会;针对理工科学生知识面窄的状况,举办百科知识竞赛。

这些活动都可以促进学风建设,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突显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

如何让学生毕业后甚至在校期间能够迅速适应并融入到企业,迅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过渡,是高职教育必须妥善解决的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关键问题。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岗位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一线具体工作,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路子[1],做到学以致用,打造“职业”特色。校企文化合作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是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的参与,例如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学校与企业相关合作活动等。另一方面是走向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学生可以利用到企业实习、实训等机会,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并把这种感受带回校园,融入校园活动当中。这样,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今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确立目标、科学定位、把握重点、注重特色,更要有良好的硬件建设和一套合理的软件建设相配套。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筑成一个繁荣兴旺、蓬勃向上的共同体,把我院农工商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浪潮。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2篇

成立德育专业委员会。由学校德育教育骨干与行业专家组成德育教育教学委员会,专门研究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在考试工作中强调“四严格”,即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巡考检查,严格评分标准。定期总结表彰学生中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学校的严格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视校园行为

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教师行为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建设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以常规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师生关系建设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确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一、重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工厂建基地、围绕“双师”树团队,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校企深度交融、基地建设领先、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职学校,具体体现:(1)产业引领,改革模式。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推进“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过程管理、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的教学模式。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高度对接。(2)对接场景,建设基地。重点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场景与生产场景对接,不断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3)引用“5S”管理模式。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企业“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校园文化中来管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还是宿舍,均能时刻体验“5S”理念的存在。(4)校企共建,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培训中心、共建学校,使教学对接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探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共招、共建、共管的办学机制。(5)就业导向,重德强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1)加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开发和建设。构建稳定的网络使用、维护流程,建立网络服务调查与调整机制,提升学校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拓展网络服务行政办公、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资源共享、科研开发、校园信息互通等功能。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2)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密切关注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网上的沟通与交流。(3)建立与区内对口支援兄弟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交流的机制,充分发挥共享教学资源库的辐射作用。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3篇

关键词:机关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机关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81-02

机关部门是专司国家权力和国家管理职能的组织,是维持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力量,其行政管理能力和文化建设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作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群体之一,机关的组织建设问题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瓶颈。在此背景下研究机关文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视野下,坚定信念,充分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理清机关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目标,进而找到通往更加完善的机关文化建设的现实通道。

一、机关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景

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取决于具体的实际,只有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机关文化建设才谈得上具有根基。机关文化建设是在整个中国的大范围之内进行的,是与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相应的。中国最大的现实则是现阶段所处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对这一阶段的科学而有效的概括。

(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是开展机关文化建设的关键

机关文化建设需要更高的理念支持:“坚定道路自信,推进实践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保障。”[1]通过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现实发展的信心,在这种整体理论和实际的视野下,机关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得到保证。

(二)机关文化建设并不是单一的文化发展,而是具有整体性和多元性

机关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大众文化,它除了是一种文化建构之外,更涉及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发展因素。缘于具体的地缘政治和历史沿革因素,机关文化建设是一个长远而艰难的过程,“既是一个从习惯到自然的积淀和传承过程,也是一个润物无声的长期熏陶、培育和涵养的过程。”[2]这就决定了机关文化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可能会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对这种挑战的回应,需要从更加高度的视角和全局的观念出发,进一步理清思路,开展具体的工作。

(三)机关文化建设具备了一个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

具备了高度的理论视野和理论自信之后,机关文化建设的现实开展同样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中国现实和区直机关之间、在机关部门和干部职工个人之间、在干部职工和普通群众之间,既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具有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而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无论如何,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在部门和个人之间,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和谐无疑会显示出更多的正能量。“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管理创新、培育高效团队的有效途径。”[3]具备了一个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同时坚定现时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能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机关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

(一)机关文化建设的作用体现在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充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机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无疑是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宣扬。“核心价值观是机关全体人员对社会实践的根本看法和总体评价,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根’,是干部职工共同遵循和奉行的信条。它解决机关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努力及干好干坏的标准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机关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指南,反映着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对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4]可见,机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体现着参与其间的人员的立场和追求,同时直接影响着机关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果的呈现。

中共十报告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所倡导的理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1]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更有生命力地发展,同时,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格局中,核心价值观才能得到进一步凝聚和发扬。

(二)机关文化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使命,在文化建设的格局中具有示范作用,不仅对机关部门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广大群众文化素养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中共十明确提出文化强国战略,“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6]文化强国战略是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7]良好的机关文化建设,是建构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更好地加强广西区直机关的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也具有其内在意义和价值。因此,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在这一向度上扎实地做出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更能发挥作用。

三、机关文化建设的现实通道

机关文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成效。因此,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树机关文化价值观

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理念的指导意义无疑是重要而关键的。机关文化理念只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协和,共同发展,才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把着力培树机关文化理念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着重引导各部门凝练出具有部门特色、符合部门规范、富有时代气息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共同愿景、机关精神和行为准则等,促使机关文化在各部门理念化、载体化、有形化。”[8]在有精神统领的条件下,焕发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向着同一的目标,从而增进身份认同,这样进行具体的机关文化建设,无疑会更加顺利。

(二)积极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目前,机关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9]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机关文化建设开创崭新的局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10]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简化和精化相关机构及理念,同时提高办事效率,让干部职工感受到机关文化所带来的良好工作状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建立完整的机关文化体系

机关文化建设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态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精神文化是机关文化的内在灵魂,行为文化是机关文化的外在显现,物态文化是机关文化的具象标识,环境文化是机关文化的温馨港湾,廉政文化是机关文化的春节圣地,制度文化是机关文化的保证措施。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环境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文化构成相对完整的机关文化体系。培育好灵魂,树立好行为,设计好标识,营造好港湾,守护好圣地,落实好制度,是机关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11]各种不同形态的文明建设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联结。一种形态的机关文化建设会促进另一种形态的机关文化建设,并最终促成多种形态的机关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制度文化的逐渐完善会带来秩序和规则,同时节省办事的时间,激发干部员工的热情。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专人专业专时制度,明确分工,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的需要负责不同的工作,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其间有相对合理的时间安排,避免在办事过程中产生拖延和浪费时间的现象出现。其次,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用不同的方式对态度积极的员工进行激励,给予相应的提升空间。此外,充分注重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和反馈信息,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面向未来,不断总结,提升制度文化的整体应用水平。制度文化建设具有规范化的效果,而各式各样文体活动的开展,则可以激发干部员工的活力。比如定期举办气排球比赛,或有员工自行组织打篮球等,既可以锻炼身体,为劳累了一天的身体获得片刻的舒展,同时也可以锻炼员工之间的团结精神和协作意识,为第二天的工作积聚更多能量。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下,机关文化建设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构建,反映时代的本质和要求,进而为实现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在机关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注重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多种不同形态彼此融合,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机关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建设成学习型、实效型的和谐机关。

参考文献:

[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编.理论学习2013[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4.

[2]陈祥如.机关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2013(1):28.

[3][4]钱小梅.关于机关文化建设理念的几点思考[J].江海纵横,2012(4):51.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6]王晓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十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A].十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3.

[8]雒树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A].十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8.

[9]张知众.努力繁荣机关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新长征(党建版),2013(3):27.

[10]蒋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A].十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0.

[1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班级文化;建设

一、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

“会计”是一项面向社会开放的经济服务活动,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为目标的班级文化建设则不能仅仅放在“班级”这个空间当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模拟真实存在的“会计主体”――“企业”,以职业场景化的背景模拟企业的管理过程,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班主任老师的主要任务引导构建这样一个环境,在过程中起指导和掌控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实现班级的管理,锻炼学生的能力。

1.引导转变角色

构建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学生要逐渐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敢于面对责任,要逐渐脱离对于家长的依赖,变得独立自主,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管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每一个人都对集体的兴衰荣辱负有责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保证集体的长盛不衰。

2.企业环境的情景创设

班级即是企业,教室即是公司或者厂房,考虑到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为中小企业,结合会计知识内容的关键点,会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可以将教室创设为一个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教室就是车间。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设立,不同小组为不同“生产线”。如此,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视化的企业环境,同时也可以让专业课程中一些遥远、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更贴近,更容易理解。

3.企业氛围的立体打造

为了全面创设企业的环境, 需要立体化打造出企业文化氛围。首先是“企业生产经营背景”的创设,“企业名称”、“企业精神、宗旨”的确立。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对“企业”的文化内容进行综合的布置和体现,同时对于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一些场景或业务流程以图片、展板形式展示在教室四周。在企业氛围打造过程中, 可以与会计专业课程《沙盘模拟企业经营-ERP》结合起来,可以利用课余或者晚自习的时间定期进行具体的企业运作模拟。

企业氛围立体打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制度的创建。结合班级组织管理,由各“生产线”全体员工组成“员工大会”;全体团员组成“员工支部委员会”。“员工支部委员会”推选“厂长”或者“总经理”经“员工大会”表决通过。由“厂长”或“总经理”牵头组织选拔成立“生产部、销售部、采购库管部、财务部”等具体负责班级学习、文化娱乐、清洁后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同时由“员工支部委员会”推举成立“纪检部、宣传部”等部分负责相应事宜。此外,“员工大会”还必须讨论出“《员工守则》”,规范“员工”各方面行为操行。“企业制度的创建”实质上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创建,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要目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掌控主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实现。

二、会计专业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析

根据上述“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系统设计”思路,笔者曾在担任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2013级(2015届)会计专业特色班班主任时将具体内容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对学生毕业后的调查反馈,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始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在班级“综合模拟企业管理”的制约下,学生逐渐养成了思考独立,行动自觉的作风特点,行成了能相互体谅,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根据过程记录,在整个特色班级管理过程的1年里,学生出勤情况极为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纠纷或者打架斗殴现象。同时,各类班级或者校级活动都由相“厂长”、“经理”牵头,由具体负责的“部门”实施,学生各司其职,效果良好。在该学年中,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入场式优秀班级”、“动感操”评比一等奖、“艺术节优秀班级”等荣誉或者称号。

2.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班级环境“企业化”的情景创设和班级氛围的立体化打造,填补了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空白,辅助了会计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下,2013级会计专业特色班的专业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该班级有15人代表学校参加了2015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生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比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3.学生综合素质扎实,职业前景良好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财经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最终评价学生的主体是企业。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运作情况,逐步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在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学生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单位都选择了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根据2013级特色班学生的就业情况, 笔者特意向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情况做了调查回访。

根据笔者回访统计, 超过90%的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极为满意, 并且愿意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学生在短期的就业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砹私细叩淖酆纤刂矢在校期间的班级氛围和管理方式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吸收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注重从我国国情出发,真正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符合我国企业实际、卓有成效的文化体系和模式。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文化整体性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原则 建设路径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演进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迅速崛起震惊了西方社会,整个欧美国家在感到日本的经济崛起给其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开始认真审视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特别是日本企业的迅速做大、做强,对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了企业文化理论。西方研究人员发现,过于理性的企业架构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企业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企业缺乏创新,则会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而将文化这个因素融入企业发展之中,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带来明显的改观。从1981年起,美国管理学界接连出版了一系列企业文化的理论专著,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正式提出。

企业文化理论的正式提出是在美国,但作为一种主流的管理思想则最早出现于日本。作为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是管理实践的结晶,又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基点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营造整体的企业人生,使管理从技术上升到艺术(杨利军、方德英,2005)。

(二)渐进式管理的提出

到了20世纪90 年代,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渐进式管理的提出。德国学者曼弗雷登・马丁和加丁・波尔纳在1994 年提出的“渐进式管理”理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在进行赢利活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交流,以往所认为的直线思维、理性思维和静态思维,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企业更应该以动态的、渐进型的思维方式来发展,企业是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也需要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除渐进式管理之外,近年来,西方对于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文化的测量和评估,以及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有效应用等方面。

中国特色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首先要具有先进性质。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为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技术素养,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其次要有民族特色。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在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要有意识地用传统文化中的有进步意义的价值观念来强化和统一职工的思想。最后要有时代特点。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形势,建设企业文化要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源动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在目前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知识与智慧资源。培育企业文化要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成就人的思想,注重优秀职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形成吸引人、留住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同时,以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重视从人的价值角度关注员工的需要和追求,通过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群体活动、参与管理和智力开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公司培养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智力资本,引导员工按照企业文化和未来社会个人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成为有活力、有锐力、懂知识、有技能、激励和实施力强的新型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积累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资源。

(三)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文化应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协调统一,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战略规划,尽管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不应产生大的偏移,但也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继承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体现。处在上升期与处在转型期的企业需要强调的文化氛围是不同的。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后,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规划企业远景,并以此来凝聚员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奋进。因为企业文化要求在员工中形成密切协作的团队精神,需要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需要员工付出努力。如果没有对目标的认同,即使努力了,也可能事倍功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是很难参与市场角逐的,更难以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四)结合企业实际是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的根本

企业的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都要对企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内部环境,行业性质、历史沿革、地域环境、员工素质等多方面的实际进行,如果企业文化体系与这些因素相距甚远,企业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凭想象更不能闭门造车。结合企业实际,是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的根本原则。

(五)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与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体化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推动企业管理。作为企业,他们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评价优劣。精神因素对企业的凝聚力,对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渗透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活性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化为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变革和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变革创新的过程。在目前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要适应新的形势, 企业必须进行观念上的发展和转变,这就是文化创新。如果只重视建设新文化而忽视变革旧文化,就会使新文化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大胆进行变革和创新。企业必须不断地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坚持创新、追求卓越才是先进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推动企业发展,其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求实的态度、变革求新的勇气。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是有活力、有朝气的文化;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先进企业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文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同一企业内,各单位、各部门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总的要求,把企业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与具体的规定、制度相结合。用企业文化统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既具特色,又具有共同价值取向,能较好地把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把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相统一,使经过提炼定格的文化模式有可靠的制度保障,确保企业的规章制度洋溢着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在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理体制,把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企业制度中,在制度的执行中,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规范企业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规范。

(二)建立起企业文化的有效约束、激励和巩固发展机制

企业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企业应该使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受到肯定,背离企业文化的行为得到惩戒,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得以巩固和发展。一方面,对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激励,如表扬、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等。对先进人物以及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不仅激励当事人的积极性和热情,也给其他人树立了实际的仿效榜样,从而产生模仿效应。另一方面,对违背企业文化的不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给予批评和惩罚,包括罚款、降职、行政处分等。不仅威慑了当事人,也促使其他人采取正确的行为。除了制度约束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员工的自我约束机制,要求员工经常自省、自律、自控和自勉,使企业文化理念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充分发挥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着重发挥以下作用:首先,要始终主导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及时发现和纠正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鞭挞什么,保证主流文化理念的形成与健康发展,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领导者要表率示范,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们必须率先垂范,躬身实践。如果领导要倡导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他自己就应该首先加以实践和贯彻。最后,必须重视自身修养、素质的锤炼,增强自身文化功底,还要注重对企业新文化的宣传倡导。

(四)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没有员工的普遍认可,企业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难以有所作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目之中,形成共识,变成共同的信念,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把个人力量融汇于集体之中,树立集体观念,使员工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企业文化建设要有适当的活动载体和手段

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自然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运用多种适当的载体和手段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之一。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一是举办大规模的干部和员工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管理、营销、服务等前沿知识及公司的历史变迁等。二是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请专家举办企业文化知识讲座,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参观交流,举办企业文化研讨会活动。三是深入挖掘、提炼、融合潜在的文化,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演讲比赛、讲述小故事、理念征集、问卷调查、专题分析研究及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等活动提炼形成企业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利军,方德英.国际企业文化理论沿革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2.董,于红霞.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商场现代化,2009(2)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6篇

1.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在项目工作目标上,抓住“特色课程建设”的“牛鼻子”,以顶层设计为基础,聚焦特色课程建设这一重点,提倡将环境资源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将制度创新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富有校本性和区域性的特色课程,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2.结对发展,以优带新。要求基层学校以“1+1”结对共建的形式开展工作。即,一所具有较好学校文化建设基础,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文化品牌,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有着成功经验的学校(下称共建学校),结对帮扶一所具有一定学校文化基础和特色项目基础的,亟待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学校(下称建设学校)。“1+1”结对学校由学校自主申报,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先行学校与建设学校应正式签署协议,明确结对帮扶工作方式、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并就建设成果接受市、区教育局考核评估。

3.市区联动,强化保障。为强化项目工作保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宁教初[2014]13号),明确了各区教育局是实施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要求设立专项经费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对经认定的每个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市教育局、财政局给予20万元经费奖补基础上,各区按每个项目不少于40万元安排配套经费。在过程管理机制上,市、区教育局将依据项目建设规划,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检查视导,对建设成果进行验收评估,并将共建学校对建设学校的帮扶力度和实际效果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市将依据相关考核评估情况认定一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项目并给于经费奖励。

4.全程辅导,以评促建。市教育局将促进学校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注重从起点开始,全过程对学校进行培训指导。先后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申报学校开展了三轮咨询、指导,在此基础上,市局推荐6所学校参评立项为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组织市级项目评审,确定市级项目实验学校18所。2014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遴选,从已经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学校中,确认12所,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新的品牌学校,对全市进行示范引领。如此,形成了“品牌学校引领———示范学校培育———实验学校提升”的三层次梯级推进机制。

二、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

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96-0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三大理论形态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和内在统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形态。三大形态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结构。在这个内在有机统一体中,必不可少的包含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码包含以下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本质特征、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国际战略、党的建设等。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三大理论形态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清晰的规定,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则强调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赋予了上述特色,所以它才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多极化发展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进程。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能否找到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反映人类政治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于是,我们把眼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上。

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目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落实“三个有利于”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是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进程。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总是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协同发展。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转化,也正是四者之间的互动推动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有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而且还要有以民主和法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政治文明建设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的腾飞、文化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尤其需要政治文明的指引和保障。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杭州;旅游胜地;文化名城

1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大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我国的各种建设和建筑活动,其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有自己特色的建筑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各种建筑活动。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那么我们的建筑理论就会严重脱离实际,落后于实践活动,从而使得我们的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各种建筑活动出现跟风、重复建设等现象,从而不能体现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特色。只有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我们的城市建设才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主要内容

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是根据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实践,结合中国古代的各种皇家园林等建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形成的一套建筑理论体系。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概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构图、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原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等等。总体来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的哲学层面,它主要研究建筑理论体系的主体是什么,也就是研究建筑理论的起源、构成和发展规律及一个地区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哲学内容。

第二层次: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的社会行为学层面。它主要研究中国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各地气候、地形、河流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中国的各种建筑形式与各种建筑材料、结构色彩、人的主观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层次: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它主要总结归纳中国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部分都比较明确突出,具体包括中国的建筑构成、中国的建筑组合、中国的建筑形式构图、中国的各种建筑空间组织和各种建筑构架、中国的各种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中国各种建筑过程中的艺术处理及中国的建筑创作等。

3 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建设特别注重绿色建设

城市建筑是一个国家各种建筑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历来都很重视城市的建筑建设。在这套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里,它明确要求要把中国的城市建筑和园林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那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更要把自身的城市建设与自身的城市园林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同时验收,确实把城市园林建设摆在首要地位来抓。例如浙江省省会杭州的城市发展过程就说明这一点。杭州选址在浙江省中部偏北,杭州湾内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杭州,早在1953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围绕着绿色建设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把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作为杭州城市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绿色成为杭州城市的主题,“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这是杭州的一大城市建筑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杭州在今天已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二)建筑理论着重突出人地和谐,生态保护

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非常重视中国建筑要与自然相协调,与周围环境要和谐统一。杭州在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城市建筑建设还是普通民居建设都是因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统一。因此在这套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指导下,杭州改变了原来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建设,形成了以自然和谐、旅游疗养等为主的城市整体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杭州的生态环境,维持了杭州的生态平衡,减少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杭州的影响。给杭州人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生态质量高的居住环境。

(三)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全球最多的人口。全国各地地域差异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和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杭州,在城市布局中,就是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塘)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统筹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城市总体建设的。在具体城市建设中,杭州市委就明确指出,在今后建设和规划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设新的建筑空间环境,也要重视建设与杭州原有的建筑历史文化相结合,最大限度保留和发展杭州原有的地域民族文化,把杭州新的建筑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今天,杭州已发展为全国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我国建筑理论研究也在朝着有中国特色的这个方向发展,并且日益成熟,从上世纪70年代,通过借鉴外国优秀的建筑理论经验和保持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并在我国的各项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