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52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国家高职示范校;经费管理;审计保障

一、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经费管理

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财政部、教育部2006-2010年至少投入2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被列为重点支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地方财政也要投入配套经费。示范校建设从批准立项到验收不足三年的时间,如何在短期内运用好专项经费是每个示范校的重要课题。

经费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经费的筹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审计保障就是以经费管理中的支出管理为主要监督对象,以控制支出为目的,采用过程控制为方法,将审计监督工作放在示范校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发挥实时的审计监督职能。

二、审计目标

根据示范校建设的任务要求,示范校专项经费的审计目标是促进示范校建设资金科学、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和挪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审计组织与授权

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工作,通常是以审计部门为核心,多个部门联合共同组织而成。有的示范校建设单位成立项目运行监控机构,由校领导、示范院校建设办公室、审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监控小组办公室设在审计处。

项目运行监控机构配备审计处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并赋予如下职权: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各类审计工作(包括各建设项目经费管理的全过程)均由审计处牵头,在审计过程中,各项目单位、相关行政职能处室必须按照既定工作程序服从审计要求,如实、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并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四、重点审计内容和程序

依据示范校建设要求,经费支出范围主要有实验实训室建设、设备采购、师资培养等。因此,需要开展的审计项目有招标监督、合同审核、验收监督、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等等。

首先,项目立项审计是根据示范校建设文件的要求实施的,即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项目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是预算编制的第一步,是避免经费浪费的重要措施。招(议)标审计包括招标文件的审查和开标过程的审计监督,重点审查主体资格。合同审计是对合同文本主要条款的审查,通过合同审计帮助完善合同条款、避免经济纠纷,并与招标审计和验收审计,共同发挥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称监督和管理。验收审计重点审查合同执行情况。财务收支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是进行绩效审计和其他审计工作评价的基础。绩效审计以资金为线索,通过对子资金使用、管理及影响所反映的项目运行成绩和发展效果进行审计,评价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具体的审计目标、重点审计内容和程序、审计方式等如表1所示。

以设备采购审计项目为例,首先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审核,包括是否按照计划采购、是否逐级审批论证、是否按照审批权限进行论证。然后,在招标过程中先审核招标文件、工程标底、招标评委,在招标中监督封标、投标单位资质、评标过程。中标后,进行购销合同、施工合同的审核。最后,在验收阶段监督设备安装验收过程、审核资产账实管理是否一致。

全程同步审计是复杂的时空审计,工作难度大。可根据审计的人力和财力,有重点地开展某项审计工作,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对示范建设经费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示范校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进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合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确保顺利实现项目建设目标,保证示范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绩效;审计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2年我国高校共取得科研经费1030.22亿元,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经费的绩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应当“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第四条第二款指出:“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另一方面,科研经费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山东省2012年的审计报告显示,青岛某大学有10个课题预算为322万元,实际支出168.1万元,决算支出为319.75万元,虚报151.65万元,占预算的47.1%;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因此,通过监督和评价科研经费绩效,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仅有助于端正学术风气,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科研水平,而且也影响到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正是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进行独立的检查、评价和监督活动。

一、科研经费绩效的表现形式

“绩效”(Performance)最早来源于管理学,是指一定时期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或个人的情感、情绪等精神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产出有其自身特点,不同性质的科研经费,其产出也各有侧重,常见的科研经费产出的具体形式有:

1.论文及专著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类型:Science、Nature期刊,SCI/SSCI期刊;A&HCI、SCIE期刊,各类中文核心期,SCI会议论文;EI期刊;SCIE会议论文,EI、ISTP会议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一般期刊,论文集等。著作包括学术专著、编著、译著等。

2.科技成果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根据我国《专利法》的分类,科技成果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

3.成果奖项

成果奖励能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是科研业绩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在我国,科技成果奖主要有:部级、省部级、厅局级、以及一些行业性奖项;或者技术水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不同级别的奖项,含金量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部级、省部级等重大奖励,往往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毕生精力。

4.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点。科研工作能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科学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5.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高校通过开展科研活动,给高校带来经济利益,如技术服务收入、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等。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宁波市高校纵横向科研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43亿元,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6.其他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的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如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形成技术成果,促进国家和社会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等方面技术水平或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难点

由于科学研究固有特点、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等原因,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面临较大困难。

1.科研成果存在滞后性,相关效益未能及时体现

科学研究从投入到效益体现往往周期较长,如软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慢热性、非显性的特点,往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应用性科学研究要产生经济效益也可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Lev等以大量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R&D费用的效益具有明显滞后性。由于存在滞后性,审计时无法对科研经费绩效做出完整的评价。

2.研究成果难以获取和衡量

现有研究中关于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论文、科技著作、科技专利、成果鉴定、项目奖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等方面,这类指标相对容易获取,在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难以衡量,而这类效益往往影响更为深远。

3.科研绩效评价标准有待细化和完善

绩效审计要形成审计结论、做出审计评价,需要有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尽量采用公认的、约定俗成的标准。由于高校的类型和层次存在差异,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统一、达成共识的评价标准,更多的采用了项目协议中确定的标准,或者根据某一高校(或地区)连续多年的经费绩效趋势作出评价。另外,将不同科研项目绩效进行横向比较,也有利于对科研项目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但不同项目的成果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将影响到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例如,某两个科研项目都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或申请了专利成果,但两者在质量、创新程度及后期是否能转化为应用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很多高校往往在取得专利成果后便束之高阁便是例证。另外,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会因为难以获得其他高校相关数据而无法实现,科研经费绩效的横向比较较难进行。

4.评价指标体系有待科学化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对比分析,最终作出审计结论。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核心,也是难点之一。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描述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科学性、有效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对不同科研项目绩效的量化过程不仅需要考虑论文、专利、获奖等数量,还应结合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赋予不同分值。但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明显晚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科研业绩量化标准、量化方法以供参考,更多的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三、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建议

1.构建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

云平台也称为云计算平台,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计算方式,集合了并行处理、网络计算、虚拟化、分布式处理和网络存储等。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使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意义、特征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包括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具有一定管理职责的协会负责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政府部门、协会、高校等相关使用者参与,不同的参与者设置有相应的权限。通过将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实现在一定区域内,需要共享资源的机构之间设备共用、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优化信息管理,为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提供信息,解决目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缺乏协作等难题,同时又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办学层次的不同,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型大学等四类,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办学定位及学术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很难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应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价应有区别;科研经费性质、级别不同,评价指标也应当有所侧重,如横向项目对经济效益指标可设置较高权重,而纵向项目应更注重后续项目申请、技术创新及社会效益等方面。

3.加强并细化科研活动的过程评价,关注后续绩效

科研活动从申请到结题,研究过程占据了主要部分,实施过程也直接影响到科研经费的最终绩效。因此,绩效评价除关注经费投入与项目产出外,还应当加强对科研过程及财务管理综合状况的考核与评价,如: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管理岗位及人员配备、科研经费购置资产及使用、科研信息公开程度、经费内外部监督管理情况等,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实施绩效跟踪再评价,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其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

4.选择恰当的审计项目开展试点

国内外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围绕政府开支进行的,在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务经验,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选择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项目时,不仅要关注项目性质、资金大小、公众关注程度等,还要考虑经验积累情况、实施审计的可行性等。从某一类项目开始,逐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积累经验,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审计风险。

作者:毛中健 单位:常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

[1]LevB,SougiannisT.TheCapitalization,AmortizationandValueRelevanceofR&D[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6,21(1):107-138.

[2]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上:110-115.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教育经费 绩效审计

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国际会议(澳大利亚)《总声明》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王学龙等,2007;孙平,2010)。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高校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秦宇等,2008),重点关注在实现高校发展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教育资源成本的经济性,即高等教育支出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一、我国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高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绩效审计与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步,它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张雅,2007;谢家启,2007)。目前,绩效审计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美国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比例达90%以上。其次,绩效审计职能范围日益扩大,不断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延伸。第三,绩效审计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一是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如英国国家审计署开展的绩效审计,平均每1英镑的审计成本能给社会带来8英镑的资源节约;二是促进了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张健,2006)。为适应现代审计发展潮流,提高审计的层次与水平,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高校绩效审计是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监管的必然要求。

西方绩效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这场声势浩大的行革,使政府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生活日益民主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高等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绝对比例,且近年来政府投入不断增加,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2010年近五年间,我国高等学校(包括高等本科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收入总量从3 057.86亿元增长到5 629.08亿元,年均增长率16.4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从1 302.52亿元增长到2 965.32亿元,年均增长率22.8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由42.6%增长到52.68%(详下表)。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开展高校绩效审计,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在刀刃上,推进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

3.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当前,随着我国高校规模扩张的逐步完成,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阶段,教育投入从硬件建设投入为主转变到软件建设投入为主,从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正努力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与此目标以及公众期望相矛盾的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例如,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的惯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69所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结果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的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高校治理水平,从而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工作大都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张健,2006;张学平,2009),这与现代审计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1.高校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资金短缺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前几年高校规模扩张引发的“圈地贷款”热潮,给高校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2006年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 5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在此背景下,这些高校更多地关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来缓解高校财务运行压力。近几年,政府也逐步意识到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大规模举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加大公共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高校债务化解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惯性思维,始终将教育资金管理的重心放在争取经费上,对高校整体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专项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的申请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预决算“两张皮”的现象。这种“重申请,轻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必然造成对绩效审计需求不足,对教育资金绩效情况关注不够。

2.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尚不健全。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开展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作为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的国家,早在1972年,GAO(2004年前称美国审计总署,后称政府问责办公室)就制定了《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Standards for Audit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rograms,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后称GAS),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政府绩效审计准则。GAS经过多次修订,一直延用至今。英国于1983年通过了《国家审计法》,从法律上授权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2003年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又修改并制定了新的《绩效审计手册》。NAO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绩效审计指南,包括绩效审计指南、绩效审计项目设计指南、绩效审计抽样指南、绩效审计案例指南等。

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规范化建设相比,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缺少绩效审计准则及其实务指南。企业对开展绩效审计,目前通常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绩效评价的文件。2011年财政部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这对推进政府绩效审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校绩效审计目前尚无可直接参照的规范性文件或制度,造成我国绩效审计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又滞后于我国企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绩效审计。

3.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难度。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张雅,2007)。高等教育是培养特定人才、传播和创造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与营利组织不同,高校更多的是对社会效益的关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作出数量上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评价,因而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张健,2006;仉素琴,2006)。其次,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张雅,2007),且其产生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再次,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劳动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产生的效益将在很大范围内发生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效益并不能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而是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高校绩效审计对象的这种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张健,2006),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高校绩效审计较难全面开展的主要原因。

4.高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到较高形态的审计类型,其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统计抽样、系统论、行为科学、运筹学、质量分析、决策模型研究等现代科学方法,审计手段上广泛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践来看,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约有2 500名会计师,约1 500名如经济、法律、工程、数学、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张雅,2007)。

而我国高校的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工程技术、计算机、教育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高校审计人员的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5~55岁占27%,55岁以上占36%;初级职称占46%,中级职称占34%,高级职称仅占2.7%,其他占17.3%。此外,高校内部审计目前的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受重视程度不够,对其激励措施较少,从而造成高校审计工作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因素之一。

三、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措施与建议

1.树立科学的绩效审计理念。

《审计署2008年―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一战略决策为国家审计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对高校审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经费大幅增长、社会各界对教育空前关注的背景下,必须加快高校审计转型,逐步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高等教育经费损失浪费和教育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以促进高等教育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目标的绩效审计理念,采取开展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高等教育经费在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客观评价高等教育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审计意见,促进高校正确决策、科学理财。

2.逐步建立健全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

绩效审计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审计方式,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绩效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已迫在眉睫(李星吾、黄江海,2010)。首先,要确立绩效审计法律主体地位,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仅在第一章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到与效益有关的内容,分别为:“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进行清晰的阐述,造成绩效审计法律依据不足,因此,绩效审计法制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其次,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体系建设,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涉及领域广泛,近年来扩展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查评估、决策实施的审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的评价等,审计证据获取、审计具体实施等都不同于财务收支等传统审计,为规范绩效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为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实务提供具体的参考与指导。再次,要细化高校绩效审计具体规定,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教育行业投入产出的特点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别,需要结合实际,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体现行业特色(白鹭,2008;夏丹等,2012)。

3.构建科学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绩效审计的核心,制定时可参照:(1)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2)权威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或公认的实务标准;(3)行业平均水平;(4)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标准;(5)专家、中介机构提供的标准;(6)相似审计业务所用的衡量标准或以前年度审计使用的标准。同时,评价指标应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科学性、灵活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原则,综合考虑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付代红、朱敏文,2010)。

此外,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围绕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深入分析影响绩效的因素与环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例如,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可分别考虑人、财、物的配置情况。具体来讲,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师生比,专任教师占全校职工的比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比例等。高校财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经费收入增长率,生均财政经费拨款数,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占经费总支出的比率,教学业务费和设备购置费占公用经费的比率以及财务实际管理状况等。高校物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生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生均图书资料册数等资产设备的投入建设使用等情况。

在教育资源产出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成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教材建设成果、学科建设成果等。教育成果主要包括万元教育投入培养学生数,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学生毕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等。教学成果包括在校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际掌握情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数,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数,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数以及人均SCI、SSCI、AHCI、EI及MEDLINE收录论文数等,教师人均科研项目获得数和人均科研经费等,获发明专利数等科研获奖情况等。教材建设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出版教材的数量,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的数量等。学科建设成果包括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数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侧重点等也是不同的,指标体系构建要求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全面性、特殊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

4.加强高校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层次较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较广,要求高校不仅要配备传统审计需要的会计、财经、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还要引进具备公共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促进审计人才队伍专业构成多元化。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扩展审计人员知识范围,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计算机审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宏观思维能力,改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要优化审计人员配置,有效利用第三方审计以及外聘专家的力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指南、评价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可改变,高校应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在改革发展中占得先机。

(作者为硕士、CPA、审计师)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2] 佚名.教育部直属高校近半高耗低产 十大学绩效最差[DB/ OL].[2009-12-11].http://.cn/gaokao/2009-12-11/095 2229603.shtml.

[3] 罗洪霞.绩效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J].太原:会计之友(中),2007(1):46.

[4] 佚名.社会蓝皮书: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500亿[DB/OL].[2005-12-22].http://.cn/ g/20051222/05112218543.shtml.

[5] 刘芳,李松.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建设[DB/OL].[2011-04-19]. http:///n1992130/n1992150/n1992576/2693804. html.

[6] 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 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3-01.

[8] 翟志华.高校内部审计的制约“瓶颈”分析与对策研究[J].太原:会计之友(上),2007(4):40-41.

[9] 秦宇,陈红,白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初探[J].北京:管理观察,2008(10).

[10 ] 张雅.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0-01.

[11] 付代红,朱敏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武汉:财会通讯,2010(8).

[12] 仉素琴.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绩效审计[J].包头: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3).

[13] 夏丹,向锐,李小华.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探析[J].北京:新财经,2012(7).

[14] 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J].武汉:教育财会研究,2007(2).

[15] 王学龙,郝斯佳,陈光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J].兰州:财会研究,2009(7).

[16] 孙平.推进绩效审计在林业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经济,2010(4).

[17] 张学平.新经济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的思考[J].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股权结构; 董事会治理; 审计费用

一、引言

董事会的治理效应是否对不同的企业都一样重要,特别是在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不同时是否有差异?近期有很多研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虽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但尚未达成一致。如一些基于战略管理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特点。Aguilera et al.(2008)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系列机制的相互结合,这种结合具有战略和制度上的整合效果。也就是说,各要素的不同组合可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这个意义出发,Sundaramurthy et al.(1997)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由一系列治理机制组成,而不是单一机制。因此在研究设计时只考虑一种治理机制,可能会低估各种治理机制的相互补充机制甚至相互替代机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股东为确保其投出资本的保值增值必然对其人进行监督,他们可以使用许多治理机制来激励和约束管理层,如直接的股权治理和董事会治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部审计。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在股权集中度不同时,董事会依靠外部审计来完善监督机制的强度是否存在差异。Tuggle et al.(2010)提出董事会对企业的治理效果不仅取决于董事监督高管的激励,同时还取决于他们的监督能力。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股东对高管的监督,也就是说股东对高管的监督有效性取决于股权监督的激励(持股比例)和监督能力。笔者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受到股权集中度的显著影响。

理论通常认为有效的董事会应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CEO和董事长由不同人员担任。为实证检验董事会构成是否重要,一种研究思路是检验董事会构成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此方面的研究结论尚未一致(Dalton et al.,1998;Finkelstein and Hambrick,1996);另一种研究思路认为董事会构成直接作用于企业的重要决策,而间接作用于企业业绩,也就是说企业的业绩还会受到董事会以外的许多因素影响,因此与其检验董事会构成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不如分析在股东与高管存在利益冲突情况下,董事会的相关决策细节问题。对外部审计的需求,进而审计费用的确定主要是由董事会决定,而股权结构会影响到相关的监督激励和监督能力,进而影响到对外部审计的需求。

基于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董事会监督高管在监督激励和监督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笔者认为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董事会治理和股权治理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当股权结构分散时,董事会的监督功能可能更重要。这是因为分散的股东既缺乏监督高管的动力和监督高管的能力,同时也很难协调分散股东的决策行为;相反,控股股东由于具有监督高管的激励和能力,他们对董事会的依赖性将会降低,而更多依靠直接的股权治理。

外部审计是提高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机制。注册会计师证实所有股东得到平等对待,证实企业的财务报告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其他相关契约的要求。审计师视董事会为委托人,因为在相当程度上是董事会在确定审计费用和审计范围。

从理论方面来看,本文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事实上,现有关于公司治理实践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组织与环境组合需要不同的治理结构。本文的研究建立在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同时结合企业的股权结构,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相结合来分析股权集中度不同时,董事会依赖外部审计对高管进行治理的差异。在研究董事会的监督激励和监督能力时,应该考虑股权结构,因为股权结构的不同意味着对不同治理方式的需求及有效性存在影响。研究我国特有制度背景下、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董事会独立性和审计费用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欧美公司治理研究的结论在A股是否成立。其次,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股权结构下,治理结构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差异。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它与企业组织及外在环境的匹配性,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结构(Aguilera et al.,2008)。本文考察作为组织重要特征的股权结构是怎样影响到董事会对外部审计(董事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的态度。笔者以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研究股权结构对董事会监督激励和监督能力的影响。董事会的监督激励建立于理论,而监督能力建立于资源依赖理论(Hillman and Dalziel,2003)。笔者认为在研究董事会的治理功能时不能忽略股权结构的影响,他们的不同组合将形成对外部审计的不同需求。

很多文献已研究了审计费用的本质和水平。他们大部分都基于(Simunic,1980)关于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探讨,另一类研究属于公司治理领域,研究公司治理和审计费用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忽视了一个问题,因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常也是由董事会安排外部审计工作,并在当前审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多地确定着审计费用的水平。笔者首先检验董事会的特征是否会影响到审计费用,其次研究股权集中度对这一关系的影响。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三公经费”;反腐倡廉;作用

一、引言

“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从性质上讲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但由于监管不力反助长了奢侈享乐之风,成为官员腐败堕落的根源。因此,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和治理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作为重要监督工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旨在对于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价的审计形式,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目前“三公经费”却尚未被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只是在个别地区开始有初步的尝试,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公经费”的会计体系不完善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现阶段的我国仍属于新兴审计,理论与实务均不成熟,无法胜任“三公经费”的监督工作。因此,在了解目前“三公经费”公开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监督“三公经费”的方法和对策,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发挥反腐倡廉作用,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公经费”公开现状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后发现,“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三公经费”公开的时间、格式和程度均不统一。各地区、各部门对于明细项均只做了选择性的说明,随意性较大;第二,“三公经费”公开不够细化。例如,因公出国(境)经费应当具体说明出国的是哪几位领导干部,去了什么地方,进行了哪些活动,每人的花费各是多少等等;第三,对于各地区、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无法判断其合理性;第四,对于预算数的解释说明均不够详尽且不易理解,从而缺乏说服力;第五,没有公布“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目前政府会计体系中尚无专门用来核算“三公经费”的会计科目,而其数据是从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的。如此做过调整后所得出的数据,其真实性必然会遭受质疑。

“三公经费”的公开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且颇为复杂。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问题,接下来的任务便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三公经费”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便是一种基于反腐倡廉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三、将“三公经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预防和惩治腐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所在

监督干部工作,预防和惩治腐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责。为了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1999年5月,《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正式出台。这表明,经济责任审计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防治腐败的重大职责;《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于2010年12月出台,其背景就是,我国腐败现象的日益升级以及人民民主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促使着经济责任审计不得不将审计对象扩大到省部级领导干部。因此,反腐倡廉这一伟大职责促使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还体现在它的作用上。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大,表明承担的责任就越重。经济责任审计是传统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更为有力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范围是被审计人的所有经济活动,而不仅仅是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是领导干部而不仅仅是其所在单位。这就便于更好地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从而铲除腐败的根源。

(二)“三公经费”是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

“三公经费”本质上是指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然而却常常被人们误解为公款出国旅游、公款购车和公款吃喝,原因就在于“三公经费”经常会与一些腐败案件联系在一起。官员的不正当行为扭曲了“三公经费”的本来面目,使之成为了一种名副其实的腐败现象。因此,在公众眼中,“三公经费”绝对是评价领导干部是否廉洁自律的重要指标。

“三公经费”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为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而提供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公为私用,成为了一片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三公经费”所涉及的三种活动——出国、用车和接待,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经常接触到的,这就使得“三公经费”相较于其他财政支出来讲更易被浪费和滥用,从而隐藏了更多腐败的可能性。因此,能否恰当地使用“三公经费”并使其发挥最高效用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否廉洁高效的重要指标。

(三)“三公经费”的合理公开需要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

“三公经费”来自于税收,是纳税人所创造的,然而支配权却握在领导人手里。这时,若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约束领导人的经济行为,那么纳税人的权益将很可能受到侵害。经济责任审计便是一种旨在监督领导人全部经济活动,督促领导人依法、廉洁从政的重要审计形式。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可以判断“三公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率,发现“三公经费”支出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并可以促使政府各部门更加合理的核算和公开“三公经费”,使纳税人的权益得到可靠保障。

“三公经费”的公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已经在上一部分做了详细的分析,从中不难看出,“三公经费”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是与未对其进行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密切相关的。同时,未在监督“三公经费”中发挥作用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失职的表现。

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倡廉作用的对策——以监督“三公经费”为例

三公经费是政府官员腐败的根源,对“三公经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防治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发挥反腐倡廉作用的重要体现。目前“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较多,仅依靠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水平是很难胜任监督工作的,急需对其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发展经济责任跟踪审计以全程监督经济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以“人”为审计对象,落脚点是经济责任。是人、权力、责任三位一体的审计形式,即领导干部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责任就应当落实到哪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经济责任跟踪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要求。发展经济责任跟踪审计,需要实现由“离任审计”到“任前审计”、“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在坚持完善“离任审计”的同时,要全面而客观地对拟提拔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审计,以防不合格领导干部被提拔上任;加强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监督与评价,对领导干部履责情况进行及时测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经济责任审计要充分发挥反腐倡廉作用,了解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就必须结合跟踪审计来全程监督其经济行为,考察每项经济责任的落实情况。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每笔经济事项,均要从源头、从预算阶段开始涉入,以了解其来龙去脉。“三公经费”作为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必须实施经济责任跟踪审计,建立预警机制。具体措施包括:注重预算审计,评价“三公经费”支出计划的合理性,以便将来与决算数进行对比;实行“三公经费”公务卡制度,定期审查公务卡支出情况和余额情况;引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软件),利用共享资源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三公经费”的全方位、全过程审计等。

(二)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公告制度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尚不规范,存在内容定位模糊、时效性差等问题。然而,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价标准的不规范、不合理会影响审计评价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效率。领导干部个人的廉洁自律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反腐倡廉作用的有效性。“三公经费”作为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理应被列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三公经费”评价标准的建立应当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合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效益性评价相结合。依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但要统一口径,以便进行比较。

社会公众可以借助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来了解“三公经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为便于公众知晓评价结果从而广泛参与“三公经费”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加强公告制度的建设。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利于公众参与干部监督,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从而预防腐败滋生。目前,从审计局官网无法检索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其审计结果的公告情况,这说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尚未对社会公众公开。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对社会公众的公告需要视情况而定。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通常不涉及国家机密问题,理应向社会公众公告审计结果。针对“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将其作为专项审计项目,单独出具审计报告并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告。

(三)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以加大惩罚力度

问责,即责任追究,是指对责任人的责任缺失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予以惩戒。审计结果的落实需要实施问责制,否则将失去审计的意义。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在于监督权力的运行,而如果“只审计不惩办”,只注重审计过程而不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是无法达到监督效果的。通过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对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予以惩罚,能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力,从而促使领导干部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首先必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为经济责任问责提供法律支持;其次,各问责主体之间要做好协调与配合;最后,还需要结合上文中所提到的跟踪审计,将问责贯穿于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的全过程,以及结合上文提到的审计公告制度,使其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对腐败行为给予惩罚。“三公经费”的有效治理需要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对于拒绝公开或公开虚假信息的部门及人员实施问责;对于不正当使用“三公经费”的领导干部实施问责。具体措施包括:书面检讨、通报批评、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免职等,以此来敦促“三公经费”的合理公开和使用。

总之,“三公经费”是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有效监督“三公经费”是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反腐倡廉作用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三公经费”的公开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在现阶段的我国均处于初级阶段,均存在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将“三公经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依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 斌.关注“三公”经费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2(10):21-22

[2] 尹 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会计之友,2012(3):9-11

[3] 李晓慧,孟 春.“三公经费”披露及其绩效审计研究——绩效审计研究[J].发展研究,2012(4):53-58

[4] 蔡 春.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5] 余义文.风险导向审计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1(3):103-105

[6] 单国锋.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1(2):71-73

[7] 师范中.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会研究,2012(8):66-67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算;审核

1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内容概述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主要是对工程量的准确性、单价套用的合理性、费用计取的准确性三个方面实施重点的审核,在结合施工图审核的基础上结合施工合同、工程协议、投招标文件、会议纪要、地质勘查资料、工程的变更签证、隐蔽性工程的验收资料、材料设备等的价格签证等工程项目的重点资料,实施工程造价预结算的计算审核。

工程量准确性的审核。工程量计算中存在的误差主要是正误差及负误差,其中主要表现在建设工程中的土方施工中,土方的实际开挖高度比设计室外的高度低,计算时依旧按照图纸进行计算等,实际工程量小于图纸上的工程量时按照图纸进行计算,存在重复性的计算等;负误差主要的表现是完全按照理论尺寸实施工程量的计算,存在计量项目的遗漏等。在施工图的工程量的审核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准确掌握与科学应用。就签证凭据中涉及到的工程量的审核,其主要的内容是依据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及修改通知书等依据实际状况实施核实,做到计量合理、实事求是。

单价套用的合理性的审核。工程造价的定额具有着权威性、科学性与法令性,造价定额的形式、内容、计算单位、数量标准等必须执行严格的标准,不能将其进行随意的提高或者是降低,在预算单价的套用审核过程中要注意审核直接套用的单价;审核换算的定额单价;审核补充定额等内容。费用计取的准确性的审核。取费要严格的依据工程项目所属地的工程造价的相关管理部门所颁发的文件以及制定的规定,综合工程合同及投招标文件等来准确的订立费率。在费用计取的准确性的审核中要注意计费文件的实效性;费率计算的准确性;所执行的取费表与工程性质的相符性;存在差价调整的材料与相关文件的相符性等。

2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的预结算文件的编制是项非常系统和繁琐的工作,需要编制及审核人员认真细致的去对待,对编制及审核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建筑工程专业性的设计知识、专业性的施工技术、较高的预结算业务能力等,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原理知识、法律知识及政策敏感性等,另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等,但在工程造价预结算的编制及审核工作中,具体的人员素质难免存在无法完美的符合以上诸多要求的地方,使预结算的审核存在不细致、不到位的地方。无论预结算审核人员水平的高低,在具体的预结算编制及审核工作的开展中,因工作的复杂性、易变性等原因,难免存在一些差错;工程造价的构成项目相对复杂,变动相对频繁,增加了预算及结算的计算难度,计算基础所存在的不一致等都容易造成预结算中存在错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材料及结构的不断涌现,使具体的预结算中存在需补充的项目、内容及定额缺项现象增加,致使产生定额核算不合理;预结算编制及审核人员因缺少施工现场的实地调查及可靠的数据资料,导致补充定额及计算定额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高估冒算现象在施工企业中其实并不少

见,施工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是立足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以及提升企业社会信誉等,而是以多计算工程量、巧立名目、高额套用定额单价等不正规的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等,提高建设工程造价而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

3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对工程量的审核

建筑工程造价是随着工程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设计图纸、定额及工程量计算规则,专业设备材料表,建构筑物和总图运输一览表 , 对已算出的工程量计算表进行审查,主要是审查工程量是否有漏算、重算和错算,因此,审查要抓住重点详细计算和核对,其它分项工程可作一般性审查,审查时要注意计算工程量的尺寸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众所周知,工程预决算的准确度取决于工程量的准确度,只有熟悉精通定额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才能准确无误地计算工程量。例如在土建工程结构图中,梁与柱交接时,梁算至柱的侧面,主梁与次梁交接时,次梁算至主梁的侧面。但多数施工企业的预算员都是按照梁柱的结构尺寸统算,交接重复部分没有扣减,加大了工程量,提高了工程造价,若建设单位的预算审核人员,不熟悉计算规则,就难以去伪存真核实工程量。

3.2熟悉预算定额分部分项子目

在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子目中,要熟悉每个定额项目包括的工作内容, 特别是对一些综合定额项目,更应该注意定额综合的内容,如果对一些综合的内容都不熟悉,就会造成重复立项,重复套用定额子目的错误,促使工程造价提高。对于一个工程项目应该套用哪一个分部、子目,差异很大,特别是对一些模棱两可的项目,例如土石方类别更为明显。所以我们在审核决算中,要熟悉定额中同类工程量的子目套用界限,实事求是,逐项加以核定。

3.3对材料价格的核实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体制已相对完善, 市场上建筑材料的变动浮动增大。当前仍有一些材料或设备为建设单位采购供货,若委托施工单位代办,所发生的价差由建设单位负担,因此,对材料价格的核定不容忽视,应引起建设单位预算审核人员的高度重视。再加上社会上对票据管理比较混乱,实价虚报经常发生,因此,审核人员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市场调查,合理确定价格。

3.4对建设费用的审核

工程费用包括的内容各地不一,具体计算时应按当地的现行规定执行,主要注意审查费用定额是否区分工程性质土建、装饰、安装、修缮等,再重点审查所使用费率与工程类别、造价部门有关文件、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是否相符,最后审查计费基数和工程造价计算程序是否正确。

3.5努力提高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预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审查工程预决算应以国家有关规定为准绳,采取公正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不能有偏见,更不能感情用事,应具有耐心、细致的态度。

3.6稳定政府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审核环境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定额多次做出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频率不应过快,尽量给预结算的审核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方便审核的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业主方;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控制

前言

现阶段建筑业的飞速发展,―而“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加快工程项目进度,用最低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做最好的精品”已成为众多业主的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而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这是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笔者根据实际工作中得到的相关经验与知识,着重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与施工阶段阐述了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供大家参考。

1 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1 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造价合理与否。

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约因素有:①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②技术因素。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及技术装备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相应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③环境因素。

1.2 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选择要遵循“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1.3 设备方案

在设备选用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①要尽量选用国产设备;②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为了避免各厂所供设备不能配套衔接,引进时最好采用总承包方式;③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的配套问题;④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材料、备品备件及维修能力之间的配套问题。应尽量避免引进的设备所用主要原料需要进口。

1.4 工程方案

工程方案选择应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适应己选定的场址(线路走向)、符合工程标准规范要求、经济合理。

1.5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坚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要求;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治理措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力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措施方案应根据项目的污染源和排放污染物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2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设计一开始就将控制投资的目标贯穿于设计工作中,可保证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的功能水平。设计方案的优化可采用价值工程理论,在满足功能或尽量提高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对于设计阶段对设计单位的管理,笔者凭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设计团队管理

设计合同中应明确设计团队成员,设计人员资格应于签订合同之前进行审查,设计总负责人及各工种负责人应具备业主要求的资格。

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需调整设计人员必须事先经业主同意后方可调整,否则视为违反设计合同约定。设计总负责人原则不予调整,否则扣除设计合同价款的5%;若未经确认更改工种负责人的,将扣除设计合同价款的3%;若未经确认更改其余设计人员的,酌情扣除设计费,原则不超过1%。

2.2 关于设计保证金制度

设计合同中明确设计保证金制度。凡涉及施工图设计的项目,要求将设计合同价款的5%作为设计保证金。在项目施工招标完成后,由于设计单位的失误、遗漏、各专业间冲突或不匹配等原因造成的设计联系单费用增加,设计单位应承担相应责任。设计保证金在项目审计完成后,根据设计质量情况予以退还。具体为:由上述原因造成的联系单费用增加在工程总价1%以内的予以全额退还;联系单费用增加在工程总价1-2%以内按联系单费用的5%扣除但不超过设计保证金;联系单费用增加在工程总价2-3%以内按联系单费用的10%扣除但不超过设计保证金;联系单费用增加在工程总价3%以上的除扣除全额保证金外视情节轻重追加采取其他处罚措施。

2.3 关于设计奖励

设计院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质量突出、服务质量突出、能超前完成各时间节点任务,经业主认可的,由业主或由业主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并可经业主领导班子研究后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设计单位的积极性。

3 招标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笔者从事招标工作多年,具体从以下几处着手来控制招标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3.1 招标工作小组和招标领导小组的成立

针对招标项目,首先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和招标工作小组。招标领导小组对各项招标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决定招标项目的招标范围及招标办法,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及评标委员会评标报告确定中标单位。在招标过程中对招标控制价、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文件等重要内容的明确,都通过招标讨论会形式,不同意见在讨论会上达成统一,有利于招标工作的开展和后续建设的推进。

3.2 招标控制价管理与控制

招标控制价的内容有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计价要求。其中其他项目中的总承包服务费。若业主仅要求对分包的专业工程进行总承包管理和协调时,一般按分包的专业工程估算造价的1.5%计算;若业主要求对分包专业工程进行总包管理和协调,同时要求提供配合服务时,一般笔者是根据招标文件中列出的配合服务内容和提出的要求,按分包专业工程估算造价的3-5%计算;若是业主自行供应材料的,按业主供应材料价值的1%计算。

在对招标控制价进行讨论核查时,若公司所算的招标控制价超过了批准的概算时,我们需将其报原概算审批部门审核。而且招标控制价会在招标文件中公布,并在上传挂网时公布招标控制价的各组成部分的详细内容。同时业主还将把招标控制价报工程所在地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备案。

3.3 招标文件的管理与控制

对招标文件的管理与控制,笔者经验如下:

(1)招标文件中,需明确评标办法。一般采用经评审最低投标价法,但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设备和特殊项目招标,经招标领导小组及招标办批准,可采用综合评分法。

(2)在编制招标文件时,要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编制,并以醒目字体集中列明废标条款,文字表述应避免歧义。

(3)对于大型项目和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如拆房等)在招标文件中一般应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担保。

(4)为利于中标后合同谈判,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如付款方式等)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补充条款在询标时明确。询标时就提供合同样本并原则要求对方确认。

(5)招标文件需经招标工作小组集体讨论确定、会签,并报招标领导小组组长签发,成果稿报相关监管机构备案。

4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招标完毕,合同签好,中标单位进场施工后,笔者一般从联系单管理、邀请跟踪审计、设计服务这几个方面来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

4.1 联系单管理

笔者在业主方工作这几年,对于联系单管理一般按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1)不发生造价变动或变更金额在10万元(不含)以下的联系单,由公司副总组织公司审价部、设计部、工程部及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并签署“联系单会签单”。联系单加盖公司联系单专用章后分送施工、监理单位实施。

(2)工程变更金额在10万-50万元(不含)的联系单,由公司上级指挥部分管领导组织相关处室及公司审价部、设计部、工程部及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且形成会议纪要,签署《联系单会签单》。联系单加盖公司联系单专用章后分送施工、监理单位实施。

(3)工程变更金额在50万元及以上的,或涉及重大方案调整的设计、施工联系单,需请专家论证或提交笔者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管委会)领导班子决策。根据论证结果或决策内容,再行决定是否召开联系单专题讨论会或另行公开招标。

(4)若职能部门提出审批意见,必须对施工图进行修改且未纳入招标范围的,由设计部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并负责联系单报批和工程落实。

(5)联系单专题会议召开前应由联系单管理部门填写“联系单会议通知单”,并由相应领导签发。联系单责任管理部门应填写好联系单会签审批单。

(6)联系单签发应遵循必要性原则,对明显增加工程造价,但对提升工程性能影响不大的联系单原则上不予签发。

(7)联系单实施完成后,及时将联系单及相关资料送达(可传真)至监察室备案,由监察室抽样察勘。

4.2 邀请跟踪审计单位配合业主进行造价管理

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我们还可邀请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造价咨询资质,并具有与受托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资质和专业人员的跟踪审计单位对我们的建设项目进行过程跟踪。

(1)跟踪审计单位需列席各种相关会议,认真做好跟踪审计服务,明确各个项目专业人员,应业主方要求参加施工图审、联系单变更等会议,不得无故缺席,累计缺席次数达三次以上,业主有权要求受托中介机构单位更换人员。

(2)参与现场检查:我们要求跟踪审计单位每周去现场时间不少于1次。他们需经常到施工现场了解和查看工程实施情况,严格控制来自施工方的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无特殊情况坚决不能建议设计变更。如确有必要,做到先算账,后花钱,随时掌握额度,免积压成堆,心中无数。对一些零星项目,跟踪审计更要到工地现场核对,严格审查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材料调价是否有依据,合同规定是否符合等,使结算确切合理,杜绝高估、乱编乱审,从而准确、真实地反映工程造价。

(3)跟踪审计单位还应每月或按期协助业主方进行计量与支付的审核。

(4)跟踪审计单位应严格执行熟悉资料、现场踏勘丈量并记录、计算、初审稿、核对、定稿出报告等审计程序,对于服务工作出色的单位,业主给予表扬并可在后续项目中优先考虑续聘;对于未能按约履行服务工作的跟踪审计单位,业主可按合同进行扣款并有权按约终止合同;如在跟踪审计服务过程中出现跟踪审计人员违法、违纪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终止跟踪审计业务。

4.3 设计代表的服务

设计合同中应明确设计代表。设计代表需具备中级职称及以上,并经业主确认。设计代表在现场工作及服务的时间和频率应符合业主需要,具体在合同中另行约定。

设计代表的服务内容为施工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设计修改、指导以及与设计院的联络工作,一般事项应于24h内办结,涉及重大修改的由公司直接与项目总负责人沟通。设计代表无故缺席的,每次缺席人数达50%以上扣除设计费0.2%,累计缺席10次以上,业主有权要求设计院更换设计代表。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公司规模; 区域特征; 审计收费

一、引言

长久以来,会计师事务所收费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它不但影响我国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还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到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质量。2001年,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规定了上市公司需在公布的年报中披露审计费用,这之后,我国学者才陆续开展对审计收费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那么,在中国审计市场中,究竟哪些因素会对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产生显著影响,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Simunic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审计收费的因素。

二、文献回顾

审计收费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取得的收入,审计收费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和其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

Dan A. Simunic (1980) 在《审计服务的收费:理论与证据》一文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创性地提出了审计定价模型,他以1977年397家美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哪些因素影响审计收费,研究发现对审计定价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子公司的个数、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而资产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影响并不显著。

后来,许多学者在Simunic审计定价模型基础之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变量来研究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的审计收费影响因素。J. R. Francis (1984)就用修正后的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来考察澳大利亚的审计市场,研究发现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子公司个数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该结论与Simunic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Simunic并没有发现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此外,Francis还分别收集了澳大利亚各10%规模最大及最小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行业)的审计收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事务所相对规模较小的事务所而言,其审计收费明显高于小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然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大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并没有显著高于其他事务所。

Michacl Firth(1985)对新西兰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发现公司资产规模、非系统风险、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事务所所在地区是影响审计收费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与Francis结论相反的是: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不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国内,王振林(2002)是最早开始做有关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王振林博士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向中国证监会收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数据,以1997—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的三年审计收费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在我国审计市场上,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审计收费,研究结论得出,上市公司规模、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性是影响我国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王振林博士使用的样本数据并非来自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所以该数据的准确性存在争议,权威性不够。

刘斌等(2003)利用Simunic模型对我国59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的规模、公司业务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是主要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存货以及长期负债分别与总资产的比、盈亏情况、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影响并不显著。

伍利娜(2003)利用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中公开披露的审计收费,实证研究审计定价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发现被审计单位规模、事务所规模及被审计单位的ROE是否处于“保牌”区间与审计定价存在显著相关。

张海安(2007)以2004年和2005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最后发现对于固定资产比较多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相对较少;而对于劳动力比较集中的企业,因存货、应收账款相对较多,所以设计的审计程序相对较多,审计收费也随之增加。对于职工工资比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其审计收费高于其他地区,即意味着较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并没有因为激烈的审计市场而降低。徐平(2010)建议对我国审计市场收费体制进行完善,提高审计市场透明度,严禁低价揽客。

三、研究假设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审计团队具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帮助投资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因此,规模大的事务所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一: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大,意味着其经济业务和组织结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复杂,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也比较大,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注册会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这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就会增加,审计收费也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二: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审计收费越高。

我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虽然经济发达地区物价水平比较高,以物价水平为基础制定的审计收费,可能导致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但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缺乏健康、有序的审计市场,并且各种条件制约了审计环境的改善,造成审计困难,从而加大了审计成本。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三: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落后地区被审计公司的规模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更强。

四、研究设计